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行业分析及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上传人:门**** 文档编号:61269757 上传时间:2022-03-1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0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IM行业分析及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创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IM行业分析及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创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IM行业分析及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创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IM行业分析及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创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M行业分析及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创新研究(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MBA学位论文 IM行业分析及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创新研究IM行业分析及其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创新研究目 录1 绪论1.1 IM的定义及其技术原理1.2 IM在过去10年的发展历史概述1.3 IM产品与服务的分类1.4 目前主要的IM产品及其市场份额 1.5 IM业务模式中的主要问题2 IM行业中的技术标准2.1 技术标准对IM行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2.2 运营商对技术标准化的争夺2.3 开放源码运动对IM行业技术标准的冲击3 IM主要运行商的业务模式3.1 与门户网站结合的业务模式3.1.1 门户网站的业务模式概述3.1.2 作为ISP的AOL及其门户网站概况3.1.3 AOL的AIM与

2、其门户网站的结合3.1.4 Yahoo门户站点概况3.1.5 Yahoo Messenger与Yahoo门户网站的结合3.1.6 MSN门户网站概况3.1.7 MSN Messenger与MSN门户网站的结合3.2 与移动通讯运营商结合的业务模式3.2.1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QQ的兴起3.2.2 手机短信业务与QQ的赢利3.3 颠覆传统电信基础业务的Skype模式3.3.1 Skype中的语音通讯服务3.3.2 Skype的技术特点3.3.3 Skype在各国遭遇的电信法规管制3.4 Google Talk对IM业务模式的新探索3.4.1 Google在Internet产业的巨大影响3.4.2

3、 Google Talk的技术特点和业务模式探讨4 IM行业的业务模式创新范式4.1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4.2 不同行业的技术嫁接创新4.3 技术和业务战略联盟创新4.4 传统电信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4.5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下的创新4.6 保证用户隐私和安全的创新5 总结5.1 IM商业化进程中形成的业务价值网络5.2 下一步的技术预测前言即时通讯软件(以下简称IM)是互联网诞生以来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与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并列为互联网三大通讯应用。1996年4月以色列的4个年轻人发明了最早的IM软件ICQ,1998年被AOL收购,从那时起到今天,IM的发展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有MSN、Yahoo

4、 Messenger、AIM、QQ、Skype等众多产品,注册用户超过10亿,仅中国的QQ注册用户就达1.6亿。IM领域中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尤其与门户网站、移动电话运营商的短消息服务、VoIP语音业务等应用结合后导致了IM领域的迅速商业化,QQ的运营商深圳腾讯公司已经是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之一,MSN、AIM在国外的业务运营模式已也逐渐成熟,IM已经成为互联网环境中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技术应用,IM运营商与传统服务产业的差别很大,不仅没有商品实物交易,而且不同厂商之间的业务模式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其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和互联网中的其他新业务一样,通讯协议的标准化直

5、接影响着IM产品及其服务的发展进程,运营商对技术标准的争夺使IM产品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加上开放源码运动的冲击,IM行业的通讯协议标准化进程比人们预想的要快得多。IM行业也是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商投资的热点,创业者和投资商根据过去的创业经验以及对行业在位者的弱点分析,对新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用户群体进行重新定位,直接推动了IM行业业务模式的创新进程。目前国内外对IM的实证研究不多,作为创业者的企业家本身始终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本文旨在通过对已经被证明为成功的IM运营商的研究,总结不同业务模式的实现方式特点,同时考察互联网用户数量、政府管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希望能从中发现

6、成功的IM服务运营商在业务模式创新方面的诀窍,为新进入IM行业的创业者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并有助于在位者巩固和扩大其已有的竞争优势。第一章 绪论IM行业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技术和商业问题的挑战,但毫无疑问业务模式及其创新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章首先讨论了IM的定义,并简单介绍IM的技术原理,接下来分析了目前IM行业的主要业务模式,并指出这些业务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IM行业的业务模式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11 问题研究背景1.1.1 IM的定义和技术原理IM是英文Instant Messaging的缩写,中文翻译成“即时通讯”,

7、根据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术语在线词典NetLingo的解释,其定义如下:“Instant Messaging(读成I-M)缩写为IM或IMing,它是一种使人们能在网上识别在线用户并与他们实时交换消息的技术,被很多人称为电子邮件发明以来最酷的在线通讯方式,典型的IM是这样工作的:当好友列表(buddy list)中的某人在任何时候登录上线并试图通过你的计算机联系你时,IM系统会发一个消息提醒你,然后你能与他建立一个聊天会话并键入消息文字进行交流。IM被认为比电子邮件和聊天室更具有自发性,甚至你能在进行实时文本对话的同时一起进行WEB冲浪(surf)。目前有多种竞争的IM服务,不幸的是没有标准:即你

8、想与之进行IM对话的人必须使用和你一样的IM系统。另一个不利因素是IM还没有为安全性使用目的而设计。”除NetLingo的定义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定义,但由于NetLingo在互联网专业词汇释义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基本上都以此定义作为基础,同时NetLingo是在线更新的词典,它会经常针对互联网技术的变化对词汇释义进行修改,在本文中对IM的定义就是最新的,以前的定义中并没有对标准化或者安全问题进行过相关说明。考虑到这些因素,本文将基于此定义进行研究。IM的出现和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技术上来说,IM完全基于TCP/IP网络协议族实现,而TCP/IP协议族是整个互联网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

