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23874669 上传时间:2021-06-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聊斋俚曲看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 摘要: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故事内容大都是反映当时社会底层农家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风俗民情。由他创作的十四种俚曲中,琴瑟乐和禳妒咒两部俚曲主要叙述了当时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其内容之全面,过程之完整,堪称是清代前期民间婚姻过程的形象记录,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提供了较为全面生动的参考资料。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聊斋俚曲;明清时期;淄博婚俗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聊斋俚曲是一种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散韵交织的文学体裁,具有内容生活化、语言大众化、声腔世俗化的特点,贴近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蒲松龄创作俚曲的目的,是为了“可参破村庸之

2、迷,而大醒市媪之梦” 1,使其成为警醒世人的晨钟暮鼓,旨在针砭时弊,惩恶劝善。俚曲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农家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琴瑟乐和禳妒咒两种俚曲重点记叙了当时的婚嫁习俗。琴瑟乐主要反映了缔姻、送插戴、相看、出嫁、住对月等整个婚嫁过程,禳妒咒则反映了迎亲、拜堂、坐床撒账、唱撒帐歌等婚嫁内容。通过对这两种俚曲的分析研究,可以比较全面清晰地了解明清时期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一、缔姻这是婚礼中的第一项仪式,也是整个婚姻礼仪的开始。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古代婚姻的一项重要原则。诗经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 2孟子?滕文公下说:“娶妻如何?必告父母。”如果“

3、不待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 3。这说明只有经过媒人介绍的婚姻才是合理的婚姻,如果不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就私结姻缘,那么他们的婚姻就是“非礼”、“非法”,并且会被人们瞧不起。因此,在古代可以说是无媒不成婚,媒人在缔结婚缘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琴瑟乐中这样评价媒人的作用:园里去采花,园里去采花,忽见媒婆到俺家。这场暗欢喜,倒有天来大。爹正在家,娘正在家,若是门当户对的好人家,祷告好爹娘,发了庚帖罢 4 346。园里去采花儿戴,惹的心中愁一块。花儿虽好要当时,颜色败了谁人爱?忽见媒婆来提亲,喜的心中难摆划。仔求庚帖出门去,就是我的快运来 4 347。由此看出,媒人

4、是缔结姻缘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只有经过媒人的牵线搭桥,男女双方才有缔姻的可能,否则就被视为“无礼”和“非法”。二、相看相看,俗称相亲,这是婚礼的第二项仪式。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经过媒人介绍并且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又属相不犯,这样才有了缔姻的可能。这时男方会提出相看姑娘的要求,这种男方在媒人带领下到女方家所作的初次访问活动,称之为相看或相亲。具体是由双方家长和媒人,有时还有男方本人,约定具体时间和地点,到女方家中或者其它地点进行相看。相看时要观察女方相貌是否端正、举止是否得体、肢体有无残疾,等等。琴瑟乐中这样描述相看的经过和场景:媒人又来了,媒人又来了,说是婆婆要瞧瞧

5、。明天大饭时,候着他来到 4 348。为了给婆婆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时姑娘往往要刻意地梳洗打扮一番:听说婆婆来相我,重新梳头另裹脚,搽胭脂抹粉带上花,扎挂好像花一朵本来心里喜,妆做羞模样 4 348。由于是第一次见婆婆,并且这次相看决定着自己的婚姻是否成功,因此女方往往显得特别紧张:丢丢羞羞往外走,婆婆迎门拉住手,想是心中看中了,怎么仔管咧着口?头上脚下细端详,我也偷眼瞅一瞅 4 348。除婆婆相看外,这时男方也会跟随母亲前来,借此男女双方可以相互相看。琴瑟乐中这样描写女方对男方的相看:那人妆娇,那人妆娇,往我门前走几遭他也偷瞧,我也偷瞧 4 348。经过相互偷瞧,女方对男方的印象是:那人年少

6、会妆俏,时兴的衣服穿一套。来往不住往里撒,我也偷眼往外?t:眉清目秀俊学生,不高不矮身段妙。心里得意说不出,忍不住的自家笑与奴正相当,一对美年少 4 348。由于婆婆对女方满意,男女双方各自印象都很好,这次相亲就算成功了。三、定婚定婚,也叫送“插戴”,这是婚礼的第三项仪式。所谓送“插戴”,就是由男方准备礼品,委托媒人将其送到女方家里正式求婚,这叫“小定”,又叫下小礼。男家所送礼品虽然没有一定标准,但有一定的内容要求。所送礼品一般是女方穿戴用的镯子、戒指、钗钊、钻珥等各类首饰和上衣、裙子等各种衣物,因此将所送礼品称之为“插戴”。琴瑟乐中这样描写男方来送插戴:半夜三更做一梦,梦见人家来下定看见尺关

