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4文学类文本_散文阅读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77150919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65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考点14文学类文本_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考点14文学类文本_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考点14文学类文本_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资源描述:

《考点14文学类文本_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4文学类文本_散文阅读(4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02014 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文学类文本 散文阅读一、 (2014 山东,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

2、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 “浣花草堂 ”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3、。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 草堂 ”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无尘。 这时候, 云影微破, 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4、。走进祠里去看, 厅内一排三龛, 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 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 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

5、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 “ 诗史 ” ,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 诗圣。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 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

6、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 人民性 ” 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 ,有删改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 分 )答: 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考查的是对文章开头在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读杜诗

7、辑注及感受,既是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出下文,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想对杜甫有更深刻的了解,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从杜诗与游记的关系上看,此次浏览的对象是浣花草堂,浣花草堂的主人是杜甫,杜甫是诗人,从杜诗写起,符合浏览地主人的身份。从杜诗与下文的关系来看,开头写杜诗,一是引出下面要浏览的草堂;二是杜诗中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新鲜的感受,而这“ 新鲜的感受 ” 又统领全文。答案 :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引出浣花草堂。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 分 )(1)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

8、难得的了。(2 分)答: _(2)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 分 )答: _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理解。(1) 首先要明确 “ 一般化的塑像 ”“ 没有怎样的仙气 ”“ 难得 ” 是指什么。显然, “一般化 ” 是 “ 塑像水平一般,很平常 ”, “ 没有怎样的仙气 ” 是说人们并没有把杜甫 “ 神话、仙化 ” , “ 难得 ”是说人们能以平常的心态塑造杜甫 “ 本来的面目 ”。 (2)作者 “ 复诵 ” 杜甫的草堂诗,并且像 “ 梦游 ” 般走入风物不同的 “ 境界 ” ,就是说反复研读杜甫的诗,深入了解

9、诗人所描绘的生活景象,会有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答案 :(1)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2) 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 分 )答: _解析 :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内容整体把握,全面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筛选有效信息,最后进行整合归纳。答案 :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杜甫是一个勤恳的

10、诗人。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 分)答: _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作者是如何认识杜甫的,在此基础上再谈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来说, 概括出作者的认识方法即可,不必再作深究。 如从第一段的“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可知,作者认识杜甫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再结合下文游览中得到的新鲜感受,可以总结出作者认识诗人的第二个方法是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和诗歌中所描写的对象。从文章结尾处的“ 可有人提到杜甫描

11、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 人民性 总看不大清楚, 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可知,作者认识杜甫前,不盲从,而是全面地理解诗人的作品,不随个人好恶随意取舍。答案 :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二、 (2014 安徽,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独木舟之道美 西格德 F.奥尔森 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

12、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

13、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 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

14、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 人们可以在大船、 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 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

15、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然而

16、,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

17、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

18、一起的魔力。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1根据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划独木舟的乐趣。(4 分)顶风破浪: _冲过急流: 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 段中 “ 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句表现了作者顶风破浪的艰难,“ 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两句则表现了作者的 “ 得意 ”与 “ 欢快 ” 。第 段中 “ 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 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 ” 两句说明冲过急流

19、实为挑战凶险, “ 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 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 ” 两句说明了冲过急流时超然生死的人生态度。答案: 顶风破浪:奋战抗争,欢快得意。冲过急流:挑战凶险,超然生死。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1)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答: _(2)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答: _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将“ 船桨 ” 比喻为 “ 他延长的手臂”,又用 “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这句话来说明船桨就像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与舟融为一体,从而说明了

20、荡舟人划桨时灵活自如的情态。(2) 分析时应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根据第 段中 “ 历史上曾走过这里”“ 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 ” 的表述,可知 “ 小路 ” 的深层含义是指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结伴而行 ” 则指从“ 无数旅者 ” 那里汲取到的精神力量。答案: (1)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2) 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3有人认为第段在文中作用不大,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可以删去; 也有人认为这一段有重要作用,(6 分)不可删答: _解析

21、: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第 段从内容上来说是继续强调荡舟所体现的探险精神,如果不删去,是对原文内容的深化;如果删去,前文已经提到探险精神,也不会影响文章主旨表达。在结构上,不删去能承上启下;若删去,不影响第 段和第 段的衔接。答案: (示例 )(1) 不可删。结构上,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段所强调的敢想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2) 可删。结构上, 段首句可直接上承段, 删去段, 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 内容上,段意

22、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章内涵,且使文章意味蕴藉。4在本文中, “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8 分)答: _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描写了划独木舟时的诸多感受,在作者的描述中, 既有对自然的感悟(第 段 ),也有对生存之道的感悟(第 段 ),还有对勇于探险的挑战精神(第 段 )和追求自由心灵 (第 段 )的感悟,更有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反思(第 段

23、)。答案: (示例 )(1) 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2) 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3) 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4) 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

24、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5) 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三、 (2014 福建,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祖屋农 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

25、的一颗泪珠。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 也被我们称为 “ 上首 ” 他那把椅子。每年除夕夜

26、,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 憋来气 ” 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