9、,最早期的IM雏形可以追溯到芬兰人Jarkko Oikarinen于1988年发明的一种网络聊天协议IRC(Internet Relay Chat),该协议仅支持文本聊天,并且也不支持好友列表的概念,1996年第一个IM产品ICQ发明后,IM的技术和功能开始基本成型,其工作原理开始被人们所了解,但不同厂商实现IM技术原理时采用的协议却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到目前为止世界主要的IM服务运营商AOL(American Online:美国在线)仍然没有公布其主要IM产品AIM(American Instant Messenger)的专用协议。虽然如此,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个提供最基本服务的IM系统开始来描

10、述IM的技术原理,不管目前产品的新功能如何丰富,它必须遵循这些基本原理和结构。我们可以用图1-1来描述IM的基本技术原理:图1-1 IM技术原理示意图FIGURE 1-1 Diagrammatic Sketch of IM Basic Princple首先,用户A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IM服务器,服务器通过读取用户数据库来验证用户身份,如果用户名、密码都正确,就登记用户A的IP地址、IM客户端软件的版本号及使用的TCP/UDP端口号,然后返回用户A登录成功的标志,此时用户A在IM系统中的状态为在线(Online Presence)。其次,根据用户A存储在IM服务器上的好友列表(Buddy

11、List),服务器将用户A在线的相关信息发送到也同时在线的IM好友的PC机,这些信息包括在线状态、IP地址、IM客户端使用的TCP端口(Port)号等,IM好友PC机上的IM软件收到此信息后将在PC桌面上弹出一个小窗口予以提示。第三步是IM服务器把用户A存储在服务器上的好友列表及相关信息回送到他的PC机,这些信息包括也在线状态、IP地址、IM客户端使用的TCP端口(Port)号等信息,用户A的PC机上的IM客户端收到后将显示这些好友列表及其在线状态。接下来,如果用户A想与他的在线好友用户B聊天,他将直接通过服务器发送过来的用户B的IP地址、TCP端口号等信息,直接向用户B的PC机发出聊天信息,

12、用户B的IM客户端软件收到后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户B再直接回复到用户A的PC机,这样双方的即时文字消息就不通过IM服务器中转,而是通过网络进行点对点的直接通讯,这称为对等通讯方式(Peer To Peer)。在商用IM系统中,如果用户A与用户B的点对点通讯由于防火墙、网络速度等原因难以建立或者速度很慢,IM服务器还提供消息中转服务,即用户A和用户B的即时消息全部先发送到IM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转发给对方。早期的IM系统,在IM客户端和IM服务器之间通讯采用UDP协议,UDP协议是不可靠的传输协议,而在IM客户端之间的直接通讯中,采用具备可靠传输能力的TCP协议。随着用户需求和技术环境的发展,目前

13、主流的IM系统倾向于在IM客户端之间、IM客户端和IM服务器之间都采用TCP协议。 1.1.2 IM行业中的主要业务模式由于本文主要研究IM行业中各个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及其创新,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和教训,为IM行业中已经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和即将开始创业的企业家在实证研究方面提供初步解释和依据。因此,在以上对IM定义及技术原理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任务是提出本文要研究的核心问题:IM运营商的业务模式有那些?这些业务模式有什么问题?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公开的直接文献材料讨论和分析IM运营商的业务模式,更多的是互联网上工业分析人士的评论,以及行业内技术专家的个人意见。经过总结,IM运营商的主要业务模

14、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 与ISP结合,提高网络流量的业务模式。这是IM行业最早的模式,虽然网民对沟通存在巨大的需求,但是却没有适当的方法对这些网民使用IM产品进行收费。加上2000年之前互联网接入的费用主要和使用的流量相关,ISP为了让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将IM作为一种免费的应用,提高用户的在网时间和流量,从增长的流量费中来获得收入,AOL的ICQ和AIM,微软MSN网络的MSN Messenger在早期都是采用此模式来弥补企业在IM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巨大投入,深圳腾讯由于没有ISP的背景,因此主要是通过电信部门采用流量分成的办法来获取收入。(2) 与门户网站结合的业务模式。随着ISP之间的竞

15、争日益激烈,互联网接入资费逐渐下降,门户网站在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形成了以网络广告为主要收入,电子邮件、游戏、音乐、在线电台、拍卖、搜索等多种业务结合的经营模式,为了提高用户在门户网站上的在线时间,增加页面浏览量(Pageview),需要改变等待用户来访问网站的被动模式,而是在用户每天登录使用的IM软件中增加对门户网站服务的链接,或者在IE等浏览器中加入各个IM产品的专门插件(Plug-In),使用户浏览页面时也能方便地激活IM客户端进行交流。在这种业务模式下,IM运营商仍然不能直接获得收入,而是从门户网站上升的页面浏览量和客户忠诚度方面获取与广告业主的谈判筹码,增加广告收入,AOL的AIM和微

16、软的MSN Messenger在2001年之后主要向此模式转变,同时仍然保持IM用户带来的网络流量收入。(3) 与移动通讯运营商结合的业务模式。这种模式最成功的案例是深圳腾讯的QQ,主要得益于中国手机用户喜欢发送手机短信,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GSM移动通讯网络,而且其每年发送的短信数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同时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发展了一批短信服务提供商(SP:Service Provider)来共同开发这个增值业务市场,QQ由于其广大的用户群体和人们对于实时沟通的需求飞速增长,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SP,其短信收入一度占其全部收入的70%以上。(4) 提供传统电信业务的Skype模式。这种模式直接冲击

