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上传人:抢*** 文档编号:62377760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3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38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授课计划一授课章节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况第一节 歌剧改革与喜歌剧的发展 授课学时 2学时授课要求从这次课开始,授课内容进入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该章分四次授完,本次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格鲁克歌剧改革的要点和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同时还简要阐述宗教音乐衰败的缘由。教学重点与难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和格鲁克对歌剧艺术改革的原则是这次授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主要教学内容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况一、古典主义时期的时间、含义及音乐风格特点二、古典主义时期课外相关的历史知识补给第一节 歌剧改革与喜歌剧的发展一、格鲁克对歌剧艺术

2、的改革二、喜歌剧的发展三、宗教音乐的衰退课前思考1、谈谈你所了解的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化特质2、谈谈你所了解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3、谈谈古典主义时期宗教音乐的发展状况4、谈谈格鲁克和他歌剧改革的要点5、你知道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吗? 概 述 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时间、含义及音乐风格特点1、时间界定:西方音乐史中通常将17501820年这70年的历史阶段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2、概念的区分:在理解古典音乐的含义上要注意两种概念,一是泛指20世纪之前的传统音乐中为后世公认的优秀典范作品;二是特指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成果。在西方

3、音乐史上,古典时期的音乐主要指后者。3、音乐风格特点18世纪上半叶,随着社会“启蒙运动”的发展,社会文化特质中强调人性解放,崇尚英雄主义,追求人权平等。它反映了该时期“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思想实质:“自由、平等、博爱”,关注人的本性和情感。音乐生活也随之开始发生变化,在体现这些人文内涵的同时,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又产生了以下特点: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

4、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二、古典主义时期课外相关的历史知识补给(一)社会变革,世界新格局形成1756-1763年,英法经历七年战争,最后英国击败法国,夺取了加拿大和新法兰西,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战争结

5、束后的第三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英国工业革命号角吹响,工厂成为工业革命中新兴的生产形式,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等等,直至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的总督统治,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权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1775年月19日清晨,波士顿人民在来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来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持续8年之久的独立战争的序幕,一年后大陆会议通过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

6、成立,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合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将“新法兰西”割让给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1789华盛顿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并且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华盛顿任美国总统的同年,也就是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其实它的发生是有深刻的思想根源的,早在18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就已深入人心,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

7、大革命的爆发作了准备。1791年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制定了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年8月人民发动了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度,9月20日取得瓦尔密大捷的胜利,9月21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悲愤的法国人民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5月,人民又发动起义,最后雅各宾派取代了吉伦特派的统治,第二年7月“热月政变”标志法国革命的结束。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二)启蒙运动中的文学和哲学启蒙运动是盛行于18世纪并席卷整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想要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高举自由平等的旗帜,当时的文学和哲学深

8、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成为它的延伸。启蒙文学在思想上主张崇拜“自然理性”,反对君主王权,它既有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特性,又能挖掘到近代文学的影子;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和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则是启蒙运动的两大理论来源。1、英国:英国较早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因此它的启蒙文学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在形式上趋于正统,内容轻松诙谐并以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宣扬海外殖民以及清教徒精神为主的文学,所以18世纪的英国文学又被称作“奥古斯都文学”。丹尼尔笛福(16611731)是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和辛格顿船长宣扬海外殖民思想,描写的是社会中下层的青年。

9、另一个同时期的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凭借格列佛游记享誉欧洲乃至世界,它的文风与笛福有天壤之别,小说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通过对主人公遭遇的夸张甚至极其残酷的讽刺来影射英国社会。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18世纪英国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代表作汤姆琼斯(共十八部)规模宏大,结构的精巧也让人为之震撼,他毫不留情的批判贵族上流社会的伪善,推崇新的自然道德。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城市农村贫富分化悬殊,于是产生了反映英国中校资产者的另一文学支流“伤感文学”,它善于突出人物的情感描写,善于渲染人物内心的痛苦和不幸。代表人物有劳伦斯斯泰因(17131768),代表作伤感的旅行;

