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的气象灾害与防灾策略

上传人:细水****9 文档编号:60795460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台湾地区的气象灾害与防灾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台湾地区的气象灾害与防灾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台湾地区的气象灾害与防灾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台湾地区的气象灾害与防灾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地区的气象灾害与防灾策略(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台灣地區的氣象災害與防災策略陳正改中央氣象局第一組組長台北市公園路64號電話:02-2349-1010E-mail:一、前 言台灣地區位於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之交界帶,屬於溫帶與熱帶間的副熱帶季風區,天氣變化複雜而多變。又因島內地形複雜,高聳的中央山脈呈南北走向,更增加台灣天氣的多變,不但變化快,颱風、豪雨、乾旱及寒流等災害性的天氣現象發生頻繁,常造成生命財產之重大損失。本文針對1980-1998年間因氣象因素造成的災害損失作分析,提供有關單位採取防災對策之參考,並增進對天然災害之應變能力,俾有效預防及減輕天然災害之損失。二、氣象災害(一)台灣地區的災變天氣天氣是因各種範圍大小不等、生命期長短不一

2、的天氣系統,在其生長、移動、消散等過程中通過一地所表現出來的現象。每個天氣系統都有其特性,強弱亦不相同,因而反應出來的天氣現象當然亦不一樣,當它發展特別強盛時,出現的天氣就相當劇烈而顯著,如冬天主控天氣的大陸冷氣團若強度甚強時,就會帶來低溫和強風,造成寒害與風害。有的天氣系統本身就很強烈如颱風、龍捲風,只要一出現就有災害發生,像這些能造成災害的劇烈天氣,都稱為災變天氣。而台灣地區最嚴重的氣象災害為颱風所帶來的,除此之外,梅雨季節豪雨造成的水災,冬天寒流帶來的寒害,及因長期不下雨形成的乾旱等都是台灣地區經常發生的災變天氣,因此颱風、梅雨、寒流及乾旱常被稱為台灣地區的四大災變天氣。1. 颱風颱風係

3、屬西北太平洋地區所出現的熱帶氣旋,除具有暴風外,也常帶來大量豪雨,為威脅台灣地區最嚴重的氣象災害成因。由表1得知在西北太平洋及中國南海一帶,平均每年有2324個颱風生成。台灣位於颱風路徑的要衝,每年都受到颱風的影響和侵襲。另由表2得知,侵襲台灣地區之颱風(指颱風中心在台灣登陸;或雖未登陸,僅在台灣近海經過,但陸上有災情發生者),平均每年有三到四次之多。侵台颱風最早發生在四月下旬(1956年4月23日的賽洛瑪颱風,台灣東南部災情嚴重),最晚在十一月下旬(1952年11月26日的黛拉颱風及1981年11月26日的伊瑪颱風,台灣災情輕微),其中以八月的次數最多,七月和九月份次之,所以每年的七、八、九

4、三個月可稱為台灣地區的颱風季節。颱風路徑並非一成不變,有時甚不規則。台灣地區受颱風侵襲時,各地區的風雨狀況隨其路徑之不同而異,因此導致災害的程度也有所差異(蔡、周、陳,1981;謝、陳,1986;蔡、1993;陳、1995)。從1897年到1998年的102年間,侵襲台灣地區的颱風以登陸高雄至恆春和宜蘭以北的地區所造成的災害最為嚴重,而登陸東部地區所造成的災害則較輕,主要係因由東部登陸之颱風環流受到中央山脈之阻擋而破壞,其強度會迅速減弱。表1: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颱風發生頻率表(1897-1998年)月 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合計總共發生次數3918275994

5、1473834804483522321162395占總數之百分比1.60.81.12.53.96.116.120.018.714.79.74.8100每年平均數0.40.20.30.60.91.43.84.74.43.52.31.123.6表2:颱風侵襲台灣頻率表(1897-1998年)月 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合計總共侵台次數0002132687111812970356平均每年次數0000.020.130.260.851.090.800.260.0703.50占全年平均侵襲 次數之百分比0000.63.77.324.431.122.88.12.00100侵襲最