17、着提供语音通讯服务的传统电信运营商,Skype主要提供电脑到电话(PC-Phone)的语音通讯服务,当然同时也支持即时文本通讯。这种服务在欧洲受到的管制比较松,用户只要支付非常少的费用就可以和固定电话、手机进行语音通话,Skype在2003年推出后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虽然在中国等电信管制较严的国家还未能合法运营,但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以上四种模式之外,企业IM软件主要通过出售软件许可证的方式来获取收入,即安装企业IM软件的用户需要支付软件购买费用,这是传统软件企业的业务模式,与公用IM比较,其收入和用户数量都非常小,本文不单独对其进行讨论。此外,阿里巴巴的“贸

18、易通”和路透社的金融IM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与门户网站结合的业务模式,只不过他们的门户网站是垂直型的行业门户网站:贸易行业和金融资讯行业。1.1.3 IM业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IM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业务模式,以上讨论的业务模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但不管采用哪种业务模式,始终有几个问题令IM运营商比较困扰:(1) IM用户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由于不同IM产品之间不能通讯,使得用户为使用其他IM产品的功能和服务,就必须在电脑上安装不同的IM产品,管理起来极其不便。(2) 自身提供的内容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吸引用户,IM运营商必须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服务,如游戏、音乐、拍卖、网上

19、销售等,不是每个IM厂商都象MSN和AOL一样,他们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瓶颈。(3) 电信法律管制的问题。对于移动通讯、PC-Phone的语音通讯服务,甚至是一对多的视频聊天,在某些国家都受到了严厉的管制,在中国,电信增值业务到目前为止仍然不允许外资企业经营,因此MSN Messenger只能通过与上海市政府成立合资企业来解决即时消息和短信结合的问题。(4) 用户过度使用IM带来的隐私泄密和安全管理问题。IM用户之间传播音乐、电影等多媒体文件的速度是惊人的,IM厂商可以通过在IM用户群来实现Peer-To-Peer的文件共享,同时很多IM产品都在用户计算机上留有后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搜集用户个人隐

20、私信息发送的IM服务器上去,由于50%以上的IM用户在办公场所使用IM服务,这对消费者和企业在隐私保护和企业数据安全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隐患。(5) 进入门槛过高。由于目前没有任何IM厂商直接对公用IM软件产品收费,只能通过其他服务来获得收入,这使得任何一个新进入者想达到盈亏平衡点都面临着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的问题。这些服务对新进入者的资金、战略联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IM行业中新的创业者和原来的守业者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如何尽快地实现赢利?这些将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12问题研究意义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总是超出工业观察家的预想,IM行业的创业者们对产品和服务的定位一般都是自发性的创新,由于缺乏经验总

21、结,2001年以来每年都有数十家IM产品问世和销声匿迹。因此对IM以往10年的业务模式进行总结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 通过对IM以往业务模式的总结,可以为新进入者设计其独特的业务模式时提供参考,以节省创业家在这方面的资源投入。(2) 对IM主要业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风险投资机构深入了解IM产业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创业团队的核心价值进行评价。(3) 通过现有主要IM产品的分析,可以找到业务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思路,为新进入者提供如何跨越行业进入壁垒的建议。(4) 通过对IM业务模式的分析,为IM业务价值网络中的供应方提供其客户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双方消除某些信息不对称现象

22、,促进IM产业链的健康发展。(5) 通过对IM业务模式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对此新兴行业的了解,从而为行业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由于IM的业务模式在过去几年里仅仅只在商业杂志的评论中偶尔出现,因此即使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只能对业务模式中的部分问题有效,也有助于人们对经验进行反思和推动下一步的行业创新。本文期望在总结行业的阶段性发展经验和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上有所贡献,在以上五个方面为相关群体提供足够的决策背景信息。第二章 IM行业分析对IM行业业务模式及其创新问题的研究,必须基于对IM行业的深入了解。因此本章对IM行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2.1节首先回顾了IM在过去10年各个阶

23、段的发展历史,并介绍目前主要的IM服务运营商及其市场份额。接下来的2.2节讨论了IM产品的分类问题,并从用户使用角度对IM产品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进行了介绍。鉴于技术标准对IM行业乃至互联网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对IM行业业务模式的讨论确实也涉及到大量技术问题,因此从2.3节到2.5节,专门从技术标准对IM行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IM运营商对技术标准化的争夺、开放源码运动对IM行业技术标准的冲击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IM行业中的技术标准化问题。21 IM发展历史概述2.1.1 技术培育期的IM(1996年-2000年)从1996年第一个商业化的IM产品ICQ发明到2005年,IM行业的发展可以

24、分成三个时期,即技术培育期(1996年-2000年)、产品应用期(2001年-2004年)和产品创新期(2004年以后)。目前公认最早的IM产品是ICQ,是英文“I Seek You”的简称,其中文含义是“我找你”,它是4个以色列年轻人在1996年7月发明的,分别是首席技术官Yair Goldfinger(26岁)、首席执行官Arik Vardi(27岁)、总裁Sefi Vigiser(26岁)和24岁的Amnon Amir,他们成立了一个名叫Mirabilis的公司,Mirabilis在拉丁文中是“神奇”的意思,然后花了几个月时间开发产品,并于1996年11月正式发布,此后的6个月内,有85

