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课件sfsd

收藏

编号:1694715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94MB    格式:PPT    上传时间:2022-11-15
10
积分
关 键 词:
城市设计 课件 sfsd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概论 第九讲、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简雅各布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一定线路进行的,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他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与绿地等。2、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与功能 对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应有如下的认识:l)、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息、观演、购物、游乐、健身、餐饮、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2)、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种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积淀着世世代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不时地传达着所蕴含的高价值信息,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3)、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它们的形象和实质直接影响市民大众的心理和行为。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社区的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公共空间。4)、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窗口”部位。5)、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对其特征的理解应从人、活动及场所三个方面加以分析。1.活动主体:即空间、场所的使用者。城市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公共性、开放性,正是由于使用者包括了不同的阶层、年龄、职业、爱好和文化背景,他们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平等地选择机会,进行情感、物质、经济和信息的交流。2.活动事件:主要指社会活动,由使用者的行为所构成。在社会活动中,必要性、随机性或社会性活动与事件交汇发生,其中最重要的发生频率最高的则是人际吸引与人际交往,现代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在步行环境中发生的,越来越趋向于文化的品味和文化氛围的创造。3活动场所:即人的活动事件发生地,这是我们进行物质环境设计的对象。上述三者即活动主体、活动事件和活动场所有机结合,相互影响。主体创造活动,活动强化场所,场所又吸引主体,我们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就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创造。3、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1)、自然环境 A、景观休闲区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园、自然文化遗址保护区、观光农业区 B、生态景观区 风景林地、滨水生态廊道、自然绿地2)、人工环境 A、公园 综合性公园、动植物园、街旁绿地、林荫散步道、历史名园、墓地 B、街道 景观大道、步行街区 C、广场 市府广场、交通广场、商业 广场 D、体育休闲设施 体育公园、运动场 E、室内化开放空间 室内广场 F、防护绿地 防灾绿地、隔离带绿地4、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1)、把提高环境的吸引力作为创造高质量公共空间的重要目标;2)、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应重视其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的创造;3)、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4)、强化形式信息,增强空间的观赏性和感染力;5)、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建立完整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6)、珍惜历史遗存,保护和利用其环境,为现代生活服务;7)、做好气候防护和微气候设计,减轻环境压力。二、城市街道1.街道的概念 街道(Street)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是由其两侧的建筑所界定,由其内部秩序形成的外部空间,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与人关系密切;它作为构成城市空间的主要要素,不只表现于它的物理形态,还表示两点或两区之间是否有关系,表示人的动线和物的活动量等,而且还被普遍看成是人们公共交往及娱乐的场所。”街道与道路(road)相比较,有相近的含义,但又相互区分。道路是作为不同区域间的联系线而产生的,它侧重于地区间人与物的移动,以一种两维纽带的姿态穿越于地表。街道也具有这些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街道即城市中的道路。但街道作为由两侧建筑所界定的公共空间,更具备着三维的特性。2.2.街道的功能街道的功能 不论城市的性质、规模、时代的变化如何,街道是城市人的活动和物资运输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街道的功能,从过去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的不同、城市规模和性质等,表面上或许有所差别,但就其本质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起着通路(path)与场所(place)的两种功能。1).街道的通路功能街道的通路功能(street as a path)(street as a path)通路功能即街道的交通功能。城市的街道是交通运输的基础。市民的日常活动如上下班、购物、娱乐等任何目的的出行都要依靠城市的客运交通来解决。各种百货、餐饮、办公的货物运输同样离不开街道。街道是城市正常运作的基础。通路功能,又可再分为纯交通功能和沿路利用(进入)功能。纯交通功能指交通本身,如汽车、自行车、步行等等;进入功能是指交通主体(人或物)向沿路的各处用地、建筑等出入的功能。2).街道的场所功能(street as a place)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说过,街道“在宏观上是线,微观上都是很宽的面。街道尤其是人行便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中富有生命力的器官。”这段话尤其强调了城市街道空间绝不是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工程堆砌体,而应该把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市民生活的场所。