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野的概念和保护

收藏

编号:21379758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7.59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5-27
15
积分
关 键 词:
荒野 概念 保护
资源描述:
论荒野的概念和保护 论荒野的概念和保护 叶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一、导 论 荒野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中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但是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环境伦理学研 究过程中,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罗尔斯顿把他的环境伦理学探索,冠名为“哲学走向 荒野"(Philosophy Gone Wild)。 就美国大多数环境主义者而言,荒野保存是非常重要的。荒野不仅仅为多样的非人类生命形 式提供避难所(Sanctuary),而且有潜力转变人们的生活,提供通常所描述的神圣和庄严的 体验。尽管尊重荒野得到西方大多数环境主义者承认,但是,就全球范围而言,还是存在着 对荒野价值的认识问题,以及把荒野价值转换为具体行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政策理由和根据问 题。[1] (P.239) 我国对荒野的认识多年来存在误区,传统观念认为,荒野是没有价值的地区,或应当被开发 的地区。这在建国初期,就体现在黑龙江开发“北大荒”和大规模砍伐原始森林的“大跃进” 运动中。即使在10年前,也曾经有不少省份出台了“拍卖五荒(荒山、荒坡、荒沟、荒地和 荒滩)”、“消灭五荒”的政策,有的省份还喊出已经消灭“荒”了。但是,自从1998年我国长 江、松花江和嫩江出现的特大洪水,以“铁”的事实揭示荒野的意义以来,我国环境决策意识 由“浅生态学”开始向“深生态学”发展。荒野的保护开始纳入国家重点实施计划。2000年我国 国有重点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1年国家对扎龙湿地第一次实施“生态供水工程”。 荒野的生态价值悄然进入我国环境决策的视野。 荒野是与文化相对立的存在物,荒野保护的实质是各国文化能否接受并承认其不可毁灭的价 值。印度环境科学家古哈(Ramachandra Guha)认为,荒野保存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他主张, 在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保护荒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而是基本生存问题,包括 土壤侵蚀、空气和水污染、食物安全和燃油短缺等问题。[2]考利科特接受古哈的批评,指 出在美国承认的标准的荒野观念①[1],不仅仅在概念上是有缺陷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不 可操作的。其理由有二:一是所谓标准的荒野观念是'二分法”的,种族中心主义的。这个荒 野概念故意把人类文化与荒野自然分开。事实上,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类似大象和野葛植 物,造成自然的变化对他们有更好或更坏之分。二是荒野的观念是静态的而非动态的。按照 无人的荒野观念,那么荒野的保护在效果上就相当于把荒野本土人排除在人类文化之外 ②[2]。实质上,荒野不是静态的,土著人引发的自然变化是荒野本身固有的组成部分。[3] 罗尔斯顿捍卫荒野观念,坚持在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其事实证据是:文化 存在能够组织挽救,或毁坏自然,而自然存在则不能做到。根据罗尔斯顿的观点,这种关键 的差别于:文化在人类行为中承认自然的伟大的多功能性和原发性,正是人类作为文化的存 在,能够克服自然选择的压力。他批评考利科特模糊这种区别的观点,担心混淆荒野概念可 能导致荒野的破坏。罗尔斯顿坚持,通过保存荒野,就是保存认识我们自己及其道德的那些 重要价值。“我们直到适当地评价荒野,才能够直接实现我们的价值。” [4] 无论是考利科特从人与自然联系方面探索荒野,还是罗尔斯顿从人与自然区别方面保存荒 野,实质上,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荒野环境以怎样的方式与城市环境和乡村环境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联想我国近几年出台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的政策, 表明我国的荒野保护的实践已经走到理论的前面。回顾我国学者关于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 主义环境伦理学论争,仅仅停留在概念上的论辩,似乎忽视或偏离了环境伦理学本质上是实 践伦理学的主旨,也与我国学者在荒野理论上没有展开研究有某种关系。笔者以为,要研究 荒野理论,首先就要讨论荒野概念,荒野在现代城市和乡村不断扩展的形势下,呈现哪些本 质属性,我国在利用和保护荒野中有哪些误区,在这些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揭示荒野概念和保 护的实质。二、荒野的概念 在美国19世纪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荒野是被征服的对象。但也有人以为,荒野是野生生 物的王国,是神秘莫测的野性的根据地。浪漫主义者和复古主义者,既把荒野视为接受神灵 启示之地,也作为魔鬼的藏身之处。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在林业部门掀起保护荒野运 动。1933年,莱奥波尔德在《林业杂志》发表《保护伦理》论文,阐释保护荒野本质上是 保护其非经济价值,特别是荒野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存在方式。1962年卡逊发表《寂静 的春天》标志着全球环境革命爆发,在美国,被压制的荒野保护论又卷土重来。保护原始森 林、保护湿地,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迹地和避难所,取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在美国人看来, 要保护野生生物就要保护它们的家园荒野,而且荒野环境正在不断地受到人类的环境一城 市和乡村环境的挤压,面临毁灭的危险,更应当对荒野给予抢救性的保护。 