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

上传人:94****0 文档编号:67501646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导言(节选)讲解一、历史背景 马克思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整整用了40年时间,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马克思用了15年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成果。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他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为剩余介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导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菌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

2、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82页。) 所谓林木盗窃案是指莱茵省议会于1841年5月237月25日,历时九周的会议对林木盗窃所作的决议。在德国,过去自治公社的残余延续下来,森林草地为公社所有,由农民共同使用,农民有权到森林采伐树木。19世纪初德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地主强占了森林、草地和过去由农民共同使用的土地。农民们按老习惯去森林伐木,拾枯枝烂草、采集野果等,普鲁士政府为此制定法律,一概以盗窃森林论罪,仅1836年普鲁士法庭就审理了十五万宗

3、林木盗窃案,占全部刑事案件的四分之三。1841年莱茵省议会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时九周的辩论,认为对农民去森林采伐的惩治不够严厉,主张处以徒刑,入狱、罚款等。马克思站在被压迫的农民一边,为农民辩护,痛斥反动统治阶级把立法作为保护其利益的工具,揭露了莱菌省议会的反动本质。但是这件事对马克思震动很大,它使马克思深思:为什么法总是保护有产者利益而使贫苦农民吃亏? 1842年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同当时的菜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展开了论战。其原由是莱菌报发表了三篇描写摩塞尔农民悲惨处境的通讯,两篇通讯是由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彼约科布伦茨写的,通讯揭露摩塞尔地区是茂盛的林区,而该地区的农民不仅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出

4、现柴荒。该地区葡萄酒酿造者的困难状况和求助的呼声被上层分子看作是无耻的叫嚣。这两篇通讯是为贫苦大众辩护,批评政府当局的。因此它使当时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大为恼火,沙培尔针对上述两篇通讯写了两个训谕登在莱茵报第352号上,气势汹汹地指责作者歪曲事实,诽谤政府,造谣中伤,煽动不满,引起敌意等等,要莱茵报公开道歉。马克思挺身而出发表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对冯沙培尔的指责进行了全面驳斥,对普鲁士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文章仅发表前两部分,还有三部分被查禁,禁止刊登。不久菜茵报即被查封。作为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随即失业。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还就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展开了

5、辩论。工业资产阶级主张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封建贵族地主为了获得廉价的工业品主张自由贸易,两派都是为自身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但他们却说是为工人谋福利一工业资产阶级说保护关税可以保护工人就业,地主说自由贸易可以使工人用工资买到更多的工业品,使工人生活过得更好,其实二者都是剥削工人阶级的。这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莱菌报任主编时,还遇到一些政治庸人和反动文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歪曲和不着边际的空谈。马克思认为要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必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就必须研究政治经济学。而当时,

6、马克思认为,“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他非常乐意“从社会舞台回到书房”去,“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政治经济学。 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他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发现“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得出结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为了系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1857年拟定了宏伟的写作计划,他准备把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分为六册: 资本

7、,资本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第一编包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两者的统一。马克思决定他的著作分册出版,第一分册分三章:商品,货币或简单流通,资本一般。1858年马克思着手写第一分册,1859年写成并定稿,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现在所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马克思巨著的第_分册。第一分册出版后马克思改变了写作计划,按资本论一、二、三、四卷写作并出版。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导言是马克思1857年秋写的,是为他上述经济学巨著写的总导言,是一篇未写完的手稿。马克思在世时没有发表,因为马克思认为先谈带有结论性的原则和方法,不如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

8、系的解剖中证明这些原理更为妥当。1902年即马克思逝世后的19年,导言一书在马克思遗稿中发现,1903年在柏林由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杂志首次发表。 导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阐明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居于首要地位的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错误,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革命。二、内容介绍 (一)生产本节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是研究生产的一般条件,而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

9、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这一节围绕政治经济学对象,讲了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指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孤立的个人为研究出发点的错误。马克思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马克思在这里强调指出,人是一定社会中的个人,没有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人,生产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研究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把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当作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一点就连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出色的代

