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类毕业论文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0508913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行政类毕业论文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行政类毕业论文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行政类毕业论文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行政类毕业论文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类毕业论文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丹东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引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农民增收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尽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启动,丹东市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但由于长期实行的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民收入增长还很缓慢,政府

2、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影响丹东市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因素,也有农业、农村、农民自身内部的因素。所谓对症下药,针对这些因素,本文从今后一个时期看,增加农民增收关键还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设。一、丹东市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现状(一) 丹东市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制度支撑 1、国家的相关规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促进河

3、南农民增收,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努力拓宽增收空间,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应立足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素质等因素,以系统工程的思维和方法,多角度、多途径和全方位地整合有效资源和要素,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扶贫开发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开拓创新,因地制宜。2、辽宁省的相关规定 辽宁省政府在辽宁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

4、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刻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辽宁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供给,是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保障;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是建设和谐辽宁的迫切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 3、丹东市的相关规定丹东市制定了丹东市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五年规划,重点加强对草莓、板栗、贝类、食用菌、烟草、花卉等18个具有丹东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调研论证,还制定了丹东市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5、规划,提出了通过实施山上林下产业开发、海洋河流资源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创汇农业“四大工程”建设,建设十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二十五个优势特色产品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丹东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区域、不同森林资源状况,选择11个村进行试点,并重点选择4个村作为林改样板村。近几年,又将试点扩大到东港、凤城、宽甸和振安区的8个乡镇140个村。通过这些试点,制定了不同类型村组林改工作的程序,解决了很多历史遗贸问题和林权纠纷的办法,还总结出了科学发展林地经济的经验,对林改工作全面铺开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丹东市落实国家“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取消农业税和除烟草外的农业特

6、产税,减税总额达到了8624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资金8203万元。“两减免、三补贴” 使丹东市农民人均减负88.9元。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加强农村的财务管理。(二)丹东市农民增收机制的建设主体 1、丹东市政府 丹东市科技局重点推广测土综合配方施技术、安全控害生产技术、化学除草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设技术、小浆果综合丰产技术、半堆积式密集烤房配套技术、无纺布育秧技术、秸秆代料食用菌生产技术、中药材无公害综合生产技术和花卉整型技术等10项综合技术。培养树立专业性蔬菜生产、有机出口大米等10个科技示范区。根据前一年结构调整的计划,丹东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全市春耕备实

7、工作调度会,及时了解掌握各项备实工作的进展情况,确保春耕生产各项物资落都能够到实处。在优化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丹东市城乡建设局重点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品牌市场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2、乡镇政府各地政府围绕这些新品种和重点技术,结合各自区域产业的特点,积极

8、依托专家、示范村、龙头企业和农民协会等进行培训,增加农民对市场、政策、组织化和信息等知识的透明度,促使培训形式不断创新,培训范围不断拓宽。各地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根据去年中长期气象预报、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物资备实、品种生育期和生产要求,下乡进行实地考察,提出春耕生产指导意见,尤其是大幅度延晚播种意见,尽量躲过历史上曾有过的比如早春低温、水稻杨花授粉阶段的两次极端生理低温等现象,为粮食获得大丰收提供科学保障。3、村和村民村民积极配合丹东市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广大村民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农民培训活动,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先进农业技术,使政府推广的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先进农业机器能够顺利进

9、行,普遍的应用于农村的正常农业生产中。积极参加农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虽然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的提高是由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地方的培训机制决定的,但具体到各农民个体,素质的提高与其自身学习知识技能的主动性有很大的关系。为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丹东市农民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知识推广和劳动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努力做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又能进行非农就业的“多面手”。(三)丹东市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1、丹东市政府方面 丹东市科技局先后制订了蓝莓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业各产业新农村发展规划等,科学指导全市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确定去年以设

10、施蔬菜、蓝莓等产业为重点的具体发展目标,全面加快稻米、浆果、花卉、出口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丹东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新农村工作目标责任状,将粮食生产等列为考核指标。对各县(市)区农经局实行目标考评,以种植业为主要考评内容。2、乡镇政府方面在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中,各乡镇政府注重典型引路,狠抓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已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园区58个,园区占地总面积68万亩,投资总规模28亿元,其中省级重点园区5个,市级重点园区8个,县级重点园区15个。如凤城大梨树园区、丹玉园区、桃李园区、四台子园区等,都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认真落实“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科技三下

