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收藏

编号:21709841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5.28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6-10
20
积分
关 键 词:
平行线 性质 教学 设计方案
资源描述: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 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二)难点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 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 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 1.如图1, (1)∵(已知),∴(). (2)∵(已知),∴(). (3)∵(已知),∴(). 2.如图2,(1)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图2图3 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 [板书]2.6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 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 【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 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使它截平行线与,得同位角、,利用量角器量一下;与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 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 [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 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 [板书]∵(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板书]∵(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邻补角定义), ∴(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已知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 如图7,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 图7 (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 【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 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图8 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 【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 [板书]解:∵(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 1.如图9,已知直线经过点,,,. (1)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各等于多少度? 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 (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 【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扩展 (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 如图11, (1)∵(已知), ∴(). (2)∵(已知), ∴(). (3)∵(已知), ∴().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投影6)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 1.如图12,已知是上的一点,是上的一点,,,.(1)和平行吗?为什么? 图12 (2)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 【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 作业答案 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2.(1)∵(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组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上).又∵(已证),∴.∴.又∵(平角定义),∴. 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 《我的水钟》教学设计 《我的水钟》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多种方法都可以提高水钟的计时精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多次发现和明确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优化的水钟的制作和改进的过程,学会用几种方法去解决计时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水钟的计时精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组能分工合作完成水钟的改进;相信只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水钟的计时精度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发现自制水钟计时过程中的问题和提出改进设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学生。 分组实验准备: 一个滴漏,输液器装置(滴壶及部分输液馆),大小不同的杯子,盛有水的水槽,尺子,笔,医用胶布,剪刀,红墨水 2、教师实验准备: 一个改进型水钟。 四、教学过程。 (一)制作一个水钟。 1、呈现滴漏装置,杯子,笔,提出任务: 在每隔10秒钟的水位处画一条线,表示已经过了10秒钟,一共画一分钟的刻度。 2、呈现操作要求: (1)在受水壶外壁贴上胶布;倒干净杯中的水;堵住滴漏的出水口,再往滴漏中加满水。 (2)开始后,水要连续流下去,每过10秒钟,画刻度的同学抓紧画上记号。 (3)滴漏中的水流完后,不能加水,标刻度停止。(不满10秒的不用画线) (4)注意分工,一人端着滴漏,另一人观察水位画刻度,其他同学监督。 3、学生分组活动。 (二)发现与明确问题。 1、呈现测试水钟的要求:先把杯子里的水倒干净,滴漏中装上水,用手堵住出水管。老师说开始,就放开堵住水管的手,让水流入杯中。老师说停的时候,用手堵住管口,移开滴漏,读出时间。 2、各组测试水钟并汇报根据小组的水钟测得的时间,教师公布实际时间。 3、师生共同分析产生时间差距的原因,讨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法,教师板书记录。 (1)分析与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组合) (2)探索改进因水位变化导致流速不均匀产生的计时不精确问题。 4、联系实际,出示医院里的输液装置。简单分析利用这个装置为什么能保持水位不变。 (1)学生尝试在自制水钟上加上这个装置,并再贴胶布,画刻度。 (2)再次分小组检测水钟的计时精度。 (3)学生汇报时间,教师记录。和第一次进行比较,分析优点。 (4)水位保持不变,刻度均匀了,但对于不是整十秒的时间,还是须采用估算方法,所测时间与实际时间还存在着误差。本环节即为经历不断优化设计,解决此问题的过程。 5、发现新问题:刻度均匀了,估算很方便。但由于是估算,还是带来了误差。能不能不用估算探索改进因刻度线少而使计时不精确的问题。 (1)呈现操作提示:长的刻度线表示10秒,短的刻度表示5秒,再短一些的刻度表示1秒。 (2)学生改进设计:用尺子和笔在胶布上画出更密的刻度线,刻度间隔为1秒钟。 (3)检测水钟的计时精度,并交流,分析。 (检测方法同二1,教学环节同前面的4) 6、发现新问题。 弹性教学环节: (1)引导发现问题:刻度线太密,没有办法看清楚,有没有办法让1秒的刻度线之间的间隔更大一些 (2)尝试解决问题:用50毫升的量筒换掉大杯子再画刻度,5秒钟画一次,然后用尺子把1秒钟的刻度线画出来。 (3)再次检测精度,发现可以获得更高的精度。 (4)发现新问题:测量时间太短,量筒很快就满了,需要倒掉再继续测量。 (5)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时间测量。 (四)激发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1、教师展示一个改进型的水钟,学生可以围成一圈观看,自由讨论,水钟好在哪里。 2、总结下课:老师的水钟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打算回去后再改进,让它精度更高,记录时间更长,自动化程度更高。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语文课文《跳水》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显然因而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跳水 逗拿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放肆追救↖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1709841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