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品思考题

上传人:lx****y 文档编号:22289924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智慧品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智慧品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智慧品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智慧品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品思考题(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153节课2、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答: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即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4、“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答: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学集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 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我觉得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更合理.因为智慧不能

2、离开其他五度,智慧如果没有前无度的因,就很难生得起来,所以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2、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答:智慧是根本,如果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像是无人引导的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只能积累一些人天福报.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又云:“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26、“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

3、多的人?答:请自己发挥。8、二谛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么?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必要?答:二谛有胜义谛、世俗谛之分。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是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它是圣者的境界,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概而言之我们所见的假象与真相,分别是世俗谛与胜义谛。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龙猛菩萨也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828、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们之间

4、“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答:1)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2)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3)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外道。世间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内道行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

5、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的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上就改变了。所以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的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观点。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论中说,诸法刹那变化,所以是无常的;我由众多部分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这种方法,对外道的观点可以一一驳斥。当然,不仅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间人面前,有部宗的观点也是超胜的。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

6、论自释等中的理论观察,也是无法成立.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理来剖析,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理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829、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答:这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见的过失一样,非常荒唐可笑。若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随便说过失,是非常不合理的。月称论师云:“如

7、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法王如意宝讲过:“作为闻思修行的人,千万不要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而且,入行论中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因此,凡夫的分别念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分子不会有妨害、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后不会有妨害一样.30、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答:倘若他说万法实有,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但他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

8、,这些比喻是他也不得不承认的。如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按因果理论来说,要想成立所立,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许的比喻。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现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他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因而,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观点不成立。831、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答: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

9、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就如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第154节课32、既然瑜伽士与平凡者都承许万法的显现是存在的,那他们之间还争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后,你做事情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答: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争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显现实有还是不实。我们应

10、该生起真实的定解:既然来到这个世间,梦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实了.一切万法的本体丝毫得不到,若对这个能有所认识,遇到不顺也不会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会极其高兴,而会平等对待的。833、形形色色的诸法,是我们现量所感受到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答: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原因有二:1)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本论云:“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根与外境不入则无法相合,不合则不能接触。2)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法,其实全部是虚假的,因为六根不是正量,否则圣者之道就没有用了。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

11、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不能当作正量。834、为什么说佛陀所宣讲的无常道理不了义?请以不了义的标准一一判断、说明。答:佛说不了义法有三种条件-意图、必要、义理妨害。1)意图:佛陀说无常是从世俗名言讲的,因为任何法在世俗中显现是存在的,但这种显现像水泡一样刹那坏灭,佛陀针对这一点说是无常的.2)必要:倘若一开始就直接讲空性,说万法不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间人由于实执特别严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误入歧途。为了渐次引导他们,佛先讲了春夏秋冬等粗无常,再讲刹那刹那的细无常

12、,逐渐成熟他们的根器。3)义理妨害:在究竟的胜义谛中,刹那也不存在。有些论典中虽说“见刹那即见真如,但这里的真如并不是真正的胜义。因为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无常只是暂时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实相来观察,常与无常均为戏论,都是一种分别念。835、有人说:“无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谛,如果它也不是胜义谛,那无常就不属于二谛了,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对此,你该如何回答?答: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论中,世俗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无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现量前成立的两种。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

13、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它是观待世间人认为一切常有存在的观点而言见到无常,就可以说见到了真相,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836、在世俗中,若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这会有什么样的过失?请以比喻说明。答:假如平凡者与瑜伽士一概而论,没有见与不见名言实相的差别,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说修不净观、白骨观的人,见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这种见解是对治贪心的殊胜修法,名言中若没有这样的差别,不净观的见解就受到世间见解的妨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世间人认为身体干净的见解是错误的,永远也不可能害不净观的见解.把身体观为脓血、鼻涕等

14、肮脏物的聚集体,是符合正理的,认为身体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颠倒的妄见,这两个见解互相冲突时,不净观一定是超胜的。同样,瑜伽士所见的无常可以胜过平凡者的常见。第55节课837、如果一切万法是空性的,那供养佛陀是否就得不到功德了?为什么?三宝门中好修福,平时你应当怎样一点一滴修积福德?答:1)不是.虽然万法在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但在世俗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供养者我、所供养的供品、供养的时间、所供养的对境佛陀,都是幻化的。供养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小乘宗认为佛陀、供品、供者是实有的,最后能产生实有的福德一样。2)以三宝为对境,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很大.大悲白莲经云:“佛陀不可思,佛