10、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也不能例外。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指出了三个方面: 1以孤立个人为研究的出发点是错误的。第一,孤立的个人是虚构的。事实上不存在孤立的个人,无论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所说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还是18世纪流行于西方国家的鲁滨逊故事都是虚构的。第二,孤立的个人是一种错觉。马克思指出鲁滨逊的故事决不象一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是对极度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教人回到原始社会中去,正象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让人回到原始社会去一样,无论是鲁滨逊或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都是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对封建制度的要求,都是鼓励新生的资产阶级进行个人奋斗以发展资本主义。孤立个人的观点

11、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制造舆论的,因此他们所谓的“孤立的个人”也是不能脱离一定社会生产而孤立存在的。第三,孤立个人的观点是违背历史的。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越往前,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 在这里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追溯历史,指出,我们越是回顾历史,一直回顾到远古的原始时代,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不孤立,越是离不开社会集体,越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的集体。起仞,人们在氏族家庭中进行集体生产,后来在各种形式的氏族公社中进行集体生产。个人根本离不开集体,一旦离开了集体,个人就无力同自然界作斗争并无法生存下去。只有到18世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

12、形式,例如资本家雇用工人,地主出租土地,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等才成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时候,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唯一动机才成为客观的必然性。马克思还进一步说明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仍然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的存在下去。孤立个人的观点,产生在资本主义时代,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彻夜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强调个人独立自由的活动,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个人奋斗。但是孤立的个人仍然是不能存在的,因为“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物”,人不仅不能离开集体,而且必须在社会中才能仃在和发展。孤立于社会之外进行个人生产,就好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交谈而有语言的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出现个别人偶然落荒

13、到孤岛上并能生活下去,也是因为他已经在文明社会中生活了一个时期,学会了生产斗争和生活知识,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这种人也许能做到,但也是罕见的事。例如英国的鲁滨逊,我国的自毛女,均是极其罕见的事。 2.立个人观点产生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马克思认为孤立个人观点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对十六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十八世纪火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见”又说:“这种十八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6世纪开始出现,当时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

14、得胜利,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开始,18世纪是资本主义大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这些主张,正是十六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对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预见,并为它的诞生制造舆论的。因此,他们所说的孤立的个人,也就是18世纪的个人,其实就是最初产生的资本家。这些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古就有的,他们是封建社会解体的产物,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例如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包卖商等,这些入构成封建社会的第三等级。他们力图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摆脱封建的

15、行会制度和封建割据,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因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成为社会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学者把资本主义说成自古就有而且万世永存,这是违背历史的。 3.立个人观点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是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18世纪预言家却把它看成是历史的越点。18世纪预言家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这种孤立的个人看作是理想的化身。历史的起点。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认为资产阶级最合乎人类天性的,他们

16、不是历史的产物,而是从来就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密、大卫李嘉图就是以这预言家的观点为依据,充分露他们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只有英国资资产阶级经济经济学家斯图亚特避免了这种局限性,斯图亚特出身封建贵族,他站在封建贵族立场上看待资本义,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从封建社会发展过来的,从而对资本主义历史性有所了解,避免了斯密等人的局限性。马思为什么要批判孤立个人的观点?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这个问题,认为18世纪斯密等人“有这种荒唐无稽的看法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斯密和法国启蒙学者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居于矛盾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居于矛盾次要地位。当时发展

17、资本主义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斯密等人提出孤立个人的观点,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制造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到了19世纪,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巴斯夏、凯里和蒲鲁东等人又把这种观点引进最新的经济学中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就不能容忍了。莆鲁东等等人甚至编造一些神话来说明经济关系的起源说什么从亚当和普罗米修斯创造世界时,资本主义已经存在了,对于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词滥调是必须加以批判的。 4阐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

18、这里所说的“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指的就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它或者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者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或者其他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总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或者把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的生产一一加以研究,即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分别加以研究,这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或者是对某一特殊的生产关系加以研究,这是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解剖,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这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题。 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

