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1课件新人教版必修.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571966 上传时间:2020-07-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012.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1课件新人教版必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1课件新人教版必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1课件新人教版必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1课件新人教版必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1课件新人教版必修.ppt(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诗歌鉴赏 迷神引 宋晁补之 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简介】迷神引,词牌名。双调,九十七或九十八字,仄韵。调律谓此调多三字,最为凄咽。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哲宗朝,累迁著作佐郎,后因事遭贬谪。徽宗立,复召为著作郎,官至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与秦观、黄

2、庭坚、张耒齐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注解】绮:锦缎。 浦:水滨,临水近岸之地。 阮:指三国魏诗人阮籍。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余首,表现忧时嗟生、途穷命蹇的感叹。这里词人以阮籍自居。 平楚: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林如平地,故云“平楚”,犹言平林。,【故事】晁补之在哲宗亲政后,因坐元党籍,被贬监处州、信州(在今江西上饶市)酒税。这首词作于贬信州时。小序中“江”指信江,源出玉山县怀玉山。词中通过从日暮到夜晚江边景物的描述,表现了作者遭到贬谪与羁旅生活的哀愁和寂寞。 青山渐渐黯淡起来,红日已经西沉。浩浩大江,不舍昼夜,向东奔流。天上余留的云霞像散开

3、的锦缎,飘向烟波浩渺、一片空茫的水尽头。汴京越来越遥远了,不知在哪里?使人忧愁。几点渔船灯火,闪闪烁烁,细小而微弱,把近岸的船坞照得迷迷。我乘坐的帆船渐渐把桅杆低低落下,慢慢靠近了前面的水滨。,暗暗想到我的生平,勤奋读书,忠心为国,却遭这样的贬谪,真懊悔被读书做官所误。觉得自己而今和阮籍一样,施展宏图抱负不可能了。可又羁于谪宦,想归隐又受到阻挡。眼望一片使人断魂的皎洁月色,洒落在一望千里,令人伤心忧郁的平林之上,我心不禁悲痛。再听到如泣如诉的竹枝歌,悠悠传来,声声都是怨恨,不知是为谁痛苦?突然一声猿啼,一声鸟叫,似乎惊动了水上岛屿。烛光摇摇晃晃,昏暗迷蒙,我终夜不能成眠,只好卧听渡口传来的更鼓

4、声了。,(二)古文品读 韩信,汉之大将也。少时尝为人戏侮,谓之曰:“汝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能死,刺我;不能,出我胯下。”信向众细视,俯出其人胯下。一市皆笑之,以为怯。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节选自汉书韩信传),(1)汝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译文: _ (2)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译文: _ (3)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译文: _,【答案】(1)译文: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心里面很怯懦。 (2)译文:有数位老

5、人在漂洗衣服,有一个妇人看见韩信饥饿,就给他饭吃,竟然一连洗衣送饭几十天。 (3)译文: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同情你才送你饭吃,难道指望你回报吗? 【点拨】(1)“长大”指身材高大;“中情怯”指心里面很怯懦。 (2)母:妇人;“漂”指漂洗衣服;“饭”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数十日”指几十天。,(2009年全国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路漫漫其修远兮, _。 (屈原离骚) 亲贤臣,远小人_;亲小人,远贤臣,_。(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

6、。女也不爽,_。士也罔极,_。(诗经氓) 子曰:“温故而知新, _。” (论语为政) 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答案】(1)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2)渐车帷裳士贰其行二三其德 可以为师矣 落霞与孤鹭齐飞,1反复诵读,感受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2深刻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内涵。 3体会诗人对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了解“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1读准字音,2解释词语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书寂静;空旷。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凄清:形容清冷;凄凉。 凄婉:哀伤;(声音)悲哀而

7、婉转。 颓圮:坍塌,毁坏。 漫溯:漫,不受拘束,随便。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斑斓:书灿烂多彩。,3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