美国现有荒野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我国至今没有展开对荒野的调查和统计,因此我们 不知道有多少荒野。人们对荒野的传统看法还没有彻底地改变,无论是考察雅鲁藏布大峡谷, 还是保护内蒙古的草原防止沙化、退化;无论是保护哈拉海原始湿地,还是保护大兴安岭的 原始森林,无论是保护长江、兴凯湖,还是保护水中的濒危鱼类和动物。我国的保护都是归 口分类单独管理①,具有条块分割性。没有从生态环境整体一荒野生态系统方面考虑的对 应管理部门,因此也就没有整体统计资料。现在看来,停留在部分层面的森林、湿地、草原 和江河的管理,不能等于那些部分之和的整体荒野的管理。所以,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过程 中应当明确荒野的意义,迫切需要恢复荒野的名义,尊重荒野的内在价值和持续存在下去的 权利。 荒野一词,英文是“wildness”,狭义上,它是指荒野地;广义上,它是指生态规律起主导作 用,没有人迹,或有人到过、干预过,但都没有制约或影响自然规律起主导作用的非人工的 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生物生存的迹地等。荒野在哲学认识上是被遗忘 的角落,但荒野的生态功能和不可取代的价值,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有识志士的关注。因为荒 野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源发自然性与建构自然性 荒野是地球陆地生态的摇篮,是没有产生人类之前地球陆地生 态系统的重要表现方式。荒野在漫长的地球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植物(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和微生物(分解者)与无机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协同结构和进化功能, 有助于地球生命生生不息和正向演替。②这是大自然几十亿年在地球环境中积累起来的生 态成就。这种地球生态的原始性是源发自然性。这是在地球生命历史长河中,生命自我组织、 自我选择、自我更新、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内在属性和关系。现代人正是通过古生物和古地质 的生态考证,发现了荒野在野生生物世界中存在方式的内在意义:“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规律。然而,自从人类产生以后,地球原始自然逐渐进入了人类时代的自然。人类的文化特 殊性和靠“经济一技术一社会”发展的人类本质,决定了人与自然整体系统的自然性。这种自 然性不同于源发自然性:一是在时间上荒野源发自然环境先于乡村和城市人工自然环境,并 随着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荒野源发自然环境急剧退缩,源发的和人工的自 然环境在空间比例上出现严重失调的问题。二是这种自然性是地球上的生态发展到人类阶段 的产物,自然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建构。但是,这种人与源发自然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建 构的自然,不符合“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荒野规律,而且以往人类建构自然大多破坏了荒野 的源发自然性,忽视了荒野的内在价值和不以人类意愿而存在的生态合理性。三是荒野的保 护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保护的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人类利益,还包括荒野的利益,而且荒 野的利益和自组织存在价值,最终决定和支配人类利益和欲望的选择根据。 2•多样性与统一性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它们的荒野生态的多样 性。现在荒野生态已经是原始自然的残迹,已经成为野生生物在陆地上的最后栖息地。荒野 具有多样性。原始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动物是荒野的主要存在方式。原始森林是陆地生 态系统的主体,其不同物种的异质镶嵌结构和种群内异龄斑块结构与树木、灌丛和地表杂草 构成了稳态森林的空间水平分布和垂直复层配置的源发自然景观。原始湿地和草原是地球造 山运动和水平运动后自然形成的重要地表生命结构分布形态。湿地主要是指地面湿润、积水 有植物生长的地区。如沼泽地、涝凹溏。湿地是重要的野生鸟类和冷水鱼类的栖息场所是野 生生物的家园和生物种质的重要基因库。具有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源、蓄洪 防旱等生态功能。原始草原曾经在陆地上的规模仅次于森林,但由于它更易于开垦为耕地、 放牧或变成荒漠,时至今日以远不如森林。原始草原在地球表面占据特定的干旱或湿润生物 气候地带。不少草原类型是登陆或占据流水冲击形成的平原自然形成的,或海陆变迁后,原 始植被固化流沙形成的,它们都起着保护土地、维持生态的作用。 野生动物是地球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有感知能力结构的极为复杂的种群群落。他们是荒野环境的主人,有明显的目的性行为和自 主选择性。它们的生存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和空间分布,并与其它生命形态共同构成了地球 迄今为止唯一存在的千姿百态的生命机制。 荒野具有人类游乐价值、审美价值、性格塑造价值、科研价值和医疗价值,也具有非人类价 值。它产生生命、支持、考验和折磨生命,同时对一切生命形式都利弊共存地平等对待。 荒野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也具有统一性。荒野的统一性就在于野性(wildness quality)。这 就如同人类的性质是人性那样,野性不同于人性的本质特征是荒野在生态结构关系上属性。 任何人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社会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同理,任何野生生物都是野生 生物群落生态关系的总和,人为地使野生生物脱离野生生物群落和处境,野生生物也就不是 荒野的产物,也就不能适应野生生物群落和环境的选择。