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877635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5.1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硕士学位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硕士学位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硕士学位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资源描述:

《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硕士学位毕业论文(8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分 类 号 学 号 2003611310063 学校代码 10487 密 级 硕硕士士学学位位论论文文LLCLLC 串联谐振全桥串联谐振全桥 DC/DCDC/DC变换器的研究变换器的研究II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Research on LLC Series Resonant Full-Bridge DC/DCConverterCandidate : Gong LiMajor : Power Electronics an

2、d Electric DriveSupervisor : Professor Li Xiaof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 P.R.ChinaApril, 2006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

3、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本论文属于I摘摘 要要 高频化、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是 DC/DC 变换器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硬开关变换器限制了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的提高。移相全桥 P

4、WM ZVS DC/DC 变换器可以实现主开关管的 ZVS,但滞后桥臂实现 ZVS 的负载范围较小;整流二极管存在反向恢复问题,不利于效率的提高;输入电压较高时,变换器效率较低,不适合输入电压高和有掉电维持时间限制的高性能开关电源。LLC 串联谐振 DC/DC 变换器是直流变换器研究领域的热点,可以较好的解决移相全桥 PWM ZVS DC/DC 变换器存在的缺点。但该变换器工作过程较为复杂,难于设计和控制,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以LLC 串联谐振全桥 DC/DC 变换器作为研究内容。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对 LLC 串联谐振全桥 DC/DC 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利用基频分量近

5、似法建立了变换器的数学模型,确定了主开关管实现 ZVS 的条件,推导了边界负载条件和边界频率,确定了变换器的稳态工作区域,推导了输入,输出电压和开关频率以及负载的关系。仿真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采用扩展描述函数法建立了变换器在开关频率变化时的小信号模型,在小信号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动态性能的要求设计了控制器。仿真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讨论了一台 500w 实验样机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设计问题,给出了设计步骤,可以给实际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给出了实验波形和实验数据。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关键词: 直流直流变换器 软开关 串联谐振 小信号模型 IIAbstr

6、act In DC/DC converter applications, high frequency, high power density and high efficiency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Traditional hard-switched converter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DC/DC converter.Phase-shift Full Bridge PWM ZVS DC/DC converter has been widely used owing to its ZVS condition of ma

7、in switches. But it still has some disadvantages, for example: lagging-arm switches is hard to achieve ZVS in light load conditions; rectifier diode have unavoidable recovery problems and they not only cause great secondary loss, but also increase the voltage stress of the rectifier diodes; converte

8、r can achieve high efficiency in low input DC voltage conditions but low efficiency in high input DC voltage conditions, this kind of efficiency characteristic restricts its applications on high input DC voltage occasions and high-quality converters which have hold-up time requirements.Fortunately,

9、as one focus in DC/DC converters research fields nowadays, LLC series resonant Full Bridge DC/DC converter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successfully. But owing to its complexity caused by multi-resonant process, its hard to analyze, design and control. So LLC series resonant Full Bridge DC/DC converter

10、has biggish research value. In this paper, LLC series resonant Full Bridge DC/DC converter is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fundermental element simplification method, the mathematics model of the converter is obtained, the conditions to achieve ZVS are given. Steady working region of LLC series

11、resonant Full Bridge DC/DC is confirm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voltage depending on switching frequency and load conditions are given. Simulation results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y. In order to design controller, small-signal model of the converter must be given. In this pa

12、per, the small-signal model of LLC series resonant Full Bridge DC/DC converters is deduced using Extended Desicribing Function Method. Also, stability of the converter is analysed and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o meet the requirments of dynamic process. Simulation results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or

13、y. Based on theory analysis, a 500w prototype circuit is designed, and the design steps is giv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nverter. Keywords: DC/DC converter Soft-switching Series-resonant Small-signal modelIII目目 录录摘摘 要要 .IABSTRACT.II1 绪论绪论1.1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况.(1)1.2开关电源和 DC/DC

14、 变换器的发展趋势.(2)1.3软开关技术.(4)1.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6)2 LLC 串联谐振全桥串联谐振全桥 DC/DC 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变换器的基本原理2.1移相全桥 PWM ZVS 变换器的基本拓扑结构和工作过程 .(7)2.2MOSFET 和 IGBT 性能比较.(10)2.3LLC 串联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和工作区域划分.(12)2.4小结.(32)3 LLC 串联谐振全桥变换器小信号建模和控制系统设计串联谐振全桥变换器小信号建模和控制系统设计3.1开关电源小信号建模的方法概述.(33)3.2扩展描述函数法建模的基本原理.(34)3.3LLC 串联谐振全桥 DC/DC 变换

15、器的小信号建模 .(38)3.4LLC 串联谐振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和稳定性分析.(42)3.5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44)3.6小结.(47)4 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设计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设计IV4.1主电路参数设计.(48)4.2控制电路设计.(57)4.3小结.(61)5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5.1实验波形分析.(62)5.2实验结论.(65)全文总结全文总结.(67)致致 谢谢.(6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69)附录附录 I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72)11 绪论绪论1.11.1 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况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况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工技术的分支之一,应用

