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流转机理与治理研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0112513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41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流转机理与治理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流转机理与治理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流转机理与治理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流转机理与治理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农户视角的农地流转机理与治理研究(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摘要摘 要近年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深入、农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农地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然而,农地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农户利益受损、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基于此,本文从农户视角研究农地流转问题,以期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概括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农地流转的相关概念界定,论文首先对农地、农地流转和农地流转基本参与主体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对农地流转的特征和类型分别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农户视角下的农地流转机理阐释,农地流

2、转机理在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诱发了农民的职业分化;农民的职业分化又引发了潜在的农地供求;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促使潜在农地供求向现实农地供求转化。第四章是农地流转的DEA分析,论文选取20102016年连续7年的农地流转的相关数据指标,运用DEA模型实证分析了这7个年份农地流转的规模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在2010年至2016年中有3个年份是DEA 有效,投入规模有效、投入要素组合达到优化状态;有4个年份是非DEA 有效,4个非DEA 有效的年份中除2011年是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外,其他三个年份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即农地流转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其投入增加的比例,这表明对农地流转各输入要素进行科学

3、规划、避免盲目流转、调整输入要素的数量、提升输入要素的质量,是提高农地流转综合效率的关键。第五章是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及启示,论文分别以邓州市孟楼镇、淮阳县安岭镇湾张村的农地流转为例,对农地流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给予的启示是:加快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充分尊重农户意愿、采用切实可行的流转模式、保障农户的根本利益以调动农户的参与积极性。第六章是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有效治理路径选择,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有效治理的路径在于:完善征信立法以降低农地转入方违约可能性;完善农村农地治权结构以保障农户农地流转合法利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完善农村农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

4、以促进农户农地高效流转。第七章是结论与展望。关 键 词:农户;农地流转;农业现代化论文类型:研究类选题来源:其他IIIABSTRACT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eform of rural land system has been deepening, the speed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has been accelerating, the scale of farmland operation has been expanded, and the income of farmers has increased. H

5、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qu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farmland conversion, such as jeopardizing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nthusiasm is not high phenomenon and so on. Based on thi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problem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

6、ive of farmers, with a view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promotion of new-typ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

7、ion,which briefly summ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status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related concept definition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The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basic subjects of agr

8、icultural land,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and then elabo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The third chapter 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

9、l land circulation lies in: the lower interest of agriculture induces the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farmers; the occup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farmers leads to the potential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constant optimiza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promotes Potential supply

10、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land to the actual agricultural land supply and demand transformation.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DEA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The paper selects relevant data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from 2010 to 2016 for seven consecutive years, and use

11、s the DEA model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scale 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these seven year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 Three years from 2010 to 2016 are valid for DEA, with effective input scale and optimized combination of input factors; Four years are non-DEA valid, and

12、4 non-DEA valid years are in addition to 2011 for scale returns. In addition to the increasing state, the other three years are in a state of diminishing returns to scale, that is, the proportion of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output is less than the proportion of their input increase,

13、 which indicates that scientific planning of the input element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avoid blind circulation, adjust input The number of elements and the quality of input elements are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14、case analysis and inspi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This paper takes the land circulation in Menglou Town, Anling Town, Huaiy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failure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Lessons from the co

15、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case study are as follows: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requires full respect for farmers willingness, adopting a practic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ensur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farmers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he

16、 sixth chapter is the effective governance path sele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The path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is to improve credit information legislation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def

17、ault of farmland transfer to the party, and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rural farmland. We will protect the legal interests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solve the worries of farmers,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r

18、ural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efficient transfer of farmers farmland.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and outlook.KEY WORDS: The farmers; Farmland circuls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Dissertation type: ResearchSubject source: Other目录目 录第一章 绪论4第一节 研究背