传统的街道除了发挥通路功能之外,还起着许多其他的作用,它是市场、工作场所,是休息空间,也是聚会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曾经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而今,我们已从街道中去除了这些功能,这对交通虽有好处,但对社会却是一个损失。3、城市街道的发展演变城市街道的发展演变 在世界城市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欧洲为西方代表的古代城市文明和中国为东方代表的城市古代文明。两种城市文明在各自的变迁和演化中,由于地理位置的隔离和社会文明的差异,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相异的城市体系。因此,东西方的传统城市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城市街道的形态和发展殊异,街道在城市中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完全相同。1)、传统西方城市街道传统西方城市街道 西方传统城市街道在城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街道系统是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形态的主要元素,同时是体现传统社会的秩序、社会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曾指出,城市内的建筑分为城区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两部分,两者之间的街道系统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关键步骤。早期的希腊城邦,其平面布置,是基于希腊人对城市的自然地貌所表现的神话特质的理解而建立的。城市规划追求城市与自然地貌之间和谐的对应关系,多是自然的有机形式,不强调人为的几何秩序,而强调行为场所中所要求的视觉与空间关系及城市所象征的神圣地位。罗马帝国时代所建立的殖民城邦的城市,都采用了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罗马时代的提姆加德城的道路系统以Cardo和Decumans两条街道作为轴线,将城市分为四个区。南北向的主要大街Cardo代表罗马人们心中的世界轴线,东西向的大街Decumans则代表太阳的升起和沉落,象征生命的诞生和死亡,这样的街道系统体现了罗马社会存在的内涵以及罗马人征服和统治世界的野心。西方中世纪世界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帝国的强权政治,宗教在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城市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该时期的城市形态多为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比较封闭,街道和广场系统不规则,人们认为城市是自然“生长”起来的,而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街道系统应步行和小型运载工具的要求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街道空间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建筑群具有连续、丰富以及活泼的形态。此时的街道空间尺度相对狭窄、曲折,贴近人的尺度,有良好的景观视觉享受。行人能在街道空间中自由穿行和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街道被视为没有屋顶的室内空间。街道作为交通道路,还能满足当时有限的城市交通。从物质环境角度看,中世纪的城镇是美好的,朴素而清洁的。十四世纪开始,早期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几何学意图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更为便捷的交通系统以适应更快捷的四轮马车等交通工具,同时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运输火炮要求有直且宽的街道。另外,文艺复兴运动中尚古思想的影响,城市街道空间逐步的向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风格演变。帕拉第奥描述了具有良好秩序和尺度的古典标准;“位于一个城市中的一条笔直的街道当其开阔又完整,两边有着辉煌壮丽的建筑时,能提供最为怡人的景观”。他认为城市街道应是庄严且欢快的。塞利奥在他的建筑五书中,运用几何透视法,用古典的建筑来描绘庄严的街景;用哥特式描绘出了欢快的街景。此时城市开始向大尺度、形式主义的方向转变。城市具有宏伟的林荫大道,布局严谨的道路网格,体现出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控制力。这样的城市街道,让人既觉得振奋和鼓舞,又自感渺小和无助。十八世纪中期巴黎的城市规划和改造,向人们展现了城市道路系统新的典范。这种放射性的道路系统布局,体现了一种向外无限扩张的理想。之后的美国华盛顿的城市规划,法国建筑师郎方用方格网和放射性相叠加的巴洛克形式,以反映国家政治上三权分力的局面。这种做法后来为许多国家效仿。然而,这种几何形式城市布局的推广,使得城市原来的很多丰富和有趣的空间被湮埋,城市的公共场所和街道的魅力也逐渐丧失。2)、传统中国城市街道传统中国城市街道 中国古典文明和西方古典文明发展的历程迥然相异。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是连续和统一,不像西方古代文明,不断地被外来的文明所入侵和分裂。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西方传统社会制度亦大相径庭,各时期之间存在惊人的政治统一性,社会封建关系延续了绵绵二千多年,而西方从未有过长时期的帝国统治。由于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相异,中国传统城市形态和西方传统城市形态截然不同。虽然城市形态都是君权或神权意志的体现,可在古代中国,宗教都服务于君权,城市形态主要表现严明的封建等级观念,从未有过古希腊那般的市民民主社会,中国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城市空间很少出现,由里坊制向街巷制演进的城市布局构成了传统城市的主要形态。在农业社会制度下,“井田制”观念深深影响着古代城市规划,“棋盘式”成为典型的古代城市格局。假如地形允许的话,古代都城基本都是按照整齐规则的传统模式来规划的。自秦汉开始,城市实施“里坊制度”,城市居民不允许对着街道开门开店,“街道”的意义仅是让人、车通行或提供庆典活动的单一空间,这说明了早期中国传统城市中无“街”的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商业经济取得蓬勃的发展,人们的商业经济观念逐渐加强。传统的里坊制城市己很难适应生活的需要,到中、晚唐时开始出现夜市和坊内设店。到了宋朝时,城市经济欣欣向荣,商业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里坊终被打破,古典市制废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形制一一街巷制,城市也出现了街市和临街商业建筑。街道是城市商业贸易和商品生产的重要场所,开放的、多样的城市生活广泛分布在街道上,街道在城市景观和市民物质精神生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种街道、巷路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部分,街道还反映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由“面”向“线状”的转变。此时,街道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和生活场所开始登上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舞台。