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184059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9.8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讲解材料讲解材料提纲提纲 一、编制背景 二、现状问题 三、编制总则 四、重点内容第一部分编制背景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 全市域划分为四大总体功能分区,确定产业和城镇布局。 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市级战略功能区01 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02 金融总部商务区03 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04 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05 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06 “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07 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08 汽车产业综

2、合功能区09 新能源产业功能区10 新材料产业功能区11 石化产业功能区12 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13 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基于总体功能分区,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在市域范围内规划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作为我市实现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功能区定位是生态屏障、重点发展国际山地度假旅游产业。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西岭雪山1 面积最大、涵盖最广 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范围达4500平方公里,涉及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六区县。 龙门山功能区的规划编制体系、方法、实践模式等方面与其它功能区是截然不同的。2 生态屏障、保护优先 龙门山集聚了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为成都提供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物保存等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首要功能是保护。 龙门山功能区的生态本底、生态安全作用、生态保护要求与其它功能区是截然不同的。3 文化源泉、传承发扬 功能区涵盖了成都重要的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门山是蜀文化的发祥地,是天府之国的文化源泉,其历史文化地位是其它功能区无法比拟的。4 国际旅游、业态高端 功能区集中了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成都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国际化的重要窗口。5 特色城镇、形态塑魂 特色城镇是功能区形态塑造的主战场,通过与生态、文态的相得益彰,塑造城

4、市之魂。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 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宏观规划。侧重生态本底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指引。第二部分现状问题1 规划层次跨度大,总规实践需要细化落实 功能区总规其它功能区的实践方式(以西部新城为例)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龙门山功能区的实践方式 功能区总规区县(市)总规镇(乡)总规控规城市设计相关旅游、风景区规划2 镇(乡) “各自为战”,边界需要衔接与控制(现状)青城山起步区(功能区总规)1 镇(乡)房地产开发比重较大,生态旅游产业空间有限2 城镇风貌未能挖掘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形成地方特色 欧式建筑泛滥,缺乏本底特色;开发建设缺乏精细化管理,对生态、文态、景观特色等造成不

5、利影响。第三部分编制总则 一、编制目的为了将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打造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四季多元、宜游宜居的国民休闲基地和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特制定本导则以指导功能区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工作,保障功能区的发展符合既定目标。l严格管控原则在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冲突中,必须选择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方式。l安全持续原则 重视安全保障,塑造“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与品牌。l旅游优先原则转变发展方式,适应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要求。l保护传承原则保护生态、文化资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l尊重现状原则尊重现状建设,在其未来的改扩建过程中应符合本导则的相关要求。二、 编制原则龙门山生态旅游

6、功能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 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在编)成都市健康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上位指导平行使用部分深化完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报批稿)“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总体控制要求l 强制性内容,导则根据管控需求予以引用落实,确定空间边界。l 引导性内容,导则根据管控需求予以深化,细化与明确管控措施。三、管控要素空间指引 空间管制 景观与文化廊道 重点旅游镇边界控制特色塑造 区域特色 重点镇引导建设引

7、导 生态优先的建设控制 景城一体的形态引导 以人为本的环境塑造 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 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四、内容框架第四部分重点引导内容“面”空间管制 本章内容包括空间管制、重要廊道、重点旅游镇边界控制。 规划新编与修编工作应根据本导则要求落实空间管制边界。“线”重要廊道“点”重点旅游镇边界控制l禁建区l限建区l适建区l景观廊道旅游通道、生态河流l文化廊道世界遗产廊道、南丝路、名酒、民宗文化廊道l十个重点旅游镇一、空间指引1、空间管制 禁、限建区控制内容:l 禁建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逐步腾退不符合生态功能保护要求的用地,除允许生态工程和一定的资源管理、

8、特殊科学研究外,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和设施建设。l 限建区建设项目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管控要求;已建合法建筑物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控制范围:以 生态保护、遗产保护、污染防护、安全避险四个方面进行划分。 适建区控制范围:包括功能区内禁建区和限建区以外的地区。控制内容:应集约利用,提升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廊道限建区管控表管控范围管控要求生态保护风景名胜区一、二级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进行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建设管理一般生态公益林根据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设置建设要求河湖湿地水体外围控制按本导

