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266300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184 大小:5.8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8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太湖水污染治理政策放眼中国环保治理政策现状 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实践团总结报告 内容摘要: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 2338 平方公里。太湖流域物华天宝,历史 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国家财赋重地,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被誉为“人间 天堂” 。流域面积 36895 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2007 年 5 月份,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无锡水源告急,自来水 全面中断,几十万城市居民纷纷抢购超市饮用水,这次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江 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亲自前往无锡,并做出重要批示。蓝藻是太湖污染 的一

2、个重要方面。大规模暴发的蓝藻一方面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另一方面厚厚的蓝藻形 成层如同油漆,阻隔了空气与水中气体的交换,使水体的溶解氧浓度迅速降低,引起水生动物 窒息死亡,导致水体遭受严重污染,破坏水体景观,还会影响自来水厂的生产和自来水的 质量。无锡是太湖蓝藻污染的重灾区。无锡市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虽然其工业废水 排放水平随人均收人增加在逐渐减少, 但是无锡市的水环境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本文以无 锡为例,详细介绍了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危害,治理手段,以及国家为治理太湖污染采 取的种种措施,为太湖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关键字:太湖水污染 蓝藻 无锡 治理 XJTUSP0

3、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2 目录 一 引言 1.1 选题背景 4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1.2.1 区域的自然概况 6 1.2.2 研究区域的特点 6 二 太湖地区的背景介绍 2.1、环太湖经济的发展规模 7 2.1.1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高效化肥的使用,围湖养鱼对太湖水质的影响 8 2.1.2 污染行业(印染、造纸分区域讨论)对太湖污染的影响 8 2.1.3 新兴的旅游产业对于太湖的破坏 9 2.2 太湖蓝藻暴发的历史记录 9 2.3 08 年各地采取相应政策应对可能出现的蓝藻危机 10 2.3.1 长远角度的宏观调控 11 2.3.2 为

4、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措施 12 三 取样城市的选择 3.1 选择无锡的原因 13 3.2 无锡的经济发展规模 14 3.3 无锡地区的污染现状 15 3.3.1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需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增大,相应增加了入河(湖) 污染量 15 3.3.2 废污水治理能力不足 15 3.3.3 现行水质、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16 3.4 农业生产技术结构变化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16 3.4.1 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 16 3.4.2 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 17 四 蓝藻污染相关问题的介绍 4.1.重大的蓝藻污染事件 18 4.2.蓝藻简介 18 4.3.蓝藻的特征 19 XJTUS

5、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3 4.3.1 群体性和浮游性 19 4.3.2 .繁殖特性 19 4.3.3 微蓝藻的移动 19 4.3.4 在生物链中的地位 19 4.4. 水华形成四阶段 20 4.5.蓝藻爆发的的危害 20 4.6.爆发成因 20 4.6.1 自然环境 20 4.6.2.气候影响 21 4.6.3 人为因素 22 4.7 蓝藻污染治理方法 23 4.7.1 治理之根本为除藻 23 五 现行的蓝藻治理手段 23 5.1 取样城市无锡采取的措施 23 5.2 从产业角度应对污染问题 24 5.3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24 5.4 强化

6、太湖水环境监测体制 24 六 其他环太城市在太湖治理方面的努力 28 七 此行的总结 29 对于中国现行环保制度的思考 八 参考文献 35 九 附录 38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4 一 引言: 1.1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居民收入的增长日益加快,江苏省更是 在 2006 年提出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08 年,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出炉,江苏一 省包揽了前十里的七个名额,江阴,常熟,昆山,太仓等。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5 如果我们在地图上

7、将会这些城市一一标出,我们会发现这些城市有个共同的特征,那 就是都在太湖沿线。 2007 年 5 月份,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无锡水源告急,自来水全 面中断,几十万城市居民纷纷抢购超市饮用水,这次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江苏 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亲自前往无锡,并做出重要批示。时任中共江苏省委 书记的李源潮书记也亲临一些指挥工作。 无锡市民感慨,我们这里是有钱,可我们连水都没得喝了,还要钱干什么。太湖流域 经济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虽然中央一再强调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可太湖地区的经济却是不折不扣

8、 的沿着这条“老路子”走下来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太湖流域的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太湖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应该如何展开,蓝藻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切实落实相关环保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这 些都是需要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太湖经历代劳动人民的治水和辛勤耕耘,因水患频繁被称为荆蛮之地的太湖流域,逐 步被改造为“鱼米之乡” 、 “人间天堂 ”。至唐宋以后,太湖流域已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的税赋之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6 地,有“苏湖熟,天下足” 、 “赋出天下,江南居什九 ”、 “国之根本,仰给东南”之说,在中国 古代经

9、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现代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太湖,在工业 方面的起步较之国内其他地区要早一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地区三大产业迅速发 展,流域经济总量从八十年代初的不到 1000 亿元,增长为 2003 年的 15100 亿元,是八十 年代初的 15 倍。 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太湖环境的严重破坏,目前,流域工业和生活点污水排放量达 53 吨, 污径比达 1:3.3,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 30%左右,污染物重量已远远超过流域水 环境的承载能力。 蓝藻问题只是太湖水污染的一个缩影,太湖也只是中国江河湖泊污染状况的一个例证, 研究太湖水污染问题的由来,成因以及解决办法,能够为我