15、法不可思,信奉不可思,异熟不可思。我们无论在哪里看到佛像,都应该心存恭敬。如果特别忙,实在没时间磕大头,那么稍微单掌合十,功德也是不可小觑。我们出门如果到东方去,心里应观想东方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东方的诸佛”;如果到西方去,西方也有无量佛陀,“我要顶礼供养西方一切如来”,这样想的话,功德也是非常大。妙法莲华经云:“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8、有人说:“幻物变灭后便不会再生,但有情无始以来一直辗转生死,一世接一世地投生,怎么可能是空性的呢?”对此,你该如何回答?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古印度的幻化师通过石子、木块、咒语

16、、药物、等持,可以变出大象骏马、山河大地.如果具有转生的因缘,这些幻化也会不断地流转,不会灭尽。佛经云:“因缘和合时,果报即成熟。”只要具足幻化因,即便是幻人也可以有生生世世,并不一定是有情众生。因此,众生的本体虽然不成立,跟幻化没有任何差别,但只要无明烦恼、爱取等投生因缘具足,便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任何法在其因没有灭尽之前,必定会有显现的。839、声闻行人认为:“众生流转轮回的时间极其漫长,而幻化物都是暂时性的,没有一个能这样,因而众生并非幻化.”这种说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答:不合理.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

17、,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或者说,一个婴儿刚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连续剧持续放了八天还没有完,这样的话,婴儿是不是就成幻化了?“南柯一梦中的南柯,在下午睡下去的,出星星的时候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就过了一辈子。“黄粱美梦”中的那人,也是在米刚下锅时睡着,米还没有熟就醒来了,这段时间也经历了整个一生,所以不能以时间长而认为实有。麦彭仁波切在醒与梦的辩论中说,白天显现的事情时间很长,梦境中也会有这种情况.上师如意宝讲过藏地的西根活佛,他于一天晚上的光明梦境中,在清净刹土享受了1年的生活。因此,一切都是幻化的,时间的长短只不过是众人的共同业力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真假差别,不能因时间的长短而断定是

18、否实有。840、我们又不是有实宗,为何要了解它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对此你有哪些感触?答:有些问题表面上是有实宗与中观宗之间的辩论,实际上也是我们相续中的邪见和疑惑,通过这样的学习,心里的疑团会自然解开。所以对每个人来讲,学习这些意义非常大.8、既然一切法无有实性,众生全部如同幻化,那么杀众生是否就像杀幻人一样不存在罪过?为什么?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会导致哪些可怕的后果?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去帮助他?答:1)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杀人必须具足四种条件,断绝对方的命根才能圆满杀生支分,而幻人没有命根,故不会造下真实的罪业。但由于对其生起嗔

19、恨心,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心的种子,加行罪还是难免的.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罪过建立在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心,则如石头一样,不会有苦乐之报。2)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个老头子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但听说过一些空性的字句.有次他要杀一头羊,就抓着羊说:“你这只羊是空性的,我本人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今天要把你宰了.”这种说法真的非常可怕!现在有些人也是如此,让他做善事的时候,他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念金刚萨埵、观音心咒有什么用啊?这种人对空性的正理一无所知,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让他几天不吃饭,看看他还空不空。所以,龙猛

20、菩萨说,若没有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则无法了知佛法的深意,原因也在这里。84、既然众生与幻人一个有心、一个无心,这是否就意味着众生不是虚假的,而应该是实有的?为什么?在胜义中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1)不能这样理解。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于就是实有。幻化师只能幻现出象马、房子、山河草木等各种物质,而创造出具有如来藏光明的心,他根本没有这种因缘和能力。众生心的产生,必须具备无明、烦恼、业等特定因缘,一旦这些因缘具足,才会产生苦乐的觉受,并成为业力的所依,造作一切善恶业。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麦彭仁波切举过一个例子说:牦牛和白马由于因缘不

21、同,一者有角、一者没有角,虽有这样的区别,但不能说牦牛有角就是实有,马没有角就是虚幻不实。因此,不同的因缘产生不同的法,有些是有心的、有些是没有心的,不能认为有心就是实有,没有心就是幻化。以一个因缘来判断一切现象,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在胜义中,正如中论?因缘品中所说:“略广因缘中,求果不可得.因缘中若无,云何从缘出?”以理观察时,不管是各种因缘聚合(略),还是各种因缘分开(广),都不可能产生果。既然因缘中没有果,那么因生果的说法如何成立?这完全是以迷惑而耽著的假象。第156节课843、有些人说:“大乘经论中均说众生是佛、轮回是涅槃,所以修六度万行完全多此一举。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22、。答:大乘经论中的教言,是就自性涅槃而言的.涅槃分为“自性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从自性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需要修六度万行;但从离垢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众生虽然本具如来一切功德,本性虽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断除业、烦恼、萨迦耶见,则会不断在轮回中流转,因此还是需要修六度万行。844、涅槃分为哪两种?这是否只是藏传佛教的观点?为什么?答:)涅槃分为“自性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从自性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即佛陀,不观待任何修行和对治;但从离垢涅槃的角度讲,众生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日,尽心修持六度万行,才可以现前本有的菩提。2)这不只是

