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4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20023541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4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4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4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4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4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4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一、选择题1、秦朝和隋朝是我国古代历时短暂却影响深远的两个朝代,两者有许多相同点,下列不属于相同点的是A、在大分裂的背景下实现国家大统一 B、开创新的政治制度C、对知识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D、统治短暂,暴政而亡2、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它创立的制度一直到明清时期还被沿用的有三省制度 六部制度 科举制度 内阁制度 A、 B、 C、 D、3、韦尔斯曰:“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丝路繁荣、开通西域B、推举选官、任人唯贤 C、以文治武、科

2、举选官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4、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商鞅变法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5、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6、“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7、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是三省六部制,其中担当决策职能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军机处8、唐政府的政策法令从制订到执行,一般运作

3、程序为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9、唐朝宰相议事的处所是A、政事堂 B、南书房 C、军机处 D、文渊阁10、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最有可能供职于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11、“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皇帝颁布的法律文告)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资治通鉴)此材料主要反映了三省六部制度A、三省的

4、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B、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C、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D、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1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1 / 19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髙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14、朱子语类云:“唐事,

5、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此种运行机制的主要作用是A、三省分权使宰相难以擅权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6、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最能反映两者本质区别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

6、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权力下放17、唐朝中央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而且按规定各有权限、各司其职,共同参决政事,也形成了政治上的“三权分立,相互牵制”体制。它与西方近代的“三权分主”体制的区别不仅在于它的阶级属性、权力范围等,其本质区别还在于A、僭主政治与寡头统治 B、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 C、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 D、军政合一与文官制度18、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为政之本。在原始社会,选贤任能成为推举首领的主要方式在氏族社会曾长期存在。先秦时期开始通过一定形式选拔、考核并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在古代中国集权制度下,人才的选拔制度化,逐渐形成的顺序为科举考试制 世卿世禄制 军

7、功授爵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征辟制A、 B、 C、 D、 19、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A、秦朝 B、两汉 C、魏晋南北朝 D、唐宋20、“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世卿世禄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21、皇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

8、土,所以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件事最可能发生的时期是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2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世族制度下,出现了“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的现象。其中的“品”指的是A、个人品行 B、才子品质 C、科举等第 D、身份等级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A、西周 B、秦汉 C、魏晋 D、隋唐24、“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这副楹联最早只能出现于A、隋唐 B、春秋 C、秦汉 D、战国25、以下材料跟科举制

9、相关的是A、“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C、“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26、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能证实这一观点的制度是A隋朝三省六部制 B唐朝科举制 C汉朝内外朝制 D明朝的内阁制27、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28、某著作中写道:“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

10、举制必经地方政权只选择”。文中的“制”当指A、世袭制 B、禅让制 C、军功制 D、科举制29、古代诗人赵嘏在唐摭言中写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诗中提到选拔人才的“长策”是指A军功授爵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科举制3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31、王定保的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选官制度始于隋朝 B、科举成为唐朝主要入仕途径C、唐太宗时科举制达到鼎盛 D、“位极人臣”

11、者均由进士出身32、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与之前的推举制等选官制度相比,主要的进步性在于A、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就了隋唐的繁荣B、打击了门阀势力,使门阀士族政治特权地位逐渐下降 C、主要采取考试择优录取与地方举荐相结合的形式 D、打破了门第和出身的限制,使朝廷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网罗人才3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34、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D金多众中为上

12、客,夜夜算缗眠独迟35、作家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一书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段话显示作者对当时科举制度的评价是A、非常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C、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36、唐朝诗人赵嘏诗写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选拔的方式相对公平 B、科举制有利于出身寒门的优秀人才C、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D、地方门阀世族势力受到有效的抑制37、法王路易十四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

13、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止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38、有学者认为,“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该学者所研究的“制度”在实行之初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B、导致重文轻武风尚的形成C、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D、加剧了官僚的腐化和堕落39、就传统社会而言,中国社会的阶级(等级)区别,不及欧洲和

14、日本明显,其主要原因是A、商业经济的繁荣 B、学校教育的发达 C、科举制度的实施 D、民族融合的成功40、英国“1855年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中,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地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A、于1895年在清末“新政”中被废止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D、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41、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

