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联合用药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227949620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的联合用药(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 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 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 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 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 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的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药效学和药剂学三个方面。其中药动学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药效学可表现为协同、相加、无关、拮抗四种作用;药剂学一般针对 静脉用药而言,

2、包括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1。本文主要针对药效学方面进行综述。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 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2。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 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 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 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 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 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

3、;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p 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 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 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 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 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 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 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 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2。以上

4、为理论上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在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可因不同的菌株、用药剂 量甚至给药顺序而影响试验结果。临床中更是有很大不同,除了药物本身的相互作用外,还常 常受到病情的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的可靠度、临床终点的判断、合并其它微生物的感染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同。拮抗现象在临床上虽然只是偶尔出现,但一 旦发生有导致严重后果的可能。据报道,单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43 例中 13 例死亡,病死率 30.2%,而以金霉素联合青霉素治疗的病死率却高达 71.4%2。因此, 临床医师仍应重视体外及动物试验的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 体

5、外及动物试验中的联合药敏试验2.1 棋盘稀释法棋盘稀释法包括微量棋盘稀释法、试管棋盘稀释法和琼脂棋盘稀释法三种,其中微量棋盘稀 释法为最常用的联合药敏方法 之一。它常使用96孔无菌微孔板,每种抗菌药物最高从2倍 MIC浓度开始用灭菌MH肉汤倍比稀释,一般取68个稀释度左右,各取50pl分别排列在平 板的行与列上,然后在无菌微孔板中加入100pl菌液,使最终接种量为5J05CFU/ml,过夜 培养,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 3。通过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 itory co nee ntratio n, FIC )判断相互作用。FIC=联合用药时甲药MIC/

6、单独应用甲药时MIC+联 合应用乙药时MIC/单独应用乙药时MIC, FIC指数为0.5 0.51、12、2时分别表示 协同、相加、无关、拮抗作用2, 4,5;也有文献将FIC指数0.5定义为协同,0.54 定义为相加与无关, 4定义为拮抗6。与棋盘稀释法不同的是,试管、琼脂棋盘稀释法分 别在试管及含有不同药物浓度的琼脂平板上进行。2.2 时间杀菌曲线此方法主要用于评价一种抗菌药物对检测菌的杀菌速率,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对 检测菌的联合杀菌活性。在含有定量抗菌药物(A、B、A+B)试管和无药试管内接种同种定量菌 悬液,接种后孵育不同时间, 取定量的各管内的孵育液转种平板,进行菌落计数

7、7。若联 合用药组菌落计数较最有效的单药组减少n2log10CFU/ml时,可定义为协同,减少1log10CF U/ml时为无关作用,联合后增加2log10CFU/ml时定义为拮抗,有的文献采用联合后较单药 组菌落计数减少0.5log10CFU/ml作为协同的判断标准8, 9。杀菌曲线的优点为可以提供协同杀菌动力学方面资料及较全面的杀菌信息。主要的缺点包括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浓度,有的专家建议两种药物均采用亚MIC浓度以充分显示协同作用,还 有人建议药物浓度的选择可根据充分发挥药效的血清浓度水平而定10。2.3 E test 法匸” +法在琼脂扩散法的基础上改良而成,方法是将含有浓度递减抗菌药物

8、的不透明薄形E test塑料带置于琼脂平皿上,塑料带反面有相应的药物浓度标记,过夜培养后在塑料带周围形成一椭圆形抑菌圈,其边缘与塑料带交叉处的药物浓度标记即为该药对细菌的MIC,通过计算FIC 指数判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还有纸片法可用于联合药敏检测。比较这几种方法,棋盘微量稀释法操作较简单,但在 药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方面提供的数据较少,杀菌曲线提供了联合用药的药物动力学数据,但 程序较复杂11 。Grzybowska等12同时应用棋盘法和+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与其E test它抗生素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率为55%。3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3.1 B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9、20世纪 40年代,人们发现青霉素联合链霉素可有效治疗 肠球菌性心内膜炎,之后在体外 试验中也证实了两药联用对肠球菌可产生协同作用。从理论 上讲,作为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 可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有利于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胞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 者均为杀菌剂,不同的是氨基糖苷类对静止期细菌亦有较强作用。另外,联合用药可降低氨基 糖苷类抗生素在肾皮质的含量,减小其肾毒性13。采用14C标记链霉素的方法同样证实了在青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单独应用p内酰胺类 相比,粪链球菌细胞内摄入链霉素明显增加。青霉素同样可以增加对链霉素高度耐药(MIC20 OOpg/L,常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关)的粪肠球