6、多次數000122343320颱風侵襲一地,直接或間接造成的災害可分為:(1) 風災颱風的風力可高達十五、六級以上,對各種物體所加諸的壓力可達每平方公尺約250350公斤,故常會吹翻船隻、吹毀農作物、建築物及電力、交通等設施,尤以農作物的損害最為嚴重。另外,颱風亦會引發焚風與鹽風,而使農作物枯萎。(2) 水災颱風所挾帶的豪雨,常引起山洪暴發,沖毀河堤、農田、房舍、道路、橋樑,折損家畜、農作物等,並在河川下游及低窪地區積水成災。(3) 崩山颱風挾帶的豪雨,在山區沖刷土石, 常造成山崩、地滑、土石流、潛移和浸蝕等崩山災害。崩山常造成交通道路中斷、房舍、農田等遭掩埋導致人員傷亡之慘劇,也因浸蝕嚴重,

7、造成水庫淤積,降低水庫之功能及壽命。 (4) 暴潮颱風所產生的巨浪可以高達一、二十公尺,在海上可造成船隻翻覆,在陸地則摧毀海堤及沿岸建築物,淹沒沿海低窪地區的房舍、農田及魚塭。(5) 疫災颱風侵襲之後,因人畜的傷亡及環境的污染,常導致各種病蟲害及人畜傳染病的流行,為續發性災害。造成這些災害的主要原因係由於颱風所具有的暴風、豪雨和其引發的浪潮,而洪水氾濫乃是豪雨所產生之逕流,甚或再受浪潮影響所致之結果。颱風浪潮不僅使海面發生最可怕之災害,沿海地區遭受之禍害尤其驚人。在河流出口處如風向助虐,浪潮每使海水倒流,因而沿海及河岸兩側地區發生嚴重洪水。另一方面,颱風狂暴的風力雖然只摧毀地面上較為脆弱之物體

8、,但其所挾帶的豪雨因具有沖刷作用,致使多山的台灣所造成之災害格外慘烈。例如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至八月一日侵襲台灣地區的賀伯颱風,由於其暴風範圍及環流雲系廣達700公里,其中心通過北部陸地時,因移速減緩,且正逢農曆的十五、十六大潮時刻,致其侵襲期間為台灣地區帶來強風豪雨、山洪暴發、土石流及海水倒灌,主要災情為淡水河流域的板橋、中永和地區、台北市社子島嚴重積水,桃竹苗山區道路嚴重受損,南投山區土石流災害、嘉義八掌溪流域及西南部沿海地區淹水嚴重、高屏地區河川堤防沖毀等;根據行政院之調查統計(馬,1996),賀伯颱風所造成的農業損失達199億元之多,水利設施受損約29億元;至於人員死亡及失蹤人數為

9、73人,輕重傷為463人,房屋倒塌為1383間;另淹水面積達13萬5千公頃,造成垃圾及淤泥量22萬公頃,共動用清潔人力22萬人次始克完成清除;全台共有20萬5千戶的電話用戶受損,受損率達2.1%;災後復建所需經費初步估計約需295億元(包括台灣省280億元、台北市15億元);由此可見賀伯颱風對台灣地區造成近五十年來罕見的災情。又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十八日通過台灣北部海面的溫妮颱風,其路徑屬西北颱,而環流結構因未受到台灣地形之破壞,以致台灣北部及中部地區風強雨驟,暴雨中心主要位於北部山區,而陽明山自八月十七日至十八日之累積雨量達718公厘,時雨量超過35公厘竟持續9個小時(7月18日4點12點)之久

10、,而最大之時雨量為54.8公厘(7月18日9點)。由於連續的豪雨,終至導致台北縣汐止鎮林肯大郡社區檔土牆被沖毀,建物下陷、傾斜、擠壓、樑柱斷裂、變形、扭曲等嚴重災情,致居民在倉促之間無法應變而遭掩埋,死傷慘重。根據行政院中央災害防救中心(1997)之統計,溫妮颱風所造成人員死亡及失蹤人數為45人,輕重傷84人,房屋倒塌有123間,農業損失為四億二仟萬元。2. 豪雨(包括梅雨)台灣地區因地理環境特殊,加上地形複雜,使得降水在空間和時間的分布上呈現得十分不均勻。綜觀台灣地區,豪雨(依據中央氣象局之定義,每小時雨量超過15公厘之連續性大雨,且日雨量超過130公厘以上者,稱之為豪雨)除由颱風帶來之外,