15、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42、一个开国皇帝质问大臣,为何迟迟不肯颁布他下达的命令?大臣回答道:我为了避免重蹈前朝倏亡覆辙,必须谨慎检查陛下的命令,不能与现行法令相抵触,所以延迟。这个故事最可能发生在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43、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 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务农)对这段话评论不正确的

16、是A、以人为本的施政要领 B、兴兵备战的强国主张C、不夺农时的给予政策 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44、唐太宗在吊唁魏征时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逐个说明唐太宗 A、善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重视与魏征的友情 C、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D、为失去一面镜子而可惜45、旧唐书马周传载,马周在贞观十一年的上疏中提到:“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馀石粟。”该材料间接的反映了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粮食增产价格便宜B、政府限制手工业发展,丝织业品产量下降C、政府重视商业,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大量投入市场D、贞观年间,唐朝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17、水平有了很大提高46、唐太宗说:“昔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 ”又说 :“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为编户乎? ”这表明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上策”是A、“和亲”与征服并举 B、建立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C、重视德治,辅以法治 D、增强国家实力,加强边疆治理47、文成公主千里迢迢,历经艰辛,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成为千古佳话。这一故事是发生在唐朝的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48、“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治,世世代代,使

18、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49、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D、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50、“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最早是唐朝时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营建的,清朝重新大修。布达拉在佛教的梵语中就是圣地的意思。”从上文能获取的完整信息是藏族在唐朝被称为

19、吐蕃 唐朝和吐蕃有和亲的良好关系 佛教文化在中国有很好的历史传承 藏族文化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A、 B、 C、 D、 51、唐玄宗李隆基,也称唐明皇,其在位的前期为开元年间。以下对唐玄宗的各种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年号 谥号 姓名 庙号 A、 B、 C、 D、52、司马迁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誉为“凿空”,其含义是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击匈奴C、了解到了西域情况 D、开辟了西汉通西域的交通53、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采取了A、沿途设旅馆、修驿站 B、派玄奘到印度学习,促进中印文化交流C、加强同欧洲使团的往来 D、拓展西部边疆,设置安西和北庭都护府54、强盛

20、的王朝往往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唐朝时,增设的相应机构的管理范围大致在右图中A、 B、 C、 D、 55、“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嵴,应驮白练到安西。”这是唐人张籍的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张骞出使西域时的骆驼队 B、各地商人来往于长安城,商业繁荣C、丝绸之路开辟后,丝织品大量西运 D、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56、唐代丝绸之路上,在中国和欧洲交流中,最重要中介是 A、粟特人 B、天竺人 C、波斯人 D、大食人57、大唐王朝宽容开放,广泛吸收域外文化,成就中华文明博大恢宏。其中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西方的乐舞绘画天文历算传入 B、佛教的广泛

21、传播和本土化发展C、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本土化改造 D、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最终形成58、藏族有一首民歌,名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到今天都广为百姓所传唱。歌词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这表达了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怀念。假如你与文成公主是同时代的人,在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看到有人穿新罗和波斯等国的服装 在私家店肆中边喝酒边吟咏杜牧的诗歌 可以去东市和西市逛街 碰到了南诏和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商人 A、 B、 C、 D、59、“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君

22、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岑参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诗中的“胡人”指 A、印度人 B、日本人 C、新罗人 D、中亚人60、日本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源氏物语中就有“和魂汉才”的著名论述,这一思想在日本社会流传了近千年。这里的“汉才”确切地说是指A、精通儒家文化的中国人 B、精通日本文化的中国人C、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 D、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相结合61、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以下对他的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A、中国文化对本文化的进步起了催化作用B、日本文化深深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和熏陶C、没

23、有中国文化,日本永远无法形成文化D、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扬弃和再创造62、世界公认的“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兼容并蓄外国文化 长安是亚洲文化交流中心A、 B、 C、 D、63、唐朝文化特征中,最值得世人学习的是 A、博大精深、全面辉煌 B、泽被东西、影响深远C、开放探求、兼收并蓄 D、崇尚实用、推陈出新二、非选择题1、瓶颈定律历史上的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秦、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短命王朝,它们各自终结了一段长期的纷乱局面,统一中国,并开启了继之而起的汉、

