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2849780 上传时间:2021-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研究论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课 题 报告课 题 组2006年5月8日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课 题名 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计 划 编 号:R2004A28课 题 类 别:软科学研究开发项目起 讫 时 间:2005.22006.7委 托 单 位:温 州 市 科 技 局承 担 单 位:温 州 大 学参 加 单 位:温 州 市 农 业 局课题组负责人:任 柏 强课题组成员:韩纪江、许经勇、胡振华、潘孝政、 黄焕文前 言2004年9月,我们着手向市科技局申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2005年1月获得立项。通过近一年半时间的调查研究

2、,形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敬请领导、专家和同仁们指正。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农民收入每年都在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比全国和全省许多地区都快,那么为什么又要提出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呢?这是因为,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深感到农民收入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进而把“三农”问题上升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对于温州市来说,本地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经济能否协调发展。正因为这个缘故,科学的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的首位。而衡量城乡是否协调发展,固然有很多指标,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3、,就是农民收入能否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得到同步增长。1997年至2005年,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虽然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却明显低于本地区国民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尽管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时快时慢,增长幅度时大时小。况且,分析温州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还要和温州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联系起来考察。如果温州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这不仅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还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其后果不仅会严重制约农民生活的改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变,还会严重制约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更谈不上有可能实现温州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虽然波动性不是很大,也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但与温州城市居民相比较,温州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得多,并因此导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至1984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1.55:1;1986年至1997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44:1;1998年至2004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79:1。导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乡治理两极化,即城乡分割,“一国两制”、“一国两策”。客观地说,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极为有限的农

5、业人口大国,建国初期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没有外部市场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重工业优先的国家工业化道路,城市自然成了国家发展的重心,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逐步形成了以农业补贴工业、以农村支持城市和优先发展城市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以及带有制度性的、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的体制约束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歧视政策,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必然造成城乡收入的两极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的扩大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健全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诚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

6、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的问题,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农民收入本身,对温州未来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明显下滑态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上,很少从机制运行的角度,来

7、研究如何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更谈不上研究建立和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快慢,在相当程度上是和市场化程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资源的流动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和领域。当前,由于遭受以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的政策和制度性障碍,使得农村中两种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土地,还不可能按照市场的信号,配置到效益较高的环节和领域,从而极大地限制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诚如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

8、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因而,要建立和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就必须从根本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二、本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和关键问题(一)基本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民收入增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温州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3元上升到1984年的447元,平均每年增长42%。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缩小到建国以来最低值,即1.55:1.00。第二阶段(19861997年),是温州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

9、强劲拉动,是这个阶段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1997年温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658元,比1985年的447元增长7.1倍,平均每年增长64%。1997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44:1.00。第三阶段(19982004年),是温州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的阶段。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另外,温州企业和资金外流倾向日益凸现,等等。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2004年与1998年相比,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虽然由3833元增加到6202元,但平均每年增长仅1

10、0%。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至2.79:1.00,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2、促进温州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与体制条件影响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农业外部的因素;既有农村内部的因素,又有农村外部的因素,而其最深层的因素,则是城乡二元结构与体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呈扩大趋势,即从1984年的1.55倍扩大到1997年的2.44倍,再扩大到2004的2.79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确保温州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11、,除了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和县域经济外,还必须抓住体制、制度创新这一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把解决温州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的总体战略中,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温州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即使将来有条件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因社会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投入增加、科学技术积

12、累所造成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的提高。为了把农业经营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联结成有机统一整体,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新的农业经营体制,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把贸工农和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也能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所增值的一部分价值。这就有利于促进农业由低效益产业转变为高效益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目前温州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150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7家,市级“百龙工程”龙头

13、企业105家。要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目前,温州已形成商品粮基地100多万亩,名优特产品基地100多万亩,商品用材林基地40多万亩,水产养殖基地30多万亩,等等。(2)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制约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瓶颈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对称、不协调引起的,即农业劳动力在全市总劳动力中的比重,没有能够随着农业产值占温州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也就是说,前者下降的比重明显滞后于后者。以2003年为例,温州农业产值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下降至4.

