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农业定义初稿编辑中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1249733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多功能农业定义初稿编辑中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多功能农业定义初稿编辑中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多功能农业定义初稿编辑中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多功能农业定义初稿编辑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功能农业定义初稿编辑中(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多功能农业的定义1, 传统上的农业除了提供食品等基本功能外,还能做什么?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农业发展,开发出了不少新功能,如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就业增收等,这表明我国农业在多功能开发的基础上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2,“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甘肃省农牧厅研究人员周辛平认为,农业多功能性把特色产业、生物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农业的多功能性体现出,发展好农业,不仅

2、能够保障粮食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还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缓解能源危机,推动以生物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周辛平说,这就理清了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生态环境、能源、生物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各大经济领域之间的联结脉络,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的内涵,从而为各大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积极发展多功能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3,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最终来源于土地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3、它使整个社会受益,但社会并没有为此足额付费。因此,政府应按照WTO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和供给农产品、获取收入的经济功能,还具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地说,经济功能是指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和收入提供功能,它是农业的基本功能;生态功能是指土地与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功能是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延伸功能,主要包括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功能;文化功能是指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们

4、的休闲、审美和教育4,基于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多功能农业,一般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日益增多、品质更优的特定产品的同时,还应该承担其他日趋重要并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等方面的功能,具体包括环境保护、国土整治、水资源管理、生态平衡和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扩大就业、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与传统产品生产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相比,多功能农业从内涵到结构均已发生重大而突出的变化,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基础结构部门,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生产部门。4,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和供给农产品、获取收入的经济功能, 还具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地说, 经济功能是指

5、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和收入提供功能, 它是农业的基本功能; 生态功能是指土地与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 社会功能是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延伸功能, 主要包括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功能; 文化功能是指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们的休闲、审美和教育的功能, 以及维护原有乡村生活形态、保留农村文化多样性遗产、承传传统历史文化的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是日本为了保护其“稻米文化”, 在1999 年颁布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中正式确立的。日本政府认为, 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 可以促使人们

6、重新审视农业的地位, 有助于唤起国民对本国农业的热情1。对日本而言, 如果仅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 就可能会放弃农业, 以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如果从多功能性的角度来考虑, 就应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 而且能带来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种效用。此后, 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得到韩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响应, 成为一些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基础和目标, 成为WTO 多哈农业谈判非贸易关注问题的核心内容。多功能农业的特征多功能农业的基本特征多功能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涉及农业活动内涵及其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与变换。从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多功能农业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一个崭新的

7、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征:1新的增产手段迅速取代传统的农业增产措施多年来,世界各国农业集约化经营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用机械化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的普及应用和大量投入作为农产品产量增加的基本手段,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而多功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从措施到内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加不再成为农业产量增加的主要依赖手段等方面。比如说,各种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取代了化肥的大量使用。2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重大改变农业的内涵方面,农业生产中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各种农产品的比重在不断减少,而用于人们现代消费、工业原料或出口创汇的各

8、种农产品生产,以及用于恢复和维系自然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农业活动的比重则明显上升。农业的外延方面, 不仅农资供应、农业基建、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直接服务的各种经济活动迅速发展,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而且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可满足国内外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型产业,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行业部门。3农业与其它产品部门的结合空前紧密推动和促进与农业关联产业(包括前关联产业、中关联产业、后关联产业)部门的更快发展,既是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出发点或重要目的,也是多功能农业发展自然延伸的重要结果。伴随着多功能农业的迅速发

9、展,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结合、互进互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迅速形成。尤其是农业下游部门农产品加工及制造业的发展,显得迫切而重要。4农业作为一个社会事业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不同于传统产品生产意义上的生产性农业,多功能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这就意味着农业问题不再是或首先不是一个简单的微观经济问题,而是或者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事业部门, 而作为一个产业经济部门的属性在不断弱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业的发展的确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原因三、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阶段性变迁 我国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与实践变迁经历了由单纯强调经济功能到重视农业

10、多功能特别是非经济功能的过程。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 产品贡献。除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外, 农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 在促进我国工业化, 特别是轻工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 市场贡献。农民通过化肥、农机及房屋建材等生产资料消费以及衣物、家庭用品等生活资料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贡献; 要素贡献, 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资本贡献。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4。但由于城乡分治政策的限制, 我国农业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 外汇贡献, 我国农业直接或间接的外汇贡献是很

