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201591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章 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三章 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三章 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 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章 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承担着两大使命为社会服务,为人服务,并努力追求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因此只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不足以认识教育的全部,因为无论我们的教育设计的多么美好,有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那就是教育的对象是人,即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功能只有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从这一意义来讲,教育学的研究如果缺少了对个体发展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那就是不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学。所以说,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与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对应,教育与个体的发

2、展构成了教育原理的两个基本主线。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大学每一年都会有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大四的很多学生都会由衷的感觉自己这四年的变化真的很大。其实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的一种表现)这种变化主要是一种心理的发展表现。人的发展除了心理的发展以外,还包括身体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主要就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又叫人的身心发展。发展是不是就是变化呢?换句话说,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可以称之为发展呢?我们通常只把我们期望的,认为是积极方面的变化视为发展,而那些不好的变化,如坏毛病越来越多,一般是不把他们看作发展的。另外,有一些变化是偶尔出现的,如

3、一个人一直很吝啬,有一次他忽然一反常态,很大方的与别人分享了,我们还不能确定他的道德品质是否发展了,我们只能说,他今天有变化,至于他是否真的发展了还要看他以后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为人的发展下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义:人的发展,又称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生的积极、稳定的变化的过程。其中人的身体发展指的是机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不断增强。即身体发展包括两个方面,构成人的机体细胞自身由小到大的生长,表现为个子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各个器官变大了。另外还包括伴随着机体的正常发育而出现的这些机体的活动能力的增强。如民间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就属于机能增加的表现。人的心理发展则包括人的认知发展

4、和个性发展两个方面。一个是注意、观察、思维、记忆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像情感、意志、性格、需要和动机这样一些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我们称为个性的发展。(就认知而言,孩子在未出生以前就开始学习了。胎儿在未出生以前就开始学习声音和感觉,因此人类的学习是从声音和感觉开始的。出生时,乳儿的听觉较之视觉发达。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尼尔森对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进行观察,发现当新生儿听到母亲的声音时的脑活动是不同于听到陌生人的声音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婴儿会调整自己的吮吸动作去适应妈妈的乳房,这是婴儿大脑在工作的表现。3周大的婴儿有时在吃奶时停下来,看妈妈的眼睛,以调试自己。根据尼尔森的研究,

5、6个月的婴儿可以认出谁是照料他的人,这是对因果关系的最初的理解:在我饿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来喂我。情感的发展对个体发展重要性:普鲁士国王为了了解“最初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不与婴儿说话和肌肤接触,最终婴儿全部死亡。)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西方学者传统上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问题上有两种比较极端的、针锋相对的认识,一种是遗传决定论,一种是环境决定论。(一)两种传统认识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英国的高尔顿,他曾作过一个家谱的调查,他从英国的名人中选了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名人的数量,结果发现这些名人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同样出名。然后,他又调查了977个普通人,结果发现,他们的家族中只

6、有一个名人。因此他得出结论家族的遗传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发展成就。其实他这个研究结论很不合理。遗传应该是不受后天影响的,先天就具有的东西,而他的研究根本就无法排除后天环境和教育对这两个群体的影响。但是,这种思想在西方还是有很多拥护者。如美国现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就给影响人的智慧发展的因素做了一个比例分配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而美国的另外一位心理学家霍尔甚至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特别重视遗传的观念在西方是很有市场的,当代还有一位叫特赖恩的心理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他们说法有道理。(特赖恩挑选了142只小白鼠让它们走迷

7、宫,计算出它们走出迷宫前所犯错误的次数。结果,他发现最聪明的小白鼠只犯了14次错误就走出了迷宫,而最笨的小白鼠却犯了174次错误。然后,最聪明的小白鼠中,挑选出一对让它们繁殖后代,又从最笨的小白鼠中也挑选出一对,一直繁殖到18代,然后,再让他们的后代进行比赛。结果发现最笨的小白鼠的后代中,最聪明的犯的错误也才跟最聪明的小白鼠后代中最笨的差不多。所以,他的实验再一次证明了遗传对人的发展有多么大的决定作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2、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者认为人后天的所有发展可能性,包括人的能力、性格、成就都是由后天个体所处的外界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8、。他在1920年做过一个比较著名的实验恐怖学习实验。恐怖是人最基本的一种情绪反映(恐怖电影;黑夜里的倏忽而过的黑影;女孩子见了老鼠),似乎这些反映都是人不自觉的、下意识的本能反映。但华生却用实验证明这些看似本能的反映也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他让一个只有11个月大的小孩和一只小白鼠呆在一起。他发现这个小孩跟小白鼠玩,一点也不害怕。实验开始以后,这个孩子一旦被白鼠碰上,他们就在背后敲打铁棒,发出巨大的声响。这个小孩就吓得不太敢动这个小白鼠了。后来反复几次以后,就把这个小孩给吓哭了。再也不敢跟小白鼠在一起了。一周以后,再让他见小白鼠,这个小孩就犹豫了一下,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但是,他还是有点相跟他亲