11、主要可歸納為:(1)熱帶性低壓引起之豪雨;(2)西南氣流引發之雷雨或熱雷雨;(3)鋒面雨;(4)東北季風雨等四大類(吳、陳,1976)。每年的五六月為台灣地區的梅雨期,鋒面系統因滯留徘徊於台灣附近,而梅雨鋒面上的中尺度低壓擾動將很容易在台灣地區引發豪雨,造成嚴重水災(陳,1983;吳、陳、謝等,1984)。七、八、九月西南氣流或熱帶性低壓所引發的異常降水,由於其雨勢強,降水時間集中,常會造成嚴重的積水,導致農作物及魚塭等受損。十月至翌年四月,影響台灣地區之天氣型態,以冷鋒及東北季風為主,其所引發的豪雨主要是出現於北部地區,受害農作物大部分為蔬菜及少數的二期水稻(陳,1976)。民國八十二年六月

12、一日晚至六月二日上午間,因受梅雨鋒面系統所伴隨對流雷雨胞滯留之影響,苗栗及台中地區出現持續性的大雷雨;由於雨勢強烈,雨量集中,而引發山洪暴發,導致六二水災,造成道路塌方、鐵路中斷、堤防潰決、橋樑損毀、廣大地區淹水等災害。根據調查(黃、陳、李等,1993),損失金額高達20億元左右;其中以苗栗縣最為嚴重,台中縣次之,嘉義縣居三。3. 寒流冬季當大陸高氣壓南下時,台灣地區常因寒流而導致低溫,造成寒害(謝、陳,1985、1986),其特徵有二:(1)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為低溫出現期,其中以一月份出現頻率最高。(2)中部地區在冬季較北部和南部更易出現低溫。雖然台灣平地地區出現10以下低溫日數並不多,但

13、低溫對於台灣的養殖漁業和農作物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寒害導致之漁業損失以養殖漁業最為嚴重。近二十年來,由於台灣地區養殖漁業蓬勃發展,不僅養殖面積不斷擴大,且養殖品種也日趨精緻化;加上寒害發生時,其持續時間常在數日以上,而其受害地區亦甚為廣闊,是以近年來,寒害所導致的養殖漁業損失,已漸為有關單位所重視。4. 乾旱台灣雨量雖然豐沛,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極不均勻,西南部地區於每年十月到翌年四月間,降雨量只約占全年雨量的10%左右,常呈現冬旱狀態(陳,1984、1993;謝、陳,1985、1986)。再者,若當年梅雨不顯或沒有颱風帶來足量的雨水時,則台灣地區將普遍呈現乾旱現象,造成嚴重缺水(吳、王,

14、1981;陳,1995;林、1995;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台灣省政府建設廳,1995)。台灣地區之乾旱是以嘉南平原最為嚴重,而乾旱的程度是以此為中心向南北遞減。乾旱雖會導致農作物發生災害,但在水源充足,灌溉系統良好的地方,短期不雨仍可藉地下水或其他措施予以彌補,對農作物不致造成太大威脅。台灣地區平均每十二年左右就會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乾旱,平均每二年發生小旱一次(徐,1979)。回顧民國六十九年及七十年間,台灣曾發生嚴重旱災,時隔十二年左右,民國八十二年再度發生大規模嚴重之乾旱,連素有雨港之稱的基隆也近百日未下雨而出現罕見的乾旱;所幸在九月以後,因受東北季風及鋒面之影響,台灣北部地區出現較大的雨勢,

15、基隆地區之枯旱終得以紓解(陳,1995)。(二)台灣地區之氣象災害分析根據1980-1998年所蒐集氣象災害損失,並逐年換算為1998年之幣值,此等資料統計顯示這19年內因氣象因素造成的直接損失,平均每年達新台幣174億元(見表3),其中水利設施之損失占38.2%居首位,農業37.8%為第二,第三為漁業的8.2%。其中以1986年損失最多,達新台幣498億元,相當於該年國民總生產毛額(GNP)的1.21%,乃因當年自濁水溪口登陸之韋恩颱風所造成的極嚴重災害;1995年最少,亦有近31億元的損失,約占該年國民總生產毛額的0.04%。由以上之分析得知,台灣地區因災變天氣所造成的氣象災害直接損失金額