19、景和意义4一、研究背景4二、研究意义4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5一、国外研究综述5二、国内研究综述5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8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8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0一、研究的方法10二、研究的创新之处10第二章 农地流转的相关概念界定12第一节 农地流转的内涵12一、农地内涵界定12二、农地流转定义12三、农地流转基本参与主体界定12第二节 农地流转的特征13一、流转方式日趋多样化13二、流转面积日趋规模化13三、流转秩序日趋规范化14第三节 农地流转的类型14一、农地出租14二、农地转让14三、农地转包14四、农地互换15五、农地股份合作制15第三章 农户视角下的农地流转机理阐释

20、16第一节 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引发农民职业分化16第二节 农民职业分化引发潜在农地供求形成18第三节 农民外部环境优化推动潜在供求向现实供求转化19第四章 农地流转的DEA分析21第一节 农地流转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22一、农地流转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2二、各项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22第二节 农地流转效率的DEA实证结果与分析23一、基于DEA模型的数据处理结果23第五章 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及启示27第一节 农地流转成功案例及分析27一、案例简介27二、案例分析28三、案例启示28第二节 农地流转失败案例及分析29一、案例简介29二、案例分析31三、案例启示32第六章 农户视角下农

21、地流转有效治理路径选择34第一节 完善征信立法以降低农地转入方违约可能性34第二节 完善农村农地治权结构以保障农户农地流转合法利益34第三节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35一、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5二、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35三、需要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6第四节 完善农村农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以促进农户农地高效流转36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38参考文献40致 谢44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51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现实背景:自1982年以来,我国长期实行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本内容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这种

22、体制曾经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缺点和不足也愈发凸显出来。现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下,农地生产规模狭小,地块分散,不能形成农业的规模经济,农业生产力也难以进一步提高,而且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怎样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进行农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发展一定的规模经营已经成为降低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展开研究的。政策背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其中关于农地流转问题的相关政策文件也

23、频繁出台,这些政策文件不仅强调了农地流转的规范化、规模化和制度化,同时也强调了对农户的长远利益的充分的保护。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仍强调: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通过农地经营权出租、转让、转包、互换、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地流转,以促进农地尽快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村集体内互换并地的做法,实现村集体内农地适度规模化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帮扶拥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征信立法,保障农地流转履约机制;构建农地流转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地流转高效发展,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展开研

24、究的。二、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本文基于农户视角对农地流转机理和治理进行研究,首先论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农地流转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和概述;其次,从农户视角阐释了农地流转的机理;再次,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的效率,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影响农地流转的相关因素最后,提出了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的有效治理路径,全文就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地流转理论分析框架,丰富了现有农地流转的理论体系。现实意义:农户是农地流转的基本单位和主体,是农地流转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利益相关者,从农户的视角对农地流转的机理和治理进行研究,有利于维护农地流转中农户的长远利益,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政

25、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及进行相关方面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一)政策和制度对农地流转的影响FantuF.Mulleta、PierreMerlet和JohanBastiaensen(2014)对埃塞俄比亚的农地流转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论是:交易和谈判的基础不是市场和监管,而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权利。AlexanderWoestenburg、ErwinvanderKrabben和TejoSpit(2014)通过建立价格模型分析了农地交易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土地价格及相关制度影响着农村农地交易。(二)农地产权对农地开发使用的影响DwayneBenj

26、amin和LorenBrandt(2003)对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劳动力市场和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村土地产权对劳动力市场、农业生产力及农村土地分配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EeroValtonen、HeidiFalkenbach和ErwinvanderKrabben(2016)利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荷兰和美国的公共农地开发问题,他们认为:公共农地开发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获取农地开发权、建设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农地;公共农地开发的动机可分为规划目标动机和财政动机;公共农地开发的金融风险管理是相当困难的。CiutacuConstantin、ChivuLuminia和AndreiJ

27、eanVasile(2017)认为:农地攫取是过渡时期和后过渡时期经济的一个根本问题,农地产权流转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并影响粮食安全。二、国内研究综述(一)有关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农地流转问题一直是近几年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方面。聂建亮和钟涨宝(2014)认为农户分化程度对农地转出转入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农户的水平分化程度对农地转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对转入却有很强的阻碍作用,而垂直分化对农地的转入和转出都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包宗顺、伊藤顺和倪镜(2015)通过一系列研究认为: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农地市场孕育形成的一个契机;农村农地制度改革特别

