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6381507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7.3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礼仪文化课件(9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礼仪的文化内涵,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世俗社会以“和”为贵,催生出“君子风范”的礼仪文化,二者共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 中国关于礼仪的典故很多,体现出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恭礼让的文明之邦。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典故1:孔融让梨(谦和礼让),背景材料:孔融(153208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

2、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典故2:程门立雪(尊师重道),背景材料:二程(程颢、程颐)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一天。 相传,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

3、着假睡。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乎?”(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多深。这个故事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典故3:君子死,冠不免(君子风度),背景材料: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血气方刚、最有性格的一个。子路被卫国权臣孔悝用为邑宰。后来卫国发生政变,子路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4、于是参与战斗。他的帽缨被击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把缨系好,从容就死。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内乱,马上说:“嗟乎,由死矣!”孔子太了解子路了,早就知道他这个既勇且忠的学生会不得善终。,一、礼仪的解释:何谓礼?何谓仪?,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二、中国礼仪的起源,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

5、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关于礼仪起源的几种观点: A、礼仪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 B、礼仪起源于对“神”的尊重 C、礼仪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1、礼仪的萌芽时期:(形成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2、礼仪的形成时期:周朝 夏礼:目前几乎无法全面查证。 殷礼:已经存在着不止一部以“礼”为主题的 经典性著作。 周礼:使三代以来的传统之礼得到了极高程度的理论提升,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N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制礼作乐”。 朝廷 :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 仪礼:礼仪的最早专著,是对各类礼仪形式的具体

6、记录。,3、礼仪的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崇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礼、仪礼与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孔子对礼仪的两个主要贡献有教无类 孔子自己办学的地点选在孔子故宅西边,一个有杏树的地方,筑一个台子当讲台。这

7、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孔庙杏坛。课程定为六艺,这六门课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用今天的话来说,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军事,御是驾驶,书是书法,数是数学。 孔子教育政策是有教无类,招生,不分年令,不问出身,不分国藉。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收学费是多少呢?在论语里,有一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带了拜师挚礼,没有我不教育的人。”不少人认为束修这个词,是指十条腊肉,但这个解释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认可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方面:学问、言行、忠恕、信义。为弟子订四条禁律: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诗礼传家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事,见于

8、论语季氏。有一次,孔子在家里独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时,被孔子喊住了,问孔鲤学过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因为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主宾的应答,以及上层社会交际场合的交谈都要引上诗经中的几句诗。孔子就教育他的儿子说,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过时有被孔子叫住了,问他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教子学诗学礼,历来传为美谈,孔子后代称此为“祖训”,自称“诗礼传家”。明弘治年间朝廷于孔子故宅内建诗礼堂纪念孔子,清康熙、乾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

9、则古称先”的匾额和“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的对联,刻制后悬挂在堂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孟子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 孟子滕文公下。,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

10、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很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荀子礼论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其也。”,4、礼仪的强化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11、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三、古代社会的二元结构:贵族礼仪与民间礼仪,强调差别和秩序的“身份社会”本质,使处于上层统治阶级的贵族礼仪与处于中、下层的民间礼仪之间,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1、贵族礼仪:君子之道 贵族礼仪和官方礼仪,在上

12、层统治阶级中施行。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就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幽雅醇清的艺术气质,是古代贵族礼仪对人格培养的最高境界。,关于君子的一些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关于君子的名言,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乐

13、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左传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关于君子的名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明方孝孺),2、民间礼仪:礼俗共生 民间礼仪和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它有着准法律的作

14、用,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守着民俗的指令。 同时民俗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和文化宝库。孔子就力图把原始民俗观改造成与礼制体制有关的学问。以“民教俗朴”为前提,贯彻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从而形成了“礼俗伴生”、“礼俗共生”的局面。,四、礼仪文化在今天的内涵和意义,礼仪的作用在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这不仅说明礼仪的内涵古今一脉相承,更表示传统的礼乐文化有许多方面与现代人文理念相契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治国的最基础的地位。所以说,在一方面要下大

15、力气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另一方面也要抓治理社会的基础问题人的素质问题。,如果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把封建专制的制度背景置换为现代政治文明的背景,加上平等和崇尚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我们应该保留的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尊严,敬畏先辈和与自然和谐等核心传统价值观,那么这些文化内涵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基础。例如我国传统的成年礼、婚礼、相见礼等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让你在这些仪式中感受亲情,感觉责任。又如平时对师长、对父母、对老人尊重等等,都是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人们尊老敬长的意识和修养。 此外我们要重建自己的礼仪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