11、大的, 特别是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我国外汇贡献最大的产业。在我国, 农业的经济功能除体现于产品供给外, 主要体现在通过政府定价、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为国民经济提供资金要素方面。1953-1985 年, 国家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中国农民为国家贡献出6000亿元到8000 亿元的价值, 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 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政府通过定价、农业税、剪刀差等负保护政策措施, 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均在1400 亿元以上。入世基期( 19961998 年) , 我国非专项综合支持量为年均29

12、4 亿元, 相当于农业( 种植业和畜牧业) 总产值( 年均20489 亿元) 的1.435%。专项产品支持量只有玉米为正值, 为年均9.35 亿元, 其它产品均为负值( 小麦- 79.5 亿元, 粳稻- 93.4 亿元, 籼稻-38.7 亿元, 棉花- 49.97 亿元) 。而WTO 认可的、我国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农业税费负担为1200 亿元。综合计算我国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为- 900 亿元, 占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 5% 6。长期牺牲农业的政策带来了许多问题: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 粮食产量连续下滑, 粮食安全难以保障;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差距加大; 农业生态环境破

13、坏严重; 农民社会保障缺失, 农村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不改变剥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 农业各种功能的实现必然受到影响, 社会和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多功能性出现大的调整和变动。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不像以往那么突出, 但仍然是最重要的。农业的非商品生产功能诸如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就业、社会保障替代、保留农村文化遗产等日益彰显。2005 年GDP 总量为18.23 万亿元, 居世界第6 位, 财政收入突破3 万亿元7, 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农业功能由经

14、济功能发展为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重,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多功能农业的作用(优点)一、研究农业多功能性问题意义重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再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次关注,不是单纯的对改革开放之初的平面式回归,而是认识在实践过程中的螺旋式上升,是对“三农”问题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多功能农业的提出,是其中重要的进展之一。 农业多功能性问题,最初是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范畴的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其内涵更为丰富,并被赋予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是对传统农业理论的深化。对于我国来说,提出和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开展对农业

15、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全社会重新认识农业拓宽视野。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提高到了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一些地方,“重中之重”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落后于实践,还停留在传统的浅层次上,即只把农业简单地看成“吃饭产业”,以吃饭目标掩盖了农业的丰富内涵,而忽视了农业之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多种重要意义。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予以阐释,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农业,充分认识到发展好农业不仅能够保障粮食供给、提供多种农副产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还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缓解能源危机、推动以生物质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重

16、要功能;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发展农业不仅是农民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的传统功能不断强化,新的功能日益彰显。农业在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小,但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却越来越大;农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日益上升。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构建大农业的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由于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缺乏足够的了解,人们尚未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形成统一认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战略产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一直没能系统构建起来。同时,农业功能被单一化,产业发展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畴内,导致了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步履维艰。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提出,

17、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的内涵,把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这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的构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农业摆脱弱质低效开辟现实途径。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业原料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优质农产品、深精加工农产品的消费迅速扩大,农产品通过加工转化,将实现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值。特别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产业发展迅猛,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崛起,实现了对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深化开发和利用,由此将可能形成若干“无中生有”的产业。这些都预示着未来的农业将逐步走出弱质低效的困境,

18、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旺盛的生机。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农业与国民经济各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工农、城乡之间缺乏协调统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厘清了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生态环境、能源、生物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各大经济领域之间的联结脉络,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从而为各大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总之,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来说,不断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多功能农业,是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

19、是农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二、农业的多功能性来源于土地资源的多效用性, 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的大小来衡量。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效用包括经济效用、生态效用、社会效用和文化效用等。人类对土地效用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土地价值的多元化, 因而土地资源总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 还包括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是指土地用农业生产时所具有的供给农产品和提供收入的价值; 生态价值是指土地及其生长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等转化为社会功能的间接价值, 以及人们考虑到土地利用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性及

20、未来对土地需求的不确定性而愿意支付的价值, 主要包括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价值2; 文化价值是指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们的休闲、审美和教育的价值, 以及维护原有乡村生活形态、保留农村文化多样性遗产、承传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二、近年来,关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多功能农业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劳动力与发展资金;农业为城镇化供应农产品、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保持了社会与政局的稳定,为工业化、城镇化

21、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3.1 多功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市场与劳动力农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发挥经济生产功能,生产大量农业产品,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资金、市场与劳动力。提供资金。工业化发展初期,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剪刀差”来积累原始资本,源源不断的从农业产业内部吸收生产剩余,农业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资金来源;提供原料。农产品本身就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原料,特别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农业的发展直接会影响这部分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毫无疑问,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工业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膜等等物品直接依赖工业发展提供,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用品也依赖工业,农

