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

上传人:1505****484 文档编号:57272026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隋唐五代文学为什么说隋代文学具有过渡性质?(1)隋朝结束了四百年分崩动乱、南北分裂的局面,但它立国也仅三十余年,南北文学的合流开始成为现实,例如南朝的文学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上,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由于隋立国时间较短,所以只能是过渡性质。(2)隋炀帝身边虽然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但真正有才华的优秀作家不多,除虞世基外,其余作家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作诗而作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所以,没有大批诗人作家,因而也只能具过渡性质。(3)文学发展的走向未能明确,

2、基本上维持着南北朝诗、文发展的局面,隋炀帝也曾企图以政治力量来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可收效甚微。因此隋代文学也只具过渡性质。什么是上官体?它的特点是什么?(1)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地位很高,所作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的清丽婉转而名噪一时。(2)上官仪的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体,时人谓之上官体。(3)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缺乏慷慨激情。初唐四杰指哪四个人?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什么?(1)

3、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四人。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2)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3)“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试论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特点。(1)四杰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

4、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可以说是四杰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2)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而在创作中,他们较少受格律束缚。这一点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如卢照邻的行路难,蕴含着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其情怀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而进入沧海桑田的感慨,进而思索人生的哲理,跨越古今,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思路开阔,评说古今,抒发感慨,以浓烈的感情贯注于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中,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

5、思想力量,形成壮大的气势。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四杰的歌行体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式,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往往能使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炼中显出流宕和气势,更适合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3)四杰的五言律,常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于伤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如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激扬文字的

6、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简述律诗定型在唐诗发展中的意义。(1)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馆阁生活使他们有时间琢磨诗艺,于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了律诗定型的标志。(2)沈、宋完成的诗律,除一联中轻重悉异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串全篇,从而使一首诗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3)以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

7、则。如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简述馆阁体的形成及其特点。(1)唐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的进士科勃兴。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期等均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分题赋咏和彼此酬唱的馆阁诗,点缀升平,标榜风雅以词藻文饰内容的贫乏。(2)他们磨炼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技巧。试析陈子昂诗歌的风雅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1)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他对兴寄传统的追求,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有慷慨悲歌的情思,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因而,它其实已突破了古

8、诗美刺比兴的传统局限,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他将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基调发展为更为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成为盛唐诗歌精神的先声。(2)陈子昂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理想而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就成为唐诗的风骨;他倡导的风雅兴寄反映了一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内容,对于诗风的变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美理想,对唐诗的变革实具关键性的意义。所以陈子昂在诗歌领域的变革就成为盛唐诗歌的序曲。简述张若虚对唐诗发展的贡献。(1)一篇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采用的是乐府旧

9、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从而对盛唐诗歌空明纯美的意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简析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1)唐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一时星光灿烂,相互辉映。(2)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3)由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

10、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山居秋暝分析。(1)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2)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为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中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淡远空明,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静静领略万物生生不息的生

11、之乐趣,精神空明而无滞碍,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试析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1)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余”字“我”字经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常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2)孟浩然出游偏爱水行。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至寂寞处低徊。景物与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又如耶溪泛舟:“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

12、物,临泛何容与。”乘舟行吟,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表现了出来。(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它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试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1)王维、孟浩然都以写自然山水而齐名。孟浩然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2)王、孟年轻时,均有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思想,中年以后,均以山水田园诗名世。王维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他的诗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归心佛法,又精通禅理,所以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将禅的静默

13、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而孟浩然则不然,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于诗中。如过故人庄中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如与诸子登山见山中:“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3)王维晚年隐居嵩山和终南山,经营归隐的辋川别业,他诗中景物,多为山中之景。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多为静态之画面。而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时候遇景入咏,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乘舟行吟,多显动态流畅之画面。(4)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艺术

14、的精髓,他的诗歌形象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他诗歌艺术手法多用通感之法。而孟浩然单纯明净之美,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比王维更显淳朴,自然而平淡,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描画出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因而孟浩然的诗境是冲淡明秀的。简述辋川集二十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1)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王维的归隐使他达到了“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能把独往独来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2)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摆脱了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留给人们的只有以通感的直觉印象和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如鹿柴:“

1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3)王维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的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试析王昌龄的七绝特点。(1)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2)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思想影响,他身上有一种豪侠之人缺少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亦有深度,因而诗作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