16、借鉴,才能保证礼仪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体现一种世界共同的行为语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曾几何时,从温文尔雅的社会精英滑落到某些媒体文章所称的“丑陋的大学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从根本上说,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到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是推进以德治教的重要举措。可喜的是,近年来从广大家长到中小学、高校教育工作者,乃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媒体,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不断提高 。希望中国的年轻一代,以愈来愈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中国的礼仪教育应该遵循的六个原则如何“做人”原则教育学生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礼仪教育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个人灵魂龌龊,

17、不管其行为举止怎样彬彬有礼,充其量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已。 以诚相待原则古语说:“诚者,事之终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话突出地强调了“诚”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作用。“诚”是来自人内心的对对方真正的尊重,是礼仪的灵魂。谦恭尊重原则古语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里要注意“以诚相待”与“谦恭尊重”是密切相关的。简言之,没有“诚”,“敬”就显得虚伪;没有“敬”,“诚”也无从谈起。,同情关怀原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一个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身处逆境时,他人应当主动给予其真挚的同情和及时的帮助, “让世界充满爱”,不应只是一句歌词 。细致周到原则

18、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所谓“礼多”,不是指繁文缛节,而是指施礼的周到细致。避讳原则(不触犯禁忌原则)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民族、宗教等多种复杂的原因,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乃至不同行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禁忌。不管这诸多的禁忌在内容上是否合理,但如果触犯禁忌,轻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反感,重则会招致抗议、敌视和报复,因此,我们应当“入乡先问俗”,尽量不出现失误。,日常生活礼仪,一、宴饮礼仪 用餐在中国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更是头等重要的社交行为。,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

19、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人到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为首席)。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等地区。,一些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 1、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座)次有主次尊卑的分别,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对着大门的是主座,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

20、位。此为一大忌。2、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3、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4、保留了传统习俗的中国家庭在用餐时还有一些禁忌: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时,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

21、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此外,有些地方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二、茶道礼仪,世界已有公认,中国是茶之故乡。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4000年到10000年的历史。 茶道茶道,茶以载道,“道”寓于饮茶之中。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比较正式的茗茶礼仪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根据行礼的对象分成“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

22、人之间)与“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真礼“要求行九十度礼,”行礼“与”草礼“弯腰程度较低。 伸掌礼:这是品茗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两人面对面时,均伸右掌行礼对答。两人并坐时,右侧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方伸左掌行礼。,叩指礼: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早先的叩指礼是比较讲究的,必须屈腕握空拳,叩指关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将手弯曲,用几个指头轻叩桌面,以示谢忱。 寓意礼: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有:凤凰三点头 用手提壶把,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向来宾鞠躬三次,以示欢迎。 双手回旋 在进行回转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

23、作时用双手回旋。若用右手则必须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1、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2、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3、主人在泡茶款客前,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4、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不要用手抓。 5、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

24、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茶艺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还要讲究人品与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三、服饰礼仪,中华服饰历史悠久,文物衣冠,纷繁复杂,然而“千年衣服所尚,大体则同”。这个“大体”即服饰的永恒灵魂仪礼及典制。从一开始,服饰制度就完全与礼仪、官制结合在一起,服饰成为体现礼仪差序的符号形态。冠服制度的确立,将服饰

25、分为两类,一类用于行礼,名谓“礼服”,其中包括祭服、吉服、朝服及凶服等;另一类则用于家居,名谓“便服”。平民百姓所用的服装,大多属于后者。,古人对服饰的不同部份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份、社会地位的人的着装也有区别,渐渐地,人们就用一些服饰的名词代替各种社会身份的人。比如以“裙钗”代指妇女;以“缙绅”代指高官;以“黄衣”代指道士;将养尊处优、游手好闲之徒称为“纨绔”;“布衣”原来是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是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在颜色方面,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而里子却是黄色的,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

26、贵贱的伦序了。自汉朝以来,庶民阶层所用的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中国历代服饰形制丰富,品种齐全,史籍中著录的服饰名目就有数千种之多。以类别划分,大致可分为首服、衣服、裤裳、足衣四大类。,1、首服类 巾:裹头用的布帕,又称“头巾”,有约发,保暖的功能 帽:帽子。防止头发散乱,御寒。 朴头:方形头巾演变而来的一种首服,用于约发 。 抹额:头巾的一种,系扎时由后抄前,交结于额。 笠:古代平民百姓的雨帽称“笠冒”,简称“笠”,2、衣服类 深衣:衣裳连体。衣襟开法采采用曲裾,当作便服。 詹褕:衣裳连体。衣襟开法采采用直裾,当作便服。 衫:大袖单衣,以轻薄纱罗为之。仅用单层,