10、奥列佛歌德史密斯(17281774),代表作威克菲尔德的牧师和长诗荒村,这是伤感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2、法国:法国是启蒙思想的发源地和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启蒙文学与启蒙运动同时兴起,法国的启蒙文学比英国激进许多,带有深厚的哲理与政治根基。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作为是法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以豪迈的姿态立足于文坛,把法国启蒙文学推向顶峰。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他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也带有非常强烈的讽刺性,虽然采用书信的形式创作,但可谓是启蒙文学的先声作品,为哲学小说开辟了道路。杰出的伏尔泰(16941778)也是一位天才的文

11、学巨匠,还是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具领袖气质和威望的作家,他擅长写各种各样的体裁,倡导文艺为社会启蒙思想服务,最具价值的文学作品应属中短篇哲理小说26篇,著名的包括如此世界、查第格、老实人等。精辟的哲卢梭(17121778) 学观点和犀利的政治见解决定了伏尔泰的文学倾向,他塑造的简洁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往往会激起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极其仇恨。让雅各卢梭(17121778)是伟大的民族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启蒙运动中民主派的倾向,然而他又把浪漫的抒情和雄辩的热情植入启蒙文学,所以他又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以戏剧和小说为主,代表作有新爱洛伊丝(即尤丽)、爱弥儿(即论教育)、自传忏悔录等

12、。 这些作品批判旧世界,鄙视有产阶级,让大自然与城市恶习相并,在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埃尔德博马舍(17321799)是法国成就最高的启蒙剧作家,他创作了法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剧目塞维利亚理发师和费加罗的婚礼,在人物素描和讽刺幽默方面相当出色,以至在法国引发巨大的反响。3、德国:18世纪的德国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因为国家分裂,战乱频繁,工农业比英国、法国远远落后,所以启蒙文学也落后于英法两国。德国启蒙运动反专制反宗教,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代表人物莱比锡大学教授高特舍德(1700-1766),他倡导理性,积极翻译法国古典主义剧作以改变德国文学粗俗低劣,力图推动德国文学与戏剧的改革,直到十八世纪

13、中期,德国启蒙文学开始复兴,高特何德莱辛(17291781)对启蒙文学的贡献标志着德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伟大的人物的诞生,他的市民剧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市民悲剧;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在欧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莱辛还悉心于戏剧创作,脍炙人口的名剧艾米莉亚迦洛蒂是德国戏剧史上的力作,在欧洲文化史上,莱辛可与伏尔泰等人齐名。德国启蒙文学在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推向高潮。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西方文学历史上位居前列的文学大师。他深受卢梭、莱辛的影响,在“狂飙突进”运动中创作了大量具有反抗暴虐、反对专制统治、反对宗教权威以及渴望思想自由的性

14、质的剧作和诗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当时最有价值的作品,表达了青年对封建主义的抗议,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在德国文学上确有划时代意义。另一位狂飙突进运动重要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席勒(19591805),他创作了德国第一部带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阴谋与爱情,体现了德国进步青年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与其他两部代表作强盗和唐卡洛斯在体现了狂飙运动的时代精神。(三)绘画这时期的绘画在欧洲已发展悠久,早期代表人物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杰出代表布歇(1703-1770),善运用古典神话题材,色彩趋于明亮常常将人的躯体在景的衬托耀眼真实,代表作维纳斯的胜利、早餐;擅长静物风俗画的夏尔丹(1699-1779),代表作勤劳

15、的母亲烟斗与茶具甚至影响了印象派的产生;格瑞兹(1725-1805)是杰出的肖像画代表,他笔下的人物近乎“完美”,做平具有高贵优雅的气质,代表作海斯费尔德勋爵像、罗比斯夫人肖像等;庚斯勃罗(1727-1788)博学多才,勇于创新,他把肖像与风景融为一体,创造了富有诗趣的艺术风格,主要作品有西顿夫人像、蓝衣少年等。第一节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一、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1787),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的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阿尔西斯特(Alceste,1767)、伊菲姬尼在奥利