19、错误观点。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生产一般”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生产一般”?所谓生产一般就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共同标志。意思是说:生产的一切时代虽然各有特点,但也都有一些共同点,例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一切社会生产共有的,把这些共同点抽象出来,概括起来,以免研究时重复,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合理的。 不过,在这些共同点中又有不同的情况,“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共有的,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例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甜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例如公有制就是

20、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原始社会共有的。没有这些共同的规律,共同的规定,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例如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没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任何生产都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指出研究“生产一般”不能忘记本质的差别。因为一般包含着特殊正如发达的语言的一些规律也是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例如任何语言必须有发音、有音节等,但是语言的发展在于它的差别性。因此,把生产一般抽出来,是为了不致于见到一般而忘记它们的本质差别,例如劳动力靶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一切社会生产共有的,但是各个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有原始社会集体占有生产资科、有奴隶劳动和生产资料奴录主占有制的结合有农奴劳动和生

21、产资料封建地主所有制的结合,有雇佣劳劳动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结合,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等。生产关系也是各个社会共有的,但是各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根本不同的。而决定特殊生产方式性质的,并不是生产的共同点,而是有别于共同点的差别。因此,研究生产一般不能说明任何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只有通过对特殊生产关系的研究,才能揭示该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不要只看到共同点而忘记了本质的差别。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生产一般的目的:马克思指出用生产一般来抹煞本质的差别,从而证明资本主义是永恒而和谐的,这是庸俗经济学家全部智慧所在。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没有过去积累的劳

22、动,任何生产都不可能,那么资本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积累的劳动,没有资本,任何生产都不可能,因此,资本是从古就有的,也是永存的。他们完全抛弃了生产工具,积累下来的劳动变成资本的特殊历史条件,事实上生产工具并不从来都是资本,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都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用货币购买的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才成为资本存在的形式。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凯里,正是这样把资本主义看成十全十美,永恒存在的。那么对于“生产关系的全部历

23、史”作何解释呢:他说:“是历代政府的恶意篡改。”也就是历代掌权者捉弄了历史,任意篡改了历史的结果。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一般生产”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一般生产”指的是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及其总体。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马克思认为对农业、制造业等特殊部门的研究是工艺学的任务,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把“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是指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观点。当时一些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开头部分总是摆上一个总论部分也就是标题为生产的部分,而生产部分只是抽象地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把生产仅仅归结为人同自然的关系,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就是如此,

24、他抹煞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把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生产条件当作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和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为资本主义辩护。其生产部分包括两个内容:其一,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际上是罗列了一些生产的基本要素,例如劳动,土地生产资料等,归纳起来不过是几个简单的规定。 其二,或多或少促进生产的条件,书中抄袭了斯密的观点。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谈到劳动工资时,提到过有三种社会形态:不断前进的社会(工资高);不断后退的社会(工资最低);停滞的社会(工资低)。他认为前进的社会是荚国,停滞的社会是中国。不断后退的社会是印度。对这种社会形态斯密没有展开分析。但是斯密却明

25、确提出:“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国民财富增进的自然征候,反之,贫穷劳动者生活维持费不足,是社会停滞不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仍是社会急速退步的征候。(斯密。国富论第67页)这种看法马克思认为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把工资同国民财富联系起来,说明不同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前进速度、财富增长程度上是大不相同的。但是要把斯密的看法提到科学意义上来,就要研究各民族的历史以及它们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而这种研究是属于国民经济史的对象。超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这个本题的范围,如果按本题的范围悦,在分析到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积累时会谈到它。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书中还对斯密的观点作了错误

26、的解释。当时人们对斯密的观点(即前进的社会和停滞的社会)有个流行的看法,那就是“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马克思不同意这个看法。斯密也是这种观点,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高峰同生产高峰并不足一回事,一个民族的历史高峰并不就是它的生产高峰。只有尽一切力量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它的生产发展速度才是最快的,才能达到它的生产高峰。相反的,以保护既得利益为首要任务,生产就会出现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发展速度就会缓慢下来。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它的历史高峰,但它已走向垄断,并以保护既得利益为己任,生产上出现停滞和腐朽的趋势。美国是后起帝国主义,以争取利益

