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4489899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4.4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东莞市石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东莞市石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东莞市石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资源描述:

《东莞市石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石碣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1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门市重点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9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和环境2(一)发展现状2(二)存在的问题8(三)发展环境11二、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思路16(一)指导思想16(二)基本原则16(三)功能定位18(四)发展目标19(五)发展策略21(六)主要抓手23三、园区发展重点25(一)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25(二)提升发展五大传统支柱产业39(三)提速发展“X”个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47四、园区功能布局66(一)布局原则66(二)总体布局67(三)园区布局75五、推进园区统筹92(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动资源统筹92(二)创新激励机制,着力推进共建共享99(三)创新产业

2、合作模式,着力推动联动发展102六、推进对外开放105(一)深化与欧洲合作105(二)加强与北美合作109(三)强化以侨引资引智110(四)促进与港澳台深度融合111七、推进区域合作112(一)全面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112(二)加快珠中江阳经济圈产业协作112(三)全面对接广东自贸试验区113(四)积极承接广佛产业转移114(五)推动园区对接深圳114八、推进“小微双创”116(一)培育创新型企业116(二)加强创新载体建设116(三)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18(四)加快构建众创空间118(五)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121九、推进人产城融合124(一)加快海内外人才集聚124(二)大力建设产业

3、新城126(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30十、保障措施133(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园区建设133(二)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134(三)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完善金融扶持政策135(四)创新土地开发模式,提升土地使用效率136(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机制体制创新137(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推进服务能力建设138iii前 言“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围绕打造“三门”、建设“三心”总目标打造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开放之门”,粤西进入珠三角的“方便之门”,珠三角通向粤西、广西乃至大西南的“辐射之门”,建设珠江西岸新的经济中心

4、、创新中心和城市中心。,坚持产业园区发展“全市一盘棋”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指标使用和项目布局,以充分吸收、整合、集聚区域内外优势资源和要素,形成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为重大项目、优质项目提供空间载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本规划涉及范围为我市“1+6”重点产业园区,具体指江门国家高新区、江门滨江新城、新会银洲湖、鹤山工业城、台山工业新城、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恩平工业园。目前我市已经形成“1+6”重点产业园区与各县(区)自行设立的工业集中区(点)、产业配套区相互协作的发展格局。其中,“1+6”重点产业园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产业集聚的主平

5、台、项目落地的主载体。本规划依据中国制造2025、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江门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纲要(2014-2020年)等进行编制,是“十三五”时期我市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我市紧紧围绕打造“珠西战略”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的目标定位,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发展资源,打造发展平台。“1+6”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科技创新

6、平台加快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全面提升,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体,为“十三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园区工业经济实力雄厚,引领全市工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园区经济发展增速明显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带动全市工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主动力。2015年,我市“1+6”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3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51.32%;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19.4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39.7%。江门国家高新区、新会银洲湖、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恩平工业园四大园区投资占各地投资总额的比例均超过30%,新会银洲湖和江门

7、国家高新区占比更是高达85.6%和100%,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和投资发展的强劲引擎。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江门国家高新区是江门市新兴制造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省(江门)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基地、省中小机电产业基地,已形成电子信息、机电、精细化工、绿色光源等优势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2015年,江门国家高新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江门滨江新城成功引进海信、康师傅、东望洋、金莱特等39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160多亿元,已形成高端精密电子和健康食

8、品等优势产业集群,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新会银洲湖拥有8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产业基地,集聚了中国中车、中集集团、中国交建、富华重工等龙头企业,已形成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纸及纸制品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以及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国内首个按照全产业链规划建设的广东江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台山工业新城累计引进富华、海亮、鸿特、龙电等69个大项目,总投资260亿元,已成为台山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累计引进普利司通、联新高性能纤维、海鸿电气、科仕特机械、高美空调、百汇模具等132个优

9、质项目,投资总额264亿元,珠西先进机电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已具雏形。创新“园中园”模式,规划建设顺德工业园,引资超过72亿元。恩平工业园创新产业链招商模式,整体引进佛山市42个机械装备制造组团项目,总投资49.1亿元,初步形成以麦克风电声产业和先进机械装备制造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鹤山工业城集聚了富华、牛力、世运、得润等1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5.96亿元,重点打造专用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园,获批省产业集聚区。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成为广东和澳门共建的国家重大合作平台,并努力提升为国家级粤澳、江澳经济合作区。银洲湖大广海湾先导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发展迅猛。广海