27、不用衬里,形制简便,夏季穿着。袍:长衣的一种。即交领、襟叠压、相交而下,当作冬衣。 襦:短衣,长度约在腰间部位,当作衬衣或外衣。 袄:短衣,介于袍、襦之间,当作常服。,3、裤裳类 裳:由两片布帛制成,前后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缝细, 用于遮羞。 蔽膝:遮挡大腿的服饰。仅有前片,没有后片。 遮挡大腿,类似今日的围裙。 裙: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并只有一片,穿时由前围后,背部只留一道缝隙。妇女家居服。 裤:两只裤管,没有裤腰和裤裆。 保护胫部、有御寒保暖之用。,4、足衣类 袜:最初以兽皮制成,纺织品出现后,即以布制作。用于足部的保暖。 履:鞋子的统称,保护足部。 屐:木底之鞋。亦称“木屐”。 屩:以绳

28、子编成,组织紧密,质地坚韧,穿著轻便,以芒草为材料,故称“草鞋”。 靴:以皮制作,多为贵族之履。,附1、古代男装,古代男装(2),附2:古代女装,附3:衣服款式,服装款式(2),附录4:服装配件,四、称谓礼仪,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称自己时根据身份不同。可以用“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等,可以用单个字说“仆”。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自称“小人”。女子谦称自己为“妾身”、“贱妾”。出家人自称“贫僧”、“

29、贫道”、“贫尼”,等等。,古人不仅在介绍自己时用谦称,介绍自己家里的人时也用谦称。例如说自己的儿子是“犬子”、“不肖子”; 说自己的女儿是“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等等。甚至连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例如自己的房子是“寒舍”、“蓬荜”;自己的文章为“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了,等等。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的情况在古文中随处可见。,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为“子”、“君”、“足下”;臣子称呼君王为“陛下”,称呼太子为“殿

30、下”;君王称呼臣子为“爱卿”。古人称呼对方父母为“令堂”“令尊”, 称呼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 说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称呼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师傅、先生,等等。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尊称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称呼用语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许多古代的称呼一直延用到现在。,五、拜会礼仪,我国古代是没有握手这种礼节的。但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却有其他与握手不相同的许多的礼节,这里对古人的一些常见的见面礼节作个简单介绍。一般来说,下级向上级拜

31、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出远门辞别时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稽首

32、: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附:肢体礼仪(揖、拜),肢体礼仪(跪拜礼),重要场合礼仪,(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以下是过年的主要风俗和礼仪,1、过除夕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皇帝朱元璋的提倡有

33、关。据清人陈尚古在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古代的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附1:门神图片,附2:年画,附3:窗花,吃年夜饭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共吃团圆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守岁,放爆竹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放爆竹,以示旺气通天。,2、拜年拜年是古代中国人最隆重的礼节,也是过

34、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走亲戚性的拜访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 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无甚过多礼节。,3、派“红包”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

35、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二)、清明,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有以下几种风俗和礼仪1、寒食禁火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 这一天家家都要禁烟火, 人们只能吃预先准备好的冷食。 因为寒食、清明这两个节日 日子接近,唐代以后, 两节逐渐融而为一。,2、祭祖扫墓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

36、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3、门前插柳、头上戴柳古人喜欢把攀折下来的柳枝插在屋檐下或门窗上。到后来还直接把柳枝戴在头上,并认为人人都应该遵守。甚至有:“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的俗语。,(三)、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 “沐兰节”等等,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有以下几个风俗和礼仪1、喝雄黄酒将适量的雄黄泡成雄黄酒,在端午节喝,有驱邪解毒的本意。,2、挂菖蒲艾草采撷菖蒲和艾草是端午节重要的活动内容。在乡村,人们把菖蒲艾草采撷回家,把菖蒲做成宝剑形,把艾草剪贴成老虎形,挂于屋檐或

37、门楣,用来驱五毒。3、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4、吃粽子端午食粽的历史悠久,从晋代起,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到了唐代,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当时时兴用彩线把九个小粽子扎在一起送人,称为:“九子粽”。,附:各种粽子,5、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四)、中秋,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

38、制。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也是中国的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夜市热闹非凡,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附:各种月饼,二、主要人生礼仪,(一)、诞辰礼诞辰礼包括“洗三朝”、“满月”、 “周岁”等1、洗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最重要的礼俗。会集亲友给婴儿洗身,“洗三”当天,必须请接生婆到家,酒食款待,供神位、供品,上香叩头。用槐条、艾叶熬过的水,由接

39、生婆洗小儿,。同时念祝词。,2、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后举行的庆贺礼,称为“做满月”。此时必须祭祀神祖,宴请亲友,还要向邻舍分送喜面及其他食品。亲友来贺必带礼物。俗语云:“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外婆家的铺盖搬将来。”众多礼仪中,为婴剃“满月头”的仪式严肃而又隆重。3、抓周:到了幼儿周岁,父母为了预测其将来的志向爱好,则有抓周的礼仪,为其沐浴打扮换上新衣,在其面前放上弓箭纸笔食品玩具等大人不加诱导看幼儿抓什么东西以此预测幼儿的将来。,(二)、成人礼成年礼(也称成丁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须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