然而,在我国荒野保护实践中,仍 然奉行把野生动物放在“人类照顾的体系”下是好的保护的观念,似乎在动物园中是动物美好 的天堂。实质上,这曲解了荒野保护的概念。 3•稳定性与波动性野性世界类似人类世界,既有其特有的自然运行秩序和相对稳定性,也 存在着动态波动性和随机涨落。生态学描述的“任何物种都有其特有的生态位”、“有一个物 种,就有一个天敌,相生相克”、“种内竞争比种间竞争激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达尔 文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以及康芒纳的“物皆相互联接”、“物质不灭、循环永续”等,都 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荒野呈现的自然秩序和稳定性规律。 在荒野世界稳定状态中也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如四季的流转、候鸟的周期性迁徙等。荒野 也存在非周期的或非线性的波动,如种群内数量的波动、群落内种间竞争的波动、生态系统 内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波动,以及地球生物圈中人类对荒野生态系 统干扰和破坏产生的大气环流模式、气候模式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等的波动。荒野本质 上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波动中的生态系统。通常这种波动总是在一定的阈限内上下涨落,能 够保持荒野生态系统在整体上的动态稳态。但是,当这种动态波动超过特定的生态阈限,荒 野生态系统就会出现生态平衡的破坏。 荒野的波动性,既有必然波动,也有偶然波动。我们对偶然波动几乎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正如罗尔斯顿所说的那样,“实验室里的科学是将自然现象中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部分抽象 出来,形成预测性的控制条件;但一个实地的自然现象总有一部分是独特的、特殊的、不可 重复的。自然中发生的事总带有一种机缘,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棕兔是否能逃避开郊狼, 或一棵枫树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呼啸的风会把它卷向何处。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对这样的 事物作出完全的解释”(罗尔斯顿,1986)。 荒野的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可是我们往往重视稳定性却忽视波动性,特别是由于人类活动 造成的波动。令笔者担忧的是:由于我们不知道我国有多少荒野地,就更不可能知道哪些荒 野已经处在生态危机或生态破坏之中。由于我国没有开展荒野整体大系统的研究,因此我们 正在开展的保护森林、草原和湿地的行为,从每个局部看正确的,但对整体荒野生态系统就 是错误的,而且现在正在把这种错误加以推广。这种对荒野的误用和误导,其恶果就是加速 野生生物的绝灭,减少地球生态系的自主性。 4.局部斗争性与整体的和谐性在荒野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占领一个生态位,种间形成 多种多样的生态关系。从局部角度透视种间关系,特别是原始森林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血 淋淋的斗争性关系,简直就是一个屠宰场。尖牙和利爪、机敏和速度,在那里成为不同种类 野生动物相互斗争的决胜标准。人们很难发现这种野生动物“本能”行为蕴涵着值得人类学习 的智慧,更谈不上值得人类仿效的生态文明。但是从荒野整体上观察,荒野中越是在进化链 条上优等的、胜而为王的、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种,其繁殖率越低,种群个体数越少,一 些濒临灭绝或被“淘汰”的种属竟然是它们,而许多处于食物链底层的、劣等的、简单的生物 种属,包括一些动物、植物、细菌,却比人类早在地球上出现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几十亿 年,且至今盛而不衰。所谓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从总体上看,是低等、简单的生物适应生存; 所谓优胜劣汰,是高等、复杂、大型的动物易被淘汰,优胜的是低等生物种。[5]这种反达 尔文理论的事实促使学者寻找新的理论解释。 系统科学;控制论和生态学、生物圈科学的发展,扩大人们的视野,使研究荒野生物种的进 化和怎样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从达尔文的野生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基点,扩展到整个荒 野生态系统。人们发现,尽管生物种的进化总的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由简单向复杂发 展、由种类少向种类多发展,但从整个生物共同体稳态关系上看,却是低等与高等同在,简 单与复杂并存,它们无所谓优胜劣汰,而是多彩纷呈、和谐共处。这表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在特定的环境容量范围内,荒野生物种类局部斗争的多样性能导致荒野生态系统生物种总体 的和谐稳定。 荒野生态系统中局部的斗争性导致整体的和谐性,既表现在不同物种及不同个体之间的 直接的相互受益,如寄生生物和寄主生物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在同一生态域中的许多不同生 物种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统一;也体现在为了达到生态平衡而在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制约 作用,这表面看来是相互残食,但实际上却保护了荒野生态稳态。由此可见,在荒野中“有 其自身的善”,或荒野生态系统存在着整体的目的和对荒野整体生态健康是“好”的事情;不 存在没有用的事物。以往人们认为的“害虫”,在荒野生态系统中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三、荒野误用的典型案例 现在我们听到许多保护荒野的呼声,不少地区还提出并总结出恢复和重建荒野自然的“经 验”,但是,当笔者深入基层多方调研,却发现不少地方对荒野自然的认识失当,甚至相左。 