23、藏传佛教的观点,印度、汉地也是承认的。印度的世亲论师在唯识宗的论典中,将之称为“自性真如”和“离垢真如。宝性论中也讲了“自性光明”和“离垢清净”。汉地的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前是自性清净,今是离垢清净.”意即众生原本自性清净,本体上没有任何垢染,但由于暂时的客尘烦恼,现今流转轮回,不得自在。坛经里面也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请具体说明,显宗教理的顶峰,是唯识宗还是中观宗。唯识宗与中观宗的基本教义是什么?答:1)这个问题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就胜义而言,中观宗的理论谁也比不上;从名言来讲,唯识宗的观点是最殊胜的。这一点,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有细致剖析。2)唯识宗:认为“

24、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由心造,外境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而心识是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著它的心识存在一样。中观宗:胜义中诸法远离一切戏论,本体了不可得;世俗中的显现如梦如幻,无有实体。846、唯识宗的观点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还要破它?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怎么划分?答:1)中观宗主要是破斥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按照胜义量来观察,这种实有根本不成立。但在名言中,承许外境为心的显现是非常合理的,并不是此处的驳斥对象。2)破与不破之间的界限,在于是否承认实有.如果认为胜义中有实有的东西存在,则是中观宗的破斥对象。87、有人说:“如果不承认心识,那就无法了知外境了,所以心识必

25、须存在。”对此你如何回答?答:能取与所取是互相观待安立的,心识依靠外境而生,没有蓝色的瓶子,则不可能有取蓝色瓶子的眼识,如同左手和右手、这边和那边一样,没有能取就没有所取,没有所取就没有能取。对方说:“没有心识的话,谁去执著如幻如梦的外境?以同等理来观察,我们可以反驳道:“没有外境的话,心识到底要执著什么?”所以,观察名言谛时,能取的心识和所取的外境应该存在。而观察胜义谛时,外境不存在,心识也不存在。84、名词解释:同等理真相唯识 假相唯识答:1)同等理:以对方所使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反击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观点无法成立。)真相唯识:认为外境不存在,与心无二无别。)假相唯识:认为外境既不是

26、心,也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像毛发一般现而无实.84、我们明明可以回忆过去,为什么说自证的存在不合理?中观宗是怎么样破除的?答:1)中观应成派所遮破的自证,是唯识宗承认的“实有”自证。名言中“现而不实的自证,没有任何教证理证的妨害,不承认的话,反而还有极大过失。2)破除方法:能取与所取本来各自分开,唯识宗如此承许的话,心是实有一体不可分割,又是分开的能所二取,这该怎么成立呢?而且,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 自己对自己起作用,在大乘经典中已经遮过。第157节课85、本品当中,唯识宗如何以比喻建立自己的观点,中观宗怎么样一一

27、驳斥?答:1)唯识宗:犹如灯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识同样也能了知他法(他证)和了知自己(自证)。中观宗:怎么能说它照亮自己呢?如果灯火能照亮自己,则同等理可推,黑暗也能遮蔽自己.那世间就没有黑暗了。所以比喻不成立。因为灯火本身并不是自己所照的对象。你们说灯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灯火上本来就没有黑暗遮蔽。2)唯识宗:如水晶的蓝色必须依他缘才能映现,但琉璃的蓝色却是本具,并不需要依靠他缘。同样,某些心识需要依靠他缘成立,而自证分则不需要.中观宗:此喻亦不成立。琉璃的蓝色自性成立,不观待外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缘聚合而成,只不过它的因不明显罢了,其实与

28、水晶的蓝色无有本质的区别。龙树菩萨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因此,唯识宗所承认的何时也不破、胜义中存在的心识,在中观理证面前是可以遮破的。5、假如有人说唯识宗是显宗最高的观点,千万不能破除。你该如何正确引导他?对于这种道理,你有哪些深刻体会?答:请自己发挥。852、什么叫做观待?观待的法在什么情况下成立,什么情况下不成立?最终你得出什么结论?答:1)所谓的观待,是指一法的产生、改变、灭亡依靠其他因缘。如释量论云:“此有彼亦生,此变彼亦变,称此是彼因。”)世俗中的法,都是因缘而生,全部需要观待;胜义中的法,远离一切戏论,不观待任何外缘.3)请自己发挥.853、怎样从意义上破斥自明自知心识的

