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与配乐朗诵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334397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与配乐朗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与配乐朗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与配乐朗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与配乐朗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与配乐朗诵(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与配乐朗读【作者简介】陶渊明(3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目前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中国文学史上的出名诗人之一。她的曾祖陶侃(k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爸爸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她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她爱慕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41岁时任彭泽令,仅8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著有陶渊明集。陶诗约存2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体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她热爱田园生活,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

2、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国内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概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她回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伙,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步又由于她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她们追求抱负社会的愿望,因此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体现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措施,虚构了某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体现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抱负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方抱负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在人类发展

3、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抱负国度的蓝图之一。【注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这里指东晋(公元17)。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76396年)。武陵:郡名,目前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迈进。忘路之远近:忘掉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到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忽然。逢:遇到,遇到。夹岸溪的两岸

4、。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畴之内。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方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忽逢”表白无意中发现。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

5、了。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构造之前,表达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仿佛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 便舍(sh)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初:副词,表达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种人通过。才:副词,刚刚(可以)。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跨入一种新的天地。土地平旷(un),屋舍(h色)俨(y)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交通,鸡犬相闻。 平旷:平坦宽阔。旷:空旷,广阔。俨然:整洁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

6、小路。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如外人,黄发垂髫(ti0),并怡(y)然自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同样。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性,因此用以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达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怡然,安闲快乐的样子。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布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抱负境界的生

7、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历来。具答之。 乃:副词,就所历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这里。名词性构造。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她们。主语渔人承前省。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据说。此人:指武陵人。成: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i)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i)与夕人间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云:说。先世:前代祖先。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规避战乱。率:带领。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子:孩子。邑人

8、:同村的人,乡亲。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复副词,再。焉:代词,这里。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目前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目前。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懂得有过汉朝。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为(wi)具言所闻,皆叹惋(wn)。 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具言所闻:把所懂得的全都讲出来。皆:都。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烘托

9、世外天地的安乐。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她的人。复;又。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桃花源中人,家家都较好客。 停数日,辞去, 停数日:停留了几天。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辞别。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云:“局限性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局限性: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诚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既出,出来后来。既:副词

10、,已经,表达“出”的动作已经完毕。得其船:找到她的船。其:代词,她(渔人)的。扶:划。向路:来时的路线。志之:记下沿路的标志。志:记,作标记。及郡下,诣(y)太守,说如此。 及郡下:到了(武陵)郡城内。及:到。、诣:到,往。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如此:这里指上述渔人的一切见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即:副词,表达前后两件事紧紧衔接,就,立即。遣:差遣。其:代词,她,指渔人。所志:“所”与动词“志”构成名词性短语,指此前留下的标记。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本来的)路了。太守欲问津而不得。南阳刘子骥(j),崇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南阳

11、:郡名,目前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骥之,晋书本传说她“好游山泽,崇高不仕”。崇高士:志趣崇高的人。闻之:懂得这件事。欣然:快乐的样子。规:筹划,打算。未果:没有实现。果:成果,实现。寻病终,不久因病而死。寻:副词,不久。终:死。刘子骥欲问津而不果。 后遂无问津者。后:后来。遂:便。问津者:问路的入。问:“访求”的意思。津:本指渡口,这里指通往桃花源的途径。写自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它了。表白桃源虽好,终是幻境。【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有位武陵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她沿着一条溪流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里面没有别的杂树。地上芳草鲜嫩茂美,满地落花。渔人见

12、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于是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处没有了,只见那里有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似乎有光线(透出来)。(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能勉强通过一种人,再走几十步,就忽然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洁,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锗畅通,鸡鸣狗叫声彼此都能听到。这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无论)老人小孩,都布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她们)看到渔人,竟大为吃惊,问从哪里来。(渔人)具体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请(渔人)到她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款待。村中的人据说来了这样一种人

13、,都来(向她)打听消息。(她们)自称祖先规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子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她们)问起目前是什么朝代;居然不懂得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位渔人一件件的给她们具体讲述自己所懂得的事情,(人们)都感慨惋惜。其她人各自再请(渔人)到她们家去,都拿酒饭款待。(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她)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面的人说起。”。(渔人)出来后来,找到她的船,就沿着来路划出去,一路上到处做上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状况。太守立即派人跟她前去,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那条路。南阳

14、人刘子骥,是个德行崇高的人,听到这件事,快乐地打算前去,筹划尚未实现,不久因病去世。后来就再没有去探访的人了。【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次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她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主线无法实现。同步,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干的机

15、会。像陶渊明这样一种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固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她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肯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锋利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她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她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怀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用诡计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她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她无法变化、也不肯干预这种现状

16、,只得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种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艺术风格赏析】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这篇短文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不凡的文采虚构了一种“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抱负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始终向往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今天,在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揭幕前夕,笔者再次品读桃花源记这一流传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文情俱佳,内涵丰富,魅力无穷。追求浪漫的杰作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

17、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同步,朝廷承袭旧制,保护士族特权。因而年轻时的陶渊明,尽管有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如此背景下为官,必然“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不久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于是,仅当了1天彭泽县令的她,便于义熙元年()不得不辞官挂印,从此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元熙二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朝。这更激起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无可奈何中,她只得借助文学创作来虚构一种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了。 “桃林景色,秀丽诱人;桃洞入口,神秘离奇;桃源仙境,与世隔绝;出之桃源,不可复得”;“这里虽然没有长生

