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

收藏

编号:21652503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5.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3-06-07
20
积分
关 键 词:
小学 作文 教改 皈依 童真 本色 求索
资源描述:
60年小学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 周一贯 《语文教学通讯2009-10/C》 历史常常以标志性事件作为其发展的里程碑,沉淀成为认识记忆的一种生命刻度。那么,在60年新中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难忘的记忆,可以浓缩成为一条作文教改的发展轨迹呢?本文试作一次个性化的梳理以求正大方之家。 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在历史上文章有着十分特殊的位置。这从“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少小当勤学,文章可立身”等文句中即可见一斑。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文章更是成为选官吏的重要依据。特别是从15世纪到19世纪,八股文更是成为乡试和会试所规定的一种必须完成的文章。八股文起自宋代的经义,一般以《四书》《五经》中的圣贤之论 (短句)为题,并对行文的款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在内容上,八股文只须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道理。这种功能异化,导致我国文章之学的高度发展,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并对中国发生着久远的影响。回望作文教学的源远流长,既有许多传统的精华可供借鉴,但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一直影响着以后的作文教学。首先是人们对于写作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这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文人写文章、老师教文章、学生读文章、科举考文章、当官凭文章这样的“一篇文章定终身”的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到了现代,人们还是把作文能力看成是一个人语文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并一度出现过语文教学要以写作为本位的观念。人们把作文教学视作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这在客观上大大推进了对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另一方面,对文章的重视,必然导致研究章法技巧之学的发展。几千年来,我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写作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作文著述无疑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但从一为二的角度看,也有不少过分强调写作章法、技巧,助长了作文崇尚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我们认识、研究新中国小学作文教改的发展轨迹,就无法割断写作方面的这些历史遗传。 另一方面,老解放区作文教学的建设发展和所取得的经验,无疑也会给新中国作文教学以重大影响。老解放区的作文教学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如引导学生写信给前方战土或在前方的亲友邻居,报告家乡翻身解放的情况,鼓励他们安心打仗、杀敌立功;还有的成立“群众代笔处”;让学生写敌情报告、工作报告、会议记录、文契、对联、黑板报稿,等等。所有这些,无疑也给新中国的作文教学以“红色经典”的血脉。 只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辩证地审视新中国诞生前小学作文教学的全部历史遗存,既看到它们在推动作文教学改革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它们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我们才有可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60年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和总体走向。本文限于篇幅,拟择要从六个方面试作归纳,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可略见端倪。 一、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生存 重视文章的文道结合和修养立身,是中国文章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自古至今,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方章”,便是最有力的佐证。《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宋人孙复的《答张洞书》则阐发得更为明确:“夫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故文之作也,必得之于心而成之于言。得之于心者,明诸内者也;成之于言者,见诸外者也。明诸内者,故可以适其用;见诸外者,故可以张其教。” 所以,建国以来,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便是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这既有中国“道德文章”的历史传统,更有革命时代的红色经典血脉。如 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提出“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在不同时期颁发的“教学大纲”,几乎都十分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于是,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在作文中以各种形式“汇报”自己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成绩”,并同时表明自己在政治思想或道德奉行上的立场和态度。 当然,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写作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我们历来视作文为一项教育性活动,而且从整体上构成为语文课程情感陶冶的育人功能。 