9、近的意思。这样,又跟上一周一样重复了几次,结果最后这个孩子,不用听见声音,只要见到小白鼠就吓哭了,并赶紧爬开了。)华生的这个实验就表明被视为本能的情绪反映,实际上,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他还通过其他的一些实验都能证明,在后天人为的环境塑造下,可以使儿童发生很大的改变。因此,他非常自信的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培养,我保证把他们培养成我选择的任何特定类型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领袖甚至乞丐和小偷。不拘他的祖先的天才、嗜好、脾气、能力、职业和种族如何。”3、教育万能论很多人相信后天的教育在人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如前几年流行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卡尔威特一直被视为德国的天才人

10、物之一。卡尔出生于1800年7月,8、9岁时他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也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而他尤为擅长的是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他于1812年冬天发表了关于螺旋线的论文,受到一些学者的好评;13岁出版三角术一书;1814年4月,由于提供的数学论文卓而不群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但是,卡尔绝对不是因为他天赋非常高,由于他是他父亲在52岁才生的孩子(第一个孩子夭折了),所以,他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明显先

11、天不足。婴儿时期的卡尔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父亲曾经悲伤的哀叹:“这是遭的什么样的罪孽呀!上帝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我的邻居们常常劝我不要为此过分担忧。他们是一些善良的人们,可是在心底里的确认为卡尔是个白痴,而且还在背地里为孩子的未来和我们的处境犯愁。但是由于卡尔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个牧师,他自己就有很丰富的学识,所以他并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而是制订了非常周密的家庭教育计划,从而培养出卡尔这个天才。后来,他发现很多人还是相信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取决于天赋而不是后天的教育,所以他就违背了自己作为牧师的角色要求,写下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卡儿在14岁之前自己教育卡尔的过程。

12、在书中,他多次宣扬的一个信念就是:“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有限。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使仅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教育的能为与难为)(二)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可见,遗传物质主要是生理方面的东西,所以,它对人的身体的发展无疑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它对人的整个身心的发展,特别是心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任何人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其先天所有的物质

13、基础上。如果一个人天生就是盲人,他可以很有成就,但他肯定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同样,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歌善舞,能跑会跳也全是因为我们遗传到了人的基本机体构造,从而以后能发展出各种能力。所以,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底线,告诉了人们可以在哪个方向发展,不可以在哪个方向发展。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是分不同的阶段的。如我们常常划分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这种划分其实主要就是以遗传的生理机制的成熟依据。如果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话,你只能对这个孩子进行目前所处的这个阶段可以接受的教育。如你不能让6个月的孩子学走路,你也不会让小学生学微积分。所以,

14、教育必须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由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决定的。(格塞尔1929年的爬梯实验:采用同卵双生子所做,在他们满46周(10-11月之间),其中之一开始作爬梯子的训练,每天持续10分钟,另一个不做训练。6个周以后(约一岁),再测量他们爬同一个梯子所需要的时间,结果为:受训儿26秒完成;未受训儿45秒完成。好象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后,实验者又对后者也做了同样的训练,2周后再次测量,发现只受训2个周的孩子,只花10秒就完成了任务。而另外一个已经受训八个周的孩子,也差不多用了这个时间。两个没有什么差别的。可见,在儿童的能力还没有完全达到的时候,教育和训练可能会有效,但收效可能

15、是很缓慢的。而且,从长远来看,也并不比那些到了时候再训练的孩子有更大的成绩。你如果等到这个孩子成熟了以后,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而过早的训练往往只是事倍而功半,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取得太费事,而且也不一定就比那些训练的晚的以后就更好。)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提供了前提。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急脾气,有的则是慢脾气;有的人性格特别外向活泼,而有的人则比较内向稳重。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格塞尔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4、遗传素质虽然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遗传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影

