六大产业集群拉动湖北工业经济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7126569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六大产业集群拉动湖北工业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大产业集群拉动湖北工业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大产业集群拉动湖北工业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六大产业集群拉动湖北工业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大产业集群拉动湖北工业经济(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综述:六大产业集群拉动湖北工业经济飞速向前 中新社武汉电 产业集群是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支撑体系的集合。近年来,湖北省着力培育的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蓬勃兴起,拉动了全省工业经济飞速向前发展。 据湖北省官方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结束了连续10年低于全国的运行格局。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26.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9%。今年前八个月,湖北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更是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位。 今年1-9月,湖北省过千亿的钢铁、汽车、石化3大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55.31亿元,占全省工业36.1%,所占比重

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3.2%。从利税上看,汽车、钢铁、石化3个过千亿产业今年前八月实现利税390.6亿元,占全省工业40.9%。 统计数据还表明,除上述三大产业集群外,食品、纺织和光电子信息等集群业绩同样不俗:食品工业重点产品产量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利税56.45亿元,同比增长41.4%。纺织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增长20.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1亿元,增长19.7%。 近年来,湖北省在大力推进工业兴省战略中,将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钢铁、汽车、石化、食品、

3、纺织和光电子信息六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类产业集群206个,关联企业10667家,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4354亿元,已占全省工业的60%。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指出,发展产业集群是拓展企业创新与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哪个行业产业集群发展快,那个产业发展就快,哪个地方产业集群就最有活力,当地经济也最有活力。(完) = 钢铁工业竞争力增强 =武钢鸟瞰 武钢集团江北公司钢缆车间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 大冶下陆-钢管 中新社武汉电 湖北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拥有武钢、鄂钢、新冶钢等一批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尽管湖北工业经

4、济结构随着改革的推进,已经日趋科学、合理,但是钢铁工业并没有在改革进程中“老化”,而是历经沧桑后依然“宝刀不老”,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26.88亿元,其中钢铁工业的贡献率为10.6%。从实现利润上看,钢铁工业实现利润100.76亿元,同比增长30.8%,对全省工业利润的贡献率为25.6%。从重点企业看,武钢实现产值552.1亿元,增长50.8%,增速较上月加快4.6个百分点。新冶钢实现产值101.3亿元,增长51.6%。鄂钢实现产值87.3亿元,增长73.1%。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

5、业,在其50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武钢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武钢现有三大主业,即黑色金属采矿、冶炼及加工,钢铁贸易和冶金工程技术服务,拥有热轧卷板、热轧型钢、高速线材等几百个品种。 截至2007年底,武钢累计产钢1.94亿吨,累计实现利税101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692.92亿元,是国家对武钢投资64.2亿元的10.86倍。武钢与鄂钢、柳钢、昆钢实施联合重组后,已成为生产规模近3000万吨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武钢生产能力过千万吨,高附加值硅钢、冷轧薄板得到较快发展,利税过百亿,在全国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此外,冶钢、特钢和鄂钢等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钢铁行业连铸比由200

6、2年的92.34%提高到2007年的97.99%,彩涂板、钢帘线等深加工产品发展迅猛,品种结构进一步改善。2007年111月,板管带产量为986.32万吨,占全部钢材产量的比重为56.89,与2002年相比,提高了6.4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0.84高出6.05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今年前八个月,湖北钢铁工业的主要产量增幅继续提高,全省铁、钢、材产量分别为1322.8、1390.9、1494.8万吨,增长19%、16.9%、21.5%,其中铁、材产量增幅较上半年提高2.3、3.8个百分点。行业实现增加值238.76亿元,增长28.9%,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 进入下半年,国际国内钢

7、材市场需求下滑,钢材产量和价格持续下降,行业增速放慢迹象明显。今年17月全国粗钢、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减缓9.2和12.6个百分点。8月份螺纹钢、中厚板、热轧卷板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3、2.8和2。尽管目前湖北省钢铁行业由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比重大,受到的冲击较小,但在整个行业放缓的大环境下,后期增速有可能出现回落。 从8月份开始,武钢钢材价格也在不断下跌,下跌幅度与宝钢、鞍钢基本相当,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利润比7月份减少3.4亿元,效益进一步下滑。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和经营困难,武钢积极研究对策,出台认真落实配矿、配煤、节能降耗等成本措施,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多生产有效益、有市场需求的产品