11、乡”等活动,举办多种科技培训班,每年向农民发放科技资料,认真培训从业农民。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市已经在各地确定了23个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已办各类阳光工程培训班352期,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080人,实现转移就业8027人,转移率达到了85%以上。3、村和村民方面 丹东市村民大量种植棚菜,从开始的现场勘察、远景规划、如何建棚、种什么蔬菜到棚菜生产初期温度的调整、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症状及防治方法等等,都有专业干部始终以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其中,成为农民增收路上的“领路人”。 古楼子乡是丹东市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由于当地村民主动推广辽宁省农科院培育的优良品种,联系有关部门购买种子,

12、经过试种后,发现效果不错,于是全乡的番茄种植面积由700亩扩大到1400亩。由于该品种个大、质优,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产品不仅销往辽吉黑三省市场,还打入了俄罗斯边贸市场。(四)丹东市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运行1、落实示范区建设组织机构 丹东市宽甸水产养殖示范区建设项目全面实施,改变了以往网箱养殖效益低下、病害较多的问题,由单一的高密度集约化网箱养殖向多元化、生态化、节约型、环保型发展,走向“优质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之路,提高渔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全县渔业健康科学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全市蚕农建设柞蚕场的积极性,缓解柞蚕场少和养蚕人多的矛盾,2009年,经过多方努力,凤城市农经局在东汤镇房木

13、村和石城镇铁佛村分别建设了两处标准化柞蚕场治理示范区。其中在东汤镇房木村前屯组新建了300亩的“凤城市生态型柞园示范区”及“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区”。为进一步提高全市蚕农建设柞蚕场的积极性,缓解柞蚕场少和养蚕人多的矛盾,2009年,经过多方努力,凤城市农经局在东汤镇房木村和石城镇铁佛村分别建设了两处标准化柞蚕场治理示范区。其中在东汤镇房木村前屯组新建了300亩的“凤城市生态型柞园示范区”及“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区”。2、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丹东市政府加大力度扶持特色农业发展,争取到辽宁省东部山区特色产业发展资金900万元,支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筹措资金100万元,实施板栗良种嫁接改造工程。

14、筹措资金500万元,采取贴息和补助的形式,支持渔业十大项目建设。争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1160万元,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争取上级财政资金,通过贴息办法,支持畜牧生产十大项目建设和标准化畜牧小区建设。筹措资金600万元,继续实行贷款贴息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收购当地原料、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3、建立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加快推进丹东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实施进度。在设施农业主产区重点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推广经费,优化人员结构,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在设施农业新区要聘请有关专家和技

15、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逐户逐棚指导,做到技术起点高、效益好,确保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每个企业有一批技术骨干;要发挥区域性种苗繁育中心作用,提高统一供苗能力,全面提高育苗质量;以实施“网上农业工程”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设施生产基地的信息化水平。丹东市保证对各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财政拔款,并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型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在全市农村地区推广农业合作组织,以技术培训指导为纽带,以示范为核心,以技术传授和产销为一体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二、丹东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一) 丹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营能力不足1、农产品经营缺少竞争意识 由于多年受传统

16、种植模式的影响,丹东市农业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特色产业难以形成,就算有点总量也较少,而且覆盖面窄,产业趋同。同时,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2010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5户,其中,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户;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农业订单面积120万亩,带动农户20万户。但是,农户的承包田普遍处于零星、分散、的状况,而且不是所有农户都愿意调整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不仅家庭种植的规模小而散,农户之间也不能形成连片规模种植,还存在种粮田块与经济作物田之间的用水矛盾。2、农业生产机械化范围小由

17、于国家对大型联合收割机补贴标准较低,丹东市也没有配套补贴。以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为例,一台久保田488型价格为24.5万元,国家补贴5万元,农民需自筹近20万元。以年机收500亩计,需要七、八年才能收回成本。农民购置农机具贷款很难,农村信用社给农民的小额贷款额度只有0.5万元,并要求当年还款。而购置一套农机具一般需要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农民自筹资金和当年还款困难。农机技术力量薄弱,水稻插秧机和收割机结构复杂,要求较高的操作水平,而丹东市乡镇农机推广队伍近几年新增人员中少有农机专业,无法指导农民。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1、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丹东市重生产、轻流