9、则河流廊道和岸边建设要求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禁建,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保护一般农田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建设管理海拔2300m以上地区原则上禁止建设,具有重大旅游开发价值地区的准建项目,应作为环境影响重大的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并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与用地功能。海拔700m以上地区应限制总体开发规模与强度,注重生态保护。污染防护地表水源二、三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补给区;固废处理设施、填埋场、污水处理厂防护区;电磁辐射设施防护区;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建设管理安全避险地质灾害周边缓冲区范围: 不稳定斜坡(1000m)、危岩(500m)、岩溶采空塌陷(1000m)、崩塌(50

10、0m)泥石流(500m)、滑坡(100m);地震断层(5.12汶川地震后)周边范围,包括活断层(1000m)、次级活断层(500m);25度以上陡坡地区,泥石流危害沟谷,水土流失重点整治区,山前生态保护区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建设管理遗产保护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质遗迹保护区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建设管理管控范围生态与遗产保护重点河流(控制对象见廊道控制)、面积大于25公顷的水面及水域滩涂区;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包括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文化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缓冲区(若未分区,则为自然保护区全部范围);风景名胜区的特级保护区;

11、重点生态公益林;种子资源地、古树群及古树名木生长地;污染防护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水工程保护范围;安全避险行洪通道、防洪规划保留区、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崩塌、滑坡、塌陷等危险区;地裂缝危害区所在地;变电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一级安全防护区;垃圾焚烧厂防护区;危险品仓库安全防护区。禁建区管控表 禁、限建管控一览表2、重要廊道 景观廊道l 控制对象:旅游通道川西旅游环线、山前线、前山线生态河流湔江、蒲江、斜江河、南河,及以上河流的一级支流l 控制要求:建设控制区:非城镇段道路红线和河流岸线两侧各200米;城镇段两侧各60米。规划绿带区:由各级规划所确定

12、宽度,原则上应为连续的绿地,绿地率不小于95%,不得有任何建(构)筑物;低密建设区:应严格控制建设类型与开发强度,以旅游、休闲等开发项目为主,建筑限高15米,绿地率应不小于50%。 文化廊道 文化廊道l 控制对象:世界文化遗产廊道从虹口途径龙池、都江堰、青城山、至泰安古镇沿线。南丝路文化廊道从平乐镇至西来镇沿线。民宗文化廊道从安仁镇途径苏家、悦来、鹤鸣、雾山、花水湾至西岭镇沿线。名酒文化廊道从临邛古城途径卧龙至平乐镇沿线。l 控制要求: 处于文化廊道沿线的城镇及村,在规划建设中不得破坏本地的文化环境与生活氛围,应紧密围绕自身特色,形成有源可追溯、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景观。3、重点旅游镇边界控制

13、生态隔离控制线: 2公里 两相邻城镇镇区的空间最小间距。控制范围内不应新增建设用地,现状合法建设在有条件时应逐步迁出。 连片发展的空间感知距离:4公里 县道级别以上公路连接的相邻两镇控制距离。 现状已小于4公里的,在沿线方向不得突破现行城镇规划范围边界。 一般乡镇与重点旅游镇之间应保持足够的空间距离,其发展方向应避免向重点旅游镇挤压,以保障重点旅游镇的发展空间。二、特色塑造 本章将龙门山功能区划分为五个特色塑造分区。各分区规划建设应充分挖掘生态、文化本底资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龙门山功能区特色塑造分区图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龙门奇观区百里道源区雪山温泉区丝路田园区城镇组成 特色与风貌 旅游度假产业

14、发展引导重点旅游镇分区内容:1、龙门奇观区(1)城镇组成(2)特色与风貌田林新村、山地聚落 城镇建设应依山就势,组团布局。乡村应体现乡土性,多样性等田园特征。l 旅游核心吸引物 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龙门山地质地震遗迹震后生态修复成果申报世界遗址公园。l 产业引导 以山地运动度假为主题,创建国际山地运动度假旅游胜地。着重发展运动节庆产业、赛事表演业等山地运动相关性产业。(4) 重点旅游镇(以龙门山镇为例) 龙门山镇 发展指引:以龙门山北门户良好自然景观资源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打造山地旅游品牌,开展自行车等体育活动项目。 风貌指引:打造蜿蜒于山地河谷间的温馨小镇。建筑以石材、砖材为主,搭配装饰性木材