27、为要务,生产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得多,“在这一点上,美国人胜过英国人”。 庸俗经济学家还有一种说法,说一国生产力发展速度取决于一些种族的素质、气候、自然条件(如土地肥沃、离海远近等),这实际是说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出来,这又是同义反复。 马克思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谈论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的目的。他说:“但是,经济学家在这个总论部分所真正要淡的多少有意识的目的。”是指庸俗经济学家关于生产一般条件的上述种种说法,并不是他们真正要谈的,他们要谈的是生产不问千分配。生产是一般、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是脱离历史、脱离生产关系永恒存在的。这就抹煞了资本主义生产同其他社会生产的本质区别,并

28、乘机把资本主义关系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塞了进来。另一方面把分配说成与生产无关可以随心所欲的东西,这就为资产骱级改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用这个观点去看资本主义社会,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是好的,不好的只是分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必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在分配上作些改良和修补就可以了,无产阶级革命根本是不必要的了。这就是他们的真实目的。马克思指出分配是被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也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分配可以随心所欲是错误的。这是对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粗暴割裂”。现实的关系是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是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分配是不能够随心所欲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

29、握,劳动者一无所有,除了出卖劳动力别无他路。这种生产决定雇佣劳动者只能分配到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怎么能随心所欲呢?剥削者的分配规律同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律是根本不同的。不管各个社会的分配如何不同,总可以象生产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例如奴隶、农奴、雇佣工人的分配,是得到一些食物,使他们能够作为奴隶、农奴、工人来生存并继续受剥削。而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则是不断地剥肖奴隶、农奴、工人的剩余劳动。剥削者的分配规律不同于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律,这说明分配不是随心所欲的。为什么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定不相同,是被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总论部分还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所有制

30、,二是司法、警察等对所有制的保护,这两点都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有必要答复一下。 关于第一点所有制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所有制当作生产的一个条件,这是同义反复。因为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才能同自然界作斗争,就这个意义上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即所有制是生产的一个条件是多余的话。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谈论所有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私有制是永恒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要生产就要有所有制,而所有制就是私有制,因此私有制是永恒的。马克思批判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的。历史表明,人类历史最初的所有制形式是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这种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起着显著的作用。

31、私有制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才产生,因此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不是所有制的原始形式。至于社会财富在哪种所有制下能更好地发展,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观察,不是这里所要谈的。如果说没有所有制,就没有生产,就没有社会,那是同义反复。那么,没有私有的私有制就是“自相矛盾”了。“不据为己有”指原始社会公有制,“占有”指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私有制。 关于第二点司法警察等对所有制的保护:马克思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离开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把这些滥调还原为它们的实际内容,它们所表示的就比它们的说教者所知道的还多”。这里所说的“滥调”是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经济基础空谈上层建筑对既得物

32、的保护。“实际内容”指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如国家、法院、警察实际在干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国家、法院、警察制度等)实际干的是扎扎实实地在保护它的经济基础,为它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这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经济基础空谈司法、警察对既得物的保护要明白得多,知道得多。 马克思明确指出:“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即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可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不懂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他们极为无知的“把有机联系着的东西行成是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是人们的头脑主观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警察

33、制度比封建主义的强权政治好,在资本主义警察制度下比在封建主义强权下能更好地生产。这是完全错误的。他们忘记了,封建主义的强权也是一种上层建筑,是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保护封建主义所有制的。而且保护私有制的一些封建主义法律也以另一种形式被资本主义国家继续着。因此脱离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谈论法权,把它当作生产的一般条件来研究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指出:当一种社会制度刚刚诞生或旧制度刚刚衰亡的时候,是会出现生产上的混乱,虽然混乱的性质和程度不尽相同,这是新旧交替时期所不可避免的。最后马克思指出:生产一般是存在的,而穆勒所谓的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些抽象的要素,用这些抽象的要素是不能理解压

34、何一个具体的生产关系本质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具体的特殊的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各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出各个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 学习导言第1节可以看到,在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上,马克思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点: 研究的出发点根本不同,马克思认为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猎人、渔夫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以大量篇幅批判了这一根本错误的出发点。研究的对象不同,马克思认为“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政治经济学既研究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又研究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

