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经典题型收录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1670894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PDF 页数:139 大小:23.5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中化学经典题型收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初中化学经典题型收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初中化学经典题型收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经典题型收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经典题型收录(1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化学经典题型收录初三上学期邱祺升茂名市第十五中学初三(1 8)班1、某金属元素只有一种化合价。已知它的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必它的氢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爪则该金属的化合价为()M-N N-MA.*115 B.*115M-NN-MC.*52.5 D.52.5解析:设该金属R 化合价为X,金属相对分子质量为V.则有式子:3 5.5 X+V=M;1 7 X+V =N.两式相减得1 8.5 X=M-N;X=(M-N)/1 8.5;所以选A.(1)、氯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取一位小数为35.5,RC1,C1的下标为X,而 R 的相对分子质量设为V,则氯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35.5X+V;(2)

2、、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两者相加为17,氢氧化R 表示为R(OH),其中OH的下标为17,则氢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N=V+17X。(3)求得这样一条二元一次方程组,M=35.5X+V,N=V+17X,MN=35.5X+VV17X=18.5X,X=*-iir2、下列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A-0);氏。匚砌D.硼E.(4)化学性质相似的是;问:答案显示是A、D;为什么B、E不可以?解析:五种粒子依次是:0 ,C l?,N a,S ,N a,0 ,S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都 是6,所以化学性质相似。B、E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但它们表示是离子,不是原子,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问:

3、那判断化学性质相似的标准是什么?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族中的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绝大部分相同(少部分由于核外电子数以及电子层数的影响而导致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相似。化学性质指稳定与否,最外层电子数起决定作用,只有原子才可作比较,通过最外层电子数容易得到或者失去来决定化学性质,因此离子是不能参与比较的,因为离子是已经通过的得实电子的变化形成了。3.A?*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茶,则它的核电荷数及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分别是(A)A.1 2,A O B.1 0,A20C.1 2,A 02 D.1 2,A20为什么不选C?解析:X=1 2所 以A为Mg其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 0 ,即M g

4、O.所 以C不对。4:某硫酸铁样品中,(NHJSOi的质量分数为90%,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中只有硫酸镀中含氮元素)。困惑:老师,我读不懂题目,能用较为通俗化的语言将这道题目“翻译”下来吗?(NHMSOi的质量分数为90%是什么意思?解析:(NH)2soi的质量分数为90%是指硫酸铁样品中(NH)2soi的质量占90%,其它物质的质量占10%。纯(NHJSOi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N%=28/132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0%*28/132=19.1%.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将问题做其他种类的比喻。现在我们(以下内容结合解析)假设共有100个大小不一的球,其中有90个大球,10个

5、小球、(则大球的质量分数为90%),大球当中又有4 5 个红球,则大球中红球的质量分数是45/90=50%,而所有的球中红球的质量分数为:90%*50%=45%,这样就符合了题目。也就将以上的问题比喻化了。5.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 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0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意大利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A.0 4 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一个0 4 分子中含有2 个 0 2 分子C.0 4 和 0 2 的性质完全相同D.0 4 和 0 2 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解析:A.0

6、4 是一种单质,不是化合物,只有单质才能有化学符号来表示。B.一个0 4 分子中不含0 2 分子,他们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C.0 4 和 0 2 的性质不相同,0 4 和 0 2 虽然都含有氧元素,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就像氧和臭氧一样,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把它们混合后是混合物,所以0 4 和 0 2 的性质完全不相同。所以选D.6.今有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0)0)A.它们表示四种元素B .表示的元素形成离子通常带2 个单位正电荷C.表示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D.表示的是阳离子解析:它们分别表示:02,M g ,N a+,M g2+只有,0,M g ,N a 3 中元

7、素,不是4 种元素,所以A 不正确。表示的元素是M g ,M g 形成的离子通常带2 个单位正电荷,即可以形成M g 所以B正确。所以选B.7、如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嗡国A.镁原子结构图中X=8B .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 7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D.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 g C l我已明白答案是D,我是用排除法做出来的,我想问一下的就是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应该是什么?如何算出来的?解析: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应该是M g C 1 2 (2为下标)+2 1M g C 1 2 (2为下标,1下标已省略)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计算。8、

