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发展情况

上传人:zou****hua 文档编号:16982775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徽工业发展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工业发展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工业发展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安徽工业发展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工业发展情况(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安徽工业发展情况一、基本情况(一)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十 一五”期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由 1373.5 亿元增加到 5601.9 亿元,年均增长 22.6%。工业化率达 43.7%,比“十五”末 上升 9.4 个百分点。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从 2005 年的 18.1:42:39.9 调整为 2010 年的 14.1:52.1:33.8。(二)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地位提升。 到 2010 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轻工、 石化六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 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 29%。千亿产业实现零的突破,由 2006 年的“零”起

2、步发展到 2010 年汽车、家电等 7 个行业主营 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工业总产值已达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15%左右。(三)规模以上企业增多,骨干企业作用加强。至 2010 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65 万户,企业销售收 入超 100 亿元的工业企业达 17 家,超 500 亿元的 4 户,其 中 11 家进入中国企业 500 强。(四)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一 五”期间,全省工业共完成投资 15322 亿元,年均增长 40.9% 其中,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 7614 亿元,年均增长 34.6%。 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全省有省级以上

3、企业技术中心 453 户, 其中,国家级 23 户,省级 430 户。认定省级新产品 835 项。 企业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研发项目和研发成 果均占全社会总数的 70%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居全 国前 10 位,其中基础指数高居全国第二位。(五)非公经济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至 2010 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数达到 134.2 万户,私营企业 22.9 万户。公有制工业在总量增长 1.9 倍的同时,占规上工业增 加值的比重由 55.4%下降到 42%,非公经济增长了 4.2 倍, 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44.6 提高到 58%。全省非公经济 已形成汽车零部件、家电、电

4、线电缆、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 业集群。(六)“两化融合”深入推进。2010 年,全省 88%的大 中型企业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和生 产过程控制等应用,马钢和铜陵有色入选国家“两化融合” 示范企业,奇瑞等 57 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两化融合” 示范企业。(七)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成效,工业能耗显著下降。至 2010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 了 40.7% ,促进了万元 GDP 能耗下降 20.36%。二、基本做法(一)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断强化工业的主导地 位。此次考察感受最深的,是安徽从上到下那种强烈的工业 化意识和广大干群重工业、抓发展的浓厚氛

5、围。安徽是个农 业大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几年安徽紧紧咬住工业化 这个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 视工业发展。尤其是 2007 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 的工业强省大会并出台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后,发展工 业经济成了各级各部门的“头号工程”,工业化的理念深入 人心。安徽之所以出现这种良好局面,关键是在职能配置、 资金投入、干部考核等方面注重向工业领域倾斜。如在职能 配置上,强调“用最强的力量抓工业、最大的力度支持工业”; 在资金投入上,建立工业强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技术研发、 节能减排、表彰奖励,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省财政拿出 30 多亿元支持工业;在干部考核

6、上,把工业经济作为量化考 核的重要指标,迅速在全省形成了“关注工业、支持工业、 投身工业”的氛围,真正形成了抓工业的强大合力;在选人 用人上,强调地方政府主职干部原则上要有经济部门工作经 历,注重把懂经济、懂工业的干部选配到市县领导岗位,有 力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二)突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 目建设。安徽工业崛起关键是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而投资 的高增长得益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安徽毗邻江苏、浙江等 沿海发达省份,加上煤炭资源富集,劳动力成本低廉,可以 说是“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成本”。近年来,安徽放大这一 优势,响亮地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分别与上海、浙江 江苏等沿海省市签

7、署了 30 多个框架协议、专项协议和城市 间合作协议,2400 多个省级名牌产品与长三角实现了互认, 各地组建大规模、多层次的专业团队和招商小分队,选派干 部常年驻长三角地区招商,实现城市、园区、产业“一对一”、 “点对点”的有效对接。此外,还与浙江、上海签订了电力 和能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成“皖电东送”工程,年发电 量约400亿千瓦时、产值 120亿元,年利税 25亿元。据统 计,近年安徽累计利用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 区。目前在皖的浙商就超过 40万人,投资额上千亿元。最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为全国首个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业已成为安徽省“吸金洼