35、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超越一切历史阶段,把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生产一般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研究的目的根本不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为阙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的理论武器,是具有高度阶级性党性的科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目的是在空谈生产一般的幌子下抹煞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生产的本质差别,企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是自古就有、万世永存的。 马克思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上的分歧是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分歧,是无产

36、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分歧。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根本的变革,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对象的革命,第一次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导言第二节是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考察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统一,马克思在这一节详尽地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生产的决定作用和分配、消费、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进一步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本节前言部分:马克思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的一般看法,列举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四者并列起来,不分主次的错误。 马

37、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看法是“肤浅的表象”。为什么说它是肤浅的又是表面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定义是肤浅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就是社会成员占有(或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人类需要;分配就是个人取得产品的比例;交换就是将分配到的产品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消费就是把产品变成人们享受和占有的对象。 第二,对四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起怎样的作用,其看法也是肤浅的。他们认为: 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进行分配;交换按照个人需要将分得的产品进行交换;消费则退出流通,满足个人的需要。于是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是起

38、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中闻环节。中间环节又是两重的,他们认为分配是从社会出发的,因为分配是决定个人分到社会产品的比例,这个比例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而交换则是从个人出发的,因为交换是将已分到的产品,根据个人需要去换取个人消费品。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意思是说在生产中人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因此是人客体化了。人们消费了各种物品,使人长肌肉长身体,因此在人中,物主体化了。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上述看法,丝毫没有接触问题的实质,抹煞了生产的决定作用。 第三,对四个环节相互关系的看法是肤浅的,即所谓“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

39、所谓生产是一般,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是被一般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是永恒不变的。分配交换是特殊,是指资本主义的分配和交换是与生产无关,由一些偶然因素决定的,是可以调整和改进的。消费是个别是指消费是同社会无关的个人行为,是消费者自己的事,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对于资产阶级的“三段论法”,马克思认为“这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泡制“三段论法”的目的,仍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是不能触动的和永恒的,生产同消费是没有对抗性矛盾的,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病是可以通过对分配和交换的调整加以解决的。 上述资产阶级经济

40、学家还看出了四个环节的一些表面联系,而“反对政治经济学的人们”连表面联系也没有看到,他们对上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指责,说这些经济学家把四者的联系“粗野地割裂了”。其实这些反对者们或者同他们差不多,或者还不如他们。反对政治经济学的人们是怎样指责“粗野地割裂”呢?他们说“政治经济学家过于重视生产,说什么“分配也是同样重要的”,马克思认为这是“最庸俗不过的责备”了,这种责备的立足点恰恰是把分配当作独立的领域同生产并列起来了。指责之二是说没有把四个环节“放在统一中来理解”。而他们的所谓统一是将四个环节看作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一个东西。他们自己正是用概念的统一否定四个环节的本质差别。因此他们指责上述经

41、济学家在概念上、理论上把四者割裂了,使得现实中四者的关系也就被割裂了。马克思指出他们这种观点有两个错误:“好象这种割裂不是从现实进到教科书中去,而相反地是从教科书进到现实中去的”,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理论、概念应当是反映客观实践的,现实生活中是割裂的,在理论上概念上就是割裂的,而不是相反。他们是“把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的关系”。就是说,他们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的概念上搞平衡,说四者都差不多,没有多少差别,而不是解释四个环节的现实关系。现实关系不是没有差别,不是差不多,而是有主有次,有决定的有被决定的,有作用有反作用的。总的说来,他们犯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a)生产

42、和消费 这一小节中心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以及在生产和消仍的相互关系中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原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同消费割裂开来,等同起来的错误。 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为什么生产直接也是消费,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有双重的消费:第一是消费劳动力,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脑力和体力,这是对主体即人的劳动力的消费。第二是消费生产资料,通过对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消费创造出新产品来,这烛对客体即对物的消费。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叫做生产的消费,这一点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所承认的。 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的同一性,也就是斯宾诺莎的命