16、德(Iphignie en Aulide, 1774)、奥菲欧与优丽狄茜(Orfeo ed Euridice, 1762)等。18世纪中期,佩格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的作品女仆做夫人(La Serva padrona)在巴黎上演,引起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即意大利音乐与法国音乐到底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此,对意大利正歌剧进行改革的呼 格鲁克声日趋强烈。歌剧应该怎样改革?是继续走正歌剧的路,不放弃返始咏叹调,还是来一次革命?当时有很多理论家对此进行了阐述,而既能从理论上提出批评观,又能在歌剧创作中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的人,当属德国的格

17、鲁克。他改变了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状况,对歌剧发展,尤其对德国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其改革主张主要体现在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两部歌剧中,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5、减少独唱

18、部分,加强乐队及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断。二、作品简介1、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茜奥菲欧与优丽迪茜作于1761-1762年,脚本由意大利诗人卡尔扎比根据希腊神话所写。1762年首演于维也纳,由格鲁克亲自指挥。剧情:歌唱家奥菲欧的爱妻尤丽迪茜不幸死了,他非常悲伤,在神灵前恸哭。奥菲欧悲痛欲绝的歌声打动了爱神,允许他去地狱,用动人的歌声救回爱妻,并警告他在跨越冥界返回人间之前不得看妻子的脸。奥菲欧如愿以偿,但他一眼不看妻子的脸却使妻子很不理解,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奥菲欧违背了爱神的忠告,回头看了她一眼,尤丽迪茜当即倒地死去。奥菲欧后悔莫及,欲自杀殉情。爱神被他的真情感动

19、,再次显形相救,终于救活了尤丽迪茜,使他们夫妻得以团聚。三、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18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正歌剧处于衰退状态时,出现了另一种歌剧形式喜歌剧(opera buffa)。喜歌剧的最初形式是“幕间剧”(inter-mezzo),它是在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演出,内容上与正歌剧没有联系,常以风趣、幽默的恶作剧形式进行表演的一种短小剧目,以取悦观众为目的,使观众在欣赏严肃的正歌剧的间隙中,情绪得到片刻放松。幕间剧通常演10-15分钟,有两个角色和一个小乐队,后来这种幕间剧脱离正歌剧,成为一种与正歌剧相对应的喜歌剧形式。在歌剧历史中,对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 佩格莱西通常涉及意大利、法

20、国、英国和德国四个国家的情况,从这四个国家在喜歌剧方面各自特征的表现,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喜歌剧最初发展的状况。 在意大利,喜歌剧以带有民歌因素的歌曲或分节歌形式的歌曲充当咏叹调,并采用干念宣叙调形式,它的突出贡献在于:使男低音走上舞台,并创造了“终曲合唱”形式。代表作品是佩格莱西于1733年创作的女仆做夫人,它是佩格莱西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1733年8月首演于那不勒斯。当时这部正歌剧反映平平,而其中的幕间剧却引起轰动,甚至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大利喜歌剧也由此诞生。全剧共两幕8个段落,音乐包括1首意大利式序曲,5首相连的宣叙调、咏叹调及二重唱,其中乌贝托的音乐唱段成为喜歌剧男低音(b

21、asso buffs)的经典唱段。18世纪中叶之后,喜歌剧在形式上得到扩展,加入了严肃、伤感的情节,与正歌剧的风格比较相近。在法国, 喜歌剧被称为诙谐剧(opera comique),以巴黎喜歌剧院(OperaComique,Paris)的名字命名,它源于17世纪末法国集市上出现的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流行的歌舞为主,掺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喜歌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需在此提及: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团访问巴黎,演出的女仆做夫人引起了西方音乐史上 有名的“喜歌剧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提倡平民文化还是弘扬贵族文化,这场争论最后导致法国喜歌剧的诞生。法国喜歌剧以对话代替宣叙调,以副歌歌曲代替剧中的

22、大合唱,用法语表演。代表作品是格雷特里(AEM. Gretry ) 于1784年创作的狮心王理查(Richard Coeur de Lion)。 在英国,喜歌剧被称为民谣剧(ballad opera),是当时英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源于1728年在伦敦上演的由盖伊(John Gay)撰写脚本,佩普什(Johann Pepusch,1667-1752)作曲的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该剧内容涉及当时伦敦街头罪犯猖獗的状况,带有政治讽刺的意味。英国民谣剧的表现手法不仅在形式上正面嘲讽了意大利歌剧,沉重打击了英国传统歌剧的创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亨德尔不得不放弃传统歌剧

