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终结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21305277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寄生虫终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寄生虫终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寄生虫终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寄生虫终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终结(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总论:1.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 虫与人体和外界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人体寄生虫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医学原虫学 医学蠕虫学 医学节肢动物学。 3根据共生生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可将共生现象分为:共栖 互利共生 寄生。凡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成为共生。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一方受益,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互利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互相依赖,双方受益。 寄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一方受益,一方受害。4寄生虫: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5

2、宿主:被寄生虫所寄生并受到损害的生物。6宿主的类别:a。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段所寄生的宿主。b. 终宿主: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C.保虫宿主(储蓄宿主、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 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保虫宿主。d.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此种非适宜宿主称 转续宿主。7. 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8. 寄生虫生活史类型(1)直接型(土源性蠕虫)无中间宿主。如蛔虫。(2)间接型(

3、生物源性蠕虫)需中间宿主。如丝虫。9. 感染阶段(感染期):寄生虫生活史中对人有感染性的阶段。 如肺吸虫感染阶段是囊蚴。10. 寄生虫病 :感染寄生虫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11. 带虫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12. 隐性感染:不出现临床症状,又不易查出病原体。13. 幼虫移行症:幼虫在非正常宿主体内存活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损害。14. 人体寄生虫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1、经水传播2、经食物传播3、经土壤传播4、经空气飞沫传播5、经节肢动物传播6、 经人体直接传播15. 寄生虫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有: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胎盘感染、经呼吸道 感染、经输血感染、自身感染。蛔虫1

4、能寄生人体的蠕虫称为医学蠕虫(helminth),由蠕虫引起的疾病称为蠕虫病。2. 医学蠕虫包括:线虫、吸虫、绦虫三部分。3. 似蚓蛔线虫(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是肠道中最大的线虫,可引起蛔虫病。4. 虫卵:a。受精卵:宽椭园形,中等大小。卵壳外有一层由子宫分泌物形成的表面凹凸不平的蛋白膜,在肠道内被染成棕 黄色。卵内有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在虫卵两端,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新月形空隙。b.未受精卵:长椭园形,中等大小。卵壳与蛋白膜均较薄,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5. 蛔虫生活史:蛔虫的发育过程包括虫卵在外界的发育和在人体内的发育。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在 外界发育,雌虫产出

5、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受精卵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C)的土壤中,约经2w, 卵内的细胞发育为幼虫,1w后,幼虫第1次蜕皮,成为第2期幼虫,此虫卵称感染期卵。在体内发育,感染期卵污染食物、 蔬菜、饮水等,被人食入后,在小肠环境条件(温度、PH、低氧等)的综合影响下,卵内幼虫分泌酯酶、壳质酶及蛋白酶 等孵化液,消化卵壳,此时卵内幼虫活动性增大,最终破壳而孵出。孵出后的幼虫钻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侵入小静脉 或淋巴管,随血液和淋巴液,经门静脉系统到肝,再经右心到肺,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蜕皮2次后,发育为第 4期幼虫。幼虫沿支气管、气管移行到咽,被咽入食管,经胃到小肠,在小

6、肠内经第4次蜕皮,逐渐发育为成虫。6. 蛔虫生活史特点1、感染阶段是含有幼虫的感染期虫卵,感染方式是经口感染人体;2、在人体内有移行过程;3、生活史全过程有四次蜕皮;4、成虫的正常寄生部位在小肠,成虫寿命通常为一年。7. 致病作用:幼虫和成虫均有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1、机械性损伤;2、夺取营养和引起变态反应;3、蛔虫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是引起并发症。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体态略呈“C”形略呈“S”形口囊两对钩齿一对板齿交合伞略呈圆形略呈扁圆形背辐肋远端分 2 支,基部先分 2 支,每支再分 3 小支每支远端再分 2 小支2.虫卵大小:5676p mX3640p m;形态:椭圆形,壳薄;1.

