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234354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苏州市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2001-2010年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为贯彻实施苏州市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的目标要求,依据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特制定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鉴于教育、科技已有专门规划,本规划纲要所指的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社会文化及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一、苏州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背景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全市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文化投入逐步增加,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生活较为活跃,苏州及所辖县级市均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市已建成20个特色文化乡镇,其中有6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为新世纪之初苏州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苏州的文化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和利用的任务十分艰巨,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较为缓慢,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快、竞争力还

3、不够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缺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今后5至10年,是全面加快苏州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时期,也是苏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苏州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迅速增长,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越来越取决于科技、文化的含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市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加文化领域利用外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同时文化发展也面临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运作等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是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举措,是增强苏州综合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二、苏州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苏州“富民强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以提高全市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文化为基础,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扩大文化开放为动力,以

5、创造精品力作和树立文化品牌为龙头,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本保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把苏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2基本原则第一,正确导向的原则。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为社会服务、对历史负责”作为基本准则,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创造造

6、福于社会、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文化业绩。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以提高广大城乡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一核心,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面向基层,重在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以文化的繁荣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和城乡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三,协调发展的原则。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专业文化与社会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融合,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协调共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城市先进文化主导作用的发挥与村镇文化、社区文化的广

7、泛普及紧密结合。第四,注重特色的原则。坚持从苏州实际出发,在艺术精品的创作与生产、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把保持苏州特色、张扬鲜明独特的个性作为最大的“名牌”,充分显示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确立其应有的位置。第五,与时俱进的原则。以正确的认识、崭新的观念。科学的思维指导文化强市建设,致力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同步,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措施。特别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注重发挥文化的特殊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正确处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渗透的关系,既大胆吸取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又

8、保持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3发展目标(1)至2010年远景目标把苏州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文化强项突出、文化市场繁荣、文化效益可观,文化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同等城市前列。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反映较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思想道德体系;基本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独具特色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竞争力强、接轨国内外市场的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充满活力、配置高效、规范有序。辐射力较强的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管办分离、调控适度、运转协调的文化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以优秀拔尖人才为支撑,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

9、理人才、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科技人才为主体的文化人才队伍。(2)至2005年发展目标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要努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节庆品牌和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优秀作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及其它重要奖项评比中,获奖总数名列国内同等城市前茅,文学、戏剧、曲艺、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主要文艺门类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努力形成一批艺术名品和优势项目。精心组织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受众面,提高市场覆盖率,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设一批现代文化设施。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加快城

10、乡群众性文化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文体设施网络。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共图书馆的藏书达到人均15册以上,图书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挖掘和利用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名人故居、传统戏曲、传统工艺美术等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序开发,逐步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培植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旅游业、大众传媒业、文化信息业等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初步形成以文化骨干企业为主导,若干竞争力强的文化中小企业为配套的文化产业体

11、系,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和文化消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比重得到显著提高,人均文化消费要位居全国大城市的前列。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文化市场。文化商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加快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交易种类、交易方式、服务规范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市场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树立一批社会文化先进典型。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民间特色文化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文化氛围浓厚

12、,全市特色文化乡镇增加到40个,争取有更多的乡镇成为国家级、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人才。育人、用人、留人和引人的机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中青年人才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文化拔尖人才和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初步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梯次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三、苏州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加快现代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苏州文化形象。4.新建和改造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十五”期间,市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在博物馆老馆的基础上立项扩建苏州博物馆新馆,新建苏州科技馆和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各市(县)在加强原有文化设施维护、管理和使用的基础上,也要从实际出发,新建和

13、改造一批文化标志性工程和公共文体场馆,建成张家港游泳馆,常熟图书馆、美术馆,太仓大剧院、会展中心,昆山科技文化博览中心,吴江体育中心、少年宫等群众文化设施项目。研究和制作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市雕塑,提升城市的景观形象。充分利用文体设施资源,大力开拓大型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会议展览等文化市场,开发各种便于群众参加的文体活动项目,提高设施使用效益。5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功能区根据中心城市“五区组团”的格局,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重点建设和完善11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带和文化功能区。形成以观前街、玄妙观、北局广场。观前公园。大光明影城等众多文化设施组成的综合文化娱乐中心;以苏州图书馆新馆、美术馆、文庙府学和工人

