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区域规划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92129167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区域分析区域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区域分析区域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区域分析区域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区域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区域规划(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区域分析区域规划第一章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 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 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一方 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2区域的划分1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 这称之为均质区域。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 利益的外围

2、地区所组成。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 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 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调查基础数据)2. 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 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评价及问题诊断)3. 区域

3、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区域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 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 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 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 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发展方向策略)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 然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 价值,以提高人类当

4、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 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

5、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 物质基础。B、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 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a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b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c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d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a自然资源量的评价b自然资源质的评价c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

6、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e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4、 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重点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自然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时空内涵,不同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也不同。 社会经济内涵,由于人类开发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利用水平、社会对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利用结构差异,也会出现自然资源承载力地区差异。可持续内涵,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益和效率从而达到区域自然资源承载

7、力与区域发展规 模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状态。自然资源承载力特性: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5、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代际公平的三级内涵:规则公正、分配公正(消费、投资)、代际补偿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代内公平的大类:国际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国内资源分配的公正性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调査: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与 特征调查(生态系统特点、生态环境的资源特性、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系统影响效应、环境健康效应、生态经济效应)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

8、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建设(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与区域生态环境有关的因子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水 土流失等以及部分人类活动和经济因素(污染物排放、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6、 生态环境补偿重点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平正义观、外部性经济理论和生态伦理,并体现 了污染者付费和受益者补偿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协调政府补偿机制和市场补偿 机制的功能,完善环境立法是构建与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重要路径。1补偿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2补偿标准:“庇古税”理论3补偿方式:(1)经

9、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2)非经济补偿: 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7、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相关理论A、生态学理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负荷定额规律、多样稳 定规律、地域分异规律b、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规律、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c、可持续发展理论d、阳光经济理论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8、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 境效应分析。9、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P34)(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建设(3)评价标准

10、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与区域生态环境有关的因子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水 土流失等以及部分人类活动和经济因素(污染物排放、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生态环境补偿10、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平正义观、外部性经济理论和生态伦理,并体 现了污染者付费和受益者补偿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协调政府补偿机制和市场补 偿机制的功能,完善环境立法是构建与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重要路径。1补偿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2补偿标准:“庇古税”理论3补偿方式:(1)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

11、证金制(2)非经济补偿: 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1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相关理论生态学理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负荷定额规律、多样稳定 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环境的外部性 与经济的内部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阳光经济理论:世界经济必须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12、外部性: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谷首先提出,由美国新经济学家科斯加完善。它是指经济 主体本来目的,是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过程中,却 有意无意的对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了这样或者那样有利

12、或者有害的 影响,经济学中把这种影响叫外部性。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区域经济背景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分为自然差(区域间自然、地理、历史基础差异,)位 势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差异),趋势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差异)(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资源导向、市场、交通.(3)劳动分工规律:部门和行业、地域分工两方面(4)区域利益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结构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 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三大产业布局:生产力发展的产物2、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3、市场化水平的五

13、大影响:市场导向、市场规模、市场地域范围、市场环境、市场意识4、社会基础设施水平,包括狭义基础设施、社会设施(文教体卫)区域文化背景分析1、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了 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文化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要推动力;区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的增长力, 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区域历史基础分析1、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一般方法:横剖面方法2、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历史沿革分析,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 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二)

14、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重点1、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重点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产者: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一一生产规 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 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作为消费者: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 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2、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 量

15、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区域人口结构分析A.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b. 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 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人、儿童 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这些指数都从不 同的侧面说明了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影响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 移;战争、饥荒、瘟疫等 年龄构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区域发展

16、的影响: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处在不同生 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c. 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 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它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 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d. 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数来表示。民 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 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 人口质量分析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

17、,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是 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 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 劳动力供应分析:1.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2.劳动力资源质量;3.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 业;4.教育成本与收益 人口分布分析: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 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3、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重点):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内,利 用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

18、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 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因地而异、因人口消费标准而异、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 而异、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三)政策与制度1、区域政策目标: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平衡增长2、区域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措施通过强迫某类型的主体从事既定的活动来实现目标。如进 口配额、消费配给、最高贷款配额等。间接控制措施通过影响、引导主体决策的变量来达到 目的,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3、制度创新,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创新主体为活的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诱致性 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创新。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一、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

19、术进步及其类型1.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和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 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进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技术 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 技术进步的类型: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造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3、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2)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4、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

20、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 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4. 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虽然技术进步具有节约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倾向,但从总体上看,技术进步实质 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 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研究与开发R&D指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 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