43、题“规定即否定”。斯宾诺莎是17世纪荷兰资产阶级哲学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著名代表。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法因素,曾提出过“限定即否定”的命题,黑格尔对这一命题作了有名的解释;一“任何规定即否定”,马克思引用这句话,说明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因为生产这个“规定”本身包含着对它的否定“消费”。 马克思提出生产的消费这个规定,是为了同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加以区别,个人消费被古典学派当作是对产品起消灭作用并与生产相对立的,那么,怎样认识个人消费呢!马克思指出消费也是生产。 为什么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人们对粮食衣物的消费,使人在生产中消耗的脑力、体力得以恢复,并再生产出劳动力来。个人消费的过程,就是

44、人的身体的再生产过程,就这个意义上说,消费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空气,太阳和水的消费能使植物生长一样。这种消费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凡是生产人的身体,都叫消费的生产。 古典经济学派把生产的消费当作第一种生产,把生活资料的消费叫作第二种生产,并认为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并同第一种生产相对立的,马克思指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区别是,生产消赞是生产者物化,即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了。个人消费是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即生活资料被人消费以后再生产了人的身体。因此个人消费同生产消费是有区别的,马克思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并不是说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也并不排斥它们的对立性。

45、 其二,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媒介着生产。 生产媒介着消费,是指生产为消费创造出产品,创造出消费的对象,使消费成为可能。不生产出产品,就没有可消费的东西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生产对消费是起决定作用的,消费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消费媒介着生产,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就是人的身体的再生产过程,消费不断地把人再生产出来,这就为生产创造了主体,创造了消费产品的人。因为任何生产都是为了人的消费,没有人去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没有灵魂、没有完成、没有意义。马克思说:“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

46、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因此,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同样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此,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根据群众的消费需要来决定,不能主观臆想。其三,生产生产着消费,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马克思说:“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产品同空气、水。土地、森林等自然对象不一样,自然对象没有人消费它,它也仍然是自然对象。产品则不同,产品供人消费,目的为人消费,它只有在消费中才证明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无人消费,不被消费就不能证明它是产品。因此,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消费是生产的内在动机、动

47、力和目的,消费不仅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而且不断为生产提出新的需要,例如粮食吃掉了,又提出对粮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促使粮食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成为生产粮食的内在的动机和动力,成为粮食生产的目的。同时人们还会不断提出新的消费需要,促使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消费不但使生产最后完成,又使生产重新开始和向纵深发展。没有需要,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停止了,没有了动力。而消费则是把需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生产从三方面生产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材料、对象,消费如果没有对象,没有可消费的东西,就不成其为消费,因此是生产创造出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性质和方式,使消费得以完成。人们怎样进行消费,消费的性质和方式,

48、这不是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处于原始状态下的消费和近代高度现代化条件下的消费,不仅消费方式不同,而且消费的对象也是不同的。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他是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来解除的饥饿。”因此,生广决定消费的性质和方式,生产创造着消费者。生产为消费提供产品,又为产品提供新的需要。马克思说:“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例如人们为什么不断产生对粮食的需要,这是对粮食的知觉造成的,因为吃了粮食可以充饥,恢复体力。因此生产既为消费提供产品,又刺激人们对产品产生新的需要。不仅如此,生产

49、还为消费生产出消费者来,例如艺术产品、电影,会创造出懂得电影艺术并善于欣赏电影艺术的观众来,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日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马克思最后简要地概括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生产创造着消费,消货创造着生产。每一方当自己实现的时候就创造着对方。书中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像的对象。”意思是说生产为消费提供产品,这是外在的看得见的东西。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和目的是内在的想像的,例如为了满足人们对电视机的需要而生产,这个动机是肉眼看不见的是观念上的。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

50、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的。消费不仅使生产最后完成,又是使生产重新开始的动力,生产生产出消费,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能力和动力,生产过程也就是创造消贽的过程。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批判社会主义美文学家格律恩的错误 格律恩认为:在理论上和外部现实中,生产和消费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开,但是按其本质来说,他们是没有区别的,一部分人生产等于另一部分人消费,生产和消费是统一的,没有任何矛盾,他认为对咖啡和糖的消费,在殖民地就是生产。马克思尖锐指出:“对于黑奴来说这种享用不是享受鞭子的滋味吗;在殖民地这种享用不是生产毒打吗

