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9687792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1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体育事业推动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关系我市体育事业长远发展,对于推动我市体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广州体育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抓住筹办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有利契机,以体育“25化”方针引领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十一五”规

2、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全面完成,“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一)群众体育实现新发展。“十一五”期间,广州市群众体育工作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惠民66条”决定和“补充17条”意见,在“意识、组织、场地、活动、效果”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全民健身氛围愈发浓厚。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紧紧抓住北京举办奥运会和广州举办两个亚运的有利契机,深入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宣传全民健身知识,广泛邀请体育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举办体育知识咨询和科学健身讲座,积极参与各类科学健身专版、专栏、专题片的

3、策划和制作,深入开展“体育器材、体育活动、体育科普”进社区、进农村等全民健身现场体验活动。全市自觉参与健身的市民越来越多,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59%,“全民勤健身”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市民体质总体水平越来越好。2010年全国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我市国民体质整体合格率达96.4%,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群众体育组织快速发展,全民健身网络日益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镇)、居(村)委会“四级健身组织网络”不断健全,群体干部队伍、国民体质监测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三支队伍”不断壮大,为全民健

4、身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截至2010年底,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和健身队伍已达1.8万多个,市属单项体育协会46 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已超过1.8万名,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家,均居全国城市前列。 群众体育设施日趋完备,全民健身环境不断改善。加大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市级体彩公益金1亿元,引导、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超过 2.9亿元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成健身路径2134条、篮球场2421片、全民健身点 47个,及一批全民健身广场和健身苑,更新维护健身路径1026条。大力推进学校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达75%。至2010年

5、,全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率达到95%以上,全市98%以上行政村建有标准篮球场,全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3平方米以上,比“十五”期间增加0.6平方米。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精彩纷呈。“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开展了横渡珠江,全民健身节,“市长杯”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和足球赛,外来务工人员篮球、乒乓球赛等市级群体活动1000多项次, 1577.5万人次参加,活动次数与参加人数均比“十五”期间增长近2.5倍。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广州站)”、“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耐克赛跑全人类活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提升了群体活动的品牌效应。坚持群众体育活动 “管办分离、对口承办

6、”,充分发挥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区(县级市)、市社体中心、市属各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天天有活动、场场有特色、月月有精品、不断有高潮”。 群众体育各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全民健身工作成果丰硕。全民健身法规制度不断完善,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穗府办200637号),2010年8月8日正式实施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创建工作卓有成效,截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市级以上体育先进社区(街道)97 个,比“十五”期间增加37个;共有46个单位荣获国家级表彰奖励,比“十五”期间增长50%。群体性体育竞赛成绩突出,荣获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等

7、,全面展现了广州全民健身的丰硕成果。(二)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广州市竞技体育紧紧抓住“夺金牌、铸品牌、育人才、办大赛”四个层面,进一步健全“科学选材、系统学训、求实竞赛、积极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竞赛成绩创造新纪录。“十一五”期间,广州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第11届全运会、第6届城运会和第12、13届省运会上均取得好成绩,共获71项世界冠军(含2项奥运冠军),72项亚洲冠军,319项全国冠军,1363项省赛冠军,涌现出陈燮霞、杨伊琳、刘诗雯、李丹、韩颖颖等一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广州共取得2

8、项金牌、1项银牌、2项铜牌,实现了参赛人数、项目和奖牌新突破,居全省和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构建了具有广州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科学选材、系统学训、求实竞赛、积极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六个环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以参加国家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健全小学、初中、高中、高等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办学体系,并与广州市体工大队实行 “校队合一”,体教结合更加紧密。加强业余训练层级建设,形成了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为支柱,市、区(县级市)业余体校和传统

