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课程设置把握课程标准.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4571973 上传时间:2020-07-2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9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规范课程设置把握课程标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规范课程设置把握课程标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规范课程设置把握课程标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源描述:

《规范课程设置把握课程标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范课程设置把握课程标准.ppt(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规范课程设置 把握课程标准 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管理,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曹宁子,讲座提纲:,第一部分:课程设置 一、课程改革、课程管理与设置的改革历程 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三、我市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前世今生(与大纲比较、与01版比较) 二、执行课程标准的意义所在 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四、如何引导教师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第一部分:课程设置,一、课程改革、课程管理与设置的改革历程 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三、我市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

2、上的几点建议,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二次课程改革),第一次,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

3、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三、四、五次课程改革),第三次,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

4、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六、七次课程改革),第六次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 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

5、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评价),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

6、本概况),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 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秋季,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

7、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到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2004年秋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行实验,目前,全国大陆所有省份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

8、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3.新课程改革的六条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课程内容(

9、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实施(倡导参与、探究和动手及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四种能力) 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4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念

10、问题依然是第一大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考试制度改革举步维艰,评价方式难以彻底改革,是改革成效大打折扣!,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4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2)对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深入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11、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这是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的。可惜未能很好的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4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3)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

12、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4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问题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应当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13、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4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5)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材改革在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方面明显不够,同时在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方面

14、也不行,有点纸上谈兵,老师们照本宣科的时候多,实际运用的少。而教材内容的选择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等方面有待加强;教材内容的组织在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等方面,都需要加强。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可惜这些方面都做得很不够。,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次基础教育

15、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4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6)课程管理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以说,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目前还相当薄弱,校本课程的研发有待加强。,课程管理模式的演进,“国家”权力模式(1977-1985年) “国家+地方”模式(1985-1999年) “国家+地方+学校”模式(1999年-) 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必将对我国课程建设的民主化、科学性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

16、基础教育课程,制定课程 管理政策,确定国家 课程门类 和课时,制定国家 课程标准,宏观指导 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管理 政策和本地实 际情况,制定 本省实施国家 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 程,报教育 部备案并组 织实施,经教育部批 准,可单独 制订本省范 围内使用的 课程计划和 课程标准,课程管理,学校,执行国家课程 和地方课程,反映在实施国 家课程和地方 课程中所遇到 的问题,开发或选 用适合本校特点 的校本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与传统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与传统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我国与几个国家或地区周课时数比较表,甘肃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17、甘肃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doc,我市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课程理念落后,教学方法滞后,放羊式教学与作业式、满堂灌并存 2.基础学科教学失范,课程标准难以落实 3.国家课程的延伸成为一句空话。 4.体音美、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学科难以开齐上好 5.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校课程开发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多数学校无力开发实施学校课程 2.学生课外兴趣活动亟待规范 3.教师开发开设学校课程的能力亟待提升 4.缺少对学校实际和区域课程资源的分析研判 5.缺少开发实施学校课程的支持系统(教研支持、人员支持、经费支持、其他课程资源支持) 6. . .,我市农

18、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几点建议,统筹师资,保障小规模学校开齐国家课程 立足校本,规范小规模学校校本课程开发 典型引路,促进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发展 教研跟进,指导小规模学校规范化发展 强化培训,提升小规模学校教师通识化和专业化水平 财物扶持,保障小规模学校正常班学 上下贯通,确保小规模学校探索发展“小中衔接”,实现基础教育各学段的相互贯通。,第二部分: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前世今生(与大纲比较、与01版比较) 二、执行课程标准的意义所在 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四、如何引导教师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程标准的前世今生,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

19、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

20、、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意义,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

21、标准的日益重视。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与我国

22、实行近50年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主要体现着如下特点:,1、从框架结构上看,2、从内容涵蕴上看:,3、从价值取向上看:,4、从总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特点:,体现素质教育观念。 例一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袋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课程标准) 在唱歌、绘画、制作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艺术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例二 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 增加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

23、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例三 组织学生拟定调查提纲,对经历过“大跃进”“文革”的长辈进行访谈,并在课堂交流、讨论,认识这段历史的原因及危害。(历义与社会课程标准) 经历“问题情景一-建立模型一一求解一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数学课程标准) 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艺术课程标准),加强评价改革指导。,如:成长记录与分析; 测验与考试; 答辩; 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集体评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

24、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并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旨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例四 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11版新增)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11版400)万字。(语文课程标准)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体育课程标准,5-6年级水平三),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思路 2001年,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教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验的基础上

25、,2003年,教育部开始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2011年,受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对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审议工作。 修订课标的总体思路 一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二是深入分析并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三是继续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发展。,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后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1着重突出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

26、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后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2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27、践能力的要求。 (1)各学科课程标准都继承和发展了实验稿关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强调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在信息化时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后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3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了科技发展新成果。 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

28、。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后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4总体控制了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 从总体上看,修订后课标的课程容量有所减小,课程难度总体上保持了修订前的水平,并略有降低。为了使母语教育符合不同年龄孩子特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

29、修订后义教课标的主要特征 1.坚持了义务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任务,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扎实基础。,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后义教课标的主要特征 2.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30、。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后义教课标的主要特征 3.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其一是强调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其二是充分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成就。其三是回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学生应学写毛笔字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对

31、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后义教课标的主要特征 4.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引导。特别是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与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更好衔接,有利于老师们更为系统地开展教学。以地理学科为例,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

32、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修订后义教课标的主要特征 5.在课程理念、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评价、课程文化特征等方面既立足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课程改革方向高度一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强化课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学思结合 1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3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机制。 4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

33、容更新机制。 5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强化课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强调知行统一 1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2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3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4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与2001版课程标准比较,强化课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因材施教 1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3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

34、机制。4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5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办法。探索高中、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pdf 数学课程标准.pdf 英语课程标准.pdf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pdf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pdf 音乐课程标准.pdf 美术课程标准.pdf 体育与健康.pdf,如何引导教师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立足本职工作,强化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实践 注重联片教研,强化教师对课程标中的本土化研究 突出名师引领,强化骨干教师(包括城区骨干教师)对小规模学校教师基于课程表中的指导和扶持。 搭建工作平台,强化教师对课程标中的主动应用。,底层攻坚需要行政的力量 底层攻坚需要校长的力量 底层攻坚需要教师的力量 底层攻坚需要教研的力量 愿我们以此共勉! 平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曹宁子 博客地址: 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