16、平均每年達新台幣174億元,相當於國民總生產毛額的0.33%,每位國民平均每年負擔的氣象災害損失為新台幣870元,顯見氣象災害對國家經建成長的衝擊之大,應予以重視。進一步針對最近十四年(1985-1998)間之氣象災害損失詳予分析,颱風災情占73%為最高,豪雨(包括梅雨)損失占22%居次,寒害損失為2%,乾旱為1%,其他災害則占2%;而颱風和豪雨造成台灣地區氣象災害損失即達95%,由此可見颱風及豪雨導致之災害對台灣經建成長危害極大,政府相關部門應予重視。表3:台灣地區因災變天氣導致各項災害損失金額 (1998實質貨幣)一覽表(1980-1998年)金額單位:新台幣萬元年度農業漁業水利電信電力交

17、通房屋其他合計19801683141554572903221360965531423367946552821981390793179203144967226861749264182272169231127019825313177297085485138264954511873723486163507619835949073065225094810170723391461596363219841617452968446697180654966616401390118197921985270507162422513836478757062261362761112863719862292542958

18、034106155065573109392480074133654980530198757302495200540730337551216922528411326140101219883788001060657949572205777701226789531390801198966031419765018171856285297045178099471286232619908159621040181540313899692674636621111342835481199162515426231391331311889887024546790118201619923869921553093543

19、043011713851322827320107483619931435194594813040727912805142757281362271199488338691818320918743262933986278253298682621539199521708728224967927112912949297094313450199621930432552711120162676044978952915460774169206199748884526752172344298071431324131135986637019988704485584942097151761120068517510

20、901525363合計126466992724640125211766951822491905128932772996433098892年數1919191919191919平均665615.7143402.1659009.236588.5131152.967859.338419.21742046.9百分比38.2%8.2%37.8%2.1%7.5%3.9%2.2%100.0%三、防災策略(一)加強災變天氣監測1. 建置台灣地區自動雨量及氣象遙測系統台灣地區地形陡峻,河川短促,在梅雨及颱風季節,每遇豪雨常引發洪水成災;此種由中小尺度對流天氣系統所誘發之豪雨,傳統的氣象觀測網因測站密度太疏,經常無

21、法即時而有效的監測到。中央氣象局為加強此種區域性豪雨觀測,自民國七十五年度開始,於台灣各主要流域及地區分年分區建置自動雨量及氣象遙測網,包括中央山脈以西之淡水河流域及桃竹地區等七個子系統和東部蘭陽溪流域等四個子系統,總計三百二十站,業於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全部建置完成。由於此整體計畫之完成,台灣地區已有一完善而密集且現代化之自動雨量及氣象測報網,可達成即時監測區域性豪雨並適時準確發布豪雨特報的目標,進而得以減少災害損失。2. 籌建台灣地區都卜勒氣象雷達觀測網中央氣象局現有花蓮、高雄兩座氣象雷達站,其有效涵蓋範圍,因雷達電波受中央山脈阻擋及地球曲度之影響,無法監測台灣北部地區及鄰近海域之颱風及豪雨,

22、以致形成台灣北部地區及鄰近海域之雷達觀測盲點。為彌補此一雷達觀測之空隙,期能有效掌握台灣北部地區及鄰近海域之颱風及豪雨等災害天氣系統之動態,氣象局業於民國八十五年在瑞芳鎮建立完成五分山都卜勒氣象雷達站,並正式啟用。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氣象雷達整體測報功能,並加強對颱風等災害天氣之預警能力,中央氣象局正積極推動籌建台灣地區都卜勒氣象雷達觀測網計畫,其目標係將現有高雄氣象雷達站遷移至屏東墾丁,另在台南七股增建一座雷達站,並更新現有花蓮雷達站之站房,三個雷達站之設備均將採用新型都卜勒氣象雷達,如此與五分山雷達站構成一完整的氣象雷達觀測網。該觀測網除具備傳統功能,可掌握降雨區域及雨量外,並具備都卜勒測風功