18、通,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的农业管理部门认为抓农村经济就是抓生产,忽视了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其结果是产品无销路、大量积压,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丹东市农副产品专业市场规模不大,辐射能力不强。这种专业市场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副产品完全进入市场的程度。产品质量、新鲜度、价格和安全性方面也没有建立严格的保障体系,销售的农产品没有采取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标准化的价签。缺少跨地区、跨行业、有活力的专业性农副产品流通组织,特别是龙头型的专业性流通组织很少,经济实力有限,且大多属小打小闹型,很难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经纪人较少,人员素质参杂不齐,能够跨出“市门、省门”的人不

19、多。2、农业信息化程度低除了农业信息中心外,丹东市三县(市)四区及乡镇中,独立的信息职能机构有3家(宽甸县农业信息中心、东港市农业信息中心、振安区五龙背镇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均为编制部门批准的全额事业单位;其余一县三区(凤城、元宝、振兴、合作)及乡镇均为专人负责或兼职农业信息工作。市区具备运行能力的村级信息站仅170余个,占全地区672个行政村的25%;村级信息员年龄跨度为2060岁,妇女占60%以上,初中文化水平居多;设备配置主要为计算机、打印机、电话机,复印机等,计算机中的80%为“辽宁省百万农民上网工程”配发;约有10%左右的村级信息站因无力支付网费、电费、电话费等,已濒于停运状态。再加

20、上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价格指导具有滞后的效应,分散的农户要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信息不灵,搞不清市场到底需要什么,究竟种什么赚钱,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市场价格,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在经营决策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容易成为市场变化的受害者。(三)丹东市农民增收机制不完善,制度支撑不足1、缺乏针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虽然丹东市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大扶贫力度,对劳动力就业进行了全面培训,但是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还是偏低,农民对科技的认知还不足,所以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接受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培养

21、和造就一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根据市场的需求,建立一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2、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民贷款难丹东市农村信用社累计71.23亿元的贷款,重点投向了两个领域:一是面向“三农”,发放农户贷款31.4亿元,支持丹东市21.5万户农民发展传统农业、多种经营、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合作经济。二是发放中小企业贷款34.83亿元,支持丹东市1012户中小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农业、工商、中国、建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纷纷向中心城市收缩,农村信用社成为承担支农任务的独家金融机构

22、,而由于信用社资金周转困难,支农资金严重不足,县域内企业贷款难,农户贷款更难。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近年来,虽然丹东市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均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还有差距。农村地区由于点多、线长、面广,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比如农村通水、通电、通路的“三通”工程筹集主体主要为上级和本级财政,政府承担很大的资金压力,而相当一部分村组几乎都为空壳村,无集体经济,村民无力承担建设资金,从而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受到一定影响。2010年,农田水利建设争取投资800万元,解决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争取资金605万元,对36处险工险段进行治理。栽植枫

23、杨275万株,绿化河道17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8万亩。除险加固土门子、廉家坝等6座水库。需要进一步提高。(四)丹东市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不利于政策的落实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丹东市现已评选出了1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项目,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项目总数达到25个,扶持资金达355万元。随着近年来丹东市农业结构调整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有了很大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加,但带动力仍不强,农户的分散生产与市场之间仍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宏观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公共服务比较欠缺,自然也就对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及增收产生影响。2、农民合作分散,

24、龙头带动能力不够 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生产经营模式不能起到集约化、规模化的效果,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难于克服,尽管丹东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但龙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作用依然有限。丹东市已经有65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获得市以上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扶持资金总额995万元,其中,在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达52个,占总数的80%;扶持资金755万元,占扶持总额的76%。但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狭窄,无法拓展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这种分散经营、信息不畅、链条断裂、相互压价无序竞争的状况,制约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就业不充分丹东市140万农业人口中,农村劳动

25、力65万人,按照人均耕地占有率计算,富余劳动力达14万人之多,而且每年还要新增1.5万个劳动力。解决这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但由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一个巨大的瓶颈。近年由于市场发育的成熟和产品技术含量的大幅提高,乡镇企业增速明显趋缓,在资金和技术替代劳动力趋势明显的情况下,意味着同样的资金已经不能创造同等的就业机会了,加之乡镇企业亦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明显下降,使得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三、加强丹东市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一) 加快调整丹东市农业结构,因地制宜