23、的写作,转而从事清唱剧的写作。它以民歌、城市小调、流行舞曲为主,吸收了少量人们熟知的其他歌剧的咏叹调旋律,以对话代替宣叙调,用英语表演。代表作品即前面提到的乞丐歌剧。在德国,喜歌剧大约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它被称为歌唱剧(Singspiel )。Singspiel原指正歌剧,后指有对话的喜歌剧,它更多地模仿法国喜歌剧或英国民谣剧,以大段德语对白作为发展剧情的手段,咏叹调常用德国歌曲(lied)的旋律,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剧本多从英国的民谣剧移植过来。代表作品是希勒(J. A. Hiller,17281804)于1766年用德国歌曲的曲调为当时流行的英国民谣剧剧本重新配曲而成的魔鬼出笼(Der Te

24、ufel ist los),这使他成为德国歌唱剧的先行者。喜歌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正歌剧的反叛,它倡导启蒙主义思想,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歌剧内容不再着眼于神话、历史、英雄等题材,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普通人的小事情为主,演员不穿古装,穿时装,大多使用本国语言,音乐强调本民族的音调。各国的喜歌剧均形成了各自的名称和形式。四、作品简介1、佩格莱西的女仆做夫人女仆做夫人作于1733年,是佩格莱西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两剧于1733年在那不勒斯首演。但女仆做夫人的名声后来超过高傲的囚徒。全剧分为8个段落,包括一首意大利序曲,5首相连的宣叙调、咏叹调、及2首二重唱。角色仅仅三人,其中只有乌贝托

25、、谢尔皮娜两个演唱,另一仆人韦斯蓬是个哑角。剧情:主人乌贝托的管家女仆谢尔皮娜为了当上女 女仆做夫人主人,以辞职出嫁相威胁;乌贝托虽然犹豫,但是害怕失去这个精明能干的女人,终于娶她为妻。 女仆做夫人这部作品与法国的喜歌剧的对白形式不同,体现了意大利喜歌剧的特征。宣叙调采用古钢琴演奏的清宣叙调,但半说半唱,近似说话。咏叹调与二重唱的风格与全剧的风格一致,诙谐幽默,轻松活泼。乌贝托的唱段成为以后喜歌剧男低音的典型。第五章 第一节复习内容一、填空题1、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_为了使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的关系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通过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和_进行了真正戏剧意义上的歌剧改革,适应了1

26、8世纪启蒙运动的审美情趣。2、18世纪中期,佩格莱西的作品_在巴黎上演,引发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由此,改革意大利正歌剧的呼声日趋强烈。二、名词解释1、opera buffa2、opera comique3、ballad opera4、Singspiel三、简述题1、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2、简述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3、简述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四、推荐听赏曲目1. CPE巴赫:第四奏鸣曲2.格鲁克: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茜选段3.佩格莱西:喜歌剧女仆做夫人选曲五、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简况一览表国家代表人物风格代表作品德国格鲁克(17141787)意大利正歌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

27、奥菲欧与优丽狄茜莫扎特(17561791)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魔笛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意大利正歌剧伊多梅纽贝多芬(17701827)德国歌唱剧菲岱里奥六、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简况一览表国家代表人物风格代表作品意大利佩格莱西(17141787)喜歌剧女仆做夫人法国格雷特里(17411813)喜歌剧(诙谐曲)狮心王查理英国佩普什(16671752)喜歌剧(民谣剧)乞丐歌剧德国希勒(17281804)喜歌剧(歌唱剧)魔鬼出笼第二节 古典主义时期器乐的发展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授课计划二授课章节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第二节 器乐的发展 授课学时 2学时授课要求这节课内容主要涉及古典主义时期

28、的几个重要器乐体裁和乐派,授课中要求学生了解以下方面内容:室内乐的含义,四重奏的产生与发展,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发展,古典时期交响曲的产生及其体裁特征等知识点,同时还要掌握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特点及它们的贡献。教学重点与难点室内乐、奏鸣曲和交响曲及曼海姆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特点。主要教学内容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第二节 器乐的发展一、室内乐二、弦乐四重奏三、协奏曲四、奏鸣曲五、交响曲六、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七、古典主义时期宗教音乐的发展状况课前思考1、什么是室内乐?2、弦乐四重奏包括哪些乐器?3、谈谈奏鸣曲的体裁特征?4、你了解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吗

