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

收藏

编号:20773111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36.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3-05-08
10
积分
关 键 词:
中国高等教育 未来 经济 增长 促进 作用 论文 本科
资源描述:
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析 目 录 摘要 III Abstract III 第1章 导论 1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本文研究背景 2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价值 2 第2章 经济增长要素投入分析 3 2.1 劳动要素 3 2.1.1 人力资本的积聚 4 2.2 资本要素 5 2.3 技术要素 8 2.3.1 科技基础和转化能力 8 2.3.2 科技进步的指向 9 第3章 中国高等教育对劳动要素的作用分析 12 3.1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12 3.2对劳动者质量的作用 14 第4章 中国高等教育对资本要素的作用分析 15 4.1促进经济增长 15 4.2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16 第5章 中国高等教育对技术要素的作用分析 17 5.1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作用 17 5.2对内生技术进步的作用 18 第6章 对中国当前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评价与建议 19 6.1片面强调高等教育书本知识与心智技能的作用................................20 6.2忽略高等教育对劳动者价值观的作用................................................21 6.3调整教育投入结构 22 6.4加强立法监督,保证教育资金专款专用 23 6.5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23 6.6改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24 参考文献 25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论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还有很长,中国应该发展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只强调学生数量的提高,将高等教育由培育尖子型向大众化转移,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人才。提出了人力资本是第一国力,我国必须切实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本优势,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经济增长 作用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has been a hot topic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within raw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is a long w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hina should develop various 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running, rather than only emphasizes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cultivating top type to transfer, conveying the applicabl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Puts forward the human capital is the first national strength, our country mus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advantage, and thus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maintain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in the future.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 Economic Growth ; Analysis 34 第1章 导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对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就开始了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是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提出了作为人力资本核心要素的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的假设,从而奠定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经济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理论到新制度经济学,进而到竞争力理论,不仅论述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论述了制度要素、管理要素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这不仅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区别了以往物力资本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带来收益。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带来的收益还要大。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又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是教育,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此外,丹尼森在该领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增长核算或增长原因分析之父。他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出了经济的总增长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广义的教育的贡献。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经济学,世界各国涌现出一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层出不穷。 在我国,随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研究也正进一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1.2本文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逐渐变成了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主要表现为以高新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能力竞争,这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现实挑战。进行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分析研究,其主旨就在于引导人们确立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的理念,人才是一国是否能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的潜在关键,而在人才中,高端人才则是重中之重。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呈现出匮乏之态,因此,要想在国际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胜,依靠的就是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高新技术、自主研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突破,靠的就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人才已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成为比资金更重要的资本。人才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如何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教育是进行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性作用,而高等教育则是更高一层的集知识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于一体的源地,是联系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桥梁,起着整合社会各个部门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迫切。