16、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如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3)王昌龄的边塞诗七言长于五言,思致深刻,讲究作法,为补短章之局限和反映复杂内容的需要,他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章法井然,意脉贯串,以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和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如(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崔颢黄鹤楼诗为什么是唐人

17、七律的压卷之作?(1)黄鹤楼诗虽然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但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前四句豪爽俊丽,显出大气磅礴、目穷古今的狂放气质。雄浑苍茫的气势,令李白读之亦为之罢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2)“晴川”、“芳草”一联对仗工整,令歌行体自由咏唱的流动的气韵得以顿蓄,而“鹦鹉洲”一典的隐喻贯通全诗意脉,溢为尾联唱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简析高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1)盛唐诗人中,高适是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长期的边塞生活,使他对边塞的军事政策和官兵生活的苦乐悬殊有着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因而在反映现实的深

18、度方面超过了同时的许多诗人。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强烈,震撼人心。“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写边塞诗。(2)高适的诗,有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也有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因此诗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3)高适边塞诗力作燕歌行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简析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1)岑参边塞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诗歌热烈饱满地歌颂将士们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他笔下的唐军军威凛凛,士气高昂,艰苦奋战,对胜利充满信心,洋溢着

19、豪迈的英雄气概。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2)岑参善于以奇特的想像描绘西北边塞的奇异风光。如他写大风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写冰川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大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飞沙、走石、雪地冰川这些恶劣天气和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可能有如此开朗的胸襟和艺术感受。尤其是以梨花比喻雪花,以春天写冬季,竟使寒冬也充满了温暖和盎然生机,令人叫绝,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

20、北地边疆风光的神奇壮丽。(3)岑参边塞诗多用七言歌行来写作,篇幅较长,适宜淋漓尽致地写景抒情,形式富于变化,有时两句一韵,有时三句一转,或四句一转,节奏跳跃,或是句句押韵,婉转连环,很有音乐的美。因此岑参的诗作,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具有调奇、语奇、意奇之美。简述高、岑并称的原因。(1)盛唐边塞诗人中,高、岑二人均有入幕经历而诗风相近。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他们的七言歌行都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又自立新题。(2)高、岑以盛唐诗人的开朗胸襟,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激烈的战争场面,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高适、岑参边塞

21、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1)在盛唐诗人中,高适是惟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他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得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了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他的诗歌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如他的边塞力作燕歌行,就是一首思想感情极为复杂的诗:既有对男儿自当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被征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赞颂,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腐化生活的不满,又引出作者对朝廷边塞用将不当的讥讽,如此丰厚的内容,统一于边塞战场战争的描写画面中,苦难与崇高对照,见出作者纵

22、横跌宕、悲壮慷慨的诗作风格,是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高适的边塞诗是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读之令人感慨。(2)岑参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雄壮威武的唐军军容和艰苦卓绝的军中生活,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它没有高适诗歌悲壮冷峻,但别有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北地冰川上冲风斗雪的银白世界,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能有此开朗胸襟

23、和此种艺术感受;没有浪漫主义的想像,亦不可能如此神奇伟美;没有乐观主义精神,岑参笔下的北国风光不可能如此神奇壮丽,鼓舞欢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笔下,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地域风情,全都神奇瑰丽并加以热情歌颂,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他的艺术造诣很高,诗歌用韵十分灵活,有一韵到底的(白雪歌),有两句换韵的(轮台歌),也有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行),其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因而岑参作品不仅意奇、语奇,还有调奇之美。(3)高、岑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七言歌行有着纵横顿宕,舒展自如的体

24、势,却又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为什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1)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简析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1)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

25、。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寄托。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因为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将进酒。将进酒为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此联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直至“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和蔑视王侯权贵的不羁个性,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将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赋予诗作以更广阔、

26、更深沉的人生感慨。(2)在李白的乐府诗中,李白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他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生命。(3)李白的歌行作品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为核心,飞腾想像,虚实相间,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式的抒情,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 (4)李白

27、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并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造成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形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简述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1)清新俊逸是李白绝句的境界。杜甫评价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写的洞庭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白云月色,明湖玉镜,空灵明净,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2)一些绝句,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所表现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