27、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我对燕子说,“ 佐罗先生,你好 ” ,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 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噢,原来也是在变的。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有时是催我们起床,有时则是云彩啦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后来,没有了人气养着的祖屋,再也打不起一点点精神来。就像当年我

28、的祖父,坐在他那把咯吱作响的躺椅上,到最后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没有悬念,一切都抵御不了岁月的磨洗。 我的祖屋, 虽然拼命挣扎着力图站直身子,拼命挣扎着不被风雨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拼命挣扎着给这个院落和世界留下最后一点记忆,但在一个风雨之夜, 最终还是轰然倒下这当然是父亲后来告诉我的。若干年下来,我觉得那轰然倒下的身影,一直实实在在地压在我心上。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祖屋的院子里,思绪纷扬。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 她也经常思念过去。”(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 年 7 月 13 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 祖屋深藏在“

29、我”的内心深处,“我”担心“她”被侵蚀或变质;祖屋曾是“我”的整个世界,“她”陪伴着“我”长大。B “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石头砌垒的底层墙”“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写出了祖屋的简朴、雅致与厚重。C文中写祖屋里的八仙桌及发生在它周围的生活片段,点明“爷爷”在祖屋中的中心地位,表现了“我”家的和乐融洽。D 祖屋里的“土炉子”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地方,它既可取暖又可烙饼,用它烙的煎饼,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E文章生动描绘了祖屋形象,突出“她”的可亲可爱,借此强调“她”是“我”的精神支柱,“她”的倒塌令“我”失魂落魄。解析: 选 BE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30、 B 项有误, “ 雅致与厚重 ” 于文无据。 E 项 “ 借此强调 她 是 我 的精神支柱, 她 的倒塌令 我 失魂落魄 ” 表述有误。作者通过对祖屋的描写,主要是要借此表达对祖屋中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2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4 分)答: 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中的 “ 燕子窝 ” 只是其中具体的一物,和对整个祖屋的描写相关联,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祖屋以及对祖屋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答案: (要点 ) 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与事物的怀念;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 (意思对即可。 )3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

31、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意。(6 分)答: _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分析该句子本身的含意,即作者赋予祖屋以生命,写祖屋怀念过去的人和事;又要结合整个文本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祖屋怀念人和事,实际上是要说人对祖屋往事 (人和事 )的怀念。答案: (要点 ) 祖屋具有灵性,也经常思念过去的人和事;祖屋的主人,对祖屋与故乡、亲人与亲情充满思念与不舍; 人与祖屋息息相通, 对逝去的岁月与事物都充满思念。 ( 意思对即可。 )四、 (2014 天津, 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5 题。枣香醉人洪丽丽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

32、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

33、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刺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 ”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

34、 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 ” 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 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 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35、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 我问奶奶。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 “唉,这棵枣树也老了! ” 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翘起甚至开始一块块

36、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饺子?不怕累着?” 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呼噜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 耳背的爷爷显然

37、是听到了我的话, 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像你们孙女这么胖的!” 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 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我要走了, 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 “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 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 ” 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

38、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多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 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思念之中。( 选文有删改 )1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

39、用?(4 分)答: 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场景 )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先概括“ 童年打枣 ”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一情节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 童年打枣 ” 表现童年生活的快乐,其中有浓浓的亲情。“童年打枣 ” 的热闹跟眼下爷爷奶奶的生活形成对比,衬托他们生活的冷清。答案: 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2“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3 分)答: _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抓住“ 也” 字分析,奶奶是相对于自己老了,说“ 枣树也老了 ” 。这

40、种情感是对枣树、自身、世事的感叹,是对时间的感叹。答案: 叹息枣树的老去,体现了奶奶对老树的深厚感情;奶奶借枣树的老去感慨自己的衰老。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 分 )答: _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可从修饰手法、句式特点、句子含意等方面着手。接连三句“ 一年又一年 ” ,形成排比、反复,感慨时间的流逝,写出爷爷奶奶的日夜操劳和渐渐衰老。爷爷奶奶和枣树相衬托,有一种感伤之情。答案: 排比、反复,衬托;句式整齐,语意层进,情感浓烈;借枣树感念爷爷奶奶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对他们日益衰老的感叹之情。4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 有人认为也能以“

41、根”为标题, 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4 分)答: _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亮出观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如选择“枣香醉人 ”,考生可从 “枣”和“醉枣 ”在文中的作用的角度分析。如选择“ 根 ” ,考生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等角度分析。答案: (示例一 )枣香醉人 “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上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以“醉枣”结,首尾呼应。( 示例二 )根 “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

42、确的两项是(4 分)()A 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B 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D 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解析: 选 AE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 项, “ 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错,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烘托奶奶对“ 我 ” 的关

43、爱。 E 项, “ 心理描写 ” 属于无中生有。五、 (2014 湖南, 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4 题。粮食学群人和人见面, 会问上一句: 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 无处不在的粮食, 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 的东西。农业时代, 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

44、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 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 “家 ” 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

45、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

46、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 改写

47、了雨水, 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 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 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 2013 年第 10 期。有删节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 分)答: _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