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0146542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摘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也一定会反映在民族语言的不同层面上。谚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生产经验和生活准则的概括,是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总结,也是该民族历史人物、事件、神话传说和风土民情的记载。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其本身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具体语境、时代与译者本人的翻译风格,以及译语读者接受能力等的策略取舍问题。当原语和译语两种文化冲突或一种文化空缺时,用哪一种翻译策略或哪一种具体翻译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避过文化冲突的雷区,有效地翻译,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的艺术感受。关键词

2、:英汉,谚语,翻译,异化,归化一、英语谚语的界说 谚语是以简短精练的形式表述事理且具有劝诫作用的传言。关于谚语的定义,很多权威的英语词典都曾做过解释。著名的韦氏大词典认为谚语“是一种通用的格言,是一种经验智慧的累积。”韦伯国际大词典把谚语定义为“简短的格言,特别是经验、格言、篇言、智慧的浓缩。” 谚语深深扎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中,与此同时,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差异,常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语言使用者间接经验形态和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二、英汉谚语语义的文化差异(一)民族文化差异 谚语体现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所体现的民族心

3、理和价值观念,二是它所表现的历史文化特性。1、谚语体现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保持本民族形象和全民共识的心理基础,民族语言则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民族心理和民族语言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的基础。在各民族实际的语言中,由于民族心理以及与之对应的价值观念各不相同,其谚语就会在形式上存在着某种差别。我们可以通过汉英谚语的差异来分析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民族心理。2、谚语体现的历史文化特性 谚语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它所表现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上,还表现在它的历史性方面。谚语以其精炼的形式、简洁的语言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汉语谚语所选取的素材大多

4、来自古代神话、传说、语言、历史故事等,这自然使谚语带有汉民族的风格特色。例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表示“好也是他,坏也是他,事情都由他一人所为”的意思。这个谚语由汉代名将韩信与名相萧何之间的交往故事概括而成。 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反映历史事件的谚语。例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这两条谚语反应了英格兰被罗马征服的历史。: (二)宗教文化特征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超脱现实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的信仰、崇拜和心灵寄托,其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宗教在世界各地一直占据着重

5、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语言生活,这从谚语的宗教性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儒教,其中佛教影响。汉语里有相当多的谚语来源于佛教文化,如 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英国和其他一些使用英语的国家和民族,多信奉基督教,因此,在英语里,有许多跟基督教文化有关的谚语。例如: 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魔鬼躲在十字架后面) Rob Peter to pay Paul(拆了东墙补西墙)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

6、elves(自助者天助)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为金钱替上帝效劳的人,为更多的钱也愿被魔鬼驱使) 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恶人自有魔鬼保佑)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食物是上帝踢的,厨师是魔鬼派的) (意指厨师常把好好的食物煮坏)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上帝”、“恶魔”、“地狱”、“教堂”等概念和词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这种情况,以“上帝”和“魔鬼”为素材或以它们作喻体就再正常不过了。

7、此外,英语中有的谚语还直接来自圣经。圣经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宗教著作,里面有些名句,天长日久就成了英语谚语的一部分。例如: The price o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才智胜于珠宝) Gossiping and lying go hand in hand(爱说长道短的,必然会撒谎)(三)地域文化特征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民族的谚语都会体现出地域特色。我国以陆地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或以农业为题材的谚语。中国谚语资料编辑的四万多条谚语,其中农谚占了五分之一。这些农谚记录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特征

8、和农业技术措施,细到改土、选种、耕作、播种、施肥、水利、防虫、管理、收获、贮藏、农机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事经验的结晶。例如: 良种准备好,收成少不了 宁种四月干,不种五月湿 英国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它南临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东临北海。其海岸线长而曲折。英国人民喜爱海洋,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与海洋和水运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很多谚语都是以海洋和水运事业为题材。以鱼为例: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是先从头烂起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强肉弱食

9、)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来自太平洋温暖的东风吹至我国大陆,春雨绵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如黄庶探春中描绘的那样:“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我国的西风来自寒冷的西北利亚,秋后刮来,寒风瑟瑟,万物凋零,鸿雁哀叫。这类谚语如: 春发东风连夜雨 久晴东风雨,久雨西风晴 英国的东风和西风与我国相反,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过去的寒风,西风是从大西洋吹过去的温暖、湿润的风。因此,英国人民对东西风的喜爱与我国正好相反。例如: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or beast(风气东方,人畜不安) When the wind i

10、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气西方,气候最佳)四、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zione/alienation)与“归化”(adattamento/adaptation)。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

11、ge culture oriented or SL culture-oriented)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or TL culture-oriented)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翻译的本质是沟通,是让译语读者理解懂得原文的意思。异化与归化既无谁优谁劣,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的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目前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期,正是向外国学习的时期,这样,异化的翻译策略会更加适应这一需求。这也是向外国学习、借鉴时期通常采用的策略;其次,懂外语的读者群不断扩大,有了一定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就不会只满足于译文的顺

12、畅,而是要更多地了解异域风情,这是异化存在的原因。当然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本国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而原语与译入语两种语言存在着明显的特异性。把一种语言写就的文本中的“形”、“意”、“神”在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时,往往不能兼顾,甚至可能产生悖误,这时需要归化。再者,翻译的目的不仅是学习与借鉴,同时还有消遣。文本类型除了严肃文学外还有休闲娱乐型的,即使懂外语的读者,也不一定时时都喜欢看异化的翻译。这就是归化存在的原因。因此在一个既定的文化语境和翻译目的下,恰当地选择一种翻译策略及其具体翻译方法对跨越文化障碍实现对等翻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谁也代替不了谁,两者永远

13、共存。四、结论 不同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语言的文化属性表现在反映文化、传播文化、制约文化等方面,其中在反映文化方面,如汉语和英语在结构、表义等方面的差异就是例证;在传播文化方面,语言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例如我们可以从大量的谚语中发现这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语言交际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化背景是达成有效交际的必要前提。参考文献:1 全球化语境下的英汉谚语比较及其翻译 刘秀明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06/01 2 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张静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5 3目的论指导下的谚语翻译 杨志红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