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产业发展指南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20210937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模具产业发展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模具产业发展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模具产业发展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模具产业发展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产业发展指南(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模具产业发展指南综合未来模具产业链发展需求和条件,继续保持模具工业高于机械行业一般水平;力争在十四五末,我国模具工业在质量效益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更为可控、更有活力、更高水平的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扭转模具设计、分析软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良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一、 模具行业概况(一)模具行业产品分类及市场现状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赋予原材料以完整构型和精确尺寸的加工工具,主要用于高效、大批量生产工业产品中的有关零部件。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模具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汽车、能源、消费电子等领

2、域。根据加工成型方法的不同,模具可分为冲压模具、压铸模具、锻造模具、铸造模具、挤压模具以及其他模具。行业模具产品属于挤压模具分类。由于绝大多数模具都是针对特定用户单件制作的,因此模具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相比,呈现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行业特点。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工业化程度提高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模具制造行业亦稳步增长。我国模具制造企业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进行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模具制造大国和模具贸易大国。模具行业与诸多行业关联性高、涉及面广,下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带动我国模具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驱动我国制造业升

3、级,也将给模具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2011年以来我国模具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至2019年我国模具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11896亿元,较2011年增长近10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我国模具行业产量为1,04596万套,到2019年增长至2,42511万套,2011-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08%。随着我国模具制造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预计未来几年,模具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上图,2021至2026年,模具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计将从3,68837亿元增长至4,44538亿元,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进出口方面,近年来模具出口规模逐年递增,进口规模呈下降趋势。海关总

4、署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模具进口额为2484亿美元,到2019年进口额下降至1939亿美元;2012年,我国模具出口额为3731亿美元,到2019年提升至6246亿美元,我国模具行业净出口额呈现较为显著的增长趋势。综上,我国模具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及净出口的不断增长有望给行业内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业务增长机会。(二)铝型材挤压模具市场发展情况根据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至2021年我国铝挤压材产量为2,00800万吨、2,138万吨及2,202万吨,根据目前的铝型材加工行业成本测算,平均每生产一吨铝挤压材需要消耗模具成本约为270元,因此,经初步估算,2019年至202

5、1年铝挤压材产量所对应的挤压模具市场规模约为5422亿元、5773亿元及5945亿元。二、 我国模具企业的运行模式与产业特点(一)我国模具企业当前的四类运行模式一是产品集团投资建立的模具公司(厂、车间),主要为本集团的产品生产和新产品开发服务,大多采用事业部、分公司的方式运行;二是具有明确细分市场定位(如汽车零部件、橡胶轮胎、电机铁芯、模具标准件等)的中大型模具企业,运行模式包括股份制(含上市公司)、独资企业等;三是以模具细分领域(如精密注塑模、多工位级进冲模、金属型材挤压模、塑料挤出模、检具、夹具等)定位的中小型模具企业,运行模式包括合资、独资、个体等;四是以协议制造(代工)、委托加工为主的

6、小型模具及零部件加工企业,运行方式灵活多样,如合伙、家庭、个体等。运行模式的不同,决定着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制定中关注点存在差异,第一类企业主要关注如何提高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满足集团产品生产和竞争力提高;第二类企业重点关注所在细分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实力消长,需要在投资管理、经营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全方位提升,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模具制造业的骨干;第三类模具企业以在技术、设备、人力方面做专做精的细分领域为主要关注点,在市场方面大多着眼全球并积极跟踪新兴产业和模具成形新技术的发展,利用自身形成的细分领域专、精优势,在补足第一、第二类企业能力

7、间隙的同时,及时发现并快速抢占新的模具市场,是推动我国模具行业由大转强的生力军;第四类企业主要关注所在模具产业集聚区专业模具企业发展对社会加工能力的需求,与委托企业(群体)建立互信互补的合作关系,成为模具制造生态圈中的一部分。以上各类企业会随模具企业的发展进行转换。(二)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特征明显当前,模具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为一体,成形材料、模具材料的性能分析,模具设计、加工工艺、模拟分析的模块化、智能化,制造设备智能化应用,高精化水平、检测与质量管控等综合技术的把握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模具服役时,安装在精密成形工艺装备(如:自动冲压线、注塑机产线、压铸机产