23、能,可提供高品質量化風場分析資料;以上資料經整合後將可加強對整個臺灣地區劇烈天氣現象之偵測能力,對於減低天然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水資源之規劃利用以及增進我國氣象科技研究發展等,將有極大助益;整體計畫預定於民國九十年度完成。3. 強化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系統中央氣象局氣象衛星接收站可接收並處理日本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GMS)及美國的繞極軌道衛星(TIROS-N/NOAA);目前每小時可接收一次的衛星數位資料,並可作多樣影像處理及複疊天氣圖,對天氣分析與預報作業精確度之提升甚有助益。另自民國八十七年起,開始接收美國所發射新系列的繞極軌道氣象衛星(除拍攝一般雲系照片外,並增加微波頻道之觀

24、測及解析度,可供溫度與濕度垂直分布分析之用),不僅可增進對颱風、豪雨等劇烈天氣系統的監視與分析能力外,並可將氣象衛星觀測的數據資料植入數值預報模式中,以增進數值天氣預報能力。(二)提升氣象預報技術1. 發展數值天氣預報系統為突破長久以來主觀經驗預報的瓶頸,中央氣象局自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執行氣象業務全面電腦化第一期計畫,積極發展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於民國七十八年完成並上線作業,它可提供一天至一週大範圍大氣環流的預測圖,做為發布一週逐日天氣預報的主要參考依據。中央氣象局並自七十九年一月起開始執行氣象業務全面電腦化第二期計畫,發展新一代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此系統已於八十三年底完成軟體發展及建置工作。新預

25、報系統可更精確地掌握天氣系統的變化,使天氣預報更為準確。我國目前雖已建置數值預報系統,但因氣象科技進步迅速,超級電腦日新月異,更新更好的技術與方法仍值得我們持續發展和引進。而數值預報系統所得到的氣象變數,和一般民眾關心的各地晴雨、冷熱等天氣狀況又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如何進一步利用這些數值預報產品,以從事各地區的天氣預報,即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為此,中央氣象局自八十四年七月起開始執行氣象業務全面電腦化第三期計畫,將在六年內積極推廣氣象服務、建置更完善網路環境以及發展更新更進步的預報系統。主要的工作項目,包括:發展高解析預報模式、建立雷達網連、發展統計預報技術、強化即時預報系統、引進更先進電腦設備

26、及建立多元化服務系統等。2. 發展氣象資料整合及即時預報系統中央氣象局於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建置完成氣象資料整合及即時預報系統(Weather Integration and Nowcasting System, WINS),此系統可快速整合數值天氣預報、氣象雷達、氣象衛星及自動雨量和氣象觀測等資訊,使預報人員於最短時間內,掌握中、小尺度天氣變化,對豪雨等劇烈天氣適時發出預警,讓社會大眾知所因應,以降低可能造成的氣象災害。為強化即時天氣預報之能力,本局正規劃擴建氣象資料整合及即時預報系統,預計於民國九十年完成。此計畫主要是配合現代電腦系統的發展趨勢,將整個系統的作業環境,移植到以開放系統為基礎的分

27、散式處理環境中,如此不僅可使本系統的發展得以不受限於舊式的電腦系統,更可使整個處理功能大為提升,且維護成本更為降低,以提供更多且更便利的氣象資料整合與顯示功能做為天氣預報作業參考,進而提升預報準確率。3. 發展颱風預報技術台灣因位於西北太平洋颱風主要路徑上,平均每年受三到四個颱風的直接影響,因颱風導致的直接財物損失,年平均高達新台幣一百三十億元以上,因此如何準確的提供颱風預報資訊是中央氣象局近年來最主要的努力方向。在颱風預報技術之改進方面,主要為:(1) 颱風路徑預報模式之建立。(2) 電腦輔助颱風預報決策系統之建立。(3) 颱風暴風雨之研究應用。其中颱風路徑預報之正確與否,將影響颱風預報之決