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价值 20世纪60年代正式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该门学科的核心课题之一就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该问题研究,学界领域始终未形成统一共识,争论颇多。本文基于在肯定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即书本知识获得、心智提升和价值观道德理念形成分别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即教育是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停进步的不竭动力。通过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地改进措施,这对于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国家政府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深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内部一些教育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化对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为政府有关政策的选择增强针对性,为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已有学术资料的查阅,多数学者只是笼统地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论证研究,而没有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体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本文分析了教育带给受教育者三个层次的需求所得,即书本知识、心智技能、价值观的提升;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教育三个层次与经济增长四个要点,即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及管理的关系作用;最后,通过前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了重要结论:中国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飞速增长,而其之所以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不仅仅是依赖书本知识和心智情商的增长,其中不容忽视的潜在原因是教育带给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提升。这种提升是内在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2章 经济增长要素投入分析 2.1 劳动要素 在经济活动中劳动要素的差别极大,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生产率。经济增长需要不断提高物质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大批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存在。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当劳动力素质提高时,经济增长表现为低消耗、高收益或者低投入、高产出的高质增长;当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偏低时,经济增长表现为高消耗、低效益或高投入、低产出的低质增长。当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一般需要接受过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把低素质的劳动力改为高素质的劳动力,从而把普通形态的劳动力改造为技术形态的劳动力,进而在生产中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或物化劳动的节约或单位劳动消耗的产出的增加,因而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条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劳动者的质量和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性能和质量。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文化技术水平是充分发挥生产工具效率、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条件。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在劳动力支出中,智力作用不断加强,体力作用逐渐降低;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对智力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受传统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作用不断下降。现代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劳动者是受过教育,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非未受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是通过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世代传承下去,传播开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可以把前人劳动当中所积累的各种劳动经验、技能以及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进行继承和传播,使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大幅度的提高劳动技能。教育发展对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劳动工具,提高其应用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促进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更恰当组合。 当代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总量投入不仅仅指物质资本的投入,还包括人力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教育投资,其重点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包括人才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在提高人才素质方面有着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更为明显的优势:高等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更高层次上的知识,它所进行的教育是以就业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身心发展更全面,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他们在高等学校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各种学科、各种社团的影响下其独立性和创造性都相对较强.因此,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的增量,同时也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2 资本要素 资本投入包括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投入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投入。经济超常增长首先要求有大规模的物质资本投入,在供给方面,通过高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率,获得高产出,进而导致高收入,高收入使储蓄能力增强,又导致资本投入增加;在需求方面,高投入造成的高收入则使购买力提高和市场扩大,刺激投资的增加,投资增加得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率,获得高产出,进而导致高收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相互促进,必然形成增长的良性循环,并使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见图1) 储蓄能力强 资本形成 市场扩大 刺激投资 供给 高投入 需求 高产出 生产率提高 高收入 生产率提高 经济增长所需投入的资金,只靠国内储蓄是不够的,尽管国内储蓄是最主要的部分。还必须借助于国外资金的流入。根据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的“两缺口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将出现投资大于储蓄的储蓄缺口和进口大于出口的外汇缺口,造成对经济增长的储蓄约束和外汇结束。如果令Y为总收入,C为总消费,I为总投资,S为总储蓄,X为出口总值,M为进口总值,可由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宏观分析得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公式:Y=C+1+X—M 上式移项:Y-C—I=X—M 而:Y—C=S 则:I—S=M—X 即:储蓄缺口等于外汇缺口。 两缺口平衡式表明:左右两端必须平衡,储蓄缺口需要外汇缺口来平衡;外汇缺口需要储蓄缺口来平衡。而两缺口模式中投资、储蓄、进口、出口是独立变动的量,投资大于储蓄的数额不一定等于进口大于出口的数额,必须进行调节,才能使其达到平衡。