29、?5、简述协奏曲的发展?6、交响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7、简述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贡献?一、室内乐(chamber music)及其产生与发展1、含义: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它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现在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通常一个声部由一件乐器演奏,区别于大型管弦乐一个声部由数件乐器演奏。2、产生与发展: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但如果从历史角度考察它,就会发现这种音乐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1618世纪初,当时的音乐被分

30、为三大类:教会音乐、戏剧音乐和室内乐。当时的室内乐与教会音乐、戏剧音乐的表演场地和规模有所不同,它是在私人(贵族)家里表演的声乐或小型器乐曲,由于贵族们喜好音乐,他们常会找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士一同演出,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室内乐形式。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叶,随着音乐逐渐走进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移到公开的音乐表演场所,使室内乐在含义上有了新的变化,它成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主要指弦乐四重奏),与具体演出场所无关,最典型的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19世纪中期至末期,大多数重要的室内乐作品都出自德国作曲家之手,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虽然乐器的组合主要沿用古典主

31、义时期的形式,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为二至九 室内乐场景人的重奏组合,最典型的例子是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进入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混合音色组合:由于电子合成音乐的产生,新作曲方法的应用,室内乐领域产生了广泛而不寻常的乐器组合,寻找新的音色组合,如斯托克豪森的天狼星(电子合成器、小号、低音单簧管、女高音和男低音)、亨策的友谊(单簧管、长号、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另一方面来自人员编制:出现了室内交响曲(十几个人的编制)、室内协奏曲、室内歌剧等室内乐体裁,如布里顿的旋螺丝要求有6或7位独唱者、木管乐器、弦乐四重奏加低音提琴、竖琴、打击乐器、钢琴、

32、钢片琴等。二、弦乐四重奏的产生与发展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 交谈式的音乐氛围。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1、弦乐四重奏的历史成因 弦乐四重奏 18世纪是弦乐四重奏形成的重要时期,它的形成主要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欧洲中世纪到巴罗克时期,

33、教堂的弥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及重唱大多为四声部音乐,它们恰似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四声部的合唱、重唱为这种室内乐体裁提供了创作上的参照依据。(2)18世纪初,室内乐主要以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为主,它采用两把小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乐器,后来这种体裁在巴罗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形式。这就是说,三重奏鸣曲的衰落使弦乐四重奏的形成成为必然。(3)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是复调音乐性质,后者是主调音乐性质。从历史现象来看,在18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

34、乐之间曾出现一个衔接上的间隙,正是由于弦乐四重奏的出现,使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得到了平稳过渡,这种既善于表现复调音乐又能尽现主调音乐魅力的体裁,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连接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桥梁。2、18世纪中期弦乐四重奏的确立与发展里赫特(17091789)是首先运用弦乐四重奏组合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而最终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顿,从17601802年这四十二年间, 贝多芬在指挥弦乐四重奏海顿共创作了8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古典乐派使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在里赫特、海顿、莫扎特、博凯里尼(17431805)等音乐前辈们凿山铺路之后,贝多芬这位功绩卓著的大师将弦乐四重奏发展到光辉灿烂

35、的巅峰,他虽然只作有十六部弦乐四重奏,数量远不及海顿(84首)和莫扎特(23首)等人,但是这十六部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折射出他的功力、经验、创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以及对彼岸的祈盼,他赋予了弦乐四重奏音乐最高的理念、最精致的结构和最丰富的情感,并用这种音乐形式编织出意味深长的乐思。3、19世纪弦乐四重奏的承接与徘徊19世纪,弦乐四重奏处于低谷徘徊时期,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上构建了巨大而令人眩晕的成就,使其后浪漫乐派的大师们面对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时,只能望洋兴叹;二是,浪漫主义音乐含有多种人为的主观色彩,旋