16、电力电子器件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控制技术对电能特别是大的电功率进行处理和变换是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内容12。在现代工业、交通、国防、生活等领域中,除变比固定的交流变压器以外,大量需要其他各种类型的电力变换装置和变换系统,将一种频率、电压、波形的电能变换为另一种频率、电压、波形的电能,使用电设备处于各自理想的最佳工作情况,或满足用电负载的特殊工作情况要求,以获得最大的技术经济效益。经过变换处理后再供用户使用的电能占全国总发电量的百分比值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2000年末,美国发电站生产的40%以上的电能都是经变换或处理后再提供负载使用,预计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发电

17、站生产的全部电能都将经变换或处理后再供负载使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广泛采用电力电子技术后,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这就可以节约大量资源和一次能源,从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此外,如果在电力系统的适当位置设置电力变换器或电力补偿器,能显著改善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因此电力电子技术具有巨大的技术,经济意义1。1.1.1 电力电子变换的基本原理电力电子变换的基本原理用电设备将电能转变为光能、热能、化学能和机械能。光、热、化学反应和机械能的调节和控制,可以通过改变通用设备电源电压的大小或频率方便地实现。电源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流电源;二是交流电源。电力变换包括电压电流的大小、波形及频率的变换。因此电

18、力变换可划分为五类基本变换,相应地有五种电力变换电路或电力变换器12。(1)整流:实现AC/DC 变换AC/DC 变换是将交流变换为直流,其功率流向可以是双向的。功率由电源流向负载的称为整流;功率由负载返回电源的称为有源逆变。AC/DC 变换按电路的接线2方式,可分为半波电路、全波电路;按电源相数,可分为单相、三相、多相;按电路工作象限,又可分为一象限、二象限、三象限和四象限。(2)逆变:实现DC/AC 变换逆变就是实现直流到交流的功率变换。如不间断电源UPS,系统平时利用充电式电池储存电能,一旦交流电源中断,便可以把储存在电池中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来维持正常供电。(3)变频:实现AC/AC(

19、AC/DC/AC)变换变频器电源主电路均采用交流-直流-交流方案,工频电源通过整流器变成固定的直流电压,然后由大功率晶体管或IGBT组成的PWM高频变换器,将直流电压逆变成电压、频率可变的交流输出电源,输出波形近似于正弦波,用于驱动交流异步电动机实现无级调速。(4)斩波:实现DC/DC(AC/DC/DC)变换DC/DC 变换是将固定的直流电压变换成可变的直流电压。当今软开关技术使直流变换器发生了质的飞跃。日本NemicLambda 公司最新推出的一种采用软开关技术的高频开关电源模块RM系列,其开关频率为200300kHz,功率密度已达到27w/cm3。采用同步整流器MOSFET,代替肖特基二极

20、管使整个电路效率提高到90%以上。(5)静止式固态断路器:实现无触点的开关、断路器的功能,控制电能的通断。1.21.2 开关电源和开关电源和 DC/DCDC/DC 变换器的发展趋势变换器的发展趋势从技术上看,几十年来推动电力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标志是34567:(1) 高频化新型高频功率半导体器件如功率 MOSFET 和 IGBT 的开发,使实现开关电源高频化有了可能。从而使中小型开关电源工作频率可达到 400kHz(AC/DC)和 1MHz(DC/DC)的水平。超快恢复功率二极管、MOSFET 同步整流技术的开发也为高效、低电压输出(3V 以下)开关电源的研制有了可能。现正探索研制耐高

21、温的高性能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2) 软开关软开关技术使高效率、高频开关变换器的实现有了可能。传统 PWM 开关电源按3硬开关模式工作,开关损耗大。开关电源高频化可以缩小体积重量,但开关损耗却更大。为此必须研究开关电压/ 电流波形不交叠的技术,即所谓零电压/ 零电流开关技术,或称软开关技术。小功率软开关电源效率可提高到 80-85% 。70 年代谐振开关电源奠定了软开关技术的基础。以后新的软开关技术不断涌现,如准谐振;移相全桥 ZVSPWM;恒频 ZVSPWM/ ZCSPWM;ZVSPWM 有源箝位;ZVTPWM/ ZCTPWM;全桥移相 ZVSZCSPWM 等。 (3)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22、PFC)目前 PFC 技术主要分为有源 PFC 技术和无源 PFC 技术两大类,采用 PFC 技术可以提高 AC-DC 变换器输入端功率因数,减少对电网的谐波污染。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APFC 的开发,提高了 AC/DC 开关电源功率因数。由于输入端有整流电容元件,AC/DC 开关电源及一大类整流电源供电的电子设备(如逆变器,UPS)等的电网侧功率因数仅为 0.65,80 年代用 APFC 技术后可提高到 0.950.99,既治理了电网的谐波污染,又提高了开关电源的整体效率。单相 APFC 是 DC/DC 开关变换器拓扑和功率因数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而三相 APFC 则是三相 PWM 整流开