16、响不能一概而论。就普通人来说,它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一些非常态的人身上,他的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如98年前后武汉出了一个“天才指挥家”、“无师自通的指挥家”舟舟(胡一舟),他还有一个称呼就是白痴指挥家。他是一个先天的痴呆儿,但是,特别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会手舞足蹈的跟着打拍子。他父亲是武汉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由于家里没人看孩子,他又是痴呆不能送幼儿园,他父亲每次排练的时候就会带上他。而他到排练场从来不捣乱,只是专心的盯着指挥跟人家模仿。4岁第一次上台,指挥的有模有样。此后,他多次在国际或国内上当过大型比赛的指挥。再如著名小提琴家莫扎特,四岁就创作了第一部小调曲,6岁就能举行自己的个人演奏

17、会。这些极个别的特殊人物,他们的发展主要是遗传决定的,教育的作用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天赋,绝对不会见效这么快。同样的,如果某一方面特别弱,教育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肯定效果不大。(达斯汀霍夫曼雨人)(三)环境环境指人出生以后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因此,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这两方面对于人的发展(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1、自然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身体发展的影响:人们通常按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来划分人种,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

18、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黄种人的眼褶

19、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这些种族特征大约是在化石智人阶段形成的。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大多数种族特征早已失去适应上的意义。今天,一个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欧,他完全不需要靠阳光中的紫外光去产生维生素D,而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要的维生素D。白种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设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自然环境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平原文化和海岛文化对不同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日本和中国)2、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较之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主要影响的还是社会环境。而教育本来就是属于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只是由于教育学研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0、因素肯定要重点探讨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这里的环境指的只是除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缠足的女性果真不快乐吗?”以特殊的文化现象来讨论,资料来源:杨念群,从科学话语到国家控制对女子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多元分析,载汪民安、金,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51)社会环境对人身体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缠足的审美认识由此导致的女性身体方面出现一些疾病。如康有为著名的请禁妇女缠足折中就已出现“卫生”两字,说缠足“且劳苦即不足道,而卫生实有所伤。血气不流,气息污秽,足疾易作,上传身体,或流传子孙,弃世体弱”。单就这段话看

21、,从公共卫生学的角度解说缠足与身体损伤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有论者云:“缠足陋习之所以能够得以兴起,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男权文化被普遍认同。”这是典型的以性别压迫立论。快乐不快乐标准的确定不仅取决于个人心理,而且也受制于社会风习,如果承认这个说法有其道理,恐怕就无人敢轻易对缠足是否快乐轻下结论了。因为至少在民国初年以及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恰恰是占人口少数的天足妇女而不是缠足女性显得并不快乐。有论者得出结论说:“这就是社会风气力量,缠足女子的生理痛苦被心理上的自豪感弥补了,而大脚女子生理上的健全,却被精神上的自卑压倒了。”因为缠足美作为女性美的标志在抗战前一直居主导地

22、位,尽管缠足博得赞誉,但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生理与心理代价。这也就是说,必须承认缠足在某些特定的年代确实具有审美的功能和意义,而且我们尤应在历史合理性的范围之内审定和连释其意义,不可超越特定的历史氛围急于设定道德是非标准。“缠足现象”不能说没有男权势力的干预和塑造,但更应视之为社会复杂运行过程中诸多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甚至应重新估价“缠足审美”过程中女性的自主参与下的感觉作用,以修正“男性摧残说”。妇女缠足后:“其娥娜窈窕之状,亦迥与不缠足者各异。所以闺秀问艳,亦愿缠小其足,增其抚媚,娇其姿态,助其丰神。”缠足之习并非男性一人欣赏之力煽惑而成,而是社会风习浸染互动之结果。且看如下发自内心的感叹;“

23、盖足自是社会风习浸染互动之结果。且看如下发自内心的感叹;“盖足自具可缠之性,人但因势利导,顺理成章,足自渐缩渐消,日新月异,及真成点点,丈夫见之而爱,旁人见之而营,自己视之而欢,握之而喜。如是以言,缠足之乐无疆,缠足之福实大,缠足实为舒心快意之事,缠足更为消愁解闷之方。”足的欣赏和爱恋。这位妇女年约三四十岁,“在室内窗前向阳处,解其以缠,白足毕呈,反复注视,既而抚摩殆遍,一若把玩物状。约食顷,见其匝匝细裹,着大红鞋,轻轻踏地,注视如前状,若不胜其爱惜者。所可怪者,半小时后再窥之,则妇人适又展其双缠,捧白足而注视矣。友云是妇解布窃足,注视把玩,日恒在十次以上,且逐日如是。”3、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