城市的特点也由封闭、内向演化为外向和世俗,城市街道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3)、现代城市街道的发展A、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运动下的城市街道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运动下的城市街道 1898年,埃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设想,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廉价又健康的居住环境。这个目标给街道的设计带来了新变化和影响,产生了新的街道形式,有了街道等级的区分,更深入地考虑了街道上的交通安全问题。城市应设两种类型的街道:一种是主要用来解决交通运输的交通性街道,比较宽阔,应尽量少设出入口;另一种主要满足社区需要的街道,相对狭窄,步行为主,街道应尽量把过境交通排除在外,以保障社区的环境和生活。这两种街道相结合构成整个城市的街道系统。勒柯布西耶则主张“城市集中主义”的规划理论,他主张城市应提倡摩天楼,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拥挤的问题。交通采用新型的、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他热情洋溢地迎接汽车的到来,拥挤的城市在大师眼里看来不是汽车的错,而是街道系统的问题。“街道使我们筋疲力尽,那儿整个令人呕心”。城市街道在他的想象中,周边应耸立着由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组成的五光十色的高楼大厦,车辆川流不息,汽车代替人行。美国建筑师斯泰恩(Clarence Stein)是最早正视汽车对城市建设影响的规划师之一。在1933年他提出了一套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的规划布局。雷德伯恩方式的目标是保护社区生活不受汽车交通的困扰,其城市道路规划系统层次分为:(1)城市高速干道或林荫大道;(2)穿越道路,连接不同的城市区域和邻里;(3)绕居住区的次级收集道路;(4)接与建筑相连的服务小道。雷德伯恩方式在后来被运用到了美国的城市建设中,这一街道系统的特点是:街道,绿地和住宅建筑有机配置在一起;街道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这种把一个地区作为整体规划设计以形成社区的做法,在当时是先进的。B、新城市设计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街道新城市设计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街道 布凯南报告(Buchanan Report)是由英国人柯林布凯南提出的。布凯南是一位身具道路工程师、建筑师和规划师三种专业背景的城市道路规划政府高级顾问,这样的专业背景使他能容易看到现代城市中街道为满足交通需求和建筑审美价值以及社会街道生活之间的矛盾。他提出:“街道上的行人应该拥有城市的自由。他们需要能够自由自在的走来走去,自由地就座,看看街道边的橱窗,与人聚会闲聊,对美景、建筑、历史评头论足。交通规则才是他们最后需要的东西”。报告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街道设计中首次提出了“街道环境容量”的概念。根据其思想,街道设计不仅是以交通流量为依据,更要考虑街道环境容量。某条街道如果通行车流量达到最大时,街道的城市环境也许己经遭到难以逆转的破坏。从这个报告的思想可看出,街道应该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场所,以满足人的活动为前提,提倡人性化设计,强调城市街道审美、街道生活价值等的重要性。报告直接影响下的步行化运动,成为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荷兰的一名叫德波尔(Niek De Boer)的教授为了设计出能让交通活动和街道上人的休闲活动和谐共处的街道,创建了乌纳夫原则(Woonerf Principle)。他认为街道上使用者的各种活动是提升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街道在人车共处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人的活动权益。他认为为了保障街道各种公共活动的共存,要尽量做到:(一)过境交通不准进入:(二)人车共存,人优先通行:(三)车速降低到步行速度。新城市主义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建筑界,现在普遍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规划思想的原则是:为各种人口提供居所,提倡城市多功能混合,设计可以步行的街道和活跃多样的公共场所,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等等。新城市主义主张街道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主干线、次级交通道路、连接型街道、本地街道和小街巷等。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通道,呈可以变形的格状网络,彼此连接。在这样一个网络中,城市实现其运动功能。这样同时有不同的街道连接不同区域,使街道上的交通负荷最小化。创造一个安全和舒适的步行和行车环境。交通安宁的概念来自于1970年代德国大量步行区的建设,并受绿党的影响,提出要加强环境问题的研究,采用一种新型的交通和速度管理方法,创立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环境。交通安宁是一种规划和交通政策,有广泛的规划、交通和环境政策目标:减少建成区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和数量,加强道路的安全性,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归还步行、骑车空间和其他交通活动空间;加强步行者、骑车者和其他交通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性;改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从狭义角度看,交通安宁可理解为在某些城市区采取措施将机动车速度限制为30公里/小时;从广义角度看交通安宁可理解为一种综合的交通政策,包括在建成区降低速度以及对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鼓励,根据建成环境的需要对机动车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限制,如道路收费或禁止停车等。然而安宁交通并不是反对小汽车,而是对步行者的一种解放,对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的一种呼吁。受交通安宁概念的启发,19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了共享理论的研究。街道共享是西方汽车社会方兴未艾的一种交通规划和设计的新课题,步行与机动车辆之争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和车辆平等共存的概念逐渐取代了人车分离的概念。人们试图寻求一种合理的规划设计管理措施。为所有的道路使用者改善道路环境,使街道中步行者和机动车能够平等共存,各类交通能够和谐相处,减少步行者、骑车者和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并增强沿街商业的经济效益,即意味着恢复目前受交通支配的道路的人类尺度而无需将交通限制到不能接受的水平。“人车共享理论”的基本思想是:a、限制城市一定区域内的汽车交通,包括交通流量和车行速度,实行人车共存、尊重其中弱势群体即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方针。b、恢复街道的生活机能,使之更富有活力和人情味,为居民的休憩、邻里交往、儿童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c、美化街景。