8、地” 2010年1-3季度,皖江城市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18个 投资总额69632.5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 32445.6万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 62.1%、71.8%、65.6%。投资总额的 80%都涌 向了以合肥、芜湖为首的皖江城市带地区。目前,安徽正在 构想与产业转移地共享 GDP 和税收的新模式,这将极大调动 沿海地区参与共建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这一局面的背后,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形成 了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安徽坚持把招商 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省政府定 期召开“861”重大项目调度会,每月通报各地招商引资和 各开发区投资和重点项目进展

9、情况,年终进行量化考核,每 年对招商有功的地区或部门主职给予 56 万元奖励。芜湖 等地还将招商引资考核与干部工资挂钩,对完不成招商任务 的扣发绩效工资的 65%,完成情况较好的给予重奖。奖罚分 明的考核机制,使全省上下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强大动力。如 为引进熔安船用低速柴油机项目,合肥市政府建立了占地 900 亩的船舶配套工业园,拿出 12亿元对内河航道进行清淤 疏浚,使通航能力由 300 吨提升至千吨级,满足了大吨位船 舶的通航条件。(三)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 安徽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战略,注重加大创新投 入

10、,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培育了奇瑞、江淮等一 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创新正在成为安徽工业经 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保持 30%以上高速增长。安徽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设立产业创新 发展资金;相继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 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等 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目前 安徽省工业企业出现了“五个 70%以上的态势”,即 70%的科 技机构设在企业,70%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70%的研 发经费源于企业,7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 担,70%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如奇瑞公司

11、 2 万名员工 中就有工程技术人员 6000 余人,其中 4000 多人从事产品研 发,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多年来保持在 10% 以上。通过 10 余年的自主创新发展,奇瑞掌握了汽车研发 制造的核心技术,拥有发动机、变速箱和整车设计等 100 多 项专利。分别在日本东京、意大利都灵、澳大利亚墨尔本建 立了 3 个研究院,先后与美国量子基金建立合作合资关系, 已建或在建的海外 CKD 工厂达 15 个。2010 年全省规模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596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47%;实 现增加值 1623 亿元,同比增长 27.4%,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 29%,比上年提高

12、 2.1 个百分点,占全省 GDP 的比重 13.2%,比上年提高 2.3 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出口额 379.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2.2%。合芜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 获准建设,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和质 检中心数均居中部首位,组建 13 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新建 11 家首批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 13 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获授权专利 16012 件,增幅居全国 第一,世界最大规模全通型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开工建设。 此外,安徽正在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改试验区建设。 试验区启动以来,省及三市安排财政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数十 亿元。2010 年, 合

13、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 产业实现产值 338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40.5,占全省规 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 56.7%;实现增加值 906.4 亿元, 比上年增长 26.1%,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 55.8%;累计实现出口额 253.3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4.2%。(四)注重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做大做强,占领产业发展 的制高点。调研中我们感到,安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 注重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 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四条大产业链:电子电器产业链。形成了家电研发零部件制造 整机组装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家电产业综合 配套能力日趋

14、增强。仅合肥就聚集了美菱、荣事达、海尔、 美的、格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整机家电企业,吸引了电子元 器件、专用集成电路、显示器件、线路板、模具、包装、维 修、物流和研发等 500 多家企业配套,年产值近 400 亿元。 随着京东方液晶面板、彩虹合肥高世代 TFTLCD 玻璃基板 等重大项目及 13 个上游配套项目的建设,安徽家电产业链 不断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核心配套件和主要电子元器 件延伸,使产业更具竞争力。铜及铜加工产业链。从单纯铜冶炼发展到铜板带、 铜杆、铜棒、铜箔、漆包线、电线电缆、铜覆板等铜加工产 业链,拥有 11 大类、几百个品种,已形成 120 万吨铜冶炼 和 100 万吨铜加工

15、能力,今年可形成千亿元的产业规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奇瑞、江淮等整车企业为 核心,形成了完备的汽车生产体系。仅芜湖就聚集了德国大 陆、意大利菲亚特、美国江森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汽车零部件 及相关配套企业200余家,去年零部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228 亿元,与整车生产配套率达 30%以上。能源和煤化工产业链。安徽以“皖电东送”为契机, 已建成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建立了煤电联产、煤焦化和煤 气化三大产品体系,炼焦及焦化下游产品的深加工,煤气化 制甲醇、合成氨及深加工、电石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安 徽已形成 1.2 亿吨煤、1103亿度电、750 万吨原煤深加工的 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基地。更为重要的是