24、唐盛世,但是它们却都无法通过瓶颈危机的考验,黯然消失于历史舞台。 柏杨秦隋论问题:(1)秦、隋“各自终结了一段长期的纷乱局面”分别指什么?(2分)(2)结合所学,概说秦朝“无法通过瓶颈危机”的原因。(4分)(3)怎样理解是秦隋开启了汉、唐盛世?(6分)2、三省六部制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

25、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民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旧唐书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3)材料三中的故事实际上折射出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3、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

26、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2分)(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西周血统汉德才唐科举制(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4、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问题:(13分)(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2分)(2)汉、唐选官程序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4分)(3)从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4)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5、唐代诗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与此感叹有关的还

27、有这样的历史场景:贞观初年唐太宗曾亲自去礼部贡院观看进士张榜,见新中的进士从榜下鱼贯而出,高兴地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问题:(1)诗中“长策”是指什么制度?(2分)(2)这一“长策”除了使唐政府“赚得英雄”外,还有哪些作用?(3分)(3)这一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是怎样的?(6分)6、科举制科举制被西方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了千年科举探幽,下面材料均出自千年科举探幽解说词。材料一 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这一制度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持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材料二 1793年玛嘎尔尼作为第一个英国使节

28、访问中国时,在他列出的一长串考察清单中就包含有中国的科举制。随后不久,西方一些国家纷纷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陆续引入。很多的西方学者认为,科举制西传,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世界的贡献。材料三 2006年在韩国首尔举行了一个庄重的仪式,在夕日皇宫的勤政殿前,几百人身着朝鲜民族服装,再现了当年科举考试的盛况。今天的韩国人正是通过这种纪念活动,来表达他们对科举制度的尊重和反思。问题:(8分)(1)隋唐科举制创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材料三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先进的文官选拔制度陆续引入” 和韩国人“对科举制度的尊重”的原因

29、是什么?(2分)(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4分)7、社会在流动中进步(11分)材料一 西周以来通行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已经受到很大冲击。新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至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摘自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材料二 社会流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社会流动可使低阶层上升为高阶层,农家子弟变为绅士,贫穷而有才能的青年使个人能力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各种制度有规律地运作,各级领袖能胜任地负责。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问题:(1)战国时期,哪些“新制度”可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而成为将相”?(2分)(2)促成“西汉初年布衣将相基本取

30、代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局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3)你认为在传统社会中有利社会流动的最为有效的制度是什么?说明理由。(5分)(4)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你认为能推动社会流动的还有哪些途径?(2分)8、唐太宗的统治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已复礼,勤劳思政,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行,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此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於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31、1)唐太宗为什么不赞成隋文帝的“勤劳思政”?(2)在唐太宗看来,丞相的职能是什么?唐初是怎样发挥丞相作用的?实际效果怎样?9、贞观之治材料一: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

32、,(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之小女,长自宫闱,言适远方,岂不钟念?自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始允诚祈,更顿和好。(出嫁)彼吐蕃赞普,即于今月廿七日,朕亲自转送

33、于郊。唐大诏全集材料二:贞观四年,有司上言:“林邑国蛮表疏不顺,须发兵讨击。”太宗日:“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自恃兵强,必欲吞晋室,兴兵百万,一举而亡。朕今见岂得随即发兵?” 贞观政要问题:(1)材料一中的“朕之小女”,“朕”是指谁?“小女”指谁?“吐蕃赞普”指谁?(2)材料中因何事有大臣上言“发兵讨击”?唐太宗持什么态度?他为什么持这一态度?(3)两则材料反映的主旨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11、下面是两幅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疆域图。观察图片,回答问题:(6分 )(1)分别写出汉、唐两朝设在西北地区的管辖机构。(3分)(2)指出我国古代对西北地区管辖的深远

34、意义和历史作用。(3分)12、李唐时期的中外交流材料一:古丝绸之路图材料二:唐太宗时期,入居长安的突厥人,一次即近万家。唐高宗时期,波斯王子泥俚师自长安统率回国的部属一次达数千人。唐德宗时,中亚胡客有4000多人留居长安40多年,在长安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也很多,其中新罗、日本为最多。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外国人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如波斯人李元谅官至尚书左仆射、镇国军节度使,封武康郡王。人泉南生官至辽东大都督、玄菟郡公。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居住中国达54年,官至秘书监、安南都护,最后埋骨长安。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三:唐代侨居中国的阿拉伯人极多,其中包括许多波斯人、阿曼人。这些阿拉伯