这种调节可以是不加其他因素的调节,如果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可以减少投资、增加国内储蓄,或者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如果外汇缺 口大于储蓄缺口,可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或者增加投资、减少国内储蓄。但其后果都将是降低经济增长率。这种调节还可以是加入引进外资因素的调节,引进外资对于平衡缺口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填补两缺口之间的差额,使两缺口相等;而如果外资以机器设备的形式引入,它既是进口又是投资,作为进口不需要用增加出口来抵付,作为投资又不需要增加国内储蓄,这里撇开国内配套资金不计。从而可以在不降低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实现两缺口的平衡。从长远来看,引进外资建设的项目可直接增加出口,引进外资进行技术改造的项目可间接增加出口;引进外资使国内投资扩大,促进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必然导致国内储蓄增加。显然,经济超常增长需要的是后一种调节。亦即通过国外资金流人,弥补国内储蓄不足和外汇不足,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保证。 国外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有: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的贷款、援助、外国私人直接投资。引进国外资金,需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这包括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能够与世界市场对接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在利润汇出、赋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设置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领域;以及提供各方面的良好服务等。引进国外资金,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宏观经济效益的比较选择。这可以国外援助为例说明(见图2)。 资本品 I2 P’ I3 B D I I1 P P’ 0 C3 C1 P 消费品 图2援助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图中PP为受援前生产可能性曲线(舍象国际贸易),PP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点A为福利最大化均衡点,此时投资为OI1,消费为OC1;受援后,假如将援助额AB全部用于投资,则投资应为IO2。但此时PP向右上方移动到P’P’ ,P’P‘与无差异曲线Ⅱ相切点D为受援后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因而实际上投资为OI3,消费为OC3。这表明,在得到援助额AB后,所能增加的最大投资量为AE(0I3一OI1),AB与AE的差额BE为相应增加的消费量。而如果受援国不能将援助额最大限度地用于投资(如援助本身已指定用途,国内经济、政治原因等),或者偏好消费,均衡点D将沿着P’P’线向右下方移动,使援助的更大部分用于消费。可见,受援量主要用于投资,在投资增加的同时,消费也有所增加;受援量偏重于消费,在消费增加时,投资将减少。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引进国外资金显然应主要用于投资,特别是用于国民经济中迫切发展的部门的投资。消费的暂时牺牲,会使投资增加,利润增长,消费也会很快得到补偿,并达到新的层次。引进国外资金,还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坚持平等互利,以能够得到正当权益,不受制于人为原则。与此相联系,要掌握合理的负债限度,保证有可靠的清偿能力。根据国际经验,负债限度一般为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全部收汇的20%左右。 2.3 技术要素 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内在的联系。没有科技进步含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不能提高要素生产率,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经济增长。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主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则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只取决于技术进步。不管怎么说,科学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一点毫无疑义。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而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武装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水平。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科学技术,而高等教育的任务则侧重于创造和应用科学技术,这是南高等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在高校中,聚集了大批的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极强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决定性力量。高等教育不断拓展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同时也源源不断通过各种社会服务形式把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2.3.1 科技基础和转化能力 就一个国家的整体而言,现代经济增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主要是指具有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吸收能力和推广能力。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开展卓有成效的科学技术研究,有能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新的成果并应用到生产中去;所谓吸收能力,就是一个国家能够引进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具有与之相配套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通过吸收、消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使科学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所谓推广能力,就是一个国家能够推进科学技术的扩散,有能力将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于社会生产部门,大面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引致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后起国家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的实践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于经济增长举足轻重,丹尼森等人在《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样快》一书中,将日本与美国经济发展差距的消失主要归结为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3—1971年日本年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为8.77%,其中1.97%为知识进展所提供;1953—1961年,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1.42%,1961 1971年则提高到2.43%。据金森久雄预测,1955—1960年,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4.7%,1960一1965年提高到5.9%;而同期美国由1.9%下降到1.0%。后起国家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的实践同时也表明,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有赖于一国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正是依托其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较强的科学技术转化能力,得以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心有余力不足,长期不能使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提高,经济难以发展的事实。 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一般说来,进入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了这种基础和能力。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强化这种基础和能力,使之更具导向性地推进经济增长。 2.3.2 科技进步的指向 从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非常重要。 一是科学技术的“人化”和“物化”。