如有些地方在原始草原被破坏后的治理,不是采取“遵从自然”的方式种草,而是硬要植树造 林;一些地方的原始湿地被破坏后的恢复,不是自然而然地顺其水土,而是硬要种树;在东 北国有林区,一些地方提出每年要造百万亩人工林来恢复荒野生态。事实上,在任何荒野地 区,自然次生的森林远比人工林有生长优势,而且恰恰是荒野自然生产力的强大威力,才能 使荒野真正恢复生态。所以,在荒野地区保护荒野不在于造多少人工林,而在于防护人为的 破坏。笔者认为,如果谈保护荒野,实质上,人类不干预就是最好的保护。但是,人类要发 展就得干预自然,干预自然特别是涉及到非人类生物种和整体荒野系统的时候,应当考虑到 它们特有的生活方式,或运行规律,尽量避免对它们的迫害和误用。要做到这一点还真是不 容易。在我们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生活当中,在以往的开发荒野和大自然“报复”的历 史经验和教训的搜索当中,可以发现有不少环境伦理问题值得深思。 问题之一:老虎伤人是谁的错? 在2002年10月20日,哈尔滨虎园针对老虎伤人事件提出了四点意见,希望全民公决。这 四点意见是这样的,第一对老虎处以极刑,第二处以安乐死,第三终生监禁,第四送回横道 河子老虎繁殖饲养中心。主要原因就是一个讨论,就是老虎伤人是老虎的错,还是人自己的 错。其观点是多样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杀人要偿命,食人兽将来还吃人,所以一定要把它 杀掉。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然是无罪的,虎当然具有攻击性,虎要咬人那是自然的,不咬人 才怪呢。第三,老虎是国家保护的濒危物种,国家有法律保护老虎,所以,公决不起作用。 也有人为公决辩护,说公决不是让老虎懂不懂人道,实际上是让人明白道理,目的是确立正 确的动物伦理。还有的人认为,说人有家园,其他动物也有各自的家园,人硬把老虎的家搬 到人的家园来,显然对老虎造成了某种伤害,不利于老虎野性的养成。在虎园当中类似于集 中营,如果把人放在集中营里,那么人就要逃跑,就要反抗。对于老虎来讲它也必然会歇斯 底里,所以老虎伤人,实际上是必然的。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不是说老虎有没有错的问题, 而是有人犯了错误,即把老虎的野性扭曲了。 问题之二:狮虎兽——人侵犯了动物野性的权利! 在哈尔滨虎林园、北京动物园、上海动物园等国内大型动物园,都有狮虎兽或虎狮兽展览区, 这个狮虎兽或虎狮兽是动物园管理人员精心安排构造的一场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杂交的结 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新、奇、特,为了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增加金钱收入。可以 说,这样做是违背自然秩序,侵犯动物自然权利的行为。 首先,狮子与老虎不可能在自然界中生出狮虎兽或虎狮兽,因为老虎生活在亚洲,狮子生活 在非洲,两者在荒野中根本见不到面。只有在动物园中把小狮子与小老虎放到一起生长、学 习环境适应性,培养感情,这样才能够生出来人为的动物种。现在提出的问题是谁赋予给那 个人这样做的权利? 其次,向游人展示这个“怪物”,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展示?是一种人性的展示,还是野性的 展示呢?实质上都不是,而是一种证明人类无所不能的“征服”自然的表达!这种表达使人想 到法西斯主义和绝对霸权主义。 再次,这个狮虎兽或虎狮兽它们的存在和展示,是搞出这种兽的人的耻辱标志。因为这种杂 交与人们创造出一部新的机器有本质的不同,他是在拿生命用于玩乐,我们都很难想像狮虎 兽或虎狮兽它们的生理、心理和兽性是否健全? 更有甚者,有的动物园竟然搞老虎的“近亲婚配”,故意把一母所生的雌、雄两个小老虎 硬塞到一个笼子里“培养感情”,最终生出了退化型的老虎:个头明显小,样子单薄、眼睛视 力差,经常患病,走路打晃等等。人们不禁要问:在人类世界,故意给别人找麻烦,制造痛 苦和困难的人,不是好人。那么,在生命世界里,故意给我们的伙伴动物找麻烦,制造痛苦 和困难的人,就是好人吗!这种被自然选择证明是劣败的动物难受地生存,让游人看了也不 好受。这种人的行为不仅仅违背环境伦理,而且也背叛了最基本的“己所不予,勿施与人” 的人际道德。我们诚恳地奉劝这样的人,能够做也不应当做这种事。 问题之三:火是荒野的限制性因子,让它大烧还是小烧? 1987年5月6号,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即震惊中外的“五•六” 森林火灾。笔者2002年曾经到遭受那场大火洗劫的富克山林业局调研,又重新感受到了那 场大火给当地人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当时着的大火的火源是人为的,但是,如果我国林 业实施“计划火烧”,那么即使是人为失火,火也不可能大规模燃烧,或许有小火,但也不至 于持续长时间蔓延。现在发现,没有重视荒野火生态,没有学会认识自然、改变自然的方式 方法是那场特大火灾的教训。 通常荒野着火有三个要素,第一是温度,第二是可燃物,第三是火源。显然,我们把这三个 去掉其中一个,火都着不起来。在美国黄石国家荒野公园,每年都有计划火烧”①,都是定 期要把一些可燃物烧掉,这样荒野中没有积累过多的可燃物,就有小火,没大火。实质上, 大兴安岭森林荒野每年都着火,没有过火的林木不存在。在自然条件下,火是森林的清洁工, 把落到地下的枯枝落叶和风倒木等可燃物一燃了之;火也是森林的医生,着火可以把森林病 虫害种群限制在森林健康允许的范围;火还是森林荒野演替的促进剂和催化剂,促进森林结 构和功能渐变和质变。人们对森林荒野火的认识,无论是火的有害论,火的有益论,还是火 的生态论,这些学说共性的一点,就是对荒野火生态不可轻视。火本身与雨、雪和水一样, 是森林荒野变化着的生态过程。人们对火的干预应当及时并适当。 问题之四:对荒野森林是砍,还是不砍? 1999年,我国国家林业局实施林业跨越式发展战略,计划搞六大生态工程,其中第一个工 程就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天保显然是好事情,但是,实施天保是一棵树都 不砍呢?还是在荒野森林变化的一定阈限的范围内,可以砍一点?这在天保实践中是不可回 避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在世界林业史上有名的命题:即荒野森林是保存还是保持的问题? 保存论(preservationism)认为,荒野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机体中生命最为活跃的器 官。