18、不老的神仙,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宝,但一群避秦难世的一般民众却享有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切都为“世外桃源”涂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如此完美之仙境,怎不令人陶醉,难怪渔人也要为此而流连忘返。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美好的心愿,若述之笔端,犹如七彩云霞。显然,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基本上,为谋求心灵慰藉、追求抱负境界而撰写的一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杰作。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既有现实社会的影子,又是陶令心中的梦想;它既不同于神话传说,又具有一定神话传说的色彩。有必要强调的是,陶渊明所设计的这个抱负社会,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式社会是有着主线区别的。老子主张

19、复古、倒退,并但愿人们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上;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则是与东晋黑暗现实相对立的抱负社会: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与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绝然不同,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也不可与陶渊明的抱负王国混为一谈。由于前者只是幻想的抽象理论,而后者则是折射现实社会生活的具体蓝图;前者仅仅是儒家宣传空想观点而提出的一种假设,而后者则是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直接反映。正由于陶渊明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此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使得桃花源记这一名篇具有了永恒的魅力。令人心怡的美文 桃花源

20、记之因此能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美文,还由于陶渊明秀丽的文笔将“世外桃源”描绘得既神奇美丽又扑朔迷离。笔者觉得,其创作艺术特点重要有三: 一是叙事简洁,惜墨如金。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盛行的氛围中,陶渊明却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抱负境界,全篇文章既没有典故的堆砌,也没有字句的雕琢,语言朴素,明白如话,风格明快,委婉得体。特别是作者仅用三百多种文字就把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以及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等描写得清清晰楚,历历在目,真可谓惜墨如金。可以说桃花源记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奇葩,如此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二是写景优美,如诗如画。

21、“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妙笔生花,就像一组电影中的长镜头:既有清澈的小溪,又有鲜嫩的小草,尚有那桃花盛开的成片桃林,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引起了渔人探访桃花源的好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段描写桃花源里面情景的文字,作者仅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山村场景呈目前我们面前。毫无疑问,桃花源里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也自然会激发广大读者浓厚的品赏兴致。三是虚实相衬,亦真亦幻。作者借用故事的写法,以一种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为线索展开故事。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后,她还把渔人如何步入桃林、如何进入桃花源、

22、如何和桃花源人对话、走出桃花源时如何沿途标记等等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如此着笔,就是要使人们觉得桃花源这个地方确乎存在。但是作者又通过几种绝妙的文字,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扑朔迷离。例如“晋太元中”的“中”字就用得很巧妙,作者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仅仅假设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而不明确具体的年份,于是故事就具有了传说的性质;又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忘”字和“忽逢桃花林”的“忽”字,也具有画龙点睛之神奇,它不仅把渔人步入桃花源之路点化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并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恍惚迷离的状态描绘得有声有色;再如渔人走出桃花源后再度寻访时,用“遂迷不复得路”一语与前述“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字相

23、照应,这又是可圈可点之笔,就由于有了这个“迷”字,瞬息之间,“桃花源”便犹如烟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最后,作者还通过讲述南阳雅士刘子骥寻访仙境未遂一事,进一步渲染桃花源神奇多变、虚实莫测的氛围,使得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确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抱负境界,它似在人间,又非在人间;它不是人间,却胜似人间;它只可于无意中得之,却不可于故意中求之。这种虚实相衬的对比写法,既强化了整篇文章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也流露了作者苦闷迷惘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引起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影响深远的名篇 陶渊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她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身居田园,关注民生

24、”的文人情节,溢于言表的“自由、豁达、乐观”精神,开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尽管她只是虚构了一种与残酷现实社会相对立的抱负世界,但其笔下的“世外桃源”,却是一种和平安定、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她的这一崇高抱负境界,比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早60近年,比世纪初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大概早10近年,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大概早140近年,可见陶渊明确是开创世界以人为本、和谐平等、幸福快乐价值观之先驱。国内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老式,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

25、翁亭,凡此种种,莫不如此。地处武陵余脉的桃源,本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才开始有文人来此涉足山溪,探寻仙源。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的传说开始引起朝廷关注,天宝七年,即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文以景传,景以文盛,文景交融,声名远播。它不仅吸引了无以计数的游客,并且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神魂颠倒,王昌龄、孟浩然、李白、刘禹锡、杜牧、陆游、姜夔等出名文人也曾纷纷慕名而至。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人世”?这始终是一种众说纷纭的话题。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的仙境,而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则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则把桃花源称之为“东

26、方世界的乌托邦”,现代的陈寅格则称:“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写实之文也”。千百年来,桃花源记居然赢得世人如此津津乐道,实乃世上罕见。 桃花源记问世一千六百近年来,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既相称积极又非常深远。桃花源记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和无情地揭发了所处社会的丑恶;桃花源记就像一座灯塔,勇敢地启动了一道摸索抱负社会的亮光;桃花源记就像一柄火炬,毅然地点燃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但愿。特别是桃花源记中所推崇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完美统一”的生活方式,就像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于我们今天尊重和保护自然世界,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和借鉴意义。 掩卷搁笔,浮想联翩。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真不愧是美丽而神奇的人间仙境,它不仅深深地感染了笔者的情绪,也强烈地振撼了笔者的心灵。今日之桃花源,早就由于桃花源记而举世闻名,而陶渊明所盼望的抱负社会正在桃源逐渐变成现实,眼下这里的山水洞谷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联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桃源人家之趣,无不给游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预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桃花源文化必将继续传承下去,明天的桃花源必将成为桃源人民引觉得自豪的人间天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