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思想

上传人:Tomo****.明天 文档编号:240735132 上传时间:2024-05-03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二章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第二章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二章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思想(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古代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古代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主讲教师:李俏章节目录历史渊源历史渊源古为今用古为今用社会保障一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目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较多的是当代的社会保障问题,但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长期实践中获得借鉴。中国人注重亲情、注重家族、注重孝道,不仅是感情上的依托,中国历史上的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优待抚恤等措施,迄今仍在被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所采用。世界眼光世界眼光西为中用西为中用在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实践在各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反映,不可能有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社会

2、福利思想和制度。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该能够放眼世界,具有世界眼光,借鉴与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经验,并从中挖掘、借鉴其有益的东西,做到西为中用。第一节 思想渊源u我国社会救助的思想自古就很普遍。因为在古代,统治阶级为维护国家的一统和安定,皇帝在他所颁发的具有法的性质的诏书中常常涉及朴素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思想。而且由于儒家思想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所以它对中国济贫制度的影响很深。国家的积极介入是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历史演进路线历史演进路线u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u时间:前170万年前21世纪前221年至1911年u社会结构:群居(原始群、氏族公社

3、、血缘、亲缘、禅让制、尧舜禹、中国原始社会部落民主推选首领制)国家、政权、夏商周稳定的王朝世袭制、家天下、封建制度1、原始社会的福利思想p在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是各种自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而氏族社会的共产共用制为氏族成员提供了一定的生存保障。p氏族公社内部实行财产的平均分配、负担均摊、必要时“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障、对因战因病致残者提供生活保障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补充资料:古代社会古代社会美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1818-1881),长期研究印第安人的社会制度,对人类的婚姻、亲属制度、氏族制度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将人类社会划

4、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1851年出版的易洛魁联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第安人民族学著作。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一书,指出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继而提出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人类自脱离了原始杂交状态之后,经历了顺序相承的婚姻、家庭形态:血缘(婚)家庭、普那路亚(婚)家庭、对偶(婚)家庭、父权制家庭(特殊形态)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古代社会分四编:1.第一编“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概括地叙述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认为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2.第二编“政治观念的发展”,指出人类社会有两种

5、组织方式,原始时代是以氏族、部落为基础的氏族制度社会组织,文明时代的阶级社会是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即国家,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途径。3.第三编“家族观念的发展”。人类自脱离了原始杂交状态之后,经历了顺序相承的婚姻、家庭形态:血缘(婚)家庭、普那路亚(婚)家庭、对偶(婚)家庭、父权制家庭(特殊形态)和一夫一妻制家庭。4.第四编“财产观念的发展”,指出是私有财产导致奴隶制和国家的产生。2、先秦以后的社会福利思想流派(1)先秦时期的“民本、保民”思想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必须重视保护小农,提出先民后神、敬天保民的思想。学术界普遍认为,对民的重视是从周朝代商开始的。在商朝开国之主成汤时对民的

6、重要性已有所认识,商代统治者一再强调尊崇上帝、“恪谨天命”,从而采取了不同于夏桀的利民、保民之策;商代中兴时期的君王盘庚,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罔不惟民之承”、“式敷民德”;周文王奉行惠民、保民之策,力行仁政,“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得到民众拥护,从而国力日趋强盛,为武王翦灭商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的民本主张,“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贩贫恤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以观知。如:汉文帝时,“赐天下孤寡布帛絮”。汉武帝时,“遣渴者存问至赐,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南朝梁武帝时,诏“

7、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咸加振恤。”虽然近世以前的这些救济未曾作为一项制度、一种政策固定下来而带有临时救济的性质,但已经形成一种传统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在宋代以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2)儒家的“仁政、忠孝”思想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是“仁”,即“仁者爱人”。尽管孔子的“仁者爱人”不能等同于西方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博爱,但普通社会公民未必不包括在内。在很多场合,孔子强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养民也惠”。他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应称为“圣”,即便先贤圣王尧、舜也很难做到。因此在孔子的心目中,“博施济众博施济众”应是有着为仁、为圣理想的帝王们最终的追求。孔子表述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篇)。他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他认为,西汉中叶官僚地主对百姓的疯狂掠夺造成了贫富悬殊和民不乐生,这是当时社会“难治”的根本原因。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实行调均。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这一思想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是无庸质疑的。(3)墨家的“兼爱、尚同”思想u墨子尖锐的揭露与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使民之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墨子提出人们相互之间应“兼相爱,