28、是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更加快了农地市场的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在农地流转中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可以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马贤磊、仇童伟和钱忠好(2015)认为随着农户农地流转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农地流转市场的逐步完善,政府应逐步退出其在农地流转中“运动员”的角色,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发挥市场与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促进农地流转。曾宪明(2010)的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地制度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变革的结果是:第一次变革即促进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第二次变革即缺乏效率又不公平,第三次变革则是公平和效率两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我国农地改革的方向应是公平和效率

29、兼顾。郜亮亮、黄季焜和冀县卿(2014)通过对6省1200户农户的追踪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农地流转的村级管制增加了农地交易成本,不利于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建议减少审批管制环节直至消除,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也有一部分学者运用实地调研和模型的方法对农地流转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例如石敏和李琴(2014)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和Biprobit模型对农地流转动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和非农收入比例增加是农户进行农地流转的主要动因,增加非农就业机会能促进农地流转市场更好的发育。钱忠好和冀县卿(2016)通过对苏、鄂、桂、黑四省农地流转进行实地调查,认为应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

30、府的服务职能,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农地流转。洪名勇和钱龙(2016)共同研究了口头契约自我履约在农地流转中对农户未来合作意愿的影响,认为农户合作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多样性特征。诸培新、张建和张志林(2015)分别分析了以政府主导和农民主导的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只有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发展多元化的农地流转和完善相关的支持政策,才能优化配置农户资源,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地流转。罗必良和李尚蒲(2010)运用威廉姆森分析范式,对农地流转交易费用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都对农地流转交易费用存在显著影响。游和远和吴次

31、芳(2010)则以我国的三十个省为调查对象,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和SLMSEM选择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地流转不直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是农地流转却依赖于工业化解决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二)有关农地流转模式的研究吕杰和冉陆荣(2011)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认为林地流转和农地流转有极强的相似性,对林地流转的研究可以引进到农地流转中去,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制约农户林地流转均衡策略选择的因素,政府应作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促进林地流转。王颜齐和郭翔宇(2010)在“反租倒包”的农地流转的模式下,对“反租”环节和“倒包”环节涉及到的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得出博弈结果后的契约形式,在农民获得稳

32、定收益和农业企业进行工资波动及差异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郭熙保和苏桂荣(2016)运用集体成员动态化的思路,坚持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基础上,为解决农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想法和思路。(三)有关制度对农地流转的作用和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姜莹和聂建亮(2010)认为对于农地种树这种农地非农使用行为的积极应对措施是:建立农地流转有效机制、改善农田相关配套设施和发挥村干部的积极作用等引导农户进行农地有序流转。李静(2010)觉得对农地制度的变迁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因素,她强调加强市场对农地使用权的优化配置才是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宋辉和钟涨宝(2013)通过对襄阳市1

33、3个村312户农户的调研分析,并由分析结果提出了强化农户主体地位、培育中介组织,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改善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等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使我国农地流转更好、更规范的发展。程佳、孔祥斌、李靖和张雪靓(2014)共同指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区域间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苏楠、杨学军和文龙娇(2011)认为农地流转相关利益主体中,农户处于弱势地位,其合理权益易受侵害,应构建农户相关合理权益的制度保障体系,以使农地流转尽量到达“帕累托最优”。杜威漩(2011)从制度方面对农地流转进行研究,分析了农地流转的机制,以及不同制度安排对农地流转的制约效果,认为构建完整的农地流转

34、制度支撑体系可以促使农地流转更加顺畅。(四)有关农地产权的研究桑雷(2011)指出:农地产权流转的规范运行与完全实现和非合作性博弈非常相似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刘振勇(2011)认为农地流转其实就是相关的利益主体为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从建立制度、健全相关法律和发放宅基地使用证等方面保护农户利益,对农地流转,国家粮食安全,耕地红线不突破有重要意义。杨依山和王新军(2013)认为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与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大量农地被占转为非农用地, 其转变用途后的增值部分被博弈后的各个利益群体分配。张青和黄林(2016)通过对农地流转意愿博弈、流转成交前农户与