26、的发展生产 1、立足“区域特点”,发展“规模产业”可以借鉴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区域板块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规模经济”。宽甸县在经过科学的论证后,本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22个乡镇6193.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确定七大产业区块。一是建设以步荙远、振江、下露河为核心的“宽东”中药材产业区;二是建设以长甸、永甸、古楼子、虎山为核心的“宽南”水果产业区;三是建设以牛毛坞、青山沟、双山子为核心的“宽北”食用菌产业区;四是建设以青椅山、毛甸子、杨木川为核心的“宽西”烟草产业区;五是建设以宽甸镇、石湖沟为核心的“宽窒”农业园区合农产品加工经济区;六是建设以

27、沿鸭绿江各乡镇为核心的淡水鱼养殖产业区;七是建设以沿201国道、丹集线、铁长线各乡镇的设施农业合畜牧业晓区产业区。 2、立足“科技创新”,打造“品牌商品”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强化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重点,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合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宽甸县划定无公害、绿色合无机农产品生产区域面积51.8万公顷,5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产业基地200余处,10万余亩。其中县级以上农业示范晓区荙22个,设施山野菜种植基地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53个,占地10亩以上的标准化畜牧养殖晓区75个,带动农户7000多户,农户均增收荙1万元。全县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分

28、别荙到62%、43%合85%。“三品”认证累计荙到57个产品,其中获得国家批准“三品”认证10个,已成为省内最大的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注意对内全面加强示范培训,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倡导以标准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的品牌创新意识,对外常常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特色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二)提高农民素质与劳动技能,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支持1、积极开展农民培训 重点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农村青年、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能力。以绿色证书培训制度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骨干农民。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突出抓好农业优

29、势产区内的农民科技培训。开展种养专业户培训,农科教结合,组织开展对广大农村青年和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农业骨干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农业加工技术等知识的重点培训,增强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支持、信息服务等,为农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和培训大批有高中及以上文化、一专多能、懂产业化经营、能驾驭市场的农业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使他们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带动广大农村劳动者依靠科技共同致富。2、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丹东市农机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完成机整地187.3万亩,其中旱田灭茬还田83.16万亩;机播种25.3

30、万亩,其中精量播种22.1万亩;水稻机插秧2万亩;保护性耕作3.1万亩,但是这些仍然不能满足农民增收建设的需要。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技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学习。督促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成上级业务部门布置的各项业务工作和任务,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着力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丹东市正在加快一批重大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比如: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完成投资9亿元,进行设备安装;丹通、丹海高速公路主体工程进入

31、全面施工阶段;500千伏输变电一期工程年底竣工投入运行;鸭绿江西水道整治工程年底基本完工;丹东港西南航道工程争取完工;污水、垃圾处理厂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在顺利实现以上工程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构建支农资金稳定增加的长效机制。着重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实现播种、栽插收割、植保的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管护。(三)加强政府对农民的制度支撑,建设信息网络系统1、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求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按照有保有压的原

32、则,确保人员工资和政权运转的基本支出;确保农民的各类补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支出;确保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冬季供暖等民生工程重点支出;确保即将出台的事业单位津补贴政策的落实;确保抗震救灾对口援建、奥运安保、社会稳定等各项重点支出;确保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确定的重点项目的落实和实施。2、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政府应该把农民进城就业工作纳入本地区就业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加快农村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各地应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把农民工纳入服务对象,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要建立统一的就业政策、统一的市场服务、统一的资源管理的

33、就业制度,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市劳动就业管理部门要将农村劳动力资源纳入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市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对全市农村劳动力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指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市、县(市)及乡镇(村)都要建立区域内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并逐步实现市、县(市)与乡镇(村)信息网络的对接,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提供技术保障。3、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系统丹东市围绕蓝莓、林蛙、无公害板栗等10个特色产业,已经组成了19支市级科技特派团,每个团重点服务一个乡镇,每个产业至少有一个对口特派团。各特派团结合业务特点和当地实际,制订、

34、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29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5个,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200余次,帮助企业和农业大户解决蓝莓生产中的技术难题60多项,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蓝莓新产品10多个整合农业服务资源。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以县城和乡镇农业信息网络为重点的省、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四)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 1、因地制宜地培育各种类型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借鉴外省成功的经验,因地制宜,形成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层次发展的格局。允许各种形式的创新,既可