今天,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教学的狭小范畴之内,更要在广阔的时代、社会背景中去关注写作文和教作文的“人”在当时的生存状态,与具体的时代要求和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相联系,如此才能比较客观地、辩证地从多方面去评价其文化生存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 在作文教学中体现育人功能是必要的。这是因为从文化视角分析,教育的原点之一是社会对未完全社会化的成员必须进行规劝和教化,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通过教育分享主流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感和依赖感。这也是所有国家希望通过母语教学将学生纳入社会生活规范的共同要求。 应当看到,建国以来许多优秀教师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所作的许多探索是卓有成效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其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如: ——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丁有宽老师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 (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确实,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人、新事不断涌现,处处闪烁着美的火花。“寻美作文”调动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仿、好问、好胜、好想的心理因素,结合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寻美活动,同时,又鼓励学生从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寻美。在这个基础上,再选择最能引发自己情感积蓄的题材写成作文,不仅使孩子们获得了审美情感的精神提升,而且大大提高了儿童自主作文的程度,鼓励引导学生去直接面对、干预现实生活,并从中去发现多种多样的习作题材,强化写作欲望,培养对写作的兴趣。 一一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李老师的情境作文,吸取了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情境论的有益养分,又借鉴了当代西方教学论中“启发学”的某些做法,在自己长年的探索实践中,不断融合、提升,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气派,又从儿童生命特点出发的中国作文教学流派,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体现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上,人们更重视以开拓作文题材来达到既丰富作文思想教育内容,又避免命题作文的规定性带来的说教机械化倾向。如“艺术作文”,这是《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新作文教学形式。他们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具体作法是:选取儿童喜闻乐见、具有实践意义的题材内容,通过师生表演、幻灯演示、竞技活动、作品欣赏等形式,把艺术创造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师以直观、真切、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环境、人物、事件图,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起联想,为学生提供可视的、感人的写作素材,使它们在经受艺术感染的基础上,进发强烈的写作热情,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照片作文”则是先请学生选交一张自认为有欣赏价值的积极、健康的生活照片,在班级的墙报上层出,让学生们去议论。然后,教师布置一项习作,选取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为它写“说明词”,或一篇有具体情节的作文。照片可以反映广阔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图景;又因观察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大家的写作思路被打开了,领悟了作文应当怎样去开掘新意(徐家良、施更生《浙江教育》1988年第3期)。 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文化生存也是十分逼仄和尴尬的。因为要从中把握好分寸并不容易,过分地把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简单化地变成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很容易误导学生违背了生命真情的表达自由,不自觉地用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来虚饰应付,甚至以“双重人格”为代价来编造“好人好事”,使作文陷入“伪圣化”的误区。一篇篇作文成了一道道缺乏生活情味的道德证明题。作文的这种单极的“思想道德”思维,只能造成虚空乏力、远离心灵的“道德说教”,而最终恰恰是疏远了作文与做人的密切关系。这显然是一种令人悲哀的教育失误。 二、以章法、技巧为构架看作文教学的文化反思 以章法和技巧的训练为核心是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另一特点,王夫之云:“无法无脉,不复成文字。”魏僖也说过:“古人法度,犹工师规矩,不可叛也……”旧时八股文的严格法度是吓人的,乃至每片文章行文必须有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而每股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规范。八股文将章法、技巧推到了极致而成为束缚文人思想的镣铐,却又是从宋代盛行至清末的官场考试手段,这就不可能不对中国的作文教学一直留下浓重的历史的阴影。 话得说回来,尽管不少大师说过自己写作的技巧是“无技巧”一类的话,但“文无定法”毕竟还是承认了“文章有法”,只是“无定法”而已。古人认为作文要“先规矩而后巧”,这“规矩”说得也就是为文的基本方法。小学作文尚在学文的起步阶段,给以一定的方法指导,还是不可缺少的。所谓“规矩”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作文的规律性、根本性的常识、常规,如观察取材、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造句成段,等等。掌握这些常识、常规,作文才能从“有法”走向“破法”,从模仿走向创新。所以,新“课标”也不反对写作知识的教学,只是强调:“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应当说,建国以来我们对作文知识教学所作的探索和从方法层面对学生的引领,对于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具有标志性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如: ——朱作仁教授等提出的“模仿中介”说。