7、合钗环,俩眼笑的没了缝 4 347。姑娘做梦后的第二天,媒人果然代表男家来下定礼:媒人回来,媒人回来,故意装羞倒躲开。待去听一听,又怕爹娘怪。惹得疑猜,惹得疑猜。梅香笑着走进来,叫声俺姑娘,他来送插戴 4 347。禳妒咒中也有送插戴的介绍。剧中说男方高蕃的母亲去相看女方江城,当高蕃母亲看到江城貌美如花,知书达礼,非常满意,想把儿子的婚事赶快定下来,但又没来得及准备聘礼,于是就顺手从自己头上拔下来一对金凤钗,插在江城的头上作为订婚聘礼,并解释说:今朝专为降香来,不曾带的礼和财。亲家若还不相信,先插一对金凤钗 4 483。送上一对金凤钗,就算男家给女方下的定礼,这样就把高蕃和江城的婚事定了下来。四

8、、纳征纳征,亦称纳币,相比送“插戴”、下“小定”礼仪来说,又叫大聘、过大礼,这是婚礼的第四项仪式。所谓纳征,就是男方在得知女方允婚后向女方家所送的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5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牛羊、细帛等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婚礼文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 6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像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7,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男家给女家的定礼,聘礼多少,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因而婚礼讲排场、比阔气、竞奢

9、华之风由此产生。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礼仪之一。琴瑟乐这样描写女方见到聘礼时的心情: 眼望巴巴,眼望巴巴。巴的行礼到俺家。真个甚整齐,也值千金价 4 348。他家行礼委实厚,整整喜了我一个够 4 349。由于男家所下聘礼高贵丰厚,女方感到够场面、有面子,非常满意高兴。五、迎亲迎亲,就是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是婚礼中的最后程序,也是整个婚礼仪式中最隆重、最热闹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 2这说明迎亲习俗很早就有。古代,男家迎亲一般是骑马或者坐花轿。据记载,最早用花轿迎亲开始仅限于皇宫贵族,而民间用花轿迎亲是从宋代开始。因为结婚

10、是人生中的大事、喜事,因此就是普通百姓,也要用花轿“隆重”一番。对于花轿迎亲的热闹场面,禳妒咒中有着详细描写:堂上翻身才拜罢,坐上轿一片喧哗。听那喇叭嘻嘻哈哈,那唢呐滴滴答答,一片人声吱吱呀呀,门前花炮乒乒乓乓,十对家丁批溜扑喇,一行人马?o溜喇蹋,锣儿?R?R,鼓儿帕帕,八对纱灯,两对火把,两乘大轿,百匹大马,又搭上四个小厮,四名管家多少妇女门口看,欣慕他那荣华 4 487。从以上描写可知当时民间迎亲时的热闹场面,琴瑟乐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月影儿高,月影儿高,姑姑姨姨都来瞧。一齐拥着奴,上了他的轿。好不热闹,好不热闹,满街上看的塞满了 4 350。不觉就是时辰到,大家拥撮上喜轿,一路吹打不住声

11、,对对纱灯头里照。那人骑马在轿前,回头不住微微笑。怪不得人爱做媳妇,这个光景委实妙 4 350。古代,迎亲场面不仅隆重热烈,而且规矩和礼仪也非常繁杂。特别是新娘,这一天更是繁忙。首先要沐浴更衣:梅香烧汤,梅香烧汤,今番洗澡要多用香 4 349。烧就香汤要沐浴,双手忙把房门闭,今晚就要做新人,先要洗净闺女气 4 349。其次要绞脸开眉。新娘沐浴后,要用五彩棉线绞掉脸上的汗毛,修齐鬓角,俗称“开脸”。琴瑟乐中这样描写开脸礼仪:急忙把头梳,急忙把头梳,改头绞脸用功夫。戴上新?F髻,辞了闺女路 4 349。三是上头障面。新娘沐浴开脸后,要梳头化妆,并且从上花轿到入洞房,要盖上红盖头,这叫障面:洗了身子

12、重洗面,新衫新裤从头换戴上?F髻和红箍,自己觉得怪好看 4 349。四是拜堂成亲,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大礼。首先要拜天地,其次要拜高堂,最后要夫妻交拜。只有经过拜堂之后,女方才成为男家家族的其中一员。五是坐床撒帐。新郎、新娘拜堂之后,男女二人相向坐在床上,由夫妇双全、多子多孙的妇女把金钱、杂果、五谷等撒到新郎、新娘的身上和床上,祝福新人百年合好、福寿双全、儿孙满堂。为了烘托喜庆热闹的气氛,在撒帐时还会请人唱“撒帐歌”。最早的“撒帐之礼”源于西汉武帝迎娶李夫人之时,其目的是祝福祈子。吕程玉言鲭记载:“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戒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