28、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等。(3)李白绝句,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串的表现手法。(4)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影响也极为明显,拟乐府民歌几乎占他绝句的三分之一。李白经常是一时感悟,明快说出。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口成章,灵感天然,脱口即成绝唱。其作品有越女词五首、横江词六首等。简述李白诗歌的想像特色。(1)李白诗歌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李白诗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一个想

29、像和另一个紧接的想像,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变幻莫测。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他气势奔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是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李白诗歌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赠裴十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想落天外,神奇莫测

30、。此外,李白诗的想像,有着异乎寻常的衔接,想像与紧随的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虽然离奇纵横,但极显才思敏捷之能。(3)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大江、大河、沧海、雪山、大鹏,李白将他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除此以外,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也是李白的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他经常以明净景物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入诗,从而构成了清丽意象。(4)李白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是月亮。在李白诗中,色彩丰富但明丽,如金、青、黄、绿、紫,而不喜欢灰暗色,因而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他那些

31、不假雕饰、脱口而出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唐诗歌的倾向。(1)在中唐诗歌中,盛唐诗那种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中唐诗有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倾向。盛唐诗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浑融;而到了中唐,我们才看到了有意识的字锤句炼。盛唐存在着审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诗人群落;而到中唐,我们却看到了有相近理论主张的不同的诗歌流派。(2)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歌。为什么说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1)最早而且最全

32、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垢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2)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唐军陈陶斜大败,继又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3)忆昔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这是常被史学家用来说明开元盛世社会风貌的一首诗,写时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并如此频繁地写时事。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4)杜诗的“诗史”性

33、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史称玄宗后期沉湎声色,记载了不少事实,而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沉湎声色的情景。试析杜甫叙事手法的特点。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则是杜甫的创造。(1)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如北征。他写的都是不起眼的平常细事,但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

34、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前此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故事性被冲淡了,而生活色彩则等到极大的加强。如“三吏”、“三别”。(2)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仍然是细部描写,但这些细部描写要表现的,是悲喜交集的心境,是一腔蕴蓄已久、渴望渲泻的感情: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3)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

35、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杜甫律诗的成就。(1)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以古体写时事,较少受限制,杜甫多数写时事的诗都是古体;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如秋笛等。(2)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杜甫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如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3)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

36、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江村,以亲切随便的语气说出,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4)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划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特别是“自”字,他实在是用得好极了。他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

37、读来更加亲切。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杜诗风格具有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3)杜诗

38、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长安困顿、陷落贼中等诗就是这类作品。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杜诗集大成表现在哪三个方面?杜诗集大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1)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显然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则来自乐府传统。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

39、情,与建安诗歌有关。在诗的表现、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而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杜甫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能兼取众人之长。(2)杜甫擅长各种诗歌体裁,并能推陈出新。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后来向沉郁、老成发展,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

40、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3)杜甫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他自己写诗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歌里往往有非常美丽或精警的句子。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韦应物诗歌创作特点。(1)前期作品表现的是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后期的

41、作品里,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2)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如寄全椒山中道士。刘长卿诗歌创作特点。(1)刘长卿的诗没有青年人的慷慨意气,而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到了后期,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发为衰世的哀鸣。(2)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在刘长卿的诗中是层层递进的,人生失意的凄凉之感,融入黯淡萧瑟的景物描写中,尤显浓重深长。其负谪后登干越亭作。(3)他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大历十才子:(1)十才子”之名,最初见

42、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2)十才子都有反映战乱生活的诗,虽是冷眼旁观的客观记录,有的也写得较为深刻。他们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3)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试析“大历十才子”的艺术风格。(1)“大历十才子”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歌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除了应酬唱和之作外,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

43、,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在艺术表现上以谢罣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衰飒气象。(2)十才子追求格律的工稳,字句的炼饰,诗意的尖新,即讲究体格、情韵和雅逸,讲究与诗的风格情调和写作技巧密切相关的词语色彩和意象构成,他们往往选择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如钱起的“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卢纶的“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暗淡清冷的词语色彩,使他们的诗整体上给人以凄凉衰飒的风格印象。(3)十才子在意象的运用上喜用白描手法写诗,其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描述性意