她产生生命,考验生命,也杀死生命,却促进了生命的发展。荒野是一个屠宰场。狼吃 羊,虎吃鹿,蛇吃鼠,熊吃野果,在貌似残忍的尖牙和利爪的鲜血淋漓下,各种生物相互促 进了器官的发达和健康。相辅相成,相'吃”相成。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荒野景观也是大 自然原始历史过程的记录,是启发人类认识原始大自然的钥匙,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种群、群 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域。因此,这些宝贵的地方一点都不能破坏,应当完好 地保存起来作为自然历史遗产,成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保留地。 保持论(conservationism)认为,森林还是要利用的,反对保存。理由是封存森林,不动森林, 是违背大自然经济规律的方法。因为森林生长的过程,总是有'老年”、“轻壮年”和“少年”的 树林并存,“生老病死”也是森林演变的规律。人类总是要利用森林,但不是'老少皆用”,而 是有节制地利用森林的“壮年”和“老年”林木。 保存论的难题在于人对局部荒野可以保留、不动,但是,在整体上不可能不动。保持论的难 题在于人们认为是森林废物的东西,在森林中不存在;认为对人是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也 是对其他生物有功用的。 这两种观点的分歧,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歧,前者是有利于生态,后者是有利于人类。 前者是建立保护区的环境伦理基础,后者则是人类明智地利用荒野的基本原则。我国天保讨 论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在这两个尺度之间保持某种张力。 问题之五:是否是只有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报复,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进步?或换句话说, 人能不能在灾祸到来之前就能够预防?请看下面的实践教训: 1. 国有林区皆伐导致'两危”我国建国初期,在东北林区森林采伐作业方法方面,曾展开过 “皆伐”,还是“择伐”的讨论,其焦点在于:我们利用荒野森林是要重经济效率,还是要生态 效益。有人提出低强度择伐方式,这种采伐方式考虑到了荒野森林的类型、地理区位、林相、 树木的径级和环境影响,是一种符合荒野森林生长规律的林业作业方法。但是,择伐效率低, 拖拉机集材利用不上,只能够靠'牛拉套子”这样的原始采伐方式。当时'大跃进”的形势,这 种低强度择伐的观点未被采纳,带状皆伐,甚至全部皆伐成风。一时期,机器满山轰鸣,一 座山,又一座山的原始森林倒下了!不到30年,东北国有森林告急,黑龙江作为国家重要 的商品材生产基地,已是无林可采,不到40年,全国几乎所有的国有林区森林可采资源出 现危机,同时也在全国出现了国有林区经济的围困。这就是举世文明的中国林业两危”。这 场危机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是1998年在我国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的特大洪灾;另一 个是国家从2000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2. 人工林遭灾在黑龙江省林业生产中,以往人们根据经济和效率的原则,大面积种植速生 丰产的杨树和松树,结果虫灾横行。人们为了救树木,不得不大面积喷洒农药、沙虫剂,但 是,这些药物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害虫的天敌鸟类,进一步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 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人类一厢情愿地种植了单一树种,杨树,或松树。单一 种植是非自然的,是灾害大发生的根源。在荒野自然中,多样性形成稳定性。荒野森林是多 样树种相互依存,不存在单一树种构成的森林。总体上观察,荒野森林中从地表植被、灌丛 和大树,构成了植物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布;不同年龄组的树木镶嵌成异龄斑块”,形成森林 在空间上的水平分布。幼龄林的发育生长与老龄林的枯萎死亡相辅相成。各种生物形成相生 相克的依存作用关系。所以不会出现某一种群大发生的状况。相反,人工林的单一性物种就 没有原始荒野森林的功能,人工林遭灾自然也就在所难免。 无论是“两危”,还是人工林遭灾,都在某个侧面反映了违背大自然荒野规律遭到大自然报复 的事例,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呢?笔者认为,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实践 认识的根本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应当确立一种新的生态整体思维方式。尽管荒野生态规律 的发现和认识是一个过程,许多情况下我们对大自然的实践还有许多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 但是我们不作为是不现实的。不过,在做为之前,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莱奥波尔德指出的那样,如果仅置身于人体内,仅仅观察到1立方厘米的肉体,那么, 整个人体及其存在都是无法知晓的。这种发生在极小人体上的现象,似乎是与人认识自然界 的现象非常类似的。⑹我们认识荒野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象一座山那样思考”[7]。 四、荒野保护的本质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 漆黑的夜色里。这是愤怒的荒野挑战性的哀鸣,也是对这个世界人类酿成的一切不幸流露出 来的愤怒的蔑视。”[8] 狼所在的山,知道狼的历史和嗥叫的含义,我们要向山那样思考才能构认识荒野保护的本质。 荒野需要人类的保护,原因是人类破坏了荒野正常的运行秩序和内在自组织稳态,保护实则 恢复荒野的本性。 荒野的野性是荒野生态系统内在结构要素和关系结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属性。 这种属性的流失在野生植物和动物驯化过程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人们现在种植的谷物和蔬菜,无一不是从野生谷物和野菜驯化过来的。