25、万名用户成为注册使用ICQ,1997年6月Mirabilis已经管理着10万名同时在线的用户,成为当时互联网上最大的通讯网络。从1996年到2000年,以ICQ的出现为标志,世界各地对IM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主要停留在技术培育期阶段,在美国,AOL(美国在线)1998年6月以2.87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ICQ,同时自己开发了AIM(AOL Instant Messenger),在美国市场同时营运ICQ和AIM两个独立的产品,并且这两个产品的用户之间不能互联互通。IT业的巨头微软公司则于1999年7月发布了自己的IM产品:MSN Messenger,发布后的前6天就获得了70万用户。而Yahoo则于1

26、999年6月推出自己的IM产品:Yahoo Messenger。在中国,深圳腾讯公司1999年2月推出了IM产品QQ,当年11月就有100万用户注册,2000年4月QQ注册用户数达到500万,5月QQ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10万,至此IM行业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本阶段的IM产品处在一个突破技术瓶颈,保持IM通讯的稳定性为主的阶段,IM产品的开发者无法预测用户注册数和同时在线用户数的增长,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产品的注册用户是线性增长的,腾讯公司的创始人马化腾在1999年曾经想尽可能准确地预测QQ用户的同时在线人数和注册用户增长数,以计算服务器负载和对带宽的需求,后来发现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在不可能产

27、生任何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为了控制服务器及带宽成本的增长,2000年上半年腾讯曾经不得不控制甚至暂停了用户注册。此阶段世界各国的网络接入都处在拨号上网向宽带过渡的阶段,IM用户经常断线,通讯质量不稳定,很多时候IM服务器必须承担中转即时消息的任务,同时用户数的爆炸性增长对于IM系统的性能和效率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IM厂商各自为阵,设计了不同的通讯协议和工作机制,以保证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能稳定运行,各个厂商的通讯协议和具体实现方法都是关键的商业秘密,这在IM用户飞速增长的同时留下了隐患。同时由于用户群体非常庞大,各个厂商对IM的系统的维护和优化捉襟见肘,根本来不及考虑与其他I

28、M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2.1.2 产品应用期的IM(2001年-2004年)2000年之后,IM厂商的用户圈地运动逐渐完成,各个厂商都在寻找IM产品的赢利模式,他们发现仅仅依靠简单的文字即时交流和在线感知功能几乎不可能向用户收费,事实上任何一家厂商如果对用户注册使用其IM产品收费的话,用户马上就会流失到提供免费服务的竞争对手那里去,AIM、Yahoo Messenger、QQ、MSN、ICQ是几家主要的厂商,事实上各个国家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小厂商,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打破这个困境,在美国MSN Messenger采取了绑定微软自身的门户网站()的模式来赢利,用户在MSN Messenger中就可

29、以点击新闻链接从而自动启动系统默认浏览器到MSN门户网站进行浏览,还可在MSN Messenger中输入关键字提交到默认的搜索引擎站点后启动浏览器显示搜索结果,同时为提高用户对MSN Messenger的黏性,微软在MSN Messenger中加入了其他更丰富的应用:点对点的文件传输、视频/音频对话、与移动电话集成等,甚至在微软的浏览器中加入插件,使用户在使用浏览器时可以直接点击一个快捷键启动MSN Messenger,所有这些应用都超出了2000年之前IM产品的标准模式,使得IM向多媒体、内容服务和移动应用方面发展。同样,Yahoo Messenger、QQ、ICQ和AIM都在发展各自的客户

30、应用,从大方向来看,都和MSN Messenger一样往多媒体、内容服务和移动应用方面发展,但由于每家运营商的背景不同,导致各自的应用重点不同,例如QQ在手机短信、移动设备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独特,导致其赢利主要来自于手机短信收费。而AIM和ICQ由于其运营商AOL是美国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此其收入并不直接来自IM产品本身,而是通过用户使用IM产品时带来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收入来赢利,Yahoo Messenger的赢利模式和功能特点与MSN Messenger很类似,甚至其用户群体有相当的重合,Yahoo主要是想通过Ya

31、hoo Messenger来提高其门户网站的访问量,而Yahoo作为美国第一大门户站点,其赢利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即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这个时期由于产品应用开始成型,导致每个产品的业务模式逐渐固定下来,各个产品的用户定位也开始逐渐清晰,如QQ在中国主要定位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代表着一种时尚,而MSN Messenger在中国主要定位于办公室中的商务人士,这直接导致了两者的应用有很大的差别。随着这段时间网络游戏的流行,IM厂商纷纷开发自己的网络游戏或者和游戏厂商合作推出游戏,并在产品中加入登录游戏网络的功能,如Yahoo Messenger、QQ和MSN等,总的来说,这段时间的IM应用摆脱了早期

32、单调的文本即时通讯,开始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应用,使IM用户数仍然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2.1.3 产品创新期的IM(2004年以后)2004年之后,各个厂商对IM用户的争夺更加激烈,同时互联网上的新应用发展速度更加快,很多功能非常具有创新性,并且这种创新性的应用传播速度非常之快,远远超出了传统工业中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这些应用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博客(Web Blogger:也称为网络日志)、RSS(Really Simple Sydicattion)、音乐文件共享、视频点播(VOD:Video On Demand)等,为了保持用户对IM软件的黏性,各个厂家都想尽办法将这些新技术

33、部署到新版本的IM产品中去。同时,由于用户增长速度已经开始下降,社会上要求现有IM运营商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产品应用期阶段中开始讨论的标准统一问题的解决进度大大加快,互联网上主要的标准制订组织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对IM行业技术标准的讨论进入了实质性阶段。部分厂商之间的IM产品已经开始了互通的尝试,这使得原来依靠封闭协议来保持用户忠诚度的IM厂商开始转变策略,目前已经肯定不同IM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具体到每个厂商,其进度和实施策略却由于商业利益而有很大的差异,互通性本身实际上已经成为IM产品的一个创新性。本阶段