36、律具有强烈幅度的变化,缺乏声部均衡的稳定感,弦乐四重奏不适应这些动荡不定的因素,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在众多浪漫主义大师中,只有那些接近古典主义的作曲家,还能在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上有所建树,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柴科夫斯基、弗兰克(18221890)等。在整个19世纪弦乐四重奏领域,贝多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柏辽兹、瓦格纳、马勒等音乐大师干脆回避室内乐、回避四重奏,以免与“乐圣”产生碰撞。舒伯特C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4、20世纪弦乐四重奏的创新与回归20世纪时,弦乐四重奏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终于又放射出了光彩,以巴托克为中心的音乐大师们,如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

37、等,把弦乐四重奏推向奇光异彩、风格各异的舞台。纵观弦乐四重奏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海顿的创立,贝多芬的发展,巴托克等人的创新,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条古典现代古典的发展轨迹。5、作品简介(1)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海顿的F大调第十七号弦乐四重奏小夜曲据推测作于17631764年间,是Op.3的六首弦乐四重奏之一。这首曲子是最广为人知、深受喜爱的名作,尤其是第二乐章的“小夜曲”,时常被改编成弦乐合奏或小提琴演奏的曲目。第二乐章:小夜曲,行板,C大调,4/4拍,二段式。以第一小提琴在弱音器上拉出小夜曲主旋律,其余乐器以拨奏的形式来伴奏。第二主题在属调上进行,但两个主题不形成对比。第

38、二段再现主题时,主题进行了发展,第二主题的调性已移回主调,各段均有反复。(2)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是贝多芬晚年创作中所专一的体裁形式。他的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作于18251826年,题献给斯塔海姆男爵,贝多芬认为这是他最好的四重奏作品,可惜在作曲家生前没有公开演奏过。 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由七个乐章构成,是他四重奏中乐章数最多的一首作品,这些乐章被设计得逻辑严密,互为贯连,它们之间几乎没有中断感。第一乐章:柔板,升C小调,自由的、缓慢的赋格曲式。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第一小提琴呈示出主部主题,第二小提琴以低五度应答,其它乐器承接而展开赋格。第二部分由

39、第一小提琴奏出从最初主题导引出的旋律,紧跟着第二动机出现。这些主题展开之后,第三部分从中提琴的陈述最初的赋格主题开始,其它乐器按顺序追逐表达赋格。三、奏鸣曲的发展奏鸣曲(sonata)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16世纪时奏鸣曲泛指一切器乐曲(sonata),与声乐曲(cantata)相对。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罗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作曲家是萨

40、尔瓦托雷(Salvatore)和库瑙(J.Kuhnau),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斯卡拉蒂和D.阿尔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C.P.E.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C.P.E.巴赫(17141788)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

41、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李斯特首创)不一。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

42、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布列兹、潘德列茨基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创作。四、协奏曲的发展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来源于巴罗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的影响。古典主义初期键盘协奏曲开始兴盛,以C. P. E.巴赫和J. C.巴赫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在J.C.巴赫的协奏曲中,有了明确的三乐章布局:第一乐章是利都奈罗(ritornello)形式,这是一种具有奏鸣曲雏形的结构;第二乐章常用小步舞曲(minuet);第三乐章常用舞曲性的回旋曲(Allegro-rondo)结构。 J.C.巴赫(17351782)到古典主义盛期,莫扎特承袭了维瓦尔第和巴

43、赫儿子们的协奏曲创作方式,为小提琴、钢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等各类乐器创作了50多部协奏曲,使近代协奏曲趋于成熟和完善,确立了沿用至今的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一个展示独奏乐器演奏技术的华彩段。第二乐章,慢板,曲式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的技巧,有时具有民歌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狂欢气氛。从风格上看,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通常有“华丽风格”的印迹,显得轻盈典雅、细腻精致,摒弃了巴罗克时期协奏曲沉重肃穆的风

44、格。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协奏曲,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反映在:第一乐章取消双呈示部原则,演奏家常参与华彩段的创作,各乐章采用不间断的写法,运用标题音乐因素,强调民族风格等。20世纪的协奏曲融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呈现出多种手法、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五、交响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1、交响曲的产生与发展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a”,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这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