小学作文要不要模仿,应不应该模仿,是作文理论探讨中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浙江大学朱作仁教授从写作心理的角度提出模仿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中介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对小学生来说,不管哪种技能,模仿都是不可少的,学生从现有水平进入最近发展区,要借助模仿这个阶梯。实验表明,学生写观察作文光观察还不行,还要加上读范文。把模仿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读写结合是以模仿为桥梁的。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吴立岗教授的“素描作文”。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同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绘画中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作文中的素描,也是写作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把绘画中的素描借用到小学作文教学中来,形成了一整套迎合心理特征的训练体系,这就不是一般的术语转换,而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作文教学创举。这是一种取材广泛、简单易行的作文练习方法。玩具、文具、动物、植物、人物、场景均可作为题材,让学生能面对实物,抓住特征,用准确明白的语言把对象的特点、情状集中勾勒出来。通过这类题材的作文,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注意对周围平常的、细小的事物进行观察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观察全面、细致有重点。素描作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知识和常用词汇,掌握段和篇的写作技能。随着学生素描作文能力的提高,速写对象还可以进一步从室内转向室外,从静态转向动态。可以说,素描作文不仅开拓了作文方法训练的一方绿洲,而且为学生开拓了写作题材的一个新天地。所以,它在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进程中是一个影响甚为深远的里程碑。 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当然,形式与内容、思想与技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章法、技巧的讲究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如若过分追求形式技巧,忽略内容的真实、本色,就会令小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以为这是一种高深的“技术活儿”,而忽略本来应该说是“我手写我心”的那分可亲可为。把学生的习作与文艺创作混同起来,把儿童作文与成人作文混同起来,都是人为地拔高了作文教学的要求,造成小学作文教学的文学化、成人化倾向,又怎能不令孩子望而生畏。 三、从思维、内容入手探作文教学的文化追求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往何处去?在我们感受到太为形式、技巧所累的同时,合乎情常地把目光转移到从思维、内容人手来寻找出路。 ——袁微子“作文教学必须与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能力相结合”的观点,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如何从丰富小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人手,是作文教学理论探索的一个热点,得到广泛的赞同。早在上世纪 80年代初袁微子同志曾多次强调作文训练应当把如何认识事物和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结合起来,要把如何认识事物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要抓紧认识事物,这是作文训练最关键的一点”,“要指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顺着这个路子去指导学生观察思维”(1983年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讲话《关于作文训练的几点意见》)。训练作文与发展思维的密切相关性,在当时便成了作文教学研究深入讨论的一个问题。夏廷林,李俊晔认为观察“并不是作文范畴的事,更不能列为作文教学的任务。作文是在学生平日对写作材料有所储备,对事物有所认识的基础上从提出信息(材料)开始的”。他们十分重视处理认识事物和作文训练的关系,认为“对事物只须先认识它,才能去反映它,才能写成文章”。田本娜教授在(《作文与思维的关系》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 思维、认识说,虽然从总体上得到小语界广泛赞同,但对某些方面的看法、角度,还有不甚一致的地方。当然这在理论研究中是完全正常的。 ——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1986年12月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人手,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才能做到“从内容人手”呢?《大纲》还作了明确的阐述:“1.要有具体内容。每一段话或是每一篇文章,想告诉别人一件什么事,想说说自己的什么想法,就把这件事、这个想法写下来,不写空话。2.要真实。写一句话、一段话以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写下来。3.要看对象。作文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谁看的。4.要注意选词用语。写一句话、一段话,要想一想,该怎样写才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要用恰当的词语,采取恰当的表达方法。要注意词语的规范化。5.要注意前后连贯。文章总是有开头、中间、结尾的。要想一想,什么样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才能使人家看得明白。6.完以后要修改。要注意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使用不当的词语,有没有写错别字,有没有用错标点符号。要一句一句念下去,把文章改得好一些。” 在“大纲”中如此详尽地对小学生作文全程提要求和做法,以解决“作文要从内容人手”的问题,足见当时对这一作文教改态势的重视程度。这些要求即使在今天依然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潘自由、于永正的“言语交际作文”研究。与作文“从内容人手”相呼应,潘自由、于永正等同志研究和实验了“言语交际作文”。