9、项目学校为基础的广州市业余训练网络。出台了广州市体育局运动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组织了一系列全市性赛事,促进业余训练规范、持续开展。目前,广州共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9个,业余训练运动员注册人数12000名,命名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74所,输送到省队的广州籍运动员占省队总人数近三分之一。 品牌项目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五个一流”标准,积极稳妥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鼓励社会投资成立职业俱乐部,足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呈现职业化、多层面持续发展新局面。羽毛球方面,成立了广州职业羽毛球俱乐部并参加全国联赛,成功举办苏迪曼杯赛等各类赛事,羽毛球体育人口超过280万。足球方面,按照

10、“正视现实、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正本清源、重整旗鼓、健康发展”二十四字方针,全力支持广州职业足球发展,积极促成“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广汽队”成立以及2010年广州职业足球成功冲超;启动青少年足球训练工程,改造一批足球竞赛和训练场地,积极筹备建设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推动足球事业科学发展。篮球方面,支持成立了广州自由人职业篮球俱乐部,并引进了六穗篮球职业俱乐部。此外,还促成了恒大女排俱乐部的建立。 高水平体育赛事不断上演。秉承“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主办权就是发展权”的理念,以创建南中国体育之都和世界体育文化交流中心为目标,坚持不懈为广州市民提供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十一

11、五”期间,共承办了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英超曼联、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访问赛、亚洲田径锦标赛、NBA季前赛等114项国际赛事和156项全国体育赛事,约为“十五”期间的4倍。(三)体育产业实现新跨跃。“十一五”期间,通过观念引导、规划引领、培育市场、推进改革等措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78.69亿元,增加值占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的1.66%。 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大力宣传广州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培育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全社会关注体育产业、认同体育产业、兴办体育产业的意

12、识进一步增加。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为契机,积极推动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穗字201016号)的出台,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体育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中力量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彩票业等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共有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24050个,从业人员45.12万人,营业收入1291.12亿元,资产总计1713.99亿元。体育彩票业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广州体育彩票销售额达62.87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6.29亿元,其中2010年广州市体育彩票销售额20.54亿元,居全

13、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经营模式进一步优化。坚持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原则,按照“还地于体、还体于民”的思路,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改造天河体育中心,把天河体育中心打造成为真正的“体育公园”。坚持“以体为本”原则,全面调整优化局属体育场馆经营项目,提升结构层次,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了竞赛表演、体育健身、运动技能培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本体产业。 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发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设计完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主动联合市统计局开展年度全市体育产业相关调查统计,摸清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我市进一步开展体

14、育产业研究,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四)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竞赛组织工作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市体育系统充分发挥先行军和主力军的作用,承担了大量的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筹办工作任务,为广州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与40个亚运场馆的修建和改造工作。本届亚运会,市体育系统共有40个场馆承担亚运会竞赛和训练任务,其中市属21个,区(县级市)属19个。市体育系统积极主动配合亚组委场馆器材部、市重点办等相关部门承担了大量的场馆规划、设计、修建、施工、验收等工作,力求场馆建设既符合赛时需要又有利于赛后利用,为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

15、场馆的赛后充分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承担大量的竞赛组织和其他专项工作。按照亚运会场馆化运行的要求,市体育系统90%的干部职工直接参与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各项筹办工作,10%承担了与亚运会、亚残运会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市体育局,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整体转入亚运各场馆团队和其他专项团队工作,承担了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亚运城体育综合馆、大学城体育中心等场馆群15个大项、119个小项的竞赛组织工作,以及2728名亚运会、亚残运会火炬手的选拔、管理、服务以及运行工作,并协助做好开闭幕式、票务、宣传等工作,此外还为亚运中外来宾提供了5.5万小时的专业按摩和专业救生志愿服务。积极培训亚运筹办人才。积极举办体育

16、大赛,通过吸纳亚组委工作人员参与筹办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亚洲田径锦标赛等各种大型赛事,为亚运筹办人员提供国际赛事筹办实战机会,积累办赛经验。举办“亚运骨干培训班”等各类亚运知识培训班100余次,共为广州、佛山培训亚运工作人员1500多人次。协助做好亚运宣传推广工作。在亚运筹办期间,以“迎亚运”为主题,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大力营造亚运文化氛围,使广州亚运深入民心,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广州亚运会的机遇与挑战”、“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运行与管理”、“广州利用亚运会重追世界名城”等为主题,深入国内各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甚至到台湾、香港