23、关拓扑和控制技术的结合。(4) 磁性元件,新型磁材料和新型变压器的开发。如集成磁路,平面型磁心,超薄型变压器;以及新型变压器如压电式,无磁芯印制电路变压器等,使开关电源的尺寸重量都可减少许多。(5) 电磁兼容(EMC)在电力电子装置中,主功率开关管在很高的电压下,以高频开关方式工作,开关电压及开关电流均为方波,从频谱分析可知,方波信号含有丰富的高次谐波。同时,由于电源变压器的漏电感及分布电容,以及主功率开关器件的工作状态非理想,在高频开或关时,常常产生高频高压的尖峰谐波振荡,该谐波振荡产生的高次谐波,通过开关管与散热器间的分布电容传入内部电路或通过散热器及变压器向空间辐射。用于整流及续流的开关

24、二极管,也是产生高频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整流及续流二极管工作在高频开关状态,由于二极管的引线寄生电感、结电容的存在以及反向恢复电流的影响,使之工作在很高的电压及电流变化率下,且产生高频振荡。因为整流及续流二极管一般离电源输出线较近,其产生的高频干扰最容易通过直流输出线传出。这些都是产生电磁干扰的来源。新电容器和 EMI 滤波器技术的进步,使电力电子装置小型化,并提高了 EMC 的性能。4(6) 模块化技术。采用模块化技术可以满足分布式电源系统的需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7) 低压大电流直流电源。 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处理器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工作电压越来越低,这就要求未来的 DC/D

25、C 变换器能够提供低输出电压以适应微处理器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供电要求。(8) 数字化在传统功率电子技术中,控制部分是按模拟信号来设计和工作的。在六、七十年代,电力电子技术完全是建立在模拟电路基础上的。但是,现在数字信号、数字电路显得越来越重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日趋完善成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点:便于计算机处理控制、避免模拟信号的畸变失真、减小杂散信号的干扰(提高抗干扰能力)、便于软件包调试和遥感遥测遥调,也便于自诊断、容错技术的植入。1.31.3 软开关技术软开关技术传统硬开关有以下缺点3:(1)在一定条件下,开关管在每个开关周期中的开关损耗是恒定的。变换器总的开关损耗与开关频率成正比,开关频

26、率越高,总的开关损耗越大,变换器效率越低。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开关频率的提高,从而限制了变换器的小型化轻量化;(2)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时会产生高di/dt和dv/dt从而产生大的电磁干扰(EMI)。如果不改善开关管的开关条件,其开关轨迹可能会超出安全工作区,导致开关管的损坏。为了减小变换器的体积和重量,必须实现高频化,要提高开关频率,同时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就必须减小开关损耗,减小开关损耗的途径就是实现开关管的软开关,因此软开关技术应运而生。1.3.1 DC/AC 逆变器中的软开关技术逆变器中的软开关技术在DC/AC逆变器,尤其是多相逆变器中,软开关技术的应用有很大困难6。通常逆变器中存在着多个

27、开关,若每个开关都采用类似 DC/DC 变换器中的软开关工作方式,则构成软开关的谐振单元相互影响,使电路难以正常工作。1986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D. M. Divan 提出了谐振直流环逆变器RDCLI和谐振极逆变器(RPI)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立刻引起了广泛地重视。随后提出了许多改进电路和拓扑结5构。直流谐振环节逆变器是在原先的PWM电压型逆变器与直流电源之间加入一个辅助谐振电路,令直流谐振环节产生谐振且使逆变桥直流母线上的电压周期回零,为逆变器中的开关创造零压开关的条件。谐振直流环节的最大进步在于用高频脉冲序列为逆变器供电,代替原来的恒压供电方式。谐振极逆变器是把辅助谐振回路移到桥臂

28、的上下开关联接点,利用谐振为逆变器创造零压开关的条件。1.3.2 DC/DC 直流变换器的软开关技术直流变换器的软开关技术变换器的软开关技术实际上是利用电感和电容来改善开关器件的开关轨迹,减小开关损耗。最早的方法是采用RLC缓冲电路来实现。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它是将开关损耗转移到缓冲电路中消耗掉,这种方法对变换器的变换效率没有提高甚至会使效率有所降低。目前所研究的软开关技术不再采用有损缓冲电路,而是真正减小开关损耗不是开关损耗的转移。直流电源的软开关技术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136:(1)全谐振型变换器一般称为谐振变换器Resonant converters,该类变换器实际上是负载谐振型变换器,按谐

29、振元件的谐振方式分为串联谐振变换器和并联谐振变换器两类。按负载与谐振电路的连接关系,谐振变换器可分为两类:串联负载谐振变换器和并联负载谐振变换器。在全谐振变换器中谐振元件一直谐振工作参与能量变换的全过程,该变换器与负载关系很大,一般采用频率调制方法。(2)准谐振变换器QRCs 和多谐振变换器MRCs 这是软开关技术的一次飞跃。这类变换器的特点是,谐振元件参与能量的某一个阶段,不是参与全过程。准谐振变换器分为零电流开关准谐振变换器和零电压开关准谐振变换器。多谐振变换器一般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这类变换器通常需要采用调频控制的方法。(3)零开关PWM变换器Zero switching PWM c

30、onverters 它可分为零电压开关PWM变换器和零电流开关PWM变换器。该类变换器是在QRCs 的基础上加入一个辅助开关管,来控制谐振元件的谐振过程,实现恒定频率控制即实现PWM控制。这与QRCs不同的是谐振元件的谐振工作时间与开关周期相比很短,一般为开关周期的1/10,1/5。(4)零转换PWM 变换器Zero transition converters 它可分为零电压转换PWM变换器和零电流转换PWM变换器.这类变换器是软开关技6术的又一个飞跃。它的特点是变换器工作在PWM方式下,辅助谐振电路只是在主开关管开关时工作一段时间,实现开关管的软开关在其他时间则停止工作。这样辅助谐振电路的损