51、;我们看到,这种浮夸的表现方法只能导致为现有条件作辩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l0611页。) 批判平庸经济学家萨伊的错误 萨伊认为就一个民族来说生产就是消费,就一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存在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批判了萨伊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连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施托尔希都指出过萨伊的错误,因为一个民族不能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全部消费掉,必须有一部分用来购置生产资料、固定资本进行再生产。如果全部消费掉,不但扩大再生产不能进行,就是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持,整个社会就会灭亡,足见萨伊关于生产就是消费的理论的荒谬性。任何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

52、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萨伊抽掉生产的社会性,抽掉社会生产关系,把社会当作孤立的个人来观察,必须会歪曲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得出生产和消费绝对统一的谬论,因,为对于一个孤立的个人来说,他的生产自然就是他的消费,如果把生产和消费放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来考察,悄况就是另一样的。马克思指出: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也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消费把劳动力再生产出来。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什么否认生产的决定作用,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其目的就是否认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否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b)生产和分配 本节中心是说明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批判资产阶级庸俗

53、经济学家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讲了以下两个问题: 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构,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公式。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是:资本利润和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他把资本、土地、劳动看作是生产三要素,把利润、地租、工资看作是生产三要素带来的三种收入。他把利润和利息当作对资本服务的报酬,地租是对土地占有者事业心和努力的报酬,工资是劳动服务的报酬。马克思把这个“理论”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公式”。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是完全错误的,池川一般的生产偷换了资本主义生产,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用一般的劳动偷换了雇佣劳动,用一般的生产资料偷换了资本,用一般的土地偷换了资本主义大农业和大地产。萨伊用一切社会生产都具

54、有的简单要素当作资本主义生产三要素,从而证明资本主义不但是从古就有也是万世永存的。三位一体公式还完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既然利润和地租是资本和土地生出的,剥削看不见了。工资是劳动带来的,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看不见了。 马克思对萨伊的错误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其一,“利息和利润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又是资本的再生产方式。因为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扩大再生产,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必须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和利润是它的转化形式)转化成资本。从而使一部分利息和利润作为追加资本出现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因此利息和利润不仅仅是分配方式,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转化到再生产中去,同时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

55、方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也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的。其二,关于工资。是以雇佣劳动为前提的,也以劳动力作为商品为前提的。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不是雇佣劳动,分配不会采取工资形式。把工资和一般劳动联系起来有州方面的错误:一是割裂了工资与雇佣劳动的本质联系,抹煞工资这一范畴的历史性。二是掩盖了工资的本质,似乎工人得到了他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事实上,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的价格,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剥削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源泉。萨伊的劳动一一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其三,关于地租。作为分

56、配形式的地租是以资本主义火农业为前提的,因而是大地产,不是普通的土地,就象工资的前提是雇佣劳动而不是普通劳动一样。萨伊把地租同一般的土地联系起来,而不是同土地所有制联系起来,就抹煞了资本主义土地占有关系,割裂了资本主义土地占有制同分配之问的本质联系。马克思批判了萨伊的错误,深刻揭示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马克思说:“所以,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马克思还驳斥了庸俗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的责备。说李嘉图眼中只有生产没有分

57、配,其实李嘉图并没有忽视分配反而把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因为李嘉图并没有把生产和分配割裂开”来,而是认为分配是反映生产的,分配形式是生产要素最确切的表现,因此研究生产必须考察分配。 批判分配先于生产的错误。马克思在批判了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公式以后,进一步批判了分配决定论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分配先于生产的种种论调。 马觅思认为分配先于生产是错误的:(一)分配作为产品分配以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而这种分配是包含在生产过程甲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的。产品的分配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并被它所决定。在考察生产时如果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撇开,生产也就不存在了。反之,有了生产条