9、交相利”。u“兼相爱”就要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一国之君应该对老百姓“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埋葬之,”使“老而无妻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依放,以长其身”。u“交相利”,就是要“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人,崇尚自力更生,从事农业劳动。并在劳动中总结经验,钻研学习,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儒家人,崇尚道德,但却拒绝劳作。所以孔子有“君子远庖厨”的话流传至今

10、。儒家起源于春秋,而墨家起源于战国,二者相比,儒家在前。如果儒家的思想暂且归纳为:让世界充满爱,所以会结盟,会团结很多人成为一个团体。而墨家追求的是“独善其身”,所以大多都喜欢单打独斗。侠客行 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4)道家的“小国寡民”和平均思想在老子第八十章中,描绘了一种“小国寡民”的理想化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

11、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针对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实,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均主义原则,“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均主义,反映的是公平优先的社会保障制度奉行的朴素原则。道教思想中也不乏劝善去恶的嘉言,如老子一书中有“施恩布德,世代荣昌”、“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之随形,呼之应声”等。主张行善积德行善积德,以仁爱恻隐之心利物济人的慈善

12、行为。它劝导富有者要“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济人之急,救人之危”。(5)管子和周礼中的社会保障思想管仲认为管理社会首先要“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即划定当时存在的社会四大阶层士、农、工、商的各自区域,世代相袭,不得更改,并奖勤罚懒。管子把恤民恤民和赈穷赈穷作为施政纲领中的重要一目,提出要施行善政,扶危救困等;并提出荒政主张,建立从灾前预防到灾后救助整套机制,并最早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救助方式。周礼是我国记载典章制度的一部书籍,是“一个最重要而又最精密的政府组织的计划”。周礼地官大司徒云:“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姓离散):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

13、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曰去几(停收关市之税),七曰眚礼(省去吉礼的礼数),八曰杀哀(省去凶礼的礼数),九曰蕃乐(收藏乐器,停止演奏),十曰多婚,十有一曰索鬼神(向鬼神祈祷),十有二曰除盗贼。”周礼一书中涉及的一些社会保障制度有:首先,政府通过设立官职,专门负责社会保障的事务;其次,通过建立荒政制度,实现灾民救助;再次,提出“保息”六政,通过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等措施,对民众给予普遍的社会救助。(6)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果报应说公元一世纪,佛教传人中国。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逐渐由宫廷流布民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频繁的战争动乱使佛教教义迎合了人民的心理,

14、逐渐形成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慈悲精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主张布施。布施一般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50年-1864年),历时长达14年。1850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补充:太平天国的社会保障思想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在定都天京之时,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以解决土

15、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A、分给生产者以生产资料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地,按其产量的多寡,分为九等好坏平均搭配,然后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全份,15岁以下分半份。其目的是要达到天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国。这种规定既否定了豪富绅衿的大地产,也没有保留北魏或唐初“均田制”中官吏“俸田百顷”的旧例。而是“普天下皆一式”的平均主义方案。B、分配劳动产品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

16、,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即一切劳动产品,包括鸡和狗的食物,一切地面的收获和货币,都为天父所有,官员们可以给人们留下必要的食物,多余的则要交还国库。C、组织公共生活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为基层单位,组成生活保障小组,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一切多余的产品要交给 高度组织政府。太平天国的家庭小级有一些村社的职能:文化、教育、互助。太平天国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行政的,也就是国库和牢事性的。二十五家是一个军事单位,也就是一个排,因为

17、每一户都必须派出一人到军队服役。D、社会福利与生产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各家遇有婚丧嫁娶和生育等事,按规定费用到国库领取;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抚养。农民除耕种外,还要利用农闲时间饲养猪、鸡、蚕,从事纺织、缝衣、制作陶器、木活、打石等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在起义的最初阶段,起义者们采用公共食堂组织供养。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太平天国领袖们为了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就不得不采取一些较为切实可行的措施。