31、耗很小。在直流电源的软开关技术中还有无源无损软开关技术。软开关技术的采用,提高了变换器的工作频率,降低了开关损耗,减小了功率元件的电压电流应力,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进一步扩大功率使用范围,完善控制技术,提高工作可靠性等。但软开关技术的应用已经给功率变换器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软开关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实用化,必将为实现高品质的功率变换系统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1.4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软开关技术是当前电力电子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分析对比移相全桥直流变换器和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对LLC串联谐振全桥直流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做了详细分析研

32、究,设计了实验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 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稳态工作原理分析在分析移相全桥PWM ZVS DC/DC变换器缺点和分析对比MOSFET和IGBT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稳态工作区,建立了变换器的数学模型,详细分析研究了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特点和电路的工作过程。2). 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小信号模型的建立和动态特性研究本文首先对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方法进行了归纳。然后利用扩展描述函数的方法,详细研究了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在此基

33、础上,分析了变换器的稳定性,研究了控制器的设计。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3). 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一台LLC串联谐振全桥DC/DC变换器实验样机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设计中采用了集成磁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和结论可以为实际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4). 实验结果和全文总结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给出实验的波形和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实验结论。全文的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工作做了总结,并对7该电路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2 LLC 串联谐振全桥串联谐振全桥 DC/DC 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变换器的基本原理近年来,移相全桥 ZVS

34、 PWM 变换器作为一种优秀的变换器拓扑结构,能够实现主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成为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该变换器也有一些缺点,不适合对电源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如有输入掉电维持时间8(Hold-up time)要求的通信用二次电源。而 LLC 串联谐振变换器能够有效地克服移相全 PWM ZVS 变换器的缺点。由于这种谐振变换器工作在高频条件下,主开关管使用 MOSFET,本文首先分析了 MOSFET 的特点,为 LLC 串联谐振全桥变换器工作区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然后从分析比较以上两种电路特点的角度,详细分析了 LLC 串联谐振全桥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确定了其稳态工作区。2

35、.12.1 移相全桥移相全桥 PWMPWM ZVSZVS 变换器的基本拓扑结构和工作过程变换器的基本拓扑结构和工作过程2.1.1 移相全桥移相全桥 PWM ZVS 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变换器的基本原理移相全桥 PWM ZVS 变换器的基本拓扑结构如图 2.1 所示。其电路结构与普通双极性 PWM 变换器类似,T1和 T2组成超前桥臂,T3和 T4组成滞后桥臂。C1C4分别是T1T4的谐振电容,包括寄生电容和外接电容。Lr是谐振电感,包括变压器的漏感。T1和 T2分别超前 T4和 T3一个相位,即移相角,通过调节移相角的大小,调节输出电压。D5、D6是整流二极管,Lf、Cf构成二阶滤波器(Lf足够大

36、,If近似恒定)139。8D6D5T1D1C1T2D2C2T3D3C3T4D4C4VinLrRLLfCfABipIfK:1Vo图 2.1 移相全桥 PWM ZVS DC/DC 变换器基本电路移相全桥 PWM ZVS 变换器的主要工作波形如图 2.2 所示。半个开关周期内电路工作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图中 t为移相角、td为死区,ip为变压器原边电流。阶段 1t0-t1:在 t0时刻关断 T1,电流 ip从 T1转移到 C1和 C2支路中,给 C1充电,同时 C2被放电。在此期间,谐振电感 Lr和滤波电感 Lf是串联的,而且 Lf很大,可以认为 ip近似不变,类似于一个恒流源。电容 C1的电压从零开

37、始线性上升,电容 C2的电压从Vin开始线性下降,在 t1时刻,C2的电压下降到零,T2的反并二极管 D2自然导通,将 T2的电压箝在零电位。T1T2iD5iD6ipVABVgsViniD5iD6Vrt0OttdT1T4T3T4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tttt9图 2.2 移相全桥变换器主要工作波形阶段 2t1-t2:t1时刻 T2的电压已被箝在零电位,T4导通。VAB=0,此后 ip将经 T4,D2和 Lr续流,ip减小,其感应电压使变压器副方二极管 D5导通,续流 If。在此续流阶段,D2导通,只要满足 t01=t1t0td,就可保证 T2是零电压开通,无开通损耗

38、。虽然 T2被开通,但 T2并没有电流流过,原边电流由 D2流通。 阶段 3t2-t3:在 t2时刻,关断 T4,原边电流 ip转移到 C3和 C4中,一方面抽走 C3上的电荷,Vc3从 Vin下降;另一方面同时又给 C4充电,Vc4从零逐渐上升,T4软关断。此阶段内,变压器副边二极管 D6导通。由于滤波电感电流 If近似为恒流,此时变压器副边整流二极管 D5、D6之间进行换流,由于 D5,D6同时导通,变压器副边被短路。 阶段 4t3t4:t3时刻,C4电压充至 Vin,C3电压放为零,二极管 D3自然导通 Vc3=0。只要t23=t3-t2td就可保证 T3是零电压开通,无开通损耗。虽然