使户外环境更加亲切优美、富有魅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生 活庭院”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道路交通、沿街活动的规划设计管理和道路环境的设计管理等方面,具体涉及到街道的物理特征、沿街活动、步行活动、交通功能、机动车速度、交通安全,停车管理、街道景观,街道质量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容。一方面从规划上进行研究,从区域交通与沿街活动的混合问题,维持各类交通的合理平衡,另外还包括一些具体设计控制措施的研究,如改变街道的物理特征、设置减速路拱、路边种树、设置路边停车、渠化交通,实施单向交通等,以增强道路安全,支持沿街活动和改善道路环境。4、人在街道中的心理需求人在街道中的心理需求 为了理解人在城市街道中的行为,有必要对人的基本需要与内驱力作一初步了解。马斯洛(Maslow)把人的基本需要分成若干等级。马斯洛有这样的看法:人的基本动机就是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他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在人的发展中,在后一较高层级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比它低级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曲线 这一需要层级理论可以运用到城市街道的研究中来,总结出人在街道中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安全性需求、便捷性需求、舒适性需求、交往性需求、观赏与自我选择性需求。1 1)、安全性需求)、安全性需求 亚里士多德说:人民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安全是我们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汽车城市的街道已由邻里交往模式发展到冷漠的社区交往模式,安全性需要已经上升到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街道中的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我们都需要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2)、便捷性需求便捷性需求 我们在街道上常常会遇到选择道路的问题,寻路是非常复杂的活动,包括计划、决策、信息加工,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理解空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为空间认知能力。便利是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常常考虑的要素,尤其在注重效率的今天。王建国教授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提到“由于人们有走近路的习惯,街道的设计除了应具有美观和趣味性之外,还应能与步行的主要目标配合,尽可能地将主要目标安排在街道内人的流动线上,减少过分曲折迂回。”3)、舒适性需求舒适性需求 影响街道舒适度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理位置、街道走向、气候、街道形态、比例、尺度、街道设施、环境细节、噪音等等。在城市建设中,市民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能参加到我们的街道设计中来,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是评价街道价值的唯一准则,也是街道能否焕发生命光彩的根本原因。4)、交往性需求交往性需求 一个人身边走来另一个人,这并不仅等于两个人,还形成了第三者,叫作人际关系。这便是街道中的所有人。心理学家认为人有躲避孤独,爱凑热闹的习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宁愿沿交通繁忙的大街行走而不愿意在冷僻的小路上散步。医学表明交往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作为社会中的人,交往是我们的天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前的邻里交往模式已经一去不返,人们交往的需求更加迫切,意义更加深远。5)、观赏性需求观赏性需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用眼睛摄取了绝大部分的外界信息,我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往往也是以图象的形式加以保存的。说起一个城市,你立即可以想起她优美的街道与广场环境、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们、美丽动人的建筑群体、闪烁迷人的霓虹灯伊利尔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该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可见观赏城市是我们认识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手段。6)、自我选择性需求自我选择性需求 城市生活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偶发性。在满足了基本生存条件后,就要满足人们得以根据其自身的需要与意愿进行选择的可能。在这样一个崇尚表现自我的年代,人们在极力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看看那些下班后聚集街头自弹自唱的“歌手”、那些热情的“街舞”表演者、那些三五成群的嬉闹的孩子们,那些在街边游园扭着秧歌的老人们吧,我们的城市将为人们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而造。5、街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 1)、街道空间形态的概念街道空间形态的概念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赛维在建筑空间论一书中指出:“所谓空间不仅仅是一种洞穴,一种中空的东西,或是实体的反面;空间总是一种活跃而积极的东西。空间不仅仅是一种观赏对象而特别就人类的、整体的观念来说,它总是我们生活在其间的一种现实存在。”街道空间是指由街道中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它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公共场所。形态是指形状和神态(辞海)。所以形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由此看出形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客观形态,是指事物的形式另一种是主观形态,是指人体所体验的和理解的形式,后一种则丰富了街道形式的内涵。街道空间形态是指由街道中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它各种客观要素以一定的形式构成,并通过其中活动的人们的体验和理解最终呈现的形式。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2)、街道空间形态的特征街道空间形态的特征 A、街道空间形态的客观性特征街道空间形态的客观性特征 由于构成街道空间的要素并不完全同一,它在纵深方向也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合徐思淑、周文华著的城市设计导论中对空间特性的总结,总结出街道空间兼具以下客观特征:a.开敞与封闭 街道空间形态的开敞与封闭性取决于街道界面的开口面积。例如我国一些传统商业街道空间由于高宽比很大表现出很强的封闭性,而现在一些城市建设的百米宽的世纪大道常常由于围合薄弱显得开敞空旷。b.动态与静态 街道由于其线性的基本形态暗示了一定的方向、具有连续性和一定动向而呈现出动态空间的特点,但是如果街道过于狭窄、曲折,街道的某“点”由于很强的围合也会具有静态空间的特点,如街道中休息空间等。