14、文化宫为组合的公益性文化带;以忠王府、苏州博物馆新馆、民俗博物馆。园林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为主的历史文化游览展示区;以平江历史街区及戏曲博物馆、耦园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组成的水乡风貌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以虎丘、山塘河(街)为主的山塘观光旅游文化产业区;以怕园、曲园、听枫园(国画院)等众多私家园林为主的传统吴文化保护区;以旅游商品、文化娱乐为主的十全街文化一条街;以体育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革命博物馆为组合的群众文体活动区;以苏州乐园、索山公园为主的现代化游乐休闲中心;以金鸡湖为依托的现代化的市民休闲活动中心区;以东山、光福、西山、木读、石湖等景区为主体的环太湖旅游休闲度假区。按照各文化功能区的

15、要求,新建、改建和维修一批文化设施项目。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实际,逐步形成一些特色文化功能区。(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苏州文化的综合竞争力。6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苏州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国内旅游者必选、国际旅游者首选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之一。认真实施苏州市旅游总体规划,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格局。积极实施“文化兴旅”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形成以吴文化为内涵、千年古城为依托、古典园林为标志、江南水乡为特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集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十五”期间,要策划

16、、推出一台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浓厚、表演水平较高、对旅游者有较强吸引力的大型文化演出,增强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开发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古乐表演、修学旅游等旅游新产品。引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开发出风格鲜明、品种丰富,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交通线路,创建呼旅”、友好的城市旅游新形象。加快旅游体制改革,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规范旅游服务,提高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十五”期末,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超过110万人,创汇4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7加快发展大众传媒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推出一批名

17、牌精品节目、栏目,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在条件成熟时组建苏州广电集团、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十五”期间,要逐步形成2至3个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传媒集团。进一步深化传媒业内部体制和机制改革,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发展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广播电视业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搞活产业经营,力争创收总额年递增10以上。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城区达95以上,农村达85以上,用户总数突破150万户。苏州日报社要增创多元发展优势,做大媒体规模,做强报业经济,完善发行网络,年经营总收入突破2亿元,实现年利税6000万元。引导和推

18、进印刷企业实现资产重组和联合,以市场为纽带,形成企业集团或联合体,全市印刷业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使我市初步成为立足江苏、依托上海、面向全国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印刷基地之一。古吴轩出版社要进一步扩大出版范围,积极争取增挂“苏州出版社”牌子,加快产业化步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五”期间,出版业(合苏州大学出版社)发行码洋达到1.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左右。8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结合全市信息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现有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资源优势,实现有线网络多功能业务拓展。积极开发国际互联网接入、家庭影视点播服务、可视电话系统服务和电子商务增值项目。以名城苏州网站为

19、重点,整合利用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逐步建成以新闻传播为主、住处服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门户网站。大力加强会展场馆的规划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会展市场,形成若干与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相配套、具有苏州特色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会展品牌,促进会展业的发展,使会展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完善体育设施,积极引导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对现有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布局调整,做到布局合理、总量平衡、内容健康、经营规范,积极有序地发展文化娱乐业。积极推进文艺表演院团、演出中介机构、剧院等方面的联合运作,开拓演出市场,发展演艺业。努力发展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逐步提高市场占有

20、率和竞争力。9推进文化产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坚持运用高新技术更新改造文化产业,多渠道增加技改项目投入,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文化设施的技术装备水平。“十五”期间,广播电视业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大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全硬盘播出系统应用力度,基本实现节目制作数字化、播出硬盘化、传输交换网络化、发射固态化。进一步提升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含量,加快以HFC接入为主、其它接入方式为辅的接入网改造,推进网络向数字化、交互式方向发展。开发利用互动电视。电子书刊等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拓展业务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文化娱乐业装备的升级换代,基本完成对所有剧场、影院、演出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加快以多色高

21、速数字化无版印刷技术和高档装订联动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书报刊印刷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文化信息化进程,初步建立以苏州图书馆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的文化信息网络,实现文化资讯上网运行。重点抓好网上图书馆、网上戏曲、远程艺术教育、文化电子商务等项目建设。(三)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增强文化的集聚辐射功能。10加强各类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的规划,调整市场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扩散力强、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的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各类图书批发、零售市场为补充的图书、音像、报刊及其它出版物发行销售网络。积极发展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文化商品交易市场。加紧实施书