10、菌对链霉素的细胞内摄取,但此时两者联用没 有产生协同作用14。两种药物联用的浓度同样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Zenliman等14证实高于MIC浓度的苯 唑西林与亚抑菌浓度的链霉素合用可明显增加细菌细胞内链霉素的摄入。当链霉素在高于MIC 浓度时,苯唑西林的存在不能增加3H标记的链霉素的摄入,联用后只能产生相加作用。 此外,对产氨基糖苷3,磷酸转移酶的粪链球菌而言,阿米卡星与青霉素联用产生拮抗作用, 考虑与此时氨基糖苷类产生的抑菌作用有关15。然而,并不是所有文献报道均支持这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Paul等16通过比较64个 单用p内酰胺类与联用氨基糖苷类效果差异的随机临床试验,发现联合用药对治疗革

11、兰阴 性菌感染并无优势。3.2 B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P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仍有争议,从药理学角度说,作为杀菌剂的p内酰胺 类主要通过与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紧密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造成细胞壁的缺损,水分等物质渗入导致细胞膨胀、变形,最终破裂溶解。因此0内酰胺类 在繁殖期效果最好,细菌生长越活跃,需要合成的细胞壁越多,0内酰胺类就越能发挥作用; 而大环内酯类为快速抑菌剂,主要通过不同途径阻断细菌蛋白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影 响p内酰胺类的作用。但在临床中,常常将0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经验性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一线用药。北美

12、建议对所有因CAP住院患者的初步治疗均可采 用p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单药治疗17。Woodhead 18研究了欧 洲四个国家的CAP治疗指南,均建议使用第三代头抱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严重社 区获得性肺炎。Martinez等19研究了 10余年来内酰胺类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治疗 方案与肺炎链球菌菌血症之间的关系,409名患者中共有238人接受了该方案治疗,经过多变 量分析发现四个与死亡有关的独立因素,其中包括初期治疗中未加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 究规模较大的为Gleason等20共分析了 12945位住院患者,发现最初治疗使用第二代头 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或非抗铜绿假单胞菌

13、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或单独应用氟喹 诺酮类三种治疗方案是降低30d死亡率的独立因素。在我国,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在其制 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也将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用药作为治疗重症肺炎和老年及有基础疾病患者的经验性治疗措施21。然而,体外及动物试验中均显示了 p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之间为拮抗作用,至少非协同作用5, 21 。如何解释临床与体外、动物试验的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一些医学专家建议联合应用0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是基于临床的回顾性研 究,存在很多混杂因素,而良好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几乎没有,这使得 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了质

14、疑22;而体外及动物试验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上面所述,检 验临床药敏的 方法 较多,但同类方法在结果判定的标准上有所不同,这直接影响了联合作用 的结果。Lalitagauri等23研究了体外试验中青霉素与红霉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杀菌曲 线判断协同、拮抗作用,发现两种药物联用后的协同、拮抗作用与判定结果的标准有关。因此 建立统一的联合药敏试验判定标准非常重要。(2) 无论体外还是动物试验都是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而体内则有很大不同,例如内酰胺类在临床中的用量远大于试验中的剂量。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肺组织内浓度高于 其血药浓度21 。(3) 各欧美国家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调查结果显示,

15、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非典型病原菌的 覆盖为肺炎链球菌第一,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等非典型致病菌占相当比例。我国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近期资料较少,但一般认为肺炎链球菌仍占第一位,非典型病原 菌亦占有相当的比例24。(4) 大环内酯类在慢性肺部疾病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 25。 体外试验证明大环内酯类可减少致炎症细胞因子、内皮素的产生,抑制过氧化物的形成及减轻 链球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17。此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还存在广泛的免疫调节 作用,包括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产生”彳及肺泡巨噬细胞产生的CXC化学增活素、IL 6 IL 1,减少了“、和的产生22。TN

16、F aIL 1a IL 1p TNF a(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清除细菌生物被膜上的细菌,有助于B内酰胺类抗生素充分发挥杀菌作用21 。考虑到两药可能存在拮抗现象,有学者提出,如果对联合 应用 存在质疑,为慎重起见,可 先应用杀菌剂0内酰胺类,再应用抑菌剂大环内酯类。究竟两种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对相互 作用有无影响呢? Ortega等26发现在体外试验中,青霉素或头抱噻肟与红霉素联合对肺 炎链球菌的相互作用依赖两种药物应用的顺序。实验选择了三组肺炎链球菌,分别为青霉素、 红霉素均敏感菌;青霉素中介、红霉素敏感菌;青霉素、红霉素均耐药菌, 研究 显示同时联 合应用青霉素