8、一个青少年正常情况下每天约需0.8 g钙,若每天从食物得到0.6 g钙,其余由吃钙片补充。求:(1)一个青少年每天需吃钙片补充的钙为多少克?(2)吃葡萄糖酸钙(C 6 H“()7)2 C a可以补充人体所需钙,葡萄酸糖酸钙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其中C、H、0、C a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葡萄糖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葡萄糖酸钙中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一个青少年每天需吃含葡萄糖酸钙8 5%的钙片多少克?解析:每天需吃钙片补充的钙为0.8克-0.6克=0.2克;分子中含原子个数即化学式中各元素符号右下角角码的加和;元素质量比即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约成最简整数比;相对分子质量即各原子相对原

9、子质量总和;葡萄糖酸钙中钙的质量分数即钙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葡萄糖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百分比;根据一个青少年每天补钙0.2克,来计算吃多少钙片?答案:(1)0.8克一0.6克=0.2克(2)4 9;C:H:0:C a=1 2 X 1 2:1 X 2 2:1 6 X 1 4:4 0 =7 2:1 1:1 1 2:2 0;相对分子质量=1 2 X 1 2+I X 2 2 +1 6 X 1 4+4 0 =4 3 0普 二 字 上.m s -IOOX SQ.3K葡萄糖酸钙中钙的质量分数=源税子微 所以选。27、下图是实验室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镒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装置图.按编号写出各相应仪器的名称C D 、

10、F该装置有四处明显错误,请指出并改正:(3)实验室若氯酸钾的颗粒较大,则应(4)二氧化镐中绝对禁止混有碳、硫等有机物,理由是,若有,处理的方法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 时证明集气瓶盛满氧气,这时先 将,然后再;如果用向 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用 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6)装置纠正后,左边部分的发生装置还可以用来做哪些实验?(7)怎样确定夹持试管的高度?o(8)如果改用高镒酸钾,装置上应作哪些改动?为什么?答案:(1)铁架台,玻璃导管,水槽(2)酒精灯内酒精过多,应使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酒精灯外焰没对准药品加热,应将酒精灯移至试管底部药品的正下方伸入试管的导管太长,应使导管刚好通过橡皮塞试

11、管口向上倾斜,应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3)研碎(4)将这样的二氧化镒与氯酸钾混合加热,容易引起爆炸,将这样的二氧化镒在空气中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解析:二氧化镒中如果混有碳、硫等容易与氧气反应的物质。在加热制取氧气时、碳、硫会和高浓度的氧气反应爆炸,加热是个加速氧化的过程,碳、硫元素在固态时氧化均不充分,在氧化充分时都成为气态,将二氧化镒放在氧气浓度相对较低的空气中加热可以使碳、硫等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由于碳和硫的熔点比二氧化毓的低,最先反应生成气体化合物,二氧化镒熔点很高,难以反应,最后只剩下二氧化 镒 了(二氧化镒中镒为最高价态,不能再被氧化)。当质量不再减少时,就说

12、明碳和硫已经完全反应。故可以将杂质去除。(5)瓶口有气泡冒出,瓶子用玻璃片盖好,移出水槽正放在实验桌上,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6)加热 铜 绿(不可加热高镒酸钾,因为没有棉花)(7)根据酒精和其火焰的高度(8)在试管口处塞一团棉花,为了防止高镒酸钾粉末进入导管2 8、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 /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D)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

13、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 B.只有C.只有 D.解析:探究空气组成的误差分析也主要是从原理上分析,关键看操作的结果是导致压强变大还是变小。在此实验中若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压强变小,因此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在红磷冷却过程中会有空气进入装置内,压强变化也会较小,也会使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但若在红磷燃烧时没有夹紧弹簧夹,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

14、导管逸出,使压强减小得更多,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若广口瓶中插入燃烧匙太慢,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装置内气体减少得多,压强改变也较大,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2 9、小聪和小明对竹子中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把竹子浸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了一个小孔,看到有气泡从小孔中冒出,就 用 法收集了两瓶气体。第一瓶: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点燃红磷,有白烟生成。把装置放在水中,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1 0。Q、止水火台第二瓶: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竹子中含有 气体。通过实验,他们将竹子中两种气体的含量与空气进行了比较,得出的

15、结论是 O答案:排水集气法;氧 气(或。2)和二氧化碳(C02)气体;竹子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解析:题目中说到“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在以往的实验中,把澄清的石灰水与空气反应,是无明显变化的,但是题目中却说到禁食少量的石灰水就变浑浊,说明在竹子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 0、有两瓶氧气,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下列有关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推测正确的是()甲乙A.两根木条都不复燃B.甲的木条复燃,乙的木条立即熄灭C.都复燃,且甲的木条比乙的木条燃烧更旺D.