29、存在?这种分析方式,你能接受吗?答:退一步说,假设灯火可以照亮自己,这并非是灯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灯火以外的有情心识了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那么,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个心识知道的呢?如果说是自己的心,这不应理。因为按因明的推理方式,未成立的东西不能作为因。心自知自明的观点正在观察、尚未成立,属于一个未知数,故不能说是心识自己了知自己。如果是由其他心来了知,那其他心又是谁来了知呢?假如甲的心需要乙来了知,乙的心需要丙来了知这样推下去,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而且由其他心来了知,也有诸多理证妨害.假如这两个心一前一后,那么前念灭时,后念才生,二者无法相遇,不可能有了知与被了知的关系;假如这两个心同

30、时产生,按照因明推理,同时产生的法互不观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能立为能知、所知。因此,不管是自证、他证均不合理,这样一来,心的自明自知又从何谈起呢?第158节课854、对于回忆过去,唯识宗与中观宗的说法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更合理?崔护、欧阳修的两首诗,与此有什么关系?答:1)唯识宗:自心回忆过去的境相,是心识直接依前识自证自体之果,无需所缘之对境,心也能忆起过去的心识。中观宗:回忆并不是由自证单独认知的,心与境相连,心识忆念,并非脱离外境而单独起现,而是外境与过去的事情相关,一旦心识感受这个外境,才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中观宗的观点更合理。2)忆念并非单独产生,它离不开前识所缘的对境。能缘与所缘

31、互相观待,不可能单独生起,假如没有外境,直接产生独立的心识是不可能的。855、如果说:“有他心通的人,既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那么近处自己的心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自证应该成立。”对此,你该如何驳斥?答:那也不一定.世间万物有各自的因缘,有时能见到远物,却不能见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种药,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见到几百由旬外的地下宝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药,此人却一点也看不见。因此,即使能知道远处他人的心,也不一定就能明知自己的心。6、如果不承认自证存在,那么名言中的见闻觉知是否就无法安立了?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没有这种过失。此时是指胜义中不存在自证,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现量的见、闻也好,比量的觉、知也

32、罢,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破除的对象。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这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87、现在凡夫人骂圣者的现象非常多,你见过或听说过哪些事情?对此你有何感触?假如你周围有这种人,你打算怎么制止他?答:请自己发挥。88、假相唯识宗的观点是什么?中观宗是如何破斥的?麦彭仁波切为什么还要赞叹它?破斥与赞叹之间的界限是什么?答:)假相唯识宗认为:外境并非是心以外的法,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的法,而是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2)中观宗破析: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么外境与心怎么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麦彭仁

33、波切之所以赞叹假相唯识宗,是因为它在认知名言万法、断除贪执方面有特殊的教言。其实如果真正去观察,外境不能说与心无二无别,因为心没有颜色形状,而外境却有种种显现;也不能说在心外真实存在,因为经得起观察的外境,微尘许也不可得.因此,外境可以说是像毛发一样,这种说法在名言中非常合理。4)界限:是否承认实有。在名言中,外境犹如现而不实的毛发,不是与心一体,也不是心以外的东西,这对断除贪执有很大的作用。但在胜义中,假如认为还有一个心识实有,则是中观宗所破的对象。第5节课859、你觉得学习智慧品有必要吗?闻思空性法门有何功德?请谈谈你自己的感想。答:请自己发挥.要知道,我们获得人身,遇到空性法门,千百万劫

34、中也难遭遇,即使不能通达它的教义,至少也要经常去思维,对它生起信心.仅仅听闻空性法门,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何况亲自去受持,或把空性教义传给别人,其功德更是无法衡量.佛陀在般若经中也说过:“无论通达空性,或为人说一句空性,或听人说空性,其功德远胜于以等同大海水滴之七宝,持供十方如来诸佛.”广般若和中般若的总集是般若摄颂,而般若摄颂,被寂天菩萨以智慧摄集为智慧品.听闻此般若法门,没有积累一定的资粮,绝对不可能有这个因缘。听到这个法之后,纵然你不能了解其甚深含义,但若以欢喜心来善始善终,它的功德也无法估量。正如般若经所言,仅仅听到一个偈颂,以大海水滴数七宝供养十方如来的功德都不能比。所以在短暂的人生