24、中的作用首先,环境可以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先天的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后天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能否真正实现,在多大的程度上得以实现,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狼孩的例子,1920年一位印度的传教士,听村民说,附近经常出现一个小女孩跟着一群狼一起出没的现象。他就跟村民一起到山上找,最后挖出一个洞穴,发现两个小狼和两个裸体的小女孩蜷伏在一起。当辛格打算把她们带走时,她们却如同野兽一样,疵牙咧嘴企图拒捕。但是,辛格还是想办法把她们带回自己的孤儿院里抚养。据辛格的估计,当时大的小女孩有8岁左右,小的可能只有1岁半。在她们被领回孤儿院的最初时间,她们完全是一种像动物一样的生活方式。她们

25、不会用双脚站立,只会用四肢走路,速度比一般人跑的还快。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底下,她们的眼睛就眯成了一条很窄的缝,而且不断的眨眼。但是,在黑夜里,她们看东西却是非常准的。她们经常在白天睡觉,打瞌睡,或者一连几个小时,面向墙壁静坐着,一动不动。而到晚上就特别活跃,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东嗅嗅、西找找,寻找生肉和动物吃。而且每天晚上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声怪叫。他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会发出人的任何音节。她们喝水的时候,也和狼一样用舌头添,她们吃东西的时候才真用得上一个词狼吞虎咽,而且,她们吃东西的时候,不准别人靠近,谁靠近了他们嘴里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吓唬人。天热的时候,她们会像狗一样伸出

26、舌头喘气,但是绝不洗澡。)可以说,狼孩的例子就典型的说明了人的先天生物基础朝什么方向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不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发展出人应该有的基本能力的可能性,只是因为她们从小脱离了人的环境,而在动物的环境中成长。所以,她们就朝着动物的方向而不是人的方向发展,即使后来进行了很大的努力也很难能达到正常人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程度。(乙肝携带者)其次,环境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正像存在主义哲学所说的,我们是很无奈的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被安排在了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通常情况下,人是被抛到一个什么环境下,就按照这个环境的需要来自觉不自觉的塑造着自己。所以,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先于本质,没有什么人

27、天生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个体被后天是怎么存在,这就是个体的本质。虽然存在主义的这种人生观是悲观主义的,但他也比较深刻的看到外在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尽管在同一个环境下,每个人也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但总体来说,个体总是要从这个环境所提供的多种选择选择一种。就像中国人他就是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他就鲜明的带着中国人的特点,而美国人就天生带着美国人的特点。(父母的“替代满足”;荔枝蜜,教师问:工蜂将采来的花蜜都给了蜂王的时候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回答,“拍马屁”)再次,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速度。注意这里用的词是制约而不是决定。因为人的发展速度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遗传素质的自然成熟程度。

28、但在一个好的环境下,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特点,可能会早一些出现。有的孩子,可能只有5、6岁,但在智力年龄上可能已经达到8、9岁孩子的水平。但有一些孩子可能因为被放在一个不太好的环境中,5、6岁的孩子,可能只有2、3岁孩子的智力水平。(中国青年报上报道了南京三姐妹的故事。由于她们的父亲很爱她们,在她们很小的时候,父亲发现外面的小孩经常欺负她们,所以就把这三个孩子锁在家里。后来她们的母亲又去世了,三个孩子就自己在家里呆着。等孩子该上学时,父亲还怕她们出去被人欺负,另外家里实在太穷了,所以就一直没有送她们上学。这样几乎就处于文化隔离的状态了。结果18岁大女儿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5岁的孩子;二女儿15岁了

29、智力水平只有三岁;10岁的小女儿智力水平只相当于1岁的孩子。这个例子生动说明了人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各种补品促使孩子生理的早熟)最后,环境对人的影响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偶然性、片断性和正负交错性。由于很多情况下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所以它既不能保证这种影响到的连贯性,也不能保证这种影响永远是积极的,正面的。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同时,我们提出这一点也是为了更好的与教育对人的影响进行对比。(四)教育我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各自从对人的天生本性的考虑出发,提出自己的教育观点,从而形成了我国比较有特色的人性论与教育的话题。如孔子就把人分为三等

30、:“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属于中人;“困而不学”为下愚之人。除了极个别的“上智与下愚”的人不需要教育之外,对于绝大多数的中人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其实就是针对“中人”而言,“习”就是指后天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的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首先,教育可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很好的对其进行有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其遗传上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我们有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有相关的课程体系来保证实现这一目标。(详见“人的发

31、展对教育的影响”)其次,学校教育可以控制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保证个体发展的方向。关于这一点,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作了充分而有精彩的说明。杜威认为,所谓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第17页)学校是特殊的环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学校“总是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社会的传统很复杂,相当部分的社会经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并切通过书面符号进行传递时,学校便产生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依赖日常联合生活给年轻人说明远处的自然力量和肉眼看不到的组织在我们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建立了社会交往的特殊模式即学校来经办这件事情。”学校的特殊