16、,安徽把招商引资、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 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优势产业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占 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如投资 175 亿元的京东方合肥液晶面 板项目,是内地首条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年产值可达 120 亿元,成为国内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投资 65 亿元的熔安动力低速船舶柴油机项目,工艺水平世界一 流,将建成年产 500 万匹马力、单机 3 万匹马力的我国最大 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年产值约 100 亿元;位于淮南市 正在建设的安徽煤化工基地规划占地 13.09 平方公里,以淮 化集团煤制 170 万吨/年甲醇及烯烃项目为龙头,规划总投 资 712 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产

17、值 563.6 亿元,利税 113.4 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最近开工建设总 投资 114 亿元的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计划 5 年完成,达 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152.4 亿元,利税 23.6 亿元,建成 全国三大盐化工生产基地之一。(五)高起点、大手笔建设工业园区,打造工业发展的 良好载体。目前全省共有 149 家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其中 国家级开发区 9 家,通过国家审核的省级开发区 81 家,省 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开发区 59 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形成了 皖江示范区内 94 家、合肥经济圈内 41 家、皖北地区 47 家、 皖西南山区 7 家的分布格局,实现了每个县(市

18、、区)都有 一家省级开发区或筹建的省级开发区的目标。仅 2010 年, 安徽省就紧抓政策机遇,获批了 5 家国家级开发区,成功推 动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 开发区,批准合肥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省政府新批准筹 建了 26 家省级开发区。(六)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创业兴业的浓厚氛 围。硬环境方面,安徽交通发展很快,公路网密集度跃居全 国前十位,已形成“三横六纵”、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 每个县城上高速只要半小时。随着合宁、合武高铁的贯通以 及京沪高铁安徽段全线开工,安徽“1234”出行格局(即合 肥至南京 1

19、 小时、武汉 2 小时、上海 3 小时、北京 4 小时) 初步形成。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大手笔,如仅仅五年,合肥的 城市建成区面积就由 224.7平方公里扩大到339平方公里, 市区常住人口由 224万增至335万,城市化率由 55.8%提高 到 68.2% 。累计投入 1195 亿元,完成 1057 项城建工程,建 成道路 864公里、桥梁 107座,一举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 同步推进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构建起“一 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铁路枢纽、新桥国际机场、 港口航道等一批重大对外交通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 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合肥滨湖新区,规划面积约 190平 方

20、公里,拟建并落实签约房建面积达 1215万平方米,相当 于合肥老城区房建面积的 2倍。从2006 年11月启动建设至 今,建成区面积已达18平方公里,道路网围合面积达 32平 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 36 万。一个基础设施完备、人气汇 集的现代滨湖新城初步形成,引起了国内外投资商广泛关 注。软环境方面,近年来安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行政审批制 度改革和投资环境整治。如合肥市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推进机 关“效能革命”,规定有令不行、办事拖拉、吃拿卡要、态 度刁蛮四条“高压线”,要求县(区)、市项目审批分别在两 个、五个工作日内办结,芜湖市每个部门只设一个审批科, 实行“一个口子”对外,政府效能大幅提高。安

21、徽投资环境 的改善,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投资,也带动了外向型经济 和民间投资发展。201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 57.2亿美元 增长 20.4%,引进省外资金 6863.7 亿元,增长 47.9%,其中 示范区分别占 76.2%和 72.5%。三、“十二五”发展计划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全面实施“12345”行动计划 具体为:(一)实现工业总量超一万亿。“十一五”期间安徽省 工业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时期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将 年均增长 18%,按 2010 年 5364 亿元的基数计算,到 2015 年 全省工业增加值将达到 1.2万亿元左右。(二)完成技术改造投资过二万亿。“十一五”期间

22、, 安徽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7614亿元,是“十五”时期总量 的 4.5 倍。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安徽省预计将完成 技改投资 2万亿元以上,是“十一五”时期总量的3倍左右(三)实施三大工程。一是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以国际 国内产业高端为标杆,依托现有基础,围绕装备制造、汽车 家电、优质金属材料等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通过信息 技术嫁接,关键功能件、关键材料的研发和制造,整机的大 型化、智能化以及零部件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途径,推 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形成在全国乃至国际领先的若干优势 产业,培育若干优势产业基地。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 绕石化、建材、轻工、纺织、煤炭、电力产业转型升级,