当时《湖北教育》1987年第7、 8期刊载的潘自由同志的文章《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提出了“作文的言语交际需要理论,并在湖北黄石市、江苏徐州市等地开展了实验研究。特别是徐州市的于永正老师创作了一系列言语交际读写训练课堂,对全国小学作文教学和口头交际训练,产生了重大影响。“言语交际说”认为语文教学的特殊本质就是言语交际性,语言教学要从言语交际的需要出发,为言语交际的需要服务。作文是运用语言的一个方面,作文教学无疑也要从言语交际的需要出发,为言语交际的需要服务。他们认为,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根本弊端,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科自身实际,作文教学本来就是言语交际中的表达训练,小学作文教学更是言语交际中最根本的表达训练,能学会日常最一般的写作本领就不错了。如果脱离这个实际,小学作文训练势必拔高要求,走向成人化、文学化的道路。他们认为:交际没有对象,是目前小学作文最大的毛病。他们不同意“按语言交际的需要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是实用主义”的说法。他们认为:我们要反对实用主义,但要十分重视实用。语文本来就是一门应用学科,作文不会应用,又学什么作文呢?但是,正如杨再隋、雷实在《当代中国小学作文教学风格》(广西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所指出:对于“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就是言语交际性”这一论点,尚有不同意见。如有的同志们认为,语文(含作文)是工具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含作文教学)不具有不能忽视的思想教育属性和审美教育属性。这些意见不能忽视。因为语言的属性并不完全等同于语文教学的属性;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样是实际生活对作文教学的需要。 在“作文从内容人手”的导向下,当时的“小语界”在开拓作文题材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较有影响的如“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 (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 (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如《南郭先生逃跑之后》、《凡卡回到了乡下》、《新龟兔赛跑》等)……显然,开拓作文题材,丰富命题手段,可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奋点,使作文笔下有话,有具体内容可写。 从思维、内容人手,使小学生作文多少能从追求虚泛的形式、技巧中摆脱出来,为走上求真、求实的健康作文之路,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引领。 四、“新概念作文”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文化解构 我国作文教学体系的深层改革与发生于世纪之交的“新概念作文”的冲击,确实有着十分深刻的内在联系。 1997岁末,《北京文学》发表了“优思中国语文教学”的专栏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历时数年的全国语文教学大讨论。来自各方的意见,因视角、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成绩虽然不容抹杀,但问题也不少,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而问题的焦点之一,拿杨东平先生的话来说,“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呼唤,正是出于对学校教化功能式微,人文养成薄弱的回应。”(参见王丽编《中国语文教学优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坐标上,1998年12月由上海《萌芽》杂志社联合国内9所著名学校共同举办了面向全国中学生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并组成由全国著名作家、编辑和人文学者参加,王蒙任评委主任的阵容强大的评委会。“新概念作文大赛”在全国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在20位一等奖获得者中,有9名佼佼者,分别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破格优先录取。于是,首次“新概念作文大赛”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一发而不可收拾:1999年12月1日,由《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全国中小学幼儿基金会和清华、北大等六所高校共同举办的“2000年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启动;《中国青年报》和著名企业联合举办的“顶新杯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也开始筹备;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相继举办名称各异但主旨基本相似的作文赛事……所有这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提倡自由表达为主旨的作文比赛,成了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奏响了世纪节拍,形成了蔚为壮观、席卷全国的“新概念作 文现象”。 “新概念作文大赛”带来了作文教学的新概念。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的“新概念”呢? 显然,当时新概念作文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探索,对传统作文过分强调章法、技巧、命题、立意的应试模式有所突破,在放飞心灵、自由表达中使作文更能体现弘扬个性精神和创新意念。它本身主要原因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大于理念的行动。这正如发起单位《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先生所理解的:“所谓‘新概念’,其实也谈不上‘新’,只是带着对现实教育的疑虑,我们套用了《新概念英语》中的名词,设计和发起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新概 念作文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见《探索和争鸣》2000年第2期) 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征文启事”中对“新概念”的解释主要是“两新一真”,即“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虽然这只是描述性的并不十分清晰的解释,更不是对“新概念”的科学精确的定义,但却从思维品质、方法、表达手段和要求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应试作文的具体解释。