22、报亭建设工程,形成分布合理、功能综合、新颖美观、式样统一、管理规范的书报亭网。加快电影放映体制改革,建立院线为主、互联互通的电影发行机制,扩大城乡电影放映市场的覆盖面。规范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积极发展展览、广告、咨询、版权等文化服务市场。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发展文化产品的配送服务和连锁经营,方便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11发挥文化市场的要素配置功能培育和发展文化资金、文化人才和劳动力、文化设备和技术艺术设计、文化信息等各类要素市场。打破文化市场的行政壁垒,形成有利于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文化生产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经纪机构、代理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文化

23、中介组织,发挥它们在资源供给。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十五”期间,优先在演出、电影放映、艺术品、广告等市场建立适度竞争的中介机制,成立版权代理机构,开展版权转让、版权贸易等各项中介业务,加大版权管理工作力度,促进版权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文化中介法规和规章,规范文化中介企业的设立和运行,完善文化经纪人与组织的资格评定体系。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中介企业,平等参与中介市场的竞争。12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调控根据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合理调整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职权。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统一监控和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不

24、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切实加强著作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根据新颁布的忡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积极开拓网络传播业、艺术表演业、建筑设计业、广告业等版权管理新领域。(四)保护、利用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凸现历史文化名城优势。13加强古城、古镇保护保持和强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一2010年),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保持三纵三横加一环的骨干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古建筑、历史街区及传统风貌地段,加快制定历史街区的控制性详规

25、和修建性详规,严格规划执法、提高古城保护水平。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进一步扩大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成果,提高文物保护完好率。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强控保古建筑、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利用,积极做好周在、同里、角直等水乡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建设管理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认真做好考古调查挖掘工作。14.保护、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苏州园林的依法保护、抢救保护、挖掘保护和科研保护力度,拓展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发挥国林

26、文化的教育、审美、旅游、文化交流等功能。抓住昆曲被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有利时机,发挥昆曲发源地的优势,贯彻“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方针,全面开展昆曲艺术的保护、继承和振兴工作。积极争取在苏州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重开苏州昆剧传习所,强化昆曲艺术基础教育,继续办好中国(苏州)昆曲艺术节。“十五”期间,要力条使我市成为“馆、所(校)、节、院、场”五位一体的中国昆曲艺术基地。加大对评弹艺术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努力培养新一代响档名家和评弹流派,创作一批优秀评弹书自,使苏州成为评弹艺术的中心地区。要扶持和推动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剧、苏式滑稽戏、吴门书画以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振兴。加强

27、对传统文化珍品、精品的征集和收藏。有计划地整理、出版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音像资料、民歌民乐资料等历史文化积累性丛书。 (五)加强基层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15建立多层次、网络状、开放式、社会化的群众文体活动阵地,进一步加强公益性群众文体活动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城区公益性文化活动用房建筑面积由现在的人均0.059平方米,五年内提高到0.08平方米,十年内达到0.12平方米。尽快开放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文体设施,为市民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体活动场所,具备开放条件的单位设施,五年内开放率达到100。乡镇

28、要结合机构改革,探索整合乡镇文化站、广电站、基层党校、成人教育中心等资源,逐步成立以公益性为主的综合性宣传文化教育中心,人均拥有文化设施水平比“九五”期末提高20。健全完善全市公共图书馆网络。在市、市(县)、区、街道(镇)、居委会(村)四级图书馆网络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以市级图书馆为龙头,多种社会力量联合办馆、各种图书资源互通共享的新格局。加快发展文博事业,支持社会、民间兴办专业性博物馆,对私人办博物馆子以适当引导和扶持,逐步建立政府导向扶持,鼓励社会多渠道投资博物馆的新机制,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藏品丰富、展示手段先进的博物馆群体。16加强群众特色文化建设以创建新一轮文化先进示范市(县)、区为