16、都复燃,且乙的木条比甲的燃烧更旺解析:选C。由于是迅速放入集气瓶,氧气浓度都还很大,所以两个木条都会复燃。然而氧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若用乙的集气方式,氧气会迅速跑出瓶外,而甲的集气方式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所以甲里面烧得更旺。3 1、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C.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作燃料切割金属等D.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解析:题中标出错误。氧气只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3 2、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后,小浩和小亮同学想探究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17、步骤:取几根纱窗细铁丝,擦去表面铁锈或油漆,拧成一束呈螺旋状绕在一根火柴上,点燃火柴,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慢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实验流程如图所示:问题讨论:(1)在以上实验步骤前,小浩同学在空气中进行过铁丝燃烧实验,发现铁丝不能燃烧,这是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低(2)你认为小浩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在铁丝上系一根火柴?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系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3)小浩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集气瓶炸裂了,请你帮助小浩同学总结一个原因。集气瓶底事先未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或燃烧时铁丝靠近集气瓶壁等(4)小亮同学实验时,铁丝在氧气中没有燃烧,你认为这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细铁丝表

18、面的铁锈未擦掉;氧气不足;铁丝太粗;插入时火柴已烧完;预热没有达到着火点等(5)小浩和小亮同学发现用带有油漆的细铁丝直接做实验时,可不需要系火柴而直接点燃,与原实验相比,此实验有何优点和缺点?优点:简单方便;缺点是:油漆燃烧会污染空气。33、将等容积、等质量(含瓶塞、导管、燃烧匙及瓶内少量的细砂)的两个集气瓶置于天平的左右两盘,并调至平衡,然后同时迅速放入点燃的等质量的白磷和木炭(如图所示),使两者充分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后,此时的天平C)A.指针偏向右 B.指针偏向左C.仍处于平衡状态 D.指针先向左偏后向右偏解析:首先,应该想到在冷却至室温后,五氧化二磷是固体颗粒,而二氧化碳是气体

19、。左边瓶子燃烧之后由于氧气的消耗而气压降低,且颗粒质量大于原来的固体反应物白磷的质量;右边瓶子燃烧之后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并没有改变右边瓶子的气体的体积,所以右边瓶子内的压强不变,且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这样反应之后的总的状态就是右边瓶内气压高于左边,所以打开止水夹之后,由于气体压强的不均衡,右边气体会跑到左边瓶子里面去,直到两瓶内的气体压强达到平衡。左边固体的质量大于右边的,所以天平会向左偏。故选B。3 4、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必须使用催化剂 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用燃着的火柴检验是否集满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20、不变,只有反应物中的物质中有氧元素,生成的物质中才能有氧气。题中A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但不是必须要用;C用排水法可以保证收集的氧气的纯度,也可以用排空气法,所以此项也不是必须的;D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的实验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是用带有火星的木条的方法,故此项也不是答案。3 5、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储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b 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a 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3 6、收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其原因是

21、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还可以用排水法,其原因是:氧气不易溶于水。3 7、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检验集气瓶已集满: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往外冒出时,说明已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检验集气瓶已集满:当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的上方,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说明已收集满。3 8、下图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B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欲收集一种难溶性气体,认为E 装置可以代替B 装置。请简述该同学应如何使用E 装置?答案:E 装置充满水后正放,气体由b 端进入(或 E 装置充满水后倒放,气体由a 端进入)。解析:虽然题目没有给出所收集气体的密度,但气体的密度大都比水的密度小。3 9、李伟在实验