22、村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也靠工业发展来支撑,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强大市场;提供劳动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流动人口,成为工业发展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人口也不会大量出现剩余,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本也受到影响。3.2 多功能农业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食物、休闲与城镇人口多功能农业的大力发展,同样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劳动力、食物与城镇人口。提供城镇人口来源。我们知道,城镇化发展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城镇人口的多少,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的来源有两个,分别是城镇户口新出生人口和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可以看出,农业发展以后,出现的部分剩余劳动力会有一些人转入城镇户口;提供劳动

23、力。城镇化过程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发展,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农业人口会分化一部分出来,进入城市成为城镇化的劳动力来源;提供食物与休闲。现在多功能农业发展,不仅通过发展生产,为城镇人口提供生活必需品,蔬菜、粮食、水果等,还为城镇人口提供农业休闲、观光体验,文化教育等场所。3.3 多功能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农业通过发挥生产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得人民生产生活、就业等有了坚实的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忠实于党和国家的领导,社会政治局面安定团结,从而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粮食

24、保障。常言道:“家中无粮心里慌,国家无粮必自乱”,“无农不稳,无商不活”。这充分说明了粮食、农业在政治稳定上的作用;社会与政治保障。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不仅能容纳劳动力就业,而且农副产品质量、数量及其安全性本身就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状况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涉及到社会发展问题;环境保障。农业的生态功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自然灾害、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产生的外部负效用等,均具有积极的、重大的作用。多功能农业的不足多功能农业的注意事项及补救措施一、综合各地的实践,周辛平分析认为,农业多功能开发应该注重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突出人本。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

25、是农业多功能开发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才能实现农业多功能开发的可持续性。二是突出绿色。提倡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无公害的绿色产业,以保障人体健康,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突出环保。就广大农村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四是突出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找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五是突出休闲。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六是突出文化。农业多功能的开发,

26、就是要发挥传承作用,成为挖掘和延续农耕文明、民族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初创阶段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研究人员认为,农业多功能开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模式,也缺乏规划。所以当务之急是政府要科学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力度。周辛平建议,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选择在重点区域设立示范点,总结成功经验,辐射带动。财政部门要加大对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鼓励多渠道投入。同时要加快多功能农业开发关联部门的整合。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必须重视农产品(11.47,0.00,0.00%)加工、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农业教育、农

27、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与贮藏、农村金融和农村旅游等农业关联部门的整合,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另外,要坚持多元推进,鼓励从事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多功能开发不比传统农业,一般投资都比较大。在组建主体上,鼓励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牵头搞农业多功能开发;鼓励和支持城里、外地一些企业家到旅游景点、到城乡结合部搞农家乐、搞农业多功能开发;鼓励一些商户经销农村特色产品、特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干部从事或领办农业多功能开发项目。通过这种多元推进,扩大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当然,强调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的基本功能不能丢

28、。周辛平认为,确保粮食自给,关乎我国食物安全和国家安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绝不能依靠国际市场解决。要确保粮食稳定供给,以及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障是难以完全替代的,为城市、工业提供一些原材料,也是改变不了的。还必须清楚,农业虽具多功能性,但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不仅对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生物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支撑其他多种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 它最终来源于土地的多效用性, 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

29、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它使整个社会受益, 但社会并没有为此足额付费。因此, 政府应按照WTO规定, 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 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由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转性, 后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存在非确定性, 并且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因此世界各国对农地向非农用途流动都进行了严格限制, 从而使得农用土地的边际报酬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农民得到的农业收入只是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一部分, 农业的经济功能不能完全实现为农民的所得; 农业的生态功能来源于土地的生态效用, 它调节了气候, 净化了环境, 保持了生物多样性; 社会功能来源于土地的社会效

30、用, 它维护了社会稳定, 保障了粮食安全, 促进了劳动力就业, 缩小了收入差距; 文化功能来源于土地的文化效用, 它使人得到了休闲、教育和美的享受, 承传了传统文化。但是, 农业的这些功能及土地价值不能完全实现为农民的农业收入, 大部分作为一种正的外部效应为全社会所无偿共享3。政府应直接或间接地向农业经营者补贴。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政府应直接或间接地向农业经营者补贴。这将有利于充分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有利于根本扭转目前农地非农化使用、耕地大量流失的趋势, 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阶段性变迁 我国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与实践变迁经历了由单纯强调经

