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论文

上传人:feng****heng 文档编号:21076743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失业率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失业率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失业率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失业率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业率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 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 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 专科毕业论文试论闽侯县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分校(站、点):名:学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试论闽侯县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写作提纲绪论: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严重的失业会极大地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容易引起社会的震 荡。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失业问题,是正确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和正确制定就业政策的出发点。为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 失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城镇的全部失业率即真实失业率问题及 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行统计研究。因此,这里我一闽侯县为例,分 析一下闽侯县

2、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本论:一、研究我国失业率水平的重要性二、闽侯城镇人口现状(一)城镇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二)家庭户规模缩减(三)城镇人口趋向老龄化(四)城镇人口集中分布在市区、县城三、城镇劳动力状况(一)城镇劳动力资源集中于中青年(二)城镇劳动力资源男性多于女性(三)城镇人口就业特征(四)就业城镇人口区域分布发生变化五)城镇就业人口年龄上升四、城镇人口充分就业已成为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瓶颈(一)产业结构是影响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二)劳动力供需结构不适应是现实因素五、实现城市人口充分就业的思路和对策(一)加快产业调整,为充分就业提供空间优势(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为充分就业提供

3、公平平台(三)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制度,为充分就业提供社会保障结论:试论闽侯县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闽侯城市是由闽侯根雕产业的发展,带来人口的聚集,逐步 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以来,随着闽侯经济稳定发展,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城 镇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也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由于人口比 例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引起了部分居民失业现象。【关键词】 失业率 人口现状 劳动力状况 就业状况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严重的失业 会极大地限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容易引起社会的震荡。正确地认识和把握 社会失业问题,是正确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和正确制定就业政策的出发 点。为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失业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城镇的全部失 业率即真实失业率问题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行统计研究。因此,这里我一闽 侯县为例,分析一下闽侯县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研究我国失业率水平的重要性从我国的情况看:在我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全面推进改革、迅速走向市场 经济的今天,在面对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经济危机的今天,失业 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特大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现行发布的失 业率口径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不论是用于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失业 情况全局,还是用于把握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对象都存在着相当

5、大的缺陷。 国家统计局从2005 年 11 月开始进行“调查失业率”的抽样统计,但至今还未正 式向社会公布调查失业率的相关数据。失业率统计数据的准确程度,关系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综合经济水平的评价, 关系到国家社会保障部门有关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变化。失业 率统计结果的敏感性提示我们,提高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我们应该对失业率统计给以足够的重视,尽量把失业统计做好、做细,同时密切 注意西方失业统计理论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统计手段,建立起科学的失业统计方 法,及时、准确地为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失业统计数据。二、闽侯城镇人口现状闽侯城市是由闽侯根雕产业发展,带来人口的聚集

6、,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 是近年以来,随着闽侯经济稳定发展,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城镇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也 有了较大提升。(一)城镇人口总量快速增长2010 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市 136.8 万人的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为 82.12 万人(常住城镇人口)。较2000 年增加24.07 万人,年均增长3.5%。与闽侯总人 口年均增长0.73%相比,加快了2.77个百分点,占全市人口的比重由2000 年的 45.59%,提高到60.01%,上升了 4.42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迁 移变化及城乡地域划分变动带来的。(二)家庭户规模缩减由于实行三十多年计划生育及近十年居住环境的大幅度改善等

7、因素影响,家 庭户均人口规模明显呈缩减趋势。2010 年“六普”结果显示,全市常住城镇人 口中共有家庭户26.09 万户,家庭户城镇人口为 77.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 城镇人口为2.97 人,比 2000 年“五普”的 3.21人减少 0.24 人。(三)城镇人口趋向老龄化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全市常住城镇人口中,014 岁城镇人口 124784 人,占15.2;1564岁城镇人口为 637907 人,占 77.7;65岁及以上的城 镇人口58518 人,占 7.1。同“五普”相比,014岁城镇人口的比重下降 4.0 个百分点,1564 岁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1.9 个百分点,65岁及

8、以上城镇人口 的比重上升2.1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以及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城镇人口 年龄结构正逐步向老龄化过渡。(四)城镇人口集中分布在市区、县城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2010年闽侯城镇人口达到 82.1 万人,占全市总 人口60.01%。其中,市区(城矿郊)63.36 万人,占全市城镇人口比重为 75.9%; 上街10.4 万人,占 12.7%,其中:青口为7.63 万人,与 2000 年相比,闽侯增 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 11.1%。三、城镇劳动力状况我国规定劳动力资源包括男性1659周岁、女性1654周岁

9、的劳动适龄人 口。2010年闽侯城镇人口中劳动适龄城镇人口69.64万人,占全市总城镇人口 比重达84.8%,比2000年 (80.8%)上升了4.0个百分点。劳动适龄城镇人口的 增加,为闽侯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 更为突出。(一)城镇劳动力资源集中于中青年2010 年“六普”结果显示,从全部劳动力城镇人口年龄的分组资料来看,25 岁 到 49 岁年龄组城镇人口 38.24 万人,占劳动适龄城镇人口数的 54.9% ,这些人群 构成了目前劳动城镇人口的主体。其中比重最高的是35-39 岁年龄组,占劳动适 龄城镇人口总数的 13.5%。(二)城镇劳动力资源男性