7、两种钩虫成虫形态主要鉴别间有空隙。颜色:无色透明;内含物:24个卵细胞,卵壳与细胞3.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土壤中孵出杆状蚴,蜕皮两次为丝状蚴,称感染期幼虫。通过皮 肤侵入人体,移行经右心至肺,大部分吞咽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4. 丝状蚴 口孔封闭,不能进食, 存活 15W 以上, 生存环境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高温、直射阳光不利其生存明显的 向温性和向湿性,与人体皮肤接触,活动力显著增加。5. 致病1、幼虫的致病 钩蚴性皮炎:好发部位手指、足趾间皮肤 呼吸道症状:肺部损伤,引起炎症、出血。2、成虫致病1、贫血:这是钩虫对人体的最主要的危害。慢性失血的原因 自身

8、吸血,边吸边排 分泌抗凝素,致使粘膜伤口渗血 时常更换咬附部位,新旧伤口不断渗血 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2、消化道病变和异嗜症3、婴儿钩虫病4、消化道出血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简称肝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管内,造成肝脏损伤,引起华枝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也称为肝吸虫病。1. 虫卵形态 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疣,卵内已含有毛蚴。2. 肝吸虫生活史为典型的复殖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 成虫寄 生于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

9、内,虫多时可移居至大的胆管,胆总管或胆囊内,也偶见于胰腺管内。成虫产出虫卵 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的消化道内孵出毛蚴,毛蚴穿过肠壁 在螺体内发育成胞蚴,再经胚细胞分裂,形成许多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第二中 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则侵入其肌等组织经20-35天,发育为囊蚴。囊蚴在鱼体内可活三个月到一年。囊蚴被终宿主(人、 猫、狗等,吞食后,囊内幼虫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最后幼虫到达肝胆管内。3. 生活史要点1、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犬、猪、鼠2、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涵螺等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3、感

10、染阶段:囊蚴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鱼虾4、成虫寄生部位:肝胆管 成虫寿命: 2030 年4.成虫在肝胆管寄生 破坏胆管上皮细胞 代谢产物诱发胆管内膜超敏反应和炎性反应 胆管上皮增生和胆管局限性扩张肝细胞萎缩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 胆汁性肝硬化 死亡1、肝炎型,表现为上腹部胀满,食欲不佳,肝肿大,肝区痛。 2、胃肠炎型 3、营养不良型4、胆囊、胆管炎型5、类侏儒型 6、肝硬化型旋毛虫:1. 旋毛形线虫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可引起旋毛虫病,重度感染可致人死亡。旋毛虫还可感染多种动物,是一种危害 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2.幼虫:寄生于宿主的横纹肌细胞内,长约1mm,卷曲于梭形囊包囊包大小:0.25

11、0.50mmX0.210.42mm一个 囊包多含12条幼虫,也可67条 囊包的长径与肌纤维平行 囊壁有炎症细胞浸润;寄生的肌细胞透明变性3. 生活史;幼虫囊包、幼虫、成虫、雌虫(雄虫死亡)、幼虫、幼虫囊包1、保虫宿主种类多:猪、鼠、猫、犬等2、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内(成虫与幼虫寄生于 同一宿主,完成生活史需更换宿主)3、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4、感染方式: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4. 致病作用:主要的致病阶段是幼虫1、侵入期(第一周):又称肠型期成虫以肠绒毛为食,幼虫侵犯肠壁组织。病变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出现炎症,甚至浅表溃疡。表现急性胃肠道 症状,伴有厌食

12、、乏力、低热等全身反应2、幼虫移行期(第 23 周):又称肌型期 原因: 1)幼虫侵入横纹肌细胞内,肌纤维受损,肌间质呈轻度水肿,炎症 细胞浸润。2)幼虫机械性损害和分泌物的毒性作用。3、囊包形成期(第4-16周) 原因:幼虫寄生于肌细胞,形成囊包。5病原诊断:肌肉活组织检查:最可靠的方法,取患者疼痛部位(多为腓肠肌、肱二头肌)患者吃剩的肉镜检(压片或 人工消化法)猪肉绦虫1. 链状带绦虫,也称猪肉绦虫或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寄生于皮下、肌肉或内脏,引起囊 尾蚴病。2. 虫卵带绦虫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约为3143p m。 卵壳很薄,内为胚膜,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卵

