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5106397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福建三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现状调查报告 09历史 柳春华 0901030122006年,福建省的10个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即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歌仔戏、北路戏、梅林戏、四平戏、永安大腔戏、闽西汉剧。接着,打城戏、平讲戏两个剧种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影响福建戏曲发展现状的主要因素1、文化环境和文化政策文化环境和文化政策对戏曲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传统文化日益被重视,福建戏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例如,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规定直接带来了农村戏曲市场的繁荣。2006年、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2、、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建立扶持保护了一批地方剧种。文化政策的变化还带来剧种剧团结构的变化,在专业剧团的建设、剧目生产等方面影响尤其明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剧团改革使大批的基层剧团走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剧团调整了建设方向和剧目生产方式,基层剧团逐渐退出戏剧会演、戏剧节,转向以大量的业务戏与民营剧团竞争农村市场,逐渐完成市场化改革。打造精品剧目事实上主要由省市剧团承担,有些剧种没有省市剧团,缺少资金扶持,容易趋于单向发展。对于基层剧团本身来说,经受市场的洗礼,优劣自现,但有些剧团商业演出任务繁重,难免造成剧团草台化,而一些剧团基本已名存实亡,更多的剧团则被个人承包,与民营剧团一般无异。基层

3、剧团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此外,各地区主管部门的不同文化措施,乃至同一部门各届领导的不同态度都影响到剧种、剧团的变化,主要是财政拨款、文化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在剧目生产方面,文化主管部门设立的各种奖项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也代表一种时代选择和官方评价从而影响福建戏曲的发展方向。2、民俗活动的兴盛近20年来带动福建戏曲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是民俗活动的兴动的兴盛。高涨的信仰热情、发达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成为促使农村福建戏曲演出市场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庞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了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民营剧团数量不断增加。例如,闽剧现有民营职业剧团150多个,全年演出约40000场。在福州地区,几

4、乎每个村镇都有自己设施良好的剧场,座位在600800之间,一年观众量超过3千1百万。以上这些简单的数据表明,农村戏曲演出已经是乡村百姓重要的文化娱乐和文化消费活动,戏曲演出在乡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由此带来了戏曲与现实的联系方式的变化,戏曲观众主体的变化,带来了戏曲生产方向的局部变化,乃至剧种发展的变化。3、方言的影响方言是福建大部分剧种所要依托的基础,方言保证了唱腔和剧种特色,是剧种发展的根本性要素。它本不是剧种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但是方言在另一方面规定了剧种的特定流传区域,其受众范畴划分十分清晰,对剧种的发展有多方面影响。例如莆仙戏由于方言影响只能在莆田和仙游两个县演出,闽剧

5、团的演出也大都局限于福州地区和闽东闽北部分县市。福建有几个古老剧种使用官话演唱,像四平戏、大腔戏等。这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不再使用,很少有人听得懂,导致四平戏、大腔戏的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区域缩小到村庄,给剧种保护带来困难。也有一些乱弹系统的剧种如梅林戏、北路戏等改用普通话演唱,以便拓宽演出区域。由于剧种依附于方言,那么不同方言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还带来了剧种发展的不均衡。福州、泉州、漳州、莆田等沿海一带经济发达,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剧种就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如闽剧、高甲戏、莆仙戏、歌仔戏等生存状态相对更好,而闽北一带经济相对落后一些,剧种的生存就很困难,如闽西汉剧、梅林戏、北路戏等,需要投入更多力量来扶

6、持。三明地处福建西北部,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远在旧石器晚期,古人类就栖息在此。三明文化底蕴丰厚,史上即为文化之邦。自唐宋时代开始,三明兴学重教之风日渐,县学、书院、社学、私塾遍布各地。著名的大理学家朱熹、宋代“儒家鼻祖”杨时就出生在三明。三明宁化的石碧村被誉为客家祖地,如今还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特色。这片沃土上英杰辈出,代有名家。正因为如此,在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三明入选的两项均为地方戏曲泰宁梅林戏、永安大腔戏。一、闽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三明地方戏曲的现代传承,以泰宁梅林戏最集中、最为典型。1950年2月,泰宁解放。在“百花齐

7、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培养、扶持,泰宁各乡村的艺人纷纷组建梅林戏业余剧团。1960年3月,泰宁县的梅林戏敬酒参加福建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获节目奖、演出奖、演员奖,引起了福建省领导的重视。省里指示要尽力挖掘、抢救梅林戏这一地方剧种。泰宁县委派县文化馆的音乐干部陈祖鑫、魏均二人负责剧团的筹建工作,老艺人丁石苟为筹建组组长,抽调一批梅林戏老艺人进团作台拄,再从农村业余剧团骨干中精选了十多人为第一批学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960年4月1日,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就正式成立了。1963年,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建立了导演制,对梅林戏的表演内容和导演艺术做了较大的改革,改变了以往梅林戏口传