44、象表达出来。如钱起湘灵鼓瑟里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寄中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韩翊的“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等,均具有追求精准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从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其意象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刻画极为精致细巧,如画工之用工笔。(4)大历十才子诗人连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蚁穴、蜂巢等细琐事物亦不放过,目光深入到盛唐诗人忽视的细微角落,发现前人没有写过的琐细幽美的自然物象和生活情趣,开辟出新的诗境。他们以写境界淡远、深冷幽僻的山水诗见长,善于运用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以一、两联诗句就勾勒出

45、“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简述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1)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的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类似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冷淡色调的词语,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俯拾即是。如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暗淡清冷的词语色彩,使大历诗整体上给人以凄凉衰飒的风格印象。(2)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与词语选择密切相关的是意象的运用。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象征性的意象,为他是个偏重于主观感受的诗人,一般不对特定

46、景物作工细的描写,意象的运用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象征性意象的特点是富于暗示性,意蕴丰富,运用时有弹性,较为方便。其他大历诗人更多地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如钱起湘灵鼓瑟里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等,均具有追求精神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从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其意象多由生活中常见的山峰、寒雨、落叶、灯影、蝉声、苍苔等组成,刻划极为精致细巧。在诗中运用具体的描述性意象,能保证作品的新鲜感。.试析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1)顾况的诗,无论古体还是今体,都受着江南民歌的明显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则有如白话,如苔藓山歌。诗中又常常

47、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怪奇的比喻,给人以刻意求奇的印象。顾况诗俗的一面影响了张籍、王建和元、白诗派,怪奇的一面影响了韩、孟诗派。在诗的表现技巧的探索、诗美的新的追求上,顾况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人物。(2)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余韵,也有中唐先声。诗中感伤情调,实具大历的时代特点。李益边塞诗的内容较丰富。因为他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极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还有一些写得质实明快的诗,如江南曲。李益的诗,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可以看作是盛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而他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

48、风貌有关。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1)首先是“不平则鸣”说,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渲泻,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渲泻,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物质。(2)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其着眼点都在力量的雄大、词语的险怪和造境的奇特。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有力地回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点。(4)从“不平则

49、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韩愈诗歌创作的特点。(1)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2)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3)诗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诸如“激电”、“惊雷”、 “怒涛”、“大波

50、”、出没的“蛟龙”、悲号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 “鬼物”,都辐凑笔端,构成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韩愈以世俗、丑陋之事之景入诗,写落齿,写鼾睡,写恐怖,写血腥,形成了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特点。(4)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如南山。孟郊诗歌创作的特点。(1)反映下层民众生活,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作品写事抒情真切感人,用词造语古拙直率,颇具汉魏风貌。(2)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如“风叶乱辞木,雪猿清叫山”。(3)孟郊写得最多、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满幽

51、僻、清冷、苦涩意象的诗作,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出浓郁的凄冷寒寂、幽僻萧索的氛围,表现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诸如“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苏轼所谓“郊寒岛瘦”之“郊寒”一语,可以说是对孟诗特点的最好概括。试析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1)李贺是苦吟诗人,把作诗视为生命之所系。这一方面导致他对社会不可能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而时时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则使得他的诗作融入了极为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表现重点也从韩愈的粗猛豪横、孟郊的冷峭枯寂转向对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和虚幻意象的巧妙营造,由此形成了与韩、孟颇有差异的凄艳诡激的诗风。(2)诗中展示了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

52、冷艳的诗境。如“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3)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 “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并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得其笔下的诸多意象都呈现出一种哀感顽艳甚或病态美的特征。(4)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在他笔下,风有“酸风”,雨有 “香雨”,箫声可以“吹日色”等,通过这些不同感官相互沟通转换所构成的意象,诗人的艺术直觉和细微感受倍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53、与此同时,李贺也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剪”、 “斫”、“古”、“死”、“瘦”、“血”、“狞”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5)李贺诗中的怪奇特征,还主要得力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李贺的想象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如梦天。(6)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诗人气质,其诗也成为真正的诗人之诗,并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

54、直接的影响。试析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1)韩愈采用表现手法上较为自由的散文笔调入诗,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乃是其诗散文化形成的一个要因。如山石,写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穷形尽相,罗列比喻,这是一种散文化的赋体手法。(2)韩愈不仅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而且还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如五言诗符读书城南。(3)在以文入诗的同时,韩愈还无视古典诗歌重形象、重比兴、重趣味的传统,屡屡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了以议论入诗的特点。如荐士。(4)他以宏大的胆气驾驭诗篇,赋予诗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超现实色