13、壳多已脱落,称不完整卵。 胚膜较厚,棕黄色,由许多棱柱体组成,在光镜下呈放射状条纹。胚膜内含球形的六钩蚴,直径1420p m,有3对小钩。3. 猪囊尾蚴如黄豆大小,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半透明的囊液。 囊壁分两层,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间质层内有一处向囊内增厚形成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4.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孕节常单独随粪便排除,脱离虫体的孕节,可因受压破裂而使虫卵散出。当虫卵或孕节被中间宿主 吞食后,虫卵在其小肠内经消化液作用, 24-72 小时后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钻入小肠壁,再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 宿主身体各处,发育为囊尾蚴并成熟。囊尾蚴在猪体内寄生的部位主要是运动较多的

14、肌肉,当人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 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发育成成虫并开始排除孕节和虫卵。当人误食虫卵或孕节后,也可以在人体发育成囊尾蚴,但不能 继续发育成成虫。5. 致病作用1、成虫所致的机械损伤;2、囊尾蚴病人体感染虫卵的方式有自体内感染:自体外感染:异体感染人体囊尾蚴病依其寄生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皮肌型 单纯脑型: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是脑囊尾蚴病三大主要症状眼囊虫病6.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形态区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体长2-4m4-8m节片700-1000节、较薄、略透明1000-2000 节、较厚、不透明头节球形,直径约1mm,具有顶突略呈方形,直径 1.5-2.0mm,和2圈小沟、

15、小沟约25-30无顶突及小沟成节卵巢分为 3 叶,即左右两叶和中央小叶卵巢只分2叶,子宫前端常见短小的分支孕节子宫分支不整齐,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约15-30分支,每侧约为7-13支支端多分叉囊尾蚴头节具顶突和小沟,头节无顶突及小沟,不寄生于人体可寄生人体引起囊尾蚴病医学原虫概述1. 医学原虫定义: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整个机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具有完整的生理机能。2. 生活史类型:滋养体:原虫活动、摄食和增殖阶段;包囊:不摄食和增殖,但可存活很长时间。阴道毛滴虫1. 阴道毛滴虫:寄生在人体阴道及泌尿道的鞭毛虫,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是以性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呈梨形或椭圆 形,水滴状,有4 根前鞭

16、毛和1根后鞭毛,2.生活史1、生活史简单,仅有滋养体期2、虫体以纵二分裂法繁殖3、滋养体为本虫的感染期4、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而传染5、主要寄生在阴道,以阴道后穹窿多见,也可在尿道内发现;男性一般寄生于尿道、前列腺,也可在睾丸、附睾或包皮下 寄生。3. 致病机理1、虫体本身毒力2、宿主自身生理状态阴道自净作用减弱。4. 临床表现1、滴虫性阴道炎表现为外阴搔痒,灼热、刺痛。 如尿路也受感染,可出现尿痛,尿频,甚至血尿,少数患者且有全身乏力,腰酸及下腹痛。2、男性感染者一般无症状而呈带虫状态,可致配偶连续重复感染。有时也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出现夜尿增多,局部压 痛。3、有人认为阴道毛滴虫能吞噬

17、精子,其分泌物阻碍精子存活,可能引起不孕症。也有人认为子宫颈癌与阴道滴虫感染有关。疟原虫1、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pv)、恶性疟原虫(pf)、三日疟原虫(pm)、卵形疟原虫(po)2、在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原虫(pv)、恶性疟原虫(pf)3、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裂体生殖和孢子生殖( 2)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二、疟原虫的形态肝细胞内:红外期 红细胞内:红内期三期六种形态(红内期)1、滋养体期:早期滋养体(环状体)、晚期滋养体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虫体胞质较少呈环状,中间为大空泡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颇似戒指的红宝石晚期滋养体胞核增大,胞质增多。伪足、疟色素、薛氏小点(淡黄色)、被

18、寄生RBC胀大2、裂殖体期: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被寄生RBC胀大明显。成熟裂殖体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列不规则,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疟色素集中成堆。3、配子体期:雌配子体、雄配子体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疟色素分散 。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三、生活史1. 在人体内发育( 1)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带有成熟子抱子的雌性按蚊刺吸入血f在肝细胞内摄取营养并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f裂殖体内的裂殖子从肝细胞内释