科学技术是由人来掌握和运用的,科学技术的“人化”,也就是要造就具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形成不断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体。首先要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潜力,通过对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采取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政策等,使科技人才在最适合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富有积极性、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其次要扩展科技人才的规模,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自学成才等,使大部分劳动者熟悉现代科学知识和掌握现代技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胜任的科技人员,大范围多层次地调动潜能;再次,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等,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后继科技人才,为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攀登高峰提供人才保证。从而形成普及和提高相辅相成、近期和远期衔接递进的宏大科学技术队伍。科学技术又总是通过一定的传递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的,科学技术的“物化”,也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将科学技术凝结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造成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载体。要应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生产工具,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要应用科学技术创造新材料,提供新能源,开辟原有劳动对象的新用途;要应用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瞄准尖端,重点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使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又能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供现实基础的强大物质力量。科学技术的不断“人化”和“物化”,将使一国的科学技术存量不断增加。 资本投入 I 二是技术的选择。技术选择是追求产量最大、成本最小的自然过程。其含义在于根据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选择最优要素投入比例。技术选择过程可以由图3概略地显示出来。 劳动 C K’ II D L’ L 0 K 图3技术选择 图中,曲线QQ’表示不同的资本与劳动组合下的相同产量;斜线KL、K’L‘表示劳动要素价格与资本要素价格之比。曲线QQ’上C、D两点可供选择,从而I、Ⅱ为可选择的两种技术手段。设定工需要较多的资本投入,Ⅱ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如果劳动要素相对短缺,应选择技术I,在价格线KL与QQ’的切点C生产;如果劳动要素相对充裕,应选择技术Ⅱ,在价格线K‘L与QQ’的切点D生产。这种技术选择加以引申,也就是根据本国的资源状况和实际生产力水平,选择最能发挥效用的技术,实现福利最大化。技术的选择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键技术的突破。关键技术一般指影响和制约整体技术水平的起主导作用的技术。如单一机器设备,随着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其效率将大大提高;成套机器设备,随着凝结先进技术的关键设备的引入,其整体性能将达到新的档次;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往往会大大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引发一系列生产变革。由于关键技术具有创新性大、关联性大的特点,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带动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适用技术的推广。适用技术一般指与一国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能够取得较好效益的技术。技术选择的最优状态,当然是最新技术。但在现实经济增长中,由于受多种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最先进的技术或无从获得或因没有配套能力而无法发挥效能,因而技术选择只能是一种次优选择,即通过选择适用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以生产力状况和资源相对稀缺程度为依据,综合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在不同的产业部门选择不同的技术组合,并在各产业部门大范围地推广,以从整体上为经济增长提供广泛的技术基础。 三是科学技术的引进。科学技术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后起国家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争取时间。据估算,一项基础技术的发明,经过科研、实验、设计到成批投产,一般需要10一15年,而引进技术到投产平均只需要5年,有的只需要2—3年,可以大大节省资金。购买现成技术,比从头开始研制所费的资金要少得多;可以把引进的科学技术作为自身科学技术进步的新起点,增强自力更生发展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较快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引进是后起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美国、日本、韩国等经济的崛起和赶超,都直接得益于先进技术的引进。科学技术的引进范围很广,包括先进设备或部件、新型和优质材料、新的原理、数据和配方、新的工艺和操作规程、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这些需要根据实际和可能,有目的有选择地积极引进。一方面,引进的重点应是关键技术,要把有限的外汇用在能够引进启动更新换代、推进技术升级的现代先进技术,注重引进项目的可靠性和国内适用性,使其较快地产生效益。另一方面,引进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创新和逐步国产化。从根本上说,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引进技术只能在一定阶段内推进技术升级,虽然通过不断引进可以追随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但只有引进而没有消化、吸收、创新,就永远不能达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沿,对经济增长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引进科学技术要着重于消化、吸收、创新和国产化,通过数量上的增加和扩散,使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质量上的改进和提高,使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加先进、合理,并引发新的科学技术突破。从而通过引进,增强自身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逐渐趋近现代科学技术最高水平,实现技术回合的跨越。 第3章 中国高等教育对劳动要素的作用分析 3.1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在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分析中,人力资源或职工素质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因此高等教育水平对提高生产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补充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基础。 高等教育能够促进一个企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员工在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后,能够使得员工在上岗前就学习到最为先进的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技能,能够帮助职工在进入职场时就能很快地进入生产过程中。 第二,高等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包括知识、技术、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以适应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产率。 第三,高等教育的类型包括职工的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与企业生产、研究开发和管理有关的各个领域以及实际的工作和生产技能。 高等教育还具备一定的经济功能,这种功能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第一个层次是它对经济的直接作用,表现高等教育能改善和提高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质量。