35、和波斯侨民大都集中在广州和长安两地,其次是扬州、洪州、张掖都有波斯客商来往和定居。晚唐时,阿拉伯人、波斯人侨居中国的,常参加科举,中榜的不乏其人。钱易南部新书中说:“大中(847-859)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希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曰榜花。”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问题:(1)据材料一,丝绸之路开辟于哪个朝代?其东端起点在哪里?(2)唐朝时,中国和西方有哪些主要物品经由这条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唐朝时,定居在长安的外国人主要是哪些人?(4)唐朝时期,许多定居在中国的外国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当了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4单元 隋的创制和

36、唐的鼎盛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CDDDCCABAD11121314151617181920BDBDBBBCBB21222324252627282930BDCADBCDDC31323334353637383940BDDAACAACD41424344454647484950DBBCDDBCCD51525354555657585960CDDACDBCDC616263CDC二、非选择题1、(1)秦:春秋战国(东周)的局面(1分);隋: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的局面或南北朝对峙。(1分)(只写战国不给分)(2)秦朝统一后,不能审时度势调整政策;重功利,滥用民力,赋役繁重;恃酷法,

37、行连坐;宫廷争斗,统治力量削弱;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六国残余势力的复起。(任4,4分)(3)秦隋的短命而亡,给汉唐统治者以经验和教训,新朝的统治者能及时调整政策,缓解社会矛盾,休养生息(3分,观点1分,史实2分);秦隋的统一与对制度改革与创设,为汉唐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观点1分,史实2分)。(仅列史实的不超过4分)2、(1)主要包含了皇帝和三省宰相的综合意见。(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法律的权威在当时占据了上风。3、(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6分)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38、 (2)论据(4分)答案l: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组织(2分)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4、(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唐代科举制。(2分)(2)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为官。(2分)实质:唐

39、朝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3)标准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东汉后期注重出身门第;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4)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政治力量扩大,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豪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4分)5、(1)科举制。(2分)(2)扩大政治统治基础;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有效抑制门阀势力,中央集权加强。(各1分)(3)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1分)魏晋南北朝

40、,门阀世族把持选举大权。(1分)隋朝开创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1分)唐朝逐渐健全科举制(1分)宋朝承继了科举制,在考试制度和规则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1分)科举制一直沿用到明、清。(1分)6、(1)根本原因:统一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2分)(2)原因:科举制度的创立有利于选拔人才,是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度平等自由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有利于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实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3)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较完善的选官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统治,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也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科举制西传,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

41、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世界的贡献。(4分)7、(1)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官吏(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2分)(2)(2分)汉初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西汉开国后多被封为将相重臣,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3)(5分)科举制。科举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吏,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不仅扩大政治统治基础,而且还抑制了门阀势力;在宋朝时,又对考试制度和规则做了较大改革,增设“殿试”,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其他言之有理,有据也可)(4)军事政变,政权更迭,政治改革,农民起义,军功受爵,联姻结盟、察举制等 (其它言之有理,有据也可)(任一,1分,总

42、分2分)8、(1)因为隋文帝独断专行,“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行,未能尽合于理”。(2)“(军国大事)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於事稳便,方可奏行”;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参加政事堂会议,决定军国大事;三省六部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既可防止个别宰相擅权专断,也防止了皇帝独裁。使唐朝初期的政治比较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9、(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2)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3)从

43、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古代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10、(1)唐太宗李世民;文成公主;松赞干布。(2)因少数民族上奏朝廷的奏表语言不好(“表疏不顺”);持反对态度;原因;吸取历史教训,维护民族团结。(3)主旨: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感想:只有实行开明、开放、和睦的民族政策,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反之,将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11、(1)汉朝: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1分)唐朝安西和北庭都护府(2

44、分)(2)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说明西域(今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促进同中亚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使疆域辽阔有利于民族融合等。(每点1分,总分不得超过3分)12、(1)西汉;长安。(2)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和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物品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传入中国。(3)商人和留学生。(4)第一,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许多外国人仰慕唐朝文化,到中国来学习、经商,有的就定居在中国。第二,外国人在唐朝当官,说明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朝政府对外国一律持平等态度,只要参加科举考试,与中国人享有同等的待遇。第三,许多定居在中国的外国人,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已被完全汉化。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