如今这些驯化的谷物 和蔬菜没有人类的栽培和抚育就不可能达到人们要求的丰产的目的。离开了人,这些驯化了 的谷物和蔬菜不能持续存活。 动物适应野生动物群落生态关系的本性称为动物的“野性”。在人类看来,任何野生动物都有 野性,野性是野生动物生存的本性,也是野生动物世界生存法则的基石。 我们人类能够驯化野生动物,去掉的是动物野性。但是,如果动物已经长成熟,那么,这个 去掉野性的驯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人为辅助繁殖和饲养的野生动物,经过人为的 供食和圈在笼子中,或园子中“舒适”的环境“熏陶”和定向培养,动物长大也就没有了野性。 如果试图把这种长成熟的被驯化的野生动物回归大自然,激发出它的原始野性,那么就要把 它放归到荒野生物群落中逐渐接受他们同类种群的考验,但是这个恢复野性的过程比驯化过 程艰难得多,或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被人干预的野生动物野性的变化,具有三个特 点:一是时间变量影响人干预野性变化的难易。野生动物年龄越小越容易驯化,驯化的子代 数越多野性越小。二是空间变量影响人干预野性变化的本质。在人类生活空间中养育野生动 物得到的结果是家养动物,在荒野环境中顺应自然地实施家养动物变野生动物并放归大自然 的计划,就需要经过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没有人类辅助和干预这些动物生存方式的过程,就可 能造就出具有野性的动物。三是野性的人为驯化具有特殊性和有限性,并不是所有的野生动 物都能够被人类驯化,也不是所有被驯化的野生动物都可以经过野化过程恢复它们的野性。 野性是自然物种在生态群落、系统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信息调控下,个体动物习得的 一种生存方式,但这种学习过程与人类从小到大要接受近百名教师的指教并步入社会接受社 会竞争信息所习得的文化本底根本不同,个人主要是向人类学本领学智慧,学习的主要方式 是间接性的书本知识和技能,而其它非人类生物是向它的父母学生存本领,学习的方式是直 接训练,如山羊带领小羊学习吃草、奔跑、登山等;狼带领小狼学习捕食等本领。所以,人 有人的生活方式,非人类有它自己特有的野性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适应并有一个 应在的位置或角色;任何生物个体都是种群中的个体,任何种群都是生物群落中处于关联中 的种群,而群落又在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除了人所在的活动领地,在 陆地上还剩下不多的荒野地,荒野地是一个由众多的原始生物群落与自然原始环境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形成的原始生态系统。 在任何荒野系统中交织着的最基本的生态关系,就是生物与环境,物种与生态系统整体之间 的依存和作用关系。从地球荒野大系统的尺度上看,自然选择对生物个体、物种和子生态系 统发挥作用,在总体水平上制约并限定个体、物种和子生态系统的运动规模和发展方向。其 中伴随着强有力的生态场。生态场是与无机环境和生命物质相互渗透,彼此互补的,使荒野 中的个体一物种一生态系统具有“协同性质”:任一生物或物种的存在,既是自在,又是利它 在。[8] (P.129)任一物种都占有特定的生态位,扮演系统整体赋予的角色,并共同为生态 系统的健康和完善作出贡献。荒野中内在的“协同性质”展开为生物共同体和生态系统内在的 生态平衡关系,是地球荒野整体系统的结构属性。正是这种结构属性,才保持了千百万年基 本生态参数(如光照通量、湿度、温度、气候条件,淡水的循环和土壤的生命物质)的动态 稳态,才使生物的生一灭和环境的熵增一熵减形成基本平衡,才使得生命的长河源远流长。 因此,地球荒野大系统中内着的“协同性质”是一种人类应仿效的生存智慧。在人类看来,“协 同性质”是一种自然内在价值,蕴含或暗示着人对自然的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 在人类世界中,人类的生物属性与人类的文化属性不可分割。人类的根正是通过生物属性与 非人类世界相融合,破坏了非人类世界也就必然危及到人类世界的生存。 荒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因素协同进化,呈现山、川、河流,虫、鱼、鸟、兽 共存共荣的荒野“王国”的自然景象。然而,以往我们看待荒野是作为我们人类工具价值的组 成部分,忽视或不顾荒野这个生命整体王国的固有价值和它们特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如以前人们在荒野森林中看到熊,就会想到熊掌;在湿地看到飞龙鸟,就会想到飞龙汤;见 到原始森林,就会想到建房用的檩子和门窗;吃到松籽就想到发财致富等等,就是没有想到 地球上生长出来的这些万事万物它们本身以及它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存和发展关系,这是 我们人类无知吗?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还胆大妄为。 我们人类正是从无知走向有知。作为指导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哲学,没有生态的哲 学是不完善的,作为规导人类行为的伦理学,只有人与人协同进化的社会伦理学没有人与自 然协同进化的伦理学,也同样是有一半正确的伦理学。因为大自然荒野的世界与我们人类的 社会世界,在生存方式上根本相异,在运行规则上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就存在关联上而言, 人们总愿意从人的利益和价值方面去评价荒野,忽视或不顾荒野自身的利益和内在生态价 值。