13、,云多得多子也。” 7最早的“撒帐歌”见于明朝洪?F所著的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李翠莲和张郎结婚时,要拜香案,拜诸亲,俱相见毕,有先生念诗赋请新人入房坐床撒帐。撒帐歌的内容大都是祝福祝愿的吉利话,风格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禳妒咒中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撒帐歌内容:撒帐东,天丁力士劈蚕丛,春风一度桃花落,从此鸿沟有路通。撒帐南,抱颈双双入画帘,凿井穿渠皆大吉,明年此日产双男。撒帐西,天生一对好夫妻,巫襄夜夜阳台会,临睡常闻报晓鸡。撒帐北,夫妻和好两相随,从此夜夜无空床,偕老双双到一百。撒帐上,小登科后大登科,百年偕老永无殃 4 489。坐床撒帐之后,婚礼基本结束。但在淄博地区,还有回娘家、住“对

14、月”等风俗。但作者认为,这不应作为婚礼仪式,充其量只能作为新婚的后续活动。我国婚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相传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是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到周代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俗制度。记载周代各种礼节的仪礼中,详细记载了整套婚姻仪式制度,并称之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亲、亲迎。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问名,就是女家答应可以议婚后男家请媒人询问女子名字、出生年月日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纳吉,就是男家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正式缔结婚姻,如卜得凶兆,可能取消二人婚礼;纳征,又称纳币,就是男方将聘礼送到女家;请期,就是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征求女家的意见;亲

15、迎,就是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此后,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婚礼仪式也有变化,但基本上都是在此框架下演变而来。通过对琴瑟乐和禳妒咒相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淄博地区的婚礼习俗与我国传统的“六礼”婚俗相比,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一是淄博地区的婚姻习俗比较简洁实际。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基本上也串连着“六礼”中的每个程序,但由于“六礼”礼仪过于繁琐,因此在淄博地区就将“问名”和“请期”两个环节分别归到了“缔姻”和“纳征”之中。这种归结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既不失庄重热闹,又比较简洁实用,符合当时普通百姓家庭实际和社会底层实际。二是淄博地区的婚俗更多地倾向于婚姻自主。与我国古代“六礼”不同

16、,明清时期的淄博婚俗增加了“相看”环节,即男女双方可以当面相见,虽然有的可能是远距离的甚至是比较模糊的相看,但比起早期的仅凭“父母之命”和“媒约之言”就订终身,已是很大的进步。这在男女双方争取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方面,已是迈出了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步。三是淄博地区的婚俗更趋文明和健康。虽然婚礼中突出了“喜”和“闹”二字,但喜不过分,闹不粗俗。从琴瑟乐和禳妒咒记叙来看,当时迎亲场面规模宏大,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突出了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而在唱撒帐歌中又掺杂上了大量诙谐打诨的语言,突出了“闹”的特点,非常符合普通百姓的生活企盼和心理实际。虽然在我国自古就有“闹洞房”的风俗,但在蒲松龄的笔下,却没有

17、“闹洞房”的具体描写。这至少说明在当时的淄博地区“闹洞房”风俗还不甚盛兴,而且即使有“闹洞房”的风俗,但也并不突出粗俗,当时“闹”的还是比较文明。 此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婚嫁习俗之所以越来越文明进步,除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认识之外,还与许多有识之士的大力宣传推动是分不开的。譬如,蒲松龄在教书和创作之余,还针对当时不健康的社会习俗,积极适应当时人们的心里需求,总结汇编了婚嫁全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勿乃为荒唐者愚乎”。因为自“唐、宋以来,选择百余家故事,造凶煞之恶名,骇人观听最不可解者为周堂,不论节候交否,但以为逢若吉,逢若凶”。并且,“我辈俗中人,举世奉为金科而姻家公母,必龈龈以为不可,

18、遂不得不设酒封金,转求术士”。既花钱浪费,又封建迷信。因此,“故不如广集诸书,汇其大成,使人无指摘之病,即明知其妄,而用以除疑,亦甚便也” 8。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才使得淄博地区的婚嫁习俗不断发展进步、文明健康。参考文献:1蒲箬.柳泉公行述M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2王秀梅,王国轩.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3王立文.四库全书(精华版)M.辽宁:辽海出版社.2010.4蒲松龄.聊斋俚曲集M.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5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6乌尔沁.中华民俗M.北京:中国致公

19、出版社,2002.7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蒲松龄.聊斋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Abstract: Liaozhai Liqu created by Pu Songlin;and throgh them,Pu reflected underclasses daily life and customs at that time.In the present discovery from the 14 Liqu,Qin Seyue and Ren Duzhou mainly describes Zibos marriage customs in n

20、ineteenth Century. 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the process is so complete that Liaozhai has been seen as the vivid record of chinese societys marriage customs. Nowdays,it refers complete reference material for us to undeistanding and research Zibos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Ming-Qing Dynasty.Key words: liaozhai liqu;Mng-Qing Dynasty;Zibos Marriage Customs(责任编辑:李汉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