10、湾工业园区已引进安托山项目,并正在跟进华电江门LNG项目。3、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江门国家高新区成功创建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城市核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和和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五个国家级平台,珠西创城被列入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核心基地,江门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列入国家级孵化器培育范围,园区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8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3家,成立博士后科研基地、创新实践基地5家。江门滨江新城依托“珠西智谷”和“珠西数谷”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核心基地,打造国家级科技企

11、业孵化器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珠西智谷”已建成火炬高新技术创业大厦、智荟城、蓬江创新创意园、群华科技园等4个主体建筑,总建筑面积12.69万平方米,已进驻小微企业550家。“珠西数谷”已建成联通大厦、财税数字中心、创客工厂、创业中心、创业公寓等载体,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新会银洲湖加快建设金佣网远程交易、中科创新广场、中集模块化建筑研究院等创业创新载体,依托冈州创客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核心基地,激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台山工业新城加快推进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重点基地、台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和园区科技服务平台;台山工业新城小微企业创

12、业创新基地目前已投资5300万元,建成5000平方米小微企业的创新楼及24000平方米配套生活楼、活动中心等载体。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依托国汇工业园、翠山湖物流园、金山创客空间、开平跨境电子商务快件分拣清关中心等四大功能区,大力推进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重点基地建设。国汇工业园目前投资总额约5亿元,已引进16家小微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恩平工业园加快建设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重点基地、麦克风电声器材众创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中心、先进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加工基地(中心)、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锦兴科技创业园等项目,提升麦克风产品科技研发和小微企业孵化能力。江门(恩平工业园)小微企业创

13、业创新基地已建成广东省电声器材检测站,已入驻200多家麦克风小微企业和42家机械装备制造小微企业。鹤山工业城依托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核心区),大力推进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核心基地建设。目前该片区已投入5.6亿元,建成中欧产业合作区总部办公区,主体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城融合发展提速。江门国家高新区成功发行城投债17.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江门高新港全面动工,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公共交通不断优化,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环保治理力度加大,节能降耗稳步推进。江门滨江新城加快推进启动区开发建设,路网基本畅通,人工水系、体育中心、学校、医院、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

14、地标式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高档商务酒店公寓等一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新会银洲湖加快完善“5+6”工业园区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并推动土地、岸线、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集聚,周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成,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台山工业新城交通路网高效快捷,污水处理、景观生态、科研设施、公共交通、生活配套逐步完善,产城融合初见成效。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投入基建投资24亿元,完成多条交通主干道工程,已建成公共服务中心、派出所、客运站、物流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压缩处理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员工村、商业中心、商业广场、体育公园等重点基建设施。恩平工业园已建成通车的

15、主干道路23公里,并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园区污水处理厂和省级质量监督电声产品检验站建成投入运营;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两大功能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路网、电网、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管网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园区生活服务行政区、钢材贸易市场、物流仓储中心、教育、医院、公共交通、大型商贸综合体等生活及生产配套逐步完善。鹤山工业城加快构建“南连北接、东通西达、外联内畅”的交通路网,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厂、鸿江变电站、普洛斯物流园、综合服务大楼、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生产配套设施和学校、生态公园、高档住宅、城市综合体、体育运动公园等生活配套设施。5、园区统筹加快推进,政府服务与行政效能持续提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台

16、建设工作,明确提出以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三大产业发展平台为主要抓手,全力推动全市产业园区统筹发展。实施“1+5”珠西行动计划,出台江门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纲要(20142020)、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江门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方案等顶层设计规划和方案,实施园区“七个一”专项行动,推动东部三区一市融合提质和西部台开恩的协同共进,推动产业园区从现有以行政区域布局为主,逐步向以行业、专业布局为主转变,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园区统筹的路径和方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江门国家高新区“大部制”改革全