19、 出f侵入红细胞(2)红细胞内期红细胞内裂殖子f环状体f大滋养体f未成熟裂殖体f成熟裂殖体f裂殖体内的裂殖子从红细胞内释出f侵入其他红细 胞(重复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增殖过程)f经过几代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增殖过程后f雌、雄配子体f按蚊吸血时进入按蚊 体内2、在按蚊体内发育按蚊吸血时进入按蚊体内f雌、雄配子f合子f动合子f囊合子f子抱子终宿主: 按蚊 中间宿主:人感染期: 子抱子感染方式: ( 1)人被含子抱子按蚊叮咬,子抱子注进人体。( 2)输血感染。( 3)胎传感染四、疟疾的危害1、典型的疟疾发作周期性的冷、热、出汗退热冷:全身颤抖 、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觉暖

20、。( 1-2h)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 39-40C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妄或昏迷。(4-6h) 出汗退热: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lh)发作原因: ( 1)裂殖子( 2)原虫代谢产物( 3)残余、变性血红蛋白( 4) RBC 碎片发作周期:间日疟原虫(pv)和恶性疟原虫(pf): 48h发作一次三日疟原虫(pm): 72h发作一次非典型发作:混合感染;同种不同批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2、再燃与复发急性患者发作停止后,残存于RBC内的原虫,重新大量繁殖,在无新的感染下,再次引起疟疾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 都可发生再燃。血液中的原虫全部被消灭,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

21、下,经一段时间,疟疾症状又重新出现,称复发。 复发原因:迟发型子抱子引起。恶性疟原虫(pf)和三日疟原虫(pm):无复发 (无迟发型子抱子)3、贫血贫血原因:疟原虫直接破坏RBC,特别是p.f.o脾功能亢进,正常RBC被吞噬破坏。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RBC生成障碍。免疫病理引起RBC的溶解、吞噬、破坏4、脾肿大 脾肿大、硬化;脾切面颜色变深;大可达脐下;重量可达500 至 l000g慢性患者脾纤维化,包膜增厚而变硬5、凶险型疟疾临床分4型:(1)脑型疟(2)胃肠型 (3)厥冷型 (4)超高热型引起凶险型疟疾的原因:综合为3个原因。(1)恶性疟原虫(pf)繁殖快,裂殖子数量多( 2)机体缺乏免疫

22、力(3)被寄生RBC表面突起,变性能力(,在血管堆积,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6、疟性肾病临床表现: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咼血压、肾衰死亡。多见于p.m.患者。原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毛细血管基底膜7、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吸虫(blood fluke)也称裂体吸虫1 虫卵:中等大小,椭圆形,淡黄色,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含一毛蚴,毛 蚴与壳间常有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2.生活史雌虫产卵于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内,一部分虫卵经肝门静脉沉积于肝组织。另一部分由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 外,入水后,虫卵孵化为毛蚴,毛蚴可寄生于中间宿主钉螺,并在钉螺体内经

23、过母胞蚴,子胞蚴的无性繁殖阶段发育为尾 蚴后逸出钉螺,通过皮肤接触感染人体,尾蚴脱去尾部,侵入宿主皮肤后,称为童虫。童虫在皮下组织停留短暂时间后, 侵入小末梢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心入大循环,到达肠系膜上下动脉,穿过毛细血管进入门静脉, 待发育到一定程度,雌雄成虫合抱,再移行到肠系膜下静脉,寄居、交配、产卵。自尾蚴侵入宿主至成虫成熟并开始产卵约需24 天,产出的虫卵在组织内发育成熟需11天左右。日本血吸虫成虫平均 寿命约 4.5 年,最长可活40 年之久。3.致病1、尾蚴侵入皮肤可引起尾蚴性皮炎,红肿热痛感2、童虫移行所致病变主要以肺部病变较明显,其穿过肺泡可发生肺部炎症和点

24、状出血3、成虫所致损害1,静脉内寄生,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2, 成虫的代谢产物引发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引起损伤组织的III型变态反应4、虫卵所致损害 虫卵是血吸虫的主要致病阶段虫卵沉积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在其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日本血吸虫引起的虫卵肉芽肿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W型变态反应。5、异位损害4. 何博礼现象(Hoeppli phenomenon)日本血吸虫产卵量大,在宿主组织内多成簇聚集,肉芽肿的急性期易液化而出现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 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称何博礼现象

