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备课精选:2-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收藏

编号:20684544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82.50KB    格式:PPT    上传时间:2023-05-05
18
积分
关 键 词:
先秦诸子选读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备课精选:2-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 先秦 诸子 选读 备课 精选 仁义 固有 课件 新人 选修
资源描述:
2021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备课精选:2-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假设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作者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二十五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屡遭曲折,元和十二年因功被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遭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诗人借“葡萄说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愿。【主旨感悟】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艺术鉴赏】托物言志,言浅意深。这首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选用葡萄这一极需支持扶架的事物以表述中心。借葡萄“新茎“半犹枯,需“倒复扶喻指自己仕途不顺,这不正需要“倒复扶吗?而“假设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更说明,假设要大食其报,还需对“我大加栽培扶植,说明诗人希望得到贵人帮助的心理。(2021年高考湖南卷)(原文在第三课)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译文:_(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译文:_(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译文:_【答案】(1)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委身、偏方、特各1分,语意1分。意思对即可总分值4分)(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据、与各1分,语意1分。意思对即可总分值3分)(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济、垒各1分,语意1分。意思对即可总分值3分)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句式等文言根底知识。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5、6那么。3了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培养自觉抵抗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2掌握通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通“纳)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通“徼)假设火之始然(然同“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希通“稀)4词类活用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熟,使动用法,使成熟)旷安宅而弗居(旷,使动用法,使空闲)5特殊句式(1)判断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五谷者,种之美者也。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倒装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孟子是如何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孟子在第1那么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确实,如果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端就是发端。“四体就是四肢。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就不是人。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2如何理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公都子在议论人性善恶问题时讲的一句话,是宣扬人性论的。善恶之心每个人都有,羞恶心属于义。这“义不是外加的,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3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4“五谷不熟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在第5那么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设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根底,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那么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5孟子是如何批判“自暴自弃者的?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在第6那么选文中,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孟子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闲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闲的住宅而不居(比喻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6如何理解“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仁,即恻隐之心,就像人安闲的住宅一样,义,即羞恶之心,就像人需要走的正确道路一样。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仁和义,就好比空着平安舒适的住宅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本来能够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劣无耻的人,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7请概括本课所选的?孟子?六那么的主要内容和主旨。第一章:人本身具备不忍的心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此要扩大而充实它。第二章:具备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应积极追求。第三章:人是与禽兽不同的。以舜为例,说明仁义是根植于心的。人应从仁义出发,不违人伦。第四章:人世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都具备了。应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能到达仁义之境。第五章:以“五谷的成熟作比,形象地说明具备了“仁,要发扬光大。第六章:自暴自弃者,不以“仁为居所,不以“义为道路是可悲的。具备仁义之心的人应加强修养 8结合孟子语言,分析孟子严父慈母般的心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章,从开头到“非恶其声而然也,是慈母口吻;接下来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那么是严父口吻;“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那么又是严父,又是慈母。体会到这一层,才能更好地体会孟子的热心肠。9简要分析各句中比喻的妙处。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聚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设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那么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设不扩大充实它,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此句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生动。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把仁比作人安闲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此句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10本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本文在写作时善用比喻,这样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义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比做人有四肢,形象地说明了这是人本来就具有的美好品德。如果去扩大充实它们,“假设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将会聚成大江大河,以生活中常见形象作为喻体,形象贴切。“五谷者一章,用日常生活知识“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来比喻说明“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即具备了仁义之心还要发扬光大它们,否那么,就如同种子没有生长成熟。“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一章,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把“仁比做安闲的住宅,把“义比做正确的道路,而“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不居心于仁,行不由义,实在可悲。【答案答案】C(反:反省反:反省)【答案】B(恶:哪里,怎么,厌恶。A就:接近,靠近;C之:的;D那么:就。)【答案】B(A组,与“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组,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组,并列连词/转折连词;D组,介词“对/介词“跟。)4以下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B万物皆备于我矣。(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设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答案】A(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那么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5以下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从孟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是竭力主张人性本善的。B孟子认为人本身就有的同情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是为人能拥有仁义礼智提供了可能,只有努力扩充它们,才能真正拥有仁义礼智。C选文的第一那么、第五那么、第六那么均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这三那么短文中所运用的比喻,都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相同的道理。D孟子认为:“强恕而行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答案】C(C项中,对三那么短文中所用比喻的理解太笼统,有些偏差,应该说明第一那么和第五那么短文中的比喻都形象阐述了将“四端扩充成仁义礼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第六那么短文中的比喻,那么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坚守并践履仁义的道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6判断以下各句的句式。(1)万物皆备于我矣()(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4)仁,人之安宅也。()【答案】(1)介宾短语后置(2)判断句(3)省略句(4)判断句7填空。(1)“五 谷 指 _、_、_、_、_五种谷物。(2)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_、_、_、_的发端。【答案】(1)稻黍稷麦豆(2)仁义礼智8翻译句子。(1)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_(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_【答案】(1)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2)空着安闲的住宅而不居,舍弃正确道路而不走,可悲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备课精选:2-7《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0684544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