17、面完成,有效承接了市赋予高新区的第一批市级管理权限并实现江海区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出台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统一公布和全面实施“1+3”清单9685项,率先设立便企服务平台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率先推行法人类行政审批“一窗通办”改革,园区政府服务不断优化。江门滨江新城与棠下镇、台山工业新城与水步镇、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与月山镇、鹤山工业城与共和镇均实现合署办公,推动园镇统筹开发、融合发展,通过委托、下放方式赋予园区市、区(县)级管理权限,高效服务园区企业,进一步优化园区综合发展环境。江门滨江新城成立全市首个惠及工业园区的“邑门式”服务中心,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公共服务模式。新会银洲湖成立银洲湖建设工作领导

18、小组(江门市)和银洲湖管委会(新会区),实现会城街道与圭峰区合署办公、崖门镇与银湖湾合并,出台新会银洲湖工业园区统一管理工作方案,将银洲湖“5+6”工业园区和江门综合交通枢纽片区移交新会经济开发区统一开发、招商、建设和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5+6”工业园区主平台。恩平工业园服务整合优化园区招商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和“一个窗口”办事,建立客服信息平台和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市行政服务中心联合推行“并联审批”制度,以“互联网+服务”的新型网络服务模式提升工作效率。(二)存在的问题对标国内先进园区,我市产业园区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园区规划不够兼容、多规未能

19、融合,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园区各有规划,相互之间衔接度低。大部分园区存在一园多业、布局较凌乱、主业不突出等现象,产业集群化、特色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园区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衔接度不强,公共资源综合配套水平不高。园区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入或采取银行贷款、BT、BOT等方式融资,园区开发运营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影响了园区载体吸引优质项目的能力,致使园区项目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偏低。2、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业链有待延伸。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存在“只见星星、没有月亮”的现象。江门国家高新区工业园有200多家企业,但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世界500强工业企

20、业仅6家,且以外资生产制造类企业为主 2014年园区产值前十位的企业大部分为外资工业企业,在本地的根治性和自主性较差。园区产业链有待延伸,部分龙头企业还在投产初期,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有限。相当部分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体系。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配套能力差,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培育和打造特色化、专业化产业集群任重道远。3、科技创新资源和载体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园内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较少,科研院所、国家级创新资源等高端创新要素匮乏,科技创新资源支撑产业发展能力薄弱。园

21、区孵化器建设仍处起步阶段,规模小、层次低,创新平台在孵化企业、成果产业化方面能力和动力都显不足。从研发活动看,外资龙头企业多从事“外源技术的本地化”的研发活动,而本地的中小企业尚无力开展大规模、高水平的自主研发,企业研发动力和实力不足,多数企业仍处于“微笑曲线”低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低,大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依赖国外供给。企业和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企业科研能力弱,与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仅停留在人才培训等初级阶段,缺乏发展后劲。4、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不健全,园区统筹有待优化。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壮大,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凸显,制约了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交通、酒店、商

22、务、文体、教育、卫生、购物、污水处理厂等设施缺乏。产城融合滞后,既难以对园区已有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有力的支撑,也影响和阻碍了高端人才等要素的引进。行业协会、信息网络、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金融业整体效率不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难以满足企业多方位的服务需求,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仍需改善。园区统筹有待优化,对全市各园区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建设缺乏统筹管理能力与考核监督职能,面向各园区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入推进。(三)发展环境1、发展机遇在国际环境方面,基于出口导向的第一波全球化发展已不可持续,基于内需导向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国

23、际贸易加工不断深化,企业继续寻求低成本的加工基地。发达和新兴地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再工业化,在周边地区寻找替代加工区。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为我市产业园区融入到产业全球化的浪潮,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强化对国际创新要素的吸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新机遇。在国内环境方面,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改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为确保经济增长幅度处于7%左右的空间,扭转下滑趋势,国务院出台多项措施支持经济增长,如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开工,水利工程、

24、轨道交通、城市防洪排涝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外输出高铁以及承接海外港口、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核电、高等级公路、能源开发等重大项目。这必将刺激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为我市产业园区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在区域环境方面,在培育广东发展新增长点的布局中,省委、省政府把“珠西战略”的主战场放在江门,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珠三角进一步西进的重要通道,随着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深(中)江通道、江门大道及广海湾深水海港等建设,我市的优势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十三五”期间,随着珠三角内层圈土地、环境保护、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转移进程加快,转型升级需求非常迫切,其中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