25、(Hoeppli phenomenon) o5. 临床表现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特征是早期的发热、肝脾肿大、腹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晚期的肝硬化症状。童年得病常致侏儒病 程漫长,严重影响“五生”,及生长、生活、生产、生育和生命。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感染度、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而异。日本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 期三期。急性期发热为主伴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查血吸虫卵或毛蚴孵化结果阳性,称急性血吸虫病。慢性期不定期处于亚临床状态,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晚期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以及因侧支循环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

26、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晚期病人可并发上消化 道出血,肝性昏迷等严重症状而致死。6. 血吸虫免疫伴随免疫是初次感染的成虫引起的、是针对再感染的童虫的免疫。在伴随免疫中,宿主获得性免疫主要是直接作用于再次 感染侵入的童虫。初次感染的成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因而能在已建立免疫应答的宿主血管内存活和产卵,这种现象 称免疫逃避。这是由于虫体表面结合有宿主的抗原,逃避了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称抗原伪装。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溶组织内阿米巴,又称痢疾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1.形态:1、滋养体期为虫体摄食、活动、繁殖的阶段。大小在1060p m之间。当其从有症状

27、患者组织中分离时,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有时可见白细胞和细菌。外质透明,伪足,定向运动。具有一个球形的泡状核,直径47p m,核膜内缘有染色质粒。2、包囊 滋养体在肠腔里形成包囊的过程称为成囊。滋养体在肠腔外不形成包囊 。圆球形,直径520p m,有囊壁。未成熟包囊:有拟染色体、糖原块。成熟包囊: 无拟染色体及糖原块,有4个核,为感染期。2.生活史 四核包囊为感染期,通过饮食摄入进入人体,再回肠末端或结肠的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虫体脱囊而出,并经过三次胞质分 裂和一次核分裂发展为 8 个滋养体:可入侵肠粘膜,并随血液进入其他组织或器官(肝、脑、肺、皮下等处) ; 可再结肠上段摄食细菌并进行二分裂增殖

28、,虫体再肠腔没下移的过程中,形成圆形的包囊前期,然后分泌成囊物质形成包 囊,随粪便排出;可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3.致病(一)无症状的带虫感染(带虫者) 占 90以上 (二)有症状的侵袭性感染(阿米巴病)1、肠阿米巴病阿米巴肠溃疡溃疡特点:口小底大烧瓶样溃疡 常见症状:腹痛、肠泻、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 大便性质:脓血粘液便,褐果浆状(果酱样),具特殊腥臭味。2、肠外阿米巴病(1)阿米巴肝脓肿 (最多见) 侵入肠粘膜下层的阿米巴大滋养体,可随血流入肝,破坏肝组织形成肝脓肿,多位于肝右叶上部偏后方。肝脓肿可向 横隔 和胸腔破溃,引起肺脓肿。此外,大滋养体可随血流入脑,引起脑脓肿。

29、4. 发病机制(与 4 个因素有关)1、阿米巴的毒力 2、阿米巴的侵袭力 3、宿主肠道内微环境的理化、生物因素4、宿主的免疫状态肺吸虫一肺吸虫虫卵大小为80118X4860p m,金黄色,椭园形,最宽处多近卵盖一端。卵盖大,常略倾斜,但也有缺盖者。卵内含有10 多个卵黄细胞。卵细胞常位于正中央,从虫体排出时,卵细胞尚未分裂。二生活史 肺吸虫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或蝲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 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和成虫阶段。成虫寄生于肺,因所形成的虫囊可与支气管相通,虫卵可经气管排出或随痰吞咽后随粪便排出。虫卵入水中

30、,适宜温度三周 孵出毛蚴,主动侵入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经由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发育成尾蚴,在水中主动侵入或被溪蟹、蝲蛄吞食 在这些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其他终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囊蚴在小肠上段脱出尾蚴,钻 过肠壁,即为童虫,在组织内移行并徘徊于各器官及腹腔间,一到三周后由肝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进入胸腔而入 肺,定居发育,经 60-80 天成熟并产卵。三、致病作用 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产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临床表现多 样,常易被误诊为结核或肿瘤。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1 、急性期主要由童虫移行