8、线)上,可实施温度、压力智能控制的智能化模具已成为主流。以上所体现出的技术密集、技术交叉集成,使得模具制造与模具产品都具有高技术的特征。而我国在基础算法、数学模型等基础软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在软件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这些都使得模具产业的技术弱势问题突出。资金密集体现在:对模具设计、制造软件要求极高、依赖性极强,同时,模具制造大多是针对特定用户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因此生产周期较长,导致均衡生产和企业管理难度大;活化劳动占比高,人工成本年年攀升的特性更加明显;同时,一次性投入大、关键精密设备附加值高、价格昂贵、资金周转周期长、增值税税负重、企业资金积累慢,而且投资回收期长。(三)模具本身的创新,也为下

9、游用户产业的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产业链系统化创新提供了支撑模具自身就是创新型的个性化成形专用技术装备,通过多工序、多组分、多型腔的集成实现模具产品的设计、工艺创新;模具还是创新的载体,是终端产业创新改善的实现手段,终端产品零件的创新很大程度是由模具完成;模具也是成形自动化、智能化的核心功能载体。所以,模具服务于下游零件成形制造的全过程,不仅仅为下游客户带来工艺保障,还有效提高了下游客户的资源效率、运营效率、研发效率,是其效能创新的重要方面。三、 模具行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特点模具制造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特别是铝型材热挤压模具技术,涉及的技术面广且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严格,采用的技术手段多样,是一个复杂

10、的系统工程。铝型材挤压模具行业往往需要通过多年一线经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技术和人才往往决定了产品的工艺先进性、质量及生产效率,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目前,我国铝型材挤压配套设备制造行业企业数量较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研发投入和设备投入不足,因此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整体不高。近年来,随着下游客户对铝型材挤压设备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下游行业资源整合力度的逐步加大,行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正朝着高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稳定性、低耗能耗材等方向发展,进而推动铝型材挤压设备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四、 模具上游供应链保持稳定十三五期间,我国模具材料在品种、工艺、装备、质量、标准和服务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国

11、模具行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模具钢材、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基础材料,支撑了我国模具产业的稳健发展。(一)模具材料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性能明显提升我国完全具备各类模具材料的生产能力,从钢和铸铁到铜材等非铁金属及合金、高温合金、硬质合金、可加工塑料等有机高分子材料、石墨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天然或人造金刚石、3D打印模具材料等。对于主体模具钢材料,如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塑料模具钢、特殊用途模具钢各类模具钢钢种齐全,绝大部分国外的标准钢号和品种规格都可以生产。品种规格系列齐全,涵盖棒材、模块、钢板、扁钢、钢带、线材、锻件等,其中高精度的轧制扁钢,尺寸精度可达到1/4DIN标准,最大宽度可

12、以达到850mm。钢材的纯净度、组织均匀性不断提升,实物质量与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具有超高的强度、耐高温磨损和耐腐蚀等特性的铜镍锡合金已开始在行业中运用。凭借其摩擦系数约为铍铜的1/3、腐蚀速度约为铍铜的1/4以及在450以下不发生软化的特性,用于注塑模具的热流道喷嘴,满足各种塑料的工况要求,且使用寿命可达铍铜的15倍,同时不含铍、铅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金属元素,是热流道喷嘴用高端升级材料。(二)模具装备精密化、大型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在先进制造工艺、精密装备、现代整体解决方案等技术服务领域,优化利用外资,推动数字化生产线改造与集成,利用国际装备服务全球模具企业的契机,以及国际装备在德国、日本