58、件的分配,确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产品的分配问题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二)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马克思说:“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了”这是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人们主观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条件的分配,最初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例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偶然发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从偶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_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于资本主义历史时期是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封建主义的历史时期,它又是封建社会末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59、。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其分配方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 以上两点说明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先于分配,而不是相反。 驳斥几种分配先于生产的论调。第一,驳征服民族对被征服民族来说表现为分配先于生产。 马克思指出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一是“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例如英国征服爱尔兰和印度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强加于它们,使那里的小农破产,成为英国的劳动力来源和原料来源,销售市场。二:是“征服民族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例如土耳其人在公元14一15世纪征服拜占庭等国时,那里是封建社会,土耳其让那里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维持下去。罗马人在公元前42世纪征服意

60、大利等国时,那里是奴隶社会,罗马人在那里维持了原有的奴隶制。兰是征服民族和被征服民族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I三产方式。”例如日尔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时,日尔曼人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西罗马帝国处于奴隶社会的末期,以后建立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三种情况下,都说明征服者当时所建立的生产方式同历史发展的进程相一致,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二,驳劫夺是分配先于生产。资产阶级学者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在某个时期人们只靠劫掠生活,似乎掠夺可以离开生产,这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指出两点:“要能够劫掠,就要有可以劫掠的东西,因此就要生产”;劫掠方式本身义决定于生产方式。例如,

61、“劫掠一个从事证卷投机的民族就不能同劫掠一个游牧民族一样。”因此,掠夺的方式是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 其三,驳奴隶被剥夺是分配先于生产。马克思指出:奴隶被剥夺了生产工具,但是剥夺者必须建立一种适于使用奴隶的生产方式,它的生产必须安排得容许奴隶劳动。因此奴隶被剥夺也得不出分配先于生产的结论。例如在开发美洲的过程中,殖民主义者推行野蛮的奴隶制度,不仅许多贫苦自人卖身为奴。黑人奴隶制发展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初,美国有黑奴六万人,775年达五十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为了建立适于使用奴隶的生产方式,在美国南部(即南美洲)建立了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种烟叶、蓝靛、水稻等,种植园全部生产过程都使用奴隶劳动。

62、 驳法律规定财产的所属关系是分配先于生产。马克思指出:法律是上层建筑,它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当法律规定适应于经济基础的需要时,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积极作用。当法律不适应经济基础时,法律本身就失去意义了。马克思以英、法两国土地有权为例,指明英国法律规定过大土地所有权,这种规定产生于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毛纺业的需要,因为要发展毛纺织业必须养羊,要养羊必须有大牧场,于是需要有大上地所有权。这种法律规定是“适合于社会生产”因此是有经济意义的。 在法国情况就不同了。虽然法律规定了封建主义大土地所有权,但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

63、民。这种小农能不能用法律永远把它固定下来呢?仍然不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产生两极分化,尽管有巩固小农的法律,小农还是被资本主义大农业所代替。因此法律规定财产的所属关系是不能得出分配先于生产的结论的。 (c)最后、交换和流通 本节中心是说明生产决定交换。讲了以下两个问题: 指明交换是生产的要素,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明确指出流通足交换的一个要素,流通同交换并不是等同的。因为交换有各种各样的交换,有劳动的交换,有产品的交换,有生产领域的交换,有流通领域的交换,因此流通对于这种广义的交换来说只是它的一个要素。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何种地位:(一)交换是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媒介。

64、(二)交换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并包含在生产之中。 考察生产领域中的交换和流通领域中的交换。 马克思分析了四种交换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的交换。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完成一件共同的产品,不同工种之间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分工和协作,这些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从本质上组成生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的交换。也就是为了制造直接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产品交换。即工厂内各车间之间所进行的产品零部件的交换,例如纺织厂里的清花车间要给纺纱车间供应棉花,纺纱车间要给织布车间供应棉纱,织布车间要向印染车间供应棉布等等,这种交换本身也是生产行为。企业家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包含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制成,保管、包装、运输的全过程,马克思认为:“从它的组织方面看,既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行为。”因为购买原材料是生产的前提,包、保管、运输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巾的继续,这也是生产行为。产品为达到消费者手中而进行的交换。马克思指出:只有这种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