32、性:首先,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选择相当基本并能为青少年反应的种种特征。然后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利用先学会的因素作为领会比较复杂的因素的手段”,因为“复杂的文明过分复杂,不能全部吸收”;其次,学校“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学校应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环境,而且要清除不良的东西。随着社会变的更加开明,学校认识到它的责任不在把社会的全部成就传递下去,保存起来,而只是把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的部分传递和保存起来。学校就是社会完成这个目的的主要机构”;再次,学校“在于平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成分,保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

33、并和更为广阔的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528)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方面有两大优势:第一,功能专一,学校是专门为着人的社会化,为着把个体培养成为社会所期望的种种角色组织起来的。第二,方向一致。由于家庭、社区、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就不把促成人的社会化作为自己的专门任务,所以他们对人的社会化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学校教育则是始终根据社会文化的主导方向规范人的社会化的。因此,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再次,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充

34、分认识和尊重的基础上。任何有效的教育行为都应该是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和尊重的基础之上。违背这一规律的行为即使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那也是暂时的。2、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1)个体社会化的含义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人格的过程。很明显,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包括社会化和个性化两方面。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包括个人确立维持社会关系的倾向,成为社会成员的倾向,按照社会规则和标准调整自己行为的倾向,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倾向等。社会化保证了每个个体都能作为受尊重的个体进入社会;另一方面需要

35、实现个性化,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在社会职业上的选择等。个性化形成需要从他人中区分自我,需要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向,在社会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位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何整理个人的床铺。在不检查卫生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来整理个人的床铺,这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体人格中个体我的表现形式。而在检查卫生的时候,你肯不肯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贯习惯,也就表现出了你人格中的另一部分社会我。为什么说这体现了社会我呢?因为尽管你的床铺是你自己整理好的,但这更多体现的是你对自己作为学校这个集体中的一名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认同。因此,社会我看似是我们自己说的话、表达的思想、怀有的情感,

36、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态度,但它并不完全代表我们个人,而是我们所属的那个社会思想在你身上的一种反映。作为父母在家庭中的日常教育,可能包含一些引导孩子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的教育,如养成好的吃饭习惯、卫生习惯、睡觉习惯等。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现实中的学校教育主要关心的是社会我的塑造,则几乎把它全部的重点都放在塑造社会我方面,老师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放在教育学生掌握承担各种职业角色的时候需要的一般和特殊的知识技能,掌握做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公民角色应该具有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上。所以,涂尔干谈得一针见血“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应该说,教育作为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一种社会活动,强调其个体社

37、会化功能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过分强调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轻视、甚至忽视个性化的发展与形成,对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有利。(由于个体我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另外过分关注社会我的形成,极易导致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从而导致学生个体人格的不完整。(2)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个体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个体一生发展的过程,是在个体和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进行的,它并不是学校教育自己的独特功能。那么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学校教育在儿童社会化中又有什么独特作用呢?家庭在童年早期,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家长的价值观念

38、、行为方式和教养方式,往往通过儿童的无意识模仿,促成了儿童早期的社会化。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正是通过家庭中父母的养育方式,通过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通过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的学习和模仿,儿童完成了初步社会化,使他学习和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学会以后如何为人父母的角色,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尤其是家庭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很多调查都显示男女学生之间存在较多差异:如在做游戏时,男孩从小就喜欢玩一些耗费体力的动的游戏,女孩喜欢一些安静的、不费力的、少竞争的游戏;在阅读方面,男孩喜欢读一些旅行冒险类、历史传记类、自然科普类的书,而女生更喜欢读一些感情色彩比较浓的书散文、诗歌、言情小说;在性格

39、倾向上,男孩更倾向于支配和占有,而女孩更倾向于依赖和顺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性差异呢?生理学家往往用男女生性激素分泌的不同来解释,而社会学家则主要是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像西蒙波夫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说说,女人不是生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的。也就是说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后天的社会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最早的塑造就开始于家庭。如孩子一出生,父母问的第一句话一定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说明从孩子一落地,他们在潜意识里就有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对待的意识。所以,很小的时候父母给孩子买衣服、玩具(好动与好静的形成)、孩子哭时的劝阻方式就出现了不同(勇敢坚强性格的独立与女孩外在美的关注)。(1978