28、策與其伴隨風雨之預測結果;而颱風路徑預報模式之建立,包括颱風動力數值模式及颱風動力統計模式,係本局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技術之一部分。目前本局已擁有相當正壓和原始方程兩種颱風路徑預報模式,此兩預報模式之準確性和國外先進國家不相上下。4. 發展短期氣候監測及預報技術由於我國經濟繁榮,各行各業對較長時間天氣預報的需求日益殷切,為了提供各界長期天氣預報資訊,中央氣象局於每月月中及月底各發布一次台灣地區未來一個月之月長期天氣展望,以及每月底發布一次未來三個月之季長期天氣展望,提供社會各界參考使用。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及持續加強預報服務品質和提高長期天氣預報準確性,以符合社會大眾的需求,中央氣象局正積極與國內

29、外氣象研究機構合作,加強氣候監測,發展短期氣候預報技術,期能提供更長時間的氣象預報服務。其主要措施為:(1)發展全球及區域氣候實驗模式。(2)建立全球氣候監測及診斷分析作業輔助系統。(3)進行聖嬰(El-nino)與反聖嬰(La-nino)現象對台灣氣候影響之評估。5. 發展統計預報技術中央氣象局為提高天氣預報服務品質,自民國八十二年元月起開始對外界發布降雨機率預報,提供大眾有關降雨更多的資訊,而目前發布之降雨機率預報之方法,主要係參考氣候統計資料,預報員依據此資料再作主觀的調整。因此欲提升預報之準確率,亟需建立較佳之客觀統計預報指引。在氣象發展較先進的國家,已利用迴歸統計方法來分析數值預報產

30、品與局部天氣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而建立較佳的客觀指引,來協助預報員預報局部地區的天氣。有鑑於此,中央氣象局正投入人力與設備來發展迴歸統計預報技術,主要項目有三項:(1) 降雨機率及其他天氣要素(最高、最低溫度、雲量、風向、風速等)完全預報法模式。 (2) 臨台颱風路徑與登陸位置之統計模式。 (3) 颱風路徑統計動力預報模式。統計預報技術的發展,目的在建立較佳的客觀資料指引,除了可以彌補預報人員因經驗不足所造成之誤差,同時預報員亦將面對一個更強大的挑戰,預報員必須努力作最佳的判斷以充分應用客觀指引,進而提升預報的準確率。6. 發展海象預報技術海象對航運、漁業、海岸工程、海洋資源開發及其他與海洋有關

31、的各行各業均有莫大的影響。台灣四周環海,社會各界對海象測報服務的需求日益殷切,例如潮汐預報、海況分析等,其迫切性不亞於陸上氣象預報。為因應海洋資源開發及海上經濟活動的需要及維護海上作業及航行船隻和人員之安全,中央氣象局每天發布台灣鄰近海域的波浪分析圖和二十四小時預報圖,以供各界之參考及應用。又當颱風來臨前則依預測的颱風行徑和強度,推算可能引起的暴潮水位,適時發布海水倒灌及異常潮位的警報,以減少海岸低窪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三)加強氣象服務1. 增加颱風警報發布頻率中央氣象局於每年颱風季節中遇有颱風發生時,即予嚴密監視,充分蒐集各種氣象資料,並預測其最新動態。當研判颱風暴風圈於二十四小時後將

32、侵襲台灣或金門、馬祖100公里以內海域時,立即發布海上颱風警報;當颱風暴風圈於十八小時後將侵襲台灣或金門、馬祖陸地時,則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籲請大眾提高警覺,注意防範,期使颱風災害減至最低程度。在海上颱風警報期間每三小時發布一次,在陸上颱風警報期間每一小時發布颱風實際位置、動態、警戒區域及警戒事項,並透過一六六、一六七氣象專線電話、傳播媒體及各種氣象資訊管道加強報導,使各級政府機構、防救災單位及民眾可快速獲得颱風最新動態,及時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2. 加強氣象資訊之傳遞管道(1) 設立氣象諮詢服務專席及專線服務電話(02-2349-1234),每日二十四小時接受民眾及傳播媒體之諮詢,並透過此