c.可塑与非可塑 可塑空间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玻璃等物质界面所构成,表现出柔性可塑的空间 非可塑空间指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界面构成,显示永恒、生硬的空间。d.积极与消极 完全由面围合的空间称为积极空间;由点或线暗示围合或利用镜面玻璃、水面反射所构成的空间成为消极空间。B、街道空间形态的主观性特征街道空间形态的主观性特征 英国克利夫芒福汀的著作街道与广场中写道:任何种类的街道,必定起始于维特鲁威和他所描绘的用来作为歌剧院背景的三种街景,虽然名称和象征的含义有所改变,但其总体上的形式特性仍然维持着欧洲都市的一种强印象的三种景观:其一称为“庄严的”,其二称为“欢快的”,其三则是“激情的”。街道空间形态本身是没有表情的,这里讲的其实是人对街道空间形态的一种主观感受。直线型的街道有利于现代城市工程管线铺设以及施工建造。同时也使人明确地感到一种理性的秩序,例如华盛顿中轴线等等。规则的空间及系列,经采用各种手段设计塑造,空间效果通常都很好。但是规则只是特例,不是常例。不规则的城市空间,如果只是轻微程度的,并不会为人们感觉到不规则。人们不仅对两度的平面图形的认知有简化完整化的倾向,对三度空间的立体形象的认知也有简化完整化的倾向。真正使人能明显感觉其不规则造型的空间,正像一切不规则构图那样,能使人感到刺激、兴奋、动荡。俞孔坚教授就提出,由于不规则的城市空间其特性不是立刻能被人所认识,因而能产生迷离、令人期待和耐人寻味的效果。因此这类空间有时很具有魅力。例如太湖水乡木渎镇,平面上有弯曲、纵面上有起伏,这些地形不规则,或受现有房屋、古树、古塔或特定条件的制约而采用不规则空间形态,其效果是既经济又能产生有特色的空间效果,是自发形成的,又是切合当地、当时的具体条件,因势利导而来的。6、街道界面设计1)街道界面的构成 界面,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解释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它是相对于空间而言的,是指限定某空间或领域的面状要素:作为实体与空间的交接面,界面是种特殊的形态构成要素;一方面,界面是实体要素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界面又与空间密不可分,界面与空间相伴相生,不同的物质界面相互组合,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反映出不同的场所精神与特色,激发出人们各种心理体验。(1)底界面 街道的底界面是指街道的地面,是人车与街道最直接的接触面,是和人们心理、生理、视觉和触觉上接触频率最高的界面,它决定了街道中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如步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的划分,休息与活动场所的空间限定等等底界面的品质和街道断面的布置、尺度、路面材料及质感等等有关。街道地面作为街道空间的底界面,为人的活动提供了使用场所。良好形态的街道地面不仅能提供便利、安全的交通环境,提高使用效率,并且能丰富城市公共生活和美化环境。街道的地面设计可以有效地限定空间、标志空间,甚至改变人对街道空间的感觉。主要表现在:a.街道的便捷性 在街道底界面的平面设计中应该详细研究人车在城市生活性街道中的流量和比例关系,创造良好的人车空间,研究人流路线,避免不必要的通行障碍和通行路程。b.街道的安全性 人车空间的合理划分,避免步行空间过分的拥挤所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全感。道路底界面材质的防滑、耐磨和避免不合理的水平界面的高差等也是对水平界面安全性的基本要求。c.街道的舒适性 步行交通对地面的材质是相当敏感的,应尽量避免在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方采用凹凸不平、光面光滑的材质。d.街道的趣味性 人行底界面铺装应该要力求创造出动人、有趣味的和加强场地特性和界定的地面景观,反映设计意图。(2)侧界面 侧界面是指街道两侧限定街道竖向空间的界面,主要是指街道沿街的建筑,还包括能形成竖向界面的行道树、景观墙、竖向的空间分隔等。侧界面的品质主要是取决于街边建筑的功能、形态和布局。侧界面能对人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视觉作用和心理作用,是最难控制的因素。a.连续性和统一性 健康的视觉空间界面往往会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一个贯穿始终的风格,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的视觉意象,不会给人以拼贴、拼凑的凌乱感。界面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建筑风格、材料、色彩、纹理、质地等。b.丰富性和多样性 街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建于统一性的基础之上的,是对统一性和连续性的补充。街道垂直界面的丰富与多样性可以为人提供更多的方式和选择,促进人们生活行为的多样性,为行走在街道的人们增添趣味,减少视觉疲劳。c.地域性和文化性 街道界面是城市的门脸,还具有一定的精神上的意义。街道地域的特征是创造场所精神的重要源泉也是街道地域文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2)、街道界面设计的原则 作为界面的建筑怎样确立其在街道空间环境中的地位?以何种形态加入环境?又从哪些方面体现使用者的要求?简而言之,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形体空间整体性的认同客体的原则;其二表现在对视觉空间以外的心理、行为和文化等方面构成的行为环境的关注主体的原则。A、连续原则纳入街道整体秩序的关键 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空间环境,其界面的构成首先应当诉诸于连续性。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必须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连续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人们感知的整体首先是连续的整体,即连续感知中的整体而非静态的和局部的。连续是构成更大整体的条件。B、围合原则基于整体秩序,赋予领域性 任何人造场所的特点和空间质量都是由它们被如何围合而决定的。界面只有围合才能形成空间,进而依据共同的空间建立秩序。较好的围合感能够充分展示空间的形体,创造稳定的环境,并赋予空间以整体效应。心理学表明,人的知觉特点是完整性、恒常性和理解性。任何有助于支持这种心理活动的空间都能使人产生愉悦,进而支持行为。围合原则即基于此,其出发点之一就在于为人创造易识别、安全、稳定的空间环境,并赋予人们领域感。围合原则首先要求界面必须以空间为主题,在通常情况下,以表现空间为设计宗旨,一般地,空间的围合受以下因素影响:a.空间尺度:人置身于空间中,以视线的封闭程度感受围合。因此,围合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视野距离与建筑界面的高度关系空间尺度决定的。b.界面的连续性:界面连续是围合的前提,界面上太多的开口,形状的剧烈变化都会减弱空间的围合。c.对比效应:人在动视点观察中,会自然地将后看到的景物同先看到的景物予以比较,从而得出变了形的结论和感知。如不同围合度的空间相邻时,根据其在空间序列中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围合度。在强调围合的同时,我们尚应建立这样一种概念,即人们行动的“可能性”。人们常以可能行动的程度来衡量空间的质量,因此,围合又必须是一个有充分行动自由的围合,而绝非隔绝。C、谦让原则以表现街道空间为宗旨 谦让原则首先要求设计者不能把界面看成是孤立于空间的抽象构图,而应以画家的独到眼光,研究其所设计建筑的各个立面对街道空间所构成的影响,并“需要为整体空间的利益而克制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谦让不等于无条件地服从和不考虑各自的个体特征和功能,只是一个先后、主次的问题。