10、国其他江河流域的水污染等重 大环境问题提供参考蓝本。 1.2 研究区域介绍 1.2.1 区域的自然概况 I.地质与地形: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太湖流域呈周边高、中间低的 碟状地形,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河网如织,湖泊棋布,太湖居中,包孕吴越,大运河横贯 南北,沟通河网水系。 II.气候: 太湖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和水资源相对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流域降雨年 内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 59 月的汛期,长历时、高强度的梅雨和突发性台 风暴雨常造成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年际之间旱涝交替,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流域连续发生 大洪水,而进入新世纪后则连续干旱。降雨量在空间

11、分布上则呈现为从沿海向西部山区递 增态势。 III.流域面积: 太湖流域片地处东南沿海,行政区划涉及苏、浙、沪、闽、皖五省市,面积 24.5 万平 方公里。 IV.人口: 太湖地区的人口众多,接近 4000 万。人口流通性较强。 V.社会经济构成: 2003 年流域片以占全国不到 3的土地面积、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 1/4 的国内生 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其中太湖地区以占全国不到 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 全国 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 19的财政收入。太湖流域片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最具活 力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经济社会呈加速发展之势。 1.2.2 研究区域的特点

12、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较高,工农产业比较发达,但太湖却一直长期处于“亚健 康”状态,目前太湖流域河流水质全年期综合评价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 16,超 标河长占评价河长的 84;太湖虽类水面积占 92,但 70水体为富营养水平; 按水功能区达标分析,太湖流域全年期水功能区河流达标率为 24。由于水污染严重,上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7 海、嘉兴、无锡等大中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呈水质型缺水。 二 太湖地区的背景介绍 2.1、环太湖经济的发展规模。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 2338 平方公里。太湖流域物华天

13、宝,历史源远流 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国家财赋重地,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被誉为“人间天堂” 。 流域面积 36895 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5 年,太湖流域人口 4533 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000 人左右,流域内分布有上海、 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等 8 大城市,城市化率达 73%。全流域国内 生产总值 21221 亿元,约占全国 GDP 的 11.6%;人均生产总值达 4.7 万元,是全国平均水 平的 3.4 倍,全流域财政收入 6609.1 亿元,约占全国的 22.1%;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收益约 为全国平均水平

14、的 57 倍。流域总耕地面积 2213 万亩,人均耕地近 0.5 亩,约为全国人均 水平的 35.7%。 2005 年太湖流域的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3.7%,61.3% 和 35.0%,见下表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8 2.1.1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高效化肥的使用,围湖养鱼对太湖水质的影响。 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 施用量(折纯量)从 1979 年的 24.4 公斤增加到目前的 66.7 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 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 22.5 公斤。根

15、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研究调查,在 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农村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目前已占到 50左右。 近年来,以大闸蟹为主的太湖养殖规模急速扩张,围网养殖达到 19.6 万亩,其中大部 分集中在东太湖,大约 16 万亩。为了获取高利润,蟹农拼命放养蟹苗,每亩最高要投入近 千只蟹苗。多放蟹苗必然要多投有机饲料,导致湖水中氮磷等指标大大超标,据保守估计, 养殖业对整个太湖总磷总氮的“贡献”率在 15%左右,严重影响水质,助长了藻类的爆发。 另外,大规模围湖养殖和围网养殖,导致湖内污染物积累日益加重太湖湖底淤积面积 1547 km2,占全太湖面积的 66%,其中竺山湖、梅梁湖、贡湖和东太湖及入湖河口

16、底泥污 染最为严重,普遍淤深 0.8-1.5 m 之间,成为太湖水体污染的主要内源。过度的围网养殖正 使太湖走向沼泽化。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 1.24 厘米左右,50 年后湖底沉积 将达 3 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崔广柏说, 除直接污染太湖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和自净化功能。 2.1.2 污染行业(印染、造纸分区域讨论)对太湖污染的影响。 太湖流域六大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共计 5.57 万家,其中江苏 2.46 万家、浙江 3.11 万家。 六大污染行业企业总产值 6149 亿元,其中江苏 3937 亿元,浙江 2212 亿元

17、,六大污染行业 具体情况见下表。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9 污染行业在 2005 年累计排放工业废水 215512 万方。其中 COD 排量为 264726 吨, -N 排量为 31248 吨,TP 排量为 619 吨,TN 排量为 2709 吨。3 其中纺织印染业的 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大,占重点工业企业 COD 排放量的 61,总磷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总磷排放量的 41。目前江苏省印染产能位居全国第二, 印染加工业出口份额占全国印染加工业出口总量的 1/3。而在全省 960 多家重点印染企业中, 有 570 多家坐落在太

18、湖流域,占全省印染企业的 60;印染废水排放量和 COD 排放量分 别占全省印染行业的 75.3和 72.3。大量污染物的排入直接加速了太湖水质的恶化,导 致了蓝藻的大规模暴发。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2.1.3 新兴的旅游产业对于太湖的破坏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内少数跨行政区域的 特大型风景名胜区之一,它由苏州市的木渎、石湖、光福、东山、西山甪直风景区;吴江 市的同里风景区;常熟市的虞山尚湖风景区;无锡市的锡惠、马山、蠡湖、梅梁湖风 景区;宜兴市的阳羡等 13 个风景区和无锡市的泰伯庙、泰伯墓 2 个独立景点构成,所辖范 围涉及 2 个地级市,3 个