17、、新加坡等地开展逾百场宣讲,不遗余力地宣扬广州亚运对城市发展、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唱响亚运主旋律。精心实施亚运惠民项目。根据市政府亚运惠民项目方案,组织全市13个没有亚运任务的公共体育场馆,于亚运、亚残运期间(2010年11月12日至12月20日)免费向市民开放,共接待30万市民进场锻炼。亚运、亚残运后,共组织11个亚运场馆供市民免费参观,累计接待进场人数超过25万人次。亚运惠民项目的实施赢得了市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制订完善的亚运场馆赛后利用计划。按照“一场一馆一方案”的原则,市属各亚运场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赛后综合利用计划,并已正式上报市政府。各场馆根据自身承担的

18、亚运项目、开放条件及场馆特点,确定科学的开放时间和合理的价格体系,确保在不同时段向不同人群提供免费、优惠服务。(五)综合工作迈上新台阶。 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2010年4月28日,广州市第二部体育配套立法和首部体育地方性法规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由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2号公布,标志着广州体育法制事业进入新阶段。依法治理和普法工作成绩显著,市体育局被评为全国体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和广州市“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明显提高。 人才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局系统干部职工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党政人

19、才队伍更趋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人才规模日益壮大、结构不断优化。 体育科技跃上新水平。“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科技强体”战略,局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和科研课题1个、省级6个、市级13个,体育科研室和实验室10个,科研实力以及服务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能力大大提升。 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健全惩防腐败体系,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为广州体育科学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体育宣传交流迈开新步伐。“十一五”期间,通过理论武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市体育局系统干部职工共同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20、。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利用重大群体活动和重大赛事的机会,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广州体育影响力和美誉度。 体育政务服务展现新面貌。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认真改进体育各项管理和服务,实施“阳光行政”。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切实维护和保障干部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体育志愿服务品牌,体育各项基础工作更加稳固。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广州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仍未能满足市民群众需求。各区、县级市体育设施建设还不平衡,体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益有待挖掘和提高。二是体育品牌项目建设有待强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21、;国际顶尖赛事引进力度有待加大;体教结合还不够紧密,退役运动员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体育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高端体育经营人才缺乏;体育企业产品研发和品牌塑造投入不多,销售网络建设不足,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企业集团。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 “十二五”期间继续着力加以解决。二、科学分析“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广州体育事业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十二五”时期,广州体育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发展机遇 广州经济实力增强和消费结构升级为体育事业带来

22、更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广州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0万元(接近1.5万美元),广州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地区水平。国际经验表明,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地区的居民生活消费结构显著改变,各种生活性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对个性化、专业化、时尚化的体育休闲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需求。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广州体育在更高层次上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广州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现代体育精神和岭南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激发了广州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体育热情,增强了市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广

23、州竞技体育调整项目、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同时,也为广州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批布局科学、设施先进的体育场馆。广州城市的功能定位为广州体育事业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广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以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功能定位,为广州体育发展提升了新的空间。随着政府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广州对民生的投入将逐渐加大,这为体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十一五”期间广州体育为新一轮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十一五”期间,广州体育深入贯彻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大力推动全民健身,着力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是经过广州亚运会、

24、亚残运会筹办工作的全面磨砺,为广州体育新一轮科学发展增强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凝聚了心智,奠定了基础。(二)面临挑战市民群众对“后亚运时期”的广州体育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和更高的期望。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如何继承和发扬好亚运精神,利用好亚运场馆,让广州市民最大程度地共享亚运成果;在建设幸福广州的进程中,体育如何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等,成为当前广州体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广州经济增长存在的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制约了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企稳向好,但基础仍不牢固,广州经济增长压力加大,未来几年广州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有可能趋缓。此外,国内其