10、多于女性2010年在劳动力资源中城镇劳动适龄人口按性别分,男性3596万人,占 劳动适龄城镇人口总数的51.6%,女性城镇人口为3368万人,占劳动适龄城 镇人口总数的48.4%,男女性别比为106.8(以女性100),比2000年时降低了 4.3个百分点,十年来闽侯男女性别比变化呈逐步下降趋势。(三)城镇人口就业特征 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与就业政策相互推进,闽侯城镇人口就业水平保持了 相对的稳定性。1. 性别就业差别较大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就业城镇就业人口比为53.0%,其中:男性为67.5%,女性为38.0%。城镇人口失业率为6.9%,其中:男性为5.5%,女性为8.5%。2. 城

11、镇就业人口主体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增 加。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增长来看:2010年,第一产业比2000年增长60.1%; 第二产业增长7.6%;第三产业增长59.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8:53.0: 44.2,转变为2010年的3.4:43.3:53.3。第一产业上升了0.6个百分点,第 二产业下降1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9.1个百分点。3. 城镇就业人口年龄上升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闽侯县就业城镇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与2000 年相比,就业城镇人口的25-29岁年龄组和30-34岁年龄组所占比重分别

12、降低了7.0和5.5个百分点;而 40-44岁年龄组和50-54岁年龄组,分别提高5.5和 4.0个百分点。四、城镇人口充分就业已成为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瓶颈(一)产业结构是影响实现充分就业的根本原因 闽侯县是我省乃至我国主要的根雕生产基地,生产方式以粗放的劳动力密集 型为主。十五末,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比重为1.8:57.6:40.5;截至 2010年底,这一比重变为1.5:59.5:39,而2011年,这一比值为1.6:59.4:39。 产业结构上并未出现太大调整,尤其是依托根雕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现状并未 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就业人员偏少,对经济增长贡献 偏

13、低。这种现状对我市劳动力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我市构建“百万新城” 的目标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1、在劳动力选择上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全市城市就业人口 中,男女性别比为194.9:100,城市人口女性劳动者就业率低,女性就业人口偏 少。尤其是作为闽侯经济主体的根雕产业,女性劳动者适应岗位少,流动性差。 女性能够适应的就业面狭窄,就业机会少,使得家庭收入受限,就业人员负担系 数加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二产行业的严重畸形,制约了对劳动者的占有。首先,在以资源开采产 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基层劳动力素质需求大大低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 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力的就

14、业,从而影响城市人口素 质的整体提升;其二,以根雕生产为依托的开采产业,生产技术从国际上讲也趋 于成熟,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占有率逐步降低,制约了就业空间,限 制城市发展。其三,“城市专业化和多样性、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形成知识和 信息交流网络以及提高交流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城市成为创新的集中地” 第二产业行业的严重畸形影响了技术创新的产生集中和扩散,使得闽侯难已成为 技术创新的集中地,逐步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发展。3、过度对资源依赖的单一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外来人口迁入,给 创造百万新城的目标带来潜在困难因素。随着区划内资源的枯竭,根雕产业的生 产中心正逐步向外扩散,将大大减少闽

15、侯人口的迁入。因为“人们期望迁往有更 多、更好机遇的地方,那里收入不一定高,但迁移者相信,长期来看他们的个人 技能可获得更大的回报”。所以,要早日实现闽侯发展的宏伟构想,需进一步 加快经济产业的调整,加快建设以能源为基础,以制造业为主体,以服务业为支 撑的产业结构,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广泛吸纳外来人 口,以提升闽侯城市化水平。(二)劳动力供需结构不适应是现实因素 从闽侯县劳动力供给上看:1、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闽侯 高中等学校毕业生总人数从 2000年的 0.87 万人飙升至 2010年 1.9 万人,增长 1.18 倍。2、城镇建设的扩展、偏远村的搬迁及农

16、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低端 劳动力急剧增加。从闽侯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来看:1、由于长久以来较为僵化的产业结构, 导致我市工业企业除根雕行业以外的技术型人才需求一直未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几乎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2、作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制造业、服务业,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 优势,产业规模较小,对劳动力的需求弱。如:闽侯商品零售额有三分之二是由 规模下企业和个体户实现的。从上述情况看,闽侯劳动力在供需结构上存在较大的矛盾:一方面,劳动者 找不到对口适应性的工作,难于发挥劳动者的能力,影响到劳动者收入水平,从 而限制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对劳动力结构性需求不足,直接影 响经济快速的高

17、质量增长,进而制约闽侯城镇快速发展。劳动力供需结构与当前 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给闽侯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劳动力就业率偏低、收入偏少, 社会闲散人员比例增加,给带来社会负担重;从经济上讲,发展受到限制,生产 规模难于扩大,直接影响到闽侯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五、实现城市人口充分就业的思路和对策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就业是 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也是宏观经济 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城市化水平与实现城镇人口的充分就业是今后闽侯县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的任务。(一)加快产业调整,为充分就业提供空间优势城市转型要以产业为支撑。而