8、心授的教学方法,更注意人物内在的表现,使梅林戏的表演艺术和导演艺术都得到了提高,这在梅林戏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1964年,全国进行戏剧改革,提倡上演现代戏,梅林戏剧团也积极响应,将“土官话”改为普通话。在曲调方面,原泰宁县文化馆音乐干部魏均等人大胆改革,压缩了过门与太多的冗长的拖腔,在不失梅林戏风味的前提下,向戏曲歌剧化的路子做了尝试,甚至还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大胆运用了歌剧二重唱和伴唱的方法。在配器上,既继承了传统的唱腔,又结合当地的民歌小调进行改造,使之更具梅林戏的特色。1966年夏,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断送了梅林戏的蓬勃发展。1980年7月,“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恢复建制,梅林戏音乐的改革方

9、兴未艾,在唱腔、场景音乐和器乐使用上均有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如由吕立生编曲的梅林戏风流女电工中的女主角领唱与幕后伴唱唱段,在采用老拨子(原板)曲调的同时,运用了多声部的表现手法,即是60年代梅林戏音乐改革的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不同声腔、不同板式的联用,是梅林戏音乐发展变化的另一尝试。在器乐使用上,扩展了原先只有四人组成的乐队建制,增添了琵琶、月琴、扬琴、三弦、革胡,以及小提琴、大提琴、长号、小号、圆号、单簧管、长笛、手风琴,加强了梅林戏音乐的表现力。1983年以来,激烈的艺术竞争对古老的戏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泰宁梅林戏剧团为戏曲艺术与文艺演出市场相适应,不断地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10、,为拓展梅林戏的空间和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了剧团的生存和发展,泰宁县梅林戏剧团首先在剧目艺术上进行了改革,抛开一些陈旧体裁,运用大量的民间舞蹈,把歌、舞、杂技、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揉入到戏剧当中,使戏剧形式多样化。1992年6月,由时任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团长黎秀珍主编、导演、主演的贬官记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获文化部“天下第一团”优秀演员奖、编剧奖、导演奖,成为南方片区一颗璀璨的明珠。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以来,该团剧目荣获国家文化部、省、市政府和省文化厅奖励的有12个,汇演、调演、展演17次,获奖35项64人次,为三明赢得了荣誉。二、闽西北戏曲的困惑与窘境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11、和千百年来闭关锁国局面的结束,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纷繁、复杂,社会的文化生活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的审美习惯和美学趣味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作为三明地方戏曲中唯一的专业剧团泰宁县梅林戏剧团目前就是困难重重。第一,经费困难。1986年梅林戏剧团被省文化厅定为二类剧团,人员编制定编为50名,被县财政列为定额补助单位,每年补助经费为11.5万元。目前,演职人员53人,男演员26人,女演员27人,其中演职人员一半为临时工。剧团每年工资支出为50万元,实际各项列支总数为85万元,故县里拨付的11万余元仅是杯水车薪。第二,人才断层。为培养选拔人才,他们曾作过许多方面的尝试,一方面花上5万余元到河南梆子戏

12、故乡招收8个小演员,另一方面选送人才到艺校深造。但因练功艰苦,社保、医保、工资待遇低等问题,最终留不住人才。到今年,小演员只剩下3个。第三,梅林戏“变味”。由于生存问题,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只好既演梅林戏,还演现代歌舞、杂技、小品,以及云南的“抛绣球”等其他民族特色的折子戏,有时还经商,以达到“养家糊口”的目的。目前,正常出演的泰宁“土官话”梅林折子戏,仅占演出场次的30%左右。专家和群众观看梅林戏演出后都说,梅林戏变味了。长此下去,很可能造成剧种、剧目的流失和失传。第四是没有梅林戏的剧目创作室和研究机构。梅林戏沿革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全国稀有的地剧种,由于历史变革等原因,许多曲调、剧目都散轶在民间

13、,这就需要有专业人员去挖掘和整理,使之得到保护和发展。第五,演艺馆简陋,没有练功场所和梅林戏培训基地。专业剧团尚如此,“自生自灭”状态下的业余剧团的自然传承,更是举步维艰。据本人调查,三明地方戏曲目前尚有大腔戏、小腔戏、梅林戏、肩膀戏、木偶戏、南词戏以及汉剧、祁剧、采茶戏等业余剧团。但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当地百姓对地方戏曲的兴趣逐年递减。地方戏曲仅限于有限的大型文艺演出中象征性的表演,以及很少的民间庙会等民俗活动。艺人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有的已经作古,健在的老艺人大多年高体弱、口齿不清、记忆衰退,年轻的一代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没有学戏的积极性。2007年8月12日至18日,历时7

14、天,每天上午、下午、晚上3场、多场地的大型民间戏曲演出,是永安市青水乡民俗庙会的主要节日活动,也是青水乡民间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戏曲演出的主角是大田县和政和县的汉、越剧团,而永安市唯一的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却难觅踪影。究其原因,本人曾调查了庙会的组织、策划人员,曰:大腔戏太古老,难听。由于大腔戏的唱腔既保留了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高亢、粗犷的风格,又保留了“徒歌与帮腔”的古老演唱形式,唱腔的语音属中州韵,道白为土官话,错杂俚语,老百姓听不懂,觉得不好听。永安大腔戏在自己的发源地失去了赖于生存的根据地,失去了民间民俗庙会的载体,大腔戏的生存危在旦夕。三、三明地方戏曲保护工程的几点建议进入