8、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徐志摩(1897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现代诗人、散文家。1918年至1922年,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9、。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其思想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因而被称作是“浪漫潇洒的资产阶级诗人”。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飞往北京,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年仅35岁。徐志摩一生留有四部诗集,即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11月,收在猛虎集中。,4了解背景 雨巷产生在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

10、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

11、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上。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5开阔视野 (1)现代诗派 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

12、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这个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2)新格律诗派 亦称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它发端于胡适、徐志摩等人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形成于闻一多、徐志摩1926年4月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的诗镌。该流派的总目标就是提倡和实验新格律化。其代表人物是闻一多、徐志摩。新格律诗最突出的特征是讲求三美,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雨巷),1吃透

13、文本 第一节,写出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节,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这位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第三节,诗人在这一节中进一步刻画丁香姑娘的形象,在寂寥的雨巷,“我”期待的姑娘同“我”一样彷徨而又迷茫。,第四节,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静默地走近”。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说明这只不过是诗人理想中一个飘忽朦胧的幻想而已。 第五、六节,这两节写这位丁香般的姑娘刚在“我”期待的梦幻中出现

14、,走近,旋而又“在雨的哀曲里”梦幻般地消失。 最后一节,跟第一节呼应,写出“我”在“姑娘”消失后继续彷徨追求,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但诗人仍在彷徨中继续追求。,2疑难探究 (1)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着愁怨”的姑娘与诗人一样,有着忧愁,更利于作者借她抒发自己的情感。 (2)诗的第一节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第一节为全诗创设了低沉、凄婉的感情氛围,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丁香”象征着什么?诗人用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出了“丁香一样的”姑娘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味,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这一节中

15、诗人用了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整齐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加深了诗人对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4)“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何理解? 本体是“她飘过”的情状,喻体是“梦”。梦的特点是虚无缥渺,似有实无。而这位“丁香姑娘”本来只存在于诗人的幻觉中,使用“梦”喻其情状,十分贴切。,(5)结合诗的最后两节,分析一下本诗的象征意味。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

16、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6)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

17、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7)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撑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句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的/默默行着”“像梦

18、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8)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什么“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

19、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根本说不出来。诗人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但“她”的出现与逝去是那样的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诗人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尚且忧郁的姑娘。,3随堂练习 1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_ 【答案】 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写

20、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处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2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_ 【答案】不可去掉。“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3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_ _ 【答案】这的确是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位姑娘的眼光为什么像在“太

21、息”呢?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她自己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的命运而发出叹息。,4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散了? _ 【答案】(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素昧平生,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是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如果说她存在过,也只是在作者的意念中一瞬间存在过。所以,她必须很快消失。,(3)我们品这种抒怀诗,不宜只从其“情节”上入手,还应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进步青年,诗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处于迷茫状态,不知路在何方,

22、诗中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正是作者朦胧又美好理想的象征。尽管她那么美好,但与环境又相冲突,所以她只能像一缕薄烟,一出现便消失。这也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5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_ 【答案】这里的“颓圮的篱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它和其它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特殊的意境:迷蒙凄婉又萧条;二是也可以把它看作诗人所处时代的象征,而且正是这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6第六节写那位姑娘消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为什

23、么不说“消散了她的颜色、芬芳、眼光和惆怅”呢? _ 【答案】这样一件件地分开来写,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逝的嗟叹和无奈之情,同时也更好地突出了美好事物在眼前消亡所带来的悲剧美。,第二课时(再别康桥),1吃透文本 第一节: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这里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出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

24、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感受康河清波的爱抚。,第四节:写榆阴下的清潭。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想像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 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了。他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晖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的快乐到达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消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让悄悄作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

25、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因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 第七节:呼应开头。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2疑难探究 (1)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烘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作者为什么将“金柳”比喻成“新娘”? 柳枝下垂,随风轻舞,如新娘身着金色的婚纱,娉娉袅袅,艳丽多姿,包含着诗人对母校的挚爱。,(3)“招摇”一词有何妙处? “招摇”二字,用了拟人的手法,