19、县级市和 35 个乡镇或街道,其中有 6 个风景区与太湖水域直接关 联。 据资料分析,仅江苏环太湖旅游带的国内游客共占据了国内游客总量的 52.7%,旅游 者每日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宾馆饭店等服务系统产生污水对太湖造成严重污染。 2.2 太湖蓝藻暴发的历史记录 自 1987 年,国务院副总理提出太湖水“变味”以来,十年以后的 2007 年 4 月底,太 湖梅梁湖蓝藻大规模集中暴发,往年提前了近 1 个月,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对小湾里水厂、 锡东水厂、贡湖水厂水源地的监测,5 月 6 日梅梁湖小湾里水厂水源地叶绿素 a 含量达到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

20、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0 每升 259 微克,位于贡湖湾和梅梁湖交界的贡湖水厂水源地达到每升 139 微克,贡湖湾锡 东水厂水源地达到每升 53 微克,叶绿素 a 在太湖西北部湖湾全部超过 40 微克蓝藻暴发临 界值。到五月中旬,梅梁湖等湖湾的蓝藻进一步聚集,分布范围扩大,程度加重。 图为蓝藻暴发的景象 5 月 28 日,根据无锡市报告,贡湖水厂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氨氮指标上升到每升 12.7 毫克以上,溶解氧下降到接近零,导致无锡市自来水恶臭,引发了供水危机,直接威胁当 地居民饮用水,3 天自来水无法使用,当地居民纷纷涌入超市抢购纯净水,超市纯净水被 抢购一空。 超市空空的纯净水货架 XJTU

21、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1 2.3 08 年各地采取相应政策应对可能出现的蓝藻危机 2.3.1 长远角度的宏观调控 为了彻底消除蓝藻危机,各地区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投入了巨额资金,采取了标本 兼治的方针。 序号 措施任务 具 体 内 容 1.化工企业关闭 2砻糠发电项目关闭 3. 推行清洁生产审核 4. 循环经济试点 5. 生态工业园区 一 产业结构调整 6. 污染企业搬迁 1污水处理厂建设 2污水管网建设 3除磷脱氮提标改造 4农村点源生活污水 5.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建设 二 基础设施建设 6. 污水处理厂监控体系建设 1工业园区整治

22、 2六大行业污水“提标”三 工业污染物整治 3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1 “三场”整治(1)养殖场(2)屠宰场(点) (3)填埋场 2农药、化肥使用 3调整种养结构 四 农业面源整治 4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五 生态建设 1生态湿地、生态林带建设 六 强化船舶污染防治 七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 八 加快自动站建设 九 启动应急机制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2 2.3.2 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措施 为了应对眼下可能暴发的危机,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各地还采取了以下紧急措施: 一,在流域污染源普查的基础上,对环太湖地区的污染进一步拉网式细查,逐条河

23、流 逐个登记工业生活排污口,核查其排污源头,造册登记,建立环太湖地区污染源目录,查 明进入太湖水体的重点污染源。在太湖蓝藻暴发前期及对水源的水质造成威胁时期,要加 大相应区域的污染源监管力度,铁腕治污,采取必要的限产、限排或停产措施(尤其是化 工、造纸、印染、制革和电镀等重污染企业,以及太湖保护区范围内氮、磷排放大户) ;实 施样的环保执法制度,确保水源第水质安全。 二,蓝藻暴发前后,针对成片蓝藻或重要水源地附近的蓝藻,开展人工或机械打捞工 作,防止蓝藻腐烂造成的水质污染。建立蓝藻打捞专项机制,全面发动、有效组织、属地 包干,发动沿湖地区和单位对所属地水域的蓝藻进行“包人员、包经费、 机械化打

24、捞作业摄于 08 年 5 月 25 日太湖勃公岛旅游区 包效果“打捞;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财力支持,组建专业打捞公司,配备专业、高效 打捞船只,负责重点水域打捞。对打捞上岸的蓝藻,由专业队伍运送到制定场所堆放,建 立蓝藻储存、堆放集中地,通过制成有机肥料,探索腐殖物发电等多种回收利用方式,进 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三,实践证明, “引江济太”对于改善太湖水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在 2007 年无 锡供水危机事件中, “引江济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域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引江济太” 长效运行机制,限制向望虞何排污,加强引江入湖枢纽好望虞河干流两岸口门统一管理和 调度。提高太湖尤其是西北部

25、湖湾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太湖水源地水质。 四,完善自来水应急处置和净化措施。自来水厂应采取先进适用技术,改进水处理工 艺,推广深度处理和膜处理技术。针对蓝藻死亡后引起的水源地水质恶化特点,提高去除 藻毒素、腥臭味等工艺处理技术水平,保证供水水质 五,增加水体监测断面好检测频次。增加对环太湖重要入湖河流等重要水域监测断面, 加大监测频次;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变化情况进行 24 小时全方位、不间断、多点为的监测。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3 在每年的春末及秋初蓝藻暴发高峰时期加密监测,增加流量、叶绿素 a、透明度监测指标, 并在蓝藻暴发高峰期