35、企业的博弈以及基于声誉模型的农户与企业的博弈分析,结果是农户甚至社会利益都会受损。夏涛和谢德体(2012)运用动态博弈,分析得出引进中介组织后,能使农地流转的承包方和发包方更好地履约合作的结论。李明珠(2016)分析了农地流转中政府与农户的博弈行为,揭示了政府在农地流转中存在权利下侵的问题,农地时常是在政府行政权利的主导下,将农地经营权交由政府进行流转,使的部分利益流进了政府的口袋。何一鸣和罗必良(2012)通过建立理论范式和动态博弈模型,研究证明出了产权管制放松可以使政府和农地经营主体的福利有所提高,是一种典型的帕累托改进。许芳(2013)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不同农户农地流转的决策意愿进行

36、分析,认为只有同时满足农地流转转出方和转入方的最大化利益,才能达到博弈的均衡解,促进农地流转。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综上所述,农地流转相关问题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有在宏观层面对农地产权缺陷、制度安排等进行研究梳理的,也有在微观层面对农户农地流转情况、流转模式以及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分析研究的,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农地流转大多侧重于制度、产权、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而从农户角度研究农地流转的较少,且不够深入,本文基于农户的视角,运用DEA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农地流转的机理和治理现状,以

37、期对政府引导农户进行规范的农地流转和保护农户长远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制定规范农地流转的有效政策措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农地流转机理和治理的相关问题,分别从农地流转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形成机理、实证分析和对策建议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地流转问题的文献进行综述,表明本研究的价值,以此为本文提供研究基础。(二)概念界定对农地流转相关概念界定进行的一般性阐述,为后文深入的分析农地流转相关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三)形成机理深入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形成机理,首先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诱发了农民职业分化,然后农民的

38、职业分化又引发了潜在的农地供给需求,最后农民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推动了潜在供给向现实供给的转化,农地流转的形成机理既是其经济因素造成的,也是其社会因素造成的。(四)实证分析运用DEA模型,分析农户农地流转后的投入产出比,比较农地流转前后的规模效益。然后选取农地流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总结适合于全国推广的经验教训,完善农地流转的流程做法。(五)对策建议提出促进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一、研究的方法(一)定性分析本文的定性分析包括了农地流转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形成机理的界定,为后文农地流转相关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做了相关的理论支撑。本文第二、三章分别对农地

39、、农地流转、农地流转基本参与主体、农地流转特征和类型进行了界定。(二)DEA模型分析本文探讨农户视角下农地流转的形成机理,并通过构建DEA模型,整理相关数据,分析多种输入输出变量,得出农地流转的规模效益。本文第四章即运用DEA模型分析了2010年至2016年农地流转的规模效益。(三)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从个案中发现共性问题,以便找出更加优化的办法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实证分析方法。本文第五章分别通过成功和失败两方面农地流转案例的分析,概括出了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二、研究的创新之处(一)研究视角创新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

40、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视域大多集中在政府、村集体和流转市场层面。本文以农户为新的研究视角来探讨农地流转机理和治理的相关问题,揭示影响农地流转规模效益各因素的内在机理,并为政府如何从农户角度出发,更好的服务农地流转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二)研究理论创新汇总梳理最近几年农地流转问题的相关文献资料,鲜有学者从农户角度出发,把DEA模型运用到农地流转机理和治理的研究中去。本文第四章就是以DEA模型为分析手段,输入输出多个变量,研究农地流转的规模效益,为农地流转中农户的行为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路径,使其研究理论进一步丰富农地流转的研究体系,同时也具有一