13、、瑞士等模具发达国家模具企业的应用经验,推动高精装备的深度应用,提升我国模具企业的技术水品,从精准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中发挥单机设备优势,到工艺控制、性能控制、逻辑控制,向制造全过程品质、效能全面提升方面发展。同时利用模具企业中外模具设备兼用的地位,积极发挥国际模具装备与中国模具装备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五、 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一)国际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下的国际模具制造产业形势十三五中期(2017年)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波及全球并不断升级,引发去全球化思潮泛滥,导致国际经济秩序受损、局面动荡、市场格局莫测,我国模具行业身处其中,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1、全球模具行业整体形成

14、国际分工合作模式模具品种多、批量小、技术附加值高,世界各国模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德国、日本两国模具总体规模较大、水平较高,德国5000家模具企业中的100家相对较大规模的企业实现了德国90%的模具产值,20人以下的模具企业占90%以上,为100家模具企业配套,形成了竞争有序,互补支撑的健康产业模式;日本25人以下模具企业占95%也是如此,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基本特点,但他们专注自身已有模具产品和相应技术,形成细分领域的绝对话语权,收益支撑创新的模式成熟。模具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强烈依赖地缘市场,目前模具产业体系最全的是中国,而瑞士、瑞典模具以出口为主,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模具产业大多根据本

15、地区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如西班牙的冲压模具、葡萄牙的塑料模具等。模具行业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基于其对产品零件制造业竞争力的巨大支撑和保障作用而受到重视,模具制造业得到了作为全面支撑零件制造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不但制定了支持模具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培训计划,还支持行业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开展,如瑞典模具和冲压工具协会(1941年成立)、美国国家工模具和加工协会(1943年成立)、日本模具工业协会(1958年成立)、葡萄牙模具工业协会(1969年成立)、德国VDMA精密工模具分会(1892年成立)等行业组织,都承担了本国某些职能。2、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构,推动全球模具产业格

16、局重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产业细分后在全球分散布局的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全球价值链扩张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经济后起国家仅靠少量要素成本优势,就使得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转移范围加大。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低附加值产品成为整体产业链的一部分转移出去已成为一种市场趋势,形成以中国为核心,覆盖亚洲、南美等新兴国家的全球制造业生产体系;但具有技术沉淀、配套环境良好的模具整体产业链的转移难度极大,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处于价值链相对较高端的国家,分工合作关系不断加强,跨国产业多元化推动我国模具企业走出去,融入亚洲、欧洲、美洲等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中国处于这些体系的关键交汇地位,显

17、示出主体的稳固力量。国际金融危机后,受保护主义、技术变革、要素成本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模具产业格局加快调整和重构。模具发达国家纷纷实施模具高端化制造引领战略,以雄厚的技术储备实现模具产业的自动化效能升级,技术壁垒频繁高发,中国模具制造业原有的国际市场拓展模式、产业技术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组织模式、资本运作模式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模具新兴国家竞相加快推进模具产业提升进程,我国模具行业资源等要素成本超过印度、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以及一些拉美国家,面临高端国际回流和中低端国际分流的双向挤压,全球模具产业格局面临重塑。受贸易保护主义及新兴模具制造势力成长等因素影响,模具国际采购渠道的不确定性增

18、加。新冠肺炎疫情则极可能是全球供应链体系调整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各国为防控疫情采取的封锁、管控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剧和放大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可能以疫情为借口进一步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进而推动全球供应链体系朝着多元化和分散化的方向发展,全球模具产业格局不确定性增强。3、技术封锁,打压不断升级经过数十年的深度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高度依赖的关系,产业链已深度交织。我国模具工业受益于市场规模、产业齐全、基础设施、熟练劳动力等方面的既有基础,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位置,产业链总体风险可控。但在技术核心领域,模具

