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维度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770097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维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维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维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维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维度(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维度第27卷第3期Vo1.27,No.3西安社会科学Xi'anSocialScience2009年9月Sep.,2009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三重维度姜义飞(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48)摘要: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有着深远和广博的理论渊源,其中包含着自然,人类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关系,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就应当在词源学和理论视角厘清物质变换概念的演变过程,研究马克思和其同代人相关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和前人相关理论的继承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从而凸显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关键词:马克思;

2、物质变换;三重维度文章编号:97878o7124O23(2009)03-010-03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包含丰富的,系统的生态学思想,而且其中的物质变换思想成为今天构建马克思生态学思想,批判当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切入点.从词源学和理论视角垒面把握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对于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建构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从而凸显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意34重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从"新陈代谢"和"物质变换"两个层面上使用过Stoffwechsel.其中,使用新陈代谢的意思时

3、,往往是专门指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遵循这种规律.在使用物质变换的意思时,主要探讨的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且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是第一个使用物质变换来描述社会经济中商品的交换过程的,第一次赋予了物质变换以社会经济的涵义.这就造成了翻译上的难题.我国在翻译马恩着作时,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将Stoffwechsel译成了物质变换,因为物质变换的外延更宽广一些,可以涵盖新陈代谢的内容.这样以来,表面上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使人们容易被这种翻译所误导,而忽视物质变换的生态涵义,在解读和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产生"自然空场"或"生态飞地",从而引起对马克

4、思的"虚无性"的争论和攻击.也就是说,从词源和词义的角度讲,Stoffwechsel具有物质变换和新陈代谢两层意义;从马克思的着作中,这两种意义都存在.新陈代谢指称的是自然生态的层面,而物质变换指称的是社会经济层面.但是,仅仅弄明白Stoffwechsel在词源学上的来源与演变并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真谛,还必须通过研读_raa克思的着作,探寻马克思物质变换的理论来源,并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挖掘马克思物质变换的生态学思想.G.希格瓦特从化学,生物领域首先使用了物质变换,农业化学家J.李比希在农业和生理学角度使用物质变换,来批判资本主义农业违反了"归还的规律&

5、quot;.生理学家,哲学家m.摩莱肖特也使用过物质变换的概念.所以,要想探寻马克思物质变换的理论来源,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与这些人的理论的关系.在这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施密特,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J.福斯特以及日本农学家椎名重明都对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理论进行过梳理.其中,施密特认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来源于摩莱肖特和毕ag-纳,谢林的自然哲学.椎名重明和福斯特认为其来源于李比希的归还理论.施密特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的预备性研究是在18501860这十年当中进行的,而此期间,毕希纳,福格特以及摩莱肖特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在德国广为蔓延.马克思完全和恩格斯

6、一样,立即反复地激烈批判了这些独断论:大抵是粗野的机械形态的唯物主义.但是这并不能排除马克思对这收稿日期:2009-0611作者简介:姜义飞(1983一),男,山东德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10?种唯物主义所担负的某个主题的领悟,正像已接触到的他的话所表明的那样,他熟悉地使用了唯物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摩莱肖特的'物质变换'这一概念."紧接着,施密特又论证了摩莱肖特物质变换的"循环过程的观念"在早期谢林那里已经可以看到.所以,施密特认为,马克思物质变换的概念来源于摩莱肖特和谢林,尽管马克思对他们是批判的态度.施

7、密特的论证遭到了日本学者椎名重明的强烈批判,被认为是"胡说八道".椎名重明在其着作农学的思想马克思和李比希中论证了马克思与李比希在物质变换概念上的继承关系.他是通过大量引用马克思本人的论述和马克思对李比希的态度来证明这一点的.例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写到:"李比希的不朽功绩之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阐明了现代农,Jk的消极方面"(Marx,1969,5.529;马克思,第1卷,第35页),"大土地所有制创造了各种条件,这些条4Lt=由社会的以及生命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代谢过程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裂缝(Rip).因此也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

8、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李比希)"(Marx,1983,5.821;马克思,第3卷,第916页).从上述引文来看,马克思不仅直接举出了李比希的名字予以赞扬,而且"马克思的表现也与李比希的思想完全一致"(推名重明,第201页).日本学者吉田文也肯定和继承了椎名重明的观点,他通过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李比希的农业自然法则概论的比较,断定李比希是"物质代谢概念体系的创始人",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是建立在李比希农艺化学基础上的".美国学者福斯特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论文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环境社会学的古典基础及着作马克思的生态学:

9、唯物主义和自然中论证了马克思和李比希在这个概念一It_的关系,并把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揭示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的当代意义.3可以看出,关于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来源的争论是很激烈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来源于李比希的理论.但是,这并不能断定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的来源的唯一性,即其理论根基只有一个.虽然马克思在谈论李比希的思想时是肯定的态度,在谈论摩莱肖特的观点时是否定批判的态度,但是,不能够仅仅以此作为一个思想家概念的来源及其内涵的演变.更何况,马克思和李比希,摩莱肖特是同时代人,他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都会对马克思物质变换的运用及其内涵的界定与完善产生一定的影响.马克思物质变

