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上传人:x** 文档编号:21033521 上传时间:2021-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建筑工程,它横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犹如一条巨大的长龙,蜿蜒于巍巍的崇山峻岭之中,绵亘于浩翰的沙漠原野之上,这一气势雄伟举世罕见的奇迹,把祖国的江山点缀得更加壮丽。长城不同于一般城市周围封闭的城墙,它是一种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墙联结起来的漫长的防御体系。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即开始出现了这种防御建筑。诗经:“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的诗句,就是指公元前九世纪周宣王为防御狁侵犯而修建的城堡。这种城堡常与烽火台相连。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当时利用烽火来传递军情的情况。见于记载的建筑长城的历史,可上溯到两千五百多

2、年前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家纷建长城,大别之分为两类:一、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诸侯国家相互争夺霸权,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为了彼此设防,齐、楚、魏、赵、燕等国先后在邻近敌国的边境修筑了互防长城:1.齐长城齐长城又称“巨防”。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齐长城西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玡台入海”。唐时济州平阴县即今山东平阴县,密州则在山东诸城县,琅玡台在县东南海边。又水经注:“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可见齐长城起自平阴西南三里济水东侧的防门,沿济水东北行,经泰山北麓复折向东南,至今

3、诸城县东南的琅邪南海边止。齐长城兴建的年代,据晚近洛阳出土氏编钟的铭文:“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当指齐长城西段而言。然有关铭文年代,诸家考释不一。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亦对此表示存疑。窃以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年)齐、晋战役中,曾有晋军“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的记载,说明齐长城西段的防门,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即已兴建。按防门原为堤防之门,“堑防门”就是扩建堤防的防御工程。春秋时期,齐国北方的燕国与中原诸国很少往来,且有大河为界,对齐不构成威胁;东南滨临大海,虽有莒、杞等小国分布其间,也不足为齐患;南面与鲁国有泰山横亘其间,有天险可守;惟有西南部通向晋、卫、郑、楚等国,春

4、秋时齐、晋争盟,西南首当其冲。因而齐最早在这里筑防门,作为边境的重要关塞。到了战国齐威王时期,楚已具有江淮之地,越王无疆也常兴师伐齐,谋与中原争疆。齐国的南邻鲁又国势积弱,不足为齐屏藩。因而齐威王六年(前351年)“齐筑防以为长城”。当系在春秋时期所筑“防门”的基础上加以修缮,并向东延伸横贯至泰山以东一线。齐宣王时期(前319301年),楚人伐齐,常取道齐国东南部的莒。为解除来自东南境的威胁,于是,“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以备楚”。这里所称“乘山岭之上”,乃指大砚山上的穆陵关。所筑当系在齐威王所建南界长城的基础上,复完成由穆陵关向东经今诸城县南以达海滨的东南境,由

5、今胶南县小朱山入海。至此,通贯全境长达一千多里的齐长城始告最后完成。2.楚长城楚长城是环行于宛而建筑的,因名“方城”。宛位于楚国北境,地处南北交通的中心,是楚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基地。由此北上可进窥中原,西通武关又是和秦国交通的必经之地。其天然形势,西临汉水,北倚伏牛山脉,东有方城山、东山等山险,利于防守。方城即以宛为中心在其东、西、北三面所筑长城连接而成。盛弘之荆州记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按晋时叶县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澧河南岸旧县,犨县在今叶县西北张官营附近,水为今汝河支流沙河,比阳即今河南泌阳。这一段北起今叶县南达泌阳的长城,在宛的

6、东面。又括地志记载:“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按唐时邓州内乡县在今河南西峡县,其东七十五里正当湍水上游,穰县即今河南邓县,这一段北起翼望山(伏牛山脉),沿湍水南行至今邓县的长城,在宛的西面。水经注又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按晋时郦县在今河南湍水西岸内乡之北,所指正是前述在宛西面的长城。东西长城之间,相隔六百里,楚即利用横贯其间的伏牛山,建成连接东西两面长城的方城。从今天的地理位置看,楚方城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其经行路线大抵西南从邓县东北境起,沿湍河以东地西北行,达内乡东

7、北湍河的上源,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至鲁山东南境,复沿叶县与方城县之间南行达泌阳境。方城的名称最早见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楚齐会盟时,楚屈完对齐侯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张维华认为这是屈完以方城山比作方城的夸耀之词,楚方城当筑于楚晚期外患迫切的怀、襄之际。但早在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伯州犁说:“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周景王三十六年(前529年),叔向说:“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属焉”。杜注:“城,方城也”。春秋时陈在今河南淮阳,蔡初都今河南上蔡,正在方城之外。又国语鲁语:“襄公如楚,及汉,反及方城”,说明楚方城当始筑于公元前六世纪前期鲁襄公之时(