这在人对自然关系上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和惯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期望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报复”来教训我们改变,我们呼吁开展和 加强荒野生态哲学的研究,相信通过深入的研究能够加速生态意识荒野转向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 Lori Gruen & Dale Jamieson. Reflecting on nature[M]. New york:Oxford Uni.Prees,1994. [2] Ramachandra Guha. Radical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nd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A Third World Critique , Environmental Ethics, 1989,(11):71-83. [3] Baird Callicott. The Wilderness Idea Revisi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ternative, The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1991,(13):236-242,245. [4] Holmes Rolston,III. The Wilderness Idea Reaffirmed]」]. The Envieonmental Professional,1992,(14):370-377. [5]同号文•生存斗争与协同进化[N]•中国科学报.1993-05-31. ⑹叶平•关于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研究[J]•道德与文明,1992, (6). [7] 叶 平.象一座山那样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 (3). [8] Aldo Leopold. A Sand County Almanac[M] . New york:Oxford Uni. Press,1949. ① 按照1964年美国荒野法的定义,“荒野,相对人及其工作所占据的那些景观区域而言,被 视为没有被人开凿过的大地及其生命共同体所在的区域,在那里人本身是一个不能够逗留的 参观者”。 ② 荒野是与土著人联系在一起的,往往越是荒野的地区,越是土著人的居住地,如美国印第 安人居住的荒野地,我国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居住的藏族土著人等。 ① 所谓归口分类单独管理是指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彳一荒野,没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总 体管理部门,相反,则有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对应管理部门。如林业局管湿地、森林和林下动 物;水利部管江河流域等,而江河中的鱼和动物则归农业部管理。这种对荒野整体采取拆分 的管理就是所谓归口单独分类管理。 ② 所谓正向演替是指地球上的生命进化由结构简单到复杂,由进化的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 发展的总的生态趋势。 ①所谓“计划火烧”,是指人们有计划地控制烧毁荒野森林下的枯枝落叶等凋零物的林业作 业。这种林业作业方式在美国林业部门流行,其效果是计划的小火不断,烧掉的是大量的林 中可燃物,所以经常搞“计划火烧”就没有大火产生。 在美国,有专门的《荒原法》,很多大机构、财团都会做些荒原保护工作。据说,CNN的创 始人特纳曾在蒙大拿州买下了一块占美国国土0.4%的荒原进行保护。但,“荒野保护,在国 外是贵族或大财团做的事情,穷人玩不来”。 张娇曾试图通过办点“生态旅游”缓解财政危机,可是很快她发现自己无力应对游人对生态造 成的冲击。她停止了“生态旅游”。 联合国环保署官员贝尔先生听了张娇的事迹很受感动,称她是”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联合国 环保署官员贝尔先生听了张娇的事迹很受感动,称她是”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中央电视台等 多家媒体也纷纷对她进行报道。一些动、植物学家,也不远千里纷纷来到这里考察,称这里 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延庆县方圆一万多亩的荒山。 “如果能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系统,我甘愿整片森林白送给国家” 四十五年前的九月,美国签署了一项法规,旨在“永久保护和保存美国荒原遗产”当年9 月3日《荒原法》通过后,美国指定910万亩土地为荒原保护区。今天,美国四十四个州和 波多黎各的756个自然保护区覆盖了近一亿一千万亩土地一一接近美国土地总面积的5%。 为了赞美这些栖息地,庆祝《荒原法》实行四十五周年,荒野保护协会(the Wilderness Society) 中国“自然保护区法”与美国《荒原法》 标签:价值观 未来及长远 人类 分类:人类公民2007-01-19 13:23 1964年9月,美国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环保法案荒原法”(Wilderness Act)正式立 法。其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上是前所未有的,有些人认为其与法国人森林、山地环保法没什么 不同,也有些人认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法也是中国的“荒原法”。但在本质上作区分,并不 是这样的。 “荒原:一个地方——那片大地及其生物生命群,自在于人类之外,人对于那里只是一 个过客,而不能逗留居住。” 这是“嚣张”的美国人所下的少见的浪漫如诗的定义。当面对自己的公民、面对自己的大 地山河,美国海外政治的某种虚伪与自私,似乎一下看不见了。“荒原法”,是美国人思想上 的大跃进:“原始的大自然,其价值是远胜过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甚至人类福利”。“荒原 有她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人类则是她的守护神。今天,荒原是美国的骄傲,是美国人自豪与 欧洲人精致山林旅游最大的区别。因为他们懂得尊重自然,保留世界上与人间心中的净土; 而不是花十块欧元搭乘缆车来一趟精致的法国阿尔卑斯山之旅一样快速、便利,但肤浅。” 这是一种人类存在思考的进步,也是地球自然伦理学的哲学跨越。一一即使美国人在海外浪 费石油、能源资源这点,是世界之最。但对其自己家里的思维与行动,还是有值得赞赏的地 方。 而缆车、旅游开发、电力开发、资源开发,在中国,以堂皇的借口依然在以超速的激进, 热烈进行。中国的时尚,是在美丽山顶修屋,合照之后排长队坐缆车下山,即使是名列国家 自然保护区的诸多山野,都不能幸免。这样的“人类价值观”,已经成为一种从政府到民间, 从历史到今天的渗透到骨子里的观念,至少在现实表象上,我们中国是如此。 美国荒原法的诞生,跟一个登山者分不开来,这个环保运动者、作家叫约翰•米尔(John Muir),深受梭罗以及爱默生的影响。