14、6%,但农业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的比重仍然高达28%。这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和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来增加温州农民的收入。以2003年为例,温州乡镇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约占温州农村农动力的60%左右;温州乡镇民营企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相当于温州农业产值的13倍。温州农民从乡镇民营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80%左右。温州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一些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0000元。以2004年为例,温州柳市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98元,虹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

15、773元,桥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50元,北白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300元。(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即发展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因此形成了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

16、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相辅相成的农村城镇化过程,是建立在农村经济繁荣、农民走向富裕的基础上,再加上农民进入小城镇安居乐业的成本与门槛较低,这就有利于把农民转化为小城镇居民。全国第一座农民城,即温州苍南县龙港镇的发展历程,为全国提供了城镇化的成功范例,其城区人口达10多万人。温州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壮大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民负担重两大难题。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一倍以上,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温州相当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闯出一条专业市场块状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相互促进的发展县域经济的独特路子。目

17、前温州县域生产总值已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0%以上。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21年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4)深化城乡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还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体制,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的方向演变。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财税制度、医疗制度、保障制度等,把本来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部分逐步转移到由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承担,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是相辅相成的。与此同时,还必须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创建公共财政体制,逐步把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

18、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逐步提高用于农村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及逐步加强和完善各项农业补贴制度。要建立和健全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二)关键问题要建立和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改变与城乡二元结构相联系的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这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身份”,指的是给人们的人身、财产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等本应平等的权利带来差别待遇的制度性安排。而与市场取向改革进程相联系的市场化的过程,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市场化的改革,要求形成这样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由平

19、等的前提。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即如果我们在经济上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确立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制度,那么,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关人的身份差别待遇制度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前提。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即如果社会上还存在着有关人的种种差别待遇制度,那么,创建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的目标,与我们所处的现实,还有相当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和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的过程,就是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灭城乡居民身份差别的过程。这项改革是很关键的,又是很艰巨的。三、本课题的基本思路、预期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基本思路和预期目标本课题围绕如何建立和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来进行研

20、究的。但是,由于这个课题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改革,因而其研究成果(或研究报告)可为各级领导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具体地说,借助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各级领导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为了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从目前温州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还应当进行那些方面的改革,以及改革的步骤和目标。与此相联系,还将论证这样一个影响全局的问题,即如何加快温州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因为温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后劲以及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城镇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当前温州市面临的问题是:非农业产值(即二、三产业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0%多,但农村人口(

21、以户籍为标准)还占全市总人口的84%,说明温州市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那么,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关于这个问题,十六大报告有个精辟的论述,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加快城镇化的基础性条件。2、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本课题34 拟结合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使研究成果在逻辑的严密性和材料的丰富性达到一个较好的程度。本课题拟采取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案例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着重突出实证分析、典型调查、系统研究、动态分析,以力求理论创新、方法先进、结论正确,可操作性强。(2)技术路线课 题 组 二00六年五月八日农民

22、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何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所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指的是这种机制是长期发生作用的,且能够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而要建立和健全这样一种运行机制,就必须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基本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把这些因素最大限度释放出来,因而是一项涉及范围很广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要确保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内外结合”,即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下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与此同时,还要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从根本上革除长期制约农民收入

23、持续快速增长的深层次障碍。一、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民收入增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温州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温州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一大二公”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由于实现权、责、利的高度统一,加上政府较大幅度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7.90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17.00亿元。再加上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可以自主地向一切可以发挥他们作用的领域进军,乡镇企业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从

24、1978年的3.35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13.56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3元上升到1984年的447元,平均每年增长42%。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缩小到建国以来最低值,即1.55:1.00。第二阶段(19861997年),是温州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劲拉动,是这个阶段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在这12年间,伴随着温州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比较利益较高的方向转变,尤其是向着二、三产业的方向转变,支撑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温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

25、比较利益低,是农业落后于非农业、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居民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推进农村工业化。而农村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以城镇为载体。因为,乡镇工业向小城镇集中,是由乡镇工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小城镇的功能所决定的。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政策,革除制约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最直接受益者应当说是农民。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条件。温州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富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们所处区位的工业化、城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即农村工业化