22、室药品柜中发现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老师告诉他这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这瓶溶液可能是()SA.氯化钾 B.氢氧化钾C.硫酸钾 D.硝酸钾解析: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化学式(即将正、负化合价的数值交叉到相应符号的右下角,但注意原子团看作一体,含约数的一般要约分);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氯元素、氢氧根和硝酸根的化合价为T价,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 价.A、标注化合价用反,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氯化钾的化学式为K C 1,而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B、标注化合价拈必,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氢氧化钾的化学式为K O H,而

23、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C、标注化合价於成立,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硫酸钾的化学式为K 2 S O.”而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符合;D、标注化合价K N 3,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硝酸钾的化学式为K N O 3,而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答:A、KCL与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故A 错误;B、K O H,与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故B 错误;C、K 2 s 0”与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符合,故C 正确;D、K N 03,与标签中为2 个钾原子不符合,故D错误.故选C.4 0、在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其中错误的是()某同学选择帮实验老师写标签。下列是该同学所写的试剂瓶标签,

24、|1|自DACB解析:C瓶子的正确写法应该是Ca C1 2 因为氯化钙中“钙”的化合价为+2,“氯”的化合价为-1,因此C中写法错误。Cu O 为氧化铜,KN 03 为硫酸钾,Z n为锌。4 1、从市场上有一种以二氧化锡(S nO2)为敏感材料制成的“气一电”转换器,可用于对有害气体的监测。其中敏感材料S nO z 中S n的化合价为()A.4C.+3B.+4D.+2遵循原理: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化学式(即将正、负化合价的数值交叉到相应符号的右下角,但注意原子团看作一体,含约数的一般要约分)解析:我们原本知氧的化合价为-2,这样就可以确定S n的化合价肯定是负数,交叉写到相应符号的右下角时.,

25、S n的下标却为1,证明约分了,由此可计算出S n的化合价为+4。4 2、通常情况下,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别的一组物质是()A、氢气和氮气 B、氧气和空气 C、酒精和醋酸 D、食盐和味精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A、氢气的密度比氮气的密度小很多,可以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故选项错误;B、氧气和空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差不多,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别.故选项正确;C、酒精有特殊的香味,醋酸有刺激性气味,可以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故选项错误

26、;D、食盐有咸味,味精没有咸味,可以用物理性质进行区别.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4 3、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 B、用生铁制铁锅卜、用1 6%的食盐溶液选种 卜用氨气填充气球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A、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是利用了熟石灰的化学性质一显碱性.故选项正确;B、用生

27、铁制铁锅是利用了铁的物理性质一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故选项错误;C、用1 6%的食盐溶液选种是利用了食盐水的物理性质一密度比较大,适合选择优良品种.故选项错误;D、用氮气填充气球是利用了氨气的物理性质一密度比空气小.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4 4、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I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

28、特征.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白色沉淀和水.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而B、C、D 项没有新物质生成.故选A点评: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4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煤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焦炭等物质B、酒精挥发C、石油分离得到煤油、柴油等物质D、自行车车胎爆炸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此题是关于化学变化的判断,物质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的根本

29、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可以借助化学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解:A、煤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焦炭等物质,实质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干储),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属于化学变化,故A 正确.B、酒精挥发,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正确.C、石油分离得到煤油、柴油等物质,实质是根据物质沸点不同,将物质蒸储实现分离提纯,属物理变化,故C 错误.D、自行车车胎爆炸,仅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 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正确分析物质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30、可以借用排除法进行选择,选出最有把握的选项.4 6、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D)A、“新物质”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一定不同C、“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元素组成一定不同D、“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新物质是不同于任何反应物的其它物质,其性质组成均会与原物质不同.解答:解: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而言的,是不同于反应物的物质,故它的组成与性质与反应物一定不同.故选D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变化实质的分析

31、,是对生成新物质的理解与探讨,是化学变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4 7、下列有关化学变化描述不准确的是(A)A、原子不发生任何变化 B、一定产生新物质C、常伴随能量变化 D、元素种类一定不变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中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不变进行分析,B、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C、根据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都不变,但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改变,只要得失了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就改变,故A错误,B、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化学变化一定会生成新物质,故B正确

32、,C、化学变化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故C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D正确,故选A.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经常得失电子,导致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改变.4 8、下列变化过程,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B)A、将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制成汽水B、浓硫酸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逐渐变稀C、铜制水龙头在空气中形成铜绿D、装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形成一层白膜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常规题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信息给予题.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