8、等十二项保障措施应对市场挑战。(完) = 汽车工业形成走廊 =东风标志生产线 东风雪铁龙C2 东风凯旋下线仪式 神龙东风标致206 中新社武汉电 1969年9月,伴随着隆隆的开山炮声,二汽(东风汽车公司前身)拉开了建设序幕。如今,依托东风本田、东风日产、神龙等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汽车配件、汽车改装企业,湖北省形成了武汉随州襄樊十堰汽车走廊,汽车工业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今年前三季度,作为全省三大过千亿行业之一的汽车工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20.1%,实现利税160.12亿元,增长56.9%,对全省工业利税的贡献率为28.9%;汽车实现利润105.65亿元,对全省工业利润的贡献率为46.8%。

9、 今年前八个月,湖北省汽车产量为60.15万辆,增长19.9%。其中,载货车产量19.7万辆,增长28.2%,但增幅出现回落。另外,轿车产量22.12万辆,增长0.8%,扭转前期负增长局面;公路客车产量13.47万辆,增长48.6%。全行业(交通运输设备运输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15.84亿元,增长29.6%。 从重点企业看,今年18月,东风本田实现产值197.3亿元,增长60.4%。东风公司(十堰地区)实现产值202.3亿元,增长15.7%,增速较上月减缓8.1个百分点。东汽股份实现产值132亿元,增长40.7%。 2005年8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东风汽车公司襄樊基地。胡锦涛指示:“把引

10、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着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按照这一指示,东风公司于2007年实现了产销百万辆的战略目标,当年销售汽车达到113.7万辆。2007年,东风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79.5亿元。从1978年至2007年共生产汽车725万辆,销售汽车721万辆。据称,今年东风公司汽车销售量将达130万辆,销售收入约1800亿元。 不但在产销量上实现重大突破,东风公司还率先走向国际资本市场,1999年7月15日,东风汽车公司以优良资产重组的“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股票上市,募集到10多亿资金后,“东风汽车”当年的净利润达到

11、3.23亿元。2005年12月,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H股票正式在香港上市,不仅使其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也是2005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IPO(国际公开发售)项目。东风上市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提升了中国汽车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依托东风公司等骨干企业,湖北各地发展协作配套企业,形成关联产业链,培育了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型的产业集群。如武汉市沌口开发区依托神龙汽车,积极发展协作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目前已有关联企业52家,从业人员2.17万人,年销售额362.93亿元。石首、公安、洪湖、曾都、钟祥、枣阳、谷城、丹江口、十堰郊区、郧县、麻城等地,积极发

12、展与全国其他较大的汽车集团公司配套的汽车配件,形成了以汽配为主体的汽配走廊。 现在,武汉、襄樊、十堰的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已成为湖北省汽车产业的排头兵,汽车生产销售总量占全省的95%,汽车产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高,产品制造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电动汽车研发取得突破,混合动力汽车进入产业化阶段,自主品牌商用车批量出口,国际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完) = 中部地区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 = 中新社武汉电 武汉石化、荆门石化销售收入均过百亿,80万吨乙烯工程已开工建设,宜化精细化工与化肥齐头并进湖北石化工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根据规划,湖北省将扩大武汉石化、荆门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力

13、争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 钢铁、汽车、石化三大行业,是湖北省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中的重点行业,更是推动全省工业利税稳步增长的主力军。今年前三季度,石化工业对全省工业贡献率为12.5%。其中,重点盈利企业对全省工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如宜化集团实现利润4.29亿元、兴发集团3.76亿元、泰盛化工3.10亿元。 从湖北省石化行业整体来看,今年前八个月,实现增加值273.5亿元,增长40.9%。其中,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202.17亿元,增长41.6%;石油开采和加工行业实现增加值71.33亿元,增长38.8%。全省农用化肥产量403.6万吨,增长11.4%;农药6.46万吨,增长22.4%。

14、原油加工量555.34万吨,同比下降5.9%。 在石化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实现增长同时,在湖北省各地产业集群中的石化行业集群,也显示出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如磷化工产业,湖北省是为数不多的储量大省,过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得不够,大量出卖矿石,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最近两年,湖北省政府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上作文章,培育了一批像兴发、宜化、洋丰等大型骨干企业和集团公司,形成了宜昌、荆门、保康产业带和磷化工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省销售额突破百亿的重点产业。 目前,潜江经济开发区内集聚了化工企业30多家,以汽油、柴油、液化气等产品为基础,生产聚乙烯、聚丙烯,以及最终实现油化工、盐化工结合,

15、初步形成了油头化尾的产业链和绵延15公里长的“化工走廊”,成为全省重要的化工原料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油脂加工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牛磺酸生产基地。该市先后投入2.4亿元,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泽口化工工业园聚集化工医药企业35家,从业人数6310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4.95亿元,2010年可望突破100亿元。 应城市长江埠赛孚工业园挂靠“三大一科”(大企业、大专院校、大集团、科研机构),与清华、武大、四川天然、燕山石化、仁博化工等大专院校和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协作关系,引进了一大批从事精细化工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建成了赛孚高科技精细化工园,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目