23、高 起点、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加大用信息技术嫁接改造传统 产业力度,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着力解决行 业发展的关键和瓶颈技术。三是培育打造新兴产业。以重大 项目为抓手,以创新型企业为支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加快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产 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新能源等 8 个战略 性新兴产业。力求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新 能源产业率先突破,成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 业。同时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四)重点发展四大产业区域。坚持错位、协调发展和 统筹兼顾的原则,重点围绕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合肥经 济圈及

24、皖南皖西地区工业发展,形成四大区域快速、和谐发 展的产业格局。(五)培育五家以上超千亿元企业。努力将马钢集团、 铜陵有色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江淮汽车集团、淮南矿 业集团等 5 家以上企业培育成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超千亿元企业。安徽省发布“十二五” 工业发展规划 # 无线?手机媒四、几点启示(一)进一步在发展理念上解放思想。工业化是经济社 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现代经济最强大的推动力 量。工业化是“三化”的核心,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 是现代服务业的实体支撑,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 径。当前四川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处在加快发展和爬坡升级 的关键阶段,我省

25、发展潜力在工业。加快四川发展,需要不 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方式, 牢牢抓住工业化这个核心,坚持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把主要 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 政策向工业倾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从政策支持、职能配置、目标考核等方 面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制定工业强省政策性文件并 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技术改造、重点产业调整 升级、中小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切实理顺 和强化工业部门管理职能,合理配置行业规划、产业政策、 技术改造、工业节能等方面职能;把工业经济指标纳入地方 和部门考核体系,将工业

26、投资和招商引资作为衡量使用干部 的一项重要指标,真正把工业经济的首要支撑作用体现出 来,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重工业、抓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把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 抓。四川不与沿海省份接壤,在梯度承接产业转移上并不占 优势,但抢占内陆市场的区位优势较为突出,产业基础、科 教人才、商务成本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要扬长避短,因势利 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引导和支持行业龙 头企业加快扩张,充分利用我省的市场优势,吸引沿海大企 业将区域性研发、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中心设在四川;依托 我省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关联 配套产业。把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

27、与承接产业转移结合 起来,继续坚持并加大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政策资金支持, 引导各地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分工明确的产业 基地,吸引沿海产业成规模、成体系转移。(三)在更高起点上谋划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不断提高 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于提高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着眼于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全 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适当整合政策、资金、资源,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 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 时,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支持大企业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 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 技术联

28、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 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一批营业收入过百亿、千亿的 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四川工业的航空母舰。(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培育 新兴产业。从目前我省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推进自主创 新有两个突破口,一个是企业技术进步,另一个是培育新兴 产业。一方面,切实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 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信贷的结合,推动创业投资产业 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公共研发平台和孵化器 建设力度,注重扶持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

29、极性。大力实施创新 型企业培育计划,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出台扶持创新创业的 政策,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扶持中小型科技创新 企业成长。更加注重企业技术改造,设立和增加省本级技术 改造专项资金,加大企业技改贴息支持力度,加强重点领域 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技术改造和企 业信息化应用提升项目,使企业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 高企业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 省科教人才优势,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断拓展产 业发展空间,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抓紧编制新兴产业发 展规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引导多渠道建立 创业投资基金,抓好创业、投融资、公共服务

30、等六大平台建 设,在新兴产业突破中不断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五)下决心整治投资环境,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条 件。硬环境方面,进一步加大公路、铁路及空港等路网建设 力度,不断提升高速公路里程,提高市县高速公路通达率, 加快省际、城际铁路快速通道建设,不断强化四川综合交通 枢纽地位;狠抓开发区建设,实行开发区经济指标月通报制 度,引导各地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我省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模、层次,打造优越发展载体。软环 境方面,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尤其 要以“效能革命”精神,强力推进“能力建设”活动,切实 做好各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 一次告知制、特事特办制,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 打造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造就一大 批企业家和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加快发展以研发设计、物 流、金融、商贸、会展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降低投资 和商务成本,为吸引外来投资创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