据界面对空间的谦让程度及界面相互间的地位和作用可将建筑界面划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空间的“标志性”主导界面,它们起着驾驭整体空间、增加凝聚力的作用;另一类可称为“接近性”一般界面,是城市形体空间中大量存在的一类,也是需要作出谦让的一类,空间的形成有赖于它们的接近、连续及闭合。D、多样原则人对环境的要求,鼓励创新 多样强调寻求一种可以引导空间环境发展的基本“秩序”,使人们在往后的岁月里,有多样性的发展。因此,设计者必须创造有丰富内容、形式和组合的各种界面。现存的空间环境需要不断以新的界面形象来加以充实,而新的界面并不只意味着无条件地消极地服从原有的环境,它应以美的新形式,积极地开拓新的空间环境,并充实以新的活力。界面体现多样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界面自身形态内容的多样,二是组合限定空间方式的多样。可将常见的形态作如下归纳:收进、透空、倾斜、叠层、凸凹、曲折、映射、透明、网格、扭转、分离等。E、识别原则满足人对环境的心理要求 识别环境是人的本能,人在空间环境中,需要自身定位,即很容易地理解所处环境的方位、模式和组织,很容易找到他要去的日的地,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和稳定感。对城市环境识别性的研究曾是林奇的创造。总的结论是自身较为统一并于周围环境有明显区别的环境或个体,结构清晰的环境或个体,含义丰富且能准确传播的环境或个体,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对界面设计而言,还意味着交接清楚,方向变换明确,边界范围清晰等。F、适配原则更广泛的尊重人的需要 人所需要的城市空间环境,不仅是可识别和多样的,还应从人的生理约定、行为约定、习俗约定等角度来体现对人的尊重,这里统称为环境与人的适配。适配原则就要求界面必须体现对行为的支持,与文化的关联,对习俗的尊重。当界面形式、尺度合乎人的生理特点时,人们就会产生本能的适应和理解,利用这种约定进行变通就可以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亲切气氛;如领域要求、私密性要求、人际距离以及周边行走和依靠性等。因此一个为人设计的空间界面应该以人的行为为基本出发点,传达出人体运动的经验和感受。界面设计的六条原则,可以说是一切城市物态要素的设计原则。事实上,若溯其源,都是人的原则。有的注重人的视觉,有的注重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文化。这此原则在界面设计中是共同起作用的,它们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如连续、围合本身就体现了识别,围合以连续为基础,而它们又共同以谦让的空间原则为出发点。再如,易识别性必须与丰富多样的刺激相兼顾,否则环境的发展难以健全。7、案例分析 -以合肥市芜湖路改造为例1)、芜湖路的概况 芜湖路是合肥的主要道路,是合肥市的文化路、绿色路、景观路,是合肥对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芜湖路始建于1935年,东起明光路南段,西至金寨路北段,道路总长约3100米,是合肥市一条东西向的重要干道。著名的4A级景区“包公文化园”就坐落在芜湖路的东段。2005年初,政府开始启动对芜湖路的改造修建工程,把芜湖路重新定位为次干道,通过改造削弱它的交通功能,增强它的生活功能和景观功能。合肥道路图 芜湖路区位图 2)、整治前的芜湖路 2005年对芜湖路改造前,路宽30米,车行道18米,是当时合肥市较宽的城市主干道。由于经久失修,路面破损,坑洼不平;道路宽度满足不了现在车行的需要,行人、自行车、机动车相互干扰,经常“人车混战”。部分建筑“入侵”包河景区,破坏了景区空间的连续性,使局部的建筑风格与景区总体风格极不协调。沿线缺乏停车泊位、公厕、座椅、邮筒、电话亭等公用设施,公共绿地稀少,与路北包河景区、银河景区良好的环境极不相称。空中的缆线密如蛛网,杂乱无章。广告牌、灯箱等泛滥成灾,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3)、芜湖路的整治 整治后的芜湖路根据其地理和文脉特征,抓住“包公”历史文脉和“包河”邻居的地理优势,借景包河,同时结合道路旁边的典型建筑如地质博物馆、省图书馆、清风阁、亚明艺术馆等,将建筑风格体现到道路上,突出传统文化特色;街具和铺装设计上也力求表现传统特色和人性化设计。A、对街道整体空间的整治 (1)对道路功能的重新定位 芜湖路地处合肥的中心区,与南北方向的金寨路、桐城路、徽州大道、宁国路、宣城路、体育路、马鞍山路相交,同时环城路、屯溪路等为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结合周边道路的交通情况和用地情况,在对芜湖路改造的时候,削弱它的交通功能,利用与包河为临的地理优势增加它的景观性、文化性和休闲性。(2)街道空间的设计 点、线、面空间的结合 在芜湖路的整治过程中,打断街道的相对封闭性,结合着包河风景和城市 “缝隙”形成面状的公共空间,通过包河景观的渗透来丰富街道的景观。同时,利用步行空间与街道转角空间,形成一个缩放自如、开合有序,点线面结合的有效结合的街道空间形态。街道开放空间 街道空间断面 在街道空间设计时,保持原有的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形成良好的街道空间相对围合感。在道路断面设计的时候借鉴了复合街道的做法,将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用绿化带隔开,中间部分采用透水砖铺地作为街道的生态停车坪,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模糊化设计,增加了步行空间的灵活性。如图街道断面B、街道功能的多样性 芜湖路的街道性质可以归为综合性生活街道,街道建筑功能有行政事业单位、有学校、有宾馆,还有文化体育建筑,同时在沿街建筑后面有大面积的老住宅区。这些作为街道的首要功能,具有多样的复合性,同时带动街道辅助的商业服务功能的发展,如合肥电信带来了大钟楼周边地区手机市场的发展和安徽大饭店旁边特色餐饮的兴旺,另外,街道不同功能带来了街道利用率的均好性,街道的办公与餐饮娱乐,在不同的时段给街道带来活力。街道主要功能的多样性 C、街道实体要素整治(1)街道界面整治 街道的侧界面 在原有的建筑的基础上,对沿街建筑进行整治,不进行大拆建。如七中的大门改建等,加强建筑与街道的环境融合,齐云山庄酒店入口空间与街道的弱化处理。拆除一些违建筑,设置文化墙。如将芜湖路与桐城路交口西北角原有的一面破烂不堪的挡土墙设计成姜夔文化浮雕墙,名为白石知音。浮雕墙为长46米、高4.2米黑白相间的花岗岩浮雕,构图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将生活场景、风景、居民与诗词相结合,配上梅兰竹石。姜夔文化浮雕墙 街道的底界面 在快车道和慢车道之间采用灌木丛和行道树进行空间和地界面的分隔,减少汽车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用不同的铺地对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模糊限制,增加了步行空间的灵活性。在地面铺装时增加步行道的趣味性和统一表现历史地域文脉,如:三孝口、飞骑桥、藏舟蒲等以古庐州民俗、地名传说为内容的20块青石浮雕,镶嵌在省图书馆至包公祠段的人行道上,行走其间,仿佛在寻访昨天,叩问历史;2000多块供电、供热、供水、燃气等市政设施窨井盖上统一铸有合肥市树“广玉兰”图案;慢车道与人行道交口处,都铺有一块长方形的压磨石,上面6个大小不一的脚印,意在温馨提示,步行道由此前行;还有自行车图形,示意自行车通行道 地面青石浮雕(2)路边生态停车坪设计 利用快车道和非机动车之间的空间,设置停车位,适当的缓解了城市中心停车难的问题。采用植草格工艺和铺设草坪砖,增加17处约3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坪,可停放150辆机动车,铺设透水砖,增加47处约1840平方米生态停车坪,可停放900辆自行车。自行车停车 汽车停车(3)街道设施 街道设施设计体现对不同人群的人性化的关怀,具体表现在:直饮机饮水口,高低 分设,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口渴时都能随手取一捧甘泉;公话亭、邮政信箱、垃圾桶、果皮箱都安置在盲道旁边,盲人触手可及;人行道上,以港湾式空间安排座椅,既不影响行人,又让休闲者有安全感;3100米的芜湖路上,313柱庭院灯,574柱路灯,27柱四火投光灯形成的柔性界面,顺着道路的高差缓坡变化;在步行空间与机动车形成良好视觉连续感和韵律感。