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积极意义基本上已为社会各方面所认可。正如五届大赛的评委们评价:没有它,就不会有今天那些出色的“新概念人”。在北大、清华、南大、中山大学等各个学校,“新概念族群”以丰富的阅读面、出色的写作才华、新事物的包容以及充分的自信凸显。(参见《新民周报》:《作文也焦急——“新概念”5岁留影》) 尽管对于“新概念作文”的认识在学术界尚有正常的不同的争议,而“新概念”本身作为一个作文教学探索性的改革行为,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新概念”本身只不过是个名称而已,是否能长期存在并不重要,其实质,对传统应试型作文教学的改革、突破意义,则无疑是十分积极和影响深远的。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在“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的氛围里,有人提出“作文还需要教吗”的质疑,甚至主张干脆以“日记”、“周记”代作文,并指责那些“课堂指导作文”束缚学生思想。那么,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呢? ——王有声老师认为“作文需要教。他说:作为课程表中的一门功课,其他课程需要教,作文也需要教。从备课写教案到上指导课、作文批改、上讲评课、作出教学小结、主要环节、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先不必急于归入哪一派,我这辈子没提出过什么响亮的口号,但教师就像教练员,你得自己爱写作。我从二十几岁写《王老师与小学生谈作文》起,几十年就没停过笔……王有声老师可是新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界出现的第一位名师,他的认识是他60年参与作文教改的实践总结,应该是特别有份量的。 ——贾志敏老师的“课堂作文指导”,称得上是小学作文教学界的一个知名品牌。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作文,需要教又不需要教”。他认为作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课堂作文,又称训练作文;另一类 是生活作文,又称自由作文。当学生还不明白作文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老师要在课堂里教学生,从写好一个句子、一段话开始,让他们抄写、听记、复述、改写……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生运用语言、组织语言,进而达到掌握语言的过程。这是不必可少的训练,这种训练有可能由于统一指导,学生写成的作文大同小异,似曾相识,这很正常。就像孩子学写字,初写总是差不多的。但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个人写的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课堂作文仅仅是一个过程,目的还是为了把学到的本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是自由作文。总之,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五、“课标”语境中作文教学的文化重认 世纪之交,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风生水起、波澜壮阔。其改革的深刻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课程教材的范畴,而是中国教育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做出的积极回应。课程教材改革关系到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一代。 作为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成果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各学科“大纲”有过五次修订,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都发挥过历史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现在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的做法,就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编,而是教育理念、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也就不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纲”,而是体现着许多新的构成元素。如不只是教学目标,也包括了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不只是学科内容,也指向着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不只是教材的一个因素,而是包括了学生、教师、教材;不只是显性课程,也连动着隐性课程的运作。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一点是对传统作文教学提出的改革幅度和力度之大,也可以说是作文教学新的定性和定位。其改革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对习作教学目标的定位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什么“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有意义”这些要求不提了,已不再是孩子作文的束缚。 (二)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儿童生命的表达和交流,应当最贴近写作主体的心灵世界和生存状态。 (三)明确“要求学生说真活、实话、心里活,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切中了传统作文教学根本性弊端,明确提出作文必须求真、求实。 (四)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深刻地体现了把活语权还给学生和改革作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五)“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淡化了对写作技巧的要求,重视了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培养。 显然,新“课标”体现作文教学的变革是深刻的,它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作文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展示了一种以关爱学生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的新作文概念,开启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新阶段。 