16、前园区内已有精细化工企业31家,员工1680人,年销售收入6.27亿元,形成了6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化工产品,有机硅、电解有机氟、病毒唑中间体等产销规模全国第一,电镀添加剂全国第二。应城市长江赛孚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专门制定水、电、汽等生产要素和治污设备共用办法,仅用4口机井、6台锅炉和1条纵贯园区的输变电线路,解决了现有30多家化工企业的水、电、汽的“三通”,不仅降低了单个企业投资和生产费用,而且较好地治理了环境污染。 尽管湖北省化工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但部分子行业不容乐观。化肥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国家实行限价销售,出口关税大幅提高,生产增速逐月回落,库存增加,复合肥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17、盐化工行业“两碱”产品价格回落,今年1至8月产量增幅分别较上月回落1.4和2个百分点。 = 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 =武汉东湖高新区远景 武汉中国光谷夜景 光谷广场 光谷的激光企业 中新社武汉电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1988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成立。1991年,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自此,“武汉中国光谷”名扬天下。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了国内研发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育、服务体系为一体的光电子产业集群,区内聚集5000多家大中小型科技企业,汇集20多所高校和50多个科研院

18、所,10多个国家牌号工发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形成了以光谷为核心,以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光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为主,功能互补产业链,“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的领军集团。 目前,“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中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湖高

19、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希望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新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湖高新区将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 1500亿元,财政收入60亿元。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光谷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和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为跻身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除高新技术领域外,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湖北省

20、的电子产品价格恢复性较快上涨,景气度回升,生产快速发展,效益明显提升。今年1-9月,全省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926.42亿元,同比增长27.3%,新产品产值率为10%,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为8.2%。 今年前三季度,湖北省电子行业实现增加值240.44亿元,同比增长28.5%,增幅快于全省工业5.6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增加值为103.86亿元,同比增长37.7%,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为136.58亿元,增长20.8%。 今年1-8月,全省手机产量194.8万台,增长14.4%;光缆产量390.9万芯千米,增长80.1%;显示器产量607.3万台,增长16.6%。电子行业实现利润19.04

21、亿元,同比增长30.3%,增幅快于全省工业7.3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利润为11.13亿元,增长15.9%;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利润为7.91亿元,增长57.9%。 可喜的是,一批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产生了连动效应,如武汉市蔡甸区引进冠捷等骨干企业后,发展配套企业9家,从业人员6973人,2006年销售额已达90亿元。像这样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发展一批配套产业,形成一个大产业和当地支柱产业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近期,我省相继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如富士康、多晶硅、中芯国际等,各地要抓住机遇,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其前景非常广阔。 另外,湖北省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实力雄厚,科技人才济济,科技成果累累,将

22、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育成产业集群,湖北省有其明显优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有力提升湖北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完) = 食品工业呈现集群发展特征 = 枝江酒业 枝江酒业车间 秭归脐橙丰收 武汉吴家山统一食品 中新社武汉电 受消费拉动、产业规模扩大、加工精深度提高的带动,今年头三个月,湖北省食品行业继续“高歌猛进”,乳制品、饮料酒、软饮料产量分别增长84.2%、26.1%、45%,行业实现利润8.1亿元。 湖北省食品工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在武汉、宜昌、黄石、十堰等地以统一、汇源、娃哈哈、农夫山泉、双汇、银欣、长友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较具规模的农产品加

23、工食品生产基地。全省食品工业已初步呈现出集群发展的特征。武汉市东西湖区、宜昌、恩施、十堰等地都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今年1-8月份,湖北省食品行业重点产品产量仍保持较快增长,全省生产乳制品29.67万吨,增长26.5%;饮料酒176.07亿升,增长13.4%;软饮料203.59万吨,增长23.5%。全行业实现增加值259.44亿元,增长32.7%,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分别增长29.8%、42.4%、32.7%。 在湖北省“千亿元工程”产业中,今年前七个月,汽车、食品、化工、钢铁行业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均在10%以上,其中食品为13.5%,4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

24、献率合计57.7%,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3.3个百分点。 从2007年来看,全省食品工业实现产值800亿元、利税60亿元。同时,2007年全省酿酒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利税25亿元,是2002年的2.18倍和2.31倍,年均分别递增16.90和18.19。 近年来,湖北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逐渐优化,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绿色食品等市场份额持续扩大;一大批品牌产品不断涌现,金龙泉啤酒、统一果汁饮料、大桥牌鸡精获得中国名牌称号。另外,食品工业的原料资源丰富。湖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粮食、油料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居全国第6位、第4位和首位,还拥有较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这些都为全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