40、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1、冠礼经书记载,始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2、笄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行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

41、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三)、婚嫁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婚姻关系,认为婚姻是“人伦之基”。因此男女之间,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道程序,婚姻关系才算确立。1、纳采男家看中了某家女孩,就派人去提亲,征求对方意见。男家带去的礼物(以奠雁为重),女方同意议婚就收下。 2、问名问名就是询问女家的姓氏,古人对血缘关系区分很严,要求“同姓百世不婚”。 3、纳吉男方得知女子之名后,即在祖庙进行占卜,预测婚姻是否吉顺。获得吉兆后,就派人到女家道喜,这就是纳吉。,4、纳征相当于今天的定亲,这时男家要派人到女家送聘礼,礼物

42、一般是丝帛和鹿皮。 5、请期男家要挑选娶妻的日子。婚期也是要通过占卜来选择。男方选中了吉日,告知女方,双方共同商量确定结婚的日期。 6、亲迎 今天叫”迎亲”,是新郎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六礼中最核心的内容。,接亲多用花轿,花轿到女家村口、过各村和迎回男家村口时要放鞭炮,迎亲队伍中一般有乐队演奏,造成喜庆气氛。 新娘父亲把新郎带进门,新郎给岳父岳母行跪拜礼。把新娘接走。 新娘到达男家门口,有些地区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袋(代)” 当夫妇拜堂时,主持人口中要高声念祝辞,有些地方还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合汤等节目。宴席过后撤除室内之烛,亲友们还

43、要“闹洞房”,闹得越厉害越放肆,意味着新婚夫妇日后的生活越红火。 结婚三日后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庙见的第三天,新郎还要同妻子去拜见岳父母(所谓“三朝回门”),经过这一系列仪式,双方的姻亲关系才算正式确立。,附:凤冠和花矫,(四)、丧葬,丧礼源始于人子的爱亲、思亲、孝亲,是人的最后一次仪礼。古人十分重视丧葬的仪节,有一套完整而繁杂的的程序。,1、丧仪 人到病危之时,要给其脱掉内衣,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寿衣。并将起移到正寝处。子女环跪呼号,烧倒头纸,点过桥灯。( 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设香烛并于停尸板下点油灯称点过桥

44、灯。) 第二日行小殓礼,主要为死者穿衣、加裘,将尸体安放在堂上。 第三日行大殓礼,大殓是死后最重要的仪节,殓尸入棺,家人穿上丧服(成服礼)由内室转移到堂上来,先设酒食以送死者(奠祭),到了墓地后入葬(窆礼),迎尸主牌位而返,此即送形而往,迎魂而还。 丧礼的高潮是送葬,汉魏之后,受佛僧侣们高声念诵经文。到达葬地后,将许多纸扎的男女仆人、马、骆驼、金银货币投入火中。下葬完毕,丧礼仪式告一段落。,2、丧服和居丧 根据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的远近,丧服分为五等:由重到轻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也分为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五等。按照礼制,还有很多居丧的规定要遵守:一是无论官民都要在家守

45、孝到期满。二是此间禁止婚娶、饮宴等喜庆之事。三是居丧期间禁止参加科举考试。,三、重要的祭祀礼仪,(一)、祭祖 祭祖是古代民间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新春正月,同宗共姓的族人带着祭品举行祭祖仪式,缅怀先人的功绩,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祈求子孙百世荣昌。 祭祖形式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隆重的祭祖仪式一般设主祭人,陪祭人,通赞人,引赞人,司祝、司碫、司尊、司帛各人,执事人,各类仪仗人员34人,乐队鼓吹若干人,共约60人。仪式在通赞的主持下,在鼓乐声中进行,整个仪式近小时。,附:祭祖场面,(二)、祭灶 旧时,差不

46、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人们相信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请灶君吃吃喝喝,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要议论人间短长,回来时最好带点儿钱来分分,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

47、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三)、祭社 祭土神,因其与农业紧密相连,历来很受重视。社祭由来已久,西周时掌管国家祭祀的大宗伯就有“以血祭祭社”的职责,又有小宗伯负责社稷的建立。按礼仪周王的社稷坛要用五色土铺垫。土色随其方位,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以象征五方。祭社要用太牢,即牛、羊、猪三牲,还要钟鼓齐鸣,载歌载舞。,古代各个阶层都有祭社活动。一般数个自然村设一个社坛,不分姓氏均可祭祀。立社时不仅要封土为坛,而且要种植适合当地土壤的树木,这树也是社的标志。到祭社之日,几乎全社的人们都停止工作,参加祭祀活动,还有专为社日准备的社饭、社糕、社饼。同社人聚会祭祀之后,就在一起畅饮欢歌,热闹非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