26、间开展藻类分类计数和藻毒素等项目的监测,及时掌握太湖水体水质 状况。做好水厂出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的 24 小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即时发布预警 信息。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监测信息共享制度,相互沟通,全面掌握太湖蓝藻等相关信息, 以利于科学决策。 三 取样城市的选择 3.1 选择无锡的原因 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 所对应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不同, 导致其工业废水排放量与水 环境质量不同目前, 无锡市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虽然其工业废水排放水平随人均收人 增加在逐渐减少, 但是无锡市的水环境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湖州市处于工业化加速上升阶 段, 虽然其工业废水排放水平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增加 ,

27、但是湖州市水环境污染相对较 轻这是因为水环境质量不仅受工业污染源的影响, 还受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同 时还受当地水环境容量的制约。 在无锡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 加剧. 由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 来发展经济,已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特别是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总磷、总氮、 BOD、 COD、挥发酚等多项指标超标,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反过来已严重制约了区内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无锡市大部分河道的水质污染严重。太湖的北部无锡市的主要人湖河道 梁溪河总体属于严重污染。其中溶解氧的超标

28、率达百分之九十一点七。 2007 年 5 月 30,太湖蓝藻出现大规模爆发,直接威胁当地居民饮用水,3 天自来水无 法使用。5 月 29 日上午,在高温的条件下,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大面积蓝藻暴发,供给人民 的饮水源也迅速被蓝藻污染。现场虽然进行了打捞,无奈蓝藻暴发太严重而无法控制。遭 到蓝藻污染的、散发浓浓腥臭味的水进入了自来水厂,然后通过管道流进了千家万户。水 面漂浮着厚厚一层蓝藻,腥臭味随风迎面扑来。蓝藻就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着水体。 “太湖蓝藻”污染暴发主要是受全球变暖影响,加之 4 月份降水量偏低,导致太湖水温比 往年高,为藻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1990 年夏天,无锡因为太湖蓝藻大规模爆

29、发,也发生 过一次自来水被污染的事件。开始是自来水恶臭难当,随后就开始停水,因为最后蓝藻甚 至淤堵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最后造成自来水厂停水半月,这期间市民没有水喝,工厂也 没有办法开工。当时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 2 亿元。实际上,太湖流域的蓝藻水华为害,从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蓝藻水华最早就出现在无锡的五里湖。其后爆发的规 模和频率不断增加,80 年代中后期每年爆发 2 3 次, 分布范围扩大至太湖的梅梁湖湾; 90 年代中后期每年爆发 4 5 次,并逐渐向大太湖扩展。据 2000 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太 湖的湖心区域已经出现严重的蓝藻水华。近年来太湖水藻水华的发生几乎是在全流域的

30、。 而为什么这次蓝藻爆发,会集中在无锡,太湖流域其他的城市如常州、苏州并没有受到影 响,专家给出的解释是, “太湖夏季常年刮的是东南风,在太湖其他地方形成的蓝藻,也会 因为风向关系被吹到无锡来。 ”也就是因为上述的这个原因,无锡屡屡成为太湖流域受蓝藻 水华侵害最严重的城市。无锡市城区供水主要来自牵龙口水厂和南泉水厂两个取水口。07 年 5 月 7 日,太湖蓝藻第一次大爆发后,无锡市自来水公司就已经停用了牵龙口水厂的水 源,因为牵龙口地处梅梁湾,总是蓝藻最先侵入的地区之一。而从 28 日晚开始,南泉水 厂水源也受到蓝藻爆发的破坏。 “从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了继五里湖、梅梁湖之后,贡湖 水源也开始

31、恶化” 。 (以上来自中国期刊网)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4 因此,无锡市是太湖蓝藻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我们重点研究无锡地区的水污染情况。 3.2 无锡的经济发展规模 无锡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是苏锡常地区的几 何中心。东临上海,128 公里,西望南京,180 公里,南抱太湖,享有最美的风景,北依长 江,拥有 35 公里黄金水道岸线。 无锡市域总面积 4788 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 782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1502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650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 1622 平方公里,城

32、市建成区面积 198 平方 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 584.17 万,其中户籍人口 457.8 万,现辖江阴、宜兴 2 个县级市和锡山、 惠山、滨湖、崇安、南长、北塘、新区 7 个区。 无锡是我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苏南经济模式”的发 祥地。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 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入围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福 布斯最佳商业城市、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强和和十大活力城市。2005 年底,无锡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总体达标,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的 目标。 无锡以

33、全国万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 1.54%的经济总量, 主要经济指标均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2006 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300 亿元,列 全国第 9 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220.89 亿元,列全国第 12 位;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达到 7124 亿元,列全国第 7 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 1475 亿元,列全国第 13 位;出口总额达到 214.4 亿美元,列全国第 10 位;到位注册外资达到 27.52 亿美元,列全 国第 9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959.47 亿元,列全国第 14 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达到 18189 元,列全国

34、第 10 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880 元,居全国前列。 无锡是全国首批 14 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为全市经济社 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协议注册外资 352.3 亿美元,到 位注册外资 198.2 亿美元。其中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 30.1 亿美元, 完成到位注册外资 1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73.8%,完成外贸进出口 177.6 亿美元,同比增 长 31.9%,其中出口 95.3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2%。全市完成外经营业额 1.2 亿美元,完 成境外投资项目数 36 个。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