三、城市广场1、城市广场的概念 广场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活动。在那时,广场的含义是简明的,是为人们进行庆典与祭祀等活动的“广”而“空”的场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外部空间,广场一词的出现,则要追溯到古希腊的gora。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城市广场的描述为“广场(gora)古希腊城市作为市民活动与聚会的露天场所。位于城市中央或邻近港口,周围有公共建筑和神庙,四周有独立柱廊和店铺,广场上设有雕像、祭坛、树木、喷泉等,一般与城市的其它部分隔开”。到了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人们又赋予城市广场以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内涵,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城市广场。地理学词典把广场定义为:“在城市平面上,没有建筑物而与城市道路相连接的大片用地”。与其相近,城市道路广场规划与设计一书中提出:“城镇广场是指在城市总平面布置上,一般未被房屋占用,而与城市道路相连接的社会公共用地部分”。上述定义所强调的是广场与城市道路的紧密关系。城市规划原理中提出:“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览休息、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这里所强调的是广场的功能作用。芦原义信在 街道的美学中认为:广场是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一个名符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具有 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有 良好的比例。芦原义信所强调的是广场的空间构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中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开敞空间,是城市公众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又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面貌的建筑空间”。从现代城市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分析,若对城市广场作较全面的定义,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广场必须是位于城市之中,且不被建筑物所占用的露天场所,以吸引、组织人们进行休憩、交往、娱乐、集会等各种室外活动。为此,广场应有较为集中的铺装场地面积。广场必须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和空间围合,较好地协调周围建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的关系。广场要配置一定的设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成为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场所。综上所述,城市广场应是:由建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等物体所围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开敞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体现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场所。2、城市广场的演变 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要素,广场受到政治、商业、军事、文化传统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场有着不同的适应城市发展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广场的分析,可以对其建立起较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1)、欧洲的城市广场欧洲的城市广场A、古希腊的城市广场 古希 腊 是 欧洲文化的摇蓝。在西方有人认为:广场的历史开始于古希腊。古希腊早期的广场(Agora)是人们自由交谈的场所,是神保护演说者的地方。发展到古典时期,广场已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要素,成为民主和法律裁决的象征。其设计观念是用建筑物围合成广场空间,把各个分离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建筑物的形体和细部,按照人的尺度来决定,而建筑物周围的空间是以人的视觉尺度为依据,体现着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思想。希腊化时期的卫城和庙宇己不再是城市的中心。新的城市中心是喧闹的广场,广场周围聚集有商店、议事厅和娱乐场所等。城市广场普遍沿一面或几面设置敞廊,开间一致,形象完整。例如阿索斯城(Assos)的中心广场,平面为梯形,两侧有两层高的敞廊,空间较封闭。在广场较宽一端的神庙,有柱廊面对广场,形成有气势的轴线布局。B、古罗马城市广场 古罗马的城市广场(Forum)受到古希腊城市广场的影响。但是,古罗马军事上的强盛与技术上的进步使其设计思想不同于古希腊的有限感觉,而是突出体现着其政治力量和组织性。在共和时期,罗马仍是一个自然发展、布局比较紊乱的城市。可是市中心的建设却有着光辉的成就。闻名于世的共和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与每个罗马人的生活紧密相联。罗马市民在此接受教育,举行庆典,进行宗教和商业活动。广场作为罗马城市重要活动的见证,记录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均与广场有着密切联系。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广场的性质产生了改变。商业功能转移到比较小的广场上,庆典和体育活动改在圆形竞技场内进行,法律和经济事物转移到大会堂内处理。皇帝们兴建广场不再是为了集会和日常使用,而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功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皇帝的雕像开始出现在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上。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由自由转为规整,由开敞转为封闭,建筑形体设计也服从广场空间创造的需要,以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空间艺术组群。C、中世纪的城市广场 中世纪的广场具有市政、宗教和商业三大功能。由于当时欧洲有着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围绕教堂布置的宗教广场是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地方。中世纪的广场具有封闭的空间特征,平面多呈不规则形,在空间的组织、拱廊和平台的运用、喷泉和雕塑的安排以及地面铺砌上均有精湛的处理。D、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广场 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最初形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6世纪起传遍意大利并以罗马为中心开始传入欧洲其他国家。