25、轻工纺织、建材、医药、钢铁及有色金属等产业正加速向周边地区转移,并以珠江口为中心逐渐由内向外扩散发展,但珠三角西岸从高栏港到崖门水道地区,发展空间所剩无几,而位于珠三角外圈层的大广海湾地区拥有充裕的未开发土地资源,且有较好的临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基础,有条件通过打造一批专业性强、服务能力大的产业合作平台,为来自珠三角内圈层的外迁产业进行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此外,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江门与港澳之间的通车时间将缩短到1.5小时以内,可依托其交通区位以及港澳侨胞众多等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合作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2、发展优势在区位优势方面,我市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枢纽和重要节点,也是“海上丝绸之

26、路”重要节点,是我省实施“珠西战略”的主战场、推进“珠中江+阳江”新型都市圈建设的重心。特别是大广海湾经济区,作为珠三角辐射粤西及大西南地区的枢纽型节点,在珠三角制造业辐射西进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桥头堡作用。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门段、深中通道、中开高速、广佛江珠城际轨道等全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规划建设,我市在粤港澳经济圈中的区位优势更为凸显,资源要素流动效率显著提升,这对我区承接港澳台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效益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在土地资源优势方面,我市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9505平方公里,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二,约占整

27、个珠三角地区面积的1/4;未利用土地达15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69%,土地开发强度为11%,仅为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地区的1/3或1/4,从全省拥有可连片开发100平方公里的土地看,独此一家。图1 江门与周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对比在交通优势方面,我市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与粤西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目前我市已形成了非常完善便捷的,集高速公路、高铁、轻轨、港口码头等于一体的交通网络,100公里范围内拥有5个国际机场,1个小时可到广州、澳门,通过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未来1.5个小时便可到香港、深圳。同时,周边还有香港、深圳、广州3个位列全球前十位的集装箱港口,从江门坐船可在两

28、个小时内到达。我市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及泛珠三角的连接点,西面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腹地,可通过江肇高速、佛开高速及江门大道接入佛山一环南延线,快速连通广佛肇地区;可经过深茂铁路及中开高速接入深中通道直达深圳等地,便捷联系珠三角东岸各城镇中心;可通过江珠高速及高栏港高速融入珠中江经济圈。3、面临的挑战第一,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集约用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政策对我市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主要污染物单位GDP排放强度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集约用地、节能减排等任务艰巨,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资源供给产生较大影响,

29、我市新增工业用地面积有限,环境容量压力较大,必须对现有土地资源挖潜调整以及节能减排腾出容量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第二,企业综合成本上升。受近年珠三角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利润空间缩小。支撑产业发展的燃气、“三废”处理等公共供给设施不足,企业资源获取成本高;研发推广、产品设计、检测检验、信息服务、营销服务等产业链前后端体系不健全,通过集中生产性服务降低成本的渠道不畅,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未充分发挥。第三,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珠江西岸六市制造业结构本身同构现象明显,差异化程度较低,行业同质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前期超高速增长的部分制造行业可能出现产

30、能过剩情况。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加上我市本身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招商引资、寻求合作方面的竞争面临着周边地区的有力竞争。二、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精神和省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我国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珠西战略”机遇,围绕打造“三门”建设“三心”总目标,聚焦“珠西战略”八大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以推动园区提质增效为中心,按照“突围提速、后发赶超”的要求,以统筹园区功能定位、产业选择、项目布局和资源配置为抓手,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授权充分、系统完备、

31、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格局。以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为牵引,搭建大平台、完善大配置、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集聚全产业链,构筑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的园区产业新体系,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项目决策领域的主体地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发挥对园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凝练、配套开发建设的引导作用,搭建良好的支撑平台,营造有力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环境。对重点载体、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

32、斜,扶持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促进存量土地资源流转,提升土地产出效率。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产业政策辅导与解读、行业发展信息共享平台、咨询评估、技能培训、市场营销、人才教育等方面功能。统筹创新,开放合作。创新推进园区提质增效,适应江门产业发展阶段特点和“1+6”园区功能定位,根据不同产业门类和不同价值链环节对配套条件的要求,统筹产业发展方向、园区公共服务配套和项目布局,既要促进产业的相对集聚,又要兼顾产业链分工衔接,形成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格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推进现有园区从以行政区域布局为主,逐步向以行业、专业、产业布局为主

