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上传人:w****3 文档编号:53944997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2、探索新的教育方式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容概要更新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已颁发两年多了,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展得轰烈烈,教师们在实验中深深地感到要全面地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要有能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教师。因此,在这一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头戏”一一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与 时俱进”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改革要构建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绝不仅是教材容的增删, 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它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更新观念,

2、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一、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新课改实施两年来,从实验区的情况来看,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 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第一,教师必

3、须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1、现实反思。教师未能具备、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 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而家长制、一言堂、对权力的崇拜、等级观念可以说已渗透到我们的 血液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 “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

4、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 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思想,这也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稍开明点的教师最多来点“启 发式”、“讨论式”,但还是限定在老师设计的围。2、现实需要。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

5、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 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 ,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意味着人 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如何将、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关键,一些实验区中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现象恐怕与之有非常大的关系。3、解决对策。如果没有了不平等形成的教师的权威,没有了师道

6、尊严,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我们的教师是否还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答案肯定是不唯一 的,有的教师能做得很好,而有一些(恐怕数量不少的)教师恐怕很难适应,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 这部分教师又很容易回到教学非化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当学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和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 当强权和体罚成为过街老鼠时,

7、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 术水平去建立。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 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绝不是靠学校规定学几本名著或什么读本就能解 决的,这应该是教师的在要求,应该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是终身的学习。二是教师要探索 实行教学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罢,讨论交流也罢,一定是出于学生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 出于教学的需要。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化,教师对

8、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 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的,有 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规则看守一切”,在培养公民的精神和实施的规则方面,教育(自中国教育文摘www.edU , 请保留此标记。)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第二, 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 教科书三者的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 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

9、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性的教学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 切的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上述三者的 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 教材(

10、教科书)。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 书的围,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 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 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

11、讲一遍课本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 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有很大的势力,复习、新授、小结、 巩固、测试等教学环节仍旧是现在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这几年改来改去仍旧没有太大的变

12、化,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深恶痛绝,他们渴求老师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焕发他们出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这次新课改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重要任务。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 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教学方法除了受观念的影响外还与教学容是密不可分的,当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教学容不得不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的时 候,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必须变革和创新的

13、时代要求。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 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

14、精神。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 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一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

15、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 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

16、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eduZ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本文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 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

17、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 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 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18、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 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 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

19、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面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我们应转变哪些观念摘 要:弄清新课程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容与措施,有助于一线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从而唱响和高扬素 质教育这根主旋律。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念一、新课程“新”在哪里?1 .在改革思路和整体建设上,新课程唱响和高扬了素质教育这根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

20、“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学生,面向 生活,面向社会,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当前与未来生活质量 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这正是新课程的新视野,也是新 课程的精神实质。2 .新课程是一种学习型和开放型的课程。这种学习型和开放型的课程强调 以与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合作、探究为基础,并要求他们积极、 主动地参与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共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和谐发展。3 .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新的课程标准逆现行教学大纲存在的上述弊端

21、而行之,彻底改变教学大纲的设计 思路,着眼于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并对此提出基本要求。 这样,无论是对教材的编写,还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业评价, 课程标准既易 于理解,便于操作,又显得更富有指导性和灵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的课 程标准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它。这次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已有成就上的创新, 主要表现在:(1) 改革思路与时俱进,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培养人的新要求, 素质教 育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2)课程管理模式由二级管理走向三级管理,明确 了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管理权利和职责;(3)课程结构的构建

22、以综合性、 均衡性和选择性为原则,明确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 系;(4)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见以上论述)5.新课程十分强调合作、对话与探究。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由于受其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次课程改革,强调从国家、 地方与学校、课堂实施三个层面来进行创新,显然这不仅仅是课程编制者所能完 成得了的,它要求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士共同参与与课程编 制者的合作、对话和探究,从而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卓有成效。二、教师的观念转变观念是人们行动的信念和指导原则,它对人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定向作用。因此, 教育改革一再强调人们教育观念的

23、转变,并把教育观念的转变看成是教育改革的 先导。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教育观念:1 .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依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与素质教育 相悖的观念。例如,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就是成功教育或者就是挫折教育等。这些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而在教育实践领域,教育工作者依然是我行我素,你说你的素质教育,我搞我的应试教育。在课程上依然重视学科和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际才能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科学 素养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围绕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这一最根本的目的而展开。它总结了这些年来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提出新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

24、,面向社会”,并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突破口,全面塑造人 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教师牢固地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不断把握素质教 育的时代特征,把素质教育深入地开展下去。2 .新的教师观。过去的课程有“防教师”之嫌。课程通过严格的设计而把教师 固定在课程和教材上,这使教师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是规 化了的行为,教师不准超越,不能自由发挥,教师的工作也是机械化了。这种按 部就班,缺乏创造力的做法,怎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又如何实现高素质人才 的培养?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