31、济功能到重视农业多功能特别是非经济功能的过程。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 产品贡献。除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外, 农产品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 在促进我国工业化, 特别是轻工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 市场贡献。农民通过化肥、农机及房屋建材等生产资料消费以及衣物、家庭用品等生活资料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贡献; 要素贡献, 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资本贡献。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4。但由于城乡分治政策的限制, 我国农业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 外汇贡献, 我国农业直接或间

32、接的外汇贡献是很大的, 特别是在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我国外汇贡献最大的产业。在我国, 农业的经济功能除体现于产品供给外, 主要体现在通过政府定价、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为国民经济提供资金要素方面。1953-1985 年, 国家实行农产品统购制度。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中国农民为国家贡献出6000亿元到8000 亿元的价值, 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 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政府通过定价、农业税、剪刀差等负保护政策措施, 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均在1400 亿元以上。入世基期( 19961998 年) , 我国非专项综合

33、支持量为年均294 亿元, 相当于农业( 种植业和畜牧业) 总产值( 年均20489 亿元) 的1.435%。专项产品支持量只有玉米为正值, 为年均9.35 亿元, 其它产品均为负值( 小麦- 79.5 亿元, 粳稻- 93.4 亿元, 籼稻-38.7 亿元, 棉花- 49.97 亿元) 。而WTO 认可的、我国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农业税费负担为1200 亿元。综合计算我国基期的国内支持总量为- 900 亿元, 占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 5% 6。长期牺牲农业的政策带来了许多问题: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 粮食产量连续下滑, 粮食安全难以保障;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差距加大;

34、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农民社会保障缺失, 农村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不改变剥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 农业各种功能的实现必然受到影响, 社会和谐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 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多功能性出现大的调整和变动。农业的产品供给功能不像以往那么突出, 但仍然是最重要的。农业的非商品生产功能诸如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就业、社会保障替代、保留农村文化遗产等日益彰显。2005 年GDP 总量为18.23 万亿元, 居世界第6 位, 财政收入突破3 万亿元7, 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

35、力。农业功能由经济功能发展为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重,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四、农业补贴的政策思路应该是: 按照WTO 的规定, 通过农业补贴政策来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1、针对农业的经济功能, 可以采用取消农业税费、对农产品价格支持等黄箱政策, 以及政府一般性服务和对农民收入直接补贴等绿箱政策。( 1) 取消农业税费, 为农民“减支”。从2006 年起, 农业税已全部取消, 农民税费负担减轻1200 多亿元8;( 2) 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农产品供给从来都是农业基本的功能和最重要的功能。价格支

36、持政策虽然会减少全社会的经济利益, 但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生产和供应, 有利于保障粮食全, 有利于生产者的收入和福利的增加;( 3) 政府一般性服务。政府一般性服务项目繁多, 总体上可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竞争力,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民收入, 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使农民“增收”。直接收入补贴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而不会扭曲农业生产与贸易。可根据农民承包土地的面积或固定不变的产量进行补贴。2、对于农业生态功能的实现采用农业环保补贴政策和农业资源储备补贴政策。前者主要用于保护农业环境的基本建设投资, 如生态林的建设和农田

37、水利基本建设, 可通过公共工程集中使用, 不直接补贴给农民。后者主要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补贴、休耕补贴、造林补助、草场改良保护补助和减少载畜量补贴, 以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 储备与保护农业资源。这部分可根据政府规定的生态标准和退耕休耕的利益损失情况直接补贴给农民。3、农业社会功能的实现可以采用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和地区援助等。(1) 农业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可采取粮食安全储备补贴方式。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用于补贴以粮食安全为目标的粮食储备支出, 受益者是政府通过市场机制选定的粮储企业和承担储备任务的农户;( 2) 农业的就业保障功能和社会保障替代功能可采取农业生产

38、者退休或转业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和地区援助等方式,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用于对提前退休或者转入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者进行补贴; 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或者对作物的保险费补贴;地区援助是对连片贫困地区中生产者的扶助。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农村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 农业不仅具有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功能, 还具有为目前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失业保险的功能; 农业不仅仅是农民手段。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许多地方平均分配土地, 实际上是土地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反映, 是土地社会价值的体现9。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贴( 除对农作物的保险费补