具体说,在劳动者个体层次,高等教育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其道德思想水平,培养一种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和进取协作精神,增强他们对于环境、职业变化的适应性。在宏观上,高等教育能提高劳动力总体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改善劳动力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能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技术工人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它使得社会积累的,特别是新创造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及时得到传播。如果将一个社会所蕴含的人力资源视为数量和质量的乘积,那么高等教育通过提高的人的质量而极大地扩大现有的人力资源的总量。 第二个层次是教育对经济的间接作用,表现为接受高等教育后劳动者在其经济活动中所作的贡献和创造的经济效益。这一功能又可分为几个层次。 在劳动者个体和企业层次,高等教育能够提供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活劳动,并更有效地利用物化劳动,即使劳动者的生产率得到提高。表现为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增加,产品质量提高,事故率降低,设备、资金、原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增加,劳动组织改善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获得改善,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等等。 在宏观层次上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内涵上有区别的不同概念,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如总产值、国民收入净产值等)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除了经济增长以外还包括经济系统质的变化,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促进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革,有利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化,帮助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使得社会分配趋于合理并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等。显然,一般教育也具有以上经济功能。但如前所述,它们没有像高等教育那样具有显现的和直接的功能。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可用下图所示框图结构表示,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经济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生产率的作用实现的。并由此可见,只有将高等教育放在经济、管理的大系统中才能深入揭示它对生产率作用的客观规律。 3.2对劳动者质量的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劳动手段的改进,同时还表现为劳动者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水平固然重要,但同时不断提高劳动者质量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如果说,劳动手段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劳动者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是生产力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机器大工业以后,提高劳动者质量,主要表现为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即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和技术知识水平以及劳动技能。“劳动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毙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 随着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和它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劳动手段越来越先进。在这种情况下,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力因索和智力因素的支出发生了很大变化。机器的使用、自动化体系的出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的体力,甚至也部分地代替了人的脑力。电脑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同时,对先进的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等的掌握以及对各工序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的了解.也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科算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总之,由于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引起的生产上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客观上对劳动者体力冈素的要求相对下降了,而对智力因素的要求相对提高了,以至提高到重最为重要地位。 “早在手工业和简单协作条件下,产品就已经是个人的体力无法完成的了”。在现代化机器生产条件下更是如此。上述分析表明,劳动者质量的高低已经主要决定子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劳动者质最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志。提高劳动者质量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因素。从现代科学技术经历的三次大的革命来看,每一次革命,事实上都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和技术知识水平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大工业初期,工人具备初等文化就可以操作机器,到了电器化生产时期,工人必须具有中:享文化才能适声!生产的要求,而到了电子技术时代,工人必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才行。这个概略的看法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智力因素要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和趋势。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质量,劳动者才能适应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认识和掌握其规律性,才能更好地同先进的技术装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技术装备的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 第4章 中国高等教育对资本要素的作用分析 4.1促进经济增长 一般地讲,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或者是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所发现譬发明,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变革的科研和设计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一味靠引进科学技术过日子;咽别人嚼过的馍馍,象奶娃似的离不开妈妈的奶头。那么,这个国家在科学技术上至多只能携别国的后尘,很难取得重大的突破。 ——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瑾人员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为、物力、财力韵巨大浪费。即使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设备和生产方法,它们也不可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它使社会积絮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逑种传播可以以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不受空问和时问的限制。累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作为人类共同财富,通过教育从一个国家传播给另一些国家,从这一个民族传播给另外一些民族,从这一代传播给下一代人。有些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可以代代相传永无止境。 —一除能起到上述作用之外,就我国人口问题而言,也有利于推行计划生育,抑制人口增长。否则,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现象难以制止。 总之,高等教育作为劳动再生产的手段或过程,它可以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之获得。