在“课程标准”语境中的作文教学,开始了向写作主体生命表达的回归之旅,也是60年来作文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解放运动,小学作文教学园地也就显得格外欣欣向荣。 ——快乐大作文。这是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一以贯之的一种“现场演示作文”的创新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在课堂“演示”一个预设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激情参与,展示过程让其观察,然后再进行写作。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是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十分关注的课题。它直面学生的生命需求,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快乐大作文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开放式作文。新“课标”的创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产物,它同时也是语文课程实行进一步改革开放,以迎接新世纪挑战,面向世界培育一代新人所作出的应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式作文的应运而生便是时代的必然。主张作文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研究很多,这无疑是切中时弊,改革以“文”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机制的必然抉择,以消除学生装作文的消极心态,开放作文“领空”,全方位创造一个民主、宽容、弘扬个性、利用终身教育的作文教学新环境。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策略:1.开放作文“理念”。要破“升学教育”为“终身教育”;破“以文为本”为“以人为本”;破“文以载道”为“文为心声”。2,开放作文“要求”,要放宽要求,降低难度,提升高度,“以人定位”注重“个性”光彩,重视有一点“过人之处”,实行“先放后收”。3.开放作文“通道”。提倡作文的“八沟通”:与教学沟通,与同学沟通,与教师沟通,与社会沟通,与自然沟通,与内心沟通,与优秀书籍沟通,与媒介沟通。4.开放作文“思想”。鼓励多角度思维,宽容非主流思维。5.开放作文空间。让作文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6.开放作文“时间”。改限时作文为自由作文,改定时作文为随意作文。7.开放作文“形式”。变单一的作文训练形式为多样化的、多功能的、多个性特点的训练形式。8.开放作文“过程”。改变过去“教师命题+审题立意+范文引路+学生画瓢+教师评改”的程式,代之以“感受生活+诱发激情+交流信息+尝试实践+合作评改”的开放式教学结构。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中心小学在张云鹰校长的带领下,多年来致力于“开放式习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生命作文。作文是什么?余秋雨在《“太阳风”中学生随笔系列》的“序”中认为“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与沟通的训练”,为了表达生命和沟通生命,虽然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和共通规则,但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命表达,它不可能代替学生要表达的自我生命。把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放在第一位,这正是生命作文的主旨所在。它也是新课改时代对作文教学的一种召唤。在生命作文中,当然也有章法和技巧,但只是沉淀在作者生命意态的后面,成为一种善于表达的动力。人类的写作活动本来就有“生命写作”与“生存写作”的矛盾,反映在作文教学中也有着宣泄作文真情的自由写作和为了得分、升学的应试写作的矛盾。而生命作文总是把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放在首位,再来处理两者的关系,这正如尤立增老师所认为:既要追求理想,也要考虑存在,我们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但即使戴着“镣铐”也别忘记自己是个“舞者”。确实,作文若缺失了生命质感,即使技巧有多么娴熟,章法又如何上乘,也是十分可怕的。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原点是对所有个体生命的关爱。因此,作文应当是最具有个体性的学习行为,也是最具有个体特征的精神产品。个性化应当是作文的“魂”和“本”,是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叙我的自立之志,显我的自在之趣。在新“课标”的导引下,小学作文教学有很多的关于“个性化”作文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他们反思传统的小学作文往往过分凸显其学科性、知识性、作业性特点。小学生只是按照统一的命题,揣摩老师的意图,用现成的公众语言,依凭简单的章法知识组装而成的一项学科作业。这样的作文必然会造成全班雷同。共性得到了过分强调,而学生的个性和意志遭到了不应有的消解,更无任何创造性可言。而强调作文的个性化,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课标”语)。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很“个性化”的,也是很不简单的。 六、“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对生命之本的文化皈依 既然作文是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那么,“小学作文”便应当是对儿童生命之本的皈依。创立于1990年,蜚声中外一年一届的冰心奖,于2009年增设了“冰心作文奖”,首届评选揭晓,荣获小学组一等奖的是浙江诸暨市一位三年级学生郦思哲在两年前写的《妈妈回来了》,全文如下: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仅107字(不含标点符号)的短文,被很多人认为“不太像一篇作文”,最终却打动了评委们的心。在海内外五万多篇参赛作文中胜出。因此引发小学语文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震动。如《钱江晚报》、《华裔报》、《都市报》、《新读写月刊》、《报刊文摘》、《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都作了专题报道,还引发了“读者热议”。 这么一篇在一般老师眼里不太像作文,当然更谈不上获高分的作文,为什么能一举获得大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作文教学观念、对作文评价的标准、对小学作文的现状和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等一系列问题的深思。 正是在一种教育观、一种儿童观、一种作文观的意义上,媒体发现了这次作文评奖所隐含的社会价值。于是,一个小小的作文获奖消息,竟成了广受关注的社会性事件。