45、,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它的结构与奏鸣曲一样,通常为四个乐章。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乐队编制庞

46、大,音响华丽而丰满,民族风格浓郁等。以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布鲁克纳和马勒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20世纪的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以德彪西、斯克里亚宾、威廉斯、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米约、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梅西昂、奥涅格、欣德米特和辟斯顿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2、体裁特征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

47、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六、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1、曼海姆乐派(Mannheim School)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特别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使曼海姆成为当时德国重要的音乐文化中心。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以约翰斯塔米茨(Johan Stamitz,1717-1757)为首的音乐家们一起创作、演出,对整个

48、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被称为“曼海姆乐派”。 约翰斯塔米茨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

49、优秀的管弦乐队。 2、柏林乐派(Berlin School) 柏林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代表人物是K.P.E.巴赫(K. P. E. Bach,1714-1788)。这个乐派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3、维也纳古典乐派(Viennese Classical School)维也纳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

50、,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其代表音乐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个乐派的主要特点为:(1) 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2) 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3) 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4) 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七、古典主义时期宗教音乐的发展状况宗教音乐发展到18世纪时已经衰败,音乐从教堂、宫廷走向市民阶层,以往的宗教体裁音乐出现在世俗的舞台上。

51、宗教音乐特有的音乐体裁,如弥撒曲、经文歌、清唱剧等与当时歌剧音乐的创作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它越来越深地受到世俗音乐,特别是戏剧音乐的影响,因而只有少数人继承帕勒斯特里那的复调音乐创作传统。在意大利,主要的宗教音乐作曲家实际上也是歌剧作曲家;只有法国的宗教音乐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保持自己的传统。巴赫去世后,路德教会的音乐迅速衰退,当时的北德作曲家多采用半宗教半世俗的清唱剧形式进行创作。18世纪下半叶最突出的宗教音乐作曲家是埃曼纽尔巴赫和K. H.劳恩,后者的受难康塔塔耶稣之死(Der Ted Jesu,1755)一直到19世纪末仍然十分流行。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末最著名的宗教音乐作品出自莫扎特和

52、贝多芬之手。第五章 第二节复习内容一、填空题1、室内乐中最经典的体裁是弦乐四重奏,它由_、_、_和_四件弦乐器组成。2、18世纪的德国出现了三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分别是_乐派,代表作曲家是约翰斯塔米茨;_乐派,代表作曲家是K.P.E.巴赫;以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代表作曲家是_、_、_。3、18世纪典型的古典交响曲通常分_乐章,协奏曲分_乐章。二、名词解释1、chamber music2、sonata3、sonata form 4、symphony5、Mannheim School6、Berlin School7、Viennese Classical School三、简述题1、简述室内乐的产生及

53、其发展?2、简述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3、简述协奏曲的发展?4、简述交响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5、曼海姆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推荐听赏曲目1、海顿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2、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三节 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的艺术贡献(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授课计划三授课章节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第四节 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 授课学时 2学时授课要求通过授课要求学生掌握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两位重要音乐家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及艺术成就,同时要求听赏了解他们的几部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教学中重点是海顿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莫扎特的歌剧、协奏曲与交响

54、曲。主要教学内容第五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第四节 古典音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一、海顿二、莫扎特课前思考1、你了解哪些海顿创作的作品?2、你知道莫扎特的作品涉及了哪些体裁?一、海顿1、人物简介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确立了交响曲、四重奏等体裁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范式。2、代表作品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有108首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20多部清唱剧和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其代表作为:(1)交响曲,代表作有:第31交响曲号角、第45交响曲告别、第94交响曲惊愕、第100交响曲军队、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3交响曲鼓声和第104交

55、响曲伦敦等。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2)弦乐四重奏,重要的作品有Op.64之5“云雀”四重奏、Op.76“皇帝”四重奏等。(3)钢琴奏鸣曲,49首作品中较成熟的是第19首(D大调)和第46首(降A大调)。(4)声乐作品,最突出的是他的清唱剧创世纪(1798年)和四季(1801年)。3、艺术成就(1)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他在“伦敦”交响曲中,将四个乐章的性质和曲式最终确立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行板,奏鸣曲式或变奏曲;第三乐章,性格开朗幽默,带有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2)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征,形成了与交响乐相同