33、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将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制成汽水,此过程既有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一部分;还有二氧化碳还与水反应成碳酸,在分解时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故A不选.B、浓硫酸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逐渐变稀,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浓度变稀,只有物理变化,故B正确.C、铜制水龙头在空气中形成铜绿,原因是铜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绿碱式碳酸铜(C u 2(0 H)2 c o 3),属于化学变化,故 C 不选.D、装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形成一层白膜,此白膜是石灰水与空气中的

34、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的原因,属于化学变化,故 D 不选.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正确熟知引起物质变化的原因,可以借用排除法进行选择,选出最有把握的选项.4 9、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在淀粉溶液中滴加碘酒后溶液变蓝B、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不变色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D、聚氯乙烯在空气中灼烧有刺激性气味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碳酸钠俗称纯碱.解答:解: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后,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选B点评:看清题意是选错误的是.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记住实验现象.5 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35、)A、有沉淀产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B、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C、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据此分析判断即可二解答:解:A、有沉淀产生的不一定化学变化,如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升温后有沉淀生成,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是否错误;B、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故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故选项是否正确;C、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故选项是否正确;D、物质发生化学变

36、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故选项是否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化学变化的现象的理解和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5 1、下列家庭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糖溶于水时观察水的体积变化B、用铅笔芯的粉末打开生锈的铁锁C、利用食醋去除水瓶中的水垢D、利用木炭和棉花净化水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根据糖、水都没有变化进行分析,B、根据打开生锈的锁是利用了石墨的润滑性进行分析,C、根据水垢在加醋酸后生成了可溶

37、性的物质进行分析,D、根据活性炭和棉花具有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解:A、糖溶于水后,体积虽然改变了,但是糖和水都没有改变.知识糖的颗粒改变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主要是利用石墨的润滑性,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水垢原来不溶于水,加醋酸后可以溶解了,生成了可溶性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主要利用活性炭和棉花的吸附性,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 D错误,故选C.点评:在解此类题时,关键是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就发生了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52、判断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火焰B、放出热量C、

38、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火柴头燃烧后变为黑色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指随着化学变化有可能出现的现象.解答:解:在所有的选项中,A、B、D三项涉及了物质的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但是这些均不能作为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而选项C,火柴上的物质主要是硫和磷的化合物,它们燃烧生成SO?和巳。5,刺激性气味是SO2造成的.足以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

39、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5 3、化学变化一定存在:状态和颜色的变化 发光,放热 生成新物质 气体的放出 能量的变化()【与 第5 4题区分】A、C、D、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解答:解:化学变化不一定有状态和颜色的变化;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

40、化学变化中不一定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化学变化不一定有气体产生;化学变化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正确.故选B.点评: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 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与第5 3题区分】有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有发光,放 热 有 新 物 质 生 成 有 气 体 放 出 有 能 量 的 变 化.A、B、C、D、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从概念上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新物质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质特征就是新物质的生成.而伴随的现象可以用来辅助说明变化的发生,但是现象发生变化并不是最确凿的证据.解答:解:是否生成新物质是判断化学变化的根

41、本依据.但什么是新物质却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因而常常导致实际应用出错.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伴随一些现象出现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甚至出现物质状态、颜色及能量的变化.但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新物质的形成过程,所以本质特征就是新物质的生成.故选A点评:化学变化的认识从学会对表面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分析,分析本质是最关键.即抓住核心内容来分析.5 5、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D)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B、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C、化学变化中通常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D、许多现象表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少、也有的不变

42、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本题考查了对物质变化的判断,物质变化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可以借助化学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解: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这是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故A正确.B、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因为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故B正 确.C、化学变化中通常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

43、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同样因为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故C正确.D、许多现象表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少、也有的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只有相等一种情况,故D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判断物质变化是否发生化学的变化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5 6、通过化学反应不能产生的是(OA、新单质B、新分子C、新原子D、新离子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解答:解: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通过化学反应可以产生新单质.在化学变化中,