39、T3被开通,但 T3并没有电流流过,原边电流由 D3流通。阶段 5t4t5:t4时刻 ip过零反向增加,由于 ID6仍然不足以提供 If,故 D5、D6仍然同时导通,副边电压为零。阶段 6t5t6:t5时刻,变压器原边电流 ip增加至 If/K(K 为变压器变比),D5、D6换流过程结束,If由二极管 D6单独提供。t6时刻 T2关断。后半个周期与前半个周期工作情况类似。2.1.2 移相全桥移相全桥 ZVS PWM 变换器存在的缺点变换器存在的缺点 1). 轻载时难于实现 ZVS超前桥臂和滞后桥臂开关管实现 ZVS 的条件不同。两个桥臂上的开关管实现ZVS 都需要相应的并联谐振电容能量释放为零

40、,二极管自然导通。对于超前桥臂,T2开通前的 t01期间,放电电流 ip较大且恒定不变(ip=If);另一方面由于变压器原副方有能量传递,原方等效电路中电感 L=Lr+K2Lf很大,故用于实现超前桥臂开关管ZVS 的能量很大。而滞后桥臂 T3开通前的 t23期间,一方面 ip逐渐变小(ipIf/K);10另一方面,由于二极管 D5、D6同时导通,变压器副方被短路,原副方没有能量传递,等效电感大小仅为 Lr,故用于实现滞后桥臂开关管 ZVS 的电感能量较小,滞后桥臂较难于实现 ZVS13。滞后桥臂实现 ZVS 的条件是: (2-1)222412rinL IC V其中 I2为 t2时刻原边电流值。

41、当轻载时电流 I2较小,故滞后桥臂难于实现 ZVS。 2). 副边整流二极管存在反向恢复问题反向恢复现象是二极管使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1。移相全桥 PWM ZVS DC/DC 变换器由于占空比丢失的原因,谐振电感 Lr不可能较大,因此为使输出电压交流分量较小,副边滤波电路必须有一定滤波电感 Lf的存在。这样原边电压 VAB反向时,整流二极管 D5(D6)电流不能立即降为零,必然存在 D5、D6同时导通续流的过程(t2t5、t8t11)。此时 D5、D6存在反向恢复问题,整流电压 Vr出现振荡,二极管反向电压出现尖峰。这种由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而引起的损耗严重限制了直流电源效率的提高。整流二极管

42、反向恢复问题如图 2.3 所示。D5D6VpK:1LfCfILfipiD5iD6IstrrIrmILfiD5vABVDVD5ttt2Vrot1t2t5VrmVo图 2.3 移相全桥变换器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3). 输入电压和变换器转换效率的矛盾在输入电压保证能输出满载电压的前提下,当输入电压 Vin较低时,占空比大,11原边环流能量较小,变换器效率较高;当输入电压 Vin较高时,占空比小,原边环流能量较大,变换器效率较低3。为取得较高的效率,移相全桥 PWM ZVS DC/DC 变换器通常设计在输入电压较低,占空比较大时工作。出现输入电压掉电时,负载能量只能由直流母线电容提供,短时间内输入

43、电压很快降低。这时要维持输出电压恒定,要求占空比更大,电路失去超调能力,使输出电压很快降低。因此输入电压和变换效率的这种关系,对于有掉电维持时间限制的开关电源是不适合的。2.22.2 MOSFETMOSFET 和和 IGBTIGBT 性能比较性能比较为适应电力电子装置高频化的要求,电压驱动型开关器件 IGBT、MOSFET 被广泛应用。这两种器件都是多子器件,无电荷存储效应,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高,输入阻抗高,驱动功率小。MOSFET 较 IGBT 的开关速度更快,更适合高频工作场合。谐振型开关电源一般都采用 MOSFET。本节分析对比了 IGBT 和 MOSFET 的开关损耗产生机理,为 L

44、LC 谐振变换器工作区域的确定提供了依据。MOSFET 和 IGBT 的等效电路如图 2.4 所示,两者结构上的主要差异是 IGBT 比MOSFET 增加了一个漏注入区 P层,它直接通向集电极1011。这种结构差异决定了MOSFET 和 IGBT 的特性有所不同。MOSFET 和 IGBT 等效电容可以表示为式(2-2)。在开关过程中,等效电容大小随时间变化。器件的输出电容主要是由密勒效应引起的密勒电容,而密勒效应的强弱与反馈电容 Crss的大小和器件的放大倍数有关,在放大倍数一定的条件下,Crss越大,密勒效应越强烈,输出电容也越大。 (2-2)igsgdodsgdrgdCCCCCCCCig

45、egcocegcrgcCCCCCCCCGDSCgdCgsCdsCECgcCgeCceG图 2.4 MOSFET 和 IGBT 等效电路12MOSFET 的反馈电容 Crss仅由与 MOSFET 结构有关的 MOS 电容 Cgd决定,而 IGBT在 MOSFET 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 P层,P层和 N层之间会形成 PN 结电容 CPN(由势垒电容 CB和扩散电容 CD组成),IGBT 的反馈电容相当于 Cgc与 CPN串联后的电容,故其反馈电容 Crss较 MOSFET 的小的多。IXYS 公司的 MOSFET 和 IGBT 等效电容10比较如表 2.1 (测试条件均为 Vds=Vce=25V,V