25、他城市体育事业发展势头迅猛,资源、人才竞争加剧。受宏观环境影响,广州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将面临新的考验。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广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安全、生活质量的认识和标准普遍提高,对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保持旺盛需求的同时,对个性化、潮流化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影响广州体育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仍然存在。目前, “管办不分”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城市体育的快速发展。三、广州体育 “十二五”规划思

26、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亚运城市功能,发挥亚运后续效应,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继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培育体育产业,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好亚运场馆,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齐头并进,体育发展理念和体育发展模式相互印证的崭新格局,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国际体育名城,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作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体育事业与发展体育

27、产业相结合。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城乡居民享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充分兼顾体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特征,积极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产业,丰富和提升体育发展内涵。坚持加大投入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公共财政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责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体育事业。调整体育产品和服务结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体育发展转型升级。坚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坚持以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体育发展最薄弱领域的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协调好体育

28、“三大块”、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等重大关系,促进体育科学发展。坚持依法治体与科学发展相结合。完善体育法规制度体系,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增强体育法治观念,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体、依法行政,将体育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三)发展方向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结回顾“十一五”时期发展体会,今后五年广州体育事业将继续以“25化”战略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全面展示城市精神风貌,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群众体育力争实现 “七化”,即:观念前瞻化、组织网络化、活动体系

29、化、场地普遍化、锻炼科学化、体质优良化、健身生活化。观念前瞻化:广大市民具有健康、科学、文明、时尚的健身理念,决策者和组织管理者具有正确的体育观,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网络化: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群体工作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全民健身组织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形成网络,富有活力。活动体系化: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的体育活动呈现整体性以及系列化、序列化特点,活动时尚、潮流、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组织科学、规范、系统,整体效益良好。场地普遍化:全民健身场地完善、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亲民便民,做到每个社区有健身场地,村村有体育设施,形成“城市10分钟体育圈”和“农

30、村10里体育圈”。锻炼科学化:形成完善的科学锻炼宣传路径和载体,市民体育科学素质和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较高,科学健身锻炼氛围浓厚。体质优良化: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健全,定期监测并公布市民体质状况,市民通过体育锻炼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体质优良率稳步上升。健身生活化:体育健身融入大众生活,体育文化活动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民健身成为城市重要的人文景观。竞技体育力争实现“七化”,即:运动技术水平国际化、项目布局合理化、优势项目品牌化、业余训练普及化、青少年竞赛制度化、人才培养集约化、举办大赛建制化。运动技术水平国际化:优势运动项目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广州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官员等在国际体

31、育组织、世界顶尖赛事赛场及奖牌榜上有一席之地。项目布局合理化:以梯次定位引领梯度发展,坚持扶优扶强,突出发展奥运优势项目,巩固发展基础大项和集体项目,形成既有夺金强项又有规模优势的局面。优势项目品牌化:以“五个一流”标准,将足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群众喜爱、参与度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项目,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州体育品牌项目。业余训练普及化:以业余体校为龙头,以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大力开展优势项目、基础大项和集体大项的业训工作,业余训练层级分明、衔接畅通,参训人数稳步增长。青少年竞赛制度化:定期举办市级青少年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各类青少年竞赛制度健全,青少年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

32、人才培养集约化:按照“分层分类、条块结合、确保重点、扶强扶优”的原则,着力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培育体坛明星,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举办大赛建制化:定期举办若干场高端国际体育大赛,形成良好的办赛运行机制和高效的运作团队,办赛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体育产业力争实现 “五化”,即:产业结构高级化、龙头产业规模化、场馆经营效益化、市场行为规范化、产业统计标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体育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链基本形成,高端产业呈现一定规模,“微笑曲线”初步显现,体育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若干体育骨干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龙头产业规模化:产业关联度高的竞赛表演业形成规模,以职业