44、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可以产生新的分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都不变,但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改变,只要得失了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就改变,就产生心新离子。故选C点评: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5 7、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C O?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B、农家肥料的腐熟C、活性炭使红糖脱色 D、煤燃烧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45、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C O?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的过程中发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农家肥料的腐熟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活性碳使红糖脱色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煤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5 8、下列过程中主要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用酒精浸泡紫罗兰花自制酸碱指示剂B、用灼烧法鉴别

46、羊毛和合成纤维C、生石灰遇水变成熟石灰D、浓硫酸使白纸变黑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用酒精浸泡紫罗兰花自制酸碱指示剂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B、灼烧羊毛和合成纤维时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C、生石灰能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浓硫酸使白纸变黑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

47、于物理变化.5 9、下列现象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是(C)A、溶液变色 B、发光发热 C、物种减少 D、体积膨胀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物理变化的特点.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根据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特征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A、溶液变色,颜色改变属于物理性质,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物理变化的特征为: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故B错误;C、物种减少,说明了

48、有其他物质生成,(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物质不可能消失,只可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即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根据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物质的形状,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体积膨胀,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其特征在解题中的应用,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6 0、四位同学课外设计四种不同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其中不能成功的是()cAD解析:B项中没有气体生成,是生成的沉淀,不会排到空气中,所以不需要密封。因为C 装置产生的是

49、二氧化碳,而装置没有密封,所以产生的气体会排到空气中。所以选C.6 1、在反应X+2Y=R+2M中,当1.6 g X与 Y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 R,且反应生成的R 和 M 的质量之比为1 1 :9,则在此反应中Y 和 M 的质量之比为()A.23 :9 B.1 6 :9C.3 2:9 D.4 6 :9解析:这是一个已经配平了的反应方程式,因此字母前面的序数只用来配平,在计算中不起作用。由题目可知,生 成4.4 g R,且反应生成的R和 M 的质量之比为1 1 :9,所以同时生成了4.4/1 1*6=3.6 g Mo所以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4.4+3.6-1.6=6.4 g则在此反应中Y和

50、 M 的质量之比为6.4:3.6=1 6 :9所以选B.6 2、下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 中 C O Q 分别表示A、B、C 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 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B)反应前 反应后A.4 :1 :3 B.3 :1 :2C.4 :1 :2 D.3 :1 :3解析:4 A+B=2 C+A说明有1 个 A没有参与反应,所以反应方程式为:3 A+B=2 C所以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 :1 :20所以选B.6 3、李明同学在课外资料上看到有关甲烷的资料:甲烷(C H J,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

51、(N a O H 和C a O)的混合物制取,反应方程式为:C H3C 0 0 N a+N a 0 H=i=N a2C 03+CH,李明欲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请你帮他从以下实验装置组合中选择一组正确的是。)A.发生装置与高镒酸钾制相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发生装置与高镒酸钾制的相同,用排水法收集C.发生装置与制C O?装置相同,用排水法收集D.发生装置与制乩装置相同,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解析:由下图可排除C、D。A是错误的,因为题目中说到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无法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符合题目要求加热的要求)C图(装稀盐酸和大理石,无需加热就能反应。)制氢气简易装置D 图(无需加热就

52、能反应。)64、问题:老师,我在预习初三化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难题。我在一本资料书时发现两处我认为是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我在测定空气组成实验时发现书上写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的原因是: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二,然后,我又在同一本书上看到这段话:做磷、硫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盛有可燃物的燃烧匙等仪器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如果迅速伸入到瓶底,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氧气受热膨胀,瓶中大量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可燃物不能持续燃烧。那么,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是应该快还是慢?谢谢老师!解析:同学你好,要看具体是什么实验,实验的目的不同,要

53、求就不同,操作时就有所不同。测定空气组成实验时,要防止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所以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底部是应该快,若不然集气瓶上方的空气便会跑出去,空气含量少,就达不到实验目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要保证物质充分燃烧,盛有可燃物的燃烧匙等仪器应自上而下慢慢伸入到集气瓶的中下部,使可燃物始终与氧气充分接触,虽燃会有部分氧气受热逸出,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不必害怕氧气会与空气混淆,对燃烧的实验影响不大,因为本实验是不要测空气组成,自上而下地慢慢伸入燃烧匙,可以使燃烧匙与每一层的氧气充分反应,再深入集气瓶内,能更好地达到实验目的。如果从一开始就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底部,那么集气瓶上方的氧气就