46、gs=Vge=0V,开关频率 fs=1MHz):表 2.1 MOSFET 和 IGBT 等效电容对比类别型号Vdss(Vces)Ciss(PF)Coss(PF)Crss(PF)MOSFETIXFN44N60600V89001000330IGBTIXDP20N60B600V8008550比较结果显示,对于同样电压等级的器件,MOSFET 的输出电容是 IGBT 的 10 多倍。对 IGBT 来说,流经 N漂移区的电子在进入 P区时,会导致正电荷载流子(空穴)由 P+区注入 N-区。这些被注入的空穴既从漂移区流向发射极端的 P 区,也经由MOS 沟道及 N 井区横向流入发射极。因此在 N-漂移区内

47、,构成主电流(集电极电流)的载流子出现过盈现象。与 MOSFET 不同,IGBT 的 N区并没有外引电极,因此器件关断过程中不能采用抽流的方法来降低 N区的过剩载流子,这些空穴只能依靠自然复合,集电极电流 ic存在一个拖尾电流11。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MOSFET的输出电容较大,IGBT 存在拖尾电流现象。硬开关的条件下 MOSFET 和 IGBT 开关损耗分析:1)开通损耗方面:由于 MOSFET 的输出电容大,器件处于断态时,输入电压加在输出电容上,输出电容储存较大能量。在相继开通时这些能量全部消耗在器件内,开通损耗大。器件的开通损耗和输出电容成正比,和频率成正比和输入电压的平方成

48、正比12。而 IGBT 的输出电容比 MOSFET 小得多,断态时电容上储存的能量较小,故开通损耗较小。2)关断损耗方面:MOSFET 属单极型器件,可以通过在施加栅极反偏电压的方法,迅速抽走输入电容上的电荷,加速关断,使 MOSFET 关断时电流会迅速下降至零,不存在拖尾电流,故关断损耗小10;而 IGBT 由于拖尾电流不可避免,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微秒),故关断损耗大。综合以上分析,硬开关条件下 MOSFET 的开关损耗主要是由开通损耗引起,而IGBT 则主要是由关断损耗引起。因此使用 MOSFET 作为主开关器件的电路,应该工13作于 ZVS 条件下,这样在器件开通前,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

49、压先降为零,输出电容上储存能量很小,可以大大降低 MOSFET 的开通损耗;而使用 IGBT 作为主开关器件的电路,应该工作于 ZCS 条件下,这样在器件关断前,流过器件的电流先降为零,可以大大降低因拖尾电流造成的关断损耗。2.32.3 LLCLLC 串联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和工作区域划分串联谐振变换器工作原理分析和工作区域划分LLC 串联谐振全桥 DC/DC 变换器主电路如图 2.5。MOS 管 T1-T4构成全桥逆变电路,T1、T4采用同一驱动信号,T2、T3采用同一驱动信号,占空比均为 50%。T1(T4)和 T2(T3)驱动信号之间存在一定死区。D1-D4为 MOS 管的寄生二极管,

50、电感 Lr、Lm和Cr组成串联谐振网络,D5-D6构成全波整流电路,Cf为滤波电容131415。对比图2.1 可知,LLC 串联谐振全桥 DC/DC 变换器与移相全桥 PWM ZVS DC/DC 变换器的主要区别有三点: 1). 在谐振网络中增加了一个谐振电容 Cr,由于 Cr串联在变压器的原边,实际上也起到隔直作用,使变压器不容易饱和。VinT1T2T3T4LrCrLmCfRLD1D3D2D4D6D5Vo图 2.5 LLC 串联谐振全桥 DC/DC 变换器主电路图2). 变压器 T 原边增加了电感 Lm,这是 LLC 串联谐振变换器与传统串联谐振变换器的主要区别。3)副方滤波网络没有滤波电感

51、 Lf。由于变压器原方电感 Lm较大,可以起到滤波作用,故可以省略 Lf,以减小变换器体积和重量。2.3.1 LLC 串联谐振变换器的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建立串联谐振变换器的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建立LLC 串联谐振网络等效电路和输入电压波形如图 2.6 所示(Ts为开关周期,ws为开关角频率,w0为谐振角频率)。14LrCrRVsiVstVin-VinoTsTs/2ZiLeCrReVsiZiLm图 2.6 LLC 串联谐振网络等效电路其中 Le、Re为等效谐振电感和负载电阻: (2-3)2222smersmR w LLLRwL (2-4)22222smesmRwLRRwL输入电压的傅立叶展开式为:

52、 (2-5)1,3,5,.41( )sin()inssnVVtnw tnn 次谐波输入阻抗可以表示为: (2-6)1()()insesesrZjnwRj nw Lnw C (2-7)2222202220()1(1)sinsesn Q wwZjnwRwn w其中: (2-8)01erwL C (2-9)0reeeZw LQRRn 次谐波电流大小和与基波电流大小之比|in|/|i1|分别为: (2-10)222220222041(1)sninninsesVViZn Q wwn Rwn w15 (2-11)22220220222212022201(1)1(1)snsssQ wwiwwin Q wwn