它深层地体现了60年来,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历经风雨兼程而终于皈依童年本真的求索之旅。 在“关爱儿童生命发展”的旗帜下,当下,许多有益的探索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归顺“儿童文化”的“儿童作文”。 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的周一贯,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其主要观点认为: “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这决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乃是传统的作文观太注重“小学生”的学历阶段,把作文仅仅看作是一项学科作业,一种单纯的知识体系:文章法之学到技法之术的灌输,从拔升立意到追求崇高的做作,从优美词语到模仿语段的套袭,使作文完全成了一种“技术活儿”。然而作文这种作业与答题、计算这种作业毕竟是不一样的,作文,更重要是表现一种生命的存在。再说,当小学生的不一定是儿童,作为儿童作文更要关注的是儿童这个生命阶段的真实表达和纯性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正是从这样的视角,“儿童作文”应当“让星光洒满所有的童年”。可惜的是在以成人为本位的社会里,并不很重视儿童的存在。他们总是希望儿童都是懂得大人“心思”的“乖孩子”、“小大人”,总是不同意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话语说喜恶,甚至粗暴干涉儿童的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如此写成的作文,从选材到结构,从思想到语言,其实都不属于儿童,充其量,只是成人作文的“克隆版”而已。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卡·伯恩东《文化的变异》一书中说过:“我们每个人都诞生于一种复杂性的文化教育之中,它将对我们往后一生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老年人有“老年文化”,儿童也就有“儿童文化”,诸如玩具、童装、儿童剧场之类是儿童的物质文化,而儿歌、童话、儿童剧之类则是儿童的精神文化,儿童作文是儿童的一种生命状态的自我表白,又怎能只是一种课堂作业,它更应当是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化”。而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儿童文化精神是游戏精神,即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所以,儿童文化首先是自由的文化,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展开想象和创造;儿童的文化还是平等的文化,在儿童的交往中奉行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儿童作文就应当体现这种自由平等的儿童文化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对“儿童作文”的教学体系作了比较全面的,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建构。 ——追寻“童本”的“作文革命”。江苏的管建刚老师践行在教学第一线,以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吹响了作文教学革命的“集结号”。他创造性地将课堂的作文教学与课外儿童的生命活动融为一体,以让学生编写“班级作文周报”为基本操作过程,作了全新、全面、全程的构架。他以自己的实验颠覆了“重学历制约”、“重学科知识”、“重教师授予”、“重课堂作文”、“重作业操练”的传统作文观,把作文教学与教师指导下儿童自主的办报、写稿、评稿、编稿、改稿的全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了让作文教学真正融人了儿童的生命活动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对于如何让作文皈依儿童的本性本真,无疑是极其有益的探索。 ——来自金近家乡的“童话作文”。浙江上虞市四埠乡是我国著名童话作家金近先生的故里。当地的小学也是金近的母校,已命名金近小学,校长何夏寿以守望童心、呵护童真、亲近童趣的儿童教育思想,深入浅出开展“童话作文”的研究实验。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读童话、讲童话、用几句话写微型童话,一直到六年级按童话写作的不同要求编成教学序列,充分运用金近家乡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校园中以“金近纪念馆”为中心的、丰富的童话教育资源,在全国儿童作文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小学生童话作文和20余篇关于童话和童话作文教学的研究文章。 ——“童化作文”让童心飞扬。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吴勇和他的团队,开展了“童化作文”的实验研究。他们深入浅出地反思传统小学生作文只不过是成人作文的“微型版”,并不真正属于儿童的现实,决心要将其“化”为儿童。何谓“化”,毛主席曾说过“化”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在“童化作文”里的“化”就是要“用儿童的精神阐释作文教学,用儿童的文化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构建作文教学”。“童化作文”的本质是为了儿童——儿童的阅读,儿童的视界,儿童的想象,儿童的体验,儿童的时尚”。在实施“童化作文”的过程中,他们则运用了“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视界”,“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创造”,“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诉求”等有很强操作规程性的策略。 60年,我们有幸见证了共和国的辉煌崛起和曲折发展,各行各业共同经历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沧桑之变。小学作文教学虽然只是其中的小小一隅,但一样有着风起云涌的景色可供回忆,温暖成长的历程值得梳理。它在历经了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幻,一路走来,总于皈依了童真本色,把作文还给了孩子。面对岁月的厚重,我们更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抚摸那些曾经发生的时代记录和生命刻度,并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发现这些轨迹留给今天和明日的重大价值,去迎接小学作文教学更加灿烂的未来。 2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作文教改皈依童真本色的求索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1652503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