29、龙头,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全面推进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特色文化乡镇建设,不断提高特色文化发展水平。“十五”期末,全市特色文化乡镇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争取有更多的特色文化乡镇成为国家级、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并使特色文化向社区、学校延伸。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组织老年、少儿及其他居民开展积极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培育扶持一批社区文化工作先进典型。引导和鼓励群众自娱自乐的业余团队建设,命名表彰一批全市优秀业余团队。积极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便于广大群众参与的节假日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具有时代特征、深受群众欢迎的广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作用

30、,为广大农民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大力发展各种业余文化艺术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全民文化艺术培训活动,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质。17办好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尝试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艺术活动的新路子,不断提高艺术活动的文化层次和品位。重点做优、做大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中国昆曲艺术节等重点文化节庆活动。继续办好中国评弹艺术节、虎丘庙会、寒山寺迎新年听钟声、古镇文化旅游节、水乡服饰文化节等。“十五”期间,在整合各种节庆活动资源的基础上,策划、包装一个集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包括大型文娱会演、特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工艺美术展览等活动项目在内的大型综合

31、性文化艺术节,形成具有苏州特色、辐射面广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六)实施精品工程,繁荣精神产品生产。18繁荣文艺创作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作出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精品大作。重点抓好长篇小说、电视剧、戏剧等作品的创作,文学、戏剧、曲艺、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等主要文艺门类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加强对重大题材的规划论证工作;保证重点,明确责任,力求实效。加大对重大题材、重点作品的投入。通过建立创作基地、落实创作假和采取挂职锻炼等途径,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激发创作热情。积极推行文艺家签约创作制,采取人员招聘、课题招标、奖投结合的方法,保障和促进

32、重点作品的创作。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恢复设立苏州市政府文学艺术奖。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文艺创作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作品的示范、导向作用,鼓励面向群众多演出、多展示,提高优秀作品的群众满意度,赢得良好的市场效益。19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力争形成一批既有理论和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立足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加强对策研究,积极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高度重视苏州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

33、行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苏州文化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讨,提高文化建设决策水平。切实加强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苏州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炼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富有时代意义的苏州文化精神,使之成为苏州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建立吴文化研究和展示基地,加强对吴文化的历史演变、内涵、各种存在形式、价值功能、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加强对全市社科工作的统筹领导,协调社科界各方面的力量,形成覆盖全市的社科网络。通过制定规划、课题招标、项目资助、社科评奖等活动,形成优秀成果脱颖而出的机制。“十五”期间,要着力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3至5个重点学科,建成若干个区域性研究基地。(七

34、)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苏州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20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利用苏州开放型经济发达的优势,不断扩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研究、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对外交流,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门类和文化精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团体、群众文化团队积极参加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流活动,面向省内外、国内外拓展演出市场,使苏州戏曲、器乐、舞蹈等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来苏展演。鼓励和支持文博部门和社会团体到海外举办文物。书画、摄影等展览。积极创造条件,扩大苏州园林的境外输出,加强

35、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扩大苏州的国际影响。四、苏州文化发展的若干保障措施(一)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21把文化建设摆上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政领导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党的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建设文化强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建立和完善宣传文化工作协调机制。牢牢把握对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新闻舆论内容的终审权,对文化资产的控制权,对文化干部的任免权。各级文化部门和单位要积极组织和引导精神产品的生产,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文化工作领导水平。要关心爱护文化

36、工作者,支持文化艺术部门的工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和关心文化建设工作者的良好氛围。22建立健全文化工作考核制度把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列入干部任期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使建设文化强市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建立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考核督查制度,完善奖惩措施。各市(县)、区以及市直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纲要精神和要求,制订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建立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市委。市政府每两年对各地的文化建设情况和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实

37、施的指导和协调。(二)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23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统一管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文化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主管部门与文化市场、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使政府主管部门真正成为履行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机构,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转变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政府文化管理职能主要是,文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文化发展方向的监督和指导、文化标志性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要充分发挥文联、社科联及其他专业协会的作用,切实履行确立行业规范、制定行业规章、监督行业自律。保障行业权益、加强

38、职业道德教育等行业管理职责。24加强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重组,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优势互补,克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自我循环。浪费资源等现象,进一步形成文化工作的合力,“十五”期间,率先在文化、旅游等领域取得突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文化系统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把国有资产集中到有利于提高全市文化综合实力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益事业等领域,培植国有资产在文化发展中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集中文化经济政策产生的资金搞文化建设,保证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在条件成熟时,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进行国有资产的经营,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