41、定的创新性。7第二章 农地流转的相关概念界定第二章 农地流转的相关概念界定第一节 农地流转的内涵一、农地内涵界定农地是一种自然资源,被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开发和长期使用并被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关于农地的具体分类有多种,公认度较高的是农地管理法的分类,它科学的将我国农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三大类,其中的农用地即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农地,包括农耕地、园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地、农田水利设施用地,以及田间道路和所有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农地等。本文所说的农地主要是指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耕地。二、农地流转定义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农地制度就在一直不停的进行变革,以期适应我国不同

42、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大致经历了禁止流转、限制流转和自由流转三个阶段的转变。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地规定的“四不准”,即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到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的经集体同意后,社员可以协商转包,2003年的农村农地承包法在法律上开始保护自愿、有偿、合法的农地流转,再到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积极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地流转的限制性枷锁被进一步打碎,农地流转更加自由,更加符合农户意愿,文件强调农地流转依法受到保护,以合法自愿有偿为基础,允许农户将农地经营权以出租、互换、转

43、让、转包等形式进行的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地流转,通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服务主体,促进农地尽快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又宣布新一轮农地承包期限到后,再延长三十年,加固稳定了农户的农地承包权,不仅是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同时也让农地流转的转入方有了更加长远的规划。根据以上多年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变迁轨迹,本文对农地流转内涵进行的界定是:农地在承包经营期限内,且所有权和农地用途不改变的情况下,把农地经营权以合法、自愿、有偿的方式从一农户转移到另一农户或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权交易行为。三、农地流转基本参与主体界定农地流转的基本参与主体包括承包方和受让

44、方,承包方是通过家庭承包方式从发包方取得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其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以及采用何种流转方式,并且在相同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优先受让权。受让方既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龙头企业等按有关法律和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第二节 农地流转的特征随着新时期农地流转条件和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农地流转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点:流转方式日趋多样化、流转面积日趋规模化和流转秩序日趋规范化。一、流转方式日趋多样化最初的农地流转形式单一,主要是以转包为主,流转市

45、场也不健全,加之条件限制,农地流转阻力很大。但近几年出租、转让、转包、互换、股份合作等流转方式日趋活跃,其中出租方式因交易成本低,交易方式简单而逐渐超越转包所占比重;股份合作方式虽然占比较低,但因其更加符合企业的运作模式,生命力更加强旺盛,较典型的如四川崇州的“农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民从租金、薪酬和分红中提高了自己的收入;多样的流转方式也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让农地流转的转出方和转入方有了更多的契合点,所以流转方式的多样化成了农地流转的第一大特点。二、流转面积日趋规模化从目前农地流转的状况来看,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也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生产力状况,而且

46、随着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多,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参与,农地流转已不在是零碎、少量的小规模交易,而是大宗、连片的大规模交易。在2007年,我国农地流转的面积大概只有0.64亿亩,只占全国总承包农地的5.2%,2016年的时候,我国农地流转的面积就达到了4.6亿亩,占到全国总承包农地的35%左右,相比2007年,2016年农地流转面积占全国总承包农地面积的比例增加了7倍左右,所以近几年的农地流转具有流转速度不断加快、流转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20072016年全国农地流转面积如下表2-1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农地流转面积(亿亩)0.6

47、41.091.501.872.282.783.514.034.474.6表2-1 2007年2016年全国农地流转面积统计资料来源:三、流转秩序日趋规范化早期的农地流转由于流转信息不畅、流转交易平台的缺失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农地流转的秩序比较混乱,流转也多是村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而且农地尚未确权,权责也不明确,但随着近几年网络电商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迅速普及,方便快捷的农地流转交易平台逐步建立,保障农户合法权益和农地流转顺利进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使得农地流转信息获取越来越便捷,流转秩序日趋规范化,特别是我国农村农地全面确权后,农村农地流转权责更加明确

48、,交易流程更加完善和规范,并逐步走向正轨。第三节 农地流转的类型当前农地流转的类型丰富多样,主要类型有农地出租、转让、转包、互换、股份合作等。一、农地出租农地出租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农户将农地的使用权出租给农地使用者,农地使用者根据农地使用时间的长短向农户支付一定的租金费用,待农地出租期满后,农地使用者将农地归还给农户的一种经济行为。二、农地转让农地转让共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地经营者将农地经营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称为交易,无偿的称为赠送。农地转让行为只会发生在农地私有制的社会里,而我国的农地是公有制,所以我国不可能会发生农地转让的行为,但是农地的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农地享有