40、年的一项实验,探讨家长给予不同性别的婴儿以不同独立性的程度。实验情景是让婴儿自己在地板上爬行。计算婴儿爬行多远以后才被母亲叫回来。结果是,男孩的母亲普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爬得更远一些,而女孩的母亲则往往在孩子爬出一小段距离以后,就把孩子叫回来了。在爬行的时候,男孩的妈妈通常会不断的鼓励孩子,但是,不给他以指令让他怎么爬,而是让他自由行动。而女孩的母亲则会不断给孩子发出指令。这说明,即使在婴儿阶段,母亲也会不自觉的给男孩更多的独立性,鼓励他们自己去担当一些事情,而给女孩以更多的安全保护,养成了他们的依赖性。)社区文化社区是比家庭大一些的日常社会生活环境,是相互联系比较密切的一群人组成的一个集中居住

41、区。它的规模可大可小,小到可以是一个村庄、一条街道、一个小区;大到一个民族的聚居区或一个城市。除去家庭,儿童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社区里度过的。所以,社区是除家庭之外对个体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场合。但是,社区和家庭的社会化影响是不一样的,家庭中父母对儿童的社会化引导比较同一。而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居住着不同阶层的家庭、居住着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甚至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人。所以,社区文化的这种多元化特征可以使儿童更好的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丰富性,从而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在社区中,社区的人际关系、文化生活氛围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个体的生活

42、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较大影响。如有调查显示,生活在邻里和睦、文化氛围比较好的社区中的孩子,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也表现的比较主动、亲近、有分寸。而生活在关系紧张敌对的社区中的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表现的更具攻击性和对人的信任度低的特点。同辈群体同辈群体主要是指儿童由于家庭背景、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大体相同而自愿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习社会交往的方式,同辈群体是基于个体之间的自愿结合,所以同辈群体就为为个体之间畅所欲言,进行信息和认识的交流提供了机会,提供了儿童初步的社会交往经验。二是扩大他们的社

43、会观念,巩固和强化他们原有的认识。因为同辈群体往往是在某方面同质的儿童自愿组织起来的。所以,他们的交往主要作用不是更新自己原来的认识,而是强化自己已有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如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小女孩结成小团体之后,他们可能就整天讨论自己的妈妈怎么化装打扮、买什么牌子的衣服,这样,就会形成对女性外在美的过度关注,形成不良性别角色意识。而男孩在一起则很有可能买弄自己的爸爸多么有钱、多么能干、是什么官。这样的买弄同时,也会强化男孩作为男人要努力挣钱、当官才有出息的意识,这也是对男性性别角色的一种不太健全的认识。这种对同辈群体社会化作用的复杂性,班主任老师应该有充

44、分的认识,并注意给他们以合适的引导。大众传播媒介由于印刷技术和电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传播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大众传播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社会信息,驳杂的社会观念,这对强化和更新儿童已有的社会角色观念很有价值。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社会角色形成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更新其原有的认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把女性视为是必然的弱者的典型。我们也不再认为男人必须是威猛强壮的。(刘德华的男人哭吧不是罪)。新型好男人。这些新观念的形成都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有意无意的宣传带来的。但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社会化的影响不是稳定统一的,而是多元复杂的,有时候表现出一些新

45、的东西,而有时候,则可能还是一些旧的意识在作祟。如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麦克阿瑟曾分析了大约200个电视商业广告,发现虽然女权主义运动在当时的美国推广的轰轰烈烈,但从商业广告中依然表现出明显的男权意识。因为这些广告中的男女广告员的分工很不一样男性广告员较多的以广告产品的知识权威或专家身份出现,女性广告员则多以产品的受用者的身份出现。这样的宣传,其实又会在无形中强化大众旧有的性别角色观念。3、教育成层功能(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主要指教育具有可以促进个人在社会地位方面升迁的功能。具体而言,“教育成层是指依据社会成员不同的教育程度,而对社会地位、社会财富、权力、文化和职业进行再分

46、配,使原有的阶级阶层不断得到补充、再生,新的阶级阶层不断得以形成的过程”。在等级制被打破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地位和权利不再是世袭的,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实际才能,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前途也就不同。特别是在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过去那种“世袭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制度和观念将会逐渐淡化,被“能力本位”取代,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升迁的作用将更加显著。(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这里必然要涉及到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文化屏障”。 在现代社会中, 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这除了经过一定的教育途径获得外,还需要有特定的阶层文化环境以及对文化的消费。要实现社会阶层的转换,首先要解