39、权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5探索多元化的文化投资体制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反映国家、民族学术、艺术水平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精品创作,重点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资金需求。进一步改革政府投入机制,实行按项目拨款,以奖代投、“拨”改“投”、“拨”改“股”等多种方式,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在国家意识形态政策许可的前提下,扩大文化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和个人对文化企业投资,允许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重组等资产运作,逐步形成多渠道的文化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引进和

40、利用外资参与我市的文化建设。26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由各级政府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确保其稳定健康发展;对公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自身;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深化文艺表演团体改革。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院团,有的可委托有实力的文化集团、企业集团代管,或给予政策支持,鼓励走向市场。文艺团体要面向市场,积极争取与传媒业、旅游业以及企业集团形成资产、人才联姻,走演出多元化、效益多元化的路子。全面实施全员聘用制

41、,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或作品项目管理,以岗设人,量化指标,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在分配机制上,实施工效挂钩,优劳优酬,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分配倾斜的力度,拉开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推行剧组责任制,真正做到职、权、利相统一,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推行文化事业单位的后勤社会化。健全和完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三)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和法规。27全面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市政府制定了苏州市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若干经济政策,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一是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

42、各级财政要确保人员经费和一定的业务活动经费等方面的拨款。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对符合规定的出版物增值税,继续实行先征后退的办法。鼓励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建立苏州市文化发展基金协会,吸纳社会各界和海外的捐款,重点促进和支持优秀历史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二是支持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统一规划。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应在立项、选址、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有关税费按规定给予减免;涉及征用土地的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用地实行行政划拨。建立“公益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和引导公益性群众文体设施建设。加大对青少年课外活动和妇女儿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

43、资金扶持。继续增加财政对文物维修和保护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海外人士采取赞助、捐助等形式参与文物保护,逐步形成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各界资助为辅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三是加快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十五”期间,重点扶持新闻出版(版权)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信息业和传统工艺美术业等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制步伐。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加快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对列入我市优先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项目,按规定程序给予支持。四是切实加强文化建设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

44、安排,保证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投资效益,防止重复建设。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事业单位拨款制度,各级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项文化建设资金征收、捐赠和使用的监督管理。28加强文化立法和执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提高文化依法行政水平。“十五”期间、要研究和制定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苏州市古树名水保护条例、苏州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人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和苏州市文化市场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以法规的形式确保市民拥有、享受各种文化服务设施的权益,规范。约束使用文化设施行为。依据世贸组织的基

45、本原则和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例外条款,逐步对现有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行修订,制定和执行扶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研究制定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的规定和办法。加强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29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要实施“文化名入工程”,切实加强文化拔尖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名演员、名记者(编辑)、名作家、名书画家和工艺美术大师。继续把全市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纳入“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继续深入开展争当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活动,引导文艺人才走德艺双馨之路。鼓励艺术尖子成名成家,抓好文艺新

46、人队伍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鼓励名师带徒,培养后继人才。针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状况,采取出国深造和国内强化等办法,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文化运作、懂得文化工作特点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积极发展艺术教育,加强对现有高校艺术专业、艺术学校及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扶持,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院校联合办学,开办艺术职业学院和艺术特色专业,使之成为苏州文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阵地的作用,组织各种艺术培训入赛,发现、培养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人才。尊重和掌握人才流动规律,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鼓励文化人才的“柔性流动”。以标志性文化设施、重

47、大文艺作品生产、文化资源开发项目、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要把引进国内外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吸引优秀的文化企业家来苏州投资、创业。积极解决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最大限度发挥引进文化人才的作用。30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观,在职称评定、成果评奖、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学历、资历的限制,以创新能力、创作研究成果和经营管理实绩为主要衡量标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其收益分配可实行一次性奖励、税后利润提成、成果入股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奖。通过财政支持、文化发展专项经费资助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途径,加大对文化人才高地建设的资金支持,“十五”期间,要力争使文化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有较大幅度的改善。逐步实行全员合同制、岗位聘用制,文化单位面向社会自主用人,文化单位职工面向市场自由择业。建立专家、领导和群众三结合的文化人才评价机制,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中共苏州市委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小组 2002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