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整合:教与学的良方汇编

上传人:滴** 文档编号:27094008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版整合:教与学的良方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版整合:教与学的良方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版整合:教与学的良方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新版整合:教与学的良方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整合:教与学的良方汇编(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版整合:教与学的良方汇编 雨点是一首简短、易懂的诗歌。在进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时,我们通常会把朗读和学习表达作为两个重要内容。于是,我就把“朗读”和“学习表达”整合起来,梳理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认知关系:这篇课文有两条线,一条是科普知识线,即水流量的变化影响雨点的活动方式;一条是语言知识线,即拟人手法的运用,把雨点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而且要建立在读懂基础上的读好,读出自己的理解来。学习表达也不是简单地根据句式说话,而是建立在体会出“这样”表达的趣味之上,学生愿意、喜欢、能够使用这种表达。笔者的第三次教学设计要点如下: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课始,学生

2、自读课文,再指名读,齐读。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默读诗歌,完成两项作业: (1)用横线画出雨点落进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雨点的活动。 (2)填一填:“雨点落进_、_、_和_里,在里面_、_。” 二、阅读体味,学习表达 1.仔细观察书上的四幅图,你发现为什么雨点在池塘里是睡觉,在小溪里是散步,在江河里是奔跑,在海洋里是跳跃?你发现这四个地方的不同特点与雨点不同活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雨点在池塘里睡觉,能不能改成“雨点在池塘里不动”?雨点在小溪里散步,能不能改成“雨点在小溪里流淌”?雨点在江河里奔跑,能不能改成“雨点在江河里快速流淌”?雨点在海洋里跳跃,能不能改成“

3、雨点在海洋里奔腾”?(边问边板书)试教时多数学生感觉书上写得好,但是说不出理由。个别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能表达出来,小魏同学说:“我觉得书上写得更好,因为书上是把雨点当成人来写,感觉很有趣。” 3.想象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它又会在那里做些什么?(课上说一说,课后写一写) 运用这次设计试上下来,学生读得更好了,表达说话也更精彩。有的学生写道:“雨点落在玻璃窗上,在玻璃窗上弹钢琴。”“雨点落在平静的池塘里,在池塘里画一个又一个的甜甜圈。”“雨点落在花心里,在花心里躲猫猫。” 教学设计意图 1.整合,有机地组织学习内容。语文教材是以一篇一篇的文章呈现的,从字词句段篇,到内容,再到手法,都可以作为教

4、学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学非常容易出现琐碎的现象。整合学习内容,就是把一两个目标作为教学的终点,其他环节都是铺垫,而这几个目标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雨点一课,我先后进行了三次设计,每一次教学设计都有朗读的目标。但第一次设计,只是将它作为各个环节的方法,用朗读的次数代替了朗读的效果,既无朗读的指导,也没有朗读的体会;第二次设计,确实将朗读作为一个重点,从次数和理解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朗读指导的方法单一,只是联系生活想象,缺乏语境的感知和对语言的咀嚼;第三次设计规避了前两次的问题,既给了学生大量的朗读机会,也将感知内容、感受语言与朗读直接联系,朗读既是学习的途径,又是理解后的表达,这样

5、的朗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有质的提升。 同样的,学习表达均在这三次教学设计中.出现,但是第一次只是句式的简单模仿;第二次只是朗读后,随意想象的简单走过场;只有第三次的学习表达是建立在深入理解、感受语言之后的。所以,学生看到的不仅是相同的句式,更是句式表達出的情趣。只有这样的学习表达,才是有效的,因为它更容易反映学生思维的活跃。 整合教学内容,不是一个内容一个板块,内容与内容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的是整体性的,只需要简单的能力;有的是感知、理解性的,要结合生活实践和语言感受;有的看着是简单的模仿,其实是综合性的表达等等。这些目标本身就是存在层级和逻辑的关系,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必须依照这种逻辑关系整合

6、教学内容。 2.整合,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学”。整合不仅是将学习内容的有机调整,更需要每个环节的细密咬合。没有每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学习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第三次教学设计中,我把朗读和表达整合起来了,于是,才有了整体感知环节的铺垫问题“用横线画出雨点落进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雨点的活动”。圈点勾画是做笔记的方法,更是思考的痕迹,从一条条的横线、波浪线,都能反映出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有条理、是否准确,均能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不一定非要通过“动笔”来落实每个环节,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通过一层一层地铺垫,帮助学生达到原先没有达到的高度。比如,在第三次教学设计的感受语言这个环节,我没

7、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是拟人手法,能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雨点活动的场景,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和联系生活两种方式反复体会,课上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修改之后,更加直接地表现四个地方的特点,但是缺乏原句的趣味,其实感受到这里,学生已经品味出语言的不同了,目标也就达到了。每个环节都要有整合,一步一步地铺垫,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促进小板块目标的实现。 3.整合,各板块设置步步推进。每课都有重难点,对于重难点,我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更细致的方法,充分地展开教学,而对于简单的目标,我们则迅速划过。整合教学内容之后,每个板块、每个板块的各个环节也有轻重、难易之分,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各板块之间的关系,哪个板块是

8、铺垫,哪个板块是重要目标,基本上前一板块都是下一板块的基础。雨点一课的三次设计都是“整体感知”在前,因为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应该在自己的脑海中存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而“整体感知”的内容较为简单,圈画勾点的方法已经训练过多次,基本没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整体感知部分所用时间,应该相对后面板块较少。三次设计都涉及了学习表达,都把它放在最后,因为模仿的前提是理解,不知道为什么用这样的句式去表达,那么所有的说话都是机械模仿。第三次还给学习表达环节留了课后作业,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口头表达到书面写话,要求在不断提高,表明这个环节对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整合,是为了学习更有主次,更有条理,实施时也要有重点。 4.整合,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入。我们常说,数学学的是思维,语文学的是表达,表达的内核难道不是思维吗?有谁见过没有思维的语言?没有思维支撑的语言,只能是胡言乱语。整合,既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更是在深化学生的思维。雨点的第二次设计,三个板块基本上是平铺直叙,没有太大的关联性。雨点的第一次设计,前两个板块有递进关系,学习表达这块只是单纯的模仿句式,没有深入。第三次设计从最后呈现的板书就能看出来,两个板块是紧密联系的。从简单的内容概括,到“哪里”与“干什么”的联系,再到用词、用句的生动、形象,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了,更让学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