35、点: 1.开放型经济贡献度提高,发展拉动力不断增强。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 强力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的贡献度进一步扩大,2005 年外商投资占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 25%;今年上半年到位外资增幅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 4.6 倍。2005 年累计完成涉外税收 117.34 亿元,涉外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提升到 34.3%;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涉外税收 56.89 亿元,同比增长 31.76%,高于全市税收平 均增幅 7.9 个百分点,涉外税收占比达 41.6%,再创历史新高。2005 年外贸依存度为 83.9%, 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

36、市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比上年 同期增加 8.5 和 6.3 个百分点。开放型经济对全市就业的贡献度达到 43%。开放型经济的 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市企业与国际接轨,推进了无锡城市国际化发展。 2.利用外资大幅增加,规模质量明显提升。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产业链招 商,注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加快服务业招商,利用外资单体规模增大,结构优化。截至 今年上半年,共有 72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在无锡投资建办 134 家企业。全市累计新批注册资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5 本超 3000 万美元以上项目 625 个,其中海力士项目

37、总投资达 20 亿美元,为江苏省最大的 外资项目。今年上半年,电子通信和精密机械产业协议注册外资金额 24.3 亿美元,占全市 总额的 58.1%,比去年同期提高 19.8 个百分点; 三谷一基地 项目累计完成到位注册外资 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5.1%,占全市比重 38.6%;服务业完成到位注册外资 2.86 亿美元, 占全市到位注册外资总额的 21.1%。 3.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出口结构趋于优化。我市外贸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主体持 续增加。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市外贸获权企业累计达到 3481 家,其中私营企业突破 3000 家, 达到 3002 家,同比增长 42.3%。有贸易往来

38、的国别地区达 200 多个,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 美国、日本、香港等。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由原来传统的轻工、纺织产品向机电品、高新技 术产品转变,今年上半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双双创历史新高,机电产品出 口额为 60.04 亿美元,出口增幅达 43.5%,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 63%,较去年同期提升 5.2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 4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6%,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到 43%, 比去年同期提升了 10.5 个百分点。 4.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我市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政策引 导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 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

39、经济技术 合作。目前无锡企业已累计在境外投资项目 151 个,其中 90%以上为民营企业。投资形式 由原来的设立贸易窗口和办事处等贸易项目向生产企业等非贸易项目转变。投资领域由传 统的服装、轻工、机械产品加工拓展到医药、化工、科研、物流、中介服务和开发利用境 外资源等领域。今年上半年新批项目中,有企业到非洲投资采矿业项目,到澳大利亚投资 环保建材项目,到澳门投资建筑机械项目,到日本、新加坡投资信息技术项目。投次国别 地区拓展到东南亚的日本、印尼、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美洲的巴西、玻利维亚、墨西 哥、阿根廷,欧洲的德国、英国、匈牙利、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西亚的阿联酋、伊朗、印 度、孟加拉,非洲的南

40、非等 36 个国家和地区。 5、开放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不断提升。我市园区集聚效 应增强,重点园区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提升,以占全市 3%的土地,创 造了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到目前为止全市有 4 个国家级开发区、 11 个省级以上开放园区和 2 个市级重点开放园区。今年上半年,全市重点开放园区实现地 区生产总值、业务总收入、工业销售收入、税收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等 5 项主要指标的同 比增幅都接近或超过 25%,均远远高于全市平均增幅水平。全市重点园区 GDP 和财政收 入继续占到全市总量的 1/3,工业增加值占到 1/2,利用外资占到

41、 5/6,出口总额占到 2/3, 就业岗位占到 1/6,园区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重点开放园区科研投入增 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9%,在全省居领先水平。 (以上来自中国经济网) 3.3 无锡地区的污染现状 工业与城市化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源于废污水的排放. 太湖流域人口密集、经济 发达、工业企业数量多,1994 年,仅工业废水与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就分别占总量的 48 %和 52 %;据测定,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 COD ,占工业废水污染物总量的 51 % ,其他污染物依 次为悬浮物、石油类、挥发酚、六价铬和硫化物等. 2000 年对无锡市 6

42、90 家工业企业的调 查数据表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23634. 87 104t ,其中 COD 排放量达 54156. 59t ,平均 10000t 废水含 COD2. 3t (表 1) . 而对今年无锡市排入纳污河道的生活污水中 COD 量计算, 约占河流 COD 纳污总量的 28. 5 % ,平均每排出 10000t 生活污水约排放 COD 量 3. 7t ,因此 生活污水排放是河流有机污染不容忽视的因素.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6 3.3.1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需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增大,相应增加了入河(湖) 污染量 伴

43、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均需水量增长较快,无锡 市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从 1980 年的 105L/ d 增加到 1990 年的 175L/ d ,2000 年已达 266L/ d ,最高日供应水量年平均递增 11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也从 1980 年的 76. 49 万人增加到 2000 年的 112. 99 万人,相应地生活用水总量从 8. 03 104t 提高到 30. 1 104t/ d. 如果按排放系数 0. 8 计算,原来每日 6. 4 104t 的污水排放量现增加到每日有 25. 4 104t 的生活污水要排入河网,平均每日102

