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20914749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文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言文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言文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考纲透视文言虚词: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其、而、以、于、乎、者、乃、则、为、所、易、则、何、诸、焉”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一、代词1. 疑问代词 “谁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孰” “孰”“孰与”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用于反问句中。人 非圣贤,孰能无过“何” 表示询问原因,“为什么”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表示询问对象或方法“什么”;“且何谓阁子也”如

2、“则何以报不谷”(那么拿什么报 答我呢?) 询问处所“哪里”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与副词,多么。“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胡1 为什么,怎么。田园将芜胡不归?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2 实词奚1 为什么,怎么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 表处所,哪里。彼且奚适也3 什么。奚冠?冠素。曷 义同“何”。其得意若此,刚胡禁不止,曷令不行?盍 义同“何”或“何不”。“:“盍不出从乎?君将有行”“盍各言尔志”安 表处所,哪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表反问,哪里,难道,怎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实词,“安定”等恶(乌)表反问,哪里,难道,怎么。恶能治国家 一般疑问,什么。彼且恶乎待哉? 实词,厌

3、恶,坏的 焉 “哪里”、“怎么”等。例如:(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翻译:站立不稳,却、跌倒,搀扶者(2)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2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之二虫又何知?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2) “此、是、斯”近指。是鸟也,海运则徙于南溟。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3) “彼、夫”远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此一时,彼一时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3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谦称: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1、自称其名。相如曰:“夫

4、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2、自称身份低贱,或德行卑贱。“妾”“仆”“某”“不才”“不谷”君当作磐石,妾亦作芦苇。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注意: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 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而)、若”。君,卿,子,令、尊、足下,阁下。(3) 第三人称,“彼、之、其”。“彼”有轻蔑意味“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其母窦 太后爱之”(4)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无定代词 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5、1) “或”:表肯定。“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2) “莫”:表广泛的否定。“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5 辅助性代词 这类代词有“所、者”二、副词1、时间副词(1)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向、乡、适”译为“从前、刚才”“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后知向之未始 游”“适得府君书” “既、业”译为“已经”; “尝” “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2) 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会、适(恬好,正值)”等。(3)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行将就木,魏其老

6、且死,易忍 且待之,功败垂成(4) 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且相如素贱人,安帝雅闻衡善 术学2范围副词:(1) 表示总括:“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 “凡”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轩凡四遭火;悉论灌夫及家属。(2) 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仅”还可表达几乎,士卒仅万人,巡应口诵无疑。 “唯”用在句首,还表示“希望”徒,还有“白白地”意思。3程度副词。(1) 表示程度高的。“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绝慧,十四入泮。“殊、 特、尤、良

7、”的意思是特别、非常。恐惧殊甚,尤不才为甚“良”很,秦王目眩良久;确 实,良有以也。“甚”厉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非常,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2) 表示程度轻的,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因据坐少憩,鬑 鬑颇有须,颇有微词,(3) 表示程度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老而 弥坚,不坠青云之志。4情态副词(1)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俱、并”我并斩若属矣;“闲、微、窃”表牙;秘密地、 暗中地做某件事;武安乃微言太后风上“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主者固不受,则固请。(2)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骤”“遽”“卒(猝)表

8、示匆忙突然,急迫;及骤尝焉 而阻力猝来“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 坐乃起更衣,稍稍去。渐渐愁煎迫(3)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亟称其人,所 以劝之。“辄”总是;浅尝辄止。“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而 议事每不合。“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5语气副词 表示确认的语气。“乃、即”相当于“就是”“必、定”相当于“一定”王必无人, 吾见相如必有辱之。“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信可 乐也。远诚(如果真的)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果”相当于“果真”。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

9、语气。“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今言花山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殆将启之。(3)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4) 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 等。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5) 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 怎么”,与疑问代词虚化意义接近。焉足以知是且非邪。6、否定副词(1)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无,莫,否定性代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2) “毋”和“勿

10、”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毋”也写作“无”。(3) “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4) “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 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5) “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 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6) “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 或单用,构成独词句。7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

11、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1) “相”,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表偏指,即 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2) “见”,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 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 己”或“我”。8谦敬副词(1) 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2) 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 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

12、”。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三、介词 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 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 与、及”等十几个。介词的语法特点:(1) 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2) 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语不能)(3) 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 字介宾结构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 语。1“因” 本义是茵席(坐垫),名词。引

13、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用法:(1) 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 “趁着”、“通过”之类的意 思。(2)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 “由于”之类的意思。2“为” 原是动词,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它的用法有五种:(1)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2)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 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5)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

14、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 句式。3“于”后面详细介绍) 四、连词 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1(1) 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2) 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3) 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 不 如”“与不若”“与宁” “与其不如” “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 其宁可(不如)”。注意: “与”既可作介

15、词,又可作连词需要加以区别:(1) 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 分中构成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2) 介词前面可以用副词修饰,连词不能。2 “且” 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 状语;连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且”的具体用法:(1) 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状态, 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2) 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

16、 且”“况且”等。(3) 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 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可译作“尚且”。(4) 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3“以” 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五:(1) 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2) 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 不译。(3)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 “来”“以便”“以致”等

17、。(4)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 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5)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 “而”相近。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4“而”:(1)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有 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2)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 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又

18、”“而且”“因而”“就”。(3)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关系。可译为“却 可是”。(4) 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 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5 “则”(1) 用在结果分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可译为 “那么就”。(2)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 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3) 用在两个以