54、会受热膨胀逸出,氧气含量不够就不能支持燃烧,影响结果。6 5、现桌上有四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如何区别?(1)燃着的木条伸到四瓶气体中:木条燃烧更猛的是氧气木条不变的是空气木条熄灭的可能是氮气或二氧化碳(2)用澄清的石灰水加到剩下的两瓶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氮气6 6、某学习探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时间/mi n12345678连电源负极管中气体的体积/mL6 1 2 2 0 2 9 3 9 4 9 5 9 6 9连电源正极管中气体的体积/mL247 1 1 1 6 2 1 2 6 3 1请回答:(D写出

55、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气氧气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但电解开始阶段两管气体的体积比不符合理论比值的原因是:开始阶段产生的少量氢气和氧气溶解在水中且未达到饱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的大。(3)自第 分钟起管(A)和管(B)产生气体的体积比非常接近理论比。6 7、质量比为3;1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镒的混合物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镒的质量分数:(A)A、变大 B、变小C不变 D、无法确定6 8、H 2和0 2的混合气体一共1 0 g,点燃后恢复到室温共生成9克水,则原混合气体中含有H 2和0 2各为(D)A、5 g、5 g B、4 g、6 gC、8 g、2 g D、l g 9 g 或2

56、 g、8 g解析:根据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可以知道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4:3 2=1:8,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因此有1克是过量而没被反应的。所以9 g水中应该含有1 g氢,8 g氧。过量的1 g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为氢,则二者的质量为2:8;如果为氧,则二者的质量为1:9 o6 9、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设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Y,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15g+9g+Y=30g,解得丫=6g,可得参加反应的.呜3的质量比为9g:6g=3:2.故选C.点 评:该题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篁,解答时首先分析出

57、反应物与生成物,找 淮“参加”或“生成”的物质质量,利用物质质量比或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即可.94、2 0 g乩和O2完全反应,生成了 18g水,问&和。2各为多少克?解:设反应的比的质量为x,反应的。2的质量为y,2H2 +02 2H2。4 32 36x y 18g4/36=x/18g x=2g32/36=y/18g y=16g若比有剩余,比的质量为4 g,反应的O 2的质量为16g,若O 2有剩余,比的质量为2g,反应的O 2的质量为18 g。95、某化学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CO2气体的实验:甲同学将收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并轻轻振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其

58、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乙同学仅将紫色石蕊试液换成澄清石灰水,做相同的实验,则乙观察到的现象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A t?、J 时 间 后,分 别 冷 却 称 量 刺 余 固 体 质 量,记 录 的 有 关 数 据 如 下 表(样 品 中 的 杂 质 不 参 与 化 学 反 应)试 计 篁:加热时间t14乘!I余 固 体 质 量(g)4.244.164.084.08(1)完全反应 后 产 生 的 氧 气 的 总 质 量 为 1 92g.(2)样 品 氯 酸 钾 纯 度 是 多 少?考 点:I含 杂 质 物 质 的 化 学 反 应 的 有 关 讨 算;质量守ts定 律 及 其 应 用.专

59、 题:有 关 化 学 方 程 式 的 计 算:元 素 质 量 守 恒.分 析:(1)当 固 体 不 再 减 少 时,说 明 完 全 反 应,根 据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固 体 减 少 的 质 量 就 是 生 成 氧 气 的 质 量.(2)由 氧 气 的 质 量 根 据 氯 酸 钾 分 解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可 以 计 算 出 样 品 中 氯 酸 钾 的 纯 度.解 答:解:(1)生 成 氧 气的质量为6g-4.08g=1.92g(2)设 样 品 中 氯 酸 钾 的 纯 度 为x.MnO22KCIO3 Z 2KCI*3O2T245 96(6g-1g)xx 1.92g245(6g-1g)

60、x x瑞=1 92-g,x=98%答:(1)完 全 反 应 后 产 生 的 氧 气 的 总 质 量 为1.92g.(2)样 品 中 氯 酸 钾 的 纯 度 为98%.点 评:本 题 主 要 考 查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和 含 杂 质 物 质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的 计 算,难 度 稍 大.102、在 一 个 空 闭 容 器 中 有X、Y、Z、Q四 种 物 质,一 定 条 件 下 充 分 反 应,测 得 反 应 前 后 各 物 质 的 质 量 如 下 表 所 示:XYZQ反 应 前 的 质 量/g810121反 应 后 的 质 量/g021待测9已 知 海Q两 种 物 质 的 相 对 分