53、wn w|in|/|i1|与 Q 和 ws/w0的关系如图 2.7 所示。图 2.7 表明:当 ws较小(ws/w0=0.5)时,3 次谐波电流与基波电流比值随 Q 值增大而增大,5、7 次谐波电流与基波电流之比值则随 Q 增大而减小;当 ws接近(ws/w0=0.8)、等于(ws/w0=1)或大于 w0(ws/w0=1.2)时, 各次谐波电流与基波电流之比值均随 Q 增大而减小。当 Q 值一定,wsw0时,|in|/|i1|值随 ws/w0增大而减小。ws/w0=0.8,Q2.5 时,3,5,7 次谐波电流分别为基波电流的 10%,3.2%,1.8%。ws/w0=1,Q2.5 时,3,5,7

54、 次谐波电流分别为基波电流的 5%,1.8%,0.9%。可见当 Q 值较大,开关角频率 ws接近谐振角频率 w0时,在谐振网络产生的电流响应中,谐波含量与基波相比较小。在分析变换器大信号模型时,可以近似认为谐振网络响应仅由输入电压信号的基波分量引起。当然,这种近似是有一定误差的。在近似确定变换器的稳态工作区时,这种误差是可以忽略的。但在研究系统小信号模型时,误差影响不可忽略。以下分析中利用基波分量近似法8,建立变换器各环节的等效电路和数学模型16。a) ws/w0=0.5 b) ws/w0=0.816c) ws/w0=1 d) ws/w0=1.2图 2.7 |in|/|i1|与 Q 和 ws/

55、w0关系曲线1)逆变部分:设谐振网络为感性,电感电流为正弦信号,且只含基波分量,相位滞后 角。则逆变部分等效电路和电压、电流波形如图 2.8 所示。设谐振电流基波分量为: (2-12)11( )sin()rrsitIw t则,输入电流平均值,即等效电路中受控电流源大小为: (2-13)/2/21100222( )sin()cosTsTsrinrrsssIIi t dtIw tdtTT桥臂输出电压基波分量 Vs1,即等效电路中受控电压源大小为: (2-14)14( )sininssVvtw tirvsViniinT1D1T3D3T2D2T4D4驱动T1、T4驱动T2、T3T1、T4导通T2、T3

56、导通D1、D4导通D2、D3导通wstovsiriinVinIinvs1ir1wstwst图 2.8 逆变部分等效电路17等效电路输入平均功率和输出有功功率分别为: (2-15)12cosinrinininV IPV I (2-16)1142coscos22inrinroutVIV IP显然 Pin=Pout,等效电路功率平衡。2). LLC 谐振网络:谐振网络等效电路如图 2.9,传递函数 H(s)为式(2-17)。vsLrCrLmRZinZoutvsRZinZoutH(s)irioutirioutvo图 2.9 谐振网络等效电路 (2-17)232rr( )H(s)=1( )+s C(+)

57、+s+sCmormmmsrrmrmmrmsRLVss RC LRsLsRLVss C L LR LLsLRLRsL设,则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别为:mrLhL0rrZw LQRR0snwww (2-18)2ns2222222nnnhwH(jw )1w(1+h)w(1-w)h Q (2-19)2nns2nQ w (1-w)H(jw )180arc1w(1+ )htgh设 Lr=21H,h=5,Cr=44.5nF,谐振频率 w0=1.03e6rad/s,则不同负载条件下,H(s)的频率特性如图 2.10:18a) 轻载情况(R=100) b) 重载情况(R=15)图 2.10 H(s)频率特性图 2

58、.10 表明,负载较重(R=15)时,谐振网络在 ws=w0处产生谐振峰值;负载较轻(R=100)时,谐振网络在 ws=w1处产生谐振峰值,而且输出电压相位正好超前输入电压 90。该现象的物理解释是:ws=w1时 Lr+Lm与 Cr之间完全谐振,使得流过Lm的电流与输入电压同相位,由于输出电压与 Lm两端的电压同相位,所以输出电压超前输入电压 90。其中: (2-20)0114.22 5/()(1)rmrwwe rad sLLCh当开关频率等于谐振频率(ws=w0)时,谐振网络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幅值大小相等,相位一致,该特性与负载大小无关。该现象的物理解释是:ws=w0时,由 Lr,Cr构成的

59、谐振网络阻抗为零,输入电压完全加在负载电阻 R 上。当 wsw0时,输出电压相位总是超前输入电压。而幅值大小与负载有关:当负载较轻(R=100)时,在w2wsw0的频率范围内,谐振网络有升压作用,在 wsw0时,输出电压相位总是滞后于输入电压,无论负载条件如何,谐振网络均表现为降压作用。谐振网络输入输出阻抗和各自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分别为: (2-21)1( )minrrmsRLZssLsCsLR19 (2-22)321()( )1() 1()mrmrrmroutrrmmrrsLsLs L L CsLsCZss CLLsLsLsCZin(s)、Zout(s)的频率特性如图 2.11。 a) 轻