15、;总体基调以秀丽、朴素为主,局部配合明快的暖色材料,在建筑布局中注重台地建筑组合及滨水建筑布局。(3)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特色分区特色与风貌旅游产业发展引导重点旅游镇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青山绿水、千年古堰构建综合型旅游服务中心百里道源区清幽道乡、山间古镇道教养生度假主题青城山镇 街子镇雪山温泉区山林温泉、文化名镇温泉度假主题及相关旅游产业花水湾镇安仁镇新场镇丝路田园区川西林盘、丝路农家南丝路文化主题平乐镇西来镇2、其他分区简介 遵循生态优先、景城一体、以人为本、低碳环保四大核心理念。着重对城乡建设规模、建设强度、形态塑造、设施配套等进行详细控制与引导,引导对象包括小城镇、独立占地产业项目。生态优先景

16、城一体以人为本配套建设低碳环保规模控制景城相融的城乡整体布局宜人的空间尺度旅游服务中心低碳交通开发强度控制错落成景的城乡轮廓标志性的公共中心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建筑引景入城的视廊与视域优美的景观道路停车换乘环境污染防治精细的景观打磨网络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识系统环保教育三、建设引导1、生态优先的建设控制 规模控制 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与修编工作中应以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聚居水平确定城镇基础规模。城镇基础规模之外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用途应符合城镇发展定位和总体规划布局,规划旅游镇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中旅游产业用地、旅游功能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不小于60%。l 城镇 独立于城镇、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

17、的产业项目应明确其空间边界。项目建设应符合风景区规划、县域总体规划、镇、村规划的要求,其用地性质、规模、和建设强度应符合相关规划管理规定。 l 独立占地产业项目 开发强度控制 功能区建设应以低密度开发为主,建筑应以多层及低层为主,建筑体量应与周边的山水环境相协调,做到显山露水、视线通透。 旅游建设项目开发强度控制如表4.1所示:项目类型项目类型建筑密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绿地率酒店旅馆35%30%文化娱乐、主题公园旅游购物、特色商业40%25%会议会展45%25%表4.1 旅游建设项目开发强度控制表项目开发类型项目开发类型规划用地类别规划用地类别旅游产业用地旅游产业用地度假酒店疗养中心B14旅馆用地

18、主题公园文化娱乐旅游购物特色商业A21 图书、展览设施用地B11零售商业用地B13餐饮业用地B22艺术传媒产业用地B31娱乐用地B32康体用地会议会展A21 图书、展览设施用地A22 文化活动设施用地旅游功能设施旅游功能设施用地用地旅游服务中心B11零售商业用地B13餐饮业用地B4 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S4 交通场站用地旅游基础设施S 交通设施用地U 公用设施用地G 绿地表4.2 旅游产业用地与旅游功能设施用地一览表(本表中的规划用地类别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2、景城一体的城乡形态引导 景城相融的城乡整体布局 城乡格局应顺应自然、显山露水、灵活多样,突出

19、城乡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平坝地区城乡布局模式引导图 组团状整体布局,组团间生态隔离间距不宜小于200米。l 平坝地区 顺应地形地势和山水形态的布局模式。l 山地和丘陵地区山地和丘陵地区城乡布局模式引导图 错落成景的城乡轮廓 城乡建设应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总体轮廓。 应结合公共中心或功能建筑形成空间制高点,制高点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差比不宜小于25%。l 平坝地区山地和丘陵地区城乡轮廓引导图平坝地区城乡轮廓引导图 不应大规模平整土地、切削山体。低层、多层建筑的屋顶宜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山体轮廓自然呼应。l 山地和丘陵地区应将山体、水体、田园等自然景观引入城镇,与城镇绿化融为一体,掩

20、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引景入城的视廊与视域 应在城镇、农村或景区的主要入口,或主要旅游通道上选取主要观景点,应保障观景点的开敞视域。l 观景点 应在建筑簇群中保持适当的视线通廊,以塑造良好的观景条件。l 视线通廊l 建筑体量控制 应严格控制临山及滨水地区建筑的体量。应以低层、多层为主。 对于独立占地产业项目,建筑最大连续面宽投影不宜大于60米。 距河(湖)岸2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9米;距河(湖)岸6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15米。l 建筑高度控制 在观景点应有可观赏完整山脊线的视域。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应通过视线分析明确临山地区不同区域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l 山脊线控制