61、 子 质 量 均 为M,下 列 推 理 中 正 确 的 是()r A.反 应 后 物 质 维 质 量 为9gB、皮应中物质丫与Q发 生 改 变 的 质 量 之 比 为1:1反 应 生 成 例 质 量 为11g斤D、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中,物 质 的 化 学 计 量 数 之 比 为2:3考 点: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及 其 应 用.专 题:化 学 用 语 和 质 量 守 恒 定 律.分 析:由 表 中 数 据 可 知,X和Q是 反 应 物,例Z是 生 成 物,参 加 反 应 的 物 质 的 质 量 和 是20g,其 中 混80,Q是1 2 g,生 成 物 质 量 是9g,Y的

62、质 量 是11g.解 答:解:、反 应 后 物 质 郎 质 量 为9 g+ig=io g.故 选 项 错 误;B、皮 应 中 物 质Y与Q发 生 改 变 的 质 量 之 比 为11:1 2.故 选 项 错 误;U 反 应 生 成Y的 质 量 为11g.故 选 项 正 确;D、因为X Q两 种 物 质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均 为M,皮 应 物 演0的 质 量 比 是8:12=2:3,所 以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中,物 废X与Q的 化 学 讨 量 数 之 比 为2:3.故选项正确.故 选CD.点 评:在 化 学 反 应 中 遵 循 质 量 守 恒 定 律,即 反 应 前 后

63、 元 素 的 种 类 不 变,原 子 的 种 类、个 数 不 变;参 加 反 应 的 物 质 的 质 量 等 于 皮 应 后 生 成 的 物 质 的 质 量.103、氧化钙和破醛钙的固体混合物质量为120g,将其高温燃烧至破醛钙完全分解,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 4 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篁.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元素质量守恒;物质质量守恒.方法一,因为反应后减少的是二氧化碳,钙元素全部转化为CaO中的钙,则只要计算出所有CaO中的钙元素即可求出;方法二,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120-84=36g)来计算参加反应的碳骏钙质量,同时也计菖出混合物中

64、氧化钙的质量,再分别计算这两种物质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就能求出.解法一解:84gCaO含钙元素的质量=84gx 4xlOQ%=6Og,反应前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也为60g,0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票 x 100%=50%2Jg答: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解法二解: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20g-84g=36g设原混合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 声 皿 CaO+CO2 T100 44x36g100:44=x:36g 解之得 x81.8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钙的质量二120g-81.8g=38.2g40 40原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81.8gx 徊xiOQ%+38.2gx

65、xW0%=60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黑 x 100%=50%IzUg答:原固体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两种解法中,解法一很简单且数据较容易处理;解法二的过程较多,数据处理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104、某化合物4.6g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该化合物中()0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氧两种元素-C s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化合物中某元索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式的计算.根据二氧化碳中C的质量分数和生成8.8g二氧化碳,即可计菖出该化合物中C的质量,根据水中H的质量分数和生成5.4g水,即可计算出该化合物中

66、H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计算出该化合物中0的质量.据此选择即可.12解:该化合物中C的质量为:8.8gx =2.4g;2该化合物中H的质量为:5.4gx =0.6g;Io该化合物中。的质量为:4.6g-2.4g-0.6g=1.6g.由此可以判断,该化合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化学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判断的能力.105、木炭燃烧时,若有12g碳参加反应,则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可能是()A.44g。日、28g Cs 24g 0 Ds 33g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讨算;推断物质反应后所得产物的量.假设生成物全部为一氧化碳,计算出一氧化碳的质量,该质量是生成气体的最小值;假设生成物全部为二氧化碳,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该质量是生成气体的最大值.解:设产物全部为一氧化碳,且质量为x.2C+O2亶 筌 2co24 5612g x 烂28g 24g56 x设产物全部为二氧化碳,且质量为y.c+o2 c o212 4412g y12 12g-7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