56、的四乐章模式,作品中音乐更富有变化,主题有了更大的扩展,织体摆脱了通奏低音的依赖,开始把大提琴放到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不只强调第一小提琴的作用,使四个声部更加协调平衡。(3)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交响曲告别、惊愕、军队;四重奏云雀、皇帝;清唱剧创世纪、四季。(4)作品旋律朴素、和声明晰、结构匀称,音乐既明快、幽默、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出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因素加上他在音乐上的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4、作品简介(1)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被后人称为“惊鄂”交响曲,作品作于1791年,其曲名是因第二乐章在平静的曲调中突然出现乐队全奏,加上定音

57、鼓的强奏,使聆听者为之震惊。据说海顿是企图用它来惊醒那些常在音乐会上欣赏音乐时打瞌睡,不尊重音乐家的贵族小姐、太太们。这种令人惊鄂的音乐片段与前后构成强烈的对比,对当时来说是完全的一种创新手法。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变奏曲式。由主题、四段变奏、尾奏构成。主题由各八小节的简洁明快的两段曲调形成,起初主题的前半部是由弦乐的P提示音响的弱化,到反复时变成PP了。到第二次反复的末尾,主和弦突然以管弦乐强奏出现,奏出了令人惊鄂之声,而后又回到弦乐P的弱音响。惊愕第二乐章(2)C大调弦乐四重奏海顿的C大调第七十七号弦乐四重奏皇帝作于1797年,是他第二次访英回国后在维也纳所作。这首作品冠名以

58、皇帝的副题,因第二乐章主题的曲调被人撰写了歌词而称为皇帝赞歌,它后来被采纳作为奥地利国歌。这首作品是他四重奏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其结构安排精巧,变奏技法运用娴熟,对乐器用法有较好的设计。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显示出作者多彩又巧妙的笔触。第一主题结构严谨但充满生机,第二主题在属调上出现,但性格不明朗,调性也不安定。发展部开始于第一主题动机的发展,第一主题依此在各声部发展,大提琴与中提琴奏持续低音,两把小提琴隔八度奏出旋律部分。不断地,乐曲渐入高潮。经过再现部,在忙碌的尾奏中结束。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G大调,2/2拍,变奏曲式。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主题皇帝赞歌,之后

59、有四段变奏。每一个变奏都有一个声部主奏主题,其它乐器加上副声部,从而强调音色的变化。第一变奏,旋律移到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以16分音符助奏。第二变奏,旋律移到大提琴上,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只是用于加强和声的作用,第一小提琴则以切分音奏对位旋律。第三变奏,旋律移到中提琴,其它乐器作对位声部。第四变奏,主旋律又回到第一小提琴上,其它乐器作对位声部。第三乐章:快板,C大调,3/4拍,小步舞曲。这是个舒畅、愉快的乐章,缓解了第二乐章的庄严肃穆感。中段为A小调,但包含着A大调的段落。第四乐章:急板,C小调,2/2拍,奏鸣曲式。这乐章以C小调第一主题为中心,第二主题为降E大调,其动机也来自于第一主题。发展

60、部的动机由第一主题和经过部的三连音动机组成,这个动机自由转换调性形成发展部。再现部在再现第一主题后,接一段较长的过渡,转入C大调再现第二主题,最后接简洁的尾奏而结束。二、莫扎特1、人物简介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他是脱离教堂、宫廷,走入“自由音乐家”行列的先行者。 2、代表作品莫扎特的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领域:41首交响曲,20多部歌剧,27首钢琴协奏曲,7首小提琴协奏曲,各种器乐协奏曲、奏鸣曲以及26首弦乐四重奏等。代表作分别为: 莫扎特一家(1)歌剧:德语歌唱剧有后宫诱逃、魔笛;意大利喜歌剧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或译唐乔瓦尼)、女人心;意大利正歌剧有伊多梅纽等。(2)交响曲:最后三部最突出,它们是降E大调交响曲(K.543)、g小调交响曲(K. 550)和C大调交响曲(K. 551) 。 (3)协奏曲:钢琴协奏曲中的d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