25、充裕的原料保障。湖北省是科教大省,拥有农业、食品科研较强的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农、林、畜、水产品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储藏保鲜等方面,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高校、研究所与食品企业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湖北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比较优势。 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能力。在优惠政策趋同和低成本优势减弱的情况下,产业配套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发展产业集群。如东西湖区和黄冈市区在发展食品产业集群过程中,引进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品牌,如汇源、伊利、太子奶、光明、统一、乐百氏等,就在于

26、集群发挥了聚集效应,提高了配套能力。湖北省各类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重要因素。 湖北一些地方矿产、农产品加工、山水资源较为丰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资源开发利用,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狠下功夫,形成有资源特色的各类产业集群,如罗田板栗,五峰、英山茶叶,京山国宝桥米等。 此外,发挥湖北农业大省的区域和资源优势,以粮、棉、油、烟、茶、林、果、水产等资源为依托,加快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建立跨乡、县、市的企业群体,形成资源共享、生产共用、市场互补的产业链群体优势,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积极发

27、展绿色农产品的流通,进一步做大做强湖北省农业产业,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产业集群。(完) = 纺织工业焕发新春 = 潜江-亚利服饰公司外景 大冶立峰纺织生产车间 孝感纺织服装工业园 仙桃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卫材加工出口基地 中新社武汉电 纺织工业是湖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己形成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染整、针织、色织、丝绸、化纤、服装、鞋帽、纺机纺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第五位)。 目前,湖北纺织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棉纺能力达到802万锭以上,以美尔雅、多佳、爱帝、佐尔美、太和为代表的湖北服装,在全国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2007年纺织工业产值达到64

28、0亿元以上,比2002年的357.27亿元增长79。 统计显示,2008年前八个月,湖北省纱产量83.02万吨,增长7.7%;布产量22.85亿米,增长20.2%;服装产量1.98亿件,增长23.3%;化纤产量8.43万吨。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增长20.9%。 据湖北省经委经济运行处、湖北省纺织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发布的预测称,今年湖北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产值的增幅可达18%左右。 湖北是纺织大省,但不是纺织强省。为改变此状况,本着做强做大的方针和提高集聚效应的原则,湖北重新调整了产业的布局结构。其重点是做大做强棉纺、服装两大主体行业,克服化纤“短腿”,缓解印染“瓶颈”,支持发展产业用品和麻

29、纺等特色行业,扶植针、复制等弱势行业。 根据规划,到2010年底,全省化纤及化纤原料产能达到50万吨;棉纺锭达到1000万锭,其中先进纺纱设备达到750万锭;布机超过10万台,其中各类无梭布机超过4万台;中高档染整面料能力6亿米;针、棉制品折用纱量达到8万吨;服装生产能力达到25亿件/套。 在经济效益目标上,到2010年底,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5亿美元,利税达到50亿元。到2010年底,全行业30%企业的产品质量、创新水平、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吨纤维创汇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全国同期先进水平;能源消耗下降20%

30、。 根据规划,湖北纺织工业将着力建设10大产业集群:对仙桃彭场镇的无纺布及制品业、汉川县马口镇的制线业、团风县回龙山镇的色织布业、谷城县石花镇的织布、新洲区仓埠镇服装加工业、随州市厉山镇细帆布、黄石殷祖和江陵岑河的针织加工业、襄樊市樊城区的织布业,房县的贡缎织物业等已经形成或正在起步的产业集群,按照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的思路,加强集群规划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壮大集群规模,加强与国际采购对接,完善自我功能和产业链,使其释放出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区域化的集聚效应。 目前,湖北纺织工业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出来。汉川市以荷沙公路沿线工业基础较好的8个乡镇,规划发展汉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马

31、口纺织工业园、福星科技园,形成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等主导产品的产业聚集,其中马口工业园纺织规模已达85万绽,初步形成了化纤、纺纱、织布、印染、制线、巾被、服装、包装、印刷、纺机、配件等配套一体化的纺织服装集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年销售收入30亿元。 湖北省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各地通过关联产业的繁衍、裂变,逐步形成了一批区域相对聚集,特色比较鲜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仙桃市彭场镇,原由几个民营无纺布生产企业起步,通过几年来的企业孵化,派生出相关企业223家,从业人员1.5万人,年销售额28.68亿元,彭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纺布制品中心。 湖北纺织“十一五”发展的产业布局,将遵循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的原则,结合地方优势和特色,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从发挥产业的群体优势、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前提出发,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步伐,优化产业布局。力争培育出1-2个纺织工业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区(县),2-3个纺织工业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区(县),4-6个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群进入全国特色纺织产业名镇。(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