18、闽侯产业结构历来是一产轻、二产重、三产发 展缓慢,这种产业结构造成闽侯县三产就业比重偏低的现状,因此,提升传统产 业,发展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和配置劳动力资源势在必行。1、强化投资结构,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 投资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虽然近年来,闽侯 投资规模快速扩大,但传统根雕产业仍是投资重点,劳动力吸纳较强的制造、服 务业投入较弱。因此,加强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并兼顾发展劳动密集 型企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性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充分发 挥工业园区的集中产业优势,统筹培育机械电子信息,新型材料

19、等高新技术制造 业企业的招商落地,提高就业率,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2、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高强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高, 发展服务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闽侯而言,服务业若提高一个百分点, 可增加 2000多个就业岗位。因此,要把推进城镇化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以 拓展和完善城市基础建设为切入点,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社会需求迫切的行业, 如社会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旅游业、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饮食服务业 等,以适应城乡居民对服务性需求不断增大的需求。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 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提 升完善城

20、镇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3、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在当前经济以投资拉动为主体的经济模式下,要 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投资对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使项目投 资与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挂钩。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居民生存环 境为首要选项的意识,要重视人们生产生活消费长远健康模式的设计和培育。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为充分就业提供公平平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镇与乡村、工业 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容为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 的过程。能否使农村人口从改变生产方式到改变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加快政府管 理思维模式的转变,促进

21、政府由“城市”向“城乡”、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跨越。 要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 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强化顶层设计,逐步改善中心镇区人居环境 和生活环境,使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 会结构。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进 行科学布局、统筹安排,编制系统规划。要按照闽侯县长远规划,强化各层、各 环节的衔接度和执行力,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 动产业分工一体化。打破行政对经济的分割,严格按产业集中区建设,以产业区 的发展推动经济整体的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22、,推动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 在产业区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城市及小城镇的合理布局,通过改善交通、服务等 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 障,推动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为前提,逐步降低农 村人口入城的户籍门槛,改革户口管理政策,保障农村公民拥有正常迁移户口和 自由择业的权利,促进农村人口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六是统筹城乡环境建 设,推动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按照城镇化进程要求,进一步加快城镇环境治理, 强化政府监管,保障公众利益,努力让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好,让城乡发展更加 持续健康。(三)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制度,为充分就业提供社会保障

23、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我市的社会和谐和进步,最 主要是关系到我市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有 政府的前瞻性管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1、加快落实现有政策,为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保障。要继续积极推进各项现 有就业政策与措施的有效落实,进一步畅通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渠道,继续 提供和增加对就业技能要求低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人群就业。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除广大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整合保障 管理渠道,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制订公共就业 服务标准,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手段,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根据国

24、家政策引导和本市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 保险待遇;做好失业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工作;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3、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不断自主创新和完善就业与再就业具体 措施。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场地安排、教育、住房、人口管理等各方面制定 具有连续性和关联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鼓励致富能人创业。要鼓励在外务工者 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创业。对自谋职业、集体创业和开展生产自救的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税率优惠和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小额信贷,帮助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4、维护劳动法律权威,要让农村居民

25、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优惠 政策。要突出解决农民工养老等长远问题,确保农民工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权利。 特别在当前,要法律化、规范化做好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用工,积极维护 劳动法律权威。如与劳动者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四)统一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市场,为充分就业提供可信服务 加强劳动力培训和市场建设,形成市场就业的新机制,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 问题的最终办法,是治本之举。1、构建统一的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服务型的人才培养理念、市场化 的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就业为导 向,逐步建立政府统一指导管理,全社会参与的人才培训

26、体系,有针对性的培养 各级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适应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职业发展的要求。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际证明,造成职工下岗、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造成职工技术要求和劳动力素质之间的脱节而产生的结 构性矛盾。因此,要把加强对在职职工和失业、富余职工的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长 期任务来抓。要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 位对新增劳动力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当前,要围绕经济结构调 整变化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和把握培训方向,确定劳动力培训的重点领域。 如劳动密集化程度高,吸纳数量大的工业、建筑业工种,以及就业方式灵活、就 业门类繁多、就业

27、弹性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生活用品维修服务等服务业。3、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建立以市、县、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 主导,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设立的职业服务机构为辅的统一规范的 劳动力中介市场,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的统一配置,即用人单位 和劳动双项选择及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逐步规范不同管理部 门的劳动力服务市场,建立统一管理、信息共享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使劳动 力市场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 机制在促进城镇人口充分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参考文献】1、程开明: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第6 版第5 期。地理研究:2009 年 5 月。2、李玲: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迁移与非迁移人口的工作选择与转换。人 口研究第一期,出版时间 2000 年。3、陈苏丽、钟陈: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省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1989 至 2009 年 29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 年 5 月。4、杜兆旻: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 31 个省份面 板数据的考察。区域经济研究:2012 年8 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