44、t 的 COD 随污水进入河网. 另外随着 经济的发展,水运业也空前的繁忙,太湖流域内运河及其他水系每日有数以千计的船只航行于 水上,有大量的难于统计的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生产用 水需求也相应增加. 仅来自城市自来水供水的生产用水量就从 1980 年的 4116 104t/ a ,增 加到 2000 年的 8519 104t/ a ,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水的重复利用率有所提高 ,但因用水总 量提高较快,工业废水排放量总本上也呈增长趋势。 3.3.2 废污水治理能力不足 无锡市目前污水处理能力相对于废污水排放量来说是严重不足. 现阶段工业废水的治 理仍以厂内处理为

45、主,城市污水处理由于需要的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从已建设的城市污水处 理厂的投资和运行来看,平均每建设 10000t/ d 的污水处理能力,约需投资 500 万元,每运行 10000t/ d 的污水处理能力约需年度运行费用为 52 万元, 如此高昂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往往难 以落实,故城市污水处理进展缓慢,无锡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仅 42. 5 %(2000 年数据) ,包括 郊县在内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 27. 5 %. 3.3.3 现行水质、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现行体制下,环保部门是水环境保护的主体部门,并由它来实施监督管理权,多年来这种 管理体制对企业进行了征收排污费、超标罚款、限期治理

46、等有效管理,而对城市污水则未能 进行有效管理,对承纳废污水的江河也未能管理,大量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江河. 而河道虽属水 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但水行政主管部门如何管理水环境、如何防止水污染则缺乏法律依据,水 行政主管部门既不能对企业实行限期治理,也不能向企业收取排污费,更无力投资建污水处理 厂,只好听任江河承纳污水. 若再考虑非点源污染,则土地资源管理也与水资源管理密切相关, 因此目前这种水质、水资源不能统一管理的现状阻碍着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进程. 3.4 农业生产技术结构变化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3.4.1 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 历史上无锡地区的土地以养桑、捕渔、养渔、种稻为主,改革开放以来

47、随着工农业生产 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本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用地大量转化 为工业用地,城市规模也急剧扩展,人地矛盾进一步恶化,人均耕地已降为 0. 041hm2 . 在大量 耕地流失的同时,为保证农业( 粮食) 的总产出在总量上的相对稳定,不得不借助于农业投入 的增加和科技进步,其中化肥投入对水稻、小麦产出增长的贡献额分别达 10. 3 %和 34. 9 % , 使得本地区粮食单产达 7272kg/ hm2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 4 倍。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7 耕地的流失大部分发生在平原地区,

48、耕地的流失一方面缩小了农业发展的生存空间,另一 方面扩大了投资和新的经济增长的空间,提高了土地的综合载量,据测算工业用地每公顷产值 约在 300 万元左右 ,而农业产值每公顷仅 39 万元. 为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近些年来对农用 地内部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整,粮经种植面积比例已调整到 73 ,部分地区已达到 64 , 部分低洼地或水稻田被挖掘或整理为渔池,从事水产养殖业。 在耕地非农化扭转和耕地内部调整整理过程中,局部水系遭到破坏,部分河流被填埋,一 些河流虽未填埋但被阻隔了与其他水系之间的流通,丧失或改变了原有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水 系之间的正常水体和养分循环,降低了水环境容量和对污染物的稀释

49、吸纳能力,间接地导致了 水环境的恶化. 3.4.2. 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污染为面源污染,其中肥料的流失属大宗面源污染. 根据以往研究 成果推测,有机污染负荷中面源污染约占 30 %左右. (1) 农业技术结构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地区的主要种植制度为稻麦(或油菜) 两熟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技术结 构的变化,一方面农业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改造了传统工艺,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 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劳动生产率 大量转向二三产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及数量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挖 (河)

50、泥作肥的生产方式不再存在,河道淤积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养分的回归与消耗不平衡,不 得不增施化肥,其使用量逐年增加,有机肥与化肥的使用比例已由 80 年代中期的 37 演化 为 90 年代中期的 19. 现每年每公顷使用化肥总量(N、 P、K 有效成份) 已由 80 年代中 后期的 25kg 增加到 45kg ,其中氮素达 30 多 kg ,占 70 %以上;但是由于现行条件下化肥的利 用率较低,肥料流失严重;大量的农药使用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农田使用化肥和农药后,农田水 体中氮、磷、钾含量明显增高,如遇雨水冲刷或管水不当,通过径流入河道,既造成营养和有 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农药和化肥施

51、用的广泛性、分散性、季节性和流动性等特点,使 之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面源。 为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农作物氮、磷肥施用量不得超过建议值,见表 4.9-1。禁止施用 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施用量在现有基础上降低 30。 表 4.9-1 太湖流域农田化学氮磷肥最高投入限量建议值 (公斤/公顷) 最高限量 作物类型 N P2O5 水稻 190 50 粮食 小麦 160 65 露地 180 70 蔬菜 保护地 270 90 油料 油菜 160 70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8 果树 桃、葡萄 240 80 四 蓝藻污染相关问题的介绍 4.1.