31、所致机械性损伤和超敏反应。多出现在食入囊蚴后数天至1 个月,也有第2天即出现症状。表现轻重不 一,轻者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低烧等一般症状。重者可有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 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白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明显,一般为20%-40%。2、慢性期:可分为 3 期(1)脓肿期(2)囊肿期 3)纤维疤痕期临床常见类型1、胸肺型: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和铁锈色痰为主要特征。2、腹型:以腹痛、腹泻、大便带血为主要特征,可引起腹部器官广泛的炎症。3、皮下包块型:以游走性皮下包块为主要特征,包块大小不一,常单发偶可成串。4、脑脊髓型:虫体游窜造成多处损伤

32、,症状复杂,常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病、癫痫,以及占位性病变等。5、亚临床型:没有明显器官损害。杜氏利什曼原虫一、形态1、无鞭毛体(利什曼型、利杜体)寄生于巨噬细胞内。卵圆形或圆形,胞质、核、动 基体、基体、根丝体。2、前鞭毛体(细滴型、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梭形,胞质、核、动基体、基体、鞭毛。二、生活史无鞭毛体白蛉胃内发育、分裂、繁殖- 前鞭毛体进入人体巨噬细胞内寄生、分裂、繁殖T无鞭毛体巨噬细胞破裂,释放T重复上述增殖过程三、致病(黑热病)1、长期不规则发热。2、脾、肝、淋巴结肿大。贫血,鼻出血3、肾损害,蛋白尿、血尿4、皮肤损害,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蓝氏贾第鞭毛虫一、形态 滋

33、养体是致病阶段,包囊是感染阶段。滋养体呈纵切、倒置的半个梨形,两侧对称,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腹面前半部内 凹成吸盘,虫体借此吸附于宿主肠粘膜表面。1 对细胞核并列在吸盘中部,内有大而圆的核仁1 个。轴柱 1 对,在轴柱中 部有半月形中体1对。鞭毛 4对,按部位分别称为前侧鞭毛、后侧鞭毛、腹鞭毛和尾鞭毛。包囊椭圆形 。囊壁较厚,虫体与囊壁之间有透明间隙。未成熟包囊有核2 个,成熟后有核4个,多偏于一侧二、生活史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胃酸的作用,包囊在十二指肠脱囊形成滋养体2个,并不断增殖。 滋养体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也可出现在胆囊和胆道。虫体借吸盘吸附在肠粘膜上,通过体

34、表摄取营养。当滋养体落入肠腔后,随肠内容物下移,在回肠下段或结肠内形成包囊, 随粪便排出体外。通常包囊只见于成形粪便中,滋养体多见于腹泻患者粪便内。三、致病作用 大量滋养体吸附于肠粘膜上,减少了肠粘膜的吸收面积,影响粘膜的吸收功能。虫体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可使肠道功 能失调。儿童、年老体弱者、免疫功能低下或艾滋病患者,易发生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主要有胃肠道、胆囊胆道和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以腹痛、腹泻、厌食为多见,典型病例出现突发性恶臭水泻 量大,无脓血,多含有脂肪颗粒。长期腹泻可致营养不良、贫血、体重下降、发育不良等,此类症状多见于儿童。虫体 寄生于胆道系统,可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患者出现上腹部

35、疼痛、发热、肝肿大及脂肪代谢障碍等。慢性患者,表现为 周期性稀便,病程迁延数年不愈。毛首鞭形线虫,简称鞭虫。虫卵:黄褐色,卵壳厚,含一个卵细胞,中等大小(5054p mX2223p m)腰鼓形或纺锤形,两端各具有一透明的盖塞。1.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回盲部,感染严重时也可寄生于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虫卵随粪便排出,在 2030c 并潮湿 土壤中,经三周发育成感染期卵。此期卵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小肠。感染后1小时孵出幼虫,钻入肠上皮摄取营养, 经 810 天转入肠腔,再移行至盲肠发育成成虫。2. 致病:成虫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一般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1、损伤肠粘膜,影响消化与吸收2、小儿严重感染