33、转变;破除行政和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投资环境,为推进园区产业布局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落实“珠西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产城融合,共享发展。落实“东提西进、同城共融”发展战略,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开发城市空间,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支撑园区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完善产业园区与周边社区、城市新区互动发展方案,启动建设产业园区与周边社区、城市新区间的快速通道,引导新区、周边社区与产业园区有序开发,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园区内部和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完善商业休闲等服务设施,提高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水

34、平;完善文化功能,坚持多元文化包容和园区特色凸显相协调,进一步提升园区软实力。底线思维,着眼长远。以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看待发展速度、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守住平稳增长、安全生产和青山绿水三条底线,追求绿色与崛起并重,生态与发展共赢。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借助产业融合跨界发展带动产业特色化、生态化,推动园区布局集群化、增长精明化。(三)功能定位根据建设全省一流产业园区的目标要求,发挥自身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将我市“1+6”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现代产业新城

35、。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引领区。全力抓好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设的机遇,不断推进园区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创业金融、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和试验,为进一步增强和激发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在全省范围内,成为落实“珠西战略”和经济新增长极的排头兵。以产城融合为指引,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打造高端产业载体,集聚优质企业和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关键缺失环节,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或是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进行建链、补链、强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全产业链,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在全市范围内,成为江门建

36、设“三心”的主攻手。以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坚持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方向,不断增加产业的科技和创意含量,打造一批规模较大、内生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化升级、辐射扩散和“双创企业”发展的主平台,支撑引领江门建设珠江西岸新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和城市中心。(四)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将“1+6”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城市功能延伸和有效拓展高端产业增长的空间载体,带动形成整体性、审美性、公共性和独特性的城市空间特色。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园区的实际条件和功能定位,统筹项目布局,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能够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大项目落户。经济后发优

37、势被充分挖掘,企业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技术实力和发展效益显著提升。1、总量目标到2020年,“1+6”园区在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65%左右,工业总产值突破48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2、结构目标制造业的结构和层次明显优化,优势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明显提高;服务业在园区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取得较大发展;科技创新迈出新的步伐,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园区创新体系。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0%。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38、。集聚效应明显提升。打造3个以上产值超500亿元国内知名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和生产性服务产业对园区集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工业企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达120家。经营绩效显著改进。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到30万元/人,工业增加值率提升至24%,主要工业产品基本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明显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再引进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资项目至少30个以上,培育3-5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10

39、家以上全国性、细分行业单打冠军。3、园区功能目标园区城市规划建设更加协调统一,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功能和形态更加鲜明,基础设施更为完善,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园区文化内涵不断提升,要素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单位用地面积主要经济指标贡献比“十二五”末提高30%以上。4、生态文明目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等排放总量,均达到

40、省市下达总量控制目标,为改善珠西生态环境质量作出积极贡献。5、软环境优化目标园区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更加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市场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要素链,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扩展开放合作,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在行业发展研究、行业标准制定、行业准入管理以及政企对接等方面,发挥着政府职能部门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1+6”园区之间、园区与周边社区和城市新区之间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对接融合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五)发展策略1、载体、环境双提升载体提升。对工

41、业园区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产业的置换和升级,更加集约、更高效益地利用土地资源。以“1+6”园区为核心,带动周边镇村工业园区的整合,实施拆旧、拆小、拆零并园,完善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承接产业能力。鼓励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原则,引入专业的产业地产商启动开发一批“园中园”承载大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良好态势。环境提升。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将园区打造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低碳生态园区,实现产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在维持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

42、从景观、游憩、生态三大效应入手,构筑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园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2、“互联网+”、智造双牵引“互联网+”牵引。以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新业态为抓手,充分激发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推进互联网在园区经济的广泛应用。推动各级实体行政办事大厅向网上迁移,逐步建立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智造牵引。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生态体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3、“人产城”、