35、中,以现在的凡夫位听闻般若非常难得,大家一定要珍惜.860、很多人认为“佛教就是唯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答: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唯心主义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是以“我”为中心,把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唯一本源;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神我作为世界的创造者,类似西方的一些宗教,但不管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唯识宗所抉择的空性,也不承认修持六度万行,最后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些基道果的安立他们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前世后世的存在,在唯心主义中一点也没有。佛教的哲学思想不仅涵盖唯心主义,而且还涵盖了唯物主义.因为唯心主义只是对暂时现象的一些感官研究,这种学说可以包括在佛教理论

36、中;唯物主义只是探索物质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得出的自然科学成果,这些在佛教中也可以完全涵盖。这样一来,佛教涵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法涵盖佛教。8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宗教是鸦片”,其中的“宗教”是指佛教吗?为什么?了知这一点后,你有哪些打算?答:不是。因为马克思这种思想的来源,主要是费尔巴哈的一本书,此书对西方的基督教有严厉的驳斥,但针对的绝不是佛教。862、唯识宗认为:“若没有实有的依他起作为现基,轮涅一切万法将无法显现,就如同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剖析。对此你能引生何种定解?答:不正确.如果说无实轮回法必须依实有心法才能生起,一旦心法无实

37、,轮回也就不存在。但是无实轮回法依于实有心法,又怎么会起作用呢?就如同石女的儿子与美女成家生子,或者用手拿兔角来挖虫草一样,根本不成立.轮回是无实法,与实有的依他起不可能有关系。如果它们有关系,那要么是同体关系,要么是彼彼所生关系,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再或者,观察依他起与轮回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是一体,无实法和有实法就成一体了,这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是他体,那轮回就变成依他起以外的法了,如此毁坏了唯识宗的观点.所以,无实法不可能依于有实法起作用。6、若按假相唯识宗所许,心如水晶球般明清,远离一切所取,这样一来,会有哪两个过失?具体怎么推出来的?答:1)一切众生都成了如来。2)建立唯识宗就没有任何

38、意义了。按假相唯识宗所许,无实轮回对实有心体不起作用,如是自心则远离一切所取。因能取与所取观待而安立,若没有所取,就不会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没有了,那所有众生都变成释迦牟尼佛那样远离二取的如来正等觉了。既然一切众生不需依精勤修道皆已现前远离二取障垢的真如,皆已成就了清净圆满正觉,那么一切闻思修行、建立宗派等都成为无义。如果是这样,唯识宗辛辛苦苦建立宗派,要求人们闻思修行、修持六度万行等,又有何必要呢?因为要建立宗派,目的就是让人了解宗义,引导他们获得佛果之故。84、唯识宗的观点,有哪些合理性?这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既然合理,中观宗为什么又要破它?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答:)名言中承认万法

39、唯心,对外境就不执著,一切的快乐建立在心上,在减少痛苦方面有很大的利益。平时遇到挫折或不快乐的事情时,我们可以想:“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没有去执著,根本不会这样。”一下子,原来觉得特别大的事情就会消失无余)唯识宗承认在胜义中也有依他起,这一点不合理,是中观宗所破的对象。但在名言中,认为万法唯心造,确实非常好。第60节课65、请具体解释什么叫“四大轮”?为何称之为“轮”?你具备几个轮?今后在这方面有何打算?答:1)安住顺境、亲近正士、发宏誓愿、积大福德,即是龙猛菩萨和智悲光尊者所讲的“四大轮”.一、安住顺境:修行的时候,要安住在对修行有顺缘的地方,远离嘈杂等一切违缘。作为城市里的人,完全避开散乱

40、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还是要尽量找一个学佛的环境。二、亲近正士:亲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学经验的人。即使你没有缘分亲自依止,那也不能离开上师的教言,否则就会慢慢被世间的各种恶习染污,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的人.三、发宏誓愿:随时随地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哪怕是听一堂课、放一条生、闻思一个善法,也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发愿.四、积大福德:应当广积资粮.我们前世积了资粮,今生才遇到这样深奥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没有积资的话,来世不一定遇到这么殊胜的正法,也不一定转生到佛法如此兴盛的殊胜之地。2)为什么叫做四“轮”呢?打个比方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

41、达,而依靠四轮马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同样,若想快速得到圣者果位,也必须依靠这四种窍诀来行持佛法。866、电视上的节目,明明是虚假的,但有些人仍为之大喜大悲,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答:一方面是因为他空性习气特别薄弱,另一方面是他的实执特别强.其实屏幕上根本没有你要担心或伤心的事,它只是一种幻象而已,没必要为了它又哭又笑.假如对中观的闻思比较究竟,不要说执著幻化物,就连自己的亲人朋友死了也不会那么伤心.因为这些人跟幻化没什么差别,父亲死了的话,他只是一个幻化人,幻化人本来不生,也不会灭,有什么可哭的?87、有些人说:“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