36、可致直肠脱垂(脱肛)3、由于虫体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致肠壁粘膜组织出现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胃 肠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粘液便等。微小膜壳绦虫微小膜壳绦虫也称短膜壳绦虫,寄生鼠及人的小肠,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一、虫卵 为近圆形或椭圆形,中等大小,无色透明,外面为一层薄的卵壳,内面为较厚的胚膜,胚膜的两端隆起,从隆起处发出 4 8根丝状物,这是与缩小膜壳绦虫卵的鉴别点。胚膜内含六钩蚴。二、生活史 微小膜壳绦虫的发育可直接感染,也可经中间宿主,还存在自体内的重复感染。1、直接感染和发育 脱落的孕节或孕节破裂后散出的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若被另一

37、宿主食入,虫卵在小肠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绒 毛,经34d发育为似囊尾蚴,再经23d,似囊尾蚴自肠绒毛中逸出,返回肠腔,并移向小肠下段,以头节上的吸盘和 小钩附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2、自体内重复感染 若虫卵在宿主肠道中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卵内的六钩蚴可孵出,经上述的发育过程,而发育为成虫。即在同一个宿主肠道 内完成整个生活史。3、经中间宿主而感染和发育 微小膜壳绦虫也可经中间宿主传播。六钩蚴钻过肠壁进入中间宿主血腔,发育成似囊尾蚴。 鼠类或人误食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三、致病作用 致病作用主要是由于虫体对宿主肠壁的损伤,以及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虫体附着部位,肠粘膜坏死,有的可形成深达

38、肌层的溃疡,并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则有严重的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 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蛲虫1、蠕形住肠线虫,简称蛲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蛲虫病呈全球性分布。2、蛲虫虫卵:5060X2030“m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多为不对称的椭园形,一侧扁平,一侧凸起,无色透明 卵壳较厚, 由两层壳质层组成。卵壳外有一光滑的蛋白质膜。自虫体排出时,卵内细胞多已发育至蝌蚪期。3、生活史:雌虫产卵于肛门皮肤处,在肛周蠕动刺激,使肛门周围发痒,患儿用手瘙痒时,感染期卵污染手指,经肛门 手口的方式形,成自身感染;感染期虫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食物上,经口或

39、空气吸入等方式使他人 感染。4、致病:(1)肛门、会阴部皮肤瘙痒,这是蛲虫病的主要症状。(2)肠道粘膜轻度损伤:致慢性炎症或消化功能紊乱。(3)异位寄生:在腹腔、盆腔、肠壁组织、输卵管、肝、肺、脾、膀胱等细粒棘球绦虫1.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动物,幼虫即棘球蚴寄生于牛、马、羊等草食动物,亦可寄生于人 体引起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 ,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2虫卵:呈球形;直径平均34gm;壳薄易脱落;壳内为胚膜,较厚,棕黄色光镜下呈放射状条纹;内含六钩蚴有3对小钩3. 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上脱落下来,悬浮在囊液中,统称棘球蚴砂或称囊砂4生活史:细粒棘球绦虫的终宿主

40、是犬、狼和豺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是羊、牛、骆驼、猪、鹿等偶蹄类动物,偶 可 感染马、袋鼠、某些啮齿类、灵长类动物和人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小肠上段,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在肠 绒毛的 隐窝内。孕节和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孕节活动力强,破裂后虫卵散出,污染牧场、畜舍、蔬菜、水源、土壤及牲畜皮毛 等 当中间宿主误食虫卵或孕节后,在肠内经消化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肺等器官,经35 个 月发育成棘球蚴。棘球蚴囊内可有数千至数万个原头蚴 犬等动物吞食含有棘球蚴的牲畜内脏后,其所含的每个原头蚴都可能发育为一条成虫,所以犬肠内的成虫可达成千上万条 棘球蚴在人体最常见的寄生部位为肝,其次

41、为肺,再次是腹腔及原发在肝再向各器官转移5致病性:1、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肝、肺和脑等部位寄生时分别可有肝区痛、胸痛、头痛癫痫等症状2、包块:触之坚 韧,有弹性,扣诊有震颤感 3、过敏:病人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囊破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4、继发感染 布氏姜片吸虫1布氏姜片吸虫简称姜片虫或肠吸虫,是寄生于人体小肠内的大型吸虫,可引起姜片虫病2虫卵最大,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而均匀,一端有一个不明显小盖,有一个卵细胞和20到40个卵黄细胞3.生活史1、成虫寄生于人及猪的小肠,卵随粪便排出,入水发育为毛蚴。2、毛蚴在水中游动,遇中间宿主扁卷螺,即钻入螺体。3、在螺体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的发