15、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挡地汹涌而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振兴,已被列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政策。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理论问题却依然困扰着我们,对这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认识。首先,地方戏曲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世纪性的工程,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机构的责任在于宏观调控社会各界的有生力量,调拨相应经费,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制,监控整个保护过程,使保护工作由局部、零散、自发、随意的工作状态步入全面、规范、有序的正常化轨道。地方政府要分清“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保护”的关系,分清保存、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确

16、实处理好“申遗”和“申益”的关系。其次,正确引导民间庙会活动。民间信仰是民俗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地方戏曲来说,如果没有民间信仰活动的展开,地方戏曲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基地。对地方戏曲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对地方戏曲最好的保护。第三,努力营造地方戏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的社会生态环境。地方戏曲是开发旅游市场的重要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命题日益引起越来多的人们重视的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第四,加强学校教育在保护地方戏曲文化事业中的作用。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习地,一方面要主动承担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义务

17、,另一方面应承担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专业人才的义务,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提供文化遗产信息,积极参与文化保护的社会实践。让青少年了解、熟悉自己的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树立起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明学院艺术系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开设了由本人主讲的“三明地方戏曲音乐文化”课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四、关于福建戏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在以上调查报告中,我们考察描述的重点是剧种、剧团、艺术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一些大的剧种有长足的发展,一些剧种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扶持,但专业剧团减少,民营剧团大量增加,最显著的发展与变化在于戏

18、曲演出市场的兴盛。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剧种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1、剧种发展不平衡,且越来越多地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几个大剧种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不仅剧种少,而且发展状况较差。例如三明地区仅梅林戏1个剧种和1个剧团,南平、龙岩、宁德等地区情况也相似。而沿海地区1个剧种就十几个专业团,一百多个民间团。所以,像梅林戏、北路戏这样仅有一个剧团的剧种,所处地点多在贫困山区,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艺术流失程度较大。建议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剧种消亡。此外,就单个剧种而言,其自身发展往往有局部膨胀与局部萎缩的问题,如闽剧,在沿海地区闽剧团越来越兴盛的同时,分布在三

19、明、宁德、南平的闽剧团却不断萎缩,闽剧在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缩小了其覆盖范围和影响范围。而且在闽剧兴盛的福州地区内部也存在着这种不平衡,最多的民间团集中在福清、长乐、连江、闽侯等县市。高甲戏也存在类似的问题2、剧团建设意识薄弱。大量的基层剧团在走向市场后,只有剧团生存意识,没有剧种和剧团发展意识。面临生存压力,无暇顾及演员有计划的培养和艺术价值的追求,只追求短期效益,不考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顾及剧种的发展对剧团的内在制约和要求。有些剧团一年演出700场,将当前的人才等资源耗竭后,就难免草台化,导致对剧种的损伤。基层剧团的生存与发展是值得重视的问题。3、剧目生产需要更加多样化。近些年来,创作剧

20、目逐渐减少,改编、移植剧目占更大比例。从类型上看,古装戏增多,现代戏不断减少。内容上,是宫廷戏、公案戏、才子佳人戏增多,有力量的悲剧、活泼的喜剧都较少见。生产方向上,是国有剧团精美化和民间剧团草台化两极发展。从行当上看,是生旦戏增多,丑角戏减少,武戏更少。这种不均衡的局面也可能导致剧种的萎缩。4、人才培养是目前戏曲发展所面临最为紧迫的问题。急需提高演员艺术水平,急需留住传统艺术。二十多年来,随着老艺人不断去世,传统艺术流失严重。而且,目前各剧种都存在人才断层的问题,像莆仙戏,编、导、音乐设计都是50岁以上,好的演员都在40岁以上。闽剧、梨园戏等剧种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对于那些发展较差的剧种

21、来说,人才问题更为严重,甚至危及到剧种的存在。5、培育市场,同时规范市场。演出市场的兴盛,对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市场是一柄双刃剑,其能量在为经济利益诉求所激发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滋生出另一种不受控制的“自为”的力量或隐患,这尤其表现在民间职业剧团经营的短视的逐利本能、混乱无序的竞争等问题上。近年来,剧团数量增加了不少,但艺术质量未见提高。许多剧团都存在剧目重复、表演粗放随意、制作简陋的问题,在目前市场需求量仍然较大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弊端并未完全显露出来,但长此以往必将威胁到福建戏曲的健康发展。保证市场良性发展,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总而言之,三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明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明历史的见证,是三明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折射和蕴涵着三明地方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地方戏曲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如何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质,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推动先进文化的前进,是摆在广大文化工作者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任重道远。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