42、但仍会生贪心.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对此,你该如何驳斥?答: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所知万法并未证悟空性,虽然能变出千姿百态的法,但由于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他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与她结婚生子,过永久的生活,但还是偶尔生起贪心。但修行人则不同,若能将一切众生看做幻人,则可断除实执,趋入殊胜的果位。868、中观宗以空性对治实有,但不管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都是分别戏论,我们该如何才能远

43、离一切戏论呢?答:众生自无始轮回以来,不断地熏习执著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这种实执习气异常坚固,所以应先引导他们修习无实空性,以空性执对治其实执,如是以毒攻毒,反其习性而行,实有执著最终会断除.然而这种空性执也是观待实执而建立的法,在诸法实相中并不成立。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后,空性也不存在,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是真正的大空性。龙树菩萨在出世赞中说:“为断诸分别,说空性甘露。何人执空性,彼亦汝当舍。”如此继续修持无所有,最后无实空执也自然断掉,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以观空对治实执,最后二者也会同时灭尽,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69、请引用教证说明修学佛法的次第。你周围的道友是按什么次第来学佛的?

44、你对此有何感触?打算如何帮助那些不明白的人?答:教证1)本论云:“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2)四百论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习解脱道时,先应遮遣杀盗淫等非福德的不如法行为,这是人天乘的修行方法;中间应遣除对我和我所的实执;有了这个基础后,最终有、无、非有非无等一切相都会断除。大家一定要了解佛陀所讲的次第,如果从上往下修,或者只停留在基础法门上,这样都是不对的。前两天我家来了一个人,刚进来时,我觉得他境界比较高,一直站着不坐下来。他站着问:“大圆满的通彻觉性,意义是什么样的?我坐在下面,抬头望着他说:“你站得太高了,我只能看到你的脚,看不到

45、你的眼睛。” 所以现在有些人修行太高了,而有些人在下面一直不上去,只停留在一个单空上,这都是不合理的。修学佛法必须断除有和无的一切执著,如果你一点空性也不了解,行为再怎么如法,恐怕也不能得到解脱。现在有些善知识只讲人天福报,不讲空性智慧,这样的话,大家只不过是积些福德资粮而已,无法断除实有的种子、习气,解脱也必定遥遥无期。80、有些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于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体证空性.这种认知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按照敦珠法王的观点,这些人只是住于阿赖耶的境界上,根本没有体悟到密法的大圆满。这种境界只是一种灭法,并没有体悟到禅宗的不生不灭。六祖慧能大师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46、?本不生灭.”他并没有这说是一种灭法,而说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用不着去否认,用不着去建立,也用不着特意去观修。它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性,也不是一个单单的光明,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871、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么态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答:一旦你体悟了这种境界,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会非常重视。不像现在有些人,“证悟”越来越高时,对这些越来越不重视,甚至念珠已扔到1公尺以外,从来也不拿.有些所谓的“开悟者”,对世俗的念咒语、磕大头、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可不是一个开悟的相.法王如意宝的境界是公认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进,即使出国坐飞机,

47、上师也一直拿着念珠睡着。有时候想起上师的精进,我们都觉得非常惭愧。我们睡觉时把念珠放在一边,或挂在墙上,但上师都是用它一边念咒语一边睡着,睡时手也一直掐着那个界限,第二天早上醒来又接着念。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对世俗善根非常重视。87、什么是中观的究竟空性见?请背诵几个这方面的教证.如果有人对这种见解不适应,你会怎么样引导他?答:一切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那时也不会有其他成实之相,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即是离戏之最寂灭境界。本论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般若经云:“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

48、维摩诘经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第161节课83、获得无上佛果时,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不可能有利他的念头,这是否说明就佛陀无法利益众生了?请以比喻说明理由.答:并非如此。虽然佛陀没有任何分别勤作戏论,但是诸佛仍然能现身利益众生。以譬喻而言,摩尼宝、如意树等,无有任何饶益众生的分别心,像“某某很可怜啊,我应答应他的请求”这类心念绝不会有。但是人天有情在它们面前祈祷时,以有情的福报与它们无欺的能力,有缘者衣食财宝等愿望皆会得到满足.同样,佛陀安住于寂灭法界中永无动摇,绝不会有能取所取的任何分别念,但是由他在学道中所发起的菩提誓愿为俱生缘,在有福德众生前不断显现种种相,降下饶益之