60、载时输入阻抗 b) 重载时输入阻抗c) 输出阻抗图 2.11 谐振网络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频率特性从图 2.11 中可以看出,输入阻抗的幅频特性存在波谷,当|Zin(jws)|达最小值时,谐振电流达最大值,负载上输出电压相应达到最大值。输入阻抗相频特性穿越0线,当Zin(jws)等于零时,输入电压与谐振电流同相位,谐振网络呈纯阻性;当Zin(jws)大于零时,输入电压超前谐振电流,谐振网络呈感性;当Zin(jws)小于零时,输入电压滞后谐振电流,谐振网络呈容性。相频特性穿越 0线的频率点wR与负载大小密切相关。R=100 时,wR4.53e5rad/s;R=15 时,wR9.77e5rad/s

61、203).输出整流部分:设输出滤波电容 Cf足够大,输出电压 Vo无纹波,变压器 T 为理想元件,变比为N:1:1,原边激励信号为输入基波正弦电流,则整流部分等效电路如图 2.12 所示。由于输出没有滤波电感,故两整流管 D5、D6之间交替导通,没有同时导通续流的过程。由于整流电路负载为纯阻性,图 2.12 中原边输入电压 vp1和输入电流 ip同相位。设: (2-23)1( )sin()ppsitIw tCfRLVpipVpNVooRLVp1ipVoRD5D6VoN11-NVoipD5导通D6导通oiD5、iD6NIpIoIowstwst图 2.12 整流部分等效电路当 ip0 时,D5导通

62、,Vp=NVo;当 ip1 时,变换器为升压特性;当 M0 时,Zin(jws)为感性;当24Im(Zin(jws)0 的部分),变换器主开关管为 ZVS;当变换器工作于区域 3 时(即对应于图 2.16a 中 Im(Zin(jws)w0时,不论负载大小如何,变换器始终工作于 ZVS环境;当 wsw1时,不论负载大小如何,变换器始终工作于 ZCS 环境。当 w1wsw0时,变换器工作情况和负载大小有关:当负载电阻较小(Q 较大)时,变换器工作于 ZCS25条件;当负载电阻较大(Q 较小)时,变换器工作于 ZVS 条件。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确定当 w1wsRLb,时,变换器工作于 ZVS 条件;当

63、RLw0时,边界负载电阻 RLb=0;当 w1wsw0时,RLb随 ws的增大而减小,即开关频率越大,越容易实现 ZVS;当 wsw1时,RLb为虚数。至此,LLC 串联谐振变换器的稳态工作区得到详细划分。图 2.17 RLb与 Wn的关系曲线4). 谐振电流和负载电流的关系:由于谐振电流 ir流过开关管和变压器原边, ir的大小决定了开关管和原边损耗,故有必要对 ir大小随开关频率 ws变化关系以及 ir和负载电流 IO的大小关系做详细研究,为主电路设计提供依据。当输入电压 Vin和输出电压 Vo一定时,谐振电流和负载电流大小可以直接由谐振网络输入阻抗 Zin和负载电阻 RL大小确定。谐振网

64、络 H(S)为二端口网络,可以用阻抗型参数1618表示:26 (2-37)11122122( )( )( )( )( )( )( )( )( )( )sroutoroutVsZs IsZs IsVsZs IsZs Is其中各参数定义如下: 11( )( )( )( )0( )sioutrVsZsZsIsIs12( )( )( )0( )sroutVsZsIsIs (2-38)21( )( )( )0( )ooutrVsZsIsIs22( )( )( )( )0( )ooroutVsZsZsIsIs式中 Zi(s),Zo(s)分别表示输出开路时的输入阻抗和输入开路时的输出阻抗。定义输出短路时的输

65、入阻抗 Zi0(s)和输入短路时的输出阻抗 Zo0(s)分别为: (2-39) 122101122( )( )( )( )( )( )0( )( )siorVsZs ZsZsZsVsIsZs (2-40)122102211( )( )( )( )( )( )0( )( )oosoutVsZs ZsZsZsVsIsZs将代入式(2-37),则网络的输入阻抗可以用阻抗型参数表示为:( )( )ooutVsRIs (2-41)12211122( )( )( )( )( )( )( )sinrVsZs ZsZsZsIsZsR将 Z11(s),Z12(s),Z21(s),Z22(s)用 Zi(s),Zo

66、(s),Zi0(s),Zo0(s)表示,可以得到: (2-42)0( )( )( )( )oinioRZsZsZsRZs理想情况下,谐振网络由纯电感和纯电容组成。故 Zi(jws),Zo(jws),Zi0(jws),Zo0(jws)为纯虚数,下式成立: (2-43)2222022()()()()osinsisosRZjwZjwZjwRZjw (2-44)22220222()()()2()() )insososisosd ZjwZjwZjwR ZjwdRRZjw当时,即变化与负载电阻变0()()ososZjwZjw2()0insd ZjwdR()insZjw27化无关;当时,,随负载电阻增大0()()ososZjwZjw2()0insd ZjwdR()insZjw而增大;当,随负载电阻增大而0()()ososZjwZjw2()0insd ZjwdR()insZjw减小。对于 LLC 串联谐振网络:,令()ossmZjww L202(1)()1 (1)smnosnw LwZjwh w两者相等可以得出:边界频率,与 ws的关系022sbwwh()osZjw0()osZjw曲线如图 2.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