26、、城镇化程度越高,农民收入水平就越高。由于温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3.8%下降到1992年的28.9%,再下降到1997年的10.1%;与此相适应的,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0.4%上升到1992年的55.2%,再上升到1997年的77.2%。温州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45.5%上升到1990年的67.5%,再上升到1997年的81.3%。1997年温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658元,比1985年的447元增长7.1倍,平均每年增长64%。1997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44:1.00。第三阶段(199

27、82004年),是温州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的阶段。其原因在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产品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业增产难以增收的问题日益困扰着温州的农民。(2)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温州乡镇企业经历近20年的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受有效需求不足和有限市场容量的制约,竞争越来越剧烈,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也因此降低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3)温州企业和资金外流倾向日益凸现。温州对外投资或资金外流现象表明,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已由本地生产、商品输出模式转

28、化为资本输出、跨区域经营模式。目前温州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共175万人,在全国各地累计投资176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1.88万家,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相当于温州本地工业总产值的60.4%,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80家。据初步估计,19982003年中,温州投资资金外流约为710亿元,2004年又迅速增长为380亿元。目前温州对外投资或外迁的企业,约占温州定型企业的30%,许多企业将自己的研发、销售机构、生产基地甚至总部迁往外地中心城市,乃至在企业发展中将发展重点定位在外地。由于上述因素,使得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和非农业的收入,都出现增幅下降的态势,比前两个阶段缓慢得多。2004年与1998年

29、相比,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3833元增加到6202元,平均每年增长10%。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扩大至2.79:1.00,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值。二、促进温州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与体制条件影响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农业外部的因素;既有农村内部的因素,又有农村外部的因素,而其最深层的因素,则是城乡二元结构与体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呈扩大趋势,即从1984年的1.55倍扩大到1997年的2.44倍,再扩大到2004的2.79倍。为了从根本上解

30、决这个问题,确保温州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别,除了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外,还必须抓住体制、制度创新这一关键环节,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把解决温州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的总体战略中,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夯实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基础近几年来,由于受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约束,温州大多数的农产品产量都没有很大的增长,农民在农业产业方面的增收,基本上是依赖价格上涨的推动,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上涨或粮食直补政策的推动。

31、但由于温州不是产粮区,地少人多的情况注定了温州农民不可能在种植业上获得较大空间,价格上涨的增收效应也难以持久。这就必须开拓新的增收途径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也就是说,要解决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可把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表述如下:即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基础,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要素投入

32、集约化,资源配制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这“四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这“四化”发达到什么程度,农民收入水平就会提高到什么程度。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温州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即使将来有条件实行农业规模经营,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于外部规模经济。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因社会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投入增加、科学技术积累所造成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的提高。为了把农业经营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联结成有机统一整体,客观上要求必须建立新的农业经营体制,实现农业产业化

33、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把贸、工、农和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民也能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所增值的一部分价值。这就有利于促进农业由低效益产业转变为高效益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能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目前温州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1500多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16家,市级“百龙工程”龙头企业106家。要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目前

34、,温州已形成商品粮基地100多万亩,名优特产品基地100多万亩,商品用材林基地40多万亩,水产养殖基地30多万亩,等等。2、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推动乡镇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从温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在于:户均生产规模狭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消费群体和消费空间有限,农产品商品价值实现困难;农民就业不充分,增加收入渠道狭窄。因此,从长远发展看,增加温州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可以说,温州农民增收难,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对称不协调,即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没有能够随着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因而导致农业劳动

35、生产率和农业边际效益的低下。2004年农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下降至4.6%,但农业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的比重仍然高达23.1%。这是温州农民增加收入之所以困难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当前解决温州“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方法很多,但始终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人均占有资源过少、农产品商品化需求不足而限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而形成的巨大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带动农产品商品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和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

36、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只要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乡镇民营企业的存在以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不可忽视的。2004年,温州乡镇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为127.23万,约占温州农村劳动力的55%左右,温州乡镇民营企业总产值为2035.3亿元,相当于农业部门产值的18倍。农民从乡镇民营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80%左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温州乡镇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乡镇民营企业依靠其所固有体制和机