8、前572前542年)。水经注云:“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足证方城当建于春秋楚国方兴未艾,北上争雄,问鼎中原之时。3.魏长城魏长城有二:一在今陕西境,称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境,称魏南长城,都是为防秦而兴建的。(1)魏西长城又名“河右长城”。据史记秦本记:“孝公元年(前361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唐张守节正义云:“魏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筑以界秦境”。史记秦本纪又称:惠文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于秦。正义云:“今鄜、绥等州也。魏前纳阴晋,次纳同、丹二州

9、,今纳上郡,而尽河西滨洛之地矣”。按唐时华州郑县在今陕西华县,鄜州在洛水岸边的富县,绥州在今无定河边的绥德。张维华即据此认为:魏西长城即南起华县,北过渭水,沿洛水经洛川、富县北上,至甘泉折而东北,经延安、子长、米脂之东,延川、清涧、绥德之西,至佳县而达于河。唐时鄜、绥等州,战国时属赵而不属魏,正义所云不足为凭。另据史记六国表魏“筑长城,塞固阳”,近人释固阳为合阳。又据考古发现,渭南华阴西循长涧河至古城村,大荔城西的东、西长城村,澄城东南的长城头村,合阳东北的城后村,韩城的北龙亭村至马陵庄、东少梁等地,均有魏西长城遗址可见,“联系这些遗迹段落,则魏长城当起于今华阴县城西南,北渡渭河后,循洛河东岸

10、北上,于许原北长城村附近趋向东北,经澄城、合阳、韩城诸县,而至于韩城县城南黄河之滨”。据史载:周显王十年(前359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魏西长城的兴筑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魏惠王统治期间。(2)魏南长城又称“卷长城”。据续汉书郡国志河南郡下:“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按汉卷县在今河南原阳西,阳武县在今原阳东南,密县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三十里。魏南长城的径行之地,据郦道元记述,乃由古卷县西黄河滨起,东南行于垣雍、安城之间,复折向东北,绕过阳武西境西南行,越过济水,在圃田泽与管县(今郑州)之间西南行,到华阳(今密县东北)以北止。魏南长城

11、建筑的年代,据水经注云:“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8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竹书纪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前355年)筑也。郡国志曰:长城自卷径阳武到密者是矣”。说明魏南长城始筑于公元前358年,其亥谷以南的一段,则系公元前355年所补筑。淮南子说林篇云:“秦通崤塞而魏筑城也”。高诱注:“魏徙都大梁,闻秦通治崤关,知欲来东兼之,故筑城设守备也”。按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迁都大梁,为防秦越崤关入侵,三年后即筑城于大梁之西,其说至为可信。4.赵南长城史载:赵“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漳、滏二水流经赵、魏二国交界处,赵都邯郸就在漳、滏北面,跟南岸魏国的重要城市

12、邺隔河遥对。赵、魏两国处于长期敌对的形势之下,两国交战连年不断。赵肃侯在位时期,七年(前343年),攻魏首垣;十七年(前333年),又“围魏黄,不克,筑长城”以守。魏故黄城在今河南内黄境。滏水是漳水的支流,与漳水呈平行流向。赵南长城西起太行山麓,今河北武安西南,东南行,沿漳水之滨至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即傍山依水逶迤于滏、漳二水之间,到达今肥乡南止。“顾亭林日知录以为此城(赵肃侯城)在漳水之北,今河北磁县及河南临漳间皆有遗址”。其筑城年代为魏肃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33年。5.燕南长城燕昭王(前311279年)初接位时,张仪对燕王说:“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

13、之有也”。这里所说的易水长城,即沿燕、赵两国分界线南易水所筑的燕南长城。水经注对易水位置有明确的记录:“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今易县东南十六里)南”,“又东迳武阳城(今易县东南二十七里)南”,“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隧县(今徐水西北二十五里)南,新城县北”;“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今任丘东南二十里)东”,“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以上记载说明燕长城起于今易县西南的关门城,经武阳城南,沿古易水北岸东南行,越过“山经大河”至今文

14、安、任丘之间,达于今子牙河。燕南长城的建筑时间当在燕昭王即位(前311年)之前。当时,燕国处于东面齐国及南面魏、赵两国环伺之下,燕昭王并将长城所经的武阳城建为下都,也是为了巩固南方边防的需要。6.中山长城史记赵世家:“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筑长城”。中山是错处燕、赵之间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北境内石家庄地区附近。汉书地理志常山郡灵寿县条:“中山,桓公居此”。灵寿县在今石家庄西北。中山长城起迄不详,其筑城目的是为了防赵。寿鹏飞认为此城必筑于国之西境“盖北起泰戏山,迳长城岭,纵贯恒山,并太行而南下,凡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固关皆属之”。张维华则以“赵侵中山内地,无论自邯郸而北,或自晋阳出井陉而