55、彩;他雕镂词句,尚险求奇,营造出大量他所独有的险怪意象;他以文入诗、以议论入诗,开一代诗风,这些无不展示出他在中唐诗坛所具有的独特地位。韩愈的“崛起”及其对唐诗的“大变”,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尤其是宋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诗歌创作的特点。(1)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2)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

56、壮心”。(3)咏史怀古的诗作。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如西塞山怀古。(4)在长期的谪居生涯中,刘禹锡受民间俚歌俗调的浸染,还创作了不少富有民歌情调、介于雅俗之间的优秀诗作,清新质朴,真率自然。如竹枝词二首,用谐音双关语表现女子对情人的微妙感情,既具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很高的艺术品味。柳宗元诗歌创作的特点及江雪的赏析。(1) 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使得柳宗元的大量纪游诗作染上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如南涧中题。(2)柳诗的特色还缘于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

57、在创作实践中,柳宗元对具有凄冷意味和峭厉之感的意象也特别偏爱,大量使用诸如“残月”、“枯桐”、“深竹”、“寒松”、“零露”、“寒光”、“幽谷”等词语。在色彩选用上,也偏重于青、翠、碧等冷色调,当暗淡的冷色调与词语尖利的峭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作品的基调,还是作者的感受,都势必呈现出冷峭的风格特征。这种特征,在那着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的江雪中,得到了集中表现,一个“绝”,一个“灭”,见出环境极度的清冷寂寥;一个“寒”,一个 “雪”,更给这清冷寂寥之境增添了浓郁的严寒肃杀之气。这里有冷,也有峭,是峭中含冷,冷以见峭,二者的高度结合,形成了迥异流俗的一尘不染的冷峭格调和诗境,而柳宗元那忧愤、

58、寂寞、孤直、激切的心性情怀,正通过这冷峭格调和诗境表现出来,闪现着一种深沉凝重而又孤傲高洁的生命情调。(3)柳宗元的诗风还有淡泊纡徐的一面,前人多将柳诗与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联系在一起。从风格之淡泊古雅一点上看,部分柳诗与陶、韦诗确有近似之处,亦即都能以其接近自然、不事藻绘的风貌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特点的异同。(1)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2)简言之,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简述元白诗

59、派的形成及其特点。(练习题选)(1)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坛,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务实、尚俗和务尽。(2)元白等人的新乐府诗创作,是承杜甫的新题乐府而来。他们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讽刺执政,代民伸冤。(3)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小碎篇章”,加上他们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元、白的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诗歌的传统规范和模式,打破了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典雅的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张籍、王建诗歌的特点。(张王)(1)张籍有乐府诗首,有古题,也有新题,

60、取材非常广泛,农民、樵夫、牧童、织妇、船工、兵士,都成了表现对象;商人的奢侈牟利、官府的横征暴敛、战争的残酷破坏、边将的邀宠无能,在诗中也有真切反映;但张籍乐府中写得最集中、最深刻的,还是农民的生活和苦难,如野老歌。张籍的乐府诗一般选题不大,都是些“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语见出社会的缩影。张籍乐府还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取材于吏人生活的乌夜啼引。张籍的近体,也多追求一种平易而意蕴深厚的风格,如秋思。(2)王建诗歌,描写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其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厚,如田家行。边塞题材的诗作,如辽东行、送衣曲、饮马长城窟等,大都声调低沉,已很不同于盛唐边塞诗的昂扬振作了。反映宫

61、女生活、以白描见长的宫词百首。白居易的讽谕诗有什么特点?(1)深刻反映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尖锐揭露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这种反映和揭露,是有名的秦中吟和新乐府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2)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3)新乐府五十首,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诗中未发一句议论,全用形象说话,却发人沉思(

62、4)首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如卖炭翁。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如上阳白发人。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2)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

63、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与长恨歌有所不同的是,这首诗由历史题材转到了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的哀婉、苍凉。长恨歌、琵琶行的共同特点。(1)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

64、抒情因素的强化。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2)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白居易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闲适诗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另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很有自己的独特风貌,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排遣忧愁,超然物外,表现出“逸韵谐奇趣”的特点。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他的散文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独创,时而运用或长或短的连琐句造成一气直下的浑灏气势,时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