18、大约在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不久,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根据天京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向洪秀全建议在安徽、江西等地“照旧交粮纳税”。这个建议,经洪秀全批准施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保障思想一、天命主义禳弭论 禳(rng)祈祷消除灾殃;弭(m)安抚,安定。中国古代一种原始的救荒思想。它认为人间的一切灾难,都是天帝有意安排的。天帝主宰万物的兴衰、自然灾害的发生、农业生产的丰歉等。人类想要免除灾难,非向天帝祷禳以求宽恕不可。禳弭论主要是通过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祈求,来减少、消除灾害。其祈求方式主要是各种祭祀山林川泽丘陵、风雨神的活动。最早见于卜辞(商代

19、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受到朴素的自然观的冲击,至秦汉以后逐渐衰落,对于灾害发生的解释,用比较复杂的阴阳五行说。但至今在一些落后地区仍有残留。据相关记载,秦汉以来,在天旱之时开始举行祭祀苍龙祷求下降霈霖,龙成为官方祭祀的神;入宋以后,则正式祭龙求雨并陆续册封龙神为王。据今存宋会要记载,从宋神宗至宋孝宗,宋廷册封各地洞、潭、渊、池为龙女、龙子、龙王及公、侯和为祠庙赐扁额多达成协178次。朱熹的禳弭学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他以安民、恤民为主旨的救荒思想的是中国古代荒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感召和气、以致辞丰穰感召和气、以致辞丰穰的学说。对传说中的“龙行雨、蜥蜴造雹”深信不疑,认为

20、只龙行时,能与阳气交蒸,而成雨;蜥蜴形状如龙,属阴,与阳气交感,能成雹。朱熹将天人感应观念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皆可影响自然的秩序,导致天象的变化,而自然的一切变化也都对应着人世间的所有活动。据此,他主张劝谕皇帝畏天敬诚弭灾以达到“正君心”和“为政以德”的目的,同时,以弭灾直言朝政阙失,希望改革弊政以召和气。二、大同社会论大同社会思想大约产生于春秋末期至秦汉之际,其思想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

21、、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n),女有归。货恶(w)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汉代以后,大同思想亦不断出现。例如:东晋时斯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述鲍敬言的话“无君无臣,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其描绘的确就是无阶级、无君臣、没有压迫的社会;同一时期的陶潜在桃花源记一书中,亦描绘一个大家共同劳动、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宋代康与之的昨梦录一书中,也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1、大同社会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强调“天下为公”,这是“大同社会”的核心,也是它与小康社会“天下为家”的根本区别。在公有

22、制社会里,人们对生产成果和社会财富十分珍惜,从不浪费,更不会暴珍天物。“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在公有制社会里,财富天下公有,是否爱护财富,是衡量人们道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第二,强调人人劳动,各尽其力,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如此,当然没有剥削、压迫,人与人的关系不但亲密而且平等。同时,强调进行劳动分工,按性别、年龄、能力及社会需要进行分工,使人人都有用武之地,“男有分,女有归”,男子狩猎,耕种,女子收割庄稼,管理家务。以生理条件为前提进行自然分工,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力量与作用。第三,在政治制度上要求实现选贤举能,实现所谓尧舜的禅让制度,不以天下私于一

23、家。第四,社会财富为全体民众所有,人人都可以享有这些财富,人人都享有切实的社会保障。“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大同社会所包含的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思想和指导原则。2、大同社会与“理想国”的区别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思想,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所谓“理想国”,大致在同一历史时期提出,但它们之间有两个区别:a)柏拉图的所谓“共产主义”只适用于三个社会阶级中的二个上层的社会阶级,并不适用于第三阶级的工与商,更不用提广大的奴隶群众。而在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中,其幸福则是全社会的任何人都能享受的。b)柏拉图坚持“公妻”制,他认为这样才可以消除人们之间的争夺与嫉妒,并且便于控制和改良人口;而

24、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则把男女各享其家庭幸福作为必要条件之一。3、大同社会思想的意义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主张,大同社会思想包含着社会保障的最重要的精神,这就是天下一体,互助共济。尽管大同社会思想本身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但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仍然是指引人类社会向着光明方向前进的灯塔。在众多的古代社会理想中,大同社会思想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进步意义。u三、社会互助论u社会互助论与大同社会论都属于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就其内容而言,大同社会论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大同”,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而社会互助论则强调社会成员间的互助,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u它是社会成员之间互助互济,是有余力余财的社会成员帮

