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

收藏

编号:16987941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35.58KB    格式:PPT    上传时间:2022-11-17
10
积分
关 键 词:
区域 可持续发展
资源描述:
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2章l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l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认识上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认识上的分歧的分歧 l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l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重点问题 一、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1 1、可持续性、可持续性 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的,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的,“持续性指一种持续性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生态生态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经经济济可持续性和可持续性和社会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可分割的部分组成。2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p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p 满足当代人、后代人、即相关区域人的需求基础;满足当代人、后代人、即相关区域人的需求基础;p 保持均衡、和谐、高效、持续的发展;保持均衡、和谐、高效、持续的发展;p 兼顾局部利益,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局部利益,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二、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区别二、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区别1 1、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传统的经济发展观 (1 1)总体上,是一种)总体上,是一种“工业实现观工业实现观”,以工业化和,以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标志。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标志。(2 2)发展指标上,发展指标上,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3 3)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基本上)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基本上未考虑生态和环未考虑生态和环境问题境问题,也不可能使遭受威胁和破坏的资源与环境,也不可能使遭受威胁和破坏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得以补偿、缺乏保护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基础得以补偿、缺乏保护和发展的内在机制。2 2、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分歧、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分歧 (1 1)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之间矛盾的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之间矛盾的认识分歧认识分歧 “先污染,再治理先污染,再治理;先开发,再保护先开发,再保护”“经济增长应当以保护资源潜力、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应当以保护资源潜力、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为前提”(2 2)对)对“车到山前车到山前”是否是否“必有路必有路”的认识不一致的认识不一致 “车到山前必有路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果说这条路是使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如果说这条路是使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以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甚至是以损害后代人的以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甚至是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的话,那么这条路不仅会制约经发展能力为代价的话,那么这条路不仅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会越走越困难。济的发展,而且会越走越困难。“边发展经济,一边治理环境边发展经济,一边治理环境”困境?困境?p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愿投入资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愿投入资金治理环境。金治理环境。p影响环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难以准确计算。影响环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难以准确计算。方法方法:解决一系列核算问题,以及与核算有关的监测机解决一系列核算问题,以及与核算有关的监测机与价格机制的建立。与价格机制的建立。三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1 1、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 1)既要研究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既要研究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又要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要研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及社会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2 2)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要制定出一整套具有可行性、战略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和指导性的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规划。(3 3)要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和目标)要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发展要求和目标不可能完全一样。不可能完全一样。在连温饱都还未完全解决的贫困地区,解决吃饭问题在连温饱都还未完全解决的贫困地区,解决吃饭问题是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产业化。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产业化。在以工业为主的地区,加速建立环境资源保护产业。在以工业为主的地区,加速建立环境资源保护产业。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建立环境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建立环境资源保护产业,并发挥这一产业的作用。资源保护产业,并发挥这一产业的作用。2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1 1)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可持续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评价是以一定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评价是以一定的指标和指标体系为支撑的。的指标和指标体系为支撑的。l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体是人,在评价时,人们必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体是人,在评价时,人们必须树立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在可持续发展中,衡。在可持续发展中,衡量区域发展的成败不再仅仅是量区域发展的成败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而是一,而是一个综合的评判,它还包括区域的个综合的评判,它还包括区域的生态协调性生态协调性、环境环境的稳定性的稳定性、资源利用的永续性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人口发展的持续性人口发展的持续性、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地区发展的平衡性和和社会福利的提高社会福利的提高。l基本思路基本思路:第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对传统第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对传统的有关指标范畴和计算方法重新认识和调整。的有关指标范畴和计算方法重新认识和调整。第二,我国的国情和发展背景有自身特点,不能第二,我国的国情和发展背景有自身特点,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照搬其他国家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第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考虑其自身第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考虑其自身的特点的特点 p应区分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四大系统相互联系与协调应区分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四大系统相互联系与协调程度的指标体系和四大系统中的每一系统的指标体系。程度的指标体系和四大系统中的每一系统的指标体系。p应区分可持续发展的短期目标指标体系和长期目标指标体应区分可持续发展的短期目标指标体系和长期目标指标体系。系。p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的横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的横向网络。向网络。第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置的目的是为第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评价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了评价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2 2)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p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p 世界银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p 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l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自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自19991999年开始至今连续年开始至今连续推出了推出了4 4个年度的个年度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按照可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研究原理,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五级叠续发展的系统学研究原理,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五个等级,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总系统解析为五大要素层五个等级,系统层将可持续发展总系统解析为五大子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子系统: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变量层共采用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变量层共采用4545个指数加个指数加以代表,要素层采用了以代表,要素层采用了219219个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个指标,全面系统地对于4545个指个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数进行了定量描述。4、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1 1)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2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统筹区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统筹区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坚持不懈地全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l(3 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l(4 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n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持续发展,重视协调;n 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n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n 依法实施,循序渐进;依法实施,循序渐进;n 统筹规划,广泛合作;统筹规划,广泛合作;n 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因地制宜,重点突破;l(5 5)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l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决策服务。区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发展战略研究;水资源、区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发展战略研究;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粮食安全保障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矿产资源和粮食安全保障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l集中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集中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重点开展生殖健康与节育、重大疾病控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重点开展生殖健康与节育、重大疾病控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技术;海保护、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技术;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灾害监测预报等研究。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灾害监测预报等研究。l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的发展模式。l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能力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科技能力建设。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加强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综合性研究;加强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加强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社会安全、城镇建设等科学数据的收集积累、监测网络、数据库境、社会安全、城镇建设等科学数据的收集积累、监测网络、数据库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系统建设。l加速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由原来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传统产业,由原来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l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和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和政府相互连动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政府相互连动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l关键词: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l思考题:思考题: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现实问题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有哪结合现实问题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经济发展观有哪些区别?举例说明。些区别?举例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16987941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