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课堂教学新探索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8009747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中数学论文:课堂教学新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论文:课堂教学新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论文:课堂教学新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论文:课堂教学新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论文:课堂教学新探索(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堂教学新探索 内容摘要 营造宽松、民主学习环境,诱发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巧妙设计,创造互动、激活学生求知欲望。先陷后拔,引发学生返思。数学游戏牵引学生步步深入探究规律。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灵” 性“悟”性。有效评价、激励学生心智,升华思维品质。关键词 课堂教学 探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生的数学活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结合平时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一些方式可以诱发激活学生思维活动,在思维活动处于高度活跃时,学生才产生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或再创造思维。一、营造宽松、民主学习环境,诱发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苏姆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2、,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无压抑、无顾虑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保持自由的心态真实的表现自己,有助于开启各自的创造潜能,才能打破常规,奇思异想。曾听一节“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公开课,教师先用一组代数式引入:3a,x2,xy,5x-y,3x2-2x+7,a2-ab+b2然后让学生去分类,有的按是否含有字母a分两类;有的按字母个数的多少分两类;有的按是否含有加减运算分两类接着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引入新课,这一自由的发言创设了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3、思维。二、巧妙设计,创造互动,激活求知欲望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为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所包含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做到胸中一盘棋,才能激活和用活教材,为课堂互动铺设通道,因此教师的教案预设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互动的材料,这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数学教材七年级上“日历中的方程”时,我让学生自己带日历,编制日历中的数学问题考考老师。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随便拿出一张日历,按我的要求圈出几个数,只要告诉我圈出的这几个数的和是多少,

4、我就能马上说出你圈出是哪几个数。”同学们开始时不信老师有那么大的本事,便拿出如图1的日历争先恐后地考老师,如果老师都一一准确迅速地作出了回答。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图1同学们感到纳闷,接着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老师亮出底牌,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魔术,而是日历中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帮了忙,大家注意到了吗,同行的数有什么规律?同列的数又有什么规律?”同学们观察了一会儿,兴奋地发现,同行的数是连续正整数,同列的数,下一行的数比上一行的数大7。老师总结归纳:“利用这两点规律,然后运用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什么

5、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核心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上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创设互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三、先陷后拔,引发学生“揭开庐山真面目”的返思“设陷”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吃一堑”,“击破”的目的是“长一智”,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陷阱”,然后引导学生“击破”,可以打坡思维定势,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批判的学习作风。例:x2+(m-2)x+(5-m)=0两根都比2大,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设方程的两根是、,依题意得2 +4 -(m-2)4(1) (2) 即 5-m42 4 (m-2)2 4(5-m)0 解得m-

6、4教师给出解答方案后,要大家观察解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学生认为“无懈可击”,教师又要求进行“赋值”检验,结果学生发现:在其范围内有些并未满足条件,如m取-5时,其两根分别为2和5。为什么错?错在哪里?纠错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当把握好。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予引导:由(1)能不能推出(2)呢?(2)能不能推出(1)呢?学生通过观察或验算发现:满足(2)未必满足(1)。事实上由(1)应得(-2)+(-2)0和(-2)(-2)0。通过这一道题目的讨论,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供了发展空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四、棋盘游戏,牵引学生步步深入探究规律创新思维是思想

7、活动的最高表现,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所以必须鼓励学生有根据地“标新立异”,让他们的思维发散于不同方向。如图2是围棋棋盘的一部分,你能数出图中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个数吗?图2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分析:图2是各边为10个单位方格的正方形,我们的方法从简单情形出发,先讨论边上为1个单位方格的情形,然后依次探究边上为2、3、4个单位方格时,各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正方形?(如图3(1)(2)(3)(4)。在教师多媒体的展示上,学生很容易计算出:当边上1个单位方格时,共有1=12个正方形;当边上2个单位方格时,共有4+1=22+12个正方形; (1) (2) (3) (4)图3当边上3个单位方格时,共有9+4+

8、1=32+22+12个正方形;当边上4个单位方格时,共有16+9+4+1=42+32+22+12个正方形;联想猜测,寻找规律:围棋棋盘的一部分中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个数是:12+22+32+42+102=385(个)。进一步归纳得出结论:当边个n个单位方格时,有(12+22+32+n2)个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五、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灵性”、“悟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变式”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思维清晰、开阔,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思路敏捷、思维活跃,能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探索问题的实质,甚至找到奇特的、有一定创造

9、性的解决方案。数学中“变式”方法很多,例如把一个问题做如下变化:“条件不变,结论改变”,“条件改变,结论不变”,“条件和结论都变”以及“条件和结论都不变,解决方案改变”等等。在几何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去分析和了解问题。例如,过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向在它的上方的直线MN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F,G,H,求证AE+CG=BF+DH。本题的证明不难,学生能完成。待学生完成后,通过引导分析,将平行四边形作如下变化:a)向上移动,条件变了吗?结论如何?b)在MN上方旋转,但4个顶点都在MN上方,条件改变了吗?结论如何?c)向下平移,当最低点恰好落在MN上方时,条件变了吗?结论如何

10、?d)继续向下移,当最低点在MN下方时,条件变了吗?结论如何?c)再继续向下平移,当两个顶点、3个顶点、4个顶点落直在直线MN的下方时,条件变了吗?结论如何?经常让学生探索一些“变”的问题,在“变”中寻找统一,在“变”中探索差异。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常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中的辩证美。六、有效评价,激励学生心智,升华思维品质新课标指出: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要激励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发展性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

11、素养。在实施评价中,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的结合,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的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统计图”、“平均数”等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依据各小组设计的统计图,运用平均数知识设计的报告单,给每一个小组评分,还要说说理由,尽力让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准确,使学生在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中,实现了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与重组。更主要的是鼓励了学生大胆怀疑,以求学习主体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得到升华。或者结合班规,给那些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学生加分,起到激

12、励的作用,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在评价中还要注意关爱和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和谐的“人情味”,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碰撞,从而激起他们主动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升华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七、小结华罗庚说过:“要想超载别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教育对象即将成为时代的主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灵活性、广阔性、主见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创造性思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坚持不懈、不失时机的激发优化和开拓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参考文献:1、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2、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3、数学通报,中学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编辑,1998年7月。4、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5、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二OO七年三月二十五日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