43、“金科产”双融合人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注重人才梯队的培育和引进,提升人文环境,建设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外来人口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价值。坚持以城带产,引领产业高端发展。通过城市功能升级,激活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坚持以产促城,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以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内涵,以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发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搭建资本平台和技术平台,聚集社会资本,帮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公共平台,推动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

44、题。探索组建创新创业种子基金、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实施拨贷联动专项计划等,引进壮大创业投资、基金、科技担保、小额贷款、科技租赁、知识产权运营等综合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政策创新和科技金融业务与产品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吸纳并带动社会资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及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解决产业、创新、资金“三链”的缺失和不足。(六)主要抓手抓人才立园。利用“留借引培”集聚人气、集聚人才。“留”就是把现有的人才留住,不要让其流失;“借”就是借用外地的人才,通过项目吸引他们到园区作阶段性的指导;“引”就是做好软硬环境,大力吸引适合园区产业发展的各类人才;“培”就是建立人才培

45、训机制,让人才除了享受待遇外,更能享受发展平台。抓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促使市场主体充分释放能量,提升园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组建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突破,并推动创新成果大规模地转化应用于产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拓展实现跨界经营,推动企业从卖产品向卖设计、卖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抓龙头带动。坚持以大项目促大转型、以大转型促大发展。坚持内外源并举,促进招商引资与本地后发优势转化、深度开发相结合,与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相结合。加强招商引资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

46、道”,确保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支持重大项目多渠道融资,帮助重大项目争取国家、省有关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性资助。抓园区品牌。抓住项目、产业链、园区配套等关键环节,发挥园区管委会、中介协会、企业多方合力共同建设和推动园区品牌建设。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园区品牌发展总体战略思路、培育的方向和重点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园区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博览会、展销会和推介会等,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关赞助和节日公益等活动,加强园区品牌的宣传工作,提高知名度。抓选商选资。强化各开发区的产业链招商,推动各园区特色和错位发展。加强选商选资,通过与特定地区特定机构的

47、合作,引进国内外产业和园区投资开发商,建设园中园、区中园,做长做深产业链。三、园区发展重点立足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根据科技、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做强装备制造业、提升支柱产业、提速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教育装备、智能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强势崛起;推进电子信息、纺织、造纸、建材、化工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大健康、绿色光源、通用航空及卫星应用、节能环保、物联网和大数据、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生活服务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1+5

48、+X”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格局和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空间布局,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以及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确立动态竞争优势。(一)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江门市产业园区重点培养和打造的战略型产业,以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围绕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中小型船舶和特种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装备、清洁能源装备、教育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以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依托,通过“特色升级、新兴切入、核芯带动”三种途径,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重点产品,不断强化产业链竞争优势,营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的优良环境,多方同时发力

49、,全力打造富有江门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将我市打造成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要引擎,国家级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世界级大型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加快建设对接国家南海开发战略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彰显“江门制造”、“江门创造”核心品牌优势。1、轨道交通(1)发展目标。到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500亿以上,实现产业规模、产业能级和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建成产业链较完整、拥有自身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稳定销售市场的世界级大型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2)发展重点和任务。依托中车广东及一批优质配套企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及

50、其关键系统零部件制造和车辆大、中修业务;着力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提升园区为中车广东甚至广东轨道装备主机企业配套的能力,加强与西门子、克诺尔、广东南奥、广润、格兰达、恒之源、中车轨道、德奥等落户企业的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整机配套项目的引进,重点引进一批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信号系统、通讯系统、转向架等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配套产品制造企业,积极发展新型铝合金型材、线缆、微电子设备、高精度电气控制设备等配套产品,提升产业集群配套协作能力,形成以城际动车组为主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链条产业集群。推进广东中车总部发展计划的制订,不断扩充中车广东产能规模及业务范围,拓展中车广东产品线,向高铁、有轨电车、中低

51、速磁悬浮、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等新兴业务发展。以中国中车在粤资源整合为契机,推动中车广东总部、中车广东研发中心落户江门,依托国内知名高校,建立江门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园。采取“引进机构、引进团队,引进人员、引进成果”以及园区企业建研发机构、研究队伍的“4引2建”工作措施,积极培育和提升轨道交通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提高园区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销售企业,拓展在设计研发、试验验证、系统集成、认证咨询、运营调控、维修保养、工程承包等产业链前后端的增值服务业务,推动服务型制造。加快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加快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型和轻量

