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Word版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20023161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Word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会其怒,不敢献。 A B C D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

2、我”的意思。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

3、岳阳楼之大观也。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

4、。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 ) 若堕业者: A你对正事怠惰 B如果对正事怠惰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不能解释为“你”(郑善果)。正确答案是B项。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永以书抵

5、幕府 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毋以此贾祸2 / 9 A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 B句和句相同,句和句不同 C句和句不同,句和句相同 D句和句不同,句和句不同表凭借。表工具。表目的。表原因。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因而选D项。 6、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飞骑因番请见。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据文意,“因”和“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6、“止”和“仅”都是“只”的意思。所以选B项。 7、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得全首领以没 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和相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不同 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不同和中的”以”都是介词,但中的“以”字在意义上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这里是凭借某种身份;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这里指用刀来杀死李若水,这是两者不同的地方。和中的“以”都是连词,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的意思是“保全首领而死”,的意思是“扈从而行”,所以从意义和用法上看,两者都是相同的。所以C项正确。8、下列各组句子

7、巾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 A B.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人遂竞贡新果。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C. D. 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A项中的两个“但”字均为副词,意思是“只,只管”。B项中的两个“以”字,从用法上说,下文的动作均表示上文动作的目的;从词性上说,两个“以”字均是表目的的连词。C顶中的两个“遂”字均为副词,从用法上说都表示事理之相承,表示下文事情是由上文的事情引起的,相当于“于是、就”。D项中的两个“且”字却不同,“且活千室”

8、中的“且”字是副词。表示“将要”的意思;“且在邦域之中矣”的“且”是递进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且”。本题的正确选顶是D项。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A B.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C. D.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情态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相当于“所以”,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相当于“特意、故意”。B项中的两个“每”字均用在

9、动词谓语之前,是副词,表示“每次、每当”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经由”义。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10、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是 ( ) 若仁会眩惑圣听,致仁袆非常之罪 A像仁会这样迷惑是上的听闻,致使仁袆遭受极大的罪名 B如果仁会迷惑皇上的听闻,致使仁袆遭受极大的罪名 这一题从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其实还是在考查一个重要的虚词“若”字。“若”,孤立地看,译为“像”也不是不可,但若将它与后面的“则”联系在一起,译为“像”就不妥了。“若”译为“如果”,后面的“则”译为“那么”,就恰当了。答案为B

10、项。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同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遣使约降于燕。 A B.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故内惑于郑袖。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C.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相如持壁却立。 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连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后一动作为前一动作的目的,应当说意义与用法是相同的。B项中的两个“于”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介词,但表达的语法意义都有不同。作为介词主要有三大类用法,一是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或者时间、处所,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二是表示比较,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三是表示被动,如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试题原文中的“降于燕”意思是“向燕投降”,表示的是动作“降”所涉及的对象;而后一句“内惑于郑袖”是指“被郑袖所迷惑”,“于”字的作用是在被动句中引出施事者。因而这一组中的两个于”字用法不同。C项中的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两个”乃”字用法相同。D项中的两个“因”字,虽然从词性上看,有人解为副词,有人解为连词,但它们词义相同,都为“于是,就”,对此却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从表达的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两个“因”字的用法也相同。此题选项是B。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

12、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请以给赏,民无所扰。 A B.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天将以酬长厚者。 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C. D.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公使阳处父追之,则在舟中矣。 A项中的两个“为”字;都是介词,当“替”讲,B项中的两个“以”字也都是介词,且都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因而都可解释为“用”、“拿”。C项中的两个“而”为连词,用在两个动词之间,表示承接关系、只有D项中的两个“则”,前者用于承接关系,表示事理上的联系,译为“就”,后者则用在且有转折意味的关系句中,可译为“却”“原来巳经”,表示一种结果,所以两字的用法不同,

13、答案为D项。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令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A. B.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既出塞出东道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C. D.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 从语法意义上看前者表示率领,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B项中的两个“会”字,均是副词,都是“正好、恰巧”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既”字也是副词,都表示“已经”、“ 之后”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正确选项是A

14、项。 14、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A项中的“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指前文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情况迷惑了胡兵,才使得李广的小部队得以保全而未被消灭。这一选项是正确的。B项中的“之”是承接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而来,显而易见,“避之”的“之”正是称代李广。这一选项也是正确的。C项“饮食与士共

15、之”的“之”,称代的应是本句开头的“饮食”一词,“之”字是指前文的“饮食”,并非称代更远的“赏赐”。这一项是错误的。D项中的“之”是称代李广“遂引刀自刭”一事,也正因此事,才使老壮为他痛哭。故答案是C项。15、下面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A B.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使求过丸 C. D. 是说也人常疑之。 行过夷门,见侯生。 A项中的两个“以”字均为表因果的连词,相当于“因”。C项中的两个“是”字均为代词,相当于“这”。D项中的

16、两个“过”字,都是“经过”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见”字,前者是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他”;后者是介词,表被动。前后两个见”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故答案是B项。1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婴之亡,岂不宜哉。 方见国之必侵。 A. B. 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晏子见疑于景公。 吾将以身死白之。 因谓其友曰。 C. D. 险以远,则至者少。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A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起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B项中的两个“见”字,前一个是动词,“预见”的意思;后一个是介词,同后面的“于”字配合使用,表被动。c项中的两个“似”字,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连词,表并列关系。D项中的两个“因”字,前一个是顺承连词,“于是、就”的意思,后一个是介词,“凭借、根据”的意思。正确答案是A项。综上所述,今年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的复习,应当把重点放在“以”、“因”、“之”、“若”、“乃”、“则” 字上,特别是“以”(杨伯峻在古汉语虚词中认为它“用法最多最灵活”;韩峥嵘在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中指出:“在高中文言文中,以字用过776次”)、“因”二 字,同时兼及其它虚词。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