17、及红霉素时四组菌均表现拮抗作用。当先给予0内酰胺类,2h后加用大环内 酯类时,抗菌活性与单独应用0内酰胺类相似。先用红霉素,2h后给予青霉素时与单用红 霉素效果相似。Johansen等】8研究发现在小鼠腹膜炎模型中,细菌接种后90min给予红 霉素, 1h 后再给予青霉素,死亡率可明显升高,表现为拮抗作用。体外试验还证明,对青霉素敏感、红霉素诱导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类与0内酰胺 类联用不表现拮抗作用,但若为非红霉素诱导耐药链球菌,两药的拮抗作用仍然存在,考虑为 诱导红霉素耐药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大环内酯类对p内酰胺类杀菌作用的拮抗。综上所述,在p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的相互作用方面受到多种因

18、素的影响,仍需要进一 步的研究,特别是体内试验中药物先后顺序的影响的研究仍然非常欠缺,完善相关方面的研究 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3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细菌产生的p内酰胺酶可水解p内酰胺类抗生素,使0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是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27。因此,临床常将0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 前者不被水解,同时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常用的酶抑制剂主要有舒巴坦、三唑巴坦、 克拉维酸,它们仅有微弱的内在抗菌活性,一般不增强与其配伍药物对敏感细菌或非产0内 酰胺酶的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酶抑制剂与配伍药物之间不同的比例配制,抗菌活性也有所不 同28,若两者的药动学性质相近

19、,有利于发挥协同抗菌作用2。此外,临床中还可见到一些其它酶抑制剂,如:亚胺培南易被人体近端肾小管细胞刷状缘中 的去氢肽酶破坏,与酶抑制剂西司他丁联合应用后,可因药物灭活量减少而取得良好效果。3.4两种B内酰胺类联用p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 ni cillin bin din g proteins, PBPs)发挥杀菌作用。同一种细菌中可存在多种PBPs,因此,当联用的两种药物 分别作用于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或其中一种可发挥B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时,可能会产生 协同作用。Ma in ard i等29研究了针对肠球菌的两种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在5

20、0株临床分离粪肠球菌中,阿莫西林与头抱噻肟对大多数肠球菌表现出协同作用。作者推测协 同作用的产生与低浓度阿莫西林使PBPs4及PBPs5部分饱和,4pg/ml的头抱噻肟使PBPs2 及PBPs3完全饱和有关。阿莫西林与头抱曲松也在粪肠球菌感染的实验性心内膜炎中表现出 协同作用29。相对于B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之间的协同作用,两种0内酰胺类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少见 到,体外多显示无关或相加作用,拮抗作用有时也会看到30。为避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 联用互相竞争作用靶位产生耐药,联合应用两种0内酰胺类抗生素时仍需慎重。4联合用药的适应证不恰当的联合用药不仅不会起到期望的疗效,还会加重医疗负担和不良反应,

21、引起二重感染 甚至因为拮抗作用减弱疗效,因此临床在选择联合用药时需要慎重考虑,掌握适应证2, 1 4,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考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1) 病因未明确的严重感染 对于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常常不能等待相应的病原学检查结果 可通过联合用药扩大抗菌谱,之后根据病原学诊断调整用药。(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单一抗菌药物常不能有效控 制,此时应联合用药。(3) 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者 如长期单独应用抗结核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后耐药菌出 现机会明显减少。(4) 联合用药后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使用剂量减少 两性霉素 B 和氟胞嘧啶合用后抗菌活性增 强,且因为减少了两性霉素B的剂量减轻了毒副反应。5结论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主要是为了 治疗 严重混合感染、扩大抗菌谱 减少耐药发生和减轻毒副反应。临床检验联合用药疗效绝大多数是回顾性研究 ,缺乏理想的 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体外检测联合药敏试验方法 虽然种类较多,但目前 仍缺乏统一的结 果判定标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临床与体外及动物试验结果不一致。尤其是B内酰胺类联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理论上不应联合使用,但临床上仍被作为经验性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 线用药,相关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完善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