47、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打破与某一阶层的“文化屏障”。大家都知道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里的主人公于连,他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从而学会上流社会的人的礼仪、举止和穿着、学会与上流社会的人交流、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经过了上流社会的一位贵妇人引进,他也就顺利地进入这个阶层,通过他所表达的文化符号和行动,从而获得了这个阶层的认同。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社会也许是可行的,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就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要进入“精英阶层”不仅仅要具备于连所要获得的那些资源和条件,他还要有与他们相当的经济资本和消费习惯。比如,当你进入到这个阶层时,或参加他们举行的活动,他们的穿戴可谓都是昂贵的“名牌”,即使你能花上万余钱配置

48、你的行头,但你却不能与他们建立起真正的友谊,他们邀你参加会员费不菲的高尔夫球俱乐部或某些健身俱乐部,你恐怕就不得不听而却步了吧。当你与他们在一些活动中交谈时,他们根本不感兴趣你的学问,而你又想进入到他们的阶层,于是你不得不顺着他们的话题谈些经历和想法。如果他们谈到国外的经历,谈国外的消费和游玩,那么你就只有听的份了。如果他们都是“宝马”车俱乐部成员,你就更别沾边了。你要是个女知识分子参加他们的活动,很可能你一进去,就会被这个阶层的女贵族们认出,你不属于他们这个阶层。他们只要闻闻你身上的香水味就知道是价廉物美的,看看你的穿戴和首饰就知道你的消费文化水准和基础, 这样他们不会主动与你交往的。你作为

49、知识分子,同样感到他们缺乏与你对话的基础和条件, 他们其实也不能融入你的阶层。这种明显的阶层分离现象就是“文化屏障”的作用。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屏障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就是在幼儿园,也存在这种文化屏障,不同家庭背景孩子总在寻找“能说到一起”的小伙伴;而且不同的文化资本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传递和再生产贵族学校)(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钱民辉,社会科学战线,2004(4)正是通过这种“文化屏障”机制,使得阶层封闭成为可能。而教育的成层功能其实指的就是打破阶层之间的这种文化屏障,实现阶层之间的流动。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尤其是

50、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密不可分的现代社会,不同的教育层次使劳动力市场分成相应的领域,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以学历制定;而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信息又会及时传达给学校,学校将迅速作出反应,调整课程结构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社会流动的显规则: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职位就会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进入富裕阶层的经济资本。除此之外,社会流动还有一种潜规则:获得高收入、高地位位置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资本,个体在出生时就确定的特征更为重要。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今天,潜规则的作用已经高于显规则。从性别来看,在可比水平,女生的失业率总是更

51、高一些,随着受教育水平的上升、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会减弱, 但不会消除。另一个方面,社会出身环境对就业分配的影响略高于性别影响。在学历可比的情况下,社会出身低微的青年就业状况不如出身殷实家庭的青年,他们从事的多是社会阶梯中不受“重视”的职业,因此收入不高。社会出身对就业的影响会通过促进个体与职业环境的社会网络途径表现出来。上述情况说明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一般情况,其实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的贡献被忽视了。接受高等教育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资本,而成了就业或躲避失业的基本条件。人们一方面对人力资本理论宣称的“经济吸收文凭持有者的能力”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又在考虑除文化资本外,还有哪些资本是向

52、上社会流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样,在一个日趋复杂和分化的社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就成了人们通向职业场所的“必经的”途径,而不是向上社会流动的惟一资本。似乎除了文凭以外,某些“社会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五)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一个过程,是把他人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不象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和工作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自学成才,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同样的环

53、境和教育条件下,往往正是因为每个个体的主观努力不同,就出现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成就。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虽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的基础上的。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它们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一)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含义及表现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性不仅指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而且也指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身体发展机体发育和机能完善机体发

54、育从个体的各系统来看,个体出生后的第一个十年是其神经系统和淋巴系统发展的最快时期。脑和神经系统在最初六年内,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第一年脑的重量以每天1克的速度增加,第一年末达到出生后需要发展的50%,2岁半3岁孩子的脑重达到成年人脑重的75%,6、7岁孩子的脑重达到成人的90%,基本接近成年人的水平。淋巴系统的发展源自个体自身适应外部环境并发展的需要。机能完善人的运动能力发展,就有两个基本顺序:一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不会分化出具体的小动作。如把毛巾盖在2个多月大的婴儿的脸上的话,就会引起儿童的全身乱动。5个月的儿童就会用双手来抓毛巾,但不会分配用劲,两个手一起使劲

55、,结果还是不能抓下来。而8个月时,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拽下来。再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儿童只有到了6、7岁,才能够控制小肌肉完成精细动作,如写字。二是从上到下,从中心到边缘。新生儿一出生就是脑袋发育比较超前,出生以后最早的运动能力就是抬头。所以,在孩子出生一个月以内主要就是训练颈部的运动能力(把孩子俯卧在床上,用摇铃逗他)三个月就开始学会俯撑、此后依次是坐、爬、站、走、跑。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情绪到情感的顺序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识论的研究,指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