52、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创设城际轨道交通装备国家标准,提升装备国产化、自主化能力。专栏:江门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提升计划中国中车广东基地建设计划。以中车广东公司、原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装备有限公司、佛山南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北车深圳综合服务基地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及研发机构为基础,通过管理机构重组,整合组建广东中车总部,对广东省内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运营、配置资源;协调中国中车推进广东中车总部组建机车新造事业部、机车维修事业部和市场开拓部,统筹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企业的制造、维修和市场的开拓;推动广东中车总部资本重组,争取省铁投集团和江门市在广东中车总部占有一定股份。主机企业产能提升计划。与中国中车

53、、省铁投集团加强沟通,按照省部合作建设广东中车修造基地的既定共识,明确中车广东公司为全国唯一的CRH6型城际动车组生产基地;拓展中车广东公司产品线,向高铁、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等新兴业务发展,同时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国家铁路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助中车广东公司申请相关生产资质。配套产业完善计划。着力推进包括城轨动车组、地铁、有轨电车等整机配套项目入园与建设,重点完善中车广东公司广东中车整机配套项目的引进。加强对生产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如牵引装备部件、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 机车配件、地铁配件等附加值高、技术先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中型配套企业的引进,同时根据铁路

54、线路的建设实际引进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企业等。科研培育和校企合作计划。重点支持和发展现有中车广东公司研发中心建设,全力推动中国铁科院、德国西门子、克诺尔等先进企业的研发机构落户。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专利服务、研制与检测、技术交易、投融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级珠西综合质量检测服务平台,包括国家轨道交通车体材料质检中心、广东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江门分院,提升为企业服务能力。以五邑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为基础,集聚铁科院、中铁四院、西门子、克诺尔等先进企业以及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建立广东省轨道交通科学研究院(广东轨道交通学院)。积极推进校企

55、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五邑大学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培养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与亿元以上产值规模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校企共建实验室等。积极推进校企协同培养,通过综合实验班等方式,分层次、分领域培养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形成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多样化格局。园区拓展和企业协调发展计划。加强园区规划建设,重点倾斜解决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加快轨道交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建设,加快推进二期配套项目建设,预留不少于10平方公里未来发展用地。同时积极推进“1+6”园区共融共创的实施,强化区域联动,努力实现土地互补。通过牵线搭桥,加强本地企业的沟通联

56、系,引导江门现有的铝合金、电子等相关企业参与轨道交通产业生产,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壮大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2、重卡和商用车(1)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超500亿元。(2)发展重点和任务。以富华重工、中航富华为龙头,重点发展重型商用车整车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以及高技术专用车等整车产品及核心零部件,推进半挂车车轴、悬挂系统、重型卡车转向桥、工程机械驱动桥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大力发展专用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推动专业制造重型卡车、载货车、工程车、大型冷藏车、轻中型军用及警用特种车辆、城市环卫车辆及其相关核心部件的

57、发展,重点引进驱动桥总成、制动器总成、半挂车车轴总成、重型卡车转向桥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引进美国佩卡重型卡车整车项目、荷兰VDL客车整车项目和中航工业专用车项目等向整车研发设计与制造产业链高端延伸;依托通过富华集团带动重型商用车产业链上下游、重型工程机械和矿山港口作业机械等特种装备项目建设,向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延伸。以新能源商用车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国内外新能源动力重卡、客车等特种用途电动汽车。引进和培育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燃料汽车(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项目,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源关键材料,培育新能源汽车动力电

58、池产业链。以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为核心,努力延伸摩托车产业链,提升发展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积极向大排量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等新领域拓展。进一步提高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能力,引导传统汽配、摩配企业向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车、电动摩托车等新兴产品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型。依托富华重工、德尔福派克线束、得润汽车、现代摩比斯机电、鸿特精密机械等一批重点零配件企业,积极引进发动机零部件、传动系零部件、制动系零部件、汽车电器、转向系零部件、行驶系零部件、车身附件等零配件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起点谋划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利用各片区重卡和商用车企业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