33、联赛为基础,定期举办各类品牌赛事,竞赛表演市场活跃,效益明显。场馆经营效益化:综合规划利用好亚运场馆,在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多种服务,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提高场馆使用效益。市场行为规范化: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市场监管相关法规体系健全,各类市场主体权利义务明确、行为规范,体育市场管理监督和行政执法到位。产业统计标准化:与统计部门合作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标准,科学合理设置指标体系,健全规范统计制度,保证数据来源权威可靠,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重点基础工作力争实现“六化”,即:行政管理规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法规政策系统化、单项协会实体化、服务信息公开化、经费来源多元化。行

34、政管理规范化:建立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体育事业发展格局。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转变职能,更加注重民生,着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优质高效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使体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法规政策系统化:体育政策法规体系较为健全,体育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制度基本完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单项协会实体化:协会有固定办公场地、有专职办事人员、有稳定经费来源,有完善组织机构,赛事活动多、运转正常、影响力大。服务信息公开化:体育服务信息发布及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它

35、组织依法获取信息,体育工作透明度高,监督体系健全有效。经费来源多元化:体育事业经费中财政投入稳步增加、社会捐助持续增长、企业赞助持续增加、经营单位效益良好,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四、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一)群众体育方面目标:全面构建后亚运时期广州全民健身新模式,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到2015年,每年开展市级以上群体活动350项次,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率达100%,符合开放条件的辖区内单位场地对外开放程度达95,一社区(行政村)一健身活动点(健身路径、标准篮球场、健身苑等)达100%,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7%,市级以上体育先进社区(街道)比例达

36、80。保障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充分发挥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后续效应,大力宣传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和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切实推动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全民健身法规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开展各类群体活动,开办健身知识讲座,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免费咨询,开设科学健身指导专版专刊专栏等方式,宣传普及全民健身新知识、新方法、新举措,帮助市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健身观,增强广大市民的体育意识,使健康第一、科学健身、文明时尚的生活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二是着力提高体育基础设施存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大公

37、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资引导作用,着力推动各类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真正实现“健身就在家门口”。以规划的前瞻性、布局的分散性、建设的实用性、功能的多样性、管理的科学性、使用的效益性为原则,制定并实施广州市健身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及广州市农民健身工程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充分发挥亚运场馆全民健身功能,实施广州全民健身设施精品工程,突出以天河体育中心等亚运场馆为重点的体育地标建设和“云山珠水、一江两岸”体育休闲景观带建设,打造公共体育设施国家级示范区。加快推进“融体于绿”工程,结合城市绿道建设,在绿道周边和全市免费开放公园建设

38、与周围景观融于一体的体育设施,做到“健身就在绿道上,健身就在公园里”。鼓励各类旧仓库、旧厂房等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维修、改造为社区体育设施,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支持、企业联合管理”的社区体育设施兴建开放模式。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出台广州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和维护办法,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挂牌公示制度,对城乡体育设施实行动态监管。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改造和修缮力度,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中切块单列做好保障。挖掘潜力,积极推动社区辖内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加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体育设施供给,形成形式多样、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三是着力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和队伍

39、建设。健全以政府为主导,职能部门为主力,社体中心为龙头,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线,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基层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三支队伍为骨干、全民健身服务志愿者为辅助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着力发展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积极扶持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站和活动站点等新型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加强行政村综合文化体育站建设,巩固全民健身组织基础。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吸引体育明星、专业体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体育骨干成为社会体育志愿者,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全民健身社会公益活动,让体育志愿服务成为活跃全民健身的重要推动力。组织开展评选

40、优秀体育俱乐部活动、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志愿者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全民健身组织和骨干的积极性。四是着力拓展全民健身活动整体效益。以“传承亚运”为主题,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按照“管办分离”工作原则,全面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各行业体育组织、各类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发动各行各业、社会各层面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横向与市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教育局、民宗局、残联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举办市级以上群体活动,实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场场有特色”;纵向指导各区(县级市)体育局、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及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以实现“一城一地一