49、雨,这个过程是任运而无丝毫勤作戏论的。佛经中讲过,像太阳东升,莲花自然盛开,同样佛陀出世后,自然能满足众生之愿。874、佛陀是怎么样利益众生的?这与你以前的想法有何不同?明白此理后,对你有哪些帮助?答:佛陀已远离能所二取,不会有勤作也不会有分别,但没有分别并不代表不能利益众生。佛陀在因地时发了殊胜的愿,再加上众生的福报成熟,这两个因缘一聚合,就像阳光照耀世界时,莲花自然开启一样,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现身利益众生。这一点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虚空中有皎洁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器,月影就会在水器中映现.月亮没有掉下来,水器也没有到天上去,但因缘具足时,每个水器中都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月影。同理,佛陀的加

50、持是周遍法界的,只要我们信心和善根具足,谁祈祷,谁就会获得佛陀的不断加被。875、佛陀曾在因地时发愿度众生,但获得佛果之后,什么分别念都没有了,这是否意味着众生就得不到饶益了?为什么?请从比喻、意义两方面进行剖析。答:无有此种过失.尽管佛陀想利益众生的心已经泯灭,但由于因地时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现在仍可以利益众生.1)比喻:打个比方说,从前有一个人,见许多众生罹患风湿等龙病,于是通过仪轨和咒语修持大鹏法.修成之后,为利后世众生,他以咒语和仪轨加持石堆、木块等材料,砌成一座大鹏塔,并发愿让每一个见闻接触或转绕礼拜此塔的人消除龙病折磨。他在世时,千千万万的人依鹏塔息灭了病苦,而在他去世后,虽然历经了

51、千百年的漫漫岁月,但此塔仍能灭除诸毒病,众人也依之而解除了苦痛.2)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行持布施、持戒等大乘法,那个时候是有分别念,就像入行论?回向品所言,没有衣服的众生,我愿变成衣服来帮助他;没有饮食的众生,我愿化作饮食来帮助他但菩萨趣入不住涅槃之后,能取所取全部消失,烦恼障与所知障全部灭尽,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现前,成为了众生怙主的正觉塔。此时他虽没有分别心,但仍能成办一切他利,在其面前祈祷的话,什么样的祈祷,满什么样的愿,赐给什么样的悉地。佛陀的法性身现前时,虽没有菩萨地或凡夫地时的发心,但众生的善缘和菩萨的大愿一旦结合,佛陀利生事业永不间断,恒转不息,不可思

52、议地饶益有情,佛陀的事业常有、周遍、任运自成。876、供养有收取心的对境,可依之生出供养等福德,但是佛陀没有分别心,供养他为什么也能获得福德果报呢?这与供养一块石头有何不同?答:1)如果无心就得不到利益,供养舍利就不应该有功德了。佛陀在绕塔功德经中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以清净心供养住世佛,或者以清净心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这两个功德完全等同。层花经中也说:“今日供养我,未来供舍利,功德果报等。所以,没有心并不一定得不到功德。2)虽然同是无心物,但对境若是佛舍利、佛像,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它是三宝的所依。波斯匿王请问经云:“不论对佛塔或佛像,作顶礼以额头触碰,

53、是人将成为宝器,受到诸天神与众人尊敬。”按月称论师和寂天菩萨的观点,佛位时没有能取所取的智慧,但有远离能取所取的自然本智,能直接或间接利益无量众生。77、小乘的供养与大乘的供养,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你认为哪种更为合理?为什么?答:小乘行人认为,以实有的供品,供养实有的佛陀,最后得到实有的功德.而大乘中观宗认为,以幻化的心,供养幻化的佛,最终得到幻化的果。尽管二者所许有所不同,但供佛能得福果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第12节课87、小乘声闻具体分哪几种?本论中作者破斥的是哪一种?为什么这样说?小乘真的不承认空性吗?请说明理由。答:1)小乘声闻宗有(1)幻化声闻:诸佛菩萨化现为声闻形象;(2)大菩提声

54、闻: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子、目犍连等;()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槃的无余阿罗汉;(4)增上慢声闻:自称已证悟了圣者果位,但实际上并未现见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2)本论中作者辩驳的对象,只是增上慢声闻。3)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乘宗都毁谤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许多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果的小乘圣者,接受般若空性,听受过大乘教法。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4)并非如此。其实,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

55、士开始辩论.89、名词解释:四谛十六行相 四部阿含答:)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2)四部阿含:小乘经典,包括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80、请引用教证说明,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对于空性法门的修学,你今后有何打算?答: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佛经云:“凡执实有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因此,凡