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围国情来说,我们必须依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来解决诸如“结构性”的就业向题。改善困际收支状况的问题,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归根到底,要依靠高等教育来解决我国年人均收入偏低的问题,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可以在上述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 4.2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在图4-1中,曲线表示人均储蓄的数量sf(k)与资本一劳动比k的对应关系。该曲线之所以具有这种形状,是因为人均产量生产函数f(k)具有该种形状,并且储蓄率s为外生常数。在图4-1中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稳态时的人均投资量。因为稳态下经济的投资恰好满足资本折旧和新增人口的资本装备需求,所以此时的投资数量为(n+d)k。根据以上的讨论,图4-1中曲线与直线的交点A所对应的资本一劳动比k’就是经济体系的储蓄率为S时达到稳态后的资本一劳动比率。 图4-1稳态时资本一劳动比的确定 下面我们来回答经济究竟能否到达A点的问题。假定经济运行于A点左侧,这时的人均储蓄sf(k)大于(n+d)k,表现为图中曲线位于直线上方。这意味着每一期的储蓄都超出了资本折旧和新增人口装备的需求,从而导致总资本存量和人均资本存量增加。由此,经济的资本一劳动比将向A点移动。反过来,当经济体系的资本一劳动比位于A点的右侧时,人均储蓄sf(k)要小于(n+d)k,表现为图中曲线位于直线下方。这就意味着每一期的储蓄都小于资本折旧和新增人口装备的需求,从而导致总资本存量和人均资本存量减少。由此,经济的资本一劳动比率也将向A点移动。 影响人们长期生活水平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储蓄率。根据索洛模型,更高的储蓄率将导致更高的长期生活水平。我们借助于图4-2加以说明。 图4-2储蓄率增加对于稳态时资本劳动比的影响 在图4-2中,初始时经济体系的储蓄率为s1,人均储蓄量为s1f(k),经济达到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存量为是k1’,稳态时经济位于点A。假设经济的储蓄率由于某种外生的原因(例如,政府出台了刺激储蓄的政策或者全体人们预期未来消费的效用较高等等)增加为S2。因为S2大于S1,所以在相同的资本一劳动比和人均产量生产函数之下人均储蓄量sf2(k)大于sf1(k),反映到图形上就是人均储蓄曲线向上方移动。这种移动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稳态资本一劳动比也向右移动即从k1’移动到志k2’。综合而言,当储蓄率为S1,人均产量、人均消费、人均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分别为f(k1’)、f(k1’) -(n+d)k1’、k1’;当储蓄率为s2,人均产量、人均消费、人均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分别为f(k2’)、f(k2’)一(n+d)k2、k2’。显然,储蓄率的提高增加了人均产量和人均资本存量的稳态水平。但是,这种增加是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呢?答案依赖于经济体系中资本存量的或多或少,如果相对于黄金律人均资本存量的水平,经济已经储存了过多的资本,那么人均消费数量(从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将降低;反之则会增加。根据以上的介绍,在真实世界中储蓄率的增加一般都会增加人们的长期牛活水平。 影响人们长期生活水平的另外两个重要的阒素是人口增长率和折旧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过快的人口增长而吞噬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而过高的资本折旧率也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实际上,利用索洛模型的分析框架也可以分析人口增长与实际产卅、人均资本累积、人均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如图4-3所示。 图4-3人口增长率变化对于稳态时资本一劳动比的影响 在图4-3中,开始时经济体系的人口增长率为n1,则稳态的人均资本存量为看k1’,对应于图中的交点A。假设在某个时刻由于某种外生的原因(比如,政府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该经济体系的人口增长率提高到n2。由于人口增长率增加,在经济运行的每一期都要从当期总投资中拿出更多的比例用于新增人口装备。在稳态时的人均投资则会由(n1+d)k增加到(n2+d)k。这种改变反映到图上就是稳态时的人均投资曲线绕原点0逆时针转动。此时,经济体系新的稳态位于交点B。新的稳态资本劳动比为k2’。显然,k2’在数值上要小于k1’。因此,人口增长率的提高从长期而言降低了人均产量、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消费数量,从而降低了人们的长期生活水平。 将索洛模型有关人口增长率变化对长期生活水平影响的结论直接用于解释现实问题时一般来说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索洛模型本身的限制所决定的。首先,根据索洛模型,人口增长率的降低将提高人们的长期生活水平。但是这种降低的代价是经济体系的总经济增长率也会随之减低。这是凶为在稳态时如果没有技术进步,总经济增长率就等于人口增长率。显然,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仅仅考虑国民的人均产出而不考虑国家的总产出—毕竟总量的增加意味着国力的增强。其次,索洛模型简单地假设总人口与劳动人口之间成比例关系,由此得m了人口增艮率的降低可以增加人们长期平均生活水平的结论。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比例关系往往是不存在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国家由于人口增长率的急遽降低而导致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高等教育已经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高等教育能明显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使之作为人力资本而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而且,高等教育投资对提高人的素质来说,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它还会带来长期的满足。舒尔茨认为:“人们除了日常消费开支外还有耐用消费部分的开支和耐用生产部分的开支。这两种耐用能力表现为投资:一个变成提供消费服务的人力资本,另一个变成增强个人生产能力的人力资本形态。当人力投资所产生的任何能力变成了人力的一部分从而无法出售时,它仍旧通过影响人力所能挣得的工资和薪金来同市场保持联系。由此产生的报酬递增正是这种投资的结果。”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另一位教授贝克尔也指出,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的形式之一。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它会在将来带来收人,是今后收益的源泉。因此,高等教育就是人力资本的投资。 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主要从教育会生产劳动的能力、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会生产劳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后天高等教育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2.高等教育对人的体力和智力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使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协调一致发展;3. 高等教育可以把人类长时期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和概括传授给受高等教育者,使受高等教育者能够较快地加以掌握和运用。 高等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从高等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增长关系上看,高等教育具有减少和改变人口数量的作用。通过高等教育,社会总人口各方面质量都得到提高,指导人类自身再生产的计划性、自觉性和目的性也会随之提高;从高等教育与人口质量关系上看,高等教育对人的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可以使人类优生优,育,从根源上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低智力、残疾儿童出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主要是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和智力水平;从高等教育与人口的结构变化关系看,高等教育不仅对社会人口数量、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于改变人口结构中的年龄构成和增长速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高等教育提高全社会人口的文化水平,可以侵社会成年型、青年型人口速度增加,使少年型人口速度增加减缓,使社会人口逐步从增加型趋向稳定型。 