21、 滨河地区 距山脚5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9米;距山脚200米范围内建筑檐口高度不宜超过15米。 临山地区山体山体 滨水建筑退河道距离宜错落有致,避免出现单调的“一层皮”形态 。l 建筑退距控制 3、以人为本的城乡环境塑造 提高本地居民生活品质,同时应适应旅游产业发展要求。 宜人的空间尺度 应尽量延续传统格局与空间尺度,重点营造特色空间、多样景观和丰富街道生活。城乡空间尺度示意图 标志性的公共中心l结合广场、绿化空间l突显文化特色乡镇公共中心示意图l 集中设置公共建筑 优美的景观道路l 增加道路的趣味性,景观道路加强曲线的使用。l 步行道园林汀步化的设计,将铺装融入自然地貌中。l 行道

22、树种植应以当地原生植物为主。景观道路示意图 精致的本地景观l 以公共艺术的视角对待本地具有特色的事物,如地面铺装、庭院布景、街道座椅以及其他生活用品。l 景观小品中强化本地图案或标识,如播放本地音乐等方式。l造景尽量采用保留原生植被,胸径10厘米以上或树高2米以上的植株必须保留。本地景观打造示意图4、 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层级分明、分工明确、互通成网的旅游服务中心体系。旅游服务中心应结合交通枢纽共同打造,并靠近商业中心。层级设置位置主要服务内容与建设标准一级服务中心县城城区停车交通换乘停车位200个,并能够提供加油、加气、加水、充电、洗车等服务。旅游客运游客集散靠近轨道交通

23、站点,开通与中心城和相邻二级、三级服务站便捷联系的公交线路票务、咨询联网景点的票务服务与旅游咨询服务商业购物复合商业功能,提供生活用品及旅游用品二级服务中心重点旅游镇停车交通换乘停车位100个,自行车停车场200辆,能够提供加油、加气、加水、充电、洗车等服务。旅游客运游客集散靠近轨道交通站点,开通与一级服务站及相邻二级、三级服务站便捷联系的公交线路票务、咨询通讯提供功能区内联网景点的票务服务与旅游咨询服务。提供互联网服务住宿、餐饮复合商业功能,主要满足旅客的食宿需求绿道驿站设置绿道一级驿站,并按绿道建设导则配置医护急救提供日常药品与紧急治疗服务三级服务中心一般旅游镇、重点产业项目停车与交通换乘

24、停车位50个,自行车停车场100辆,能够提供加油、加水、洗车等服务。旅游客运靠近轨道交通站点,开通与相邻服务站便捷联系的公交线路票务、咨询与通讯提供功能区内联网景点的票务服务与旅游咨询服务。提供互联网服务绿道驿站设置绿道一级或二级驿站,并按绿道建设导则配置相关设施医护急救提供日常药品与紧急治疗服务旅游服务站级配一览表一级旅游服务中心二级旅游服务中心三级旅游服务中心 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布局 预留空间 注重美化 停车换乘l 依托各级旅游服务中心 l 预留空间 一体化换乘l 价格引导 公交优惠 网络服务l 加强网络通讯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型移动通信系统建设l 加强景区信息服务水平,在对外宣传、票务服务、

25、景区监控、视频服务等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功能。 标识系统l 鼓励设计专有标识系统。l 突出自身个性,内容应明晰。l应考虑视觉感受,及周边环境的比例关系。l 倡导使用本土原生材料,形成本地特色。 绿道l绿道建设用地预留l绿道之间对接l绿道换乘l绿道服务设施l绿道路面材质选择 低碳交通公交先导 低碳出行 环境污染防治l禁止倾倒或排放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的污水和废气;l污水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l污水处理应尽量使用生态处理法如土壤处理、人工湿地等工艺,并建立持续有效的管理与维护机制。 5、低碳环保的城乡发展模式 低碳建筑低碳建筑 节能减排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l 镇区倡导中水回用l 固废资源循环利用 加

26、强环保教育l 倡导全民参与,提高责任感与监督意识l 环保教育n解决衔接问题,为规划管理审批提供依据l功能区总规具有概念性与指导性,本导则根据总规要求,针对地方特点予以细化落实。 l乡镇规划“各自为战”,导则对功能区内乡镇规划的编制提供宏观引导。l在空间管制、特色塑造、建设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在各乡镇的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因地制宜的予以落实。n细化建设控制,为项目建设的审查与管控提供依据l通过开发强度、视廊视域等详细控制内容,加强功能区的具体建设管控。l注重细节打磨,强调城镇建设与周边山水环境的协调关系,彰显地域特色文化。n注重产业引导,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l挖掘地方特色,根据功能区总体规划的指引,明确各地区的发展方向。l建立功能区旅游服务三级配体系,细化建设要求。l城镇基础建设应适应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导则对建设细节提供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