41、品牌”。利用全民健身日、传统节日以及法定节假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大力弘扬优秀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项目。积极推广时尚新颖的健身活动,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基层体育健身团队。办好元旦万人健步行、春节体育花会、龙腾狮跃闹元宵、端午龙舟竞渡、盛夏横渡珠江、全民健身日、金秋万人登山等传统群众体育活动品牌,以龙舟赛等岭南特色传统活动为龙头,以此带动穗港澳及珠三角其他城市群众体育活动的融合互动,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五是着力提高市民体育科学素养。加大科学健身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出版高质量全民健身科普著作、举办科学健身讲座、开展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健

42、身知识,引导广大市民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健身习惯。加强全民健身科技研究,加大体育健身方法手段、体育健身机理效果、体质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促进群众体育科研成果与健身指导工作相结合,提高全民健身科学水平。广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作用,针对不同人群、性别、年龄、职业和健身项目特点,为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健身科学指导。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保障平台,建立以传播体育健身科学知识和服务市民健身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信息宣传服务系统。实施科学健身宣传工程,推行“体育健康直通车”计划,广泛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活动,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送进千家

43、万户。六是着力营造浓郁的健身文化氛围。大力倡导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着力营造“终身健身、幸福人生”的社会氛围,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拓展。深入开展“健康广州”主题活动,广泛组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广播操、健身操等比赛,组织开展 “千村万户农民篮球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培育良好的健身氛围。加强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的互动融合,积极开展校园体育、假日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等活动,大力培育“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展示”、亚运场馆一日游、运动休闲一日游等活动品牌。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的作用,深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使市民群众“活动起来、活跃起来

44、、活泛起来”。加强分类指导,以农村、社区、企业、单位为重点,精心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吸引不同健康状态、职业、年龄、性别人群参加,激发广大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使自觉进行健身锻炼成为市民群众的普遍行为和社会风尚。七是着力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活动,充分发挥国民体质监测在指导市民科学健身、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宣传教育作用,增强市民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和水平,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长效机制,设立市、区(县级市)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并公布国民体质状况,认真分析研究

45、监测数据,全面客观了解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和效果。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健全国民体质测试技术队伍,建立市民体质健康档案,强化国民体质监测对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八是着力提高全民健身工作实效。强化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采取直接提供、委托提供或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向公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提供全民健身服务,影响带动市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探索建立全民健身慈善基金,发动慈善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助体”,兴建更多老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举办更多老百姓热衷参与的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活动、国民体质等各项指标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茅,体育先

46、进社区的比例逐年增加。(二)竞技体育方面目标:保持广州竞技体育在全省、全国的优势地位。力争广州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城运会等重大综合性赛事的人数、取得的成绩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在省运会上保持绝对领先地位,在综合性国际大赛和国际单项赛事金牌榜上有名;输送到省队的运动员占省队总人数的30%左右,增加市属训练基地一个,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保障措施:一是切实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全面启动和部署新一轮奥运周期竞技备战各项工作,以培养世界级选手为目标,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确保新周期广州运动

47、员在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认真总结广州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运动项目制胜规律以及运动训练规律、运动队管理规律和备战参赛规律,切实解决制约广州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整合科研、医疗康复资源,加强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全力推广先进的教学训练经验,不断改进训练方式方法,切实提升竞技运动训练水平和竞技成绩。二是完善项目布局。把发展奥运项目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通过对项目发展趋势、项目特点、制胜规律以及广州竞技体育发展实际等进行综合研究,进一步完善奥运项目布局。坚持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原则,根据不同项目的任务和特点,建立运动项目评估制度,对重点项目和

48、重点单位进行政策倾斜。按照突出强项、调整小项、巩固大项的要求,做强做大羽毛球、体操、击剑等重点项目,形成广州奥运项目集团优势;提升乒乓球、游泳、举重等优势项目水平,培育和增加新的奥运金牌增长点;巩固和提升足球、篮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项目,夯实广州竞技体育整体实力。三是全力打造优势品牌项目。坚持以一流的运动技术水平、一流的群众基础、一流的重大赛事、一流的训练基地、一流的市场开发为标准,鼓励和指导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品牌项目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建立职业俱乐部,培育一系列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品牌赛事。认真总结品牌项目创建经验,坚持大赛引领,训练基地带动,依托群众基础,推动足球、羽毛球项目良性发展。全力支