49、经营权,而农地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二是在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农地转让是指承包人自己寻找农地转让对象,并由受让人代替原承包人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基本内容没有改变,但变更了承包人,结束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农户对农地经营权进行转让时,承包方应与第三者签订书面协议。三、农地转包农地转包是农户将承包农地以一定的条件发包给第三方的行为,转包不变更原承包人且不变更与村集体的承包合同,其权利义务关系是第二份合同的承包人对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履行合同,再由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对原发包人履行合同。转包仅仅是农地的经营权的转让,不转让农地的所

50、有权,为了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实施农地转包是一种必不可少重要方式。四、农地互换农地互换是指处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不同承包方,为了各自耕种农地的方便与管理的便利,而交换各自承包的农地和经营权的行为,是一种规模较小的农地流转方式。农地互换从表面上看只是农户将自己承包的农地进行了互调,但其在实质上却是一种具有物权让渡性质的农地经营权的互换,同时也是一种互易合同,双方农地互换合同达成后,与原发包方的农地承包合同也应发生变更,原发包方与承包方的关系变更为发包方与互换后承包方的关系,同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也将发生相应的变更。五、农地股份合作制农地股份合作制是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51、以人口数确定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为基本前提,以自愿、有偿、依法为基本原则,以农地股份合作制为基本方式,而转让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这种股份合作制把农户的农地承包权变为了股权,农地经营权由经济组织代为管理运营,其经营收入在去除必要的企业年金后,会按所持股份的多少进行分配。11第三章 农户视角下的农地流转机理阐释第三章 农户视角下的农地流转机理阐释第一节 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引发农民职业分化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以农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其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属于弱质产业。改革开放后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加,社

52、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深,第二、第三产业活力不断增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速也远超第一产业,而且随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年产值差距也越来越大,即农业的比较利益越来越低。1978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产业总值如下表3-1表3-1 1978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年份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第一产业(亿元)1018.512591359.51545.71761.71960.92295.62541.7第二产业(亿元)1755.21925.42204.72269.12397.726633

53、124.83886.5第三产业(亿元)905.2916.11023.41121.1121413971858.12670.7年份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第一产业(亿元)2764.13204.53831.24228.25017.25288.85800.36887.6第二产业(亿元)4515.252746607.47300.97744.39129.811725.316473.1第三产业(亿元)3096.93696.24741.85650.66111.475879668.912312.6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第一产业

54、(亿元)9471.812020.513878.314265.214618.71454914717.415502.5第二产业(亿元)22453.128677.533828.13754639018.541080.945664.849660.7第三产业(亿元)16712.520641.924107.227903.831558.334934.539897.945700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第一产业(亿元)16190.216970.220904.321806.7233172778832753.234161.8第二产业(亿元)54105.562697.4742

55、86.988084.4104361.8126633.6149956.6160171.7第三产业(亿元)51421.757754.466648.977427.891759.7115810.7136805.8154747.9年份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第一产业(亿元)39362.646163.150902.355329.158343.560862.163670.7第二产业(亿元)191629.8227038.8244643.3261956.1277571.8282040.3296236第三产业(亿元)182038216098.6244821.9277959.3308

56、058.6346149.7384220.5资料来源:图3-1 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差值折线图由图3-1可知,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差值总体呈明显扩大的趋势,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前几年虽是小幅震荡,但1982年之后其差值迅速扩大,我国也从农业大国迅速向工业大国转变,经济发展速度创造出中国奇迹,农业可以立国,但不能强国,工业才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一不是建立在工业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断扩张,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健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农业转向非农职业,这也是我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结果,即农业相对