56、是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881、小乘宗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样辩驳的?请一一说明.答:1)小乘宗: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中观宗: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小乘宗: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中观宗: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么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

57、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小乘宗: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中观宗: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时,于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

58、,那么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也是真理?不仅仅是四吠陀,还有顺世外道、大自在天派,甚至现在的“法轮功”,学习它们论典的人也特别多,是不是它们也要成为佛语?因此,真理并不是人多承认就可以了。4)小乘宗:小乘经典完全符合三藏教义,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有争论的话,大乘经典肯定不是佛说。中观宗:如果说有争论就不能成立为佛语,那么外道对小乘阿含经等也不承认,经常与内道有一些争辩。比如在无常方面,佛教承认三法印,认为万法无常,而外道认为世间是常有的,是大自在天或上帝所造,在无我、空性等方面,也有各种辩论.而且小乘声闻十八部之

59、间,在见、修、行、果方面有许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认对方的争议。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你们岂不是也不能成立为佛语吗?82、现在经常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邪师”、“恶知识”,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打算如何引导他们?答:这种行为非常可怕。对大乘法和法师不可随意轻视、诽谤,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跟别人辩论,说一些正当的过失,但不能整天把讲经说法的法师当作攻击对象。尽管个别法师的说法显现上有些不合理,比如“我们要经常打扫房间,喷药杀虫”、“蟑螂可以杀,它是人们的公敌这完全违背佛教的教义,但也不敢说他就是邪师,驳斥这些观点一定要谨慎.883、你怎么看待佛教中的

60、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答:1)佛教中的辩论,如果不是为了断除贪嗔,而是因为好奇而争论,这是不合理的;倘若是为了揭示真理、消除怀疑,这种辩论值得提倡。月称论师云:“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中观论典中揭示的观察法性之理,并不是喜欢争论,而是为令有缘者获得解脱,从而阐明一些真理。因为很多真理隐藏在我们心里或者法本中,不通过辩论就无法了知,如果能解释明了最究竟的实相,纵然遮破别人的观点,我们也不会有过失。在这种情况下,辩论是合理的,除此以外,语无伦次地诽谤高僧大德、经典论典,其结果将会非常可怕。)在辩论的时候,千万千万不要说“某某大德讲

61、错了”、“某某高僧很愚痴”,以这样的口气来诽谤智者。像无垢光尊者等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大家应该恭敬有加,在辩论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有丝毫的诽谤或者不恭敬。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们只是区区小人,非常不值得一提,他们的智慧完全通达万法真理,而我们相当于幼儿园的稚童,凭我们的智慧对这些祖师进行辩驳,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请举例说明,世间伟人是如何赞叹佛教的?知道这些以后,你有哪些感想?对于蔑视、诽谤佛教的人,你打算怎么样帮助他们?答:孙中山说过:“佛教是哲学之母。”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1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的罗素,在考察了各种宗教后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自然科学家尤智表说:

62、“佛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科学。”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看了瑜伽师地论和贤愚经之后,对佛的智慧感叹不已,他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第163节课885、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分别是什么?它与三学如何对应?答:小乘三藏:四阿含等为小乘经藏;僧祇律等为小乘律藏;六足、俱舍论等为小乘论藏。大乘三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编入大乘论藏。与三学对应:定学摄于经藏,戒学摄于律藏,慧学摄于论藏。886、小乘因为什么原因而诽谤大乘?请引用教证进行分析。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答:龙猛菩萨在中观

63、宝鬘论中说,小乘诽谤大乘有三个原因:一、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过失;二、本来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们却将此误解为过失;三、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中观宝鬘论云:“不晓功与过,或功作过想,抑或嗔功德,致使谤大乘.”因此,如经庄严论中所言,大乘与小乘在发心、教授等五个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88、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可以分为哪几种层次?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答: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管学密还是学显,都可划分为四种层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达佛法精华义,而且还把它传授给别人,摄受别人,断除别人的邪见。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对佛教完全了达,不为外境所转.再下一等的人,虽然没有太高的智慧,但对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心。而最差的人,丝毫信心也没有,只是打着佛教的旗号骗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为。这四种人,名义上都是佛教徒,但实际上各自的所作所为、方向目标完全不同。身为佛教徒,学哪一个教派不重要,关键是要时刻观察自己是哪一种人。88、有些显宗的人认为:“藏传佛教源于婆罗门教,因为它沿袭了婆罗门教的火供等仪轨.”对此请以同等理驳斥。你觉得这种推理方法好用吗?请举出一个你认为的错误说法,并试着以此理进行回驳。答:以同等理驳斥:“奥义书中提倡做善事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