39、贴外) 和地区援助等, 总体上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形式。因此, 由政府出资, 在上述三种形式的补贴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农民的基本需要, 有利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4、关于农业文化功能的实现, 可以采用政府一般性服务的方式, 增加对农业文化、农业教育的投入。农业的文化功能有时可获取一定经济收益, 如发展旅游业。但这只是一种附加效益, 而不能代表文化功能的全部。能够对农业的文化功能进行经济开发的只包括部分地区、部分内容。在那些没有实施开发的广大区域内, 农业仍然在发挥着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如云南、广

40、西的山地梯田景观、北方的草原游牧景观, 以及与特定的农业活动密不可分的民俗、年节、民间艺术等。因此, 政府应增加对农业文化、农业教育的投入, 更好地保护农业文化资源, 发挥农业的文化功能。要通过职业培训, 造就“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开展全民教育, 充实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有关农业的内容, 加深国民尤其是下一代对农业的理解与关心, “重农”意识深入民心, 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将有利于充分实现农业多功能效应。五、河南省的对策我省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切入点多功能农业是当代农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当然也不能

41、例外。从总体上看,当前全省发展多功能农业的思路应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强化农业的四大现实功能在新的情势下,河南农业除了衣食之源、提供工业原材料、积累工业化资本、提供劳动力、创造外汇等功能以外,还必须具有保障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四大现实功能。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来说,发展农业是解决一亿人吃饭问题的头等大事,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不断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才能从“藏粮于民”、“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转变。对于创造就业机会来说,河南农村2000多万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很大,扩大农业就业责无旁贷,全省要延长加宽

42、农业产业链条,尽量把农业所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工作机会留在农村。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来说,农业在农民收入增加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要尽最大可能和多渠道努力,扩大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对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来说,必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和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加大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作力度,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2.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制定农业投入政策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上,同时考虑环境、社会、食品安全、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效益。这既是农村

4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使农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综合效益的客观依据。要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尤其是,省里在制定财政支农方略时,就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农业投入政策的方向,以便构成具有政治和经济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方面。3.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一要强调和突出非耕地农业的发展。针对全省相对丰富的非耕地资源始终未能得到充分有效使用的现状,并结合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有效

44、发展非耕地农业,使其成为全省农业发展战略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要改善种植业内容及其结构。利用全省占耕地面积2/3的中低产田种植部分饲料作物,或进行草、粮轮作,具有可以使耕地农业的发展走上主要依靠有机肥和土壤肥力及产出力良性提高的可持续之路,推动和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等十分重要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意义,必须将其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三要进行区域间农业发展战略整合。针对各地区具有发展不同农业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的资源禀赋的情况,突出优势,抓住重点,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个性化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按照“以点带面,以链串点,点、链、面结合”的方式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使

45、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四要加快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研究及推广、农业教育、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与贮藏、农村金融和农村旅游等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必备的条件。五要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对农业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宽度。比如说,对非耕地的农业开发提供直接的财政补贴,就既能使农民的付出尽快得到

46、应有的补偿,又能鼓励农民从事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公益性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六、多功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1。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就是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首要问题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积极加强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努力开拓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强化就业增收与原料供给功能;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范畴下,拓展农业生产经营的空间。2.1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内涵、形态及功能多样化特征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

47、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内涵、形态及功能多样化特征。内涵多样化,现代农业可理解为传统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先进,生产品种的多样;也可理解为发展理念的科学化,发展方式的人性化,发展层次的高级化,发展形态的多样化。形态多样,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态是随着国情、人类发展需求、生态环境状况、科学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有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精确(准)农业、数字农业以及多功能农业等。功能多样化,传统农业功能主要表现为保障食物安全、保障社会就业与保持政局的稳定;现代农业则更重视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具备功能多样化的特征。2.2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首先巩固农业食

48、物保障功能加强食物供给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农产品供应充足的前提下,人们才有更高的生活与生产需求,农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人口多、农业发展基础差、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是我的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新时期、新阶段也得保障农业的高生效率、高安全性和多功能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2.3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重视社会保障与生态保护功能农业具有原料供给功能,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重视社会保障与生态保护功能。如果现代农业发展不好,人民生活质量不高,失业率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没有发展动力源泉,那就不叫现代农业了。所

49、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农民收入,在保障基本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更好的原料,才能让工业化、城镇化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也才能进一步发展好现代农业。2.4 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是开发农业休闲旅游功能农业的功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农业功能的需求是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发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满足人们日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与文化需求。因此,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功能不断开发、不断拓展的过程。七、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基础4.1 工业化提升了现