10、换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二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主要是指人通过劳动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其中劳动是最基本,最首要的中介.三是社会中的物质变换,这种变换结果的"平衡"或"裂缝"受人类社会发展观念,生产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影响非-g-明显.要想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就应当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把握.(一)本体论维度: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曾经给恩格斯写信说:"德国的新农业化学,特别是李比希和申拜因,对这件事情比所有经济学家加起来还更重要."4可见马

11、克思物质变换思想的萌芽,形成和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到李比希的影响.李比希在其着作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喻成了一个"吸血鬼","不断地把营养物质从土地中拿走",而"土地的营养物质在城市表现为污染",这就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的对立",违反了"理性农业的重要原则'归还的规律"'.5在这里,虽然李比希是从一个农业学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他坚持了"自然优先地位"的原则和立场,这是和马克思一致的.马克思在建立物质变换思想的时候,时刻没有

12、脱离"自然优先地位"的原则,这也是物质变换的本体论维度.应当看到自然的"先在性"和"优先性".一切物质变换的存在条件就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能够处于平衡,这也是其他领域物质变换得以顺利和持续进行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观存在,具有自然自身的必然性,其中的物质变换是具有客观规律的,"铁会生锈,木会腐朽",人们只能研究N-遵循自然界物质变换的规律,并且以这个规律为前提去认识和实践,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二)认识论维度: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活动

13、又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样,劳动就成了人类社会中的物质变换的认识论的实践中介和基础.在劳动面前,自然界中物质变换的客观性对人的劳动具有约束作用,人的活动必须遵守.另一方面,劳动又是具有目的性的,这又使自然界具有被动性,是作为劳动对象和资料而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类要想认识物质变换规律,就必须通过劳动,也只有通过历史性的劳动过程,才能根据时代发展形式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发展问

14、题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物质变换的问题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作为劳动的主体会在"第一时间"体认到,在反思劳动方式或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作出调整.但是,物质变换的"裂缝"产生既离不开劳动过程,又不在抽象的劳动过程之中,而是在于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具体的生产方式.这就要求人类反思当下的发展模式,发展观念和价值取向,只有从价值论的角度正确认清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保证物质变换的平稳,永恒的进行下去.(三)价值论维度:社会中的物质变换在价值论角度,物质变换就是要(下转第19页)?】?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

15、谐09目标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代表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9b-向,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09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导价值观是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树立社会主义和

16、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必将对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指导.可见,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是在稳中求进,每个时代都有适合当时的核心价值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核心价值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前进,并为自己的时代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将会证明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作用,将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芒!注释l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984年,406页.赵明:康德<论永久和平>的法哲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年,359页.托克维尔:

17、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第621页.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l-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戚小倩.价值体系的演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J.江海纵横,2007(5).5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口.学术研究,2007(12).6陈亚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怎样形成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12).7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

18、责任编辑:韩慧玲)(上接第l1页)求应当评价"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关系.既要肯定自然界的客观价值,也要重视到人的发展和价值,正确处理好自然和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把握马克思物质变换的一个重要维度.首先,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及其社会的发展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但这并不能作为"自然中心主义"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尊重自然而放弃发展的理由.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料的基础上的,有节制,有规律,有目的,合理地利用自然,不仅不会对自然界造成破坏,而且又能够使自然为人及其社会的发展服务.在资本主义价值

19、观的指导-F,资本逻辑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思维,对利润的追求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这就直接造成了物质变换的"裂缝",不仅使自然异44:,造成了自然界的严重破坏和污染,而且造成了人的异化,自然界和人的劳动成了资本家赚取"私利"的工具.在这种发展价值观下,资本被利润"异化",物质变换以一种十分"迷离"和"隐蔽"的形式进行,忽视了自然的存在01"值.所以,必须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彻底的""完全的"变革,寻求新的,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只

20、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价值的统一.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是贯穿其理论始终的"绿色"逻辑,这不仅说明马克思没有忽视自然界的价值,不是简单的"技术决定论",而且反驳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生态责难.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维度挖掘马克思的生态理论,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对于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寻求新的发展观念,弥补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裂缝",实现物质变换的"平衡",最终达到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参考文献tE1E德八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8.2韩立新.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I-j.哲学研究,2002(2).33郭剑仁.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及其当代意义J-I.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E5ErlandMarold.EverythingCirculates:AgriculturalChemistryandRecyclingTheoriesintheSecondHalfoftheNineteenthCentury,EnvironmentandHistory.2002(8).(责任编辑:韩慧玲)?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