25、展就没有课 程的发展。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教师是课程的最 终实践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变革以及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 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了克服“无教师”或“防教师” 的倾向,有意识地把教师引入课程编制领域, 主教师在课程编制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有人认为,教师是新课程编制中的“平等中的首席”。也有人认为,学校课 程是专家、校长、教师等共同编制而成的,教师是课程编制共同体中的一员,因而应当在课程发展上起一定的作用。 同时由于新课程采取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 课程,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的加强,可以使学校课程充满活力。在课程发展中教师的地位和作

26、用的加强, 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观念:第一,要 有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方面,教师要担当起课程改革的主体, 发挥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推动学校课程的改革;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是学生生活的直接指导者,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创新意识和 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第二,要有实事的科学精神。科学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重要 动力,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的来临,科学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核心。 教师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第三, 要有合作精神。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教师的

27、作用只是对学生的一种影响, 学生只有从多个教师的影响中才有可能健康地、 和谐地发展。同时,合作精神也 是教师们克服困难和挫折,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力量。第四,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中不仅会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 而且 以往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认识。原来认为是正确的, 现在看来可能还有待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滞不前,要用全新全面的视野 来认真审视社会发展变化,使课程和教学与生活贴近,与学生贴近,与社会发展 的时代特征相联系。3 .新的学生观。面向学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新课程要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课程建设的中心地位,

28、充分关注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情境,使课程与学生紧密联系起 来。这实际上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下几个观念:(1)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就是围绕着学生的已有发展和可能发展,促进学生实际才能的提高。为此教师 要认真研究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以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和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各方面兴 趣和爱好,使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样性。(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知识化社 会的到来,学习化课程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主题, 这要求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 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 力

29、。(3)教师要树立平等的观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育中处于 绝对的优势力量。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并不比教师知道得少,有时甚至是学生知道的多。因此,教师应当从时代的 发展变化中逐步确立自己的地位, 特别是应当克服“师道尊严”所带来的负面效 应,平等地看待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得到发 展。(4)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宽容并不是不要纪律,而是要对学生采用“换位” 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同时纪律只是一种“他律”,这种“他 律”只有被学生接受并且化为学生的“自律”时才会起作用。这实际上就是要求 教师重视学生的转化,

30、给学生一定的机会,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4 .新的教材观。传统教材有人称之为“圣经”式的教材,这种教材是教育的社 会控制职能、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它的直接表现是在教材的价值观上, 认为 教材的价值在于“规”教学,教材设计往往就以“规”教学为指针;在对待教材 的态度和方式上,编制者们认为教师必须遵从教材, 不可轻易更改教材,教师要 持着一颗“尊敬”之心,服从它的安排,教师就像在赛马道上奔跑的马一样,不 能跑出“跑马道”;教材的关键部分是容纲要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的设计;教材是惟一的教学资源,把教师排斥在教材之外。在这种教材观下,教 师成了教材的附庸,毫无自主与创造之可能,因而也很大

31、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多样 性发展,使教学缺乏个性,学生缺乏人性等。新课程强调教材是学生的学材,是 学的例文本,要求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再组织, 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 教材观。它克服了 “圣经”式教材的控制式的模式,教学不再是以教材为中心, 教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教与学提供基础,它只是在教学标准下编制的“教学材 料”而非标准本身。因而教材没有绝对的权威性,更不是静止不变的永恒。尽管 这次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从“圣经”式教材转变到“材料”式教材,但是在很大 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材编制的模式,使教材由纯粹的“圣经”式转向两者的结合, 这样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力,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生

32、的学 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精神, 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为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提供新的教材基础。这也是本轮课程改革所达成的共识。5 .新的教学观。新课程是一种学习型和开放型课程。学习型课程是现代社会发 展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开放型课程则使课程能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发展和更新,使课程永远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但无论是学习型还是开放型, 它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 导地位,教学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的,由于存在着“防教师”的问题, 因此教师也就按部就班地依纲行事, 教学缺乏创造性。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教 学就是“命令”,学生必须服从,这样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很少具有主动 性。学习型和开放型课程则要求教师完全挨弃过去的做法, 要求教学具有创造性, 并把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教书匠”,而是一个“教练员”,他 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做一个生活学习的指导者、 价值的引导者等。总之,新课程贯穿着新的教育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必须转变过时的和腐 的教育观念,才有可能促进我国课程向着更新、更好的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