作为Sierra Club的创办人,他曾任美国高山俱乐部 (American Alpine Club,美国登山协会)的负责人。米尔,攀登者的灵魂在山野之中,山 野的灵魂即在纯粹的地球原始面貌中。所以,米尔一生都在极力倡导环境保护,尤其是保存 美国荒原。旧金山政府要约塞米蒂(约塞美地Yosemite,优胜美地)的Hetch Hetchy山谷建 水坝,以解决市区的缺水问题。即使面对如此正当的理由去兴建水库,米尔仍坚持保护山谷 的原始风貌是不容动摇的。他认为“解决缺水有其它方法,确也会花更多钱或更多时间,但 是Hetch Hetchy的美是世间独一无二的,这人间仙境是上帝的杰作,人类不应无知愚蠢地加 以变更甚至破坏。将如此神圣的山谷修成水库,就象我们要把圣洁的大教堂改建成水塔,这 不过是亵渎神明。”政界、商业的势力还是最终淹没山谷了。但是米尔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总有人坚持米尔的精神,透过NGO及民间力量、各种团体的努力,终在1964年,美国国 会通过“荒原法”。 类似中国说法,把荒原称呼为,自然保护区”,但看其本质意图相似,但价值观不同,尤 其到执行层,更完全变味了。实际上,中国正式法没有: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只是个 条例,到今天还没有正式颁布正式国家“法”,这样一部自然原则法,中国今天还没有。当然 在中国,却也有一些零散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这些李鬼,它们 跟李逵不同。它们跟美国“荒原法”最大不同是: 1、美国“荒原法”源自民间而由政府签署,我国由体制内决定。前者决定其思想与观念 已入人心,美国自然哲学、大地伦理已上升一个层次。我国是一些自然学者的单薄力量的呼 吁,是小众清醒者因学术地位而被给予的象征性政治安慰。我国缺少主动向自然检讨、向自 然还原的意识,我们还是以人为本的思维(短期内以人为本)。 2、美国立法必行,我国法理条律有疏,时间上落后。尤其执法难度太大,最后效果差。 这看金沙江修电站、缆车,贡嘎山修大坝等等,类似的宏伟工程在中国虽然有潘岳曾经的堂. 吉珂德式的疾呼,但工程、开发依然进行,并且以人民的能源、当地人的经济开发、生态旅 游、解决人口问题诸多美丽概念进行。 美国立法价值观的完美度为85分,中国为50分。美国立法技术层完整度准确度为90 分,中国为55。美国执法力度为98分,中国为20分。这是我的纯粹个人悲观型的观点, 谨代个人观点。我是这么想的,就这么说了。您可以说我悲观,但我没有撒自己的谎,没有 对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思维撒谎。 今天,荒原是美国的骄傲,是美国人拿来区别美国跟她的祖先(欧洲)的一大资源。吴 冠璋说:“记得几年前去阿拉斯加登山时遇到一些欧洲人,跟他们聊天之后,发现他们来美 国的目的,就是想要看看满山的野生动物,因为在欧洲已经看不到了。欧洲的登山客来美国 的目的也是因为欧洲的山太文明了,到处都看的到人类的作品:缆车、木屋、步道、指标、 更不用提的是成群的观光团,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垃圾、喧闹、拥挤、行动电话以及其它 都市随处可见的恶行,而讽刺的是,这些正是登山者想要暂时遗忘的东西。” 今天,中国内地汉族地区,不包括新疆、西藏、川西、青海、滇西在内,已经“人满为患”, 这是历史的结果,今天的现实。但散落着也有一些自然保护区:神农架、各大太湖、洞庭、 闽西等。同样的现实依然是,我们不知收敛地开发再开发,如今开发之风,已不加节制地鼓 吹到新疆、藏区、内蒙。虽然也有一些环保基金、NGO、环保局在作事,但开发的声音依 然不绝于耳。“开发”这两个字,也在中国已经被强奸了,如同“小姐”这一词汇。这是强奸 吗??很多人还不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做不到阻止强奸者,甚至强奸者连一 点惩罚的代价都不用付。这个代价却是要我们所有中国人乃至我们的后代付出。 1964年5月,约翰逊在伟大的演说中表达危机意识:“美好的美国已处于危险之中,我们的 饮水、食物和呼吸空气已受到污染的威胁。” 荒原法说:“In order to assure that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accompanied by expanding settlement and growing mechanization, does not occupy and modify all area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leaving no lands designated for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in their natural condition, it is hereby declared to be the policy of the Congress to secure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of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he benefits of an enduring resource of wilderness." 1964年,美国约翰逊总统在白宫玫瑰园签署《荒原法》法令 “人口增加及其扩张的人类开发定居、发展着的机械化,霸占和变更美国的所有区 域……导致留不下任何土地被保存,导致留不下任何土地被保护保持着自然的原始风貌。为 确保这一惨剧不发生,因此国会颁布法令《荒原法》,保护当代美国人乃至未来一代确实拥 有不朽的荒原资源。” 美国人在某些层面是自私虚伪的,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学习和参考一下他们的一些思维 方式:尤其是当他们面对自己公民、面对自己河山与自然的时候。这时的美国人颇有一种大 气、长远而有责任的目光。我们的一些思维好象和人家相反。 备注一:http://www.wilderness.org/OurIssues/Wilderness/act.cfm 2004 年 5 月数据,美国 The National 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美国荒原保护体系。今天,有超过106万英亩荒原系 统(429000平方公里),涉及土地经管四个联邦机构本表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荒野的概念和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1379758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