33、管道加強報導颱風警報、豪雨特報及低溫特報等災變天氣消息。(2) 開放氣象資訊電子佈告欄(BBS)、在全球資訊網(WWW)上設立氣象資訊服務站、設置傳真回覆系統(FOD),提供各界最新氣象資訊服務,並建置點對點氣象防災資訊服務系統,主動提供中央與地方各級防救災單位、水利單位有關豪大雨特報、颱風警報等相關氣象資訊;另與中華電信公司合作利用無線電群呼系統(B.B.CALL)功能,緊急通知各級防救災單位及媒體重大氣象與地震相關訊息,以採取進一步防範措施。未來將進一步建立高速數據交換系統並擴大專線服務業務,使得氣象資訊之傳遞管道更多元化、快速化,方便民眾擷取各種氣象預報及颱風警報等最新資料。 四、結論台

34、灣地區因災變天氣所造成的氣象災害直接損失金額每年可達新台幣174億元,應特別予以重視;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與人口密度的增加,氣象災害損失也將有日益擴大之趨勢,一場豪雨或一次颱風都能造成百億元以上的損失。所以在這種天然環境條件日趨惡化的情況下,對天然災害的性質與原因,以及容易發生災害地點應再深入探討,才能策劃有效的防災措施。從防災觀點而言,氣象預報的效益是可觀的,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研究評估指出,正確的天氣預報配合健全的防災措施,可有效地減輕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的災害損失。以台灣地區平均一年將近新台幣一百七十四億元的氣象災害損失來估計,如果做好氣象防災工作,平均一年可減少約十七億至五十

35、二億元的損失。以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在氣象建設方面的投資是具有高度的經濟效益。根據國科會防災科技計畫之研究,由中央氣象局負責發布的天氣預報或颱風警報,是防災體系中的上游工作;而預報或警報資訊的迅速傳遞到各單位及民眾,以及如何採取妥善的防災措施,是防災體系中的下游工作(蔡、顏等,1985)。但就天氣預報或警報訊息所關聯的效率而言,必須上游工作與下游工作同時做好,才能達到高效率的目標。近年來,中央氣象局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不斷更新設備,開發新技術,提升氣象預報的準確性。但就氣象防災工作而言,祇靠準確的氣象預報是不夠,要落實防災的功能,有效減輕天然災害,必須上下游工作齊頭併進,亦即必須有快捷且完善的

36、預警系統和健全的防災體系相配合,同時加強防災工程建設及全民的防災教育,如此方能達成整體性防災效益。 參考文獻中央災害防救中心,1997:溫妮颱風災害損失彙計 表,台北市 16頁。林能暉,1995:地面造雨期間之雲物理觀測,交通 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 172頁。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95:台灣地區人造雨實地作業及評估報告,台北市 74頁。吳宗堯、王時鼎,1981:民國69年台灣乾旱研討,大氣科學(8):95-104。吳宗堯、陳正改,1978:台灣北部地區豪雨特性之分析,氣象預報與分析(77):15-30。吳宗堯、陳泰然、謝信良、喬鳳倫、陳正改,1983:台灣

37、地區春至初夏之局部性豪雨及其對水稻災害之初步分析,大氣科學(11):29-44。馬英九,1996:賀伯颱風災情檢討及復建報告,台北市 25頁。徐享崑,1979:台灣集水區乾旱週期性及乾旱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農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53頁。陳正改,1976: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冷鋒之移動速度及其伴隨天氣之研究,嘉新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台北市 128頁。陳正改,1983:台灣梅雨期之降水特性及其雨量預測,台灣水利(31-1):38-64。陳泰然,1995:台灣地區人造雨評估與規畫研究計畫,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 159頁。謝信良、陳正改,1985:台灣地區氣象災害之調查研究(1),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3-40號,66頁。謝信良、陳正改,1986:台灣地區氣象災害之調查研究(2),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5-4號,107頁。蔡清彥、周根泉、陳正改,1981:台灣地區之風速分布,台大大氣科學系研究報告LO-CIR-049,50頁。蔡清彥,1993:台灣地區之災變天氣,台灣地區颱風地震災害及保險問題研討會論文集,55-81頁。蔡清彥、顏清連、蔡義本、許茂雄,1985:我國防災體系之改進建議,國科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3-55號,54頁。黃榮村、黃宏斌、陳正興、陳亮全、李天浩、陳正改,1993:由六二水災檢討交通設施之防災措施,中央氣象局報告,台北市 90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