50、代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1)工业发展有效有序的转移了农业剩余劳动力。2)工业化发展了科学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3)工业化发展为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工业发展初期,国家通过“剪刀差”方式从农业部门为工业发展积累原始资金,当前我国工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反过来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工促农”。4.2 城镇化加速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城镇人口的增加也需要粮食保障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对多功能农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1)城镇化为有效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是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程,

51、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城镇化的发展相应地会带动城市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效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2)城镇化发展水平推动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的需要总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农业产品质量与数据的需求都相应会发生改变,同时需要休闲旅游,观光体验,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从而促进农业功能的拓展与开发,满足日益变化的人民生活需求2。(3)城镇化发展促进了多功能农业发展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式增长,本身就有强大的消费需求。对农产品品种、质量、数量的需求

52、,有利于农业多样化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多品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发展,有利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4)城镇化发展为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体系的完善,城镇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装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服务业都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多功能农业发展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也会对农业发展带来发展资金支持。5 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中统筹三化协调发展5.1 统筹现代多功能农业与工业化协调发展5.1.1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拓展农业功能,夯

53、实工业化发展基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要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升农业发展层次,拓展农业发展功能,为工业化加速转型提供基础支撑。(1)强化农业粮食生产功能,提供食物保障支撑。工业化只有在农业发展越来越强,生产率越来越高,才能生产更多的农业产品,工业才有足够的原料和劳动力来源。中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战略的实施首先必须解决吃饭问题。新阶段的吃饭问题不仅要吃饱,而且是按照小康水平的基本要求,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过上更高质量更幸福的生活。(2)强化农业社会保障、政治稳定、生态保护等其它功能,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不可否认,没有稳定

54、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什么发展都不能正常进行。但是,稳定的环境必须依靠发展现代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拓展农业发展的功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发展的比较效益。再者,强化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使工业化产生的废弃物不至于产生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生活健康。积极开发农业休闲旅游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保持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农业的传统要素供给作用。5.1.2 大力实施工业化战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技术装备与投入水平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工业化发展会带来技术水平的进步,资金的积累,必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条件支撑与资金支持,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化战略。(1)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55、通过工业化发展,开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改造农业,发展更先进农业作物品种,生产适合人民生活健康需求的农业产品,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积极开发现代农业装备,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将大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农机协会为主体,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中介服务组织,提高现代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5.2 统筹现代多功能农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5.2.1 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体系,为城镇化升级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多功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农业功能拓展,农业技

56、术创新,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1)人口与产业基础保障条件。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发展中,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产生农业剩余产品,从而带动着其他产业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促进了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加速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讲,城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使一部分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其他产业,农业人口与产业剩余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最基础、最根本条件3。(2)市场基础条件。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农业人口收入也会不断增加,收入的增加会直接导致消费增加,因此可为城镇产业的发展创造难得的市场机会。使城镇产业发展在

57、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改善,城镇发展规模、城镇化水平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等工业产品,也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所以说,农业现代化为是城镇化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3)要素基础条件。消费要素。现代功能农业高速发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城镇化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撑,农业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城镇化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扩大了城镇劳动力与城镇人口的来源,也为城镇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与商品消费提供了机会;劳动力要素。城市人口的增加,增大了城镇交通、住房、水电等基础设施要求

58、,也带动了城镇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和城镇体系的完善带来直接的影响和劳动力投入,推动着城镇建设和繁荣4;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节约了土地资源,使得城镇规模的拓展有了土地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增加城镇发展的资金来源,部分有能力的农村人口直接进入城镇建设与消费,也带动着城镇规模的扩张和发展。5.2.2 实施快速城镇化战略,促进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实施快速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发展城镇经济,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引导人们消费观念转变,加速消费、需求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经济

59、,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收入结构,从基础上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与购买能力5;引导消费观念转变,促进消费结构调整。从基础性食物需要,向高质量、健康、绿色无污染的农业产品需要转变;对农业的需要从传统粮食保障功能需要向休闲、旅游、观光需要转变,积极开拓发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满足日益变化的人民生产与生活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合理性调整,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产业。5.2.3 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中统筹三化协调发展(1)积极开拓农业功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多功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功能拓展、农业装备改善、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为工业

60、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6。(2)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结构升级换代,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支撑。工业发展通过技创新与市场开拓,实现工业发展阶段的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与市场支撑7。可以说,工业化是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手段和重要支撑。(3)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工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没有农业现代化发展,就没有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基础;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资金技术支撑;没有城镇化,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三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统筹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的基础就是多功能农业。24 / 24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