35、以是生产、销售型,也可以是中介服务、科技型;既可以由种养大户、购销大户牵头组建,也可以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为主兴办。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促进一部分协会和合作组织形成。蔬菜、稻米、板栗、食用菌等,是目前丹东市主要的出口型农产品。应该优先组建这几类农产品的出口协会。由这些农产品行业协会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提供优良品种,传授科学规范的种植、养殖技术,进行现代化的生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产品的优质低价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1)发展品牌稻米基地和优质畜产品基地水稻是丹东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粮食作

36、物,根据丹东耕地面积相对不足,但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发挥“鸭绿江”牌大米、“辽东”牌大米、“东沟”牌有机大米的品牌优势,扩大品牌覆盖面积和产量。丹东市畜产品产量、产值在全省虽然不算高,但品质好。要树立“量大不如质优、做大不如做强”的观念,发挥环境优势,引入“动物福利”理念,走健康养殖之路,生产绿色、优质牛奶、鸡蛋等畜产品,在凤城、宽甸等山区发展优质肉牛、绒山羊、奶山羊生产基地。(2)发展优质水果基地和烟叶基地重点发展“三莓”,即草莓、树莓、蓝莓。巩固草莓主产区的地位,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打造精品;加快蓝莓和树莓生产,打造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小浆果基地;丹东南部发展“寒富”苹果。稳定凤城烟叶栽培面

37、积,注重提高烤烟质量,继续巩固辽宁烟叶主产区地位。(3)发展特色林产品基地和蔬菜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注意山野菜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巩固原有的柞蚕养殖基地,改良柞蚕品种,提高单产,注重柞蚕产品(特色丝绸等)的后续开发,抓好板栗、红松籽、林蛙生产。注意特色林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其附加值。在主要城镇以及交通干线周围,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使之成为特色农业的样板和窗口。适度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重点发展适合辽东特点的名贵蔬菜品种,特别是名贵山野菜的人工驯化栽培。(4)发展乡村旅游业 丹东市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非常丰富,境内山峦密布,绿树成荫,农田果园错落有致,气候凉爽宜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

38、生态环境良好。有青山沟、大梨树村、河口、天华山等品牌旅游产品作支撑,是丹东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既可通过打工、开店、土特产品加工和销售增加收入,也可通过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以游养农,以农促游,农游合一。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吸收闲散劳动力的目的。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服务主体是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展住宿、饮食、娱乐等旅游服务,打破了乡村较为封闭的生活空间,可以开阔眼界、接受新事物。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村民也愿意学习新知识,把握新技能,从而使村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结束语 丹东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还很缓慢,这不仅直

39、接影响丹东市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户生产投入的增加,而且对城乡农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和整个丹东市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要实现农民增收这一事关丹东市发展与稳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开辟“绿色通道”,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实行“精品战略”,提高产业的实力,扩大产业结构的覆盖面,形成有利于农业增收的产业化格局。必须要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为农民增收提制度保障。根据丹东市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现状,明确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目标,根据现阶段到丹东市农业信息化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调整丹东市农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素质与劳动技能大力发展丹东市特色

40、农业和非农产业。注释与引文:杨寓麟; 张爱平; 孙丽红,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探思,农村经营管理,2009/11,第12页王东荣,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村工作通讯,2009/18,第3页葛烈,浅谈提高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现代经济信息,2009/24,第23页郭军,对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06,第35页唐代剑; 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就业实证研究,改革与战略,2009/12,第3页参考文献: 1. 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日报,2008/032. 匡远配; 汪三贵,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研究综述,学术交流,2006/013. 杨寓麟; 张爱

41、平; 孙丽红,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探思,农村经营管理,2009/114. 王东荣,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村工作通讯,2009/185.徐克勤,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26.冯珍; 李红,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宏观经济管理,2010/037. 葛烈,浅谈提高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现代经济信息,2009/248. 吴恩杰,辽宁省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069. 靖培建,农民增收首要途径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5 10. 陆架光; 韦杰崇; 梁泽全; 黄玉媛,加强农民培训以促进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科技,2009/16 11. 郭军,对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0612. 翁大钢,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上海农村经济,2007/0513. 赵忠璇,从农民增收的角度谈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对策,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0114. 唐代剑; 黎彦,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就业实证研究,改革与战略,2009/1215. 李锦然,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9/1216.东北新闻网,2011/32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