19、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是不同的。(4)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的相关出现,含有转折意味。这里又可分为三小类: 表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 作“却”或“原来已经”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 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5) 表假设关系。五、语气词一)语气词的分类 1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20、)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二) 句尾语气词 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 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 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 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 有往小里说

21、的意思。一般可译为“了”或“啦”。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

22、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日蒙鸠。”6.“乎”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译为“吗”。(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 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 可译为“呢”。(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 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得无乎” “无乃乎”可译为“该不

23、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 气。(6) 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7“与(欺)、邪(耶)”:(1) 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烈纯粹,它们也可用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可译为“呢”“吗”“吧”。(2) 同“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8“哉”:(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9“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10. “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

24、“呀”。11.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三) 句首语气词 1“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又称发语词。(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 气。2“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一般不译。(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 为语气副词。3“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加 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25、(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 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四)句中语气词 1“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顿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 表示顿宕语气。2“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六、基础班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总结(一)代词(有实际意义)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通常可译为“他、她、它”例如:(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 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2)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注:“之”通常理解成宾语提前的标志

26、(二)连词(结构性助词)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 可译为“的”。例如: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注:所属关系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 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1)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 语。)(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 的宾语。)(

27、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 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4)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三)动词(表行为方向)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补:负耒耜而自宋之滕(一)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 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 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例如:(1)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

28、”,充当句中 主语。)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 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 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 要根据上下文确定。例如:(2)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 。)(3)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 为“你”。)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夫游之乐也。(二)语气词(表示各种语气)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1、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例如:(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29、(答李翊书)注:其肖于器邪?应为反问语气。(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2、表反问语气。可译作“岂”、“难道”、“哪里”等。例如: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答李翊书)3、强调语气,可译为“究竟”。例如: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张中丞传后叙)(三)连词(表示选择)连结并列的句式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或“还是”等。例如: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答李翊书)三、“者”1、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 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 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

30、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A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 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 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注:常用于判断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 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B与数量词组合: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C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

31、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注:可以理解成句中停顿D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 情况、东西、事情等)”E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 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2)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注:常被理解成定

32、语后置结构,译为: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 的原因”等。用于所以者,也四、“所”(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 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 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 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 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 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

33、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 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1)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一一所希冀:企盼的内容。(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一一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一一所如:去往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1、 “所 者”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 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一一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 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34、译为:所做的事与所期望的水平(2)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一一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2、“所以”“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 “凭它来的”等。如:(1)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余)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 司马谏议书)(3)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二)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补:(三)名词

35、。处所五、“诸”(一)合音词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 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 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1)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注:属之于人,即取决于人(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注:把它给(到)(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把它成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

36、,“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1)有美玉于斯,韫犊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六、“焉”(一)兼词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 的人、事、物、处所等。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二)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例如:(1)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一一尝焉:试着做这件事。(2)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一一怜焉:爱护百姓。(三)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1)危而

37、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翻译:站立不稳,却、跌倒,搀扶者(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四)语气词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1)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七、“则”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例如:

38、(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注:也可理解成假设关系)(2)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用在主语后、“然而”、“但是(用在 主语前)等。例如:(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2)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 力)(3)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例如:(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2)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3)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八、“而” (一)连词 作为连词,“

39、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用“并、与),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 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是,认为正确)(2)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3)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 “着”等,也可不译。 例如: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注:可理解成修饰关系,如“侃侃而谈”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我则

40、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1)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3)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4)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张中丞传后叙)(5)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8)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1)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

41、传定公十年)(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注:“而”通“尔”九、“于(於)”介词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 不译。例如:(1)冉有、季路见于(不译)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对)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问于(向)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例 如:(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从,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从,在)(3)

42、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马伶传(在)(4)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在)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 “与比起来”等。例如:(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2)(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3)薪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一一胜于人:超过他人。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例如:(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2)薪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一一取于人:被他人学 习效仿

43、。十、“以”(一)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 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 “拿”等。例如:(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2)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用生活中的严嵩,怎么,精湛)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1)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2)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补:久之,能以足音辨

44、人根据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的身份),当侍东宫。(陈情表表示原因,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 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 为“凭着”、“凭借”。例如:(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4)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以为:以之为(5)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表示带领、带领(动词义,可以带领、带领

45、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 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 “靠”例如:(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 “让”等。例如: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二)连词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 可译为“就” “来” “而” “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1)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一一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

46、赤壁赋)(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4)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以,不译;出,登场)(三)动词“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 “以为”的意思。例如:(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1、“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 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 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1)

47、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一一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 理、知识告诉你。(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一一责 我以在位久: 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3)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一一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 君王已死)注:译成动宾结构不用调换顺序。(4)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一一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2、省略了的介宾形式 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 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

48、型:一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 宾语补出。例如:(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一一无以至今日:不 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注:无以,即“没有办法来”无,无定代词(2)欲将以(之)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一一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二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例如:(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 同(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

49、氓一一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补: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3、“以为”“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 窃以为(认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二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 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1)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一一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 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2)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 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3)传

50、其事以(此)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一一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 十一、何“何”,作主、宾、定、判谓: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 ”译为“什么”“为什么”询问处所, 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词,多么。“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十二、乃副词,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表判断,就是:大丈夫也表转折,竟,却:至如此。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代词,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十三、为原是万能动词,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它的用法有五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籍福起为谢,案灌 夫项令谢。(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 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聊相为言之(姑且对你说说这些看法)(5)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 句式。十四、乎1.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吗,呢,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3. 介词,相当“于”: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