25、助无劳动能力或贫困或遭灾的社会成员避免生存危机的社会思想。u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针社会互助正式列入现代存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便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u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主主张“兼爱交利”提出“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以实现人民老有所养、孤幼有所依、无饥无寒和安居乐业的理想。u孟子亦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u在汉代,于吉撰著的太平经一书中认为“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然智者当包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孔;后生者

26、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其劝人互助的思想显而易见。u在宋代,学者张载主张“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提出敬老、慈幼、扶困、济贫的愿望,等等。四、仓储后备论在实施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同时,实行仓储后备制度也是历代有为君主预防灾荒的重要举措。仓储后备的核心是建立仓储以备万一,古人知道农业经济的脆弱性,丰收年与灾凶年的交替出现,乃是自然规律的反映,在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里,没有仓储后备思想是短视的。仓储后备论就是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思想。具体办法是由进行朝廷官吏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各个朝代不仅在中央政府所在地建国库,在各地还建有政府府库太仓、常平仓

27、供应政府支出,调济物资流通,平抑物价,备灾、备荒。即这些仓库不仅担负满足国家机构生存和履行管理社会职能的需要,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担负救济灾民的责任。“钱过北斗,米烂陈仓”,是一个王朝富裕繁荣的理想图景。图:丰图义仓,坐落在陕西省大荔县,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的一座民办仓库,是我国目前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曾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早在夏朝,国家就非常重视粮食的积蓄,以防水旱之灾。如:礼记王制中就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逸周书文传篇中说“天有四殃,水

28、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汉代大臣贾谊上汉文帝疏中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宋代大臣余靖上疏亦指出“天下无常丰之岁,倘有缓急,不可无备”。明朝汪文义说“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或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游离之苦”。与仓储后备论相关联的两种思想是“农本主农本主义义”和“自然条件改良论自然条件改良论”,它们都属于积极预防论或事先预防论。农本主义管子是重农主义的代表,他说:“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富国”。汉代晃错认为“人性一日不再食则饥,岁终不制衣则寒。帮

29、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富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梁朝刘勰说:“衣食足知荣辱,仓廪足知礼义谷之所以不积者,在于游食者多,而农人少。”可以说,仓储后备的社会保障思想与重农思想密不可分。自然条件改良论水灾、旱灾和蝗虫被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因灾致乱的例子不胜枚举。历代明达之士除主张仓储备灾外,还不乏主张兴修水利以防水旱灾害和提倡除蝗以防蝗泛滥者。如:历史上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白渠、秦渠、汉渠以及黄河堤、长江堤等在当时均起到抑制水旱灾害发生的巨大作用;唐代姚崇提供治蝗最为积极,并取提过除害安民的巨大成就。五、社会救济论历史上的社会救济论的主要目的是让灾民感激统治者的皇恩浩荡,

30、这类学说可概括为:u赈济说赈济说u调粟说调粟说u养恤说养恤说u安辑说安辑说u放贷说放贷说1、赈济说在总结各种救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指用实物(主要是粮食和衣服布帛)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的百姓和生活极端困难无以生存的人们,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一种思想。分政府和民间两种,都是以无偿散发粮食、衣物或散碎银钱等以救济灾民或老幼残病、极贫者,称赈谷、赈衣、赈银赈谷、赈衣、赈银。也有用灾民劳动修建某种工程,给灾民钱或粮,不再让灾民承担无偿劳役,称工赈。宋代董煟在救荒全法一书提出,君主及各级官员都有施行赈灾救济的职责所在。明嘉靖八年,王尚纲上救荒八议,基中第三条为“救贫民乞支散瘐积”万历间江苏巡抚周