52、重大的蓝藻污染事件: 案例一:1947 年,美国佛罗里达州阿勃卡湖(Apopka)首次发生蓝藻水华。 1967 年,佛 罗里达州政府成立技术委员会评估阿勃卡湖的生态恢复问题,并形成治理方案,但由于经 费问题(2000 万美元)搁浅。上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阿勃卡湖附近的柑橘加工厂 和污水处理厂先后停止排污入湖;1985 年到 1987 年间,佛罗里达州通过了阿勃卡湖法案 和地表水改善的管理法案,开始湖泊整治工作。 案例二:上世纪 70 年代,日本第二大湖霞浦湖的水质污染达到最高峰,蓝藻暴发,当 地政府于 1984 年通过了湖泊水质保护特别措施法,开始治理。其水质保护计划从 198

53、6 年开始,经过 30 年治理,到现在已经是第五期。这个计划先后投资约合人民币 1300 多亿元,目前投资仍在增加。目前,霞浦湖总氮含量下降较为明显,恢复到相当于我国四 类水体的水平。 案例三:1950 年,位于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交界处的康士坦茨湖生态环境开始恶化, 至 1970 年,康士坦茨湖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湖泊管理法律法规,成 立湖泊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至 21 世纪初,康士坦茨湖恢复到了 1930 年,即湖泊生态恶化 前水平。 4.2.蓝藻简介 蓝藻(lanzao )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所有 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54、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 藻就是因此得名。其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 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 称其为原核。 正因如此,近代大多数学者主张将蓝藻从植物界中分出来,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 为原核生物界。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含叶绿素 a,无叶绿素 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19 的总称) 。一般说,凡含叶绿素 a 和藻蓝素量较大的

55、,细胞大多呈蓝绿色。同样,也有少数 种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多呈红色,如生于红海中的一种蓝藻,名叫红海束毛藻,由 于它含的藻红素量多,藻体呈红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红色,红海便由此而 得名。 蓝藻虽无叶绿体,但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质中有很多光合膜,叫类囊体,各种光合色素均附 于其上,光合作用过程在此进行。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菌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类似,主要为 粘肽;贮藏的光合产物主要为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体等;生活史中均无具鞭毛的细胞;繁 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即裂殖) 、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 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

56、。 注:蓝藻以前被认为是植物,是因为它与植物同样能进行光和作用,但现在它已被归为原 核生物类,因为它与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蓝藻不是植物,而是原核生物。 目前尚未发现蓝藻有真正的有性生殖。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 3533 亿年前,目前,已 发现的蓝藻有 20 科 140 属 2000 多种,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约有 900 种,分布十分广泛。但 主要为淡水产。有少数可生活在 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真菌、苔藓、蕨类和裸子 植物共生。有不少蓝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还有的 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等。但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 中,有些

57、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 ,甚至有些种类还会产生一些毒素,加剧了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 有很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的死亡。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汉斯派尔把蓝藻称作 “湖泊里的蟑螂”,它遍布各处,很难消除,即使太阳照射也不会躲到角落里;它们不停生长,甚 至能长到 90 cm 厚。 4.3.蓝藻的特征 4.3.1 群体性和浮游性 由于其细胞的中核和叶绿体的形状不太明显,它又被当作近细菌类生物,并被称为蓝色细菌。 微蓝藻是单细胞水生物,通常数百个的微蓝藻细胞聚集在一起。由于细胞中含有气泡核,所以 微蓝藻能浮游在水面。当浮游在水面的

58、微蓝藻群体增殖到一定的程度便形成水华。 4.3.2 .繁殖特性 蓝藻的异常增殖通常发生在太阳辐射很强的 510 月。由于微蓝藻是单细胞水生物,它的繁 殖是靠各个细胞的分裂而完成的。它的分裂繁殖速度通常在 1 倍 Pd 以上,最高的可达 35 倍 Pd。水中的细胞含量高时可达每升水中含 100 万细胞以上,叶绿素含量可达 100500mgPm3 。 4.3.3. 微蓝藻的移动 根据对微蓝藻的生活规律进行的研究,发现微蓝藻在早晨和中午浮上水面,大量聚集,午后开 始分散,在晚上会下沉至水下,然后第 2 天又重复上述过程。研究表明,微蓝藻是靠调节细胞 内的气核大小来达到上浮和下沉的1 。早晨,微蓝藻的

59、光合反应加强,气核变大,所以上浮 到水面,当光合反应进一步加强时,气核内的压力上升,最后导致较弱的气核破裂,气泡的破裂 使得部分的蓝藻群浮力下降而沉降到水面以下。由于水下 10cm 的日照强度只有入射日光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20 的百分之几,所以蓝藻在水下得以休息,等待机会再行上浮。 4.3.4. 在生物链中的地位 在湖沼的生物链中,通常植物藻类被作为动物藻类和鱼虾的饵而被吞食,只要这一平衡不被破 坏就不会出现大量的植物藻类。但由于微蓝藻以群体性生存且浮游在水面,所以它不易被动 物藻类捕食,在微蓝藻大量发生的湖泊里,要维持健全的