15、东,新乐均当其冲”,疑中山长城“当在今新乐县境”。按新乐位于灵寿东北中山国的中心地区,从为加强边防筑城来看,当以寿说为可取。二、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战国时期,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位于我国北部地区的燕、赵、秦等国,受到毗邻的北方游牧部族匈奴、东胡等的侵扰。那时匈奴正处于奴隶制初期阶段,奴隶主贵族经常深入到黄河以北地区,掠夺牲畜和人口,严重妨碍了那里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再加上北方游牧部族擅长于骑兵作战,来去飘忽,机动灵活,也决非步兵“车战”所能抵御。北边各国诸侯,便凭山依险,修筑沿边要塞长城,以资防御。其时所筑边防长城有三:1.赵北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

16、。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西置云中、雁门、代郡”。正义:“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郦道元描述谓:“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岩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根据上述特征,高阙塞的具体位置,当在今狼山的石兰计山口。近年,沿狼山而东,经固阳北部的西斗铺、银号,至武川一线,即发现第一道赵长城遗迹。水经注又云:“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干水即今大黑河,白道南谷口从地望上

17、看,大致是呼和浩特西北至土默特左旗之间的一个山口。近年自大黑河上游的卓资起,沿河向西经旗下营,出陶卜齐山口,进入南面的土默川平原,北依大青山南麓,逶迤向西,经毕克齐、土默特左旗,至包头北石拐沟、大庙,过昆都仑召,至白彦花一线,有第二道赵长城遗迹的发现。赵北长城建筑的时间,史无明确记载。根据史记赵世家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略胡地,至榆中”,二十六年(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来推论,赵北长城的建筑当在公元前300年之后。2.燕北长城史记匈奴列传:“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

18、以拒胡”。造阳在上谷北境,今河北宣化北独石口到内蒙古正兰旗滦河源一带。襄平是燕国辽东郡治,在今辽宁辽阳。过去史家咸认为燕北长城东边即到达今辽阳境为止。但据魏略载: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自称为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里,至满番汗为界”。满番汗本真番旧地,在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北,可见燕即以浿水与朝鲜相邻。又据史记朝鲜传:“王满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徐广曰:辽东有番汗县,番音普寒反)、朝鲜,为置吏,筑障塞”。说明沿辽东边境而建筑的燕长城,应达今朝鲜清川江畔。根据燕开北边“东胡却千余里”,燕国北境千里当在今内蒙赤峰一带,以及长城必建于新设五郡的北境来推断,燕北长城的

19、地理位置,应起于今河北张家口西北,东北行越独石口、大滩、围场北,进入内蒙境内的赤峰、敖汉旗南,再向东经过辽宁阜新之北,又经新民沿辽河东北行,于铁岭附近,跨越辽河,再折而东南,经抚顺、本溪、凤城东,越过鸭绿江,到朝鲜博川附近的清川江口为止。近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河北围场及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敖汉旗等处发现有燕长城遗迹,为确定燕长城的位置与走向,提供了新的佐证。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未确指燕北长城的修造年代,但他在写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筑长城之后,次述秦开破东胡,“燕亦筑长城”,按战国年表推算,其时正值燕昭王(前311前279年)执政时期。燕原系北方的弱国,到燕昭王时才一度强盛起来,有力

20、量击破东胡,筑城拒东胡于外。长城当修造于燕昭王中、晚期,为战国筑长城中最晚者。3.秦长城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筑城的具体方位,史籍缺乏明确记载。但秦筑长城的目的是防御北族内侵,必在三郡的北边。秦时“陇西”在今兰州及其东南到渭河上源一带,首府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北地”在今宁夏黄河东南到甘肃东北部,首府义渠,在今甘肃庆阳西南;“上郡”在今陕西北部到内蒙古南部,首府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根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书的有关记载,以及迄今已发现的包括甘肃临洮、渭源之间,宁夏固原,甘肃环县至陕西吴旗之间,以及内蒙古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交界处等几处秦长城遗迹,仍不难勾画出这条秦长城的大体轮廓。其迳行路线是:“由现在甘肃岷县城西十公里处开始兴筑,沿洮河东岸,到今临洮境,绕城东行,至宁夏固原附近,再东经甘肃环县北,循陕西志丹、安塞境的横山山脉东行,分为二支:一支经绥德县西,再北达于榆林南境,而止于秦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经陕西靖边东,再北折而东行,经榆林东北、神木北,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十二连城附近黄河岸旁”。秦长城建置的时间,据史记范睢列传:“时昭王已立三十六年,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说明秦修长城,当在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