34、的另一个重点创新是IM技术开始进入企业内部网(Intranet),或者称为企业级IM,如腾讯公司的RTX、微软公司的LCS、AOL的Enterprise AIM等,这直接导致了IM的应用向企业级软件层次发展。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人们对IM产品的安全性开始重视起来,特别是2004年几次大的计算机病毒流行都是通过QQ、MSN Messenger等IM产品传播,使不少企业禁止在内部网络中使用IM软件,但这也导致IM安全管理软件市场开始兴起,国外不少公司开始专门开发产品管理企业内部的IM应用。2.1.4 目前主要的IM产品及其市场份额在IM行业中,即使不把企业IM考虑在内,各个国家的公用IM产品大大小小

35、也有数十种,这些产品可能又有不同语言的版本,并且还可能提供在不同操作系统上运行的版本,而同一个产品的不同语言、不同操作系统的版本之间,功能又不完全一样,因此按照此方法来列举IM产品,可能达千种以上。当然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可以将这些产品按照运营商来区分和规模大小来区分,这样可以把范围缩小到五到六个最主要的IM产品,并且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成果没有影响。在美国,主要的即时通讯产品有四个:AIM、ICQ、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在美国之外,主要有中国的QQ和欧洲的Skype,这六个产品中除了Skype之外,其余五个产品的运营商都是公开上市公司,分别如下:(1) AO

36、L(美国在线),作为时代华纳的成员,旗下的IM产品有两个品牌:AIM和ICQ,并且在2003年之前,AIM用户和ICQ用户之间不能互联互通。(2) 微软公司,是MSN Messenger的运营商。(3) Yahoo公司,是Yahoo Messenger的运营商。(4) 腾讯公司,是QQ的运营商。除了以上六个产品之外,2005年互联网巨擘Google公司还推出了新的IM产品:Google Talk,在业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于企业IM产品,由于用户数量与公用IM产品比较只相当于后者的2%-4%,影响非常小,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中不包括企业IM产品的业务模式。关于全球互联网上IM市场的容量,一般用注

37、册用户数来度量,根据国外著名的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Radicati Group在2003年公布的预测报告,从2003年到2007年的IM注册用户数量预测如下:文献来源:根据Radicati Group公司研究报告整理图2-1 全球即时通讯用户数量预测图FIGURE 2-1:Forecast of Global IM Users Quantity在2005年7月,Radicati Group对以上的数据做了一些修正,将2005年的IM用户数量调整到8.67亿,同时预测2009年的用户数量大约为12亿,并且估算在2005年,每天全球IM用户所发出的即时消息大约是125亿条。从国外的研究报告和公开的市

38、场资料来看,截止到2004年年末,主要IM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如下图:文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图2-2 2004年全球即时通讯产品市场份额FIGURE 2-2: Share of Global IM Market以上的分析中实际上把企业IM也包括在其他类别中去了,某些市场研究公司(如Raticati Group)把IM软件的管理工具软件作为IM市场上和公用IM、企业IM并列的第三大市场,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IM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因此未采纳此观点。22 IM产品与服务的分类2.2.1 公用IM和企业IM产品象传统的固定电话网分为公用电话网和专用电话网一样,IM产品可以分为公用IM(PIM:Publ

39、ic IM)和企业IM(EIM:Enterprise IM),前者为公共互联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后者为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各个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第一个商业化的IM产品ICQ是完全面向公众开放注册的,即PIM,并且在2001年之前,PIM一直是IM行业的主要产品形式。2001年以后,由于很多企业对其内部用户使用公用IM产品带来的安全问题比较担心,开始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在防火墙上关闭IM通讯必须使用的端口,限制或禁止员工安装使用公用IM产品。但即时通讯作为一种新的工作习惯,很多员工认为它对内部沟通有很大帮助,这导致了IM厂商专门为企业用户开发IM产品,并仅在企业内部使用,最早是AOL推出了

40、Enterprise AIM,接着微软推出LCS(Live Communication Server),腾讯推出RTX,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IT厂商如IBM、SUN也推出了自己的企业级IM产品。企业IM产品刚推出时,它和公用IM是无法通讯的,随着客户需求的发展,IM厂商开始允许其自己的公用与企业IM产品之间通讯,如腾讯的QQ和RTX之间,微软的MSN和LCS之间。但这种通讯和公用IM用户之间的通讯不同,主要是考虑企业内部网络安全问题,一般来说不允许公用IM用户和企业IM用户之间相互传输文件。还有人认为存在第三种IM产品,即介于公用IM和企业IM之间的行业专用IM产品,如路透社(REUTER)的金

41、融IM产品,仅提供给订阅了路透社金融资讯服务的用户使用,主要是加强金融资讯服务的即时性和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还有中国的阿里巴巴提供的贸易通,主要提供给其会员使用,并且某些服务仅对其收费会员开放。但是也有人认为将来所有的IM产品由于协议的标准化,在理论上都可以互联互通,就好象全世界的电话一样,因此并不需要对公用IM、企业IM和行业专用IM产品做出严格的区分。本文采取的观点是目前占主流地位的观点,即认为业界所有的IM产品一般可以分为公用IM和企业IM两大类,所谓的行业专用IM产品主要是用户群体规模介于企业和公众之间,另外定制了运营商独特的内容服务,因此可以将大多数行业专用IM产品划分到企业IM中去,