57、于工业比较利益越来越低下。1978年到1984年第三产业年产值都是低于第一产业的,从1985年开始第三产业年产值反超第一产业,之后差值急速扩大,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与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强大的重要特征,且具有投资吸收好、效益高和就业容量大的特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有利于优化我国内部经济结构,也正是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差距才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农业的比较利益才越来越低。农业的弱质性是从来就有的,改革开放前之所以没有出现农民职业分化,或很少出现农民职业分化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

58、、文化等诸多因素,纷繁复杂,但关键原因概括如下:一是我国早先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严格约束,限制了农民的自由转移,导致农民被束缚在农村农业上。二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异常凋敝,农业是国家当时唯一的支柱产业,农业是最理想的行业。三是农民的千百年来的恋土情节,农地是农民唯一的生存依靠,所以农民不可能进行职业分化。反之,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变革,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生存依靠。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与第一产业相比人均年收入的优势越来越大,即农业的比较利益越来越低,

59、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其行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也是成本收益的比较,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理性经济人才会决定作出某项经济活动,这也是其行为决策的内在激励,收益减去成本的效益值越大,其内在激励就越强烈。农民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逐步选择从事于非农职业,长时间的从事非农职业,导致农民逐步出现了职业分化。第二节 农民职业分化引发潜在农地供求形成建国后我国户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严格控制的,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才逐渐放开,农民可以迁移到城市,户籍制度的放开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前提,也是农民职业分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随着农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位农业需求人数减少,使得一部分农民

60、有时间和机会从事非农职业,是农民职业分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其提供的非农工作岗位不断增多,对劳动力人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也是农民职业分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农民的职业分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一部分农民逐步从农业生产领域转入非农领域的过程。农民职业分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1)农民是否参与非农职业。农民的职业分化显而易见是农民从农业转向了非农职业,首先农民只有参与非农职业才有可能实现职业分化。非农职业大致有农民工、乡镇企业管理者、个体或合伙工商劳动者、私营企业经营者、雇工、农村干部和其他劳动者,参与非农职业是农民职业分化的必要条件。(2)农民从事非农职业的时间

61、。农民参与非农职业的时间越长其职业分化的稳定性就越好。一部分农民是季节性从事非农职业,他们大多利用农闲时节进城务工,农忙时节返回家乡从事农业,职业完全分化的农民已经完全不再从事农业,因此从事非农职业的时间越长其职业分化越趋于稳定。(3)农民非农职业收入。农民从事非农职业的收入越高,农民职业分化的积极性越高,其职业分化也越稳定。农民从事非农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非农职业收入越高对农民职业分化越严重,非农职业收入的量变最终引发农民职业分化的质变。(4)农民职业分化的类别。农民职业分化总体来看是农民向非农职业转移,而非农职业涉及非农部门的各行各业,但若从农民自身的特长和技能划分,农民

62、职业分化类别可大致分为技术型和体力型两种。随着农民职业的不断分化,有两种趋势同时发生: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在非农领域寻求更大的就业和发展空间,职业分化后的农民长时间从事非农职业,无暇顾及家庭责任承包制下自己承包的农地,造成闲置农地增加,客观上导致农地潜在供给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者数量的减少,人均农地面积在不断增加,农业劳动者便可从农业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给农村种粮大户留下更多的农地耕种,从而在客观上导致农地潜在需求的形成。第三节 农民外部环境优化推动潜在供求向现实供求转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外部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使得潜在的农地供求不断向现实的农地

63、供求转化,因此农地供求关系不断得到改善,其中上述所说的外部环境又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是指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外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的总称:(1)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从严禁流转的政策命令到积极鼓励流转的指导性政策,政策对农地流转的束缚越来越少,支持越来越大。(2)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对经营农地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小农贷款,农民创业,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渠道,催化农地流转向现实供求转化)。(3)技术环境的不断优化。随着农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位农地所需劳动力人数不断减少,为农地流转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观环境是指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的主要参与主体:(1)农民自身,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收益很低,自己耕种越来越不划算,加之年轻一代的农民思想比较开放,也为农地流转向现实供求转化提供了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