59、各企业在产品的上游、下游关联度、产品实验室的互补性、产品的相互配套性、物流成本共担性等方面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促进全市重卡和商用车产业整车与核心零部件联动发展。加大招商力度,以富华集团、中集车辆、建成机械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实施“以商引商”、“敲门招商”,重点引进佩卡集团、VDL集团、中国重汽、陕西汽车、中国一汽、斯堪尼亚、东风汽车、吉利汽车、航天国际、克诺尔、北方导航、龙驱汽车、恒耀工业等国内外主流商用车整车及零配件企业,争取实现重大整车项目招商突破。依托富华集团、中集等重型商用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龙头企业整车制造关键技术,建设广东省国际重型商用车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搭建各类重卡和商用

60、车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平台、培训平台、监测平台和认证服务平台等,提升平台企业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积极探索重卡和商用车服务业发展模式,引进和培育汽车金融、保险、物流、租赁、维修、零售和售后、装潢和改装、二手车交易等新型服务业,促进汽车产业与科技、信息、金融等融合发展,拉伸汽车产业链条,逐步建立现代汽车服务产业体系。鼓励和扶持本土服务企业培育地方品牌,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汽车服务企业合资合作。专栏:江门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集群总体布局按照“一核引领、多极联动”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以江门台山为核心,延伸到新会、开平、鹤山和蓬江的“广东重型商用车产业基地”。台山核心区。依托核心零部件龙头企

61、业富华集团,大力引进美国佩卡、荷兰VDL、中航工业及中集集团等重卡和商用车产业整车项目,引领全市重卡和商用车产业整车与核心零部件集聚发展。新会片区。依托中集车辆、富华铸锻、冢田理研等重点企业及电镀工业园,重点发展专用车整车及零配件,促进工程桥、底盘件、汽车导航、汽车音响等零配件集聚发展。开平片区。依托广东建成机械专用车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汽车养护用品、维修检测设备等重卡和商用车产业配件体系,形成专用车在整车及配件产业集群。鹤山片区。依托富华机械、牛力机械、澳大利亚GTS矿山专用车、斯帝博移动吊臂车等专用车生产项目,大力发展专用车整车及万向节、 电路板等核心零部件。蓬江片区。依托大长江为龙头,做

62、大做强江门摩托车产业,探索向商用车整车或重点零部件产业方向发展,引领全市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3、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1)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成为广东重要的中小型船舶、特种船舶修造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2)发展重点和任务。依托南洋船舶、航通船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灵便型散货船、油船及中小型集装箱船等特种工程船和功能化中小型船舶,打造以分段制造为主的船舶配套产业链,形成若干家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段建造企业,与珠三角周边造船基地形成错位竞争。整合古井、沙堆一带的船舶拆解和修造园区,以大广海湾经济区的渔船和货船更新改造为起点,逐步向特种船舶和高科

63、技船舶的修理、改装和配套产品生产过渡。结合江门LNG接收站项目建设,发展LNG船舶制造和配套船用LNG加注设施。加大对海洋工程辅助船设计建造、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修船和游艇领域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其发展高端产品和技术,带动我市船舶产业整体水平提升。积极引进船用柴油发动机、马达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引进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半潜式钻井平台相关的钻井船、海上供应船、海上钢结构以及相关专用设备以及操锚作业拖船、平台支持船等辅助装备,提升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在大广海湾差异化发展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鼓励跨行业的实验室和工程技术

64、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绿色、环保等品牌船型的研发制造。支持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提升企业规模竞争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总装化和信息化造船水平。加快发展物流、电子商务、市场和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相关的辅助船舶、相关设备、应急补给、专用船舶及游艇等项目,拓展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链条。专栏:天津加快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天津瞄准国内先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装备、海上油气储卸装备、填海围岛和航道疏浚工程装备、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工程装备、临港机械、海洋环保设备、海水利用工程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程装备、海洋仪器设备、海洋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等十大海洋工程装备。目前,天津的海上钻井平台逐步形成比较优势,具备了300米水深以内的模块和平台建造能力;形成了200万吨造修船能力,开发了物探船、工程勘察船、15万吨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等海洋工程装备;抗高压、耐腐蚀石油套管和海底柔性复合深水域软管技术等海洋装备技术取得突破,产品已经应用于海上钻井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