31、文襄亦主张“救荒有八宜,极贫之民宜赈济,次贫宜赈粜,远地宜赐银”明代林希元上疏云:“救荒有三便。曰:极贫民便赈米,次贫民便赈银,稍贫民便赈贷”明代五圻也曾专议赈济云:“积谷专为救荒计凶年行赈给之钱费,而鲜实脯之粥,聚而难散,惟出公余之廪,藉富室之蓄,计口给粟,人不过升合,家不过斗釜,庶几拯溺救焚之一策也。”赈济说发展到后来,以工代赈方法被统治者采用,是以赈物、赈款、工赈成为赈济说的三大具体措施,它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自古至今都占有重要地们,发挥了很大作用。2、调粟说调粟思想的实质是移民就食、移食就民和平籴,即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对丰收和遭灾的不同地域间进行粮食的调拨或移民,使灾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在春

32、秋时期孟子就主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战国时魏国政治家李悝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穷,故善平粜者,必谨视岁”,同时,提出了将丰收的粮食积聚起来运往灾区的具体措施。汉代以后,调粟之说日益系统化,但其基本思想仍只是孟子和李悝上述主张的发挥而已。调粟说直到今天仍可为我们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所利用。3、养恤说养恤说是国家如何安置灾民或贫苦流民的思想学说,主要有施粥(即设粥锅放粥)、居养(即临时收容)、赎子(即政府出资为饥民赎回因灾饥所迫卖出子女)、发放寒衣、提供医药帮助等内容。中国古代有“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为恤民的根本原则之说。诗经

33、豳风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援衣”之事,即: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九月份来临的时候,快到到冬天了,于是开始分发棉衣以作御寒的准备。周礼中说:疾医,凡民有疾病者分治之;司救,凡有天患民病,则以王命施惠。”即逢凶荒之年,给予药物救治。宋代程明道、司马光、司马康等大臣均论述过居养、施粥等养恤学说。明清以后,又被林希元、席书、陆会禹等人发挥,并发挥了一定的安定社会的作用。4、安辑说每经灾荒,大批灾民为了生存,常被迫离乡外流,非但不利生产,而且每致暴动起义,危及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便产生了安辑之说。实质上就是主张对因灾荒离村的农民进行诱导并给予一定的扶助,以

34、达到安置灾民、稳定社会的目的。其主要内容为:(1)给复通过减赋或复赋,诱导流民还乡复业;(2)给田给流民以闲田,并免除租赋,使流民不再流徙;(3)归送通过官府的力量,遣送外流农民回乡,并给以适当扶助。5、放贷说实际上有偿补救灾民和贫民的学说,通过放贷粮食和银钱,实行有偿救灾,有官府和民间两种。管子说“民之无本者,贷之圃疆”“无食者予以之陈,无种者贷之新”。宋代,放贷说有了发展,成为帮助灾民或贫民恢复生产的专门主张。刘敞上疏主张放贷救灾:“仓廪量留三年军粮外,贷与贫下百姓,命逐县结保,等第支借,候岁熟曰,准数还官。一则接济困乏,免管逃散;二则以新换陈,不管军储;三则流布恩惠,固结民心”。宋元明清

35、等历代常有关于放贷救灾的主张,并为统治者不断采用,放贷救灾成为古时补救灾民、贫民、恢复灾后简单再生产的政策之一。6、节约通过节约达到渡荒目的,历代都有这方面的规定。如禁止以粮酿酒、禁止厚葬、节约费用等。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述了孔子对齐景公所讲的话:“凶年则乘驽马,驰道不修,祈以币王,祭祀不悬,祀以下牲,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夫人君遭灾,尚务抑损,况庶民乎!宜常念艰苦之时,爱惜物力。”到了后世,节约不仅成功之路灾荒之年的时议,而且发展成为平时崇俭固本的理论。六、优待抚恤论就是主张对军人实行政治、物质上的优待和抚恤的思想。周文王死后,姜子牙继续辅佐武王从政治军,他针对前朝优抚军人的做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36、,他指出:“凡行军吏士有伤亡者,给其丧具,使归而葬,此坚军全国之道也;军人被创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治,鞭之”。战国时期,吴起主张“申明法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同一时期的墨子、韩非、商鞅、荀子等均对优待抚恤问题有过专门底座,有的甚至变成为当时的法律。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就记载了秦代商鞅变法时所做律令军爵律司空律等,其中有封爵、免除奴隶身份等优抚和奖励军功的规定。综合评价1、思想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总体特色;2、充当维护封建帝王及地主阶级统治秩序的工具是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政治特色;3、局限于治标之术是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理论特色;4、实践效果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是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社会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