56、柯尔柏格的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我中心化”。(但并没有自我意识)他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与自己密切联系,经常分不出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属于别人的。(如婴儿的集体哭闹;别人和自己的一样的东西也说是自己的)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

57、世界,如果这个动作停止了,他的认识也就停止了。比如说,幼儿在数数时,是通过实物或手指进行的,如果他们不进行这个动作,就不能完成数数的活动。 同时儿童这时也会通过调节来解决问题,如通过拉动毯子来拿玩具。除去用动作以外,在2岁左右,孩子已经开始在头脑中运用“内部联合”来解决问题了。(拿盒子中的玩具)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处于这个时期。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们的活动不再以自己为中心了,而且在认识上出现了象征功能。由于口头语言的掌握,儿童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动作示意等手段来表征事物了。如这个时候他可以用准确的运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脱离具体事物而用词语来

58、表征事物的能力,说明他已经具有了掌握具体概念的能力,这是思维发展的前提。这个时期,儿童主要是受直觉思维的支配,不会进行推理,思维不具可逆性和守恒性。可逆性是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守恒性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内在联系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可逆性是指过程的转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儿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他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前运算的儿童不能

59、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的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则会回答:“没有”。这是不具有可逆性的表现。再如只有把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段对齐时,他们才会认为它们是一样长的,如果把一根超前一些,儿童就会说这根长一些。灌水、摆球球之间间隔不同,间隔大的说多,间隔小的说少不。这些都是不具有守恒性的表现。具体运算阶段(712):在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了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事物支持。如果你问这个阶段的儿童,我比你白些,他比你黑些,那么,我们三人谁最白,谁最黑,他马上就能作出正确反映。但是如果你问他:甲比乙白

60、些,丙比乙黑些。那么,他们就很难马上作出正确反映。形式运算阶段(12):进入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不必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仅依靠语言或其他符号而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了。主要表现就是可以利用各种公式对假设的情况进行推断。皮亚杰认为,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会因个人的智慧程度和社会背景不同而会有差异,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一些人甚至一辈子都达不到形式运算阶段。但这个顺序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出现跨越式发展或倒退。(二)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

61、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的规律的。这对我们的早期教育很有启发。其实很多西方人主张幼儿教育阶段主要就是发展孩子的身体,多做游戏,增强他们的体质,另外,多与大自然接触,让他们多认识一些事物,激发他们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的阶段,而不要进行太多的智力方面的专门训练。但我们更多的把智力开发理解成使自己孩子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如背过多少首唐诗、英语、识字写字,所以就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2003年的扬子晚报就曾报道了一个事情,南京的家长特别重视早期教育并非常乐意大把投入。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学神算的幼儿园。于是引得很多

62、幼儿园不得不互相竞争,增加自己的特色:2岁学写字、3岁学算术、4岁学英语的现象在各大幼儿园都非常普遍。结果每年小学开学的时候,校门口总有一些孩子死活不愿进校门。因为在他们心里,幼儿园就够可怕的了,上小学就是要到一个专门上学的地方,那不是更可怕了吗?而且很多接手一年级的老师,普遍反映,一个班里接受超前教育的学生越多,这个班就越难教,因为,很多东西他们都会了,所以,对他们一点吸引力都没有,课堂纪律非常不好控制。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普遍不好。会写字,但是常常把字写的跟画花一样,一个方格里放好几个字。算题,是速度很快,但常出错误,你告诉他们用正常的算法,他们又不明白这种算法跟他们以前的神算方法有什么

63、关系,结果也都学不会新的方法。其实,这些都是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过度开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换而言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儿童往往又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综合考虑人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等各个要素,我们可以把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婴儿期(0-1岁或1岁半);幼儿期(1岁或1岁半6岁);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2、13岁15、16岁);青年

64、期(16、17岁25岁或30岁)、成年期(25、3055女、60男)、老年期(55、60)。这就是发展的阶段性。对学校教育来说,主要研究的就是青年期以前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二)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衔接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如对初入学的儿童必须考虑学前期的一些特点,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太单调,中间多几个转换的环节。如做个小游戏、穿插几个图片等。而对要毕业的小学生来说,就必须考虑其中相当一部分孩子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

65、维发展基础的现实情况以及少年期孩子特有的心理。当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幼小衔接、小中衔接等)三、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一)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儿童的身心发展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我们把这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称之为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一般认为,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如儿童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又如人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出生后的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