60、生物链就必须破坏微蓝藻的群体生活 和其浮游功能。 (中国期刊网:蓝藻的特征及其水华防治研究) 4.4. 水华形成四阶段 时间 时期 分布 特征 主导因子 10-2 月 休眠期 底泥表面 单细胞或者小群体 低温与黑暗 3-4 月 复苏期 上浮到水面 群体形成 氧 营养 盐 风浪 4-9 月 生物量增加期 水体中悬浮 细胞增殖 光合作用所需 6-9 月 积聚期 水体表面 气囊和群体 气象和水文条件 4.5.蓝藻爆发的的危害 大规模暴发的蓝藻一方面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另一方面厚厚的蓝藻形成层如同油漆,阻隔 了空气与水中气体的交换,使水体的溶解氧浓度迅速降低,引起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导致水体 遭受严重

61、污染,破坏水体景观,还会影响自来水厂的生产和自来水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蓝藻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蓝藻不断产生和分泌的次生代谢产物,以 及死亡的生物被细菌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毒素,如毒素、异味化合物等可引起水生和一些 陆生动物中毒,并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异味化和合物可严重影响饮用水以及水产品的 品质,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毒素的水后,会出现腹泻、乏力、厌食、呕吐、嗜睡、口眼 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甚至死亡,它们还进一步使鱼卵变异及生长异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受蓝藻暴发而污染的水体对于人类健康,也具有很大危害性。人们在洗澡、游泳及其他水上 休闲和运动时,皮肤接触含毒素的湖水后毒素轻则可引起

62、敏感部位(如眼睛) 和皮肤过敏,少量 喝入后可引起急性肠胃炎,重则危害神经系统等。譬如有毒物质 Microcystin(MC - LR) ,就极 大的威胁着人们的饮用水安全。MC - LR 的毒性约为青酸的 200 倍,可能引发肝功能失调 甚至肝癌 。 在国外有很多由于接触或饮用微蓝藻水而引起的不良反应纪录。在夏威夷和日本,有由于接 触微蓝藻水而引起的皮肤炎的报道。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有饮用蓝藻水而引起的肠 胃炎、肝炎、头疼、目眩、痢疾等症状的报道。另外,蓝藻大量发生区域的鱼由于捕食过蓝 藻也可能带有毒性。用水洗过的菜也可能带毒。根据 Park 等的研究,发生水华的水体中每 100 mg

63、微蓝藻中毒性含量在 40210 ug 之间,由此可见微蓝藻的毒性是非常大的。另外长 三角地区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而藻类所分泌的藻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虽然目前没有 研究表明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但由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放弃蓝藻饲料化或者让蓝 藻进入食物链的做法。 (中国期刊网:神奇的蓝藻,中国期刊网:蓝藻的特征及其水华防治研究)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21 4.6.爆发成因 4.6.1 自然环境 蓝藻的生长环境:蓝藻常于夏季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大量繁殖,腐败死亡后在水面形 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

64、爆发,被称为“绿潮” 。 4.6.2.气候影响 蓝藻是一种原生植物,因此,其生长发育和所有生物一样遵循 S 型生长曲线,即,先期个体缓慢 生长,中期快速生长,后期又生长较慢;所以,个体与群体的生长增量都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这个生长发育过程一般为 710 d;环境条件适宜则快速生长,形成群体过旺,否则受到抑制,群 体相对较少;只有在单位水体中的含量急速增加形成堆积 ,才会形成“水华”,开始暴发,因此, 暴发所需要的数量是由暴发前一段时间的气象条件决定的,故,先对蓝藻暴发前十天的气象条 件进行统计分析。 A.气温 有室内实验研究表明,水温在 1535 范围内太湖蓝藻的生长与水温呈线性相关关系

65、;藻类 的总生物量也与水温的关系密切,其总量受水温变化的影响最大。设暴发前十天的日平均气 温为 T,则 2212 T3214 ,据统计,不同气温界限出现次数如表( 3) : 22 T 2510 的占 4 /123313% , 28 T 3310 的占 8 /12 6617% ,说明,日平均气温在 2233 之间,有利于蓝藻个体的生长发育,对增加单位水体中的群体较为有利,日平均气温为 2833 对蓝藻生长发育和暴发更为有利。日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的占 9 /12 =75% ,偏高 019316 ,说明,气温比正常偏高有利于太湖蓝藻的生长发育。 B.降雨量 2007 年 5 月 29 日暴发时,

66、采取的主要防治对策是从长江调进 119 亿吨清水入太湖和进行人 工增雨改善水质,据当时观测,太湖水域与外界水域交换水量的大小也影响蓝藻的生长,一般 来说,湖中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水域由于更新量小、自净能力弱,对蓝藻生长发育较为有 利,如:无锡市的梅梁湖湾等。设暴发前十天的累计降雨量为 R , 据统计,019 mmR 8015 mm, 其中, R 1010 mm 的占 4 /12 3313% , 1010 mmR 2510 mm 的占 4 /123313% , 2510 mmR 5010 mm 的占 1 /12 813%,5010 mmR 8015 mm 的占 3 /12 = 2510%。 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占 9 /12 = 75%,在偏少个例中,偏少 50%以上的占 9 /9 = 100% ,偏少 60% 以上的占 6 /9 = 6617%。说明 ,降水量偏少对蓝藻生长发育较为有利。降雨日数为 1 6 d, 比常年偏少的占 9 /12 =75% ,说明雨日偏少对蓝藻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C.日照 设暴发前十天的日平均日照时数为 S ,据统计,310 hS 1114 h,期间出现频率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