49、持广州职业足球发展,努力把广州足球俱乐部打造为“亚洲一流俱乐部”;加快推进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夯实广州足球持续发展基础。全力支持羽毛球职业俱乐部建设和训练基地建设,强化“世界羽联广州国际羽毛球培训中心”窗口作用,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加快广州羽毛球国际化步伐。充分利用国际乒联亚太办事处、广州国际乒乓球培训中心以及职业篮球俱乐部落户广州等的有利契机,引进系列高端赛事,进一步活跃广州乒乓球、篮球文化氛围,力争把乒乓球、篮球打造成新的品牌项目。四是改革业余训练管理制度。建立市体育管理部门为主导、市属训练单位为龙头,市属场馆业余体校和各区(县级市)业余体校为基础、全市各级各类体育项目网点学校为补充的层

50、级训练网络体系,形成一、二、三线衔接贯通、运转高效的业余训练管理和工作体系。创新业余训练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和签订培养输送指标。改进现行训练方式方法,鼓励使用新技术新理念,提高训练科技含量,提升训练效益。建立健全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五是改革青少年竞赛制度。不断完善青少年竞赛规程和规则,提高奥运、全运重点项目在市运会上的金牌比例,促进后备人才培养和输送。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建立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制度。健全四年一届的全市青少年运动会制度,形成每年一度的全市单项青少年竞赛制度,以赛促训,推进业余训练工作全面开展。在

51、市级青少年单项比赛中加入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检测内容,提高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健全裁判员培训、晋升、选派和处罚制度,严肃裁判纪律。六是加强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建设与管理。巩固以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业余训练网络,加快市级单项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扶持3-5个业余训练体校网点建设,做到“市有重点、区有优势、校有特色”,全面提升业训质量和效益。充分整合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场馆设施、训练康复、文化教育以及后勤保障等资源优势,为国家队来穗训练提供优质服务,力争建设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综合性训练基地。加大与外省市联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力度,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加强业训运动员的分级、

52、分类注册管理和资格审查及骨龄测试工作,健全后备人才培育输送评估机制,促进业训运动员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体教结合新机制、新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学校或俱乐部。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鼓励运动员参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拓宽运动员就业空间。建立运动员保障体系,解除运动员后顾之忧。七是完善赛事举办运作模式。按照精心组织、精打细算、精彩圆满的办赛原则,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培养优秀的办赛队伍。着力创新办赛机制,形成“政府管理、协会承办、商业开发”的体育赛事运作模式,不断提高赛事组织能力和水平。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国家政策允许的体育赛事领域,

53、实行办赛主体社会化。改革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积极性,把赛事交给体育社团和社会组织来承办,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逐步从办赛的具体工作中脱离出来。(三)体育产业方面目标:形成多业并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发展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以及政策法规完善、监管高效、透明开放、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0%左右,体育彩票年销售额超过26亿元,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体育从业人数达49万。“十二五”期间,亚运赛后场馆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升,局系统场馆经营收入达4.3亿元左右,年进场人次340万以上,公益活动次数3000次以上。保障措施:一是加快

54、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建立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业、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无形资产等为补充的体育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大力开展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积极推进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培育壮大若干个拥有多个全国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销售额稳步增长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积极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形成以若干规模大、效益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为核心、众多的体育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多样、结成链条的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际体育组织、

55、国际知名体育企业入驻广州,加快发展体育总部经济。积极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以体育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功能区和集聚区,把广州打造成为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的体育用品研发中心和高精尖体育器材、体育用品集散地。二是壮大体育龙头产业规模。充分发挥体育竞赛表演业关联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体育竞赛业。大力引进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等国际高端体育赛事落户广州,着力培育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的高端体育赛事。借助广州媒体、区位、人才、场馆等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体育俱乐部,定期举办品牌赛事,建成层次分明、主体多样的竞赛表演