37、制,赢得了超前发展的空间。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市场结构已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加上经济全球化与国内市场国际化,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发展速度明显的减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温州的乡镇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小商品为载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集中表现在低成本、低价格优势。正是依靠着这一优势,在夹缝中生存的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才度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成长壮大到今天。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这一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乃至很难继续维持下去。这具体表现在低价格必然是低档次、低技术含量,

38、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低成本的背后包含着掠夺性经营,对农民工的掠夺、对资源的掠夺;低成本和低价格,意味着低利润、低投入。这样的竞争优势注定是短命的。局部性的“民工荒”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危机。农民工在局部地区的短缺,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是没有反映劳动力的成本价格,或者说,农民工的劳动力价格被强制压低。这里须要作进一步探讨的是,为何农民工的工资或劳动力价格没有能够提高?这或许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大量集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往往是依靠劳力、土地、原材料的低成本为其生存条件,而近年来生产资料

39、价格大幅度上升,直接侵蚀这类企业的利润,使得农民工的劳动力价格很难有大幅度提高。我们应当理性的思考这个问题。农民工的低工资、低福利,只能不断地再生产低素质的劳动者。工资水平的高低固然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低工资必须足够补偿简单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简单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应当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延续劳动者后代的最低限度的费用。而复杂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还包括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所必须的培训、教育等费用。而目前温州市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不仅没有包括复杂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甚至连简单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都不够。这意味着广大农民工在城镇的歧视性劳动力市场所得到的工资,只能不断再生产低素质的

40、劳动者。不仅如此,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属于资源消耗量大的产业,而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旦资源出现供不应求、价格大幅度上扬,这种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消化因资源成本迅猛上升所造成的亏损。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为支撑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终究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在当今国内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片面强调劳动力成本低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因为国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展加工贸易,其产品与中国本土企业产品拥有同样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由于其科技含量较高,包含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如专利、品牌),因而使之在国际市场

41、上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目前,温州地区一部分粗放型劳动密集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危机。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4年11月,国外共发生673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累计涉案金额超过190亿美元。特别是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外与中国发生贸易磨擦呈愈演愈烈之势。中国面临的贸易磨擦呈高发态势,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从中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即虽然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企业现实竞争优势之所在,但这不应当成为开拓国际市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更不能成为中国产业的长期贸易利益所在。只有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转变,才是中国企业应对贸易磨擦的根本出路。2004

42、年9月17日温州鞋在西班牙被烧毁,2005年3月12日温州鞋在俄罗斯被查抄,固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也是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这就存在着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问题。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区际间、国际间不同产业的竞争力比较,且更多的是从生产费用或生产成本的角度进行比较。而竞争优势较之比较优势,是更高层次的竞争力,它不仅与决定比较优势的基本要素禀赋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制度、知识、品牌、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更高层次的要素。与比较优势不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同一产业之间竞争力的比较。这就决定了比较优势终究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产业的比较优势只有

43、通过竞争优势的发挥,才能得到最终的体现,倘若一个地区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且不具备竞争优势,其比较优势也就无从实现。例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温州许多企业都选择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并不能保证它们都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这就说明,比较优势固然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观上存在着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问题。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即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符合温州的比较优势的,温州也因此跻身全国的鞋类生产大区的行列。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上,国外皮鞋品牌接踵而至,高端市场几乎是外国品牌一统天下。同等工艺、材质和款式的皮鞋,洋品牌可以卖到千元以上,而被中国皮鞋工业协会授予“中国

44、真皮鞋王”的温州康奈皮鞋,则仅卖几百元。由此可见,温州制鞋业的比较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这就涉及到产业竞争的内在涵义是什么?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某产业能够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即在市场竞争的环境条件下,与其他相比较,能够在市场上提供产品、服务的能力,以及与其相联系的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能力。它是由该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实力来决定的。这就决定了温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前途,应当从单纯的加工向研究开发型转变,以提高其技术含量。因为能否有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该地区研究与开发能力联系在一起。目前温州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尤其是大量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专业设计人才,不仅缺乏专业3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