19、行业尤为突出的瓶颈是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软件受制于人,行业发展面临巨大风险。六、 模具行业现状我国模具产业在十二五进入了世界制造大国和国际贸易(出口)大国行列,十三五进入由大转强的发展阶段,在继续扩大产能满足国内外模具市场持续增长的同时,针对行业整体上大而不强的特点,积极推进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和国际化发展,五年来,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创新发展不断推进,产业基础有所增强,国际化步伐大大加快;与此同时,还是中国模具系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降本提质增效、全球产业布局,进入新常态平稳发展的五年。虽然模具行业的瓶颈问题、短板问题仍然困扰着企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薄弱环节有待改善,但中国模具所

20、具有的持续支撑中国消费、中国制造的基本面稳固,而且中国模具走到世界中心的地位更加坚实。模具作为成形技术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和产品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是一个国家工业产品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支撑,工业制品与硬件设施的规模成形与创新应用,与模具水平和模具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中国通过模具成形制造(也称等材制造)的金属制品约为8000万吨,与切削加工(减材制造)的数量相当;而7500万吨左右的塑料制品和600万吨的橡胶制品也几乎全部是由模具成形;玻璃、陶瓷等材料的成形更是离不开模具;新兴复合材料、三明治材料的成形量产也离不开模具。我国制造业使用了目前所有类型的12大类模具,我国模具企业具备满足国

21、内外市场需求95%左右的各类品种及规格模具的设计制造能力。模具以CAD/CAM/CAE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和以CNC加工、检测技术、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深层次集成技术应用,决定其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特点,使其既是高新技术的载体,又是高新技术产品;模具也是高度集成化的设计、工艺创新,支撑并服务于下游产业的零件制造工艺和装备的创新实践,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模具也是轻量化新材料成形的工艺保障,是时尚消费、批量定制化的践行保障,是高技术密集的制造成形装备支撑产业,还是激光技术(增材制造)、纳米制造等新技术应用的主战场。中国十一五末就进入世界模具消费大国

22、的行列,十三五成为世界模具第一大消费国,约占世界模具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同时,中国作为第一大模具制造国,产值占世界模具的三分之一强,是国际模具采购中最具性价比的模具制造基地。据德国WBA亚琛模具制造研究院2018世界模具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模具最大的市场,位居全球竞争力排名(德国、日本、美国、中国、韩国、意大利)前列,其注塑模具和板材成形冲压模具的产值在全球占据绝对地位。现代模具工业既是关乎民生工程的重要装备制造行业,也是提升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产业之一。七、 铝型材挤压配套设备行业概况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直接决定了一国工

23、业水平的高低。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工业40的顺利推进,必须要有强大的工业机械产业作为支撑。金属加工机械是工业机械的重要分支,一般分为金属切削设备和金属成形设备。近三年来,我国金属成形设备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和2019年全年金属成形设备产量分别为230万台和234万台;由于受到年初疫情的影响,制造业开工率下降,导致2020年中国金属成形设备累计产量略有下降为202万台;2021年,中国金属成形设备产量回升至21万台。未来,预计随着疫情形势的缓和,制造业开工率的回升,金属成形设备设备产量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八、 发展目标综合未来模具产业链发展需求和条件,继

24、续保持模具工业高于机械行业一般水平;力争在十四五末,我国模具工业在质量效益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更为可控、更有活力、更高水平的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扭转模具设计、分析软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良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九、 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概况精密机械零部件是机械设备中的核心零部件,是综合运用高精密设备、金属加工工艺、精密检测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将金属材料加工成预定形状或尺寸的金属零部件。精密机械零部件既具有加工精度高、尺寸公差小、表面光洁度高等精密特点,也具有尺寸稳定性高、抗疲劳与抗衰减性能好等金属零件的特点。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是各类精密设备仪器生产制造的基础。过去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加工能力与技术实力不强,核心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通常为欧美日等外资企业所垄断。近年来,随着产业链中系统总成或部件装配业务向我国转移,其子系统或部件的制造商也在我国积极寻找并支持具有核心精密机械零部件生产能力的企业。这一趋势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消费电子、风力发电等下游行业比较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