26、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作者认为母校的一草一木对他都有感情,也表达了他对母校全方位的爱。 (4)作者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彩虹似的梦”美丽而朦胧,“虹”和“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的“梦”是对上节中的“梦”加以引申,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5)从“那河畔的金柳”到“寻梦?”这几个诗节描绘了作者重见的康桥风光,满蕴着诗人久别重逢的喜悦,这种喜悦与诗歌惜别的主题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康桥的生活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次重见,诗人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所以他用快乐的笔调描绘了美好的意象。但为什么欢乐的

27、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相见紧接着的便是离别,喜悦之后的失落与感伤更添凄凉。,(6)如何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句诗? 这句话,诗人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也准确体现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7)最后一节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然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悄悄”写出其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同时,用“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诗人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8)再别康桥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全诗以离开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

28、深情。这是一首抒情诗,线索是离开康桥时的感情。本诗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接着选择了三个最让诗人流连的景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性依恋;又写诗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感情达到了高潮;最后的幻想回到了现实,显得无比依恋和惆怅。,(9)能否把再别康桥第一节中的“轻轻的”和最后一节的“悄悄的”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轻轻的”放在第一节,为全诗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彩虹似的梦”做铺垫;而“悄悄的”放最后,与上节中的“沉默”相呼应。开头的“轻轻的”,重在表达来时动作的欢欣愉悦;结尾时的“悄悄的”,重在表达别时情感的黯然神伤。 (10)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

29、意象美和韵律美? 画面美。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绚丽的色彩,选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摇”“荡漾”“揉碎”等,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康河寻梦图。,意象美。诗人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选用“金柳”“青荇”“潭水”“云彩”等意象,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美的享受。 韵律美。全诗七节,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整齐中又有变化;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此外,“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人将一首离别诗写得如此有情趣和美感,充分表现出对康桥爱的真切和深挚。,3随堂练习 1对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柳”在微风里轻轻摇

30、摆,倒映在康河里,是那样婀娜多姿,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B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C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潭水”,浸含着诗人对康桥无限的留恋之情,诗人还要到这里继续学习。 D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有“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这些物象充满色彩感,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想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答案】C(“诗人还要到这里继续学习”理解错误,抒发的是对康桥的喜爱、留恋之情。),2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这首诗以

31、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这首诗完全遵循新格律诗派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 D这首诗意境优美动人,诗人抓住“波光”“新娘”“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意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 【答案】D(“新娘”不是诗中的具体意象。),3对再别康桥中诗句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六节诗将“笙箫”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些无法调和的事物联系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别绪的不可遏制。 B诗中写柳树倒映在康河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限眷恋的情感。 C全诗开头两句中的“走了”和“来”相呼应,与标题中的“再别”暗相扣合。 D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表现

32、了诗人对康桥挥之不去的离情。 【答案】A,4下列对再别康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B全诗思想起伏变化,第一节至第四节低缓,第五、六节高昂,第七节又回到低缓。 C全诗讲究色彩的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成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 D此诗节律和谐,结构整齐,给人音乐的波动感和旋律的美感。 【答案】B,5你怎样理解“招摇”“甘心”二词? _ _ 【答案】“招摇”一词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同时也描写出了水草的生机和自由;“甘心”一词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恋。,6再别康桥运用了哪些

33、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 _ 【答案】运用了比喻,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顶真,如“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拟人,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楚辞 又称为“赋”。原指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歌,比之诗经,它的篇幅扩大,句式较长,不采取回环复沓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和屈原之后楚国作家宋玉、唐勒、景差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和他自己的辞赋汇为一集,共有十六篇,亦定名为楚辞。其中有些作家虽非楚人,但所仿作辞赋,却有“其情其辞则楚”的特点。,楚辞作品中,以屈原所作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他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这种文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南齐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曾用“莫不同祖风骚”一句,以概括汉魏以来诗歌的渊源。鲁迅则认为楚辞对后代的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