21、,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三类活动。R&D经费反映 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是区域永葆创新活力的保障。一般从经费总量、 经费分布、经费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专利:专利权的简称,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专利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产出的重要指 标,可以从一方面反映出一个区域的发明创造活动及产出、知识产权拥有量、技术发展水平、 以及在技术与经济竞争领域中的地位。技术扩散:指发生在发明与创新后,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从地理角度看, 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 技术引进或者转移: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

22、费用、有利 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第五章区域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1、单一指标:(1)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 总和价值。本国常驻者在国外投资或者工作所得收入应计入从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非本国 国民在本国所得收入则不应计入。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综合了经济与环境核算。2、平均指标评价指标主要有: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人 均教科文卫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福利费等3、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反映工

23、业化程度(P139)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P139)4、综合评价: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三个 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健康状况以平均寿命为依据、受教育程度以成人受教 育比例2/3和各级教育入学率1/3为依据、生活标准以人均GDP为尺度.区域竞争力评价:1、国家竞争力1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IMD :总体竞争力水平四大竞争力要素经济运行。包括国家和地区内经济实力和国际化程度。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力量和参与 国际贸易和投资程度的整体评估;(2) 政府效能。指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3) 企业效益。指企业在管理、盈利、创新和应变

24、等方面的表现;(4) 基础设施。指软、硬基础设施为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程度。每个竞争力要素又进 一步分解成多个竞争力子要素。2.IMD须把握和平衡的四种力量,即吸引力与扩张力、本土化与全球性、资产与过程、个人 冒险精神与社会凝聚力。一国只有主动把握和平衡这四种力量,才能推动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3.IMD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十大要素(1) 创建一个稳定、可预测的法制环境;(2) 构造一个灵活和弹性的经济结构;(3) 对基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优先投资;(4) 促进私人储蓄和国内投资;(5) 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培养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力;(6) 政府和行政管理要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透明度方面

25、努力创新;(7) 保持工资水平、生产率和税收相互之间的合理关系;(8) 减小收入分配不公,扩大中间阶层,确保社会结构的稳定优化;(9) 增加教育投资,尤其是提高中等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终身培训;(10) 保持经济运行在全球化和本土化间的整体协调,促进国民财富创造能力的可持续提高, 维护公民意愿及其所追求的价值体系。4波特竞争优势四阶段论 波特认为,一国经济地位上升的过程就是其竞争优势加强的过程。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 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2、区域竞争力概念能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即一个区域在竞争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区域 相比较所具有的吸

26、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为其 自身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 和市场的争夺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 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人民素质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3、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库兹涅茨理论: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阐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 演变的一般趋势。农业部门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工业部门比重大致不变或者略有上升,服务 部门收入比重大致上升。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I960年出版的经济 成长的阶段

27、: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1传 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 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 重不断下降,资本资料工业比重不断上升。胡佛-费希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 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1、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 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

28、率,从而使区 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2、竞争优势: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独特价值创造战略 时所形成的优势。3、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 确定4、区域分工理论基础斯密绝对成本学说主张的国际分工原则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用成本最低的商品去进行自 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来更多的商品;如果别国生产本产品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就 让它国生产,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货币,然后购买他国廉价商品。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

29、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 业部门,生产本国最有利的商品,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完成相互之间的互补,提高资源利用 率。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 禀赋差异是他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贸易,形成产业分工;规模效益和不完全 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了产业内分工。P242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区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绝 对差异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钻石理论,国家竞争优势要从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企业 战略和组织,外

30、加政府作用和机遇。5、区域分工的三种主要模式(1)垂直分工区域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 产生的区域分工。雁行形态理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第 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指进口刺激国内市场而所引发的国内 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指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2)水平分工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 工。(3)混合分工5、区域投资环境: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冷热国评价法、等级尺度法、多因

31、素综合评价法、参数法、雷达模型。 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市场环境的改善、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 重点章1、产业划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生产 消费资料部门两大类。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 按经济活动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按社会部门性质划分2、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影响因素(重点):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

32、域产业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A社会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社会消费结构既检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益,又引导着产 业结构向符合消费需求的方向变动,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推动力。B资源状况,C科技水平,D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E区域联系和区域分工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a、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相对应性;b、区域结构的系统功能能否担任起区域在区际和国家中的地域分工任务;C、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d、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e、区域产业

33、结构的先进性;f、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4、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趋势重点配第-克拉克定律:是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经济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接着向 第三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产业分布状况第一产业减少,第三产业增加。原因在于,在经济 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产业。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 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 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

34、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 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 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 主导专门化产业部门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弹性系数:产业的国民经济弹性系数是指产业的相对变化量与国民经济的相对变化量之比, 它可以反映出产业的发展与萎缩过程。弹性系数大于1,则同步增长。5、主导产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 创新能力强,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强。重点主导产业判定标准: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 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