42、某些用户数量很大的产品,如贸易通,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公用IM产品。2.2.2 IM产品中的服务分类任何公共IM产品,本质上都是一种服务,因为运行商必须在公共互联网架设IM服务器提供用户注册、身份认证等服务,否则IM用户之间就不能建立任何联系。对于企业IM产品而言也必须架设企业IM服务器。在本文中对IM产品和服务的区分,主要基于两点考虑:(1) IM产品作为一种软件产品,可以有光盘等安装介质,也可以完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下载等方式来获取,但这个产品要正常使用,必须要IM运营商通过IM服务器提供身份认证等各种服务,并且很多时候IM产品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并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两家不同的公司,软件开发商将产

43、品开发出来卖给运营商去提供营运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必要将IM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2) 当前主要的IM产品如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等,其提供给IM用户的各种服务,如在线音乐、新闻、手机短信等,都不是其自身提供,而是通过他们的合作伙伴来提供,并且这些服务可能是有选择性的针对某些付费用户开放,或者是服务的内容、时间有一定限制,因此这些服务可以定义为IM产品的增值服务,就好象声讯电话是固定电话运营商提供的增值服务一样。由于这些服务往往集成在IM产品中以产品功能的方式实现,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功能服务,这些功能服务一般有:(1) 文字聊天。这是IM软件最基本、最

44、重要的功能,基本上每一种IM软件在这个功能上的操作都差不多:如果用户想与联系人进行聊天,可以双击IM中联系人的头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敲入文字信息发送即可。QQ的特点是可以给不在线的朋友发送信息,对方下次上线的时候可以收到,MSN虽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但是它在聊天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漂亮的表情图标为聊天添加了不少情趣。(2) 语音聊天。如果打字聊天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目前几乎所有的IM软件都提供了实时语音聊天功能,IM用户需要配置音箱或者耳机、麦克风,而且不仅可以实时聊天,还可以给对方进行语音留言,即对方不在线的时候,将录音文件发过去,对方登录时就可以收听此语音留言文件。(3) 文件传送。IM软件能

45、点对点的实时传输文件,有时候利用此功能要比使用E-mail还方便许多,此项功能在公用IM产品中一般要求对方必须在线时,否则服务器的硬盘容量很难实现离线文件中转功能。此外,ICQ等IM产品的文件传送功能还支持类似断点续传的功能,不必担心文件传送过程中发生突然中断的情况。(4) 拨打电话。在MSN Messenger、AIM等国外IM软件中提供了PC-PHONE的拨打电话功能,即从运行IM软件的个人电脑上使用话筒和耳机拨打固定电话或手机,但在进行电话呼叫之前必须注册语音服务提供商,由于这项业务在中国被界定为基础电信业务,受到了及其严格的法律管制。除了腾讯的企业IM产品RTX在2004年曾经与中国联

46、通广东分公司进行过一次为期半年左右的合作尝试之外,所有的IM产品目前在国内都不能合法地实现PC-PHONE的电话拨打功能。(5) 远程协助。远程协助是在Windows XP中引进的新概念,它可以将电脑的控制权分享给对方以便于对寻求协助者提供帮助,通过它,对方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寻求协助者的桌面。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应用程序共享、远程协助、白板共享、寻求远程协助等方面。由于这一功能非常强大,在寻求协助的过程中系统会多次提醒并给出选择,请用户在使用这一功能时多加小心,确认对方是否可靠,目前的QQ、MSN Messenger都提供此功能。(6) 视频聊天。在用户接入带宽条件满足并有摄像头的话,完全可以用I

47、M软件来代替掉Netmeeting等桌面级视频会议软件,在聊天的同时,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看到对方的图像和表情,这对传统的固定电话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7) 邮件辅助。IM和E-mail是网上最常用的两种工具,目前MSN Messenger、QQ、Yahoo Messenger等主流IM软件都将两者作了完美的结合。在IM软件中你可以直接给自己的好友发邮件,而无须再输入E-mail地址;此外对于自己的信箱IM软件还有检查新邮件功能。(8) 移动设备支持。这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中国这样以手机短信应用比较广泛的国家,QQ和MSN Messenger提供将即时文本消息发送到手机用户的功能

48、,并且手机用户也可以将短信回复到IM软件。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机短信应用没有中国这样普遍,另外用户广泛使用支持无线上网的手机、PDA、掌上电脑,因此国外IM产品一般都有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一个嵌入式版本,用户在移动设备上就可以直接与PC机上的IM软件进行即时文本通讯,他们之间的数据传输类似于拨号上网方式,而不是手机短信方式,因此不受140个字符的短信长度限制。当然,在中国,QQ也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了“移动QQ”产品,即由中国移动提供专门预装了“移动QQ”软件、支持GPRS无线数据上网的手机给用户使用,用户在手机上可以用“移动QQ”与PC机上的QQ用户通讯。(9) 内容服务。这是目前IM运营商竞

49、争的一个焦点,其实现的具体方式是在IM软件中嵌入若干频道,每个频道提供不同的内容,如游戏、新闻、音乐、金融资讯等,当用户点击频道中的标题内容时,IM软件会自动激活缺省的浏览器打开相关合作网站的网页,如新闻网站等,如果是玩游戏,则自动激活PC机上已经安装好的网络游戏客户端软件,进入游戏大厅以寻找玩家。这些内容服务被认为是保持用户黏性最有效的手段。除了以上九种基本服务之外,IM软件的运营商还在开发一些目前比较新的应用,包括通过Peer-To-Peer技术实现文件共享,使得IM用户之间共享音乐、电影等大容量文件时更加方面,并且不仅仅是点对点的传输,还有网络相册和网络日志等,并且这些新应用也成为风险投