42、育、繁殖,形成大量尾蚴。4、成熟尾蚴自螺体逸出,吸附于水生植物(水红菱、荸荠、茭白等)的表面形成囊蚴。5、人因生食含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6、成虫寿命约一年左右,长者可达45年4、致病作用1、造成肠机械损伤;2、数量多时还可覆盖肠壁,障碍吸收和消化;3、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变态反应。5. 猪是重要的保虫宿主。水红菱、大菱、荸荠、茭白是人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患弓形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 弓形虫发育的全过程,有5 种主要形态:滋养体。包囊。卵囊。裂殖体。配子体 假包囊和包囊是中间宿主之间或中间宿主与终宿主之间相互传播的主要感染阶

43、段。2. 滋养体:呈弓形、月芽或香蕉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长47pm,宽24pm,游离虫体 能螺旋式转动。3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5pm-100pm,有一层弹性坚韧囊壁,囊内滋养体称缓殖子4 .卵囊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 0 1 2pm ,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内充满均匀小颗粒,成熟卵囊含2 个孢子囊,每个孢子 囊含 4 个新月形子孢子5. 裂殖体:长椭圆形,内含429个裂殖子,一般1015 个,成扇状排列。 增殖至一定数目时,胞膜破裂,速殖子释出, 随血流至其它细胞内继续繁殖。6. 配子体:游离的裂殖子侵入另外的肠上皮细胞发育形成配子母细胞,进而发育为配子体。配子

44、体有雌雄之分。雌配子体:体积可达1020pm,核染成深红色,胞质深蓝色。雄配子体:体积较小,长约3pm,两端尖细,成熟后形成1232个雄配子。7. 生活史:生活史全过程需要两个宿主,分别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在猫科动物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同时也进行无性 生殖,因此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在人或其他动物体内只能完成无性生殖,为中间宿主。假包囊和包囊是中间 宿主之间或中间宿主与终宿主之间相互传播的主要感染阶段。8. 致病机制:速殖子是弓形虫急性发作的主要致病阶段。包囊内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致病阶段。人体感弓形虫常为隐 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弓形虫病临床表现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节肢动物

45、1. 医学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种类很多,其中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称为医学节肢动物。2. 蜱螨的生活史:卵、幼虫、若虫(13 个期)和成虫;昆虫的生活史:卵、幼虫、蛹(或若虫)和成虫等发育阶段。3. 变态:昆虫从幼虫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等都发生了一系 列变化,这一变化称为变态。4. 全变态:生活史中有蛹期的昆虫称为全变态,如蚊、蝇等。5. 半变态:生活史中无蛹期的昆虫称为半变态,如臭虫、虱。也有人将蜱螨的生活史归于半变态。6. 三类蚊子:按蚊 库蚊 伊蚊课前:1、名词解释:寄生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2、试述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3、寄生虫的

46、感染途径有哪些?1、旋毛虫生活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钩虫病的危害是什么?1、肝吸虫生活史的特点?2、肺吸虫病的危害?1 、简述血吸虫病的危害。1、常见的疟原虫的种类?2、疟原虫的危害?3、弓形虫的致病作用?课后:1、概念:共生、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传播途径、感染途径。2、保虫宿主在寄生虫传播中起何作用?3、蛔虫的生活史的特点。1、比较钩虫和蛔虫生活史的异同点。2、所学的线虫中哪些是土源性线虫,哪些是生物源性线虫,主要鉴别点是什么?1、如何有效降低我国肝吸虫病的发病率?2、肺吸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与肺结核如何鉴别?1、为什么说血吸虫病是免疫性疾病?1、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哪一种对人的危害大?为什么?2、人是如何患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1、为什么称包虫病为“虫癌”,包虫病有哪些危害? 2、原虫病有哪些致病特点?1、试述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机理。2、如何预防和治疗阴道毛滴虫病?3、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特点和致病原因。4、为什么称贾第虫病为“旅游者腹泻”?1、疟原虫形态特点。2、以间日疟为例试述疟原虫的生活史。3、疟疾引起贫血的机理。4、防治疟疾常用的药物有哪些?5、试述弓形虫生活史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