17世纪以后逐渐发展为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城市中心改造和广场建设受到重视,建造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城市广场。广场设计上追求人为的视觉秩序和庄严宏伟的效果,设计过程亦由中世纪的“渐进式”改变为“自上而下”的有计划的“决定论式”。早期的广场受中世纪传统的影响,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具有较强的围合性,雕像多设在广场的一侧。后期的广场布局规整,并常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为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的中央。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设计,运用了透视原理、比例法则和美学原理,设计手法娴熟巧妙,空间艺术完美成功,科学性、理论性的程度明显得到加强。巴洛克风格的广场,把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体系联成一体,强调动态视觉美感和道路对景效果,使城市广场空间成为可以流动的连续空间。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圣马可广场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为今后的城市广场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于脱离了城市交通,广场上成为步行者的天堂,洋溢着浓郁的亲切气氛。广场的空间组织富于变化,空间的起承转合、丰富的景观层次、新旧建筑的统一和谐、尺度的适宜近人、借景对景手法的运用、如此强烈的精神感染力!E、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广场 17世纪,随着绝对君权的建立,在法国形成了古典主义文化。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自然科学初期的重大成就所引起的唯理论在美学上的反映。它体现了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崇尚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求对称。这个时期,广场是法国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在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的规划。纪念性广场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把绿化、喷泉、雕像、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注意广场周围环境、广场与广场之间联系的处理。2)、中国的城市广场 中国传统城市以街道和院落为显著特征。与欧洲相比,中国城市中的公共交往活动并不受到重视,因此,在广场文化和思想观念上是相对滞后的,城市广场的数量也较少。对散布于城市中的广场进行分析,中国传统的城市广场大致可以分成二类,一类是反映城市整体规划意图的宫廷广场,另一类是一定程度上自发形成的寺庙集市广场。A、宫廷广场 宫廷广场是皇帝进行统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种广场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唐长安宫城前的“横街”,到北宋东京的“御街”、“御廊”,这是宫廷广场早期的体制。在金中都与元大都的建设中,宫廷广场上有了千步廊,并形成“T”字形广场的雏形。明清北京城的建设使这种宫廷广场的体制得到进一步完成。B、寺庙集市广场 寺庙集市广场是应宗教、贸易、文化等公共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城市公共活动的场所。除了少量与庙宇、戏台一起修建之外,大多数的寺庙集市广场都是在长期的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演化。按照广场上主要建筑的使用性质,寺庙集市广场又可分为寺庙广场和集市广场两种亚类型。a、寺庙广场 寺庙广场位于寺庙的前面,供宗教祭祀及其它庆典活动使用。它总是以庙宇的山门作为主体,配以照壁、牌坊、戏台等围隔实体来界定空间。作为寺庙建筑群的延伸和由市俗环境向宗教环境的过渡,广场往往有明确的中轴线。平日广场的气氛相当严肃,但是在庙会期间,广场就成为商业贸易、娱乐活动的场所,体现出多种功能及作用。B、集市广场 作为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在考工记城制中就已有规定。隋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对称布置在皇城南面,各占二个坊的用地,实行封闭管理。宋代以后,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格的集中市肆的方式,沿一些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越来越成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主要街道相交的地方,稍稍扩展街道,形成封闭的广场空间,四周均是商业店铺。这种广场面积虽然不大,但地位却很重要,大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3)、中国与欧洲传统城市广场的比较 上面分别讨论了欧洲和中国传统城市广场,从中可以看出,作为满足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和经济需要而建设的物质实体,两者在各自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某些共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和欧洲传统城市广场进行比较分析。A、功能与作用 中国传统城市广场与欧洲传统城市广场相比,在广场的使用功能类型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祭祀、体现权力尊严、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商贸交易等几种类型。但是,欧洲传统城市广场上的祭祀、宗教信仰的功能逐渐减弱,庆典和商业的功能逐渐增强。广场不仅是城市的政治活动中心,而且也成为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而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大多不具有如此强烈的公共性,要么不允许社交或商业活动进行,甚至禁止普通市民进入,要么只有间隔一定时间才允许市民入内,进行商品交易和欢庆活动。因此,就其作用而言,广场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中国城市市民来讲,广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普通市民是以街道作为生活中心的。B、与城市结构的关系在欧洲,几乎所有的城市乃至村镇都设有广场。这些广场与街道、教堂以及其它公共建筑巧妙结合,在城市总图中既主次分明又分布得比较均匀,从而被誉为“城市的户外客厅”。但是,一直到巴洛克时期广场空间才与城市道路体系紧密联结成一个整体,成为城市结构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中国传统城市中广场数量很少,但由于“择中论”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古代都城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城市设计课件sfsd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16947151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