50、资商的投资热点。23 技术标准对IM行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IM行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而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标准的统一经常涉及到不同厂商的商业利益,有时候导致技术标准的制订周期比较长,IM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关互联网的技术标准非常多,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组网技术、网络应用和网络管理,IM方面的技术标准属于网络应用的范围。我们知道互联网最早从学术界开始应用,在发展的早期(前十年),并不像电信技术领域那样,没有什么专利技术对这个领域有影响,相关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包括前期的模糊标准)是开放和合作的。但到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个十年,由于在网络应用和组网技术方面需要软件技术、电信

51、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互联网相关标准在建立时经常会碰到专利许可和垄断问题,这使W3C、IETF、WAP Forum等主要互联网标准化组织必须在保证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考虑一系列法律问题和厂商的商业利益。IM行业由于涉及到多种应用,如语音通讯、图像压缩、即时消息通讯、身份认证、文件共享等,这些应用都对应着丰富的技术标准体系,由不同的技术和商业组织建立和维护,并提交W3C、IETF确认。但这些应用中最核心的是即时消息通讯、身份认证的相关标准,疑问这直接关系到IM产品之间是否可以互联互通。IM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是IM用户群体发展的关键,在这个行业中,先进入的运营商如果已经发展了海量用户并

52、采用自己的专有协议和技术的话,后来者很难追赶,不管新的IM产品功能如何丰富,界面如何漂亮,由于不能和竞争者巨大的存量用户互联互通,就很难发展新用户。在中国电信行业,联通和铁通进入固话市场时,不管其资费如何便宜,服务如何周到,如果不能和中国电信的固话用户互通,就不可能占有市场份额。AOL在IM发展的早期通过收购ICQ和开发AIM积累了超过1亿的海量用户,并且采用了自己开发的专用技术协议,导致后来者如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和ICQ、AIM不能互通,发展新用户时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因此,在IM行业,有关互操作性方面的技术标准对行业发展影响深远:(1) 如果没有统一的

53、技术标准,将使各个IM运营商各自为阵,影响用户的发展速度。(2) 各个厂商的专有协议,将成为行业内新进入者的壁垒,也会成为厂商自己发展战略联盟和用户升级转换的绊脚石。(3) 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丰富各个IM运营商的战略联盟或者合作伙伴价值链,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应用,否则各个行业的合作伙伴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为不同的IM运营商定制基于不同标准的网络应用。(4) 技术标准是否统一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行业内主要厂商的竞争战略,一般来说,行业内的后来者总是希望统一技术标准来削弱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因此很多厂商把技术标准的制订本身就作为竞争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5) 由于IM行业的技术标准在各国不具有法律效力,各

54、国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管制来限制某些IM产品的服务,例如Skype在中国就不能开展PC-To-Phone的语音通讯业务。(6) IM行业的技术标准化可能给周边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例如语音和视频聊天给摄像头、话筒、耳机等电脑外设带来了数亿台的市场需求。(7) 在技术标准化的进程中,必然会考虑未来的技术趋势和消费者习惯,因此潜在进入者可以通过对技术标准制订过程的影响来确定自己进入IM行业的时机,同时在位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技术标准的理解来调整未来的竞争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IM行业是一个“标准为王”的行业,但尴尬的是IM技术标准中除互操作性方面的内容之外,语音通讯、文件共享等应用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完全确定,

55、互联网自从诞生以来,网络应用的发展总是超过标准的制订进度,这给IM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24 运营商对技术标准化的争夺IM运营商对技术标准的争夺从1999年微软和Yahoo进入这个行业就开始了,通过收购ICQ和自己开发AIM,AOL成为IM行业的先行者,截止到1999年底时ICQ注册用户达到5000万,AIM注册用户4500万,并且AOL在ICQ和AIM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专有协议。在ICQ的早期版本中(ICQ2000之前)采用了ICQ协议,在AIM中采用了Oscar协议,并且AOL从来没有把这些协议公开并提交到IETF的计划。微软推出的MSN Messenger采用的协议刚开始命名

56、为MSN Messenger协议,也是一种专有协议,但与AOL采取的策略不同,微软1999年7月发布MSN Messenger, 8月就迫切地把此协议提交给IETF的IMPP(Instant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工作组,力图使之成为IETF的标准。而反观AOL,自始至终就没有提交自己的专有协议到IETF进行标准化的想法,腾讯的QQ也采用自己的专有协议,但也从来没有公开过细节。任何IM厂商如果想把自己的专有协议变成标准,首先就要公开自己的协议细节,然后在IETF经过1-2年的讨论并审核定稿。AOL和腾讯所担心的是如果协议公开的话,其他IM厂商就可以直接

57、将自己的IM服务器与AIM、QQ服务器连接并转发即时消息,从而非常方便地实现了互联互通,导致自己的IM服务器浪费了资源却不能在其他IM产品的客户端投放广告,失去客观的广告收入,甚至失去已有的存量客户。在2000年前后,微软的MSN Messenger为了吸引用户,改变了自己的专用协议,而通过逆向工程的方法获得AIM的协议,并在MSN Messenger中采用以使之能与AIM的用户通讯。而AOL为了阻止MSN Messenger,修改了协议,然后MSN Messenger再次修改,这样双方反复了三次,直到最后以美国在线的协议频繁改动使微软难以适从并扬言起诉,和微软以美国在线的AIM软件有缺陷,互