56、市场,提升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挖掘赛事资源,加大对体育赛事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赛事的媒介作用,推动体育中介、体育电视转播、体育广告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竞赛表演产业链的延伸。做大做强体育彩票业,通过强化基础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体彩销量。加强体彩销售资金监管,确保安全运行。三是着力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综合效益。认真编制广州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总体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各场馆按照市政府审定通过的总体方案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在确保完成训练、竞赛任务前提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保证免费和优惠开放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大力开发场馆资源,盘活场

57、馆资产。以综合性场馆群为龙头,将天河体育中心打造成为体育休闲公园,开展高端赛事、全民健身、体育培训、文体汇演等多功能服务;将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打造成集专业训练、全民健身、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运动基地和时尚体育公园。其他各类场馆在保障专项赛事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着力为周边市民提供体育健身服务,打造成区域性或社区体育中心,不断提高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场馆连锁经营或集团化经营,组建市级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实行集约化运作,专业化经营,提高场馆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场馆,提供体育服务。四是规范体育市场行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行业自律、体

58、育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政府监管的改革思路,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管理运行机制和责权清晰、管理有序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生产、销售、服务行为。加强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危险程度大的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确定并执行规范的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推行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提高体育服务水平。支持各类体育经营实体建立行业性自律组织。加大体育市场监督检查力度,打击不法经营,保证公平竞争,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体育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五是推动体育产业统计常态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广

59、州实际,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认真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统计数据。掌握体育产业发展动态,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为体育产业及相关的重大决策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四)重点基础工作方面目标:构建起以人为本、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人才充裕、经费充足的广州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到2015年,体育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加10%以上,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保障措施: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在政策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改进管理方式,

60、规范行政行为,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承诺、服务绩效评估、服务申诉和服务行为问责制度,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二是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实施体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体育工作督导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体育事业发展格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建立分级管理

61、、条块结合、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管理、行业自律规范、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行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竞赛运作、办学体制等各项改革,增强体育工作活力。三是健全体育法制保障体系。制定实施广州市体育系统依法治理第五个五年规划,切实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能力,确保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和经济运行等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的基本准则。加强体育配套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快制定与广州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力争广州市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正式出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实行全民健身条例、广州市

62、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全面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确保“六五”普法规划落到实处。加强体育执法和执法监督,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体育行政执法体系。四是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广州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支具有良好经济专业知识背景和市场运作能力的体育产业经营人才队伍以及一支具有较高执教水平的优秀教练员人才队伍。着力推进继续教育,推动体育系统干部知识结构转型升级。创新人才管理

63、服务方式,健全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五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开展经常性的理想信念、法律法规制度、党纪政纪条规等教育,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强对干部人事、工程建设(维修)、政府采购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从政行为。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确保各种赛事活动公开、公平、公正,防止和杜绝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发生。六是做实做强体育协会。积极推进单项

64、体育协会实体化进程,加强市、区(县级市)体育总会的组织、制度和队伍建设,扩大其自主权和社会影响,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造血”功能。继续推行“管办分离、事权下放”,发挥各单项体育协会的组织、沟通、联系、协调作用,积极承办体育赛事。推进协会办公场所、训练场地、专职办事管理人员和经费来源“四落实”,促进协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各协会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健全协会自律机制,促进协会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协会工作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促进协会合法、规范、高效运转。七是及时公开体育信息。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遵循公正、公平、全民的原则,主动、及时、准确地通过政府公布、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

65、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体育服务信息,提高体育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获取信息,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参加、从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活动的服务作用。加强电子政府建设,建立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体育信息网站群,提高体育信息服务水平。八是拓宽体育事业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体育事业财政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规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提高体育彩票销量,增加更多体育彩票公益金留成发展体育事业。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拓宽渠道,争取更多社会捐助发展体育事业。组织更多更好的体育活动,争取企业赞助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效益,补充体育活动经费。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九是构筑优秀体育人才教育高地。充分利用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成果,积极探索小学至高等职业教育的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