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23874716 上传时间:2021-06-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 本文阐述了趣味问题的由来,审视了康德的趣味判断的先验原则,介绍了布尔迪厄的挑战:趣味区隔的历史性生成理论。指出,趣味在美学领域的含义被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作为鉴赏力评判,彰显的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判断;其二是作为主题范畴的划分,标志着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呈现出的审美偏爱。前者是普遍的、先验的,后者是特殊的、历史的。由此构成康德先验美学思想与布尔迪厄社会学美学的根本对峙。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趣味问题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理解近现代美学思想裂变的一条红线。 下载论文网 趣味;判断;区隔;康德;布迪厄;美学思想一、引言:趣味问题的由来尽管判断力批判中,“鉴赏”(判

2、断)、“鉴赏力”(判断力)判断才是康德批判美学的核心概念,而“趣味”判断似乎从未作为被严格界定的概念而被提出。但一个文本以外的细节却引人深思。在判断力批判问世的三年前(1787年9月31日),康德在致友人莱因霍尔德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现在正在忙于趣味的批判这一题为趣味批判的作品,在复活节之前即使不能付印,至少也要完稿。”1对此,有研究者推测,后来之所以改为“判断力批判”,也许是“因为趣味一次与个体的经验联系得太紧,与知性与理性这对基于先验规律的认识能力还是有所距离,为了同前两个批判相对应,以康德的严谨,应该会舍趣味而取属于理论认识的能力的判断力”。更有人甚至断言:“判断力批判中的判断力,实即趣

3、味判断(或译鉴赏判断),有时也简称为趣味,判断力批判也就是趣味的批判。”2如果仅此就将“鉴赏力”(判断力)全部置换为趣味,确实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在德文的语境中,“趣味”、“鉴赏”、“鉴赏力”都作Geschmack。宗白华和邓晓芒一词多译的做法非但绝非毫无道理,反而使得Geschmack在康德语境中的多重意指得到澄清。但遗憾的是,在康德对趣味、鉴赏、判断的三重论述中,趣味的问题却往往为研究者所忽视,就目前所见,仅有曹俊峰的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以及金田的康德美学中的趣味理论(艺术百家,2008,4)注意到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曹俊峰对康德关于趣味的论述有相当精到的分析,而金田则在此

4、基础上上溯趣味在康德及其过往时代的概念流变,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起到一种补全与深化的作用。但稍显不足之处在于,两人对于趣味学说在后康德时代的演变都缺少进一步的对照、阐发与反思。而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趣味无可争辩”的发端,到康德以“无利害”的“共同感”为基础搭建起来的纯粹(先验)趣味批判的形成,乃至布尔迪厄以阶级和习性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普遍主义美学所发出的挑战,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趣味问题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们理解近现代美学思想裂变的一条红线。因此,本文拟在前人“就康德言康德”的趣味学说研究基础上,以当代趣味研究的集大成者布尔迪厄对其提出的挑战为切入点,将其放置于当代美学发

5、展的历史性、社会性生成的位置中进行考察与反思,以期在内外交合中对康德美学的当代意义有一个更为立体的呈现。二、重审康德:趣味判断的先验原则趣味在美学领域的含义被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作为鉴赏力评判,彰显的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判断;其二是作为主题范畴的划分,标志着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呈现出的审美偏爱。3前者是普遍的、先验的,后者是特殊的、历史的。由此构成康德与布尔迪厄的根本对峙。在考察康德趣味理论乃至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予以明申:康德“批判哲学”的最终归宿是一种经验性的“实用人类学”,而全部由三大批判构成的批判哲学本身则是康德对某种“先验人类学”的先验原理体系的探索。4从

6、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到判断力批判,康德力图从“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三个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人可以认识的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以道德的名义,物自体不可知却可为,这是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对前两个问题给出的解答。之于第三个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后半部分,以宗教的名义,已经隐约透露出从“应该做什么”过渡到“可以希望什么”的意味了。而情感问题在康德的前批判期乃至批判前期都被视为后天性的感官感觉而被拒斥在外,与此相关的趣味的批判“真可说是一波三折”5,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可能到可能的历程。在康德看来,所谓批判,就是寻根问底,探寻事物的先天原

7、理与先验法则。一如完成一道数理推演题,公理是不证自明的,结论也是可想而知的,精彩的地方在于过程中的推理演绎,康德关于趣味的批判乃至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就是这么一道精密的数理推演题。感性的情感是不是也有它的先天原则?是否可以为看似无可争辩的趣味寻找可供评判的先天原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该如何解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某些时候人们在这些方面所显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然而,当康德把这种一般意义上心理学上的思考纳入到他所架构的批判哲学范畴时,是事实在先还是理论先行,这本身就面临着一个现代意义上“阐释的循环”窘境。我在从事趣味的批判工作,我已经发现了一种与以前观察到的原理不同的先天原理。因为存在着三种心灵能力:

8、认识能力、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和欲求能力。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我发现了第一种能力的先天原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我发现了第三种能力的先天原理。我也试图找到第二种能力的先天原理,虽然我曾认为找到这样一种原理是不可能的,但是上述对人类心灵能力的分析的系统本性允许我去发现它们,这同时给我的余生以一种奇异而又可能的研究材料。这样,现在我承认哲学有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先天原理,这些原理都可以列举出来,并且人们可以准确地界定以这些原理为基础的知识:理论哲学、目的论和实践哲学,其中第二种确实在先天规定根据方面是最薄弱的。6把人的心智能力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并非康德的首创,而是“当时欧洲哲学界的普遍看

9、法”。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独创之处,是其“执意要为人的主体能力寻找先天原理”7,以便使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获得坚实的基础。“批判”便势在必行。在三种能力中,情感的问题之所以是“奇异”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认识以及伦理问题不同,不是就此本身推演出来的,而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根据类比法猜测到”的:由认知与意志能力的先天原则的确证推演至整个人类心灵能力,再通过这一体系的“系统本性”去“发现”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而这一“发现”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康德从三大批判中所黏出的由从特殊到一般的“反思性判断力”与由一般到特殊“综合性判断力”的运用范例。先验原则,既是批判的基础,也是批判的归宿。而这一立身的原

10、则一旦受到质疑,这种精妙绝伦的理论建筑就面临着千里堤岸毁于一旦的危险。这就不难理解,由康德对美的四个契机的分析所阐发出的“审美非功利”和“艺术自律”作为西方近代主潮的美学观念,虽然争议不断,但多是经验层面上的演绎,因并未真正触及先验原则这一根基性命题,而从未面临根本性倾覆的危险,这一情况直至布尔迪厄趣味区隔理论的出现而得到实质上的改变。 三、布尔迪厄的挑战:趣味区隔的历史性生成在区隔:趣味批判的社会批判(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艺术的法则:文学畅的生成和解构以及艺术之恋欧洲博物馆及其公众(TheLoveofArt:Eu

11、ropeanArtMuseumandtheirPublic)等社会学美学著述中,布迪厄立足于经验调查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康德的谬误在于以一种“卡里斯玛”(Christmas)意识形态预设了一种先验的美学判断标准。卡里斯玛本是早期基督教的一个概念,具有浓郁的神秘化意味。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将这一概念引入政治社会学,赋予其理性化的蕴含,使之成为一个权力结构范畴,指代一类人的人格特征:他们具有超自然、超人的力量或品质,具有把一些人吸引在其周围成为追随者、信徒的能力,后者以赤诚的态度看待这些领袖人物。布尔迪厄把这一概念再次借用过来,指出所谓的无利害的美学趣味说穿了无非是康德透过卡利斯玛这一造神的权利结

12、构为趣味强分高下,通过“互为合法化的自我循环”,“将他本人所附属的阶级习性普遍化”8的产物。正如布尔迪厄在区隔中指出“趣味可以分类,也将分类分类者。”(Tasteclassifies,anditclassifiesclassifiers.)9套用鲁迅在与梁实秋关于人性与阶级性的论战中所指出的: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的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在布尔迪厄看来,纯粹美学本身就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生成的,美学经验赖以发生的美学性情,与一定的阶级习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所谓强调形式高于功能的合法趣味,只

13、是统治阶级所分享的具有支配地位的趣味,是统治阶级“通过圣餐式变体论的自我深化神化”所产生的一种“艺术神学”。10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布尔迪厄对以康德为代表的纯粹美学极尽讥讽,但他却把自己作为社会学家的职责定位为是康德式的反观:“如果说我有一种理论模式,这便是康德的模式,即反观性地批评自己用于思考现实的工具”。11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布尔迪厄通过趣味区隔理论揭示趣味判断的社会建构,分析社会“场域”的历史性生成,与其说是对康德纯粹美学的祛魅,不如说是对无反思的接受任何声称自明的理论或社会现实的行为的批判。这与康德通过具有“哥白尼式革命”意义的“批判哲学”的对广为接受的大陆理性派和英美经验派思想的反思

14、性批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四、结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妨把布尔迪厄以趣味区隔对抗康德的趣味判断看作是康德批判哲学的自反性内核在下一个时代中的逡巡演出。更进一步来说,或许康德的美学思想一直有被简单化与概念化挪用的嫌疑,远非一句耳熟能详的“不涉及概念而使人普遍愉快”所能涵盖。最为突出的例子康德在着手确立趣味批判的普遍、先验基础的时候并非一概而论,仍为趣味的特殊、经验生成划出自留地。换句话说,康德在验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同感”的先验性生成的同时从未否定青菜萝卜各有喜好的经验事实,这些在判断力批判中受理论架构的限制而避而不谈的论述在实用人类学以及附释得到充分的展开,并构成一种内部的论述张力。

15、甚至可以说,伟大的思想家不在于他留下了一个多么浑然天成、完美无缺的理论体系,而恰恰在于他申明了一个根本性命题的提出并向我们充分地展示其无限的复杂性。1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6-157.257 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118.118.123.3 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76-280.4 邓晓芒.康德讲演录.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8.6 德康德著.李秋零译.彼岸星空康德书信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56-157.810 朱国华.合法趣味、美学性情与阶级区隔J.读书,2004.7.9 FrenchBourdieu,P.,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London:RoutledeandKeganPaul,1984.11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畅的生成和解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苏盈盈(1990-)女,汉族,广东广州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学文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