58、通会带来安全问题而结束强行接入行为而告终。微软在这场纠纷中认为AOL的行为构成了垄断,而AOL以需要为用户保证隐私和安全来辩解。但是当2000年AOL和时代华纳公司合并时,按照法律,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和欧盟需要对AOL进行反托拉斯调查,此时微软董事局主席Bill Gates亲自给FCC主席William Kennard写信,要求政府强制AOL开放协议以实现不同IM产品之间的互通。最后FCC虽然批准了并购,但同时对AOL的IM业务进行了某些限制,包括开发AIM的新版本,并通过选择以下三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以避免垄断:(1) 实现IM服务器之间互操作的工业级标准。(2) 立即与一个竞争对手

59、签订合同实现IM服务器之间的互操作性,并在其后的180天内再与两家竞争对手签订合同完成互通。(3) 提供证据说明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IM服务器即使不能互通也不会损害公众利益。最后,AOL部分开放了其协议,即通过实现了一个新的公开协议TOC允许非AIM的用户也能访问AIM服务器,在某些功能受限制的情况下与AIM用户通讯。AOL除了与微软发生纠纷外,还阻塞了许多其他IM运营商连接其服务器的努力,Yahoo Messenger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在国内,腾讯一直坚决反对互通,在起诉为腾讯QQ开发协助插件的著名中国程序开发团队“木子版QQ”作者木子工作室之后,还下重手封杀备受欢迎的skype魔法表情开发者

60、。而同时国内的竞争对手如网易泡泡则宣称和MSN Messenger合作,双方实现互联互通。根据目前IETF的进度,目前已经有开放源码组织Jabber软件基金会提交的XMPP协议、微软公司提交的MSN Messenger协议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提交协议,IETF将对这些侯选者中评审,估计在2006-2007年之间能完成IM行业的大部分标准制订工作。25 开放源码运动对IM行业技术标准的冲击传统软件行业中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业务发展模式:私有软件模式和自由软件(开放源码)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差别如下:表2-1 传统软件行业的两种模式私有软件模式自由软件(开放源码)模式代表性公司或组织以微软为代表以GNU

61、/LINUX为代表源码开放性源码严格保密源码开放版权归属版权私有版权公有开发者动机赚取利润荣誉和兴趣开发组织方式公司范围内协作全球范围内协作收入来源版权和使用许可费支持服务开放源码运动的核心是公用许可证制度(GPL)。从历史发展来看,最早在1983年Richard Stallman首先倡导了GNU计划,开创了自由软件运动。1998年2月自由软件运动成员提出以开放源码软件表示自由软件,所以这两种说法基本上是指同一事情。自由软件的核心思想不是“免费”,而是“自由”,即自由复制、修改、发布、。初看起来似乎只要将软件公开、放弃版权、进入公有领域,就可以使人们共享和修改这个软件了,但事实上没有那么简单,

62、如果在软件的分发过程中,某个中间环节上有人对软件作某些修改后,将它私有化再卖给用户,这样用户就不能再自由进行使用、修改和发布了。所以进入公有领域并不能保证软件能始终被人自由使用、修改和发布。为了达到自由软件的目的,1983年Stallman制订了GPL,它的宗旨就是保证用户有无限复制和修改的权利,也被称作Copyleft。一般的版权即Copyright是保证作者对作品及其衍生工作的独占权,而Copyleft则允许用户对作品进行的无限复制和修改,但它也要求用户承担义务,即在发布源码和一切派生工作时不收费、不附加其他条款,并必须附带GPL的条款。这样任何人无论是否作了修改,在重新发布软件时,都必须

63、连带传递复制和修改这个软件的自由度。总之,GNU GPL的两个主要目标是:使自由软件的衍生作品继续保持自由状态以及从整体上促进软件的共享和重复利用。虽然GPL条款很多,但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并没有任何约束而可以享有任意的使用权和免费取得源码,这比用私有软件优越得多。对于企业和开发者来说,只要遵守GPL条款,也可任意修改、自主发布版本。这里主要的约束是对自由软件的修改也必须公开源码;在发布自由软件时也必须同时带有GPL条款,使其继续成为自由软件。在IM行业,最早的ICQ、AIM都不是按照GPL来分发的开放源码软件,即使到后来MSN Messenger公布了其协议标准,但仍然没有公布源码。技术标准和

64、如何实现技术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就好象TCP/IP协议是公开的标准,但Windows和商用Unix如何实现TCP/IP协议来支持网络操作的源代码却是严格保密的一样,不同厂商实现标准的方法、效率差别很大,这也是厂商技术开发能力的体现。IM行业在2000年之前,连协议标准化方面都没有进展,软件的源代码开放就更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0年以Jabber公司为主,在HP和一些国外的ISP和IDC(Internet Data Center:提供主机托管服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Jabber软件基金会(JSF: Jabber Software Foundation),其任务是“在XML基础上,创建世界上即时通讯、在线状态感知以及其他类似实时通讯系统的最好的协议”,JSF设计了自己的协议XMPP(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并在此技术上开发了自己的IM服务器(Jabber Server)和IM客户端软件(Jabber Client),作为IM行业的开放源码软件,Jabb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