高等教育能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一方面通过基础学科教学,使人类先前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生产技术世代相传下去,为新的发明和技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还能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和开拓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在没有物化之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当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之后,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本身不能完成这种转化,只有靠高等教育手段才能完成这一艰难的跨越。因为第一,通过高等教育把科学知识物化在劳动者身上,提高了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和劳动素养。第二,通过高等教育把科学知识物化在生产工具上,提高了物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的技术装备水平。 高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这主要指通过高等教育可以大大缩短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因为高等教育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成就,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进行传递和传播,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又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这就使它的效率比较高。 4.3 对科技进步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是经济发达国家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这个新时代的到来,国际问的竞争Et趋激烈,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兴起,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日益紧密的结合与渗透,高等教育同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高等教育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就要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优势,高校服务社会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20世纪美国硅谷的成功,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改变了周边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以高新科学技术为主要产业领域,引起了世界各国对高校应用知识职能的高度重视。我国一批高等学校业已走上创业之路,以其高新技术的特殊优势和不断的创新活力,创造出著名的企业品牌。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有70%的科学研究单位和机关、科学研究项目和课题均设置在有名的高校里,美国许多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革新,大都是在大学里取得的。以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为例,这里有大批半导体公司,专门从事生产先进的集成电路、微型硅片、电脑和软件,在全世界半导体市场贸易额中“硅谷”约占1/5。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凭借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院的科学研究力量和技术力量获得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向高校聚集联合,实行校企科研结合、地方与高校结合、政府与高校结合等多样化方式,以获得高级人才和最新知识创新成果,拉动当地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升级换代,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趋势。 第5章 中国高等教育对技术要素的作用分析 5.1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作用 技术这种生产要素必须依赖某种载体而存在。它既可能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表现为人力资本或技能水平,也可以体现在机器设备、组织管理方式上。正因为如此,技术这一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当今技术进步的基本特点是: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创新成本提高,风险加大;新技术的扩散速度加快。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勿庸置疑。但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是不同的:技术领先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西欧国家,其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是内生的,偏重于技术创新;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进步则可能是外生的,偏重于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 随着技术创新日趋激烈,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一个创新企业或创新国家能够独占或垄断一项新技术的时间就越来越短。一项对美国10个产业所做的研究显示,对于新产品创新来说,从创新企业开发成功到泄露给竞争对手之间的时间低于1年的占70%;对于工艺革新,这一比例为39%,在18个月内泄露给竞争对手的比例为61%。创新速度加快,创新成本提高,新技术扩散和转移速度加快,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纷纷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振兴和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战略决策,从而使技术引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引进,都有一个学习过程和学习差距的问题。技术进步的提高是一个人力资本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一·个教育学习的过程,尤其是高等层次的教育环节的提供;在技术引进中,发展中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两种差距:技术差距与学习!差距。通常面临的选择是:引进较新的技术,但有较大的学习差距;或者选取学习差距较小的技术,但有较大的技术差距。这些都需要人力资本的投资和提高,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孵化,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如何促进技术进步?显然,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以及适合企业家精神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因素的改善和提高,更大程度地依靠高等教育来实施和培育。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创新性高等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第二,通过革新高等教育的技术手段,培养具备现代技术的人才;第三,通过创新基地建设,使高等院校成为培养科学家的摇篮;第四,通过注重科学研究,实现教学科研统一来体现大学的有用性;第五,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5.2对内生技术进步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与科学相比,技术是更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进步对企业、行业、部门以及国家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技术进步能不断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改善和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能不断提供先进的生产工艺,改善和提高生产工艺水平,能不断开发出新材料和新能源,促进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能导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促使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增强劳动者素质,能使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